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芙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科学家揭开变色龙变色之谜》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科学家揭开变色龙变色之谜》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科学家揭开变色龙变色之谜》阅读答案
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变色龙通过变色吸引同伴,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的原理着迷。
②今天,科研人员宣布他们揭开了变色龙变色的秘密,而这一发现让他们大为震惊。
③科研人员发现,变色龙不是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的,而是靠调节皮肤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折射而变色的。
④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家米歇尔·米林科维奇说:“我们十分惊讶,人们曾认为它们是通过色素来变色的,但真正的原理完全不同。”
⑥大多数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调整颜色的明暗程度,它们改变的是颜色的亮度而不是色调。
⑦研究团队称,此前人们也一直用该原理解释变色龙的变色过程。但这个说法,现在被证明是错误的。
⑨对变色龙皮肤的分析显示,变色龙的变色是由透明的被称为“光子晶体”的纳米物质控制的,光子晶体位于虹细胞层,在变色龙的色素细胞之下。
⑨日内瓦大学在一份报告中说,变色龙可通过“调节”虹细胞内的纳米晶体结构来改变光线的折射。“当变色龙状态平静时,纳米晶体呈密集网状分布,折射出蓝光。而当变色龙兴奋时,纳米晶体结构会变得松散,因此折射的光线呈黄色或红色等其他颜色。
⑩他们发现变色龙还有更深一层的虹细胞.这些细胞包括“体积更大、更不规律”的晶体,可折射强光,实质上是一层智能隔热板。
⑪研究团队说:“虹细胞呈两层分布是进化的`新特点。这令变色龙可以迅速在有效保护色和鲜艳颜色间转换,同时提供被动热防护。”其他爬行动物体内只有一种无法变色的虹细胞。
(选自3月12日《参考消息》)
17.文章第①段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答:
18.变色龙变色原理的传统解释是什么?科研人员指出这种认知的误区在哪里?(2分)
答:
19.现在科研团队探明变色龙变色时,纳米晶体结构变化和颜色变化有何关联?(2分)
答:
20.文中第⑩段加点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雄性变色龙通过变色来吸引异性、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
B.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改变其色调。
C.变色龙的变色是由位于虹细胞层的“光子晶体”这种纳米物质控制的。
D.变色龙的虹细胞呈两层分布,这是其进化的新特点。
参考答案
17.不可删去。(1分)可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1分)引出下文说明对象。(1分)
18.传统解释是变色龙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1分)科研人员发现其改变的是颜色的亮度而不是色调。(1分)
19.①纳米晶体呈密集网状分布,折射出蓝光。(1分)②纳米晶体结构变得松散,折射光线呈黄色或红色等。(1分)
20.打比方。(1分)作用:通俗形象地说明变色龙虹细胞起到被动热防护作用。(1分)科学家揭开变色龙变色之谜阅读答案
篇2:《科学家揭开变色龙变色之谜》阅读附答案
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变色龙通过变色吸引同伴,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的原理着迷。
②今天,科研人员宣布他们揭开了变色龙变色的秘密,而这一发现让他们大为震惊。
③科研人员发现,变色龙不是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的,而是靠调节皮肤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折射而变色的。
④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家米歇尔?米林科维奇说:“我们十分惊讶,人们曾认为它们是通过色素来变色的,但真正的原理完全不同。”
⑤雄性变色龙变色,可以让自己的外表更加华丽,以吸引异性、吓退情敌;或是让自己的外表更加不起眼,从而躲过捕食者。
⑥大多数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调整颜色的明暗程度,它们改变的是颜色的亮度而不是色调。
⑦研究团队称,此前人们也一直用该原理解释变色龙的.变色过程。但这个说法,现在被证明是错误的。
⑨对变色龙皮肤的分析显示,变色龙的变色是由透明的被称为“光子晶体”的纳米物质控制的,光子晶体位于虹细胞层,在变色龙的色素细胞之下。
⑨日内瓦大学在一份报告中说,变色龙可通过“调节”虹细胞内的纳米晶体结构来改变光线的折射。“当变色龙状态平静时,纳米晶体呈密集网状分布,折射出蓝光。而当变色龙兴奋时,纳米晶体结构会变得松散,因此折射的光线呈黄色或红色等其他颜色。
⑩他们发现变色龙还有更深一层的虹细胞.这些细胞包括“体积更大、更不规律”的晶体,可折射强光,实质上是一层智能隔热板。
研究团队说:“虹细胞呈两层分布是进化的新特点。这令变色龙可以迅速在有效保护色和鲜艳颜色间转换,同时提供被动热防护。”其他爬行动物体内只有一种无法变色的虹细胞。
17.文章第①段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
18.变色龙变色原理的传统解释是什么?科研人员指出这种认知的误区在哪里?(2分)
答:__________
19.现在科研团队探明变色龙变色时,纳米晶体结构变化和颜色变化有何关联?(2分)
答:__________
20.文中第⑩段加点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__________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雄性变色龙通过变色来吸引异性、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
B.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改变其色调。
C.变色龙的变色是由位于虹细胞层的“光子晶体”这种纳米物质控制的。
D.变色龙的虹细胞呈两层分布,这是其进化的新特点。
参考答案:
17.不可删去。(1分)可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1分)引出下文说明对象。(1分)
