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fgir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商业活动中的常用礼仪探析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商业活动中的常用礼仪探析论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商业活动中的常用礼仪探析论文
商业活动中的常用礼仪探析论文
摘要: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可以体现尊重的一种行为准则。商务礼仪包括仪表礼仪、介绍礼仪、交际礼仪等。商务人员的礼仪修养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现代文化素质程度,并且通过他折射出商务人员所在的商务组织的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产品销售、洽谈生意和其他各种商务活动中,有“礼”走遍夭下,无“礼”寸步难行,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关键词:商务礼仪;商务活动;商务人员
一、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务人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交流。商务礼仪是社会的基本准则和经营状况中应遵循的礼仪。对于一个商人来说,与人交往时了解它必不可少的。本文描述了一些常用的商务礼仪,还讨论了商务礼仪与商务活动的关系。最后,我总结了商业活动中商务礼仪的一些功能。
二、基本商务礼仪
一般情况下,礼仪是一种预先设定的规则,在社会化中引导行为。商务礼仪是随后在商业世界和企业文化出现的行为。它由某些普遍适用的和可接受的规则组成。
1.仪表礼仪
作为一个商务人员,如果你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和重视,实现有效的人际沟通,注意自己的仪表礼仪是很重要的。
商务人员的外表应干净整洁,应经常洗自己的手、头发等。作为一个商务人员,适当的头发长度是非常重要的。短发最适合商务人员,但也不应该太短。男士们的头发约6厘米最合适,女士们的头发应该在肩膀之上。如果是长发一定要盘在头上。女士们不要化太浓的妆容,因为它很容易给别人沉闷的感觉。还要避免指甲过长与指甲油颜色过于鲜艳,尤其是在保守的行业。此外,注意口腔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2.着装礼仪
不同的行业对员工着装有不同的要求。“商务正装”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职业装和商务休闲装。职业装是商务正装最保守的类型,商务休闲装是“职业装”的较为宽松的版本。在出席特定场合前你需要了解该穿什么。
3.介绍礼仪
介绍被分成自我介绍和介绍给别人。自我介绍是商务人员应某人要求或自己主动把自己介绍给别人。介绍给别人是商务人员作为介绍人把互相不认识的两人介绍给对方。
(1)自我介绍
一般情况下,介绍的时间不宜过长。另外,不同的场合,介绍内容是不一样的。常见人际交往只需要报自己的名字。但是,如果有意与其深交,则不仅要报名字,而且要介绍你的工作地点、你的家乡等。如果是为了工作,你要介绍,就应该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职责和要开展的工作。
(2)介绍给别人
作为商务人员,你必须清楚,你在不同点的社交场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介绍他人时要介绍其身份、地位。商务礼仪有两条不成文的规定:“少数服从多数”和“位尊者优先”.前者是指一个人或少数人应该首先被介绍给多数人。后者是说,你应该首先介绍地位较高的人。
总之,随着现代互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理解介绍礼仪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商务人员。
4.名片礼仪
对于商务人员来说,名片是商务接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商人必须遵守这方面的礼仪。
口头介绍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在口头自我介绍的同时递上一张名片会更好。这样一来,不仅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也为别人提供一个更清晰的个人信息,以进一步与您联系。此外,当你与别人交换名片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你应该在合适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它更适合在初次见面并问候之后,或会面结束时。其次,交换名片时还存在一个优先问题。地位较低的人应该先把名片递给地位较高的人。男人应该先把名片递给妇女。当你递名片时,态度一定要恭敬。接名片时应该用两只手。接过名片后,要仔细读上面的字,然后郑重地放人口袋或卡包。
三、交际礼仪
作为商务人员,如何与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你的个人修养。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交际礼仪。
1.办公室礼仪
对于所有的商务人员来说,办公室可以被称为第一个活动和交流的地方。因此,商务人员有必要学习一些办公室礼仪。这里我想谈下关于在办公室使用手机的礼仪:首先,把手机铃声关闭。工作时手机不应该响,至少应该将其设置为振动;其次,把手机来电转到语音信箱;第三,不要把手机带到会议上。即使你已把手机设为振动,但如果你接到一个电话,你会想看看是谁打的。这不仅粗鲁,还让你的老板看出你没有专注于工作。
2.就餐礼仪
在当今的国际商业世界,餐桌礼仪在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它会影响你在商业世界中的成功。在本章中,有关于餐桌礼仪的一些小提示。
手:当你不吃饭时,把手放在腿上,或放在桌子上(只把手腕放在桌子的边缘,切勿把肘部放在桌子上)。
嚼着东西说话:切勿张着嘴嚼东西,或吃的时候发出声音,因此吃一小口是一个明智的方式。如果你的嘴满着的时候有人跟你说话,要用手势表示你不能马上回复,当你吃完口中的东西再重开对话。
离开餐桌:用餐时除了在紧急情况下你不应该离开餐桌。如果你必须去洗手间,或者突然生病,要悄悄地只告诉近邻。然后你可以向主人说你不舒服要提前回去并道歉,但尽量不要打断聚餐。
四、商务礼仪及商务活动
随着人们日常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重视商业活动、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接触的细节。也许一个小细节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第一印象。
1.商务礼仪与商务活动的关系
在商务交往中,人们互动、合作,如果你不遵循一定的规范,双方将缺乏协调的基础在众多的商务规范中,礼仪规范可以使人们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将有助于确定自我形象,尊重他人,并赢得友谊在商务活动中,适当的礼仪能够得到对方的好感、信任,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
2.商务礼仪与商务活动的内在联系
了解商务礼仪是与他人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宽容、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商务礼仪与商务活动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的原则(真诚、守信、平等)和技巧(行为文雅得体、从容不迫也不要啰嗦、会说“是”也会说“不”)。
五、总结
礼仪是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商务礼仪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商务礼仪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测试商务人员教养和风度的基准,因为商务人员的礼仪修养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现代文化素质程度,并且通过他折射出商务人员所在的商务组织的形象。
因此,商务人员必须自觉接受礼仪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礼仪知识,提高他们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修身养性的实践,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企业。
参考文献:
[1]Ann Marie. 。 Contemporary Business Etiquette.Adams Media.
[2]Bryson Anna. ()。 Changing Codes of Conduct in EarlyModern England…For Dummies.
[3]David Kurtz. ()。 Business Etiquette for the NewWorkplac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John Hoover. ()。 The Best Behavior. Fireside.
[5]Philip Kotler.()。 The Unspoken Rules for BusinessSuccess. HarperBusiness.
[6]陈丁荣。商务礼仪。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7]王盘根。商务公关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
[8]张燕彬。国际商务礼仪。辽宁教育出版,.
