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梦屋的散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梦屋的散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梦屋的散文
梦屋的散文
春天将至,阳光明媚,岁月静好。
走在微风的阳光下,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拥抱阳光,感觉整个身体都暖暖地、轻盈地好似飘起来,刚刚经历了寒冬,霎那有片刻的茫然,不似真实。
搬个摇椅坐在阳台上,闭着眼睛冥思,享受这片刻的安静与美好。思绪渐渐飘远,一个关于房子、关于生活的梦想。
这是一个关于单身、一个人好好生活的窝。不要太大,但要精致、温馨。一间卧室,一间客厅,阳台,一间浴室,一间厨房就足够了。我们一间间走来,卧室里一张大大的床必不可少,我可以睡成任何姿势不用担心掉下去,还想有可爱的大大的抱枕做我的'partner,这样一个人的日子也不会孤单。似乎有些贪心,还想要有一个大大的衣柜,上面可以挂满了衣服,把全部我喜欢的要穿的衣服都挂上,下面可以放鞋子,一定要有双高跟鞋,每个女孩子的梦。然后要有书架,书房搬到卧室里,只放我最爱的书,梳妆台也可以做书桌,还有一点很重要,一张大的毯,即使冬天我也可以坐在地毯上在电脑上码字,躺着看书…… 。客厅连着阳台,落地窗,阳光可以进来,要有一套小音响,一个人的时候有音乐陪着,偶尔叫闺蜜来,大家high一下。阳台上摆着盆栽,那种易活、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不会因为我偶尔的忙碌粗心而枯萎,也不会因我的一次旅行而荒芜。浴室有一个大的澡盆,躺在里面泡澡,缓解工作一天的疲惫。厨房要有很大的冰箱,里面既有绿色蔬菜瓜果也有速食,有时会秉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想法下厨犒劳一下自己,也会偶尔突发奇想研究菜,宅在家不想出门时速食则是强大的后备力量。小小的房子看上去整洁,却有处处有玄机,不需要主人花太多的时间去打扫、费心。
慢慢起风了,似乎,做了一个好长好远的梦。坦白说,这个梦大概千千万万的女孩子都在做,靠自己的力量买套房,靠自己的力量挣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与爱情无关。白天、工作日时一身套装、利落敏捷的白领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夜晚、周末,有自己完全的小空间,有自己的生活和快乐。一切从简,不要让生活被那些琐事磨去了棱角,但却又不会亏待自己。
篇2:石板屋散文
石板屋散文
石板屋像是永远剔透着馨香,沁入我的心脾,让我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
父亲说,石板屋是爷爷的爷爷手上造的,那时候,爷爷的爷爷从平原遭水灾逃荒逃到这里,就在这里临时搭了一个草棚,以后爷爷的爷爷就烧火田耕种稼禾。由于爷爷的爷爷的苦干能干加耐劳,日子倒也还过得清闲,第二年爷爷的爷爷就娶了爷爷的奶奶就有了爷爷的爸爸,爷爷的奶奶说:孩子出生了,总不能还住这样一个草棚罢。于是爷爷的爷爷就上山伐木,开采石头,石板屋就这样在爷爷的爷爷肩挑背磨和爷爷的奶奶的'贤淑勤奋以及爷爷的爸爸的哭泣声中竣工而保存至今。
石板屋看起来是那么平凡,似乎都是顺乎其然没有一点故事,然而在我看来仍是那样深邃那样老道,毕竟历经了几百年而保存至今,虽然房屋是烂了点儿,局部地方还露出了很多的洞,但我觉得那只是岁月的烙痕,无伤大碍的,而且丝毫不影响我对石板屋的情结。
石板屋是极普通的建筑,三间正屋,小吞口,可那确实地道的土家建筑风格,石板屋采用的全部是石头,墙是石头砌筑的,屋顶是石板盖的,所有材料全部就地取材,很少是花了钱的,看着这长满青苔的石板屋,我对爷爷的爷爷肃然起敬,不单是对他个人,更是对那一代人,我们的祖先是那样的伟大,是那样有胆识而又充满着智慧。
石板屋较之现代的建筑是落后了许多,但他是一代人艰苦奋斗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哪怕居住在高楼大厦享受天伦生活的人们也断然是忘不了落居山凹的石板屋的,我想。
石板屋虽然古老,实在是看不上眼,但它确有许多深厚的内涵,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石板屋毕竟历经了近三百年的历史,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我惦记石板屋,更是怀恋那一代给我们创造历史文明的祖先,石板屋代表的是一段历史,一段催人奋进的历史!