18.传统解释是变色龙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1分)科研人员发现其改变的是颜色的亮度而不是色调。(1分)
19.①纳米晶体呈密集网状分布,折射出蓝光。(1分)②纳米晶体结构变得松散,折射光线呈黄色或红色等。(1分)
20.打比方。(1分)作用:通俗形象地说明变色龙虹细胞起到被动热防护作用。(1分)
21.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难度中等。扩大范围,第⑥段表明“大多数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索在载黑索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调整颜色的明暗程度”,并非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都这样。
篇3:《揭开冬虫夏草之谜》阅读答案
①您见过冬虫夏草么?这是一味奇妙的中药。它的形态异常奇特,既像动物又像植物。说它是植物吧!它的根部分明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有八对整齐的脚;说它是动物吧!在虫的头部却长出了一株小草,每逢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此草迅速生长钻出地面。尽管它没有繁茂的枝叶,也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而只是一根紫红死的小棒,却能亭亭玉立在崇山峻岭的植物群落之中,迎风招展,楚楚动人,这样为它传奇式的身世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医药学家为了揭开冬虫夏草之谜,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行实地考察与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它竟是一桩“真菌杀虫、冒名顶替的谋杀案”,通过缜密取证侦破,做出了公判。
③原来,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四五千米的高山雪线和峡谷地带,昼夜温差大、冰冻时间长,生活着一种抵御严寒极强的昆虫,名叫虫蝙蝠蛾。它的身上长满花斑,乍看酷似美丽的蝴蝶,每逢春暖花开季节,它们翩翩起舞,寻找配偶,雌蛾产卵土中后悄然死去。虫卵经过一个月左右,蜕皮变成幼虫,为了取食和活动的需要营造了深约20厘米的隧道,以后长得又白又胖的在冰土层中越冬。此时一种真菌的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飞扬,纷纷撒落在地上,随雨水渗至土中。一旦遇到蛰居在地下过冬的蝙蝠蛾幼虫,便施展出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战术,进入虫体,吸取营养、萌发菌丝,过着悠然自得的寄生生活。而幼虫则被折磨得烦躁不安,死去活来,拼命用头部向上顶,企图挣扎解脱出来,但离地面3-4厘米处就一命呜呼了。然而,寄生菌继续繁衍生息,翌年春末夏初,从表面看一条幼虫像老蚕,实际上它们早已被蚕食殆尽,只剩下一具具可怜的躯壳。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杀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但这根微型金箍棒仅有4-11厘米长,上部稍膨大,呈椭圆形,显紫红色,且长出一些小球体,里面多长着更多的小孙悟空,即真菌的子囊孢子,待它们成熟后,又继续祖辈的衣钵,代代相传,繁衍子孙,这样便不断地产生冬虫夏草。
④足见冬虫夏草是大自然绝妙的杰作,它既是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又是动物与植物的联合体。
小题1:阅读第一段,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冬虫夏草的外形。(2分)
小题2:“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杀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一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的好处是什么?(2分)
小题3:第三段中“蛰居”一词如果调换为“躲藏”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分)
小题4:文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说明中心,请找出来,誊抄到下面空白的地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冬虫夏草的根部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有八对整齐的脚,在虫的头部长着一株小草。(每点1分,共4分)
小题1:打比方将真菌从幼虫的头部钻出的行为比作“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真菌的生长变化过程,让读者更容易想像并理解这种生长过程。(答出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共3分)
小题1:不好。(1分)因为“蛰居”的意思是“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形容蝙蝠蛾的幼虫很恰当,而“躲藏”只突出了不让人看见的意思,表达不够明确。(2分)
小题1:冬虫夏草是大自然绝妙的杰作,它既是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又是动物与植物的联合体。
小题1:本题考查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只要细读第一段,找到冬虫夏草的外形即可,在概括时要力求准确、简洁。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方法及作用。解答此题的方法: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效果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句子。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表态+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蛰居”和“躲藏”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小题1: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在说明文中,要想归纳中心,只要找出说明对象以及其特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即可。
