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rol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篇1: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擅长将自己独特的生活情趣和佛理融入诗中,借用绘画线条、色彩技法,巧用朴实凝练的语言,采用白描等手法,创作了一首首恬淡秀美的山水田园诗,营构出寂静幽清的意境,表现诗人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他博学多才,既擅长写诗,又通晓音律,还精通绘画、书法。王维的诗现存四百多首,他前期的诗富于进取精神,讥讽权贵纨绔,反映边塞生活,书写游侠意气,多表现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后期由于张九龄被贬,王维对现实感到失望,加之中年丧妻和深受佛道影响,先隐居终南山,后在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并致力于山水田园诗写作。其诗将诗情、画意、禅趣、和谐韵律有机地熔为一炉,意境寂静幽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寂静幽清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即意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无论是描绘秀山丽水,还是摹写茂林修竹、村舍农事,都营构了一个远离尘嚣、空明洁净、物我神会的艺术境界,犹如世外桃源,空寂、幽静。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秋雨初晴的黄昏美景。一场秋雨后,秋山幽净,清爽宜人。皎洁的月光播洒在清新、青翠的松林间,清泉在光滑洁净的溪石上缓缓流淌。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男女。全诗融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的生活美于一体,意境清新、幽静、恬淡、优美,读来心旷神怡,令人神往。

王维山水田园诗寂静幽清的意境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他中年丧妻未再娶,生活上清苦孤寂,张九龄罢相,政治上失去依傍而进退两难,对仕途感到厌倦,惟有将心神寄托于山水林泉。“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王维擅长极其传神地描摹山水田园状貌,并与他闲适的生活、恬静的心境有机地契合,达到物我合一。如《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描写新晴野外的秀美景色。雨过天晴,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极目所视,没有一丝尘垢,显得特别明净清新。遥遥望见一座小山村的门楼紧靠着溪流的渡口,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银白的溪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这俨然是一幅层次分明、美妙绝伦的图画,意境清幽秀丽,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王维受母亲影响从小信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因而其意境构建还源于他精通佛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显现幽寂冷清的意境,蕴含着清净、静谧、深远的禅意。正如朱光潜所说:“(王维等三人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常用“空”、“静”、“闲”、“清”、“寂”等字眼来显露禅意。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描绘傍晚时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幽静。“空山”又“不见人”,这是何等空寂清冷!而这正是诗人要体现的大自然空静之美;后用空山人语、林中夕照衬托幽静,展现寂静幽清的意境。《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意境“清幽绝俗”(《岘佣说诗》),诗人意在表现“深林”的寂静,以琴声和啸声来衬托,大有“鸟鸣山更幽”之趣,这里远离尘世“人不知”,只有清风明月幽篁相伴,这是何等的清寂!《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传达出随遇而安的自然和谐、深得物我两忘的禅趣。《辛夷坞》“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花在幽静的山谷里自开自落、悠然自得。这样一个远离尘嚣的清寂世界,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二 独具匠心的技巧

1 “诗中有画”

王维善于用画家的眼光观察世界,能自觉不自觉地将线条、色彩等绘画技法转用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读他的诗,如展开一幅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画轴。《河岳英灵集》赞王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这些都精辟地概括了王维诗歌的特征。“诗中有画”不惟王维独具而冠之,并成为千载定评,是因王维比其他诗人更胜一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都能充分显现这一特点。又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诗人选择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苍翠寒山、缓缓秋水、渡头夕阳、墟里炊烟,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渭川田家》选取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等景象,组成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王维极善于运用色彩调配,组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如《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读之如置身阳光明媚的春天,听到了屋上春鸠叽叽喳喳的叫声,看到村边一片片洁白杏花迎春开放。《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绘形绘色,在分别点明桃、柳后着红、绿色,使桃、柳鲜艳醒目,进而渲染,红艳的花瓣上微带隔夜的雨滴,更显柔和鲜嫩;碧绿的柳丝清晨笼罩在白茫茫的雾霭中,更袅娜迷人。这美景让人犹置身于蓬莱仙境,真是妙不可言!《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幅由白石磷峋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绚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

