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圆杀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亲近传统文化 感知节气之美,下面给大家分享亲近传统文化 感知节气之美,欢迎阅读!

篇1:亲近传统文化 感知节气之美
亲近传统文化 感知节气之美
今天是立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参加了富春七小和新桐乡联合举办的20xx“立春祭”活动,章校长还让我当主持人。
早上九点半,新桐乡桐洲岛便聚集了不少参加活动的孩子、家长、老师、村民以及乡政府党委班子领导。在这众目睽睽的场面下,担当主持的我还是有点紧张的。我深呼吸了几次,在远处看见了记者熊猫哥哥的身影,他用眼神暗示我不要紧张,我的心也平静了许多。我走到场地中央,说了一番开场白,便宣布活动开始。待新桐乡党委书记钟怡媛阿姨和颜悦色地讲完话之后,我们可亲可敬的章校长也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之后,就正式进入“祭春”仪式。
首先进行的是“鞭春牛”。在我为大家介绍鞭春牛的寓意后,一位等候已久的老伯伯牵着他的老黄牛来到了现场。这位老伯伯身穿蓑衣,头戴斗笠,驱赶着他那披挂红绸的老牛,连赶牛的竹鞭也绕上了红绸带。这使“鞭牛”仪式显得那样隆重和喜庆。第一鞭由钟书记执鞭,我们为她喊口号:“一打风调雨顺”!第二鞭鞭出国泰民安,由副书记王昱杰叔叔执鞭。第三鞭由章校长执鞭。之后,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也体验了鞭春牛。每一鞭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今天,我是第一次看到“鞭春牛”的情景,真是太有意思了。鞭牛是为了提醒人们,春天来了,要开始干活了。我也要像耕牛一样,在新的一年里勤奋努力,好好学习。
接着进行唱春歌、吹春曲、跳竹马等活动。色彩鲜艳的竹马在草坪上进行舞动,我们也围成圈儿转起来、跳起来。我们用歌声表达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轻快的儿歌、悠扬的竹笛、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合成了一支春天的交响乐,在田野上空久久回荡着。
唱了歌、跳了舞,我们累了,也该坐下歇歇了。这时候,刘老师组织了“咏春词”的活动。我们一齐吟诵贺知章的《咏柳》;争先恐后地举手对春天的对子,快快乐乐念着春天的俗语,满怀深情地背诵张拭的《立春日偶成》。“望春”、“迎春”、“爱春”,立春这个节气位于二十四节气之首,自古以来颇受民间百姓、文人墨客的喜爱。
饱了眼福和耳福之后,我们也该享享口福了。糯糯的春糕、脆脆的春卷、热腾腾的馒头,甜甜的麻糍,我们吃得津津有味。
今天的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胆量,也让我增长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领略了民风民俗的魅力,真是收获满满。
篇2:传统文化之美作文
元宵佳节再度来临,庙会也是必不可少,在庙会上,我亲眼目睹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锅糖,一张铁板,在这糖画艺人的手下,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金色小羊就呈现了出来。不大的一处简易帐篷,坐着一把公园常见的长椅,旁边熬着的那锅糖咕嘟咕嘟地滚着。舀一勺糖,铺好铁板,把糖均匀地倒在铁板上,好像文人墨客手中的毛笔,挥一挥毫,仿佛作画一般,一只羊就已跃然于铁板之上,把一旁的竹签抽出一根,用勺背往竹签上沾了几滴热糖,把竹签平放在羊上,再用一把小刀轻轻压一压,过程如流水般畅快。接过钱,另一只手把那只小羊递给一个迫不及待的小朋友,不一会,年轻的女子,欢笑的一家子,还有拄拐的老人,都聚集在了旁边,观赏这佳作的创作过程。
一张纸,一把剪刀,在这剪纸艺人的手下,一张张惟妙惟肖的红色图案便显现了出来。室内靠窗边的一张桌子,上面放着许多成品,像脸谱,生肖图案之类。坐着一把木椅的女人,就是这些杰作的创作者,在大家欣赏的时候,她仍然拿着一把剪刀,头也不抬地剪着纸。来来往往嘈杂的人流走过,她也未曾分神,自始至终与纸为伴,毫无倦意的完成着。拿一张不起眼的红纸,用剪刀不停裁剪,渐渐地有了人脸的形状,不久,五官被雕刻了出来,又过一会儿,一个有着大胡子面目慈祥形象的脸谱诞生了。许多人被这片宁静所吸引,为之驻足,体会剪纸之韵味。
传统文化,美在其内涵深厚,个个都是巧夺天工之作,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其内在之神韵。
篇3:书法教育:亲近传统文化之途
谷卿
在由过分轻视母语教学、汉语教育严重缺失和汉语语言文字文化日益衰微所引起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越发严重的时候,教育部终于正式将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提上议程。在官方对此作出的解释中,第一条就是针对目前学生书写能力下降,因此要力图通过强化书写而进行挽救。我们在为这一举措进行肯定的时候,不免还要在心里叫喊一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笔者于进行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之余,在多所学校教授书法理论与实践课程,深知当下社会书法文化的凋敝现状和当前书法教育的必要和迫切。成长于新世纪的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包括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在书法方面几乎毫无常识,不具备丝毫的审美、鉴赏和实践能力。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最有高度的表现形式,也是理解一切传统文化的媒介、平台和路径。可以说,不了解书法文化,就难以在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原有基础上提升层次。