篇4:《揭开害羞之谜》阅读答案
揭开害羞之谜
①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jiān默。
②人们一般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动。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内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就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2/3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1/3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也就是说, 。
⑦人们通常认为,害羞会影响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害羞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害羞的小孩,更能强烈地体验积极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这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另外,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同时,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也更低。
16.按拼音写汉字。jiān 默(2分)
17.文章分别从 、 、 三个方面揭开了害羞之谜。(6分)
18.第④段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表达作用是 (3分)
19. 根据上下文,下列选项最合适填写在第⑥段横线上的句子是 (3分)
A.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在成长过程中,害羞性格自然会发生改变。
B.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依靠后天的努力,还是能改变害羞性格的。
C.有害羞基因的人,少数虽然年龄增大,但害羞的性格不会发生改变。
D.有害羞基因的人,多数能克服害羞倾向,长大之后变得开朗起来。
20.【相关链接】:伯纳德-卡尔杜齐是印地安那大学东南分校害羞研究中心的教授,专门研究害羞心理的他,在青年时期居然非常害羞。他说:那时候我有很多朋友,但从未有过约会的经历。不自觉地表现为过度忸怩、低估自己、不自信等,就好像随时都有一面镜子在自己面前。其实害羞心理的形成是一种自我感觉,而这种自我感觉要在出生后18个月才会出现。如果后天努力培养自信心,害羞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问题一:如果把本段文字放在原文中,你认为在第 段与第 段之间最合适。(2分)
问题二:第①段中写道:害羞这似乎就成了异类。他们真的是异类吗?为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6.(2分)缄
17.(6分)行为研究大脑扫描基因测试
18.(3分)作比较(1分) 突出说明一般孩子与害羞孩子的差异,是因为害羞的孩子难以辨识人的面部表情而导致害羞。(2分)
19.(3分)B
20.(6分)⑥、⑦(2分)不是。(1分)文中运用科学的原理解释了由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差异导致了害羞(文本内容);害羞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的(链接内容)。所以,害羞者不应该被我们视为异类。(4分)

篇5:揭开害羞之谜现代文阅读答案
揭开害羞之谜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
②人们一般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动。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
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内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就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2/3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1/3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也就是说,
⑦人们通常认为,害羞会影响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害羞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害羞的小孩,更能强烈地体验积极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这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另外,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同时,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也更低。
(选自《百科新说》第11期,有删节)
18.请根据文中探究害羞原因的过程,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1)大脑扫描:掌管人情世故的大脑皮层活动较弱,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活跃→ →警惕→害羞
(2)基因分析:基因差异→ →焦虑、惊恐、抑郁→害羞
19.填写在第⑥段横线上的句子,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在成长的过程中,害羞的性格自然就会发生改变。
B.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依靠后天的努力,是能改变羞怯性格的。
C.有害羞基因的人,少数虽然年龄增大,但害羞的性格不会发生改变。
D.有害羞基因的人,多数能克服害羞倾向,长大之后变得开朗起来。
20.请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
答:
(2)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答:
21.指出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说明方法:
作用:
22.第①段中写到:“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他们真的是异类吗?为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18.(4分)(1)难以对别人的面部表情作出相应的反馈 (2)5-羟色胺浓度低(每空2分)
19.(3分)B
20.(4分)(1)用约数说明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比别人短的情况有差异且数量少,符合事实,更显准确。(答出“约数”“有差异”“数量少”中任意两点,即给2分)
(2)“相对”含有比较意味,准确说明了害羞者的交往空间只是比正常孩子狭小而已。
(“比较”1分,说明的内容1分,共2分,如答成“留有余地,使语言更准确给1分)
21.(3分)作比较 突出害羞者难以辨识别人面部表情而导致害羞的特点。(方法1分,作用2分)
22.(4分)突出以下内容;不是。害羞是有先天原因的,不是他们的错;害羞也是可以改变的;害羞者有自己的优势。(任意答出2点即满分)
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1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阅读理解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篇6:揭开冬虫夏草之谜阅读理解及答案
汪宗俊
①您见过冬虫夏草么?这是一味奇妙的中药。它的形态异常奇特,既像动物又像植物。说它是植物吧!它的根部分明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有八对整齐的脚;说它是动物吧!在虫的头部却长出了一株小草,每逢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此草迅速生长钻出地面。尽管它没有繁茂的枝叶,也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而只是一根紫红死的小棒,却能亭亭玉立在崇山峻岭的植物群落之中,迎风招展,楚楚动人,这样为它传奇式的身世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医药学家为了揭开冬虫夏草之谜,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行实地考察与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它竟是一桩“真菌杀虫、冒名顶替的谋杀案”,通过缜密取证侦破,做出了公判。
③原来,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四五千米的高山雪线和峡谷地带,昼夜温差大、冰冻时间长,生活着一种抵御严寒极强的昆虫,名叫虫蝙蝠蛾。它的身上长满花斑,乍看酷似美丽的蝴蝶,每逢春暖花开季节,它们翩翩起舞,寻找配偶,雌蛾产卵土中后悄然死去。虫卵经过一个月左右,蜕皮变成幼虫,为了取食和活动的需要营造了深约20厘米的隧道,以后长得又白又胖的在冰土层中越冬。此时一种真菌的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飞扬,纷纷撒落在地上,随雨水渗至土中。一旦遇到蛰居在地下过冬的蝙蝠蛾幼虫,便施展出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战术,进入虫体,吸取营养、萌发菌丝,过着悠然自得的寄生生活。而幼虫则被折磨得烦躁不安,死去活来,拼命用头部向上顶,企图挣扎解脱出来,但离地面3-4厘米处就一命呜呼了。然而,寄生菌继续繁衍生息,翌年春末夏初,从表面看一条幼虫像老蚕,实际上它们早已被蚕食殆尽,只剩下一具具可怜的躯壳。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杀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但这根微型金箍棒仅有4—11厘米长,上部稍膨大,呈椭圆形,显紫红色,且长出一些小球体,里面多长着更多的小孙悟空,即真菌的子囊孢子,待它们成熟后,又继续祖辈的衣钵,代代相传,繁衍子孙,这样便不断地产生冬虫夏草。
④足见冬虫夏草是大自然绝妙的杰作,它既是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又是动物与植物的'联合体。
1、阅读第一段,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冬虫夏草的外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杀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蛰居”一词如果调换为“躲藏”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说明中心,请找出来,誊抄到下面空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冬虫夏草的根部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有八对整齐的脚,在虫的头部长着一株小草。
2、打比方;将真菌从幼虫的头部钻出的行为比作“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真菌的生长变化过程,让读者更容易想像并理解这种生长过程。
3、不好。因为“蛰居”的意思是“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形容蝙蝠蛾的幼虫很恰当,而“躲藏”只突出了不让人看见的意思,表达不够明确。
4、冬虫夏草是大自然绝妙的杰作,它既是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又是动物与植物的联合体。
(意思对即可)
篇7:科学家揭开左右脑分工之谜
据当地媒体日前报道,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通过对热带鱼的实验,弄清了为什么脑的左右结构会出现差异。两种神经细胞诞生的时机不同,导致左右出现差异,形成了左右非对称的结构。
人很可能有同样的脑神经细胞形成机制。据说这个研究成果可成为弄清脑机能进化过程的线索。
动物的左右脑结构不同。人的左右脑的内部结构也不同,据认为左脑控制“语言、逻辑”,右脑控制“感情、空间认识”,左右脑结构的不同导致机能存在差异。但是此前没有弄清楚左右脑为什么会出现非对称结构。
研究小组用小型热带鱼做实验,观察了脑的“缰核”部分的发育过程。左右脑中都有“缰核”,但结构不同。经详细调查,最后了解到,两侧形成“缰核”的神经细胞的生成时期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了“缰核”结构出现差别。
篇8:揭开害羞之谜阅读理解题目附答案
《揭开害羞之谜》阅读材料
揭开害羞之谜
李君印
①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