2 白描手法

白描主要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终南山》全诗采用白描手法描绘终南山三幅美景,“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写高峻绵远;“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绘云雾缭绕、变幻莫测;“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述辽阔、众壑形态万千。王维的许多山水诗如《新晴野望》、《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都采用移步换形、一句一景的方式来描摹山水田园,寄托诗人的理想情趣。

3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可使诗的结构更紧凑,形象更鲜明,容量更丰富。如《新晴野望》用“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虚写农事,给原本寂静清丽的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让人想到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与前面描绘雨过天晴野外的美景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优美且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是典型的以虚间实、虚实相生的杰作。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如《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是写静,“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表面写动,实则巧借绿萍的“开”“合”,反衬萍池的幽静。诗句富有生机活力,全靠这以动写静之功。《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静、视听结合,构成一幅清丽、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显得清新、优美、恬静而又有生气。《青溪》:“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

三 朴实凝练的语言

1 语言朴实自然,平淡中见神奇

王维极少用生字僻词,在许多朴实的.诗句中用一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点化”,生动、新奇,耐人寻味,令人叹为观止。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月光用一“照”字,活现月照松林迷离恍惚的特点,写山泉着一“流”字,活现水石相激飞花溅玉般流淌、琮和鸣的动态。两动词就使整个诗句妙趣无穷。《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极言景物的单调,“直”表现“烟”的劲拔。横贯大漠的黄河,给人的感受只有“长”,令人伤感的落日因其“圆”又增添几分亲切和苍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

2 巧用典故,画龙点睛

其诗在描摹秀丽景色后,往往引用古代故事和化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怀。《青溪》“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暗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不仅表明诗人喜爱青溪,还表露仕途失意自甘淡泊之情,耐人寻味。《渭川田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意的反用。这些用典都与写景浑然一体,表露诗人眷恋山水、急欲归隐田园的情怀。

3 偶用叠词和修辞,妙趣横生

叠词在诗中虽用得不多,但用得高妙,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栾家濑》)、“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田园乐》)。尤为人称道的是《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两句描绘了广漠田畴、白鹭盘飞、夏日密林、黄鹂和唱等自然景色,“漠漠”道目力所及都是一片片水田,视野迷蒙苍茫;“阴阴”绘夏季蔚然深秀的辋川密林,两种景象互相映衬、配合,把积雨天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清沈德潜认为:“不知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去上二字,乃死句也。”(《唐诗别裁》)

王维山水田园诗直接摹写山水的情状,偶尔妙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写得妙趣横生。青苔本是无生命之物,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将它幻化成活泼可爱的孩童,亲昵地依偎到诗人的衣襟上来。这一看似平常实则奇崛的点睛之笔,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

四 和谐独特的韵律

王维通晓音律,“性闲韵律,妙能琵琶”(《集异记》)。其诗均具音韵美,无论外在节拍还是内在韵律,都和谐优美,韵味悠长。王维诗中有一种独特的交替押韵方式,即两联中上联的第一分句与下联的第一分句押韵,上联的第二分句与下联的第二分句押韵,这种押韵方式虽不普遍,但别具一格。如《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前两联“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中“杖”与“响”、“头”与“流”押韵;《冬日游览》前两联:“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中“门”与“林”、“目”与“陆”押韵;《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直”与“骑”、“圆”与“然”押韵。这种交替押韵方式构成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使诗歌极富音韵美。

总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极具艺术魅力,是与他独特的生活感受、多才多艺的素养、匠心独运的艺术表现技巧分不开的,他用生花妙笔营构寂静幽清的意境,显现空寂幽深的禅意,融绘画技法于诗歌创作,“诗中有画”,读其诗犹如置身恬淡幽静的山水之中,加之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使其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篇2:王维山水田园诗

1、《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5、《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6、《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7、《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谿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8、《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9、《田园乐七首》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10、《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1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更多相关内容阅读

