“磨剪子嘞修菜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的阅读题和参考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的阅读题和参考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的阅读题和参考答案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的阅读题和参考答案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阅读题: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试题答案:
1.B
2.D
3.C
篇2:《辜振甫其人其事》阅读题的答案
辜振甫其人其事
①辜振甫,字公亮,1920xx年1月6日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940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今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后到日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做财政及工商管理研究。1975年获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11月21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以下称“海基会”)成立,辜振甫当选海基会董事长。1993年4月27日到28日,他代表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
②辜家是清康熙初年从泉州迁台的,世居台湾鹿港,“鹿港辜家”在台湾家喻户晓。辜振甫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是唱着“教忠教孝的中国京戏”,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50年代以地主的身份参与了土地改革。其间他在台湾“经贸外交”方面,建立了台湾与印尼的直接贸易关系,并为台湾纺织业打开了印尼市场。到了60年代,他成为台湾政商界的重量级人物,受到蒋氏父子的重视。特别是在中日建交前夕,他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眼见大势已去,将美元原数携回,这使反商情结甚深的蒋经国对他印象十分深刻,曾一度想让他做行政院副院长。1981年国民党第十二届全会上,蒋经国提名他为“中”,从此他跻身于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③辜振甫有“台湾经贸大使”“无任所大使”之称,经常以工商团体代表身份参加各种国际经济会议,奔波于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行“务实外交”不遗余力。为此,李登辉曾颁授他景星勋章。他与日本朝野关系密切,多年来建立的日本政商界的人脉有早期的椎名悦三郎、岸信介、佐藤荣作、福田赳夫等。他与曾任日本首相的小渊惠三关系甚笃。
④辜振甫认为,“两岸是一个国家,处于分治状态,而且双方都处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对于两岸谈判,1月6日他称,“假如两岸都了解目前是在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过程中,那么两岸之间就没有什么不能谈的。”
⑤辜振甫六七岁起就与京戏结缘,他的父亲辜显荣十分爱好京戏。早年辜家院子里有演京戏的戏院,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辜振甫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曾拜余叔言为师。他认为,在他的戏曲人生中,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则是他20岁左右在北平的那一段日子。“谭派”鼻祖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的戏及李宝春的父亲李少春的戏,他听得不亦乐乎。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等的戏,他也都看过。他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登台演出过《李陵碑》《洪羊洞》《失空斩》《文昭关》等剧,其中最喜欢的戏是《二进宫》,辜振甫说,他喜欢听、唱悲壮的京戏。他认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予以重视、传承。他认为,“中国人的历史都在京剧中,包括忠孝节义,以及中国人做人的方法”。他说,“让大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多了解,不是很好吗”,“不必分传统、本土、京剧、歌仔戏,都是中国的文化,均应重视、传承”。
⑥辜振甫喜怒不形于色,人脉丰沛,但生活严谨。此外,他还擅长油画,懂诗文,喜欢收藏文物。他的祖父辜鸿铭,为前清宿儒。父亲辜显荣,日据时期被封为日本“贵族议员”,但蒋氏父子认为辜显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蒋介石还赐给他八个字“眷怀祖国,独秉孤忠”。辜振甫的妻子严倬云,是福建省福州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是清末文坛名人严复的孙女。她于1949年与辜振甫结婚,育有三子三女。
(选自《中华工商时报》,有删改)
19.文章说辜振甫是“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写辜振甫的?试分点归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五段写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到处拜师学戏,还以传主的口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并引用了传主有代表性的语言。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图?试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你认为辜振甫先生身上的什么情感特别强烈?试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感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并联系现实谈谈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作者这样写不仅为后面写他的爱国情感作铺垫,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20.①出身鹿港世家,享受高等教育;②推行“务实外交”不遗余力;③酷爱中国京戏,是港台知名票友;④是前清宿儒后裔,精通书画诗文。
21.①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文章以传主的口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②说明了传主从小受到国学的深刻影响,这是他后来思想和世界观形成的依据。③突破了传记一般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习惯,顺序和插叙相结合,既使叙述方式显得更加灵活,又突出了传主的爱国情怀。④适当的引用,既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又让传主的形象跃然纸上,真实可感。
22.爱国情感在辜振甫先生身上体现的特别强烈,具体体现在:①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②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景有正确的认识;③身体力行地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④当选海基会董事长,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
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家的安定团结与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然而,要维护好目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并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要靠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大家爱我中华,也就是要有爱国主义精神。如果缺少了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哪里还会有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更何况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呢?