8月30日的《深圳商报》发表了文艺评论家许石林先生一篇题为《书法课是教育改革的“突围”》的文章,许先生指出:“书法课程其实不单单是书法课,或强化书写那么简单。”“习字需要心态、需要方法、需要时间、需要领悟,练字其实就是通过写字修炼一个人的身心。所以,书法课带给青少年的,不仅仅是能写好看的毛笔字。书法课程一开,连带着许多问题就会表现出来,汉字的繁简之争、正残之争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必然要书写正体汉字即所谓繁体汉字,必然需要了解汉字的真义。更深入一些,必然触及或窥测到百年前的教育:读书从识字始,即由汉字的本源起步,再到练习‘小学工夫’,进而由小学入经、由经入文史,再到诸子百家。这是个必然的路子。”笔者同样认为,对于书法技艺的训练和对于书法文化的了解,是感受、体察、窥知、理解传统文化的不二法门,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曾在论书小札中言:“写字不同于练杂技,并非有幼功不可者,甚至相反。幼年于字且不多识,何论解其笔趣乎?”同时又认为:“幼年又非不须习字,习字可助识字,手眼熟则记忆真也。”启功先生生前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教职,培养了一大批古典文学、文献、语言文字和音韵研究专家,作为资深的教育界前辈,启功先生十分了解书法艺术在学者进入传统文化殿堂之前所起到的接引作用,“手眼熟”、“记忆真”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倡导儿童诵读经典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方法方式也是建立在大量实操训练的基础上的,最终的成效则不限于成就一门技艺、掌握一门知识,而是助于我们养成高尚人格、提升个人境界――一切传统艺术、文化与学问,都是帮助人们成为有品节、讲自尊、善律己的君子的辅助手段。
书法教育自古就是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众所周知,小学是传统学术的门径,古代教授幼童学问,是在其识字之初,即从字音字形字义诸方面进行一种“立体式”的教学,其实这三者本来不可分割,但千年之间,经过多次的语音衍变、形态简异、语意流失,遂让今天的我们对于文字的读音、形态、意义何以如此而莫名所以,更不能从一整体角度观照文字,终致对中国文字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一旦书法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将对这一现状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首先,通过阅读古人的字帖、书法作品鉴读到不同历史时期字体字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慢慢地追根溯源,了解到字体演化的轨迹和规律;其次,通过各种不同正体字的比对,触类旁通,能够进一步从实例中加深对汉字造字法和用字法的理解,同时对形义相近之字间读音的比较,逐渐明晰古今音韵系统、官话与方言间的关系;第三,对书法史和书论史的`了解,和文化传统中的一般概念和观念的形成做一比较,能够渐渐熟悉传统文化中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建构,为今后有志于在此方面继续钻研提供基本的前提。
笔者相信,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始书法课程,并不是希望人人都成为书法家、艺术家,我们更可以理解为是官方倡导的为了树立和找寻所谓“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的一部分,也是大陆政府在海峡两岸经贸文化活动交流日益密切的社会背景下,对两岸民众共同关心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等问题所作出的一个具体回应。几年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推动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不断深入和普及,如今以这种“行动”为代表的体制外的国学教育也开始从一种倡议式的活动转变为官方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书法课程在各地中小学的开设也将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当然,我们希望书法课程千万不要在实施过程中变成徒具其名而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的“虚拟”课程,或是出现空有课程安排而无教师、无教材、无教学活动的“三无”课程。如何真正提高学生们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兴趣,如何让书法融入中小学生的生活,如何保证书法教育的实施和教学效果,都是教育部在推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必须思考和直面的重要问题。
篇4:传统文化之美演讲稿作文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忘记!
