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
生在独头村
在永济市韩阳的首阳山下,有个小小的村庄叫独头村。就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唐代曾出了个倾城倾国的“贵妃”——杨玉环。
杨玉环从小就生得颇有几分姿色,可惜头上缺少头发。女孩是秃头,好比一朵鲜花没有叶儿,谁能识她为美人呢?小时候她每天常到村庄东边的山沟里去玩耍。这条沟里有两个小潭,左边是咸水潭,右边是甜水潭。小玉环渴了就到甜水潭去喝水,热了就到咸水潭里去洗。她常常照着水里映出的影子,叹惜自己没有头发,用咸水在头上洗。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杨玉环头上的头发便全长出来了,而且又黑又长,托如青丝,堆若乌云,配着那张灵秀面颜,简直美若天仙。
开元二十二年(735年),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出巡平阳,路过独头村的蒲津关时,百姓官吏都到关前迎送。就在寿王下轿接见民众时,城楼垛口上有一女子朝他微微一笑,这一笑百媚横生。翌年,寿王李瑁征得玄宗皇帝的同意,以到各地选妃为名,专派侍臣到独头村选上了那个城垛口朝他微微一笑的姑娘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741年)八月中秋,杨玉环随寿王李瑁去朝贺唐玄宗。玄宗一见到她十分高兴,便使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儿,令高力士传旨,把杨玉环度为道士,与寿王李瑁分离,住在内太真宫,赐号太真。玄宗从那以后,常常去太真宫看她。杨玉环是个胖美人,夏季时很不耐热,玄宗皇帝命人专门在骊山为她修建了温泉浴池。玄宗还赠给她钿合金钗,表示爱情。天宝四年(746年),杨玉环被策封为贵妃。人们便把杨贵妃当年生长的那个村子就叫作了“秃头村”,在当地方言中“秃”、“独”同音,久而久之就叫成了独头村,一直沿用至今。
东渡日本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杨贵妃可称得一个特殊的传奇人物。她不仅艳丽过人,有沉鱼落雁之美。同时,紧随君王左右,周旋于文武群臣之间,甚至有影响唐王朝权力兴衰交替之能量。其实,她还是一个旅日华侨。
在马嵬驿被缢杀的杨贵妃不过是一个面貌相似的替身,而杨贵妃本人则在六军主帅陈玄礼和日本遗唐(头)目的密谋策划下,从杭州东渡去了日本。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肯定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久津的二尊院。日本民间传说还说:杨贵妃于安史之乱后第三年(公元757 年),与其兄杨国忠的儿媳徐氏,孙子杨欢一行乘船在日本山口登陆。她不仅受到了孝谦女天皇的.热情接待,还协助天皇平息了一场发生在日本宫庭中的政变。杨贵妃的有关事例还被写进日本的“物语”。日本一种叫“川柳”的诙谐短诗也有歌颂杨贵妃的 篇章,至今日本仍有不少人能够用地方曲调歌唱。诗句的大意是:世界上值得爱的两个人,那是克里奥佩特拉和杨贵妃!前者是古埃及的美女,后者就是中国唐代绝色佳人。日本人对杨贵妃的崇拜,可以说是五体投地了。
杨贵妃是如何经过千辛万苦,远渡重洋到日本国呢?在唐代,中国同外国的交流,特别是日本的外交关系非常密切,在京城有不少日本的使节、学生和商人。杨贵妃的外甥杨咄身居外交要职,帮助了杨贵妃的外逃。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心肝宝贝”,宠殿圣深。在马嵬坡形势危急时,宫廷内便导演了一场偷梁换柱的戏,找个替身处死,蒙骗了愤怒的将士,平息了内乱。
日本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关于杨贵妃的文物古迹。京都车站附近泉涌寺内的杨贵妃观音堂,供奉的杨贵妃坐像系用上等香木雕成,与真人一般大小,是日本有名的胜地,游客如云、香火兴旺;座落在京都和山口县油谷町久津有两座“二尊院”。传说杨贵妃去逝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玄宗悲痛不已,立即派特使送两尊佛像到日本,为杨贵妃祈求冥福。开始安放在京都的清淳寺,该寺名声大振。后来久津的寺院索要佛像,理由是杨贵妃首先是在这里登陆的。天皇采取了个两全其美之策:让能工巧匠仿制了两尊佛像,分别在京都和久津的两座寺院安放,并赐封两座寺院号“二尊院”;杨贵妃的墓就在久津的二尊院内,为石塔形状,又名五轮塔。
篇2: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
大事年表
杨贵妃,赵王李福生母。
贞观元年,杨氏被封为内宫正一品的“四妃”之一,但其封号不明,只知韦氏自贞观元年到贞观二十三年一直为贵妃。燕氏自贞观元年至十七年为贤妃,贞观十八年再封德妃。所以说杨氏的封号可能是“淑妃”或者“德妃”。
贞观八年,杨氏生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李福。
贞观十三年,杨氏唯一的儿子李福受封为赵王,随即便被唐太宗过继给了隐太子李建成,所以从礼法上来说,李福不再是唐太宗之子,而是隐太子李建成之子。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杨氏被唐高宗封为赵国太妃,随儿子赵王李福迁居藩地。