②人们一般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动。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内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就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20xx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2/3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1/3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也就是说,
⑦人们通常认为,害羞会影响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害羞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害羞的小孩,更能强烈地体验积极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这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另外,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同时,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也更低。
(选自《百科新说》20xx年第11期,有删节)
《揭开害羞之谜》阅读习题
1、请根据文中探究害羞原因的过程,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1)大脑扫描:掌管人情世故的大脑皮层活动较弱,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活跃→ →警惕→害羞
(2)基因分析:基因差异→ →焦虑、惊恐、抑郁→害羞
2、填写在第⑥段横线上的句子,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在成长的过程中,害羞的性格自然就会发生改变。
B.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依靠后天的努力,是能改变羞怯性格的。
C.有害羞基因的人,少数虽然年龄增大,但害羞的性格不会发生改变。
D.有害羞基因的人,多数能克服害羞倾向,长大之后变得开朗起来。
3、请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
答:
(2)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答:
4、指出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5、第①段中写到:“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他们真的是异类吗?为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揭开害羞之谜》阅读答案
1、⑴难以对别人的面部表情作出相应的反馈 ⑵5-羟色胺浓度低
2、B
3、⑴用约数说明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比别人短的情况有差异且数量少,符合事实,更显准确。
⑵“相对”含有比较意味,准确说明了害羞者的交往空间只是比正常孩子狭小而已。
4、作比较 突出害羞者难以辨识别人面部表情而导致害羞的特点。
5、突出以下内容:不是。害羞是有先天原因的,不是他们的错;害羞也是可以改变的,害羞者有自己的优势。
篇9:《揭开害羞之谜》的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揭开害羞之谜》的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①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
②人们一般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动。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内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就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2/3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1/3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也就是说,
⑦人们通常认为,害羞会影响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害羞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害羞的小孩,更能强烈地体验积极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这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另外,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同时,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也更低。
(选自《百科新说》第11期,有删节)
18.请根据文中探究害羞原因的过程,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1)大脑扫描:掌管人情世故的大脑皮层活动较弱,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活跃→ →警惕→害羞
(2)基因分析:基因差异→ →焦虑、惊恐、抑郁→害羞
19.填写在第⑥段横线上的句子,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在成长的过程中,害羞的性格自然就会发生改变。
B.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依靠后天的努力,是能改变羞怯性格的。
C.有害羞基因的人,少数虽然年龄增大,但害羞的性格不会发生改变。
D.有害羞基因的人,多数能克服害羞倾向,长大之后变得开朗起来。
20.请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
答:
(2)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答:
21.指出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说明方法: 作用:
22.第①段中写到:“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他们真的是异类吗?为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答案:
1.(4分)(1)难以对别人的面部表情做出相应的反馈(2)5-羟色胺浓度低(每空2分)
2.(3分)B