去年,我刚进进入肥乡二中时,学校便给我们一人发了一本《弟子规》,要求我们朗读并背诵,军训本来就苦,还要读考试无关的书,心中很是不解?立正、起步走、跑步、起立、蹲下,这段艰苦又充实的军训‘旅程’到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还在继续,书里不仅教会我们读书,更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军训练就了我健康的身体,而文化却影响了我的心灵,它教会我的知识和道理使我受益终生。此后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每天都在坚持读经典作品,品经典礼仪,学经典内容,因为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新青年,理应遵纪守法,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关爱同学,做一个传承美德的好青年。
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呢?因为在社会上总有一些目无法纪,目无尊长,目中无人的人。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在校期间,学校的校长又为我们解读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礼仪几天的学习,我感到了传统文化巨大的魅力和无尽的感召力,它感染着我们,荡漾着我们的灵魂,在二中这个充满礼仪的校园里,我要从小事做起,从捡起一片纸,从一声主动问好,从认真写好每一个字,每一次作业做起,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挽救中国传统文化已刻不容缓。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雄起的主力军正是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更是作为拥有一腔爱国热血的天之学子的我们,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行新的文化创造。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美德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一路前行。
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篇5:传统文化之美精彩的作文
端午节到来的时候,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包粽子,以前我不懂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后来妈妈告诉了我端午节的由来,让我明白了端午节的一些列活动是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风俗,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为了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决定:今年向妈妈学习包粽子。
我坐在妈妈的旁边,看她是怎么包粽子的。妈妈首先拿出三张翠绿的芦竹叶子,把它们错开叠放在一起,然后拿住叶子的两端,一转,叶子就围成了一个漏斗的形状了。然后妈妈左手握住漏斗的下部,右手往漏斗里加米,米中间加入一颗蜜枣,最后用筷子压实米粒,再把漏斗上方的叶子盖下来,把多余的叶子拧到旁边,漏斗的顶部就形成了类似于三角的形状,妈妈再把一根棕绳缠在角上,一个可爱的粽子就包好了。看着妈妈熟练的手法,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包起来。拿着叶子转成漏斗状,可一不小心,叶子就破了,妈妈告诉我要控制好力度,我换了张叶子继续,在漏斗里放上糯米,准备把上方的叶子盖下来,却怎么也盖不住,原来是米放太多了,我赶紧把米弄出去一点,经过一番忙碌之后,我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虽然看起来没有妈妈做的漂亮,但是这也是我辛苦学习的成果。我又继续包起来,手法也越来越熟练了。
看着满锅冒着香气的粽子,我想我一定要告诉我的小伙伴们:我学会包粽子了。
篇6:寻传统文化之美作文500字
越过一座座大山,裹着一层层绿荫,我们来到了美丽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杨守敬书院,寻找传统文化之美。
礼下德
书院大门口,矗立着一座杨守敬先生的石像。他身板挺拔,衣袂翩翩,一副沉静笃定的神态,站在岁月的深处回望,俗尘尽洗,潜心做学问,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古人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于是我们穿上了汉服,戴上帽子,先正衣冠。“君子正衣冠,帽子要戴正……”老师庄严的声音在耳畔响起,伴随着音乐,我们拜杨守敬先生为师。无论时光如何消逝,人们对礼仪的尊崇,对知识的渴望,永不改变。
书中线
线装书,源于五代,盛于清代,是中国传统书艺术的最后一种形态。书,其古朴的外表,深厚的内涵,儒雅的意境,已成了我们中国的代表之一!我们今天又拾起了这古老的艺术。我们捻纸、剪线、穿针、打结……一步一步小心翼翼。针线在书页中不停穿梭,不一会儿,我们亲手制作的第一本线装书书横空出世了!这本书,是我们的骄傲!
伞上艺
油纸伞是直杆雨伞的祖先,在中国已“活”几千年,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也成了我们中国的瑰宝。我们今天就有幸体验了一次油纸伞的绘画过程。我握着画笔,蘸上颜料,随意泼墨。绿色的危机、黑色的敌意、红色的怒气、黄色的温暖……在我的笔下一一呈现。不一会儿,一个有模有样的天空之神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让我们一同去寻觅、去领略这传统文化的千古风情吧!
篇7:节气之美小满的诗句
《小满》
小满温和夏意浓,麦仁满粒量还轻。
稻田追粪催分孽,绵羊剪绒防冷风。
油菜收割荚角子,蚜虫防治麦杆蝇。
联合机械查修备,待战农忙暂放松。
《小满》
小满天逐热,温风沐麦圆。
园中桑树壮,棚里菜瓜甜。
雨下雷声震,莺歌情语传。
旱灾能缓解,百姓盼丰年。
《小满》
入夏迎来小满,林中小鸟欣欢。
池莲青翠柳含烟。
垄间麦穗饱,院里石榴妍。
气温渐升雷雨降,水塘蛙叫声喧。
中耕除草在农田。
勤劳流热汗,努力获丰年。
《缫车》
【宋代】邵定
缫作缫车急急作,
东家煮茧玉满镬,西家卷丝雪满籰。
汝家蚕迟犹未箔,小满已过枣花落。
夏叶食多银瓮薄,待得女缫渠已着。
懒归儿,听禽言,
一步落人后,百步输人先。
秋风寒,衣衫单。
《自桃川至辰州绝句四十有二》
赵蕃
一春多雨慧当悭,今岁还防似去年。
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
《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之小满》
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
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