篇2:浅谈古代礼仪中敬辞用法论文
浅谈古代礼仪中敬辞用法论文
敬辞和谦辞往往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有使用敬辞的地方,都会伴随着使用谦辞,二者好比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敬辞是表现对他人恭敬的词语,而谦辞则是表现出自谦的一类词。
摘要:在古代的人际往来称呼中,常使用敬辞和谦辞来表达社会礼仪。敬辞主要是以“恭敬”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谦辞则是以“谦虚”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在界定敬辞和谦辞的基础上,将二者分别区分为指称性和表述性两大类,并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敬辞和谦辞的使用,认为敬辞和谦辞的使用要遵循敬人谦己、量的适度、等级有序等原则,也受到交谈双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交谈的环境场合等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敬辞;谦辞;指称性;表述性;语用原则
在古代的人际往来称呼中,常使用敬辞和谦辞来表达社会礼仪。敬辞主要是以“恭敬”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谦辞则是以“谦虚”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本文拟在界定敬辞和谦辞的基础上,对敬辞和谦辞分类讨论,并尝试从语用的角度分析敬辞和谦辞。本文所讨论的敬辞、谦辞及其例句,主要转引自洪成玉的《谦词敬词婉词词典》。
一、敬辞和谦辞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一)敬辞和谦辞的定义
汉语的敬辞和谦辞滥觞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先秦时期,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虽然敬辞和谦辞的使用由来已久,但对敬辞和谦辞定义的界定却不一致。
1.敬辞的定义
现今学术界对于敬辞的界定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看法:
一是“恭敬说”[2]p2,指所运用的词语要表现出对人恭敬有礼。《现代汉语词典》对“敬辞”的释义是:“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请问、借光’等。”《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则为:“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阁下’、‘光临’等等。”
二是“礼貌说”[2]p3,指所运用的词语要着重表达出礼貌之意,如王宗炎()《英汉运用语言学词典》解释敬辞是“指语言交际中表示礼貌的套语。”
三是“敬兼礼说”[2]p3,指所运用的词语既要表现出恭敬,又要表现出礼貌。如:“古人写话作文,为了表示礼貌、谦恭、敬重和客气,常常要用到像‘敬’、‘请’、‘幸’、‘谨’、‘窃’、‘辱’、‘猥’等一类的表敬副词。”
由上述论述对敬辞的界定中可以看出敬辞可由表示恭敬的词语和表示礼貌的词语组成。显然,表达恭敬的词语自然是敬辞,疑问在于表示礼貌的词语是否也为敬辞。
《现代汉语词典》对“礼貌”的释义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可知礼貌性的词语是用以表达谦虚恭敬之意的词语。的确,谦己而敬人是表现一种礼貌,而表达谦虚恭敬的词语却并非都是礼貌词语。例如:“鄙人”与“尊驾”、“拙作”与“墨宝”,两组词语的前者都表示谦己,后者都表示敬人,同时也表现出礼貌;而像“留步”、“慢待”等词是常见的礼貌词语,却未表达出谦虚与恭敬之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礼貌词语的范围较之于表达谦虚恭敬词语的范围要来的大,前者包含了后者。故我们将敬辞定义为:汉语中以“恭敬”义为基本义的词语,说话的一方用来指称对方,或者是与对方相关的人事物的的一类词,以表达对对方的恭敬。例如:
【令尊】敬称他人的父亲。
(1)世俗称谓,多失其义。惟以令尊呼父,以内称妻,尚可通。(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上)
【贵干】敬问对方有什么事。
(2)阮小五动问道:“教授到此贵干?”(《水浒传》第十五回)
【宝店】敬称对方的店铺商号。
(3)匡超人到:“老客既开宝店,却看这书做什么?”(《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此外,如:恩引(敬称他人接待自己);宠临(敬称他人的来访);华章(敬称他人的作品);令似(敬称他人的儿子)等等。
2.谦辞的定义
敬辞和谦辞往往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有使用敬辞的地方,都会伴随着使用谦辞,二者好比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敬辞是表现对他人恭敬的词语,而谦辞则是表现出自谦的一类词。学术界对于谦辞定义比较一致,都比较认可“谦虚说”。《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表示谦虚的言辞,如‘过奖’、‘不敢当’等。”《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为:“谦辞,谦虚的言辞。”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则说:“谦词,是用谦卑的言词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3]p6此外,马庆株的《敬辞、谦辞和詈辞》认为:“谦辞是含有谦虚色彩的词语,由于指称或陈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动作。”[6]p316
由上述观点可知,表达中含“谦虚”、“逊让”之意的词语可视为谦辞,故将谦辞定义为:汉语中以“谦虚”义为基本义的词语,说话的一方用来指称自己,或者是与己方相关的人事物的的一类词。例如:
【家父】谦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称自己的母亲。
(4)陈思王称其父为家父,母为家母。(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草鄙】谦称自己草野鄙陋。
(5)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战国策?赵策三》)
【敝宅】谦称自己的居所。
(6)二公不弃,就敝宅聊饮一杯。(《三国志平话》第十二回)
此外,还有:贱子(谦称自己或自身);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领教(谦称接受他人的教益);末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或议论)等等。
(二)敬辞和谦辞的关系
敬辞着重表达恭敬之意,谦辞则着重表达自谦之意。按道理,二者理应泾渭分明,界限清晰的。可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交集的情况。
1.敬辞与谦辞色彩意义的重叠。
从词语本身的意义来看,敬辞着重表达对他人的恭敬之意,抬高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压低自己,可以看出自谦色彩;谦辞则是在压低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地位的同时抬高他人或与他人有关的人事物,即表现恭敬的一面,实则是谦敬一体,如:
【洗耳恭听】恭敬地倾听他人说话。
(7)诸君侯试说一遍,下官洗耳恭听。(关汉卿《单刀会》)
【佛头着粪】谦称他人美好的作品或笔墨被自己所亵渎。
(8)香口体我作不来;并且有他的珠玉在前,我何敢去佛头着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洗耳恭听”是敬辞,即在恭敬的倾听他人说话的同时,表现出自己谦虚的一面;佛头着粪是谦辞,用佛头敬称他人的作品,以包含贬义的“粪”来谦称自己的笔墨。类似的词还有:抛砖引玉(谦辞,指在引出他人高明的见解之前表达自己浅陋的见解),班门弄斧(谦辞,指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等。
从词语的语素上来看,一些语素具有双向意义,导致了一些词既是敬辞,也是谦辞。如“垂”:用在相关的动词前,表示对方处在上位,自己处在下位,垂后的动词是对方行为。
【垂爱】敬称对方的爱护或关怀。
(9)慈亲垂爱,不敢逆命。(《后汉书?列女传?袁隗妻》)
又如“俯”:用在相关的动词前,表示对方处在上位,自己处在下位,俯后的动词是对方行为。

【俯就】敬称对方屈尊下就。
(10)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儒林外史》第三回)