篇3:王维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同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精通音乐、书法、绘画,而且深得佛道理念熏染。他的山水田园诗同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写作的新境界。王维在前人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文学、绘画、音乐和佛学修养,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作。后期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生活的道路,远祸于林下。于是,山水田园生活的体验使其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历史条件,成就了一代大诗人王维,使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者,也有雅致清淡、闲适幽静者。无论写何处山水,他都能准确、传神地表现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王维对大自然的感觉非常敏锐,观察十分仔细,擅长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和动态,写中自己细致深刻的感觉。他很喜欢并擅长在诗中创造静谧的意境。但他又不是以静写静,而是巧妙地采用以声音写静和以动态写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他用诗人兼画家的眼光观察景物,并把绘画的技法融入诗歌创作,因此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写得形象鲜明,色彩艳丽,构图精美,富于空间层次感,诗情和画意非常浓郁。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真意。诗人从优美山水景色和对深厚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描写中,将对生活的真意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王维山水田园诗写景如画。诗人善于以画家独特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使其诗作充满了艺术的画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还渗入了空静的禅意,诗人精通佛理,从而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别具慧眼,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各种艺术手法的大融合,人与自然的大融合,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大统一。

篇4: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分析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分析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融画于诗中,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确,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融画于诗中,字里行间似用水墨铺陈出青绿山林,使人如临其境。值得注意的是,王维的作品不仅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乐——有山有水有清音,可谓“有声有色”。他用笔墨绝妙地捕捉了声音的精魂,创作出别有洞天的纯自然的音乐,这种音乐不仅美在声律,而且美在内容。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在格律之外,王诗内容的音乐之韵。

一、乐的标准:“美”

本文对“音乐”这一概念的界定是:“美好的声音”,或者说“噪音的对立面”。声音很难被清晰划分,这只是一个较模糊的、不能称之为“定义”的界定,但是这一界定或许并无偏颇之处。无论喜怒哀乐,无论长短,无论风格,无论人声或自然,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声音,皆可称为音乐。当然,“美”的具体判断标准会因人而异,对“美”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关于“美”的标准的讨论也从未停止,但关于“美”的观念并非不能统一(只是这“统一”容易流于宽泛,而“美”本就不是可以严格定义的东西),真正的美是毋庸置疑的,是有力量的,是有无穷感染力和魅力的。回到王维的诗上来,虽然读者没有“美是什么”的统一答案,但是都不会否认诗中流淌出的音乐之美。声音使得整首诗浑然天成,就像音符使得乐曲完整、流畅、和谐。因此,本文把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描绘的大部分声音归入音乐的范畴。

二、乐的内容:自然之声与人造之音

声律一般分成韵脚,旋律(节拍)和声调(高低徐疾)。那么,声音的内容可以作何种分类?下文尝试按声音的源头,将其分为“自然之声”和“人造之音”两类来分析。

自然当然是山水田园诗的主角,王诗中对声音的描绘也集中在自然之音。王维描摹最多的是鸟鸣,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遍山的杜鹃凄鸣渲染了忧伤的气氛;又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黄鹂轻快的鸣啭似乎在为辋川庄的雨过天晴欢欣;再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寒食汜上作》),暮春时分的鸟鸣给渡过汜水的诗人平添了几分寂寥与黯然。鸟鸣似乎是山水田园里亘古不变的'背景音乐。除了鸟鸣,还有风声,雨落声,水流声,蝉鸣声,树叶的沙沙声……这些都是山水田园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声音元素。如“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蝉本象征愁绪伤情,这里却“一反常态”没有了伤感的色彩,成为了挚友相聚时一段悦耳的配乐;又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在峻峭山中流淌的泉水似在幽咽一般,一个“咽”字准确描摹了泉水阻塞缓流的声音和情态。

王诗中除了有纯粹的自然之声,还有人声或者丝竹之音。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一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史书记载王维曾担任太乐丞,精通音律的他具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很高的音乐造诣。平日里他爱抚琴吹箫,如“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在松风里对月弹琴,颇有乐趣;“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欹湖》),箫声里尽是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抒尽心中逸气。除了乐器演奏的声音,还有深山传来的低沉钟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还有兴之所至的歌唱:“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还有人们的日常交谈:“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还有远处传来的人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对人造之音的描摹在山水田园之外的题材中出现得较多些:如“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凝碧池》),“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凉州赛神》),等等。