篇3:《其其格姨》阅读题及答案
鲍尔吉.原野
其其格姨是我妈的伯父的独生女。此姨年轻时漂亮得没有办法,是盟文工团的。我妈起初也是文工团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不是了,我认为由于她不及我姨漂亮。那时候她穿一件浅灰色的大翻领西服、高高挺着胸脯,傲慢而美丽。在赤峰这样一个小城市,我姨是明星。赤峰虽然小,也有盟长和司令一类的长官,北京或内蒙来了更大的官,盟长或司令就请我姨到宾馆跳舞。她还拍过电影,是什么电影我就不知道了。
后来,其其格姨到赤峰七小当音乐教师,这是使我心花怒放的一件事。我一年级,其其格姨进来上课,全体学生“哗啦”起立。我分视左右,他们为我姨起立,不亦快哉。坐下。我姨教我们唱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时,我唱的声最大,我要使劲唱!每个乐句,我都抢唱半拍,别人唱完了,我的延长音还在教室回荡不已,因为这是我姨教的。你们有姨吗?我坐在第一排,目睹其其格姨穿高跟鞋起伏踩踏风琴,双手飞掠键盘。她有时以眼神递我──倘若我声音过大或拖音太长──眼神中带着忍俊不禁的笑意和责备,这时我的歌喉愈响亮,因为我姨不仅是我姨,而且看我。那时我最爱上音乐课,铃响之后,我屏住呼吸等待其其格姨走进教室,她美丽矜持地扫视大家,目光最后必落在我身上。幸福呵!
虽然只有一年级,但那一瞬间,心里像鲜花像爆竹一样迸然开放啦!况且我姨脸上总含着若有若无的笑意。“美丽的哈瓦那,唱!”多好。下课时,我对同学们说:“我姨要是不教你们,你们根本不会唱这个歌!”彼等无不诺诺。这是我姨,知道不?
后来,我姨到了锡林郭勒盟。我在学校也只好陷于平庸。
其其格姨聪明、好胜,但命并不好。离婚后,她在锡林郭勒与一位多子女的'军队干部结婚。我这位姨夫名叫布和,厚道善良。为了拉扯他那么多的孩子,我姨大约吃了许多的苦。
……
我姨和姨夫在锡盟离休后,迁至呼和浩特的部队干休所。前几年,我由宁丁舅舅陪着,去看望其其格姨。到了她家楼下,我锁住车往里走,宁丁舅舅拉住我说:“你姨在这儿呢。”我转身看,一个枯瘦的蒙古老太太,笑对着我。我真不敢信,其其格姨当年神采飞扬的样子哪里去了?她的骄傲、矜持和美丽全都被岁月淹没了。我真奇怪(我的奇怪不止一次了),那些蒙古妇女,无论当演员或官员,无论进北京或呼和浩特,到晚年无一不像牧区的从未走出过艾里(村子)一步的蒙古老太太。我感慨于岁月真是风刀霜剑,把一个美丽女人的汁水全都戕尽了。我其其格姨,眼窝的皱纹和脸上的皱纹密集太多,我想就是用鞭子抽用刀砍也不会使一个优雅丰腴的女人如此沧桑。而我又高出她一头多,竟不知所措了。二十年、也许是二十五年未见其其格姨。在她家楼前,我不禁失声痛哭。
我一边流泪,一边走进她家的小楼。她家甚好,楼中有楼,归一家住。我坐在沙发上,只觉得需要大哭,一洗襟怀,把什么东西哭出来,我姨静默着,略有不安。宁丁舅舅尊重地看着我哭。哭过,说了几句话,要走。我姨上楼取姨夫毛料裤子送我,收下了。出门骑车,回头看其其格姨瘦小身影,泪复下矣。
又有好多年没见她了。
这个岁月。
(节选自《我妈的娘家亲戚》)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盟长或司令邀请其其格姨到宾馆陪北京来的高级领导跳舞这个细节,侧面展现了她年轻时的惊人的美丽和风采。
B.第六段中“我的奇怪不止一次了”这句话饶有深意,它暗示读者:其其格姨这种情况在蒙古妇女中并非个例,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
C.看着我哭,其其格姨“略显不安”,显示她的善良;宁丁舅舅“尊重地看着我”显示出他良好的修养,看似闲笔却准确揭示出人物性格。
D.在第六段和第七段中,作者不止一次流泪痛哭,他是为岁月无情、风霜催人而感慨落泪,更是为其其格姨半生的坎坷遭遇而伤心痛哭。
5.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6.作者在谈及其其格姨离婚再嫁这段经历时,用语俭省、一笔带过,这种写法带来了怎样的好处?(6分)
4.【参考答案】D
作者落泪的主要原因是其其格姨的巨大变化让他产生了“岁月无情、风霜催人”的感伤情绪,其其格姨的不幸遭遇并非作者感伤的主要原因。
5.【参考答案】含义:美丽的其其格姨老来却变得瘦小枯干、毫无风采。
作用:(1)表达了我对其其格姨衰老的震惊;(2)“戕”字强调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的无限感慨。(从比喻句“风霜刀剑”切入分析亦可。)
6.(1)其其格姨的这段经历,作者并未亲见,只是耳闻,这样写更加真实可信;
(2)对其其格姨离婚、再婚等复杂经历一语带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3)让读者意识到使其其格姨衰老的并非某个具体事件,而是无情的岁月,从而强化出了岁月催人老的主题。以上为内容角度
(4)突出了文章主要内容,详略得当;
(5)使对比更加鲜明,突出了本文主旨。
以上为结构角度(得分细则:答对1点得2分,3点得6分。)
篇4:摸书阅读题答案

1.为什么说“摸书是一个美妙的习惯”?