“垂”和“俯”这两个语素,都含有上对下的意思,对于上者而言,是一种自降身份,包含上者的自谦,可视为谦辞;而当用在相关的动词前,表示对方处在上位,自己处在下位,语素后的动词表示的是对方的行为,从词语的整体意义上来看,是对方施加于自己的行为而使对方受到屈辱,可是为敬辞。所以语素就有双向意义。相同的语素和词语还有:降(降驾:敬称他人的光临),枉(枉顾:敬称他人的屈尊来访),屈(屈尊:委屈对方,屈尊就己),下(下降:敬称对方的光临)等等。
2.语素与语素之间的交叉,即敬语素与谦语素的交叉。有些语素既是敬语素,又是谦语素。如语素“老”和“下”。
“老”当被用作谦语素时,是用在相关的词前,表示老年人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
【老朽】老年男子谦称自己。
(11)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兼重,非老朽所敢当。(苏轼《与冯祖仁书》)
类似的词语还有:老拙、老鄙、老物等,这些都表示老年男子谦称自己,而老年妇人谦称自己的词语则有:老妾、老身和老媳妇等。
当被用作敬语素时,一种表示与实际年龄无关的敬称,如:
【你老】敬称有地位的人。
(12)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红楼梦》第六回)
另一种是出于尊老,表示对老年人的敬称。
【老先生】对年高望重者的敬称。
(13)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为其意所欲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相似的表示对老年男子敬称的词语还有:老相公(对上层社会老年男子的敬称)、老前辈(对同行前辈的敬称)、老太爷(对老年男性的敬称)等。
又如“下”,当被用作谦语素时,用在相关的名词前,谦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
【下臣】臣子在国君面前谦称自己。
(14)凡自称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仪礼?士相见礼》)
此外还有:下愚(谦称自己)、下房(帝王对自己宫殿的谦称)、下情(谦称自己的心情或情况)等。
当被用作敬语素时,表示对方处在上位,“下”后面的动词,是对方施加于自己的行为。
【下顾】敬称他人的来访。
(15)今日下顾,良慰鄙怀。(张四维《双烈记?访道》)
类似的词语还有:下访(敬称他人的来访)、下爱(敬称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下询(敬称他人有问于己)等。
(三)敬辞和谦辞的产生原因
我国是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作为敬辞和谦辞植根的土壤,孕育和丰富着独具汉民族特色的敬辞和谦辞。世间万物都有其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敬辞和谦辞也不例外。对于敬辞和谦辞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深受儒家等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敬辞和谦辞的产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封建阶级社会中更是确立了其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p164。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温、良、恭、俭、让”以及“仁”和“礼”的封建礼教思想。而封建礼教的性质就是等级制,“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记》)[2]p62同时,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又向人们提出了“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的要求。深受这种从儒思想氛围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在无意识中表现出一种崇尚谦让的姿态。正是在这种具有浓厚的崇尚谦让的人文环境下,使用能够合乎古代“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礼仪要求和规范的敬谦词语的就显得很有必要。人际交往的行为要表现出谦让的礼仪规范,遵守礼制,而封建礼教又要求讲究等级辈分,如家族中就有长幼有序之分的伦理制度,在社会地位上就有尊卑之分等级制度。而等级制正是被统治封建统治者视为维护并巩固其专制统治的有礼手段,并被赋予法律效力“尊卑贵贱之等级,国家之制度也。”(《新唐书?刑法制》)因此,这种等级概念和尊卑有序的社会文化或许是敬辞和谦辞得以产生的原因之一。
2.古代语言美的需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为了满足文明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我国古人对于语言美也非常重视,敬辞和谦辞也就有其产生和发展的依据。如《周易》中就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主张。另外,古人对各地差异不一的方言也比较重视,为了实现各地方言的统一,则提出了“雅言”一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义》中说:“雅言,正言也。”从上述对“雅言”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雅言”是我国古代施行的通用语,其性质相当于现如今的普通话。《论语?述而》就提到了“雅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推崇和积极使用“雅言”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极其崇拜文王和周礼,《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知,雅言除了周秦音等的要求之外,还要合乎周礼。[5]p40由此可知,当具有通用语性质的雅言和礼教制度相联系,并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言礼仪规范后,在这种环境下谦敬语的产生以及使用也就有了所需的条件。
3.社会心理需求
古代封建礼教的性质是等级制,长幼有序,尊卑有分,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当中的每个人,无不深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讲究上下尊卑的礼教。下者敬上者,卑者尊尊者。虽然每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于社会之中,且被等级观念所影响,但大家都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虽说每个人的身份地位不等,但每个人同样都有自尊,并不希望因自己身处下位,视为卑者而被他人所无视。人际交往是交际双方乃至多方共同参与完成的行为活动,而参与活动之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有着自己的需要,而其中最不能够被忽略的是每个人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尊重,而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是得要先尊重别人,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为此,在言语交谈中,人们往往都会有意识的去恭维别人、压低自己,用敬辞尊人,用谦辞谦己,以得到别人的敬重,满足每个人的自尊需求。这或许可以认为是敬辞和谦辞产生的心理原因。当然,人们在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中,为了表达一种礼貌和展示个人的文化修养,也会运用到敬辞和谦辞,这或许是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二、敬辞和谦辞的分类
(一)敬辞的分类
刘宏丽[2]p14、马庆株[6]p311根据敬辞本身的性质来分类,洪成玉[3]p13则根据敬辞使用的场合来分类。本文参照诸家观点,把敬辞分为指称性敬辞和表述性敬辞。
1.指称性敬辞
所谓指称性敬辞,就是用来指称他人或与他人相关的人事物。而根据指称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指称性敬辞分为指人类指称性敬辞(“尊称”)和指物类指称性敬辞两类。[1]p18
甲、指人类指称性敬辞(“尊称”)
指人类指称性敬辞(“尊称”)是指称他人或与他人有相关的人的敬辞。即指称他人或与他人有相关的人的敬辞。如:
【令慈】敬称他人的母亲。
(16)闰月初二,实葬令慈,初五役竣,诸作允厘。(陈确《祭祝开美文》)
【尊兄】对同辈年长者的敬称。
(17)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宝眷】敬称对方的眷属、家眷。
(18)贤弟既有宝眷在京,如何不去取来完聚?(《水浒传》第二十回)
