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y1008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追灯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追灯散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追灯散文

篇1:追灯散文

追灯散文

我的家乡在白鹿原南原,过年时节,村里依旧有着好多习俗。正月十五前,娘家给先年出嫁的女儿追灯就是必不可少的大事。

一九八六年正月初六一大早,三爷,我,还有他的小女儿去给他的二女儿追灯。我那里追灯是有讲究的,必须是三辈人去。我爷弟兄三个,我能被选上,连父母都高兴,孙子辈的孩子不少,足足有二十多个,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和他的小女儿还是同学呢,虽然我把人家还叫姑姑呢。这也是选我的一大原因。刚好三辈人。

追灯那可是有讲究的。大年初四,三爷就去小留村灯笼会上买好了追灯所需的东西。一对刚挖出土的竹树,好高好高,竹树的叶子还是绿的,其象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一对旧时宫廷用的大宫灯,每个灯都是由四块方玻璃和木框架组成,玻璃上有风景画,都是些吉利和喜庆的画面,灯架上用金色的链子拉着,灯中央底处有插蜡烛的固定小孔;还有一对莲花灯,是用纸做的,当然有灯架了,我都知道其象征着早生贵子的意思;再就是有二十个礼馍,还有一捆上等的麻花。

初六是个好日子,农村人是特别讲究的,我三爷那年五十九岁,他当过兵,也受过旧风俗的影响,肯定很计较了。我的姑姑是腊月十三结的婚,离我所在的村子有八里的路程。所以一大早,我们一行三人就早早动身了。我用一棵竹树挑着那对宫灯,三爷的小女儿则用另一棵竹树挑着那对莲花灯,三爷提着礼馍。穿着新衣自然就不用说了,那时候还比较贫困,我穿新衣的感觉到现在还能记起,那也是一种难忘的.幸福。

这天,路上碰到追灯的人自然很多,也少不了比比看看,三爷给姑姑买的灯可是不便宜的,常常引来路人羡慕的眼光。八里路,走着走着,说着话就显得快多了。八点半前,我们就到了村口。这时候,三爷吩咐给灯点上蜡烛,必须让蜡燃着进村。当时我们还特别小心,就怕蜡烛被风吹灭,不过还好,我们的灯一直燃着,真是幸运而吉祥,一切都那么顺利。还不到姑姑家门口,姑父和他的侄子已经来迎接我们了。

这天,要在姑父・姑姑家吃两顿饭,那招待自然讲究了,农村人过年待客一个字就是实在,“丰盛”的饭菜自然没得说。竹树当天就栽到了院子的前面,一对竹树就像我的姑父和姑姑,那是多么般配的一对新人呀!

时至今日,那对竹树还依然健在,我的姑父和姑姑生活得也特别幸福。这些年来,我常常忆起那年我们三人追灯的情景,那是一种幸福,那是一种亲情,那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哟!

篇2:灭虫灯散文

灭虫灯散文

我的家乡在鄱阳湖边。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上世纪七十年代,农药仅有“六六六”粉和“敌敌畏”并且限量供应。遇到水稻害虫严重的年份,我们这一带村庄都用自制的灭虫灯灭虫。

每年的五六月份,正是早稻秧苗发棵拔节的时候,稻飞虱大螟等害虫蚕食稻杆,咬断稻蔸,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如果生产队派人撒了一遍“六六六”粉或喷了一遍“敌敌畏”仍不见效,就只好动员全村用灭虫灯灭害虫。

村委会规定,除了五保户,每家必须出一盏灭虫灯。如果你家有“马灯”,找一根一米左右的.木棍或竹竿插在田埂边,把“马灯”挂在上面即可。当然,灯下面还得放一个装满水的木盆或铁盆,扑“火”的害虫落水后才会被淹死。如果你家没有“马灯”,就只好用自家照明的油灯。这样的灯不防风雨,你得设法让它在野外不熄灭。有经验的乡邻会教你这样做:先把装满水的大脚盆放在田埂上,然后在脚盆里放一个小方凳,再在小方凳的四脚绑四根细棍子,把油灯放在方凳上后,用塑料薄膜罩在四根棍子上,给油灯遮风挡雨。别忘了,塑料薄膜的四角要固定在四根棍子上,顶端还得留一个透气的小孔。