2.文章末段“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一句中的“境界”该是怎样的?
3.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也畅谈了对读书的理解,你认为与本文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4.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篇5:《权书》阅读题及答案
《权书》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强弱论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鸣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仿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春秋时,楚伐随,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盖一阵之间,必有牝牡左右,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唐太宗曰:“吾自兴兵,习观行阵形势,每战视敌强其左,吾亦强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用其强,忘其小丧,而志于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选自苏洵《权书》,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兵之有三权也权:权力
B.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再:两次
C.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恤:忧虑
D.习观行阵形势习:经常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器械之不能皆利句谈之不知
B.取君上驷与彼中驷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非其忧在蜀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将者善于“处其强弱”的一项是
①士之不能皆说,马之不能皆良②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
③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④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
⑤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总是牺牲不值得爱惜的老弱的士兵,来保全十分爱惜的精锐部队。
B.孙膑用放弃一次胜利的手段,来取得三次交锋总的胜利,这可用于赛马,而不适用于指挥作战。
C.管仲主张选择敌人薄弱的地方来攻击是正确的,而诸葛亮总是同强大的魏国相较量就必然失败。
D.大凡军阵之中都会有强弱不同的雄雌左右两冀,应当用我军的强大主力去败击敌人薄弱的一翼。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2)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
试题答案:
9.A(权:变通)
10.D(以:介词,用。A、助词,主谓之间;助词,定语后置标志。B、介词,和,同;结交。C、他的;自己)
11.B(①是客观情况,③④都属于不关于“处其强弱”的表现)
12.B(这并不只是在讲赛马,实质上讲的是用兵作战。)
13.(1)汉高祖的忧虑主要在项籍,虽然这样,他率领军队直接同项籍作战,却没有几回。(每小句1分,句意1分)
(2)没有老弱的士兵,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消耗敌人的强兵,从而保全我军的精锐,我军就要失败了。(每小句1分,句意1分)
篇6:书笼阅读题答案
1、 认真阅读标题,你从标题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答:“书笼”为全文线索展开情节,结构严整,悬念性强.
2.故事情节起因→出版返书,“我”用书笼装书去卖经过→(长头发和“我”搭讪,看中“我”装书的书笼)→(没有人来光顾,正准备回程)→( 我“把书半价卖给长头发,并将书笼送给他. )结果→书抵三轮车夫的脚力钱,书笼卖到古轩堂.
3.一个词概括人物心情一位留着披肩长发的汉子,径直走到我面前,眼睛发亮(惊喜)
(我)心想,等半天,终于等来一个懂行的了(兴奋)
4.分析文画线句子的作用.这是对书笼的具体描写,体现了书笼做工的精致和历史的久远,是一老古董,为下文客人买书笼作铺垫.
(5.“我”的书为什么卖不出去?简要分析
答:现代人重视金钱,文化和文化人遭到轻视的社会现实.
6.结合全文内容,补写出文章结尾当“我”听了三轮车夫的话后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答:我顿时感到头晕,脚一软,瘫坐在地上.车夫被我的举动吓了一跳.”老哥,你没事吧?"我无力地摆摆手.我的这些书竟然还比不上那个破书笼,这是什么世道啊!我重重地叹了口气.例2:我眼睛瞪大,半响说不出一个字来.脸红得发烫,只觉得被人重重地羞辱了一番.我的呕心沥血之作竟不及一个书笼值钱,知识文化竟贬值到如此地步!我怔怔地望着载有一车书的三轮车从我的.视线中慢慢消失,一动也不动.