从上述所列举的事例来看,“令堂”的“令”和“宝眷”的“宝”用的是表示美好的词来尊称他人,“尊兄”的“尊”则是用表示尊贵的词来尊称他人,体现出对他人的恭敬。此外,相类似的词还有:高贤(敬称对方)、尊亲(敬称他人父母)、贤室(敬称他人妻子)等,对于敬称与他人相关的亲属时,古人常使用“令”,令严(敬称他人父亲)、令萱(敬称他人的母亲)、令郎(敬称他人儿子)、令爱(敬称他人女儿)等。
尊称可作进一步的分类:
甲a:对称和引称(从尊称能否直接称呼对方来分类)。
“对称”指可以用来当面指称对方的尊称,例如“兄台”、“贤弟”、“先生”、“阁下”等,这些词都是可以当面用来直接称呼对方的,以表达恭敬。“引称”是在与别人交谈或陈述第三方相关情况时对他(对方相关的人)的尊称,如“令郎”、“令爱”、“哲兄”、“尊父”等。这些词一般不用来当面指称某一个人,所以都属于引称。
甲b:代词性和名词性(从词性来分类)
其中代词性的比较少,如“子”、“卿”、“公”、“君”等,名词性的就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亲属尊称:用于称呼对方亲属的尊称,如“尊堂”、“尊兄”、“令尊”、“令郎”等;2)类亲属尊称:即用亲属称谓去称呼非亲属以表达恭敬的尊称,如“大兄”、“大娘”、“大叔”、“老爹”、“老伯”等;3)职业尊称:即用对方所从事的职业来敬称他人:“农夫”、“船家”、“大夫”等;4)通用尊称:就是不分职业、年龄或文化层次称呼对方的尊称,如“先生”、“夫人”、“前辈”等;5)老X型尊称:一种对年老者的尊称,如“老人家”、“老丈”、“老先生”;另一种是和年龄无关的尊称,如:“老爷”、“老兄”、“老哥”等。6)官职尊称:主要是对统治阶级乃至于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如“陛下”、“殿下”、“第下”、“阁下”、“足下”、“麾下”等。
此外,还有些情况也表示对他人的尊称,如称他人的字、号:称字的如苏东坡(苏轼),称号的如五柳先生(陶渊明)等;以他人居官之地称人:韩荆州(韩愈)、韦苏州(韦应物)、柳柳州(柳宗元);以他人的籍贯之地称人:柳河东(柳公权)、康南海(康有为);以谥法称人:韩文公(韩愈)、陆宣公(陆贽)、欧阳忠公(欧阳修);以爵位代人的,如留侯(张良)、诸葛武侯(诸葛亮)等。[7]p23
乙、指物类指称性敬辞
指物类指称性敬辞就是用来指称与他人相关的事物的敬辞。如:
【贵府】敬称他人的家宅或住所。
(19)人人道我丈夫在贵府廊下住。(高明《琵琶记?两贤相遘》)
【大作】敬称他人的作品著述。
(20)小弟童瑛在东京会试,于冯琢庵年兄出得读大作。(《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芳名】敬称女士的名字。
(21)这小姐芳名较雏鸾。(《红楼梦》第五四回)
同尊称一样,指物类指称性敬辞也是用表示美好或尊贵的词冠于表示与他人有关的事物前,如事例中的“贵”、“大”、“芳”等。此外,指物类指称性敬辞还有:尊寓(敬称对方的家或住所)、高制(敬称他人作品)、鸿著(敬称他人的作品)等。
根据词语中是否含有敬语素,指物类指称性敬辞可以分为含有敬语素的敬辞和不含敬语素的敬辞。
乙a、含敬语素的敬辞:宝:宝地、宝号、宝刹、宝店;高:高见、高论、高寿、高文;华:华翰、华篇、华诞、华言;嘉:嘉什、嘉藻、嘉贶、嘉诏;贵:贵姓、贵名、贵表、贵号。以上诸例中所含有的相同敬语素都有表示美好或尊贵的意思,“宝”字组表示的是与他人相关的处所的敬称,“高”、“华”、“嘉”等组表示的是与他人相关的见解、言论和文章的敬称,“贵”字组则表示的是他人的姓名字号。
乙b、不含敬语素的敬辞:海量(宽宏大量)、明教(高明的指教)、千秋(指人的寿辰)、法书(对名家墨迹的尊称)等。
2.表述性敬辞
除指称性敬辞以外主要表达对与他人有关动作的敬辞就是表述性敬辞。
【拜会】访问他人的敬辞。
(22)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三国演义》第三七回)
【斧正】请人对自己作品修改匡正的敬辞。
23)小词成之数月,……星斧正是荷。(颜光敏《与曹禾书》)
此外还有:降临(敬称他人的光临)、台光(敬称他人的光临)、谨献(表示呈献的敬辞)等。
表述性敬辞根据其作用分类如下:1)表示感谢、感激:前承、恭承、仰蒙、仰荷;2)表示希望得到对方指教:赐教、候教、斧正、雅正;3)表示询问:高寿、贵庚、请问、借问;4)表示歉意或请人原谅:失敬、失迎、包涵、海涵;5)表示请托:启请、拜托、赏光、请;6)表示情态、动作:恭候、奉陪、光临、拜望;7)示他人惠赠;惠赐、惠赠、惠予、惠贶;8)表示委屈、屈下之意;枉驾、屈临、猥临、辱临。
(二)谦辞的分类
洪成玉从意义和用法上将谦辞分为六类:1)主要用于谦称自己的亲属:家、舍;2)主要谦称自己寡德少善、愚昧无能:孤、寡、不榖、愚、拙、蒙、不才、不肖、不佞、不敏、樗材;3)谦称自己是供役使或驱使的人:仆、走、妾、奴;4)谦称自己地位卑贱,或家道贫寒,或才识浅薄,或心意微薄:卑、鄙、贱、贫、寒、敝、下、小、微、末、浅、薄、菲、陋、寸;5)表示对方嘉宇自己的行为,使对方蒙受了屈辱:辱、叨、忝、猥、枉、曲、屈;6)其他出于典故” [3]p8—13
刘宏丽根据敬谦辞在言语中的作用是称呼还是表述,把谦辞一分为二:称谓性谦辞和表述性谦辞。[2]p14
马庆株认为谦辞是含有谦虚色彩的词语,用于指称或陈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动作。指称性敬辞是谦称,陈述性谦辞是谦谓(表示谦虚的谓词性词语)。[6]p316—317
上述关于谦辞的分类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一种是谦称与自己动作有关的谓词性词语。综合以上三种对谦辞的分类,且与敬辞的分类相照应,我们把谦辞分为指称性谦辞和表述性谦辞。
1.指称性谦辞
所谓指称性谦辞,就是用来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事物。而根据指称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指称性谦辞分为指人(“谦称”)和指物类指称性谦辞两类。[1]p34
丙、谦称,指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的'谦辞。
【鄙人】谦称自己。
(24)窃闻王义甚高甚顺,鄙人不敏,窃释鉏耨而干大王。(《战国策?燕策一》)
【家父】谦称自己的父亲。
(25)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孔尚任《桃花扇?听稗》)
【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26)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水浒传》第七回)
上举各例中,“鄙”和“拙”等词语都是含有表示贬义或谦虚义性质的词语用来形容自己或是与自己相关的人,体现出的是说话人谦虚的一面。相似的词语还有:愚老(老人谦称自己)、卑人(谦称自己)、贱眷(谦称自己的妻子儿女或亲属)等。另外,古人谦称自己的亲属,称呼自己的长辈或同辈中比自己年长的亲属时,多用“家”,如: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家姑(谦称自己的姑姑)、家姊(谦称自己的姐姐);而称呼自己的晚辈或同辈中比自己年幼的亲属时,多用“舍”,如: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舍侄(谦称自己的侄儿)等,当然,称呼自己的儿女时,不用“舍”,而是用“小”:谦称自己的儿子如(小儿、小犬、小顽),谦称自己的女儿如(小女、小婢子)等。
指称性谦辞可作以下分类:
丙a.自称和引称。
“自称”是为了表达谦虚,用来指称自己的谦称,例如“鄙人”、“晚生”、“小生”、“后学”、“不才”等。“引称”指在与别人交谈或陈述第三方相关情况时对他(己方相关的人)的谦称。如“家严”、“家兄”、“舍弟”、“拙妻”等。
丙b. 不同使用主体的谦称
1)依据身份、地位的不同,有君王的谦称:孤、寡、不毂、朕;官员的谦称:臣、下臣、卑职、奴才;百姓的谦称:鄙人、小人、卑人、仆。2)依据年纪、辈分的不同,有年长辈长:老朽、老夫、老拙;年幼辈小:小生、晚生、后学。3)依据男女性别的不同,有男性:小可、在下、末进;女性:妾身、婢子。此外,还可以称呼自己的名字以示谦虚。当然,自称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愚”,不分长幼,皆可用来谦称自己。
丁、指物类指称性谦辞
指物类指称性谦辞就是用来指称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的谦辞。如:
【拙作】谦称自己的作品。
(27)萧金铉道:“是小弟拙作,要求先生指教。”(《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寒舍】谦称自己的家宅。
(28)正有句话,要与三老讲。屈三老到寒舍一行。(冯梦龙《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
【贱庚】谦称自己的生日。
(29)又推予贱庚,曰:“谁谓中州无人乎?”(王恽《诗梦》)
从上述所列指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所运用的词语中含有表示贬义或谦虚义的语素,如“拙”、“寒”和“贱”等,以表现出自己的谦虚。此类词语还有:薄酌(谦称所备菜肴酒食不丰盛)、微芹(谦称自己的礼物微薄)、菲什(谦称自己的作品)等。
根据词语中是否含有谦语素,指物类指称性谦辞可以分为含有谦语素的谦辞和不含谦语素的谦辞。