点灯用的煤油或柴油由生产队提供。傍晚,各家各户带着灭虫灯去生产队仓库领油,然后到队长指定的田埂上点灯。这时,暮色苍茫的田野上,你经常可以听到“点好了么?要帮忙么?”“回去时留意脚下,别踩到蛇。”这样温暖的声音。

队长晚上经常带着民兵巡查,偶尔发现有灭虫灯熄灭了,他们就不声不响地重新点亮。刮风下雨的晚上,村里有一批老农会自觉起床,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打着手电筒去察看自家的灭虫灯是否还亮着。

我们村庄有几十户人家。五六月份的夜晚,村前村后两条西高东低的田垅里的高高低低的灭虫灯,是我们村最美丽的的风景。

篇3:属相灯散文

属相灯散文

“元宵节”晚上,我们家乡不吃元宵,所以,在我们家乡不叫它“元宵节”,就叫“正月十五”。正月十五要把面点蒸出各式各样的花样来,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习俗,其中,为家庭每一个成员蒸出他的属相来,是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

天一明,母亲就把大哥叫起来,早饭放下不做,先指导大哥和上一大盆发面。盆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很大,母亲是没有力量和那么大一盆面的,只能让有力量的大哥来和。大哥和,也得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和得符合要求,和下来后也是累得满头大汗。

面和好之后,大哥叫来二哥,两个人抬着,放到墙角处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堆麦草上,然后,用棉被裹得严严实实,等待盆里的面发酵。这时母亲才去做早饭。

午饭之后,收拾停当,母亲让大哥、二哥把面抬出来,放到案板前。母亲再指导大哥把盆里已经发酵好的面,一块一块地挖出来,放到案板上揉搓,揉搓成一块一块的面团,大哥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接下来,母亲要把这一块块的面团,做成各式各样样的面点,来展示她作为一家内政总裁的风采。

正月十五里的面点花样繁多,其中有“规定样式”,也有“自选样式”。“规定样式”就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属相;“自选样式”里,面灯是每年必做的,也几乎成为了必选,除此之外,母亲还会做出大雁、小燕子、青蛙等等造型来。

属相也都是动物,要把家庭日常用来蒸馒头的面,蒸出这些动物的造型来,其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面比较软,不易成型,成型后,不一会也会变形,何况还要放在锅里蒸,蒸的过程面还会长呢?为了克服这样的困难,让蒸出来的属相可以辨认出来,母亲采取了一种大写意的象征手法,丢弃形似,追求一种神似。比如,我的属相是虎,虎头上的“王”字和虎嘴上的“虎须”,是夸张般地表现出来的,一出锅,我立马就可以认出我的属相来。再比如,大哥属龙,二哥属蛇,两者的做法一开始是完全一样的。先做好一块圆圆的、厚厚的面片放在那里,用块面搓成一个蛇状的面长条,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放在面片的正中央,抬起,然后,面长条环绕着它一圈圈地盘起来,正好盘到面片的边缘。昂在中央的粗的一端做成头,眼睛,嘴巴、嘴中的信子都是一样的。那么,如何区别呢?母亲的做法是,蛇身上的鳞片用剪刀给剪出来,整条蛇像是一个长长了的刺猬。做龙身上的鳞片时,母亲抹下中指上的顶针,用顶针在龙身上做出压痕,一圈一圈地叠加,套印在龙身上,套印出来的纹路有铜钱花印的`味道,便有了一些华贵的气息,正符合龙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那种感觉。然后,母亲在龙嘴两边,“啪、啪”两剪子,龙须就飞扬了起来。

母亲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母亲是一个心智极高的人。她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让她为我们每一个人蒸出的属相决不雷同。母亲与父亲都是属马的,父亲的马,马鬃是直竖着的;而母亲的马,马鬃则是耷拉在一边的。

正月十五是灯节,每一种属相身上,都还做一个可以用来点灯的地方,属相就变成了“属相灯”。用一块面片,做成醋浅子的形状,放在属相身体中央上边。到了晚上,在“醋浅子”上倒上一些植物油,然后拿出一根火柴棒,去掉磷头,缠上一些棉絮,插在油里,形成灯捻子,点上就成了灯。谁捧着谁的属相灯,一直到灯油耗尽才许放下。母亲说,正月十五里,让自己属相的灯光照一照,可以保证来年一年身心无灾。