篇3:荒屋散文
荒屋散文
在我们村,有一座房屋,主人都在外工作,好久没人居住了。
没人居住的房屋,犹如没人耕种的土地,时间长了,就荒芜了。土地没人耕种,就长满杂草。各种各样的草,在争着占领自己的地盘,在疯狂地生长,给人一种荒草萋萋的凄惶景象。没人居住的屋子,犹如一个孤独的老人,整日孤独寂寞地守望着,有的是冷清,有的是忧伤!门整日锁着,窗子久久地关着,蜘蛛在门窗的角落结满了网,灰白的,仿佛老人灰白的结满愁绪的眉毛,只是沉默,只是等待,只是叹息!
没人打扫的院子,落满了树叶、杨絮、灰尘,长满了杂草、野树;没人收拾,没人踩踏,冷冷清清,荒凉芜杂,连俏皮的小孩子都不敢轻易入内!
多少年过去了,这屋子,这院落,就这么荒着,没有丝毫的生气!
终于,有一日,屋子的老主人回来了。老两口退休了,厌烦了城里的嘈杂,想清静地度过晚年的时光,就想起了乡下的老屋来。当老人回到老屋前,看到老屋凄凉景象的时候,老人伤心了!没想到自己亲手修建的屋子竟成了这般模样?当老人颤抖着双手打开门的时候,一股阴冷潮湿的霉味迎面扑来,老人一个趔趄,差点跌倒!再细看那屋内:地面落着一层潮湿有点发霉的尘土,尘土上留下老鼠们蜜蜜的'足印;梁柱间、墙壁的角落里,到处结满了蛛网,蜘蛛们在网上经营着它们的“事业”,神秘而是无忌惮。老人惊叹:这不就是西游记中的盘丝洞吗?不同的是,这屋子有窗子,这屋内有亮光!这儿会不会有妖怪的?看到这些的时候,老人的额头渗出了汗珠,汗珠闪烁着暗淡的光泽!一丝羞愧一丝歉疚袭上心头!
于是,老人放下行李,操起扫帚,开始打扫屋子;操起铁锨开始整理院子;经过老人的打扫和整理,屋里屋外整个变了模样。屋内没有了蛛网灰尘,院子没有了杂草赃物,恢复了过去曾有的整洁温馨;然后,铺好被褥,摆好生活用具,开始了自己的家乡生活。于是,白天,这屋子有了炊烟,有了人影进出,有了说笑声;夜晚,这屋子,有了电视的声响,有了窃窃的私语,有了香甜的酣声;节日里,这屋子,有了鲜红的对联,有了吉祥的烟花爆竹声,有了孩子的嬉闹,有了客来客往;有了生气,有了人气,有了活力。
后来,老人还在院子种上了蔬菜,栽了许多种花草。当鲜嫩的蔬菜泛出可人的绿意、花草开出艳丽的花朵的时候,老人欣慰地笑了……
看来,无论是土地还是屋子,无人经营和有人经营,景况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爱情,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生活,不也都像这荒屋一样需要时时经营么?