丁a.含谦语素的谦辞,如愚:愚计、愚策、愚论、愚见;拙:拙作、拙著、拙笔、拙撰;薄:薄才、薄技、薄识、薄晓;微:微意、微忱、微衷、微款;敝:敝庐、敝寓、敝宅、敝居。上举诸例,相同的谦语素都含贬义以表示自己的谦虚,“愚”表愚昧、愚笨之意;“拙”表笨拙、拙劣;“薄”表浅薄、微薄;“微”表卑微、微薄;“敝”表破旧、破败之意等。
丁b.不含谦语素的谦辞,如榛芜(自谦微贱)、涂鸦(谦称自己书法拙劣)、犬马(卑者对尊者的自谦之词)等。
2.表述性谦辞
除指称性谦辞以外的所有谦辞,主要用来表达与自己有关的动作的谦称就是表述性谦辞。如:
【领教】谦称向他人请教。
(30)今日弟幸会芝范,想欲领教一番超凡入圣的道理,从此可以净洗俗肠,重开眼界。(《红楼梦》第一一五回)
【高奖】谦称自己得到过高的奖励。
(31)是用谬凭高奖,曲撰芜音。(王勃《上武侍极启》)
此外还有:叨扰(烦扰、打扰)、劳渎(谦称烦劳并冒渎他人)、掷还(请对方把原物归还自己)等。
表述性谦辞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来表述自己的动作以表达自己的谦虚的谦辞。如涂鸦、涂雅、献丑,在展示才能时谦称自己能力差;献芹、芹敬、芹曝,用来谦称自己礼品微薄;续貂、附骥用来表示人好己坏,谦称自己依附于他人;尘渎、尘触、尘冒、尘教,用以谦称自己玷污或冒犯对方;劳渎、烦渎、琐渎、赘渎,谦称自己冒犯对方。
另一类是用来表示别人施加于自己的动作或行为而使对方受辱。如过蒙、过爱、过誉、错爱、谬爱、谬顾、谬举、谬容,谦称自己得到对方过分的爱护或奖励;辱贶、辱赐、辱临、辱到、猥赐、猥受、猥垂、猥临,表示对方施加于自己的行为使对方受辱;岂敢、何敢、不敢当,谦称他人对己的赞誉担当不起。
三、敬辞和谦辞的语用分析
古代社会是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等级尊卑的人际关系之中,敬辞和谦辞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的使用比较普遍,这不仅是社会礼节的要求,也是提高交际效果的需要,同时还是个人修养的一种体现。古代汉语的敬辞和谦辞数量大、种类多,如果敬辞和谦辞运用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初步了解敬辞和谦辞的定义及分类后,要想正确的运用敬辞和谦辞,我们还应该注意它的语用原则与制约因素。
(一)敬辞和谦辞的运用原则
1.敬人与谦己原则
在古代封建等级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自卑而尊人”是礼的基本原则。显然,敬辞和谦辞在人际交往中的使用往往是为了抬高他人以示恭敬,压低自己以示自谦。如:请别人帮忙说“恳请”、“恳托”;称别人的到来为“光临”、“屈驾”、“屈尊”;请别人指教时说“赐教”、“斧正”等等,都是表达对别人的尊敬。称自己的见解为“拙见”、“浅见”;对别人称自己的作品为“菲什”、“小词”、“拙撰”等,都是表达自己的谦虚。用敬辞褒扬他人,用谦辞贬低自己,既显得谦和有礼,又文雅得体,富有言语修养。
2.量的适度原则
敬辞和谦辞数量大、种类多,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使用比较普遍。但对于敬辞和谦辞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凡事都得讲究一个度,因要想正确的运用谦辞,除了了解它的含义和分类外,我们应当善于把握敬辞运用的分寸。
首先,应善于把握敬辞和谦辞的敬谦程度,即要根据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来选择恰当的敬辞和谦辞。如当两位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往往会说“幸会,幸会”,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如若是见到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时,用“幸会,幸会”的尊重尊重程度显然是不够的,倘若换成“不胜荣幸”、“三生有幸”则更为适宜。再如,当年轻晚辈与父辈年纪相仿的对象交谈时,自称“小弟”,似乎有些抬高了自己的辈分,显得谦虚的程度不够,如若换成“小侄”,效果可能会更好。
其次,敬辞和谦辞运用数量应适度,即数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则会显得华而不实,显得虚伪,甚至是显得做作。过少又会让人觉得对他人不够尊重,显得有些傲慢,甚至会给人一种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感觉。
3.等级有序原则
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中,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中处处讲究等级尊卑。这样的思维定势或深或浅的影响了人们的言语表达。在家族亲属中,有着“长幼有序”,对年长者不能直呼其名,只能借以亲属称谓中特有的称呼来表达对他人的恭敬;而在社会生活中则体现着“尊卑有序”,往往是用含有表达美好或尊贵类的言语来称呼对方,以示对对方的恭敬,而己方则多以包含贬义或谦虚义的言辞来称呼自己,已显示出自己的谦虚。这样才有利于交际的延续和发展,以便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制约因素
敬辞和谦辞的使用,体现出的是“敬人谦己”传统礼文化,但在遵循敬辞和谦辞的使用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要关注其使用的规范与得体性,敬辞和谦辞的使用也受到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制约。
1.用语对象的制约
用语对象即交谈对象,用词的选择主要包括对方的年龄辈分性别、学识身份地位等在内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对敬辞的使用起制约作用。
先看交际双方的年龄、辈分和性别的制约。在古代,宗法制度要求族人要遵循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不仅是对族人,对外族人也同样如此,因此,交际双方的年龄、辈分、性别等都直接决定着敬辞和谦辞的选择及使用。对年长且辈分高的交际对象,一般会选择使用敬辞;而年幼且辈分低的一方往往会使用谦辞。当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时,使用的敬辞也是有差异的,如同样是问年龄,对年老者,我们会选择使用“高寿”;对年纪相仿者,则用“贵庚”;对年轻姑娘,则用“芳龄”等。对于使用谦称谦辞,老年男子多用“老朽”;老年妇人用“老身”;成年男子可用“在下”;成年妇女则用“奴家”;等等。
再看交际双方的学识、地位和身份的制约。社会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文化水平参差不一。一般说来,若交际双方的知识水平较高或者是有着一定的文化学识,一定文化修养的人,那么,他们在交谈中往往是比较注重言谈礼仪的规范,注重敬辞和谦辞使用;相反,如若交谈的双方所受的教育比较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文化修养并不高,那么,在其言语交谈中使用敬辞和谦辞的几率比较小,其言谈多是平铺直叙、自然质朴。另外,对于交际对象地位身份的不同,选择使用的敬辞和谦辞也不同。如同样是面对年老者,若是一位学者,称“老先生”;若是一位农夫,称“老人家”等。
2.场合语境的制约
敬辞的使用还受到场合语境的制约,一般的非正式场合,敬辞往往使用的比较少,也不那么正式,但书信敬谦用语比较讲究。书信多运用的是书面语,跟正是书函的语体风格相吻合。如敬称他人来信:贶书、惠书、玉缄、兰讯。问候对方:钧安、台安、尊安、台祺。其他特定场合也需要用敬辞,如外交场合中,双方在交谈时所使用的敬辞,例如陛下、殿下、贵国、贵邦、贵主、觐见等。文人馈赠场合中,请他人指导、修改自己的作品,多用斧正、斧政、斧削、削正、粲正等。在发表见解、观点时,敬称他人观点:尊见、贵意、高见、钧意;谦称自己的观点:愚管、拙见、浅见、微论,等等。其他还有:初次见面用“久仰”“幸会”;送礼时用“薄礼”“芹献”;他人的到来用 “降光”“驾临”等。
(三)其他语用表现
敬辞和谦辞除了表达恭敬和谦虚的基本含义外,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语境中还具有其他功能。例如,对他人一些不着边际的言论称之为“高见”、“高论”,则含有阿谀奉承、讽刺等意味;陌生人初次见面,多用“幸会”等敬词,但同时也含有客气的意味;还有,亲人之间较少用敬辞,而当交谈中出现了敬辞,可能意味着说话人有意疏远对方;此外,还有些词表达了得意的意思,如“在下”,本是谦辞,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则含有得意之意等。
四、结语
古代汉语的敬辞和谦辞,其使用的依据主要是根据词语本身是带有恭敬或谦虚的基本意义或附属意义来选择,当然还得结合交际的对象和交际的场合环境来共同判断选择。另外,熟悉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弄清意思,注意敬辞和谦辞的使用范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正确地使用敬辞和谦辞。
参考文献:
[1]赵光.现代汉语敬辞、谦辞、客气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67.