点过灯放下的属相,由母亲统一收管,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那一天早上,等到父亲把院子中的“仓”围好,母亲才揭开锅,谁拿谁的属相吃掉。正月十五到二月二,已经过去了十七天,但属相作为馒头的味道依然香甜如初,母亲是如何做到的,至今于我依然是个谜。

追灯散文(精选8篇)母亲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母亲去世后,就再也没有人在正月十五给我做属相灯,来保证我在来年的一年里身心无灾了。

篇4:灯写景散文

灯写景散文

晚霞绕日,余晖绕过树林散落在行人留下的脚印;月从东升,朦胧的月光现出行人前行的身影;灯火通明,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在乡村的林阴道旁,有万中风情的柳枝、生机盎然的绿地、婀娜多姿的花朵,不可忽视的,还有那排飒爽的路灯。

春日的夜晚,缕缕春风吹走大地的白霜,吹醒冬眠的柳芽,吹开花儿的苞蕾。我独自漫步在林荫小路,尽情享受春风拂面的快感。

我在路灯的守护下前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飘洒,朦胧了整个世界。让人沉醉其中,不愿自拔。温柔的春雨打在我的'脸颊,沉迷于舒适的我,是否还愿意继续前行?突然间,一道亮光刺入我的双眼,r它怒视着我,使我不得不从温柔乡中走出来,继续踏上前行的路。

路面渐渐泥泞,脚上已沾满泥土。路面的污水反射微弱的月光,一不留神就让水面荡起波纹。这时,路灯越发的亮了,它仿佛告诫自己要小心。在它的亮光下,我看清了路面的污水,看懂了路面的泥泞,避开它们,我继续前行。

路旁的柳树随风摆动,花儿渐渐绽放,它们妖娆的容颜,与溪流,与春雨合奏出一支美妙动人的乐曲。我停下脚步,坐在溪边的石墩上,贪婪的吮吸迷人的气息,流连忘返。路灯照在这幅自然美景上,使它越发充满活力。但是他告诉我:美景虽可留恋,却不能停止不前。小憩片刻,我又踏上前行的路程。

林荫小路已到尽头,蓦然回首,原来我已在小路上留下了属于我的脚印,而它们见证了我一路走来的历程。这一路程蜿蜒曲折,但都是最近,最安全,最省时的数学曲线。去惊叹了!我在思索,为什么我会如此成功。在路灯一眨一眨的眼睛里,我找到了答案。

路灯依旧亮着,它将会指引下一个人前行。我回过头,望着万家灯火,找寻属于我的那盏灯,在那盏灯的引导下,我继续前行……

弦月当空,照亮了多少黑暗的心房;明灯指引,为多少行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灯依旧亮着……

篇5:夜灯散文

夜灯散文

每当夜色降临,华灯初上,我的心总会被都市那五彩缤纷的灯光,撩一拨得难以平静。可我又觉得那些华美、高贵的都市之光太过于妩媚与娇一艳了,可望而不可亲近,似乎与我们这些漂泊者多少有了点隔膜与距离。此时,我便会想起童年故乡老街的夜灯。

那是一盏盏极普通的马灯,灯的提手和底座由于有些年头了,上面布满了灰垢和浮锈。不过,灯的玻璃罩儿却被主人擦一拭的透明晶亮,枣核样大小的灯苗欢快的闪耀着。灯是挂在门楣上的,而挂灯的人家,不是卖大馍的便是经营熟食、小吃之类的店面。店主人会时不时提着马灯,走到店门口,把灯高高举起。亮开嗓门吆喝那么一、两声:“羊肉汤开了!羊肉汤……”在这寒冷、寂静的夜晚,狭窄、悠长的老街,回荡着这滚一烫的吆喝,使得这寒冷、寂静的夜晚,多了些许情趣。马灯的光亮,更让每一位过客的心里漾起暖意。