篇4:梦屋作文450字
梦屋作文450字
在河边的草丛中,住着一条毛毛虫。因为它长得丑,大家都不愿意理它。毛毛虫感到非常孤独,每天躲躲藏藏的,不愿意见人。
有一天,天气真好,毛毛虫忍不住爬到草尖上来晒太阳。忽然,它看见从对岸的花园里飞来了一只花蝴蝶。花蝴蝶在毛毛虫面前旁若无人地翩翩起舞。毛毛虫羡慕极了,低声恳求说:“花蝴蝶姐姐,你能带我去对岸的花园看看嘛?”“你也想去花园?”花蝴蝶不屑一顾地说:“花园是我们美丽的蝴蝶的世界,像你这么丑陋的'家伙,想都别想了!哈哈。”说完,头也不回地飞走了。毛毛虫更觉得那个花园是个美妙绝伦,神秘无比的好地方了,去花园成了毛毛虫最大的心愿。它为自己修建了一座梦屋―――――蛹房,然后钻进梦屋,做着一个个去花园的美梦。
过了几天,毛毛虫醒来了。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它迫不及待地飞向花园,在五彩缤纷的花丛中尽情舞蹈,尽情嬉戏……
有一天,它回到自己的故乡,发现草尖上野有一条毛毛虫,对它说:“花蝴蝶姐姐,裘您带我到花园去看看,好吗?”它笑着说:“求人不如求己,你回去建一个梦屋,醒来后,你就能到花园去玩了。”
后来,这个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
篇5:唐古拉山雪屋散文
唐古拉山雪屋散文
许多年过去了,但我的记忆并未因此褪色,矗立在唐古拉山之巅遥远的白房子,愈发清晰和生动,宛若童话里洁白的宫殿,在我深情的守望中更加熠熠生辉。
那是一个严寒的冬天,我和慰问团怀着惊奇而又敬畏的心情,走向终年冰雪覆盖的唐古拉。傍晚的唐古拉银妆素裹,沉寂得让人窒息,空旷而又瓦兰的天空,高悬着一轮弯弯的清月……走近一幢幢洁白的雪屋,我的目光有些湿润。在蓝天之下,雪山之上,晶莹的雪屋充满了诗情画意,更是悲壮和豪勇的无言写意。这便是哨兵下塌的地方,用厚厚的积雪垒砌起来的家园,使这座寒凝的雪山充盈着生命的气息。我在想,第一个住进雪屋的哨兵一定骄傲得像白马王子,在这座沉寂而又冷清的宫殿,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翩翩亮丽的思绪……
然而,当我住进这座洁白的宫殿时,却无论如何也骄傲不起来,我的大脑似乎一片空白,我除了感到呼吸困难外,还感到太阳穴有无数把小铁锤在敲。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屋里,我更像一个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的病人。尽管我只在雪屋里小住了一个晚上,但身心的感受却是刻骨名心的。这里距太阳和月亮很近,这里却离世界和红尘很远,这里并没有妙趣横生的童话,这里只有沉寂的洁白的雪山。尽管我躺在铺有地毯的雪地上,尽管我盖着五公斤厚的被子,尽管四周的雪墙密不透风,但我依旧在瑟瑟发抖,令我难以忍受的高山反应使我头昏目眩,五脏六腑翻江倒海,我感到在这里活下去简直是生命的奇迹!
那个夜晚我就这样拥着被子直到天明,昏暗中的雪墙依旧是那么坚硬而又洁白,这是生命和意志的熔炉。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慰问时感人至深的情景,那些威武有力、血气方刚的哨兵们,就是在这里舒展他们青春的身躯的,不是一天两天,不是几个月,而是几年!我感到不寒而栗,我无法想象我明天还会在雪屋里住下去,我更无法想象在生命的禁区,常年累月站岗放哨该是怎样的一种坚韧!我忽然明白都市的闲情逸致和灯红酒绿,在这严峻的冰清玉洁的雪屋面前,该是何等的奢华和苍白!
夜半,呼啸的狂风掀开厚重的门帘,坚硬的雪粒扑打着我的脸,一阵不可扼止的寒意向我涌来,我感到了生命的脆弱,我茫然地望着那在昏暗中掀动的门帘。我在想,唐古拉山的夜晚更像一只肆虐的怪兽,它在撕扯我肉体的同时,也在撕扯我孱弱的生存意志!这时门外响起哨兵巡逻时行走的脚步声,沉稳有力地踏在洁白的雪地上,那“吱嘎吱嘎”的脚步声,使我感到羞惭和敬畏。便有曲曲低沉深切的歌声飘漾而来,弥漫整个冷寂的雪屋,弥漫在冷寂的唐古拉山的夜空,这就是唐古拉山夜歌么?这就是生命对冰雪的对话么?我感到自己不再那么寒冷,胸膛里涌动着一股呼之欲出的豪气和悲壮!可是我依然瑟缩不止,在如此冷寂的雪屋里,我想像的野马怎么也驰骋不起来;我冻僵了的思绪,盈满了皑皑的冰雪和哨兵们坚不可摧的伟岸的身躯,我感到自己活得太庸俗太猥琐。可是在日渐庸俗和享受的年代,又有多少人会真正成为雪屋里的主人呢?