三、乐的写法:点到即止与有无相生

说到王维的声音艺术,点到即止是其特点之一。和《李凭箜篌引》、《琵琶行》那样直接描写和铺陈声音的篇章不同,在描写声音的时候,王维大多是不写其声,只写其动作或情态;或者说,王维并未对声音进行详细的铺展与描绘,只是含蓄和干净地点到即止,停留在叙述这一层次上。不管是“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还是“吹箫凌极浦”(《辋川集·欹湖》);不管是“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还是“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不管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还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辋川集·竹里馆》),这些声音都需要想象来还原,属于间接描写,王维仅仅点到即止,是读者完成了整个音乐的创作过程。这一过程并不难,相反非常自然。由于王维画意渲染和氛围营造都极其成功,读者犹如被带入王维时空的幽静山林,在这一超然物外的世界里,鸟鸣、风声、水声、丝竹之声都“各得其所”,只等人们来体会;在这一时空里,所有的音乐都已在心中。

这种点到即止的间接描写典型是风声。比如“松风吹解带”(《酬张少府》),只是描摹风吹的动态,然而隐藏的音符——风声仿佛就在耳边;又如“隔牖风惊竹”(《冬晚对雪一壶居士家》),并未直说风声如何,但风穿梭在竹林间的声音和竹林摇曳的沙沙声依旧扑面而来;再如“人闲桂花落”(《鸟鸣涧》),花落无声,但却似乎可以隐约听到相伴的风声,如此轻缓柔和。这些诗句没有直接描摹声音,含蓄中别具韵味和诗意。

王维描摹声音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以声衬静,有无相生。这不仅有环境的静,还有心的静。有人称之为“此时有声胜无声”。明明是对声音的描摹,却营造出悠远平和的境界,收到空寂静谧的效果。如果不是在安静的山林,怎会连最细微的声响都收入耳中?如果没有宁静的怀抱,怎会注意到平常声音中的悠远意味?

以《鹿柴》为具体例子来分析。此诗的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响”有“回声”之义,诗中不言“声”或者“音”,而称“响”,可见声音的清晰与悠扬往复。在偌大的山林里,如何才能听清人语?声音穿越层层枝叶到达耳边时,怎还明确可辨?不难想见,这只能是由于山林之幽,鹿柴之静。这种“以声衬静”的曲笔的写法,非常精妙含蓄,颇具意趣。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和《诗经·小雅·车攻》中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诗句都有言外之意——表面上写有声响,实际上是描写一派静谧。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皎然在《辩体有十一九字》中说:“静,非松风不动,岤林未鸣,乃谓意中之境。”③赵山林先生注《鹿柴》时说:“人语响”是有声,“返影入”是有色。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诗人可谓深谙“有无相生”之理。这一点评精辟到位。“有无相生”是王维的声音艺术的精髓。从反面着笔,有含蓄曲折之美,令人回味无穷。

篇5: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以其恒久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在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在众多的诗人中,我最钟爱王维以及他的作品。

王维一生的生活经历较为坎坷曲折而又丰富,至今存诗400余首,收藏在《王右丞集》,

在王维的诗歌中,尤其以山水田园诗居多,也是山水田园诗的成就最大。在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景色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与同期的孟浩然并称为“王孟”.他的诗歌继承了陶渊明的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超强的表现力创造了一种“诗中有情”“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等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使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在晋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飞跃的发展。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在我国唐代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纵观他的山水田园诗歌,无论是写雄伟壮阔的名山大川还是农家田园的自然景物,相对其他诗人而言,有着他独特的艺术特点,从而使他的诗歌魅力永存,为后人所赞叹。我们可以从“意境”“构图”“禅趣”几个方面来阐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艺术特色:

一:王维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刻画,使诗情画意完整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给人以最大的审美愉悦感,将读者带入诗境,使人产生身临其境感觉。

王维的许多诗歌写出了自然界的幽静恬适之美。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以普通得景物写高洁的意趣,以自然美表现理想美。诗歌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形成一种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点明地点、季节、时间、天气。“空山”点出这个地方犹如世外桃源。山雨过后,空气清新。颔联写景,作者捕捉住几个典型的秋景意象: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写出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由景及人,诗人抓住两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浣纱归来的女孩子在竹林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莲花的动态。从听觉到视觉描绘出淳朴的山村生活。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从外物的描写转入内心的抒写,表达诗人隐居山林的心情。

整个全诗犹如一首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如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通过清新淡雅,自然平实的语言,将秋日晚景的自然美和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活动和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动静结合,声色并茂。既写了山野的清净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的恬静与安适。诗人把隐逸的情怀、淡泊悠闲的心境、高远雅洁的志趣与自然恬淡的外在形象巧妙的融为一炉。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理想中的社会美,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另如《竹里馆》:

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片竹林里,诗人独坐其间,写出了一种极度优雅脱俗的境界。诗人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在独坐中弹琴。一曲终了,情有不足,情不自禁的掷琴长啸。长啸之后,又是一片幽寂。在这深林中是没有人知道诗人在干什么的,只有一轮明月映照在他的身上,仿佛一位知音,倾听诗人的心曲。使诗境的画面形成一种清幽而不`枯寂的效果。

诗中“幽簧”“深林”“明月”营造出一种令人自然而然、心向神往的意境:月夜深林之景,如此幽深;弹琴复啸之人,如此超然。诗人心境平和,忘却世情,脱离了尘俗,融入了自然,进入了一种与自然同体的境界。另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现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而富有生气的意境:在夕阳的映照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诗人以“苍茫”“遍”“稀”等词来渲染寂静的氛围,又用“新粉”“落”“烟火”等字眼,传递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人们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此外,王维许多充满牧歌情调的田园诗歌如《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等,同样充满了宁静、悠闲、恬适安详。这类诗中的宁静、悠闲、恬适安详的意境,既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也是诗人对黑暗社会的现实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心理反映。

王维也有许多的诗歌写得意境高远,气象开阔,以疏放的线条和苍劲的笔力来勾勒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重神似不求形似,写出一种萧疏清淡的水墨写意画意境。我们来看他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诗歌的开头两句,诗人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中南山的总轮廓,写出终南山之高,终南山之广,正是以夸张写实,是远眺之所见。“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诗人由远及近进入终南山,白云弥漫,人仿佛浮游于白云之间,一路行走,白云让出眼前的山路。驻首回望,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起来,汇成茫茫的云海。终南山的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等都笼罩在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在白云青霭之下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变模糊,由朦胧而隐没,诗人只用了简单的十个字“画了出来。“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晴。”诗人位于中峰山顶,纵目四望,四周群峰罗列,在透过云霭的阳光照射下,由于众峰远近高低和方位的不同,显的或浓或淡,千姿白态。使我们读了这首诗,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的《汉江临泛》则是写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是一首描绘襄阳风光的诗,先写楚地的形势,颔联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将所见的江山的空间跨度极力的加以扩展,以至于无穷无尽。“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长,江面之宽。颈联再用“浮”“动”以错觉写出了郡邑在波澜的撼动中的漂浮之感,真切的体现出汉江的波澜壮阔、浩渺连天的风貌。又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过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虹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首描写壮丽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篇。这里用“直”来写孤烟,写出了大漠的辽阔,用“圆”来写落日,使夕阳也显得艳丽壮观。

二:王维的诗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诗情画意。苏轼说“味诘摩之诗,诗中有画,观诘摩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是个诗人同时有是个画家,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往往融入绘画的技巧,两者互相融汇,浑然一体,创造出一种与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韵的诗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领会。

(一)王维善于选择确切的视点,捕捉事物的形象,把众多个别的景物通过位置的经营,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日里,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个诗犹如一幅照片,立足点是柴门外,诗人捕捉了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性的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溢的山水田园图.再剪入作者和裴秀才两个隐士的活动镜头,画在人眼中,人在画图中.寒山秋水,一静一动,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杖听蝉的老人,酒醉狂歌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确实构成一幅令人神往的画面.又如<<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椅杖候荆扉。雉雎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全诗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得的田家晚归图,诗人选取了几个农村生活的个别现象:太阳余辉笼罩的村庄,徐徐归村的牛羊,一个慈祥的老头拄着拐杖,正在柴门外等候放牧归来的小孙子,吐穗的麦田里传来阵阵野鸡的啼鸣.,桑叶稀稀拉拉,蚕儿吃饱了开始做茧了,营造自己的安乐窝,辛劳的农夫扛着锄头回来了,在田间小路上碰在一起欢乐的交谈着.诗人最后用“闲逸”两个字将这些画面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图画,赞美田家生活的朴素和安闲,富有牧歌的情调,寄寓了作者渴望隐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再看王维的另外一首有代表性的诗歌《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天的傍晚,雨过天晴,空气格外的清新。一轮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松林的缝隙照射在地面。一泓泓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一阵喧哗声从竹林中传来那是洗衣服的姑娘回来了。亭亭玉立的荷花摇动起来了,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在这里,秋天的夜晚,雨后的天空,雨后有泉水,有明月,松与月相依,泉与石相伴,月色,松色,水色,与泉声,竹声,人声,天上的月,空山的松、与涧中的清泉,泉下的山石,空中的月光与水下的月影…….光影声色构成一幅明净和谐的山涧秋月图。宁静幽洁,欢乐清新,简直是一个世外的桃园,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王维在诗歌的画面中非常善于捕捉住表现其生活情趣的形象,所以很少对大自然作泛泛的描写,而是象一个高明的摄像师那样善于抢镜头,迅速拍下那最动人的一刹那。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中花开花落,月出鸟惊。“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的返照在青苔上的那一缕阳光,使画面显得恬静和平而又不死气沉沉。