[3]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491.
[4]刘玉环.谦敬语修辞的文化色彩[J].广西社会科学,2005(5):164—166
[5]温志权等.古代汉语敬谦语的文化意蕴[J].学语文,2010(5):39—40
[6]马庆株.马庆株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09—334.
[7]葛克雄.敬词、谦词、敬谦词[J].道德与文明,1985(2):23,28.
篇3:秘书工作礼仪中的左右讲究论文
秘书工作礼仪中的左右讲究论文
秘书工作中有很多礼仪要求,特别是在会务、接待、事务管理等工作中,有不少次序上的左右讲究。现实工作中,我们发现有时尊左,有时尊右。应该说,绝对尊左或尊右的做法都不正确。左上还是右上,其实首先要明确中心点和参照物。在主宾次序中,我们以“主”为中心, “左右”意为以主人为中心的左右位置。在楼舍空间里,我们的参照物应为楼舍的正门,然后再分主左客右。各种工作场合,都应以“主”的视角判定左右,而不是以与“主”面对的人的视角判定左右。
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代总的来说是以左为上。但在不同朝代、不同场合也有以右为尊的。百度百科总结说,夏、商、周、晋(包括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文官尊左,武将尊右;秦、唐、宋、明尊左;汉、元、清(包括三国时期)尊右;春秋战国秦汉晋一直是右为尊,隋唐之后左为尊;民间喜庆活动一般以左为贵,凶伤吊唁以右为尊。改革开放后,我国次序礼仪大多和国际接轨,实行以右为上。但在一些非涉外礼仪活动中沿袭传统礼仪做法,按尊左排序。长期以来,我国次序礼仪没有系统完备的规定固化,教科书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导致现实工作中次序礼仪安排混乱。因此,本文简要地将秘书工作中的次序礼仪作一收集整理,方便秘书人员在工作中参考。
1.主席台座次。中大型会议都设立主席台。主席台座次一般由秘书人员会前排列。有的教科书指出政务会议(活动)应“以左为尊”,商务会议(活动)则“以右为尊”。笔者认为这样容易造成混乱,应统一标准为好。一般来说,会议主席台座次安排遵守“尊左”原则。职务最高者居中,其左手位为第二尊位,右手位为第三尊位,如果主席台领导人数为双数,同样也是遵守“尊左”原则,将第一尊位和第二尊位同时居中安排,且面对观众席,第二尊位府在第一尊位左手位。
2.会见会谈。会见一般安排在会客室进行,宾主各坐一边。面对会客室正门,客人应安排在主人右手边入座,主客双方随员以主人主宾位置为参照,按照职务高低由近及远,由前至后分坐两旁。
会谈通常安排在会议室进行,宾主相对而坐。同样,以正门为参照,客方面对正门,主方背对正门。双方主谈人居中入座,各方人员按照以左为尊的`原则安排落座,这一点同于主席台座次安排。
会谈布置还有一种情况,面对正门,主客双方左右排列入座,仍以“左尊”,把客方排在左边,主方排在右边。
座谈会。座谈会现场布置与会谈相似,座次与主席台安排一样,都是“以左为尊”。
3.签字庆典。签字仪式上,主客双方面门而坐,按照以右为尊的原则,客方应安排在主方的右手边。双方随员按照职务高低由中间向两旁分别站立于己方签字代表后方。
庆典活动如开业剪彩、奠基竣工、节日庆典等,主办方邀请的领导和嘉宾台上站列时,一般按照身份职务高低和“尊左”原则排列站序,即职务身份最高者居中,其左手位高于右手位,具体安排与会议主席台座次安排一样。因为是庆典仪式,时间简短,如果台上领导站位时相互谦让,秘书人员切忌上前纠正。
4.宴请桌(座)次。宴请桌(座)次一般以右为尊。宴请如果只有两桌,那么面对正门,应在第二桌的右手边摆放第一桌。
宴请桌数如果超过两桌,应按照以远为上标准,将主桌安排在离正门最远的位置,然后再以主桌为参照,按照以右为尊原则,由近及远安排其他桌次。
餐桌上的座次以圆桌为例,都按“以右为尊”的原则安排。一般有两种排法:一种是将主宾安排在主陪的右手边,次宾安排在主陪的左手边,主客双方其他人员按照身份职务交叉而坐,方便席间谈话交流。另外主陪与副陪相对,客方主宾次宾分坐主陪右左手位,三宾四宾分坐副陪右左手位。
5.乘车座次。乘车座次也是“以右为尊”。以最常见的小轿车为例,如果是司机驾车。主宾坐在后排右车门处;如果是主人开车,主宾则坐在副驾驶位置。
6.合影站序。合影站序前排高于后排,职务身份高的站前排。同一排的人员站位内外有别,如果是系统单位内部合影,则类似于主席台座次安排,遵循“以左为尊”,不论第一排人数单双与否,都是主要领导居中,其左手位为第二尊位。
如果是主宾合影,站序则完全相反,应按照“以右为尊”排位,主人居中,其左手边为主宾。主客双方其他人员按职务身份高低由中间向两旁分别站立。为礼貌起见,主方一般不让宾客站在最边侧,而全由主方人员把边。
总之,各种场合的次序礼仪是左还是右,秘书都应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做到了然于心,这样工作才能忙而不乱、有序高效。当然,工作中还有很多特殊情况会影响次序安排,特别是在领导执意坚持的情况下,秘书人员应适当变通稍作调整,以达到气氛融洽、宾主愉快的目的。
篇4:浅谈求职面试中的礼仪技巧论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企业的商务礼仪文化,从指导学生面试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在面试环节要着重注意的礼仪细节:如重视时间观念、着装礼仪、仪态礼仪、谈吐礼仪,离场礼仪等细节礼仪,指导学生成功面试。
【关键词】企业文化;商务礼仪;面试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历来注重文明礼仪。礼仪修养蕴涵了几千年来的道德、思想、文化的优良传统与文明精髓。礼仪文化运用在商务活动中简称为商务礼仪。商务礼仪对商务活动的开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规范和约束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的各种行为,保证商务活动文明地、严肃地、高效地开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商场如战场,商务礼仪往往代表一个企业的企业形象,一个优秀的企业是十分重视员工的礼仪文明的。所以,对于即将踏入职场地高职学生来说,掌握必要的商务礼仪技巧,好比拥有了打开职场大门的“钥匙”。
一、研究企业礼仪文化
企业礼仪是指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礼仪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也是日常例行事物的一种固定模式,如处理公共关系的方式、信息沟通关系、仪式和典礼等就是企业礼仪的具体表现,它表征着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塑造着企业形象,使员工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自觉的调整个人行为,增强为企业目标献身的群体意识。企业礼仪包括四大类:交际礼仪、工作礼仪、生活礼仪、节庆礼仪。企业礼仪反映了整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它包括企业的待客礼仪、经营作风、员工风度、环境布置风格以及内部的信息沟通方式等内容。企业礼仪往往形成传统与习俗,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它赋予企业浓厚的人情味,对培育企业精神和塑造企业形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研究不同类型企业的礼仪文化,是求职者打开职场大门的第一堂课。
二、面试前充分准备
面试之前,除了要去企业网站了解企业情况,而且要重视对自己应聘职务的理解与认识。全面了解公司该职位的职责要求有哪些,认识清楚自己的能力特长有哪些,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胜任岗位工作是面试时不可回避的问题。面试的考官可能不很重视你对该行业了解的程度,因为这是可以等到你成为企业员工后逐渐熟悉的问题。但他很重视你对这个工作的态度,对这门职业到底有多么热爱。他们看重的是你的未来,看你有没有在这个行业长久的打算与潜力。要想面试成功,必须在这些环节做好功课。个人简历、求职信等是赢得面试机会的重要环节。求职信不要过长,要言简意赅,抓住关键,突出优点。跨国公司要准备中文和外文简历,适当的时候还要用外文表述自己求职的意愿,所以外文简历要简短,要十分熟悉。