早晨的唐古拉温柔得像一位淑女,使我无法确信夜晚曾经的风暴的肆虐,我静静地站在雪野之上,幽蓝的天空明净而又迷离。此时此刻,边防兵们正在将大块的`冰雪搬进锅里准备做饭,触目可及的洁白的雪屋,便有了一种温馨的暖意……这里没有飞鸟,没有绿树,甚至没有野兽,这里只有边防军深刻而又清晰的足迹。面对绵延起伏的唐古拉山,我想营造我们生命家园的,不仅仅是红砖绿瓦,晶莹的不染纤尘的雪,垒砌的绝不是神话中金碧辉煌的宫殿。
我几乎是以逃离的心情告别这世界上最高的边哨防所的,尽管我在敬畏的守望中,渴望成为英雄和无畏的勇士,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为自己的脆弱感到悲哀。多年以后,当我在南方的屋檐下和朋友们谈起这件不凡的经历时,我说我住过雪屋,雪屋并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但雪屋并未彻底净化我的灵魂……有一种房屋是永远无法用冰雪垒砌起来的。
篇6:蜗牛屋的经典散文
蜗牛屋的经典散文
越发地成为一个恋家的入。
是安全感匮乏到离了家就惶惶不安?不是的,只不过有点心不在焉,离家一久就想往回赶。是欲树贤妻良母形象为入典范?不是的,该入估计离修行到“伟大”一境界相距颇远。只是,只是家里更适合自己一些而已。
自认为三十五岁是女入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过了三十五的女入当是中年女入了。因此常常在办公室以中年女入自居,引得几个年轻女性一阵哄笑:你,你这样的也能算是中年妇女?
不管形态和外貌具备与否,至少回到家中,已有了中年女入的气定神闲。闷吗?整理房间,擦洗地板,权当保健身体。浇花看云,乃怡养性情。读书写作,贵在日渐精进,况且无退休之虞,练一门好手艺,将来好去圆航海环游梦想。至于抚育幼子,更是充满机趣。幼子平时实属顽劣,几乎没一句正经话,但是每当晚上母子躺下来认真对话,他却时常给我以奇思妙想,我以此断定:哲理是在童真中开出的智慧之花。
闷吗?不,不,一到休假,常常几天不下楼,神态仍是活泼的`。
窃以为,一个女子长到成年,假若没有一份职业,就该有一个可以依赖的男子。而假若没有来自男性的慰藉,就得有一所能提供足够温度、包容力的房屋。颠沛流离抑或居无定所,都是为了最终获得内心安稳。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它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或富足或清淡的生活质感,还是一条通往世界的幽僻小道,在那个自给自足的小天地里,每个入的喜怒哀乐都迥异于他入,每个入都获得坦然面对自己内心与秘密的权力,甚至是与尘世的告别。
那是自己的。
幼时常被大入告知蜗牛活得很累,看它走到哪里都要背着自己的家,背着重重的外壳!如今看来,那哪里是累?那是真正的富足。以我们入类而言,谁配有那份气魄与胸襟,把自己的房子日夜背在身上去奔波、去应酬、去醉生梦死?谁能像蜗牛,一壳在身,就能收放自如地欣赏入世美景、回避江湖风险?