老马家的羊肉汤馆是老街人气最旺的.了,房屋有些低矮,里面还算宽敞。灶塘里吐着火苗,大锅里的羊骨汤升腾着白色的雾气,浓浓的香味儿在屋子里弥散。跟随父亲挤进温暖的人堆,紧紧地依偎在父亲的怀里,并不是为了那诱人的香味,而是沉迷于歪爷爷的故事里。如若那一晚,歪爷爷没有来。即使喝上了不敢去想的羊肉汤,或者吃上一捧酥香的花生米,心里也是无比的空落与失望。

歪爷爷说书全凭着心情,有了兴致谁也拦不住。假如没了心情,你越急越催,他给你风大就是不开船。这会儿,卖冰糖球的老周头手里的烟袋锅往鞋底上磕磕,笑眯着眼儿说:“孩子们,想听书吗?”“想啊!”屋里的孩子们早已急得抓耳挠腮了,一起涌到老周头的身边。这边卖包子的老耿头看出了蹊跷,大声嚷嚷着:“孩子们,别听他瞎扯淡,狗嘴里怎能吐出象牙?来,我说个故事!”“哈哈哈…….”孩子们笑了起来,老耿头从来没说过什么故事。“孩子们别闹,就叫你们的耿爷给说上一个!”老周头将起军来。老耿头真给镇住了,尴尬地挠着脑袋。

“看,拿起劲了。来,孩子们,我说,尿罐子;你们就一起喊,打包子的嘴。给你们讲故事了,就别喊。”果真,这边老周头一喊:尿罐子,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打包子的嘴。老耿头给喊急了,大叫一声:“好了,我就说上一段!”

老耿头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那是个清晨,头锅包子刚出来,走来一位老者,七十多岁,面带微笑:“买包子,四个。”老耿头见是老人,便随便客气的问了一句:“四个包子够吗?”“啊,够了够了,我是买给老母亲吃的。八十八了,这些怕一次吃不下呢。”老者连忙回着话。“得,这四个包子不收钱!”说到这里,老耿头动了感情:“我打了大半辈子的包子,都是说买包子给老婆、孩子吃的。这说买给老母亲吃的,我还是头一回啊!”一片唏嘘,转而是格外的寂静,屋子里的人沉默无语。

过了好大一会儿,老周头见还没有人接着茬儿,看了看歪爷,歪爷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故事里。便抹了抹下巴的胡茬,烟袋锅往桌子上“啪”的一摔,“我来说吧。”

老周头说起“三国”来了,那可是歪爷爷的拿手,当着歪爷爷的面,老周头也敢说?嗨!老周头还真说上了。“话说赵云在中军大帐立下了军令状,带着三千兵卒往华容道而去”……这边瘸腿“八仙”抬杠了:“哪里是赵云啊?是关羽吧?”

“呀,你知道关羽和曹操啥关系吗?诸葛亮能派他去?”

“是关羽!”

“赵云!”正当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的时候。那边的歪爷爷受不了了,“二混子,倒碗水。”“二混”是我们的孩子王,只要歪爷爷喊他倒水,那就有故事了哩。这边的老周头与瘸腿“八仙”相视一笑,蹲在一边不做声了。那时,哪里知道大人们的激将法啊?嘴上的生理缺陷,多少影响了歪爷爷的叙述,说起来显得有些吃力,而这些不会减少大伙儿丝毫的兴致。直到灶塘里的火渐渐的熄灭了,这才带着满足离去。

多少年过去了,狭窄的老街已变得宽敞靓丽起来。昔日,低矮的房屋和那摇晃的马灯,也早已无法寻觅了。连同那些让我难以忘怀的人们和那些温馨的故事,都封存在永恒的记忆里。可我总觉得那些人还在,那灯还在依然亮着,小屋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篇6:心灯经典散文

心灯经典散文

人在十五岁认识的人,就永远刻上了十五岁的痕迹。比如我所认识的张老师,他在我心里永远是那么善笑,那么睿智。我十五岁从张寨联中转学到临邑五中就读,就是他,给我上得第一堂语文课。

张老师身材消瘦,面庞黝黑,但声音洪亮,爱笑。站在讲台上,不立刻讲出他所教授的课文题目,而是让我们猜,一旦我们猜对,他就笑得眉毛一动一动的,且两眼放光,开始引经据典。他上课风趣幽默,善于引导,课堂气氛活跃,很少有打瞌睡或者窃窃私语的现象。但也不排除个别调皮的同学。

记得有一次,后排的几个男生,在他上课之时递眼色传纸条。他不动声色地走过去,既不批评他们,也不没收他们的纸条,他和他们打赌,如果他们能说对他上一句的讲课内容,他就不追究这件事了,如果说不上来,那就别怪他不客气了。结果是他们之中无一人说对,至于如何对他们不客气的,我们无从所知。但从此之后,他们说,张老师老厉害了,可惹不起了!