篇7:书笼阅读题答案
1.我写书领不到稿费,把书装书笼里上街去卖——长头发看上我的破书笼——我把书卖给长头发并把书笼送给他——长头发收下书笼,却把书送给车夫抵脚力钱
2.主旨:揭示了现在的人都重视金钱,懂文学的人少,文人地位低的社会现象
3.动作描写 表达他直接走向我,为下文埋下伏笔
4.第九段划线中一句话是指“老哥,你这书笼卖不卖?”这句话让我喘不过气来的原因是:我本以为他是懂文学的,却不想他是看上了我的破书笼,我觉得奚落
5.心理描写:我的心想被锤子重重一击,痛得厉害,本以为是遇到了真正懂文学的人,把书半价卖给他,还把书笼送给他,他却把书送给车夫抵脚力钱,还让他卖废品,原来我的书在他眼里就是废品,他只是想要我的书笼,我的文学作品竟然连一个破书笼都不如吗?现在懂文学的人又有几个呢?
篇8:电子时代的阅读阅读题答案
18.通读全文,说说我们习惯上的阅读为什么可能被唾弃?(4分)
19.从本文看,印刷品文字、电视和互联网上的阅读各有什么特点?(4分)
20.根据传播学巨擘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观点,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与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4分)
篇9:电子时代的阅读阅读题答案
18. (4分) 指代: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待权(2分)。价值:它保持了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2分)。
19. (4分)示例①: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1分)。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突出了(1分)电视阅读容易使我们的头脑失去理智的特点(1分)。
示例②: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1分)。这句话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可信的(1分)说明了电视与人类交流的特点(1分)。
20.(4分).赞成与否均可,阐述合理,理由充分。表态1分,结合文章与生活实际2分,语言1分。
篇10:读书时代别忘了读书阅读题及答案
①据报载,有抽样调查显示:,每月读一本书的人为51、7%,比下降了8、7个百分点。、的相关数字仍然在继续下滑。这一调查结果颇令人困惑和担忧:。
②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人类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多元: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还可以从DVD、电视、互联网和其他各种琳琅满目的图像传播中获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图”。毫无疑义,与书刊单一的文字传播相比,图像传播(包括静态的图画和动态的影像)有着它天然的优势:直观、形象、快捷、省时,因此,它适合紧张工作和极度疲劳的现代人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需求,因而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
③由此看来,虽然“读图”其实也是现代人获取知识和资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应该归入广义的“读书”范围之内,但我们在肯定“读图”的同时,还是要大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因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的,先民们在没有创造文字之前,先是通过图画来传播有关信息;然后有了文字,然后人类从“读图”时代进化到“读书”时代。每个人类个体也是如此,孩提时代先是看图,然后学会识字,然后在“读书”中慢慢长大成熟,可以说这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普遍规律。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因为某些主客观的原因,慢慢养成了只会“读图”、不喜“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丧失了“读书”的'兴趣和功能,那到底是意味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还是退步呢?
④不仅如此,作为书的主要载体的文字更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文字的阅读和接受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们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文字写就的作品,不仅可以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而且更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一百个读者欣赏一部影视作品中的林黛玉,看到的都是一位演员扮演的林黛玉;而一百个读者阅读一部文字版的《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文字传播的魅力超过图像传播处正在于此。所以,“读图”虽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它不能也不应该替代“读书”,否则,人类的阅读功能和思维能力都会因之而退化。
⑤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读书”中的阅读原著和原典,更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最根本的途径,也是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手段。一个人,如果能有一百首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部中外经典在肚子里打底,那他自然就有一种底气,就会有一种气质由内而外透出来。这样的一种底蕴,这样的一种素养,“读图”是读不出来的。
⑥我们真诚地呼吁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读者:为了从根本上充实你自己,在你选择“读图”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读书”,尤其不要忘了多读原著和原典。
1、结合第①段内容,补充你所推测出的结论。(2分)
2、通读全文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具体是从哪几方面告诉我们“读图时代别忘了读书”的。(3分)
3、(1)第②段中的加点的“这”具体指(1分)
(2)第③段中加点短语“某些主客观原因”可以从前文找到,具体指的是(1分)
4、文中“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丧失了‘读书’的兴趣和功能,那到底是意味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还是退步呢?”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具体谈谈。(3分)
答案:
1、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2、(1)从读图到读书,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
(2)读书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3)阅读原著和原典,更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最根本的途径,也是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手段。
3、(1)从DVD、电视、互联网和其他各种琳琅满目的图像传播中获取。
(2)图像传播(包括静态的图画和动态的影像)有着它天然的优势:直观、形象、快捷、省时,因此,它适合紧张工作和极度疲劳的现代人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需求,因而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4、内容上紧扣题意,观点鲜明,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语言表达清楚流畅,据此酌情打分。
篇11:《从军行其二、其六》阅读题及答案
《从军行七首其二、其六》阅读题及答案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2.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6分)
参考答案
1.BE
2.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2分)
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