所以倪匡的小说里才有那么一个男入,由于厌倦了入世的生活,让自己变成一只蜗牛,天天清晨坐在澡盆里逍遥地唱歌。
在自己的蜗牛屋里,纵使不唱歌,都是逍遥的。它喜欢你一个入对着自己缓缓清谈,喜欢你蒙起被子纵声哭泣。它最喜欢你放下所有的羞耻不安,以及不能对任何入说出的内心辗转。
只是因为,它是你的蜗牛屋。
篇7:横屋下散文
横屋下散文
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到横屋下那边去走走。横屋还在,但早没人住了,横屋前的大膳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折了,后来我大哥及堂兄在横屋前的大膳房及大膳房的两边建起了瓦房,十几年前,瓦房又改造成了楼房。
横屋建在罗家村最南端的一块风水宝地上,村头这块宝地,比北面的罗家村老屋要高到四五十公分,比南面的大路也高出四五十公分,大路又比田巷高出一米左右。横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期建的,正门朝北,也就是对着村里祠堂的侧门,与祠堂只有一房之隔。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又在横屋南墙上搭建了一个大膳房。大膳房建得比横屋还高,大膳房只有一个南大门和一个西侧门。大膳房没有北墙,因此,横屋的南墙下就自然建了一条水沟,南墙的屋檐和大膳房北面的屋檐水就落在了横屋与大膳房之间的水沟里。在横屋的后门上放了半边竹节做水沟,但每到春天下大雨时,从横屋到大膳房,或者从大膳房到横屋,还是有很多的雨水落下来,因此,进进出出横屋与大膳房之间,都要小跑穿过。
本来横屋是坐南朝北,自从建了大膳房后,整个“横屋下”在外人看来就成了坐北朝南了,客人从村头的大路上进我家,首先要踏七八级的台阶,台阶正对着大膳房的南大门,走上台阶,中间是一条二、三米宽十米左右长的走道,进门又要踏四五级的台阶下三级台阶才能进入我家大膳房。走道左边是村里的小碾房,走道的'右边是一片果树。在这片果树中,最让人羡慕的一是棵又高又大的石榴树。除了这棵又高又大的石榴树外,还有三棵李子树和二棵挑树。当然最让人羡慕的还是哪棵石榴树,那时全大队只有我家这棵石榴树,春天,开满树的红花,让全大队上上下下的人赞美不已,秋天,满树的象灯龙一样的大石榴,更是让来来往往的人看了值流口水。
大膳房南大门的上面有一个吊楼,吊楼宽一米,长十二米左右,吊搂共体分为三段,只有中间部份铺上了木板并做了栏杆,两边是空的,即没铺木板,也没做栏杆。因为我家人多、热闹。到了放假,表哥表弟们也常来我们家玩,比我大一岁半的大表哥,小时候特别好动调皮,有一次我们在大膳房前面的吊楼上玩打仗游戏,玩着玩着,大表哥一脚踏空,从吊楼的一边掉了下去,好在掉下去的这边堆着柴草,最后只是虚惊一场。
走进大膳房,里面是空荡荡的,大门的两边立有四根大柱子,右边并排建有三个大猪栏,每个猪栏养着两三头猪,右边靠近大门的地方是两个鸡舍。四根柱子之间及右边猪栏上面部份是铺设有木板的。进门左边门边是大水缸,紧挨水缸就是一个大土灶。围绕左边第一根大柱子是放大筝饭、洗脸架及猪勺水的地方。左边的楼面没铺木板,地面与屋顶空对空。因此光线特别好,这里就是就是吃饭的场所,在这里放了一个小园桌,园桌能坐五六个人。
平时,一家十几口人一般只炒三四个菜,菜是用缸碗装。小园桌只有奶奶及二叔等大人和客人等。我们小孩子一般都是夹了菜就到外面去吃,甚至我大哥和大姐也是夹了菜就走开,也喜欢到外面去吃。因此,虽然全家有十几口人吃饭,一个小园桌就足够了。过年是全家最热闹的时候,父亲回来,三叔夫妻俩也会回家过年。三叔在副食品公司当股长,能买到副食品和烟等年货。除夕前一两天,家里还要杀一只大把猪。到了初二,家里的人就更多了,每个姑姑家至少会来两个,有时甚至更多,有两个姑夫甚至每年都会亲自带小孩来。这时,吃饭就不象平时,菜就要分成两桌,一桌要端到横屋的八仙桌上去。另一桌就在大膳房的小桌子上吃。小客人们就也只能站着吃了。因有三个姑姑就嫁在本大队,只有一个姑姑嫁的不是本大队,再加上我们也要去外婆家拜年,因此,晚上住不是问题。
在这个大家庭中,吃、穿、用等大事都是奶奶做主,生产队分配的收入也全都规奶奶统一保管和安排,父亲的工资肯定全部上缴,否则这个家绝对无法维持,三叔夫妻俩的钱是不是全部上缴我就不清楚。
奶奶的能干,兄弟结婚后和睦相处二十多年不分家,这在当时都被全大队、全公社人传为佳话。虽然在这个大家庭中,我父母家与我二叔家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在这个大家庭也给自己的童年留下过苦和泪的记忆,但更多的是快乐和幸福的记忆。现在每每回想起来,大家庭带给自己的,更多的还是一种自豪感。
奶奶强大能干,父辈三兄弟和睦相处,并且身高都在一米七以上,最高的三叔一米七五,曾经让全村人、全大队人,甚至全公社人都称赞和羡慕。而我们这辈六兄弟,身高上没有一个超过父辈的,事业上也没有一个超过父辈的。现在村里资产有上千万的,百万富翁更是很多个,很多人春节都开着小车回家,晒谷场上摆满了各种价格不等的小车。我们六兄弟没有一个当老板,也没一个当官的,甚至我们的下一辈中,连一个读书人都没出。每当想到这些,总让人有一种家道败落的感觉。
篇8:名家散文《冥屋》
名家散文《冥屋》
小时候在家乡,常常喜欢看东邻的纸扎店糊“阴屋”以及“船,桥,库“一类的东西。那纸扎店的老板戴了阔铜边的老花眼镜,一面工作一面和那些靠在他柜台前捧着水烟袋的闲人谈天说地,那态度是非常潇洒。他用他那熟练的手指头折一根篾,捞一朵浆糊,或是裁一张纸,都是那样从容不迫,很有艺术家的风度。
两天或三天,他糊成一座”阴屋“。那不过三尺见方,两尺高。但是有正厅,有边厢,有楼,有庭园;庭园有花坛,有树木。一切都很精致,很完备。厅里的字画,他都请教了镇上的画师和书家。这实在算得一件”艺术品“了。手工业生产制度下的“艺术品”!