3.(4分)(1)用约数说明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比别人短的情况有差异且数量少,符合事实,更显准确。(答出“约数”“有差异”“数量少”中任意两点即可)
(2)“相对”含有比较意味,准确说明了害羞着的交往空间只是比正常孩子狭小而已。(“比较”1分,说明的内容1分,如答成“留有余地,使语言更准确”给1分)
4.(3分)作比较,突出害羞者难以辨识别人面部表情而导致害羞的特点。(方法1分,作用2分)
5.(4分)突出以下内容:不是。害羞是有先天原因的,不是他们的错;害羞也是可以改变的;害羞者有自己的优势。(任意答出2点即可满分)
篇10:《变色龙》阅读答案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家的狗,打人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那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问题】
6.对对选段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赫留金被狗咬了手指,要求得到赔偿。
B.奥楚蔑洛夫依法处理狗咬人事件,要求巡警马上去办。
C.随着狗主人的变化,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态度发生了极大地改变。
D.奥楚蔑洛夫因狗是将军家的而认定赫留金说谎是想得到一笔赔偿费。
7.根据文段内容,对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见风使舵
B.趋炎附势
C.欺下媚上
D.狐假虎威
8.选段塑造奥楚蔑洛夫形象所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A.对比
B.铺垫
C.反衬
D.象征
【参考答案】
6.C
7.D
8.A
篇11:《夜明珠之谜》阅读答案
《夜明珠之谜》阅读答案
①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夜明珠”的传说。
②据历史记载,最早发现“夜光石”的是古代印度。人们发现在一个小山岗的一块石头周围总有许多蛇盘踞着。进一步观察发现,这块石头夜里能发出微蓝色的亮光,引来许多趋光的昆虫。一些青蛙前来捕食昆虫,自己却又成了蛇的美餐。尝到甜头的蛇于是便来这里“守石待蛙”了。当时,印度人称这块奇异的石头为“蛇眼石”。
③许多历史资料说明,夜明珠并不是珍珠,而是几种特殊的矿物或岩石块加工成的圆珠。19,日本宝石学家铃木敏认为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种红色水晶,他称之为“红色的宝石”;还有一种特殊的钻石,也能成为夜明珠。目前,在全球内已发现能发光(即夜色现象)的矿物有莹石、金刚石、方解石、锂辉石等。
④历史记载中的夜明珠在考古中从未见到原物。近九年来,关于夜明珠的报道却屡见报端,而且随时间的后延,个体也越来越大。古代的夜明珠,质量是用“两”和“钱”计算的,近期报道的夜明珠大到以千克计算。例如,清代慈禧藏宝库一颗夜明珠213.5克,而5至7月在南京和广州发现的夜明珠分别为7千克、12.96千克、20.5千克等。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颗夜明珠重达345千克,直径为60厘米,得几个人抬才能把它移动。这颗巨型夜明珠是20春在河南南阳发现的一块1.5吨的大萤石,经过4个月的琢磨加工而成的。
⑤萤石是人造“夜明珠”的主要原料。萤石(CaF2)是含钙的氟化物,因含稀有元素而常呈现多种诱人的颜色;当萤石成分中混有硫化砷时,在光照或受热的条件下,即能在黑暗是显出较强的萤光。
⑥现在,除了用萤石琢磨夜明珠之外,也有用萤石粉或磷光粉和其他们物质按一定比例、在一定的湿度和压力下凝固成块状物,再经切割、琢磨制成珠状发光体。
⑦由此可见,夜明珠并不神秘,珠宝商店展柜里那一颗颗幽幽生辉的“夜明珠”均是人类巧夺天工的产物。
1.文题“夜明珠之谜”,一是指明珠的 之谜,二是指夜明珠的 。
2.试用自己的话简述夜明珠的发光原理。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具体说明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
4.大自然中有许多谜,比如,梧桐落叶、大雁南迁、江水东流等等。相信这此现象早已引起你探索的兴趣。请谈谈你对某一现象的探索经过和结果。
参考答案:
1.发光 身世(成份)
2.夜明珠中含有硫化砷,在光照或受热条件下就能在黑暗中发出光。
3.列数字、作比较,说明现在发现的夜明珠比古代的个体大,而且随着时间后延愈来愈大。
4.探索结果符合科学,经过的叙述须具体而有条理。比如,苹果落地是因为地球的引力、江水东流是因为西高东低;大雁南飞是因为躲避严寒等等。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天是怎样黑下来的》阅读答案
2.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阅读答案
3.高山流水 阅读答案
4.《热心的海葵》阅读答案
5.《时间是哲学中永恒之谜》阅读答案
6.《铁骑兵》阅读答案
7.《放大你的优点》阅读答案
8.《蔡邕听琴》阅读答案
9.《欣赏是一种善良》阅读答案
篇12:《荷花之谜》阅读答案
①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花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注】”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
②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械”。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
③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正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3、这段文字介绍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请简要回答。(2分)
答: 。
14、第③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15、第③段“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句中加点的“近”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答: 。
参考答案:
13、(2分)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
14、(2分) 举例子、列数字(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1分)
15、(2分)不能。“近”表“接近”,句中的“近千年”是概数。如去掉,句中的千年就变成实数,与事实不符。该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