三、注重细节礼仪
(1)时间观念。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差异很大。欧美及日本等国商人特别注重守时。迟到或者在面试最后1分钟出现往往被别人理解为对该工作的轻视和不尊重。所以在应聘这些国企业时,一般会通知你提前多少分钟赶到,那你一定要守时,不能迟到,可以适当早到,如果到达时间过早可以先在附近转转,适当时再进入。
(2)着装礼仪。着装礼仪是商务礼仪十分重要的部分,人际交往中,外貌与着装是人的第一张名片,影响着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面试着装适宜正装。男性一般是西装,注意搭配衬衫、领带、鞋袜和公文包。颜色可以选择深色系列,显得沉稳、厚重。衬衫一般是正装衬衫,面料宜选择纯棉的材质。颜色一般为单一色彩,白色是最佳选择。领带是男士正装不可缺少的饰物。领带外观要平整,颜色要单一,蓝色、棕色、黑色、紫红色等深色领带是首选。与西装配套的鞋子应该是黑色真皮皮鞋,皮鞋款式应当庄重和正统,没有任何图案或者文字装饰。男士面试时配备的公文包,面料以牛、羊皮质真皮为主,色彩以深色、单色为好,一般黑色、棕色是最正统的选择,如果能搭配与皮鞋一致色彩,整体效果十分完美。女性面试着装可以适当灵活。女性的穿着打扮应当考虑整体效果,妆容、发型、服装、鞋子、首饰应当完美协调。面试女性适宜化淡妆,既能衬托出自己的气质,突出女性的独特魅力,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让别人感觉到你对工作的热情与重视。面试是一个严肃的场合,职业套装显得成熟稳重,突出职业女性的气质。年轻女性一般爱美,喜欢佩带首饰和饰品,为了突出面试女性知性的一面,首饰一定要简单,以少量精致、风格淡雅为宜。应聘企业管理岗位、办公室文职类工作的女性一般推荐携带公文包,突出职场女性的聪明与干练。
(3)仪态礼仪。面试仪态包括面试者体态、面部各种器官的动作表情、手势、身体语言。很多面试考官十分注重应聘者的细节,从你踏入面试办公室,别人就能从你走路的形态中来揣摩你的个性、修养与能力。正常行走姿势,应当是昂首挺胸、收腹直腰,两腿有节奏地向前迈步;两眼自然平静直视前方,目光聚焦中心位置,不要东张西望。具体而言,男性脚步要沉稳有力,展现男子汉的潇洒豪迈;女性应脚步轻盈,步伐较小,落落大方。如果面试时十分紧张、目光流离、一脸的迷茫或者是不屑的神情,都将给你的面试减分。当面试工作人员示意可以坐下时,椅子已经拉开,就从椅子旁边走到椅子前入座,如果椅子还没有拉开,就用将椅子轻轻拉出来,再平稳坐下。落座后,挺胸收腹、腰部挺起,两手自然放置。如果谈话时坐姿不正,不断地摇头晃脑、翻东西,低头摸这摸那,会让面试考官十分反感。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克服了紧张的心情,面试前准备充分,面对面交流时带着积极的热情,满面的微笑,以及肯定的眼神,自然会让面试考官如沐春风,心情愉悦,留下深刻印象。
(4)面试语言应对技巧。面试者文雅、得体的行为和谈吐,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知识修养和个性特点,面试时的语言传递着重要的个人信息。准确、恰当的口语表达,是展示个人才华的重要环节。语言表达技巧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做到表达清楚准确,通俗易懂;二是声音要动听,给听者带去美感和吸引其注意力。回答问题准确恰当,言简意赅,适当发挥自己的态度与观点,不要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对招聘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适当发挥,但不要弄巧成拙。首先声调不要过高,保持平静,语速不要过快。说话时,声音不高不低,面试时谈话的语速不紧不慢,语速过快或者过慢,都会影响语言表达的质量和效果,这就是应试者不可忽视的语速问题。如果实际生活中你是一个说话很快的人,那么面试谈话时你要适当停顿,观察对方的反应,及时做出语速的调整。一般地,常规面试中的问题和回答是比较直接的。情绪上不必过于激动,说话的语速上也没必要像朗诵般抑扬顿挫。只要按照平时回答一般问题时说话的语速就可以了。口齿要清楚,说话时注意句与句之间的间隔,使人感到你思路清晰,沉着冷静。语言表达上必要的时候还要使用一些礼貌性语言,给面试考官对你留下聪明、谦虚、诚恳的良好印象。
四、遭遇面试危机时的化解礼仪
尽管事先我们为面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较难预料会在面试时遇到一些尴尬的场面,遭遇面试危机的我们怎么处理。下面给大家来介绍一下,以一些基本的礼仪技巧来化解危机,转败为胜。当我们第一次参加面试,紧张到说不出话来,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要向人家坦诚相告。一般情况下,招聘者会改善招聘氛围,善意帮助你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当面试问题我们回答不出来,或者不知道对方在问什么问题时,我们可以礼貌地请对方把问题再细说一遍,如果对于对方的问题,我们还是很难回答,可以尝试给出一些与问题最接近的资料说明情况,并且还要加以说明:“不知我回答的是否是您想知道的这些呢?”以诚恳的态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果对方提出问题你实在不懂回答,此时千万不可不懂装懂,如果对方再问下去你就势必无法收场,别人就会对你印象打折扣,几乎很大程度上对你的诚信产生置疑。此时,我们应当谦虚地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以后还要在这方面加强,对于你的坦诚,或许会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评价。
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我们只有把握了主动才能取得成功。面试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大学生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面试的细节礼仪技巧,重视面试环节个人的礼仪修养、语言表达与沟通的技巧,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参 考 文 献
[1]俞芳.从面试看日企中的尚武礼仪[J].现代企业教育.(8)
[2]刘映君.商务交往中的着装礼仪[J].公关世界(上半月).(5)
1.求职面试中的基本礼仪
2.求职面试的礼仪技巧
3.求职的面试技巧与礼仪
4.求职礼仪与面试技巧
5.面试技巧与求职礼仪
6.求职面试中的经典7问及面试技巧
7.求职成功必备的面试礼仪和技巧
8.求职面试技巧商务礼仪
9.浅析求职礼仪与面试技巧
10.求职面试的基本技巧和礼仪
篇5:礼仪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礼仪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行政管理就是借助国家权力来管理社会事物的活动,行政管理既包括对自身组织的管理,也包括行政机构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了解礼仪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现象,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一是礼仪在行政管理中的界定;二是礼仪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三是礼仪在行政管理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礼仪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界定