它的代价是一块几毛钱。
去年十月间,有一家亲戚的`老太太“还寿经”。我去“拜揖”,盘桓了差不多一整天。我于是看见了大都市上海的纸扎店用了怎样的方法糊“阴屋”以及“船,桥,库”了!亲戚家所定的这些“冥器”,共值洋四百余元;“那是多么繁重的工作!”--我心里这么想。可是这么大的工程还得当天现做,当天现烧。并且离烧化前四小时,工程方才开始。女眷们惊讶那纸扎店怎么赶得及,然而事实上恰恰赶及那预定的烧化时间。纸扎店老板的精密估计很可以佩服。
我是看着这工程开始,看着它完成;用了和儿时同样的兴味看着。
这仍然是手工业,是手艺,毫不假用机械;可是那工程的进行,在组织上,方法上,都是道地的现代工业化!结果,这是商品;四百余元的代价!
工程就在做佛事的那个大寺的院子里开始。动员了大小十来个人,作战似的三小时的紧张!“船“是和我们镇上河里的船一样大,“桥”也和镇上的小桥差不多,“阴屋“简直是上海式的三楼三底,不过没有那么高。这样的大工程,从扎架到装璜,一气呵成,三小时的紧张!什么都是当场现做,除了”阴屋“里的纸糊家具和摆设。十来个人的总动员有精密的分工,紧张连系的动作,比起我在儿时所见那故乡的纸扎店老板捞一朵浆糊,谈一句闲天,那种悠游从容的态度来,当真有天壤之差!“艺术制作”的兴趣,当然没有了;这十几位上海式的“阴屋”工程师只是机械地制作着。一忽儿以后,所有这些船,桥,库,阴屋,都烧化了;而曾以三小时的作战精神制成了它们的“工程师”,仍旧用了同样的作战的紧张帮忙着烧化。
和这些同时烧化的,据说还有半张冥土的房契(留下的半张要到将来那时候再烧)。
时代的印痕也烙在这些封建的迷信的仪式上。
篇9:屋后有竹散文
屋后有竹散文
屋后有竹,邻人所植,已有些年头了,经了一番风滋雨润,粗实了不少,叶子愈见油亮。贴着一摞红砖,在这河边生长着,莫不是受其所染,这砖面上也沾了青。生长在这河岸僻角,虽说不受什么侵扰,但也未曾吸引人来光顾。人是喜欢惊奇的,像竹子这般天天一个模样,无花无果,谁又能为之驻足。
无论是河对岸的,或是巷子里的人家,甚至是邻人自己,对这丛竹子,多是无感的,没有谁去关注它。我自然没有刻意关注着它,若不是每天跑步的时候,透着窗户见着,或许也快忘了它的存在了。
对于屋后的这丛竹子,母亲对其倒有些反感。除了庄稼地里的杂草,这或许是她埋怨过的另一类植物了。母亲对它的不满源自于几年前的一个傍晚,正当母亲准备到屋后摘些个瓜的时候,忽见那竹子丛中有蛇穿过,给她吓得不轻。据母亲讲说,那蛇不小哩。后听得人说,竹易招蛇,有碍风水。自那后,母亲对那丛竹子起不满之心。
“长些个花儿多好”,母亲如是说。
竹子自然是难得见其开花的。当然,也没有谁希望见到竹子开花。别的草木,开出花来,姹紫嫣红,香气弥漫四方,热闹喜人得不得了,人多称赞富贵吉祥。可怜天下的.竹子生得悲催,若是开花,必昭示着离死不远,天降灾祸。
竹子的生长,该是这天命里自有节数,该派多高,便一齐儿长多高。如若豆瓜之流,依着藤架便使了劲地往上窜;或似爬山虎之辈,必得傍高墙之势,墙有多高,就生得多高。倘若是藤架撤去,墙垣破败,渐颓渐萎,不复存在。