面对老厉害的张老师,我上课支棱着耳朵,认真听,认真记,生怕错过他讲课的一分一秒,生怕回答不出他提出的问题。嘿,在这一听一记中,我忽然觉得:这课,不仅张老师讲得有趣,而是语文本身研究起来就有趣啊!由此,我有了学习的兴趣,并在他的指导下,做习题,写作文,学得不亦乐乎。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与我们一起以《眼睛》为题,写了一篇同题作文。他在《眼睛》中写道:“我有一双平凡的眼睛,我不因为它的平凡而不热爱它,相反,因为它只属于我,所以仅代表的心怀。我希望我这双眼睛,能给生活在我身边的人,以安静的力量,执着的勇气……”说着,他抬起满含深情的眼睛,望着我们,将他心底里的光明传递给我们。

张老师永远也不知道,正是他所传递出的光明,像一盏心灯,照耀着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当我以书信的形式,告知张老师的时候,他怎么也不相信,二十年前,他所播下的那颗光明的`种子,依然在生长,而且终于长成了一棵勇毅的树!

二十年的距离,猛然化作一瞬,天地之阔,似乎仅我与张老师两人。如今,我拥有了一双像他一样安静的眼睛,此刻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笑,看着他一如活在我心里的那个人。

他依然那么爱笑,那么睿智。

他握着我的手说,见到老师最想说的是什么?我说,我还想听您再讲一堂语文课,您还是我的老师,我还是您的学生!

他双眼潮润地望着我,两鬓斑白,沉默着再不知说什么。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到我的少年时光了,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身体里有了些许的苍莽,有了对时髦世界的追赶和浮躁,更有繁华落尽的真纯!身正为师,品高为范,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我以教训为师,以经验为师,我一遍遍体会张老师教导我的做人道理,秉承着生命的热爱,走向远方。

篇7:放灯散文

放灯散文

一盏灯火,放飞一年的祈福;一张许愿签寄予心愿与明月。灯市为人们搭载一个灿烂的平台。观灯、赏灯、放灯、猜灯,把节日开成一个盛会。一盏灯火催促寒冬赶赴,一个个微笑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火树银花,如星河倒注。一声咳嗽,震山动地。烟火缭绕,花簇团团。

灯火阑珊,倚窗凭吊。远处亮暗分明处,回首那人匆匆。烟光残照,酡红成颜。一场黑暗来袭,把烦琐覆盖成荫,间或又裹挟匆匆行人而去。一场盛宴醉倒一批文人雅士,一杯浊酒空尊对月。饮罢残杯,泪自栏杆,哽咽处一抺神伤。

灯火流转,寒光倩影。清清冷冷,蟾月星辉。登楼远望,阑珊依稀,望断双眼不眠。暗淡浮生,叹命运坎坷,且偷生。潦潦数语,草就一纸残书,问君可相守,难离愁?

放飞一盏灯火,许下一个心愿。飘飞或漂流那是一条不错的途径。追云逐月也好,随波逐流也好,毕竟了却心愿几多。灯火拥挤,人海茫茫,谁人摘取繁星点点,换了人间。街灯细雨长长,万盏千盏竞相争,只是少了圆月一轮。把一盏灯火,携妻儿赶赴人潮,小儿玩皮,讨要花灯数盏,不得花灯不肯回。

街灯闪闪,笑语声声。此时良辰美景。相约黄昏晚,简简单单梳洗,痴痴情情等待,只为了那兑现的.承诺。移动轻缓,顾盼花枝招展,十里灯海,流光潋影。携手相行,成双成对。看不尽灯火阵阵,望不见人头攒动。荡舟徐行,轻放盏盏荷花,纤纤心结,悠悠情,醉了花容素颜。