(二) 王维还善于抓住自然界的色彩和声音以画家和音乐家敏锐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将它们融入自己的诗歌中,使诗中有画,有声有色。他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绘型,还可以摹声。

与陶渊明和孟浩然的古淡悠远的风格相比,王维更着重于绘彩.王维的许多诗歌以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精致的描绘了山林幽美清空的境界,诗歌也显得较丰润而有生机.且看《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夕阳的暖色与青苔的冷色形成色彩的互补,林中的静溢与山中的人语形成生动的动静对比.从而使深林中夕阳返射的一角显出山中空寂的意境.

篇6: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中》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篇7: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关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现在青岛人爬崂山成风,巍巍壮观,且不少人穿越回来后都要记录下来,不由我想起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最杰出的代表王维。王维的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他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创新与变化。

唐朝的著名诗人都有自己的雅号,如李白尊为诗仙,杜甫冠以诗圣,王维的雅号叫诗佛。王维(7-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雅号为“诗佛”是因为,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今存诗400余首。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颇高,无论是描述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天性地抓住大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精心素描,或入骨刻画,大作挥洒自如,意境清新独到。古人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为,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

大隐隐于朝,融儒、道、佛于一体的王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说的是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恰似不食人间烟火,尘心灭去,归隐于山,这只是一种境界很高的修行罢了。王维在《送别》一诗中写道: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的感觉。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葱茏氤氲、天机流荡,多融文学、绘画、音乐及禅趣于一体。这些诗读来既素雅清淡,又有“味外之味”,令人品尝不尽,展现了诗人卓异的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其山水诗可用“清逸”、“淡远”、“空寂”、“脱俗”这几个关键词来诠释,正反映了诗人“自性清净”的追求和所达到的“静虚”之境,故其心能与自然凝合。无论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一虫一鸟,都与其心境契合,因而淡泊的山水文字便透出了一种恬然自适与清远空灵的风彩,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处处有禅机的境界。

王维凭着自己的天才妙悟,将“诗”与“禅”弥合无间,联系到道教、佛教的崂山,他这种山水诗的诗境与禅心,又集中表现在营造寂静清幽的诗歌意境与寄寓恬然自适、“随缘任性”的禅思上。禅定之说可使诗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排除烦扰,在虚静中聆听天籁之音,在清空里参悟到象外之形,觉察到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神妙。这种由虚静和清空所构成的“静美”便成了王维山水诗禅意氤氲的诗境外观。如《鸟鸣涧》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闲心定,夜静山空,几声鸟叫更显春山沉寂宁静,诗人此时此境竟能感应到桂花悄然飘落的幽微之音。此诗意象动中见静、静中显动,动静相成,而终归于静。在这种寂然微妙的观照中,我们可窥见诗人精神的离世绝俗。又《鹿柴》云: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反景如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无人,空中传音,一抹斜晖,返照青苔。空旷沉寂的山中传来几声亲切人语,幽暗阴冷中一丝光亮与温暖,后二句表现瞬间见永恒,永恒见瞬间,终归于永恒。诗人在深幽的参禅过程中觉悟到“微妙”与“真意”后的豁然开朗不正像这寂然幽暗中那倏忽的声响与光亮吗?在这些对自然片刻的直观中,诗人似乎发现了自然的大美,它们看似与人世无干,鸟鸣春涧、夕照反景、花开花落,就在这时空景象的运动之中呈现的是自然的永恒与不朽,难怪前人评价这些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禅宗作为佛教哲学可帮助诗人体悟到心性的深处,使“心源”与“造化”达到合一之境。因而,王维凭一个诗人画家兼佛徒的特殊敏感,使笔下的山水呈现出一种无言的自然之美和情趣之美。境由心生,诗境的和谐宁静无不是诗人祥和安宁心境的自然流露,山水自然的逍遥自在乃在于诗人有一颗“随缘任性”的“禅心”。诗人在这山水之中,任性逍遥、闲适自在,摆脱诸多烦扰,他感到了快乐与自由。如《终南别业》曰:

中岁颇好道,晚来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以“好道”为警策,而“禅悟”之迹正在颈联:“白云”正是舒卷自如、无所窒碍的禅趣的象征,一切纯任自然,如云飞水流,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他兴来则独往游赏,但求适意;“行到水穷处”,就坐下看云雾漫卷;偶遇林叟,便与笑谈;何况回家呢?连他自己也无从知晓。此诗几乎充满了偶然、神遇,空灵诗境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恬淡无为、自然和谐、永恒无限的静谧之美。同样,《辛夷坞》中曰: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意象即色中见空,空中见色,终归於空。辛夷花初发红萼,宛如芙蓉,却寂然生于人迹了无的山涧中,任其自开自落,既无生之愉悦,亦无死之悲哀,既不执著于生,也不失意于死,此生彼死,亦死亦生,生生不息。在王维的心灵世界,“生命”、“存在”不正像那辛夷花一样“随缘任性”,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然而然的演化着吗?

王维山水诗歌寓有某种禅意,但并不一片死寂、了无生趣,它们不仅“描绘了山水自然之美,而且还融进了诗人高于自然的理想美”。因而诗境中往往流露出盎然生趣,传达出愉悦闲适的情绪。如《木兰柴》云: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秋山敛起夕阳的余晖,晚归的飞鸟连翩相逐而来,满山秋叶在霞光中闪现出斑斓色彩,渐与云气融成无边暮岚。在这绚烂明丽的秋山夕照中,山岚流动,彩翠明灭,美不胜收:大自然“随缘任性”,而又洋溢着无穷生命活力,一扫悲秋伤晚的感伤情绪。与《木兰柴》一样,《山居秋暝》也是一首意境幽美空灵而又极富生趣的名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雨涤去山中尘埃而愈益清明,尘俗烦扰洗尽心境方显澄净广阔。如此空山,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流泻,浣女归来,莲影摇曳,渔舟轻盈。这里的秋山,明月自照,清泉自流,花自荣,草自枯,人也自来自去,这里的一切显得自然而然、生意蓬勃,无疑是诗人的理想栖所。因而,空山又何尝不是右丞心中的“桃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的优秀山水诗。诗人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巧妙的描摹方法,在诗歌领域中创造了神奇而迷人的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宁静,自然,固然是吸收了禅家涤清烦扰、自悟清空的理念,但也是因他理想破灭、知音难逢,对俗世声色犬马的唾弃、冷落与摒弃,最终转向空境的自然流露。因而诗人的精神性格大多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般静穆,不求赏识而恬然自适。在他的“辋川”世界,便常有这样的诗境。如《竹里馆》里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主人独坐,抚琴啸歌,只有明月相亲。这“明月”正象征一种“清”、“净”的精神。我们读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似乎看到诗人正与情意绵绵的落日、孤烟融为一体。有时,他索性变成一丛野花,一只幽鸟,一枚落果,一丝虫鸣,如“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悬兴上人山院》)、“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了。

由上可知,王维的山水诗正是诗歌美感经验与禅宗诗歌美感经验的天然融合。其实那些诗歌中所展示的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又何尝不映现着诗人那慧眼禅心呢?大自然以其每一缕阳光,每一片飞花,每一声鸟鸣,每一丝虫吟,感应着、涵容着诗人广阔而深邃的灵魂。当诗人将自己全身心融于山水本性之中时,物我之间便同跳着一个脉搏、共振着一个节奏,两种生命,在刹那间,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这便是王维山水诗能以有限文字表现无限情趣,以空灵诗境表现奥妙禅心的生命哲学底蕴所在。