图谋冲破泥尘,削尖了脑袋,一个劲地往上钻,浑然没了大丈夫之气,纵然是没有了那岩石,处在松软之地,依是如此,这或许其是本性使然,也怨不得。待到有出头之日,便换了一番模样,大肆生枝长叶,层层密密,大有遮天蔽日之势,但凡有丁点风丝袭来,必沙沙作响,恐怕旁人不知,风本无声,徐徐而来,应是水波不兴。但有了这丛竹子,一旦起了风,这屋后里便哗哗地响个不停,东风亦是,西风依然,吵了夜梦清静,关窗也无不济事。这或许是孤傲哀叹,呔!无论怎么说,终究是不明故里的依附,为他物造势。
“小小紫竹瘦苗条,送与我郎做支箫,
我唱双蝴蝶,郎奏凤还巢。
俏人儿哎,俏人儿哎,引得凤凰离九霄……”
竹子,不光是笛箫,笙、琴以及葫芦丝之类的乐器,均可为。演奏出多种美妙之音,愉悦了众生。或劈削成条,以竹为骨,撑将起油纸伞,系了几多尘世间的痴心;铺陈开那洒金宣纸扇,又赚得了多少文人雅客的诗情。
乡野农夫自是不会懂得的,长这一丛竹子,待秋冬之时,将竹子断下,削去枝叶,以作瓜豆爬藤之用,或是取到庭院中,承当衣席的晾晒。哪里有什么天籁之音,哪里有什么诗画之伴,亏了这一副外直中空之体。可怜生在这僻巷野处,竟日与这豆瓜芦蒲为伍。唉,命运着实地捉弄人。
曾有一则故事说是,为笛为扇的的竹子,经受的是千刀万磨;而那作藤架,作晒衣架的竹子,只挨受了一刀。这么说来,这丛竹子倒是蛮幸运的,至少没有经受那么大的磨难,它是不是这么想,不得而知。
这为人得胜,须得三分能耐,六分运气,一份贵人扶持,莫不是为竹,亦当如此。
篇10:梦散文
梦散文
《梦》
我拒绝与你对望。你的眸,象一朵穿越千年浮华后,依然清纯的白莲。凝视你,是对我灵魂的拷问。
我拒绝与你对话。你的声音,象高原上的天籁,洒满旷野穿透灵魂。我冒昧的介入,是对神灵的亵渎。
我不敢轻易的靠近你,天使!阳光下,春风里,彩虹边,我看见你一袭白裙飘飘,与天地浑然一体。
你和自然如此亲近融合,你就是永生于天地的精灵。
似乎是过去多年的回忆,又好像尚未触摸的绮梦。
我对你,像朦胧的初恋,又像久违的爱情。
我模糊而清晰的记得你的眼,你的唇,你的`纤手。
却很难准确的描绘你的模样。
只有远眺,只有跟随,才能让我镇静。
我随你翻山越岭,企图让目光永不褪色!
《向往黑暗》
我的忧伤来自对黑暗的向往,来自对黑暗深处那份本真的渴望!
我怕,黎明来临时你清纯的面容,戴上惯常的虚伪。
我怕,春日的阳光照出,我们心的寒冷。
我怕,那个绮丽的梦,象彩虹一样幻灭!
我真的很怕!飘零的心,出走了这多年,回不到那个原点。
青春流逝了,我们的宿命会在何处!
不如,暗夜里,我们回归本真,把心门敞开,让黑的单色浸淫。
如此,能否,让心的负荷少一些?
看够了黎明,厌倦了白日。
在这春雨飘零的黄昏,强烈的祈盼黑暗来得早一些,心在黑暗里永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