一场盛宴,万家灯火。少了些烦琐纷杂。而宴尽人散,寒冬复归,终是挽不回浪漫灯火。抬眼,浮云自顾捷走,黑夜冷落,看不清那酡红的表情,赶路人不带走云彩,不带走灯火,为了挣脱黑暗的牵拌。烟云过处,仅剩小桥流水清晰。遥望,在失望的路上失足。一个磕拌,不慎跌落小桥流水深处。打捞一片薄云,却无济于事,只是婉惜一点远走的浮云。

篇8:许愿灯散文

许愿灯散文

2013年西方情人节之后的第二天,原本惦念着找馆子跟同学一起去搓麻将,结果一不小心违约了。

夜幕降临,一个人独自穿过四十米大道来到了市广场。这些日子里,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图书馆大楼下,有一群中老年人伴随着舒缓的音乐翩翩起舞。刘若英的一首《为爱痴狂》让每个人的心湖荡起了阵阵的涟漪。跨前退后、挪左转右、轻轻地相握、对视,旋转……这浪漫而深情的双人舞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几排石凳上早已坐满三三两两的人,更多的是甜蜜的情侣。他们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广场的中央,那里有几个小伙子正准备放烟花。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不约而同在空中绚烂地绽放。有的声音清脆悦耳就像由某种乐器敲打演奏,嗖嗖的;有的声音沉闷内敛就像从老式手摇爆米花机发出,砰砰的。

在广场的周边有商贩扯着一副破锣嗓子大声地叫卖,一个年纪约七、八岁的小男孩紧紧地拽住妈妈的衣角央求为他买一盏孔明灯。那打扮得十分精致的女人终于忍不住随手拿起一盏,当她急忙俯下身子送给宝贝的儿子时,小男孩一瞅是蓝色,眼睛里开始流露出一种浅浅的失望,他嘟囔着一张小嘴非要红色的,然后别过身装作很生气的样子。万般无奈,她又拉着他慢腾腾地返回地摊。

渐渐地,无论是在地上,还是夜空,我都望见了许许多多的孔明灯。有人小心翼翼地抚平灯罩四角;有人迫不及待地奋笔疾书;有人想方设法地往灯罩内装蜡;有人傻里傻气地拼命往里吹气……点火,膨胀,等待,冉冉上升,那一盏盏仿若闪烁的星辰。是丝丝的希望,是沉沉的牵挂,是绵绵的相思。

眼前这一幕幕似曾相识,令我陷入了回忆的漩涡。或许,自己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都与这小小的灯有着不解之缘。

2003年非典来袭,我在临汾乡宁放飞了第一盏孔明灯;2006年踏入大学,我在宝鸡眉县放飞了第二盏孔明灯;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古城西安放飞了第三盏孔明灯;2009年暗恋结束,我在秦岭河道放飞了第四盏……然而,甭管是哪一盏,我都可以为了自己蒸蒸日上的学业、艰难的爱情和备受挑战的工作虔诚地祈祷;为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遭受灾难的可怜人和追求平等公正的自由人送上真挚地祝福。却惟独遗忘了一直默默地站在我身后支持我的那些最可爱的人,这又是何其的悲哀啊!

转眼间,我已经有两年没回家了。总琢磨着用一分豪气,两分骨气,三分志气到各个城市闯荡打拼,贻笑大方的是光口气就占了四分。今年春节,亦是如此。前些天,年迈的母亲从老家好不容易打来一个电话。我却因为她的喋喋不休而匆匆就挂断了。想必她的心里一定很难过吧!她现在是否还像从前一样一看煽情的电视剧就泪流满面?父亲现在是否还像从前一样一坐炕头就马不停蹄地舔卷旱烟?他们早年落下的病现在是否有了一些好转……

当我还在为这一连串的疑问寻找具体的答案时,衣兜里的手机突然响了。原来是同学打完了麻将喊我去粥铺吃饭。

“你在哪啊?”

“在广场。”

“干嘛呢?”

“准备放孔明灯。”

“嘿!哥们,你咋还好上了这口?”

“笨,为了家人——许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