王维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一首古诗《五律?使至塞上》,令人感触颇深。我们平日里对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再现了宁夏壮美而又令人神往的景色。这幅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构成绝美独特的塞上江南的画卷,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现将这首《五律?使至塞上》摘写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大意说,诗人王维驾着轻便的马车,以监察御史的官职奉唐玄宗之命出塞慰问戍边的将士。过了汉塞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才得知主将在前线指挥作战去了。途中,王维为眼前的景象所陶醉,欣然命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的千古流传的名句。只10个字就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行到水穷出,坐看云起时。这是王维的禅境。在众多唐代诗人中,王维是很特殊的一位。也许,王维没有李太白的豪迈洒脱,没有杜甫的忧国患难,没有白居易的平易近人,没有李商隐的婉转凄清,但是他就是他,唐风诗人之林中一位卓尔不群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领军人物。

在风起云涌的青岛爬野山热潮中,我们学习和鉴赏王维这些几乎家喻户晓的山水田园诗句,无疑会对我们的游山玩水带来许多文情诗意,使方兴未艾的爬山运动派生出一种“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清新、寂寥而空幽的悠悠意境。

篇8:王维山水田园诗特点

王维山水田园诗特点

山水田园诗在诗人王维手中,得到一次总结和显著提高。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他的诗,既有精细刻画,又注重完整的意境,既有明丽的色彩,又有深长隽永的情味;既包涵哲理,又避免枯燥的表述,极富艺术创作性。同时王维深受禅宗影响,使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形成一种高度净化,空灵自然的美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有两点:一是诗中有画,一是富有禅意,今就其两大特点谈一下我粗浅的认识。

一、诗中有画

用绘画的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诗情画意相互渗透,标志着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构图美

构图可通俗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试看王维的律诗《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简练八句,就写出了终南山磅礴的气势。诗人不采用通常山水泉石、丛林古木的描写手法,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写它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涯无际的广度。这就把整个终南山的气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觉得是在观赏一幅画。

王维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输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成功运用了这些技巧。试看王维的五言律诗《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江汉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将视线所不能及之景,予以概写,漠漠平野,浩浩江流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颌联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则亦实亦虚;前句描述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则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用墨甚淡,其效果却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彩绚丽的水彩画。

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地吸取绘画的长处。大自然的景色的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这些色彩并非是单纯的消极的涂饰,而是活跃地晕染整个画面,清新鲜润,给人愉悦之感。

王维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巧妙处理。如《山中》这首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白石粼粼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葱郁无边的浓翠组成的山中美景,色彩斑斓鲜明,而整幅画的底色倾向于苍翠。“这种写法纯用白描,靠精选的`细节触发读者的联想,表面上似乎是朴素的叙述,实际上是异常生动的直觉。”诗人敏锐的将自己的直觉印象通过色彩这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画意。

(三)意境美

凡是抒情诗总有自己的意境,没有意境的诗会令人索然寡味。所谓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调,似乎有一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味道,王维能够从绘画艺术角度来反映意境美。请看他的山水小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静无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东升,空山洒满光辉,山鸟被惊醒,在山涧里发出鸣叫,显得格外清脆,更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诗人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诗人是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富表现力,最引人遐想的动人一刻写的。这是一幅富有音乐感的月夜小景,热烈活泼,富有人间气息。

(四)自然音响之美

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集异记》曾称赞他“性闲音律,妙能琵琶”。《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富商迭奏”。王世贞说他的诗“顿挫抑扬,自出宫商之表”。

王维的诗情画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他用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锐耳捕捉,表现自然美。难怪《红楼梦》中香菱向林黛玉请求作诗方法时,黛玉首先要她读的唐人诗,不是李白或杜甫的作品,而是《王摩诘全集》(《红楼梦》第48回)。是因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最易把读者带入诗境。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诗人王维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合二为一,在对山沙丘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南禅讲究“顿悟”,王维参禅有得,把自己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诗的意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就意境而言,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禅意幽远、恬淡宁静,但这决不尽是死寂、枯槁的,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的清幽的,“弹琴复长啸”静中的动态,“深林人不知”主观世界的静,“明月来相照”又是客观世界的动,这一动一静之间,流露了诗人静极思动的感情,流露可诗人达观随遇的乐趣。

王维当之无愧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杰出大师与典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