在社交中形成的、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有促进作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一般称作“礼仪”。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礼仪会体现出不同的特征。礼仪应用在行政管理中,通常称为公务礼仪,是指行政管理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需要遵循的、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从整体上看,公务礼仪具有多方面的特征。1.社会共通性特征。公务礼仪是在社会通用礼仪中衍生而来的。人们需要遵循的基本礼仪规范一般也会通过公务礼仪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如何做人这一问题上,每个行业的要求都是与基本的礼仪规范相符合的,很多基本的文明礼仪运用到具体的职业中也是可行的。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更应该践行礼仪规范。2.职业特殊性。行政管理这一职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公务礼仪的示范性更明显。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使行政权,来管理行政事务,这一职业的独特性使行政主体具有了权威性。所以公务礼仪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再加上其应用广泛,极易传输,效仿性很强,所以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其次公务礼仪比基本的礼仪更加规范,这是由于公务活动的程序较为严谨。一般来讲,基本礼仪总是呈现出隐性化的特征,通常会以规则或惯例的形式出现,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活动行使的是行政权力,权力体现出合法性和正当性特征,所以公务礼仪的内容体现出了程序性和强制性特征,这也体现出了行政精神的严谨。3.“礼”和“仪”的结合。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也是一种体现个人修养的素质和行为。而公务礼仪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和法治基础上的行为,是人的一种内在意识。“礼”是通过“仪”体现出来的,,即“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行政管理中,行政人人员仪表大方,举止优雅,行为规范等这些外在的表现可以给人一种严谨和敬意之感。
二、礼仪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范围
在名目众多的公务礼仪中,仪式礼仪、会议礼仪、接待礼仪这三种形式的礼仪最为重要,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也最多。因为这三种礼仪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礼仪和政治之间的结合。1.仪式礼仪。所谓的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透过仪式可以看出人类文化的内在。在仪式的背后,隐含着特定的信息和意义,仪式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形式和意义的过程更加规范。在行政管理中,礼仪不仅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内在逻辑,还是某种权力技术的体现。政治权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强制,而是通过礼仪这种外在表现它的合法合理特征。如国家典礼一般都是用来向国人展现国家形象的方式,一方面象征了国家的日渐强大,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一种重大的政治活动,能够体现了国家的政治职能。仪式礼仪具有程序性、象征性和规模化的特征,能够展现深刻的文化意义,提高社会凝聚力、维护社会秩序。行政管理中的仪式礼仪能够表现和传递某种政治意义,是阶级统治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施行政礼仪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和组织模式。首先是要营造特定的仪式情景。有关人员可以根据仪式的主题来精心设计语言和行为这些象征符号,一些有特定含义的口号、歌曲和装饰物等能够促进对行政组织行为的理解。其次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参会人员,如主持人、嘉宾和媒体等。一些精明的组织者和仪式的参加人员会在语言服饰和行为举止方面尽量表现得得体大方,这样一来他们的行为就具有了很强的示范性,这种做法同样能够体现行政文化的严谨性。最后是要进行适度的渲染。仪式礼仪规则有序,表达方式轻松简洁,程序也是层层递进的,这种方式可以彰显仪式的思想理念,使参与者心灵上产生共鸣。2.会议礼仪。进行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公务会议,公务会议有三方面的职能。一是通过举行公务会议的方式来倾听民意、了解民众的心声。二是利用公务会议的形式来解决权力监督问题。三是落实或执行某种决策,布置工作任务、总结成绩和经验等。公务会议和一般的会议存在区别,其一方面需要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另一方面具有行政活动的性质。所以在进行公务会议时要时刻体现和遵循礼仪的精神:一是对参会人员进行甄别,确保每个人都能够遵守规则,一般来讲参会主体都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格,所以会议内容一定要进行精心选择。二是以适宜的方式召开会议,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区分会议类型的只要标志就是会议的形式,只有根据会议内容才能够确定会议形式。所以在进行会议形式的选择时,要以会议的过程为主。三是使会议的过程合乎礼仪规范。会议的每一项程序都要遵循时间和空间的顺序。3.接待礼仪。在公务交往活动中,公务接待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它的基本形式,它既包括对不同级别人员的接待,也包括对不同行业的接待。公务接待的环节可以体现出组织的形象,而礼仪会渗透在每一个具体的接待活动中,如接待人员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等。而在具体的接待过程中,接待人员的仪表、言谈一方面可以展现组织形象,另一方面也能够传递组织文化。首先,仪表要得当。仪表主要是通过仪容和装束表现出来的,代表了一种文化象征。当仪表符合人们的观念时,就能够得到他们的接纳和认同。所以在进行接待时必须要保持仪容整洁。其次,要通过体资来表现礼仪。体资就是人的举手投足,在接待过程中如果体资得当,可以便与接待双方的沟通。如交谈时要尽量保持微笑,眼神要专注等。再次,同时善意的言谈来展现礼仪,首先在交谈时不能冒犯别人,其次要让别人看到其交谈的诚心。最后是要从细节上表现礼仪。
三、礼仪在行政管理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的礼仪形式多样,然而传统的礼仪和现代礼仪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断层,在对传统的继承和面向现代化上产生了困境。由于传统的礼仪曾经桎梏了我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所以很少有人提出要将其发扬光大。但是传统礼仪对我国的现代文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约定俗成的礼仪一直到现在还在被沿用。基于现代文明的立场,对传统礼仪要取精去糟,继承其高雅的形式,对现在文明礼仪服务。2.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公务礼仪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形式的内容是缺乏活力的,而没有内容的形式是也是不完整的。而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公务礼仪更具有效性。遵循基本的公务礼仪能够促进公务活动更加严谨有序,还能够展现公务人员的素质和修养。所以公务礼仪的形式必须和内容相统一,构建一种简单实效的礼仪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