永徽六年正月一日,杨氏作为赵国太妃随同唐高宗祭拜昭陵。
卒年成迷
根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铭》上记载的“王,杨贵妃之所生也”可知,赵王李福的生母杨氏封号最终是贵妃。纵观整个贞观年间,韦贵妃的封号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所以这位杨氏的贵妃徽号当为死后追赠,而能够在死后被追赠为贵妃,可见杨氏生前就是四妃之一。
同时根据史料及墓志上的记载,杨贵妃应当死于永徽六年至咸亨元年之间,因为永徽六年正月一日,杨贵妃作为赵国太妃随同唐高宗祭拜昭陵,而其子李福死于咸亨元年九月十三日时,墓志上已经写明其母“贵妃”这一追封的徽号,所以杨贵妃的卒年只能在永徽六年至咸亨元年之间的这段时间。
根据昭陵陪葬名单,杨贵妃死后陪葬昭陵,但目前在昭陵墓区还未发现其墓葬。
【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
篇3:杨贵妃杨玉环相关介绍
在战乱中,唐朝都城被占领,唐玄宗与杨玉环带着军队逃到马嵬坡,这个时候军队发生了哗变,逼唐玄宗赐死杨玉环,否则就推翻唐朝,唐玄宗没有办法,便下令将杨玉环吊死。而在这个过程中,从来没有提过杨玉环有过孩子,所以关于杨玉环有孩子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据历史记载是否定的。而杨玉环没有孩子的原因也有三个。
第一,在当时的唐朝,盛行以肥为美,大多数女性都是十分的肥胖,从生理学角度上讲,肥胖身材的生育力比较低下,因此杨玉环本就受孕困难。第二,杨玉环在入宫后,虽被李隆基万般宠爱,授予贵妃一称,但却没成为皇后,最大的原因那可能就是她没有给李隆基生下孩子,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大多人都是母以子为贵。
第三,那就是当时的李隆基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生育能力很差,虽之前有过三个孩子,但为了自己的统治,他就将这三个孩子残忍的给杀死了。所以从李隆基的生理情况和心理上讲,他与杨贵妃不可能有孩子。而杨贵妃杨玉环在三十岁左右就被赐死在马嵬坡,更没有生孩子的可能。所以,杨贵妃终其一生也是膝下无子的。
杨玉环是谁的老婆
杨贵妃杨玉环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而关于她的丈夫是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很多人都不确定杨玉环是谁的老婆。其实关于杨玉环是谁的老婆这个问题在唐朝的历史记载中便可以找到答案。杨贵妃在正史中被描述成寿王李瑁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老婆,杨贵妃原本是寿王李瑁的女人,但是后来因为李隆基无意中遇见了她,惊艳于她的美貌,于是强行将杨贵妃纳为妃子,因而杨贵妃可以说是他们两个人的老婆。
《杨贵妃秘史》杨贵妃剧照
关于杨贵妃是谁的老婆这一话题,一直以来有着很多种说法。其实,杨贵妃不仅仅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老婆,同时也是李隆基的儿子李瑁的老婆。寿王李瑁与杨贵妃无意中相识,此后杨贵妃成为了他的老婆,两个人的感情也非常稳固。但是后来武惠妃死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郁郁寡欢,于是后宫中有人进言杨贵妃貌美如花,可以比之武惠妃。于是,唐玄宗李隆基便将杨玉环纳为妃子,此后杨玉环也就成为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老婆。
杨贵妃并不是一个人的老婆,她一生中总共有过两个丈夫。前夫是寿王李瑁,而她也就是寿王妃,但是因为姿色过于貌美,最终杨贵妃成为唐玄宗的女人。很多女子在后宫中都生活得并不幸福,而杨贵妃却成为了唐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之一。当然,杨贵妃之所以能够成为君王的老婆,并不仅仅因其美貌,更因她的蕙质兰心以及温婉如玉的气质。
杨玉环与李白
杨玉环是中国古代经久不衰的话题,而人们只要提及杨玉环也就会不由地牵扯到李白,那么杨玉环与李白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李白图片
有很多的野史都认为杨玉环与李白有着非同小可的关联,甚至很有可能是彼此的知己,而在一些小说作品中则认为杨玉环与李白早有情愫,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在一起,但是却藕断丝连,最终杨玉环为了保全地位不得已将李白赶出长安。但是在正史中,杨玉环与李白也仅仅只是文化上的过客,杨玉环只是曾经请求李白为自己创作过诗歌而已。
至于杨玉环与李白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答案。杨玉环早年家中贫瘠,而李白也是郁郁不得志,可以说两个人是同一个时代,并且都不被命运眷顾的人,但是他们又都是很有才情的人,至于他们是否在早年情投意合就不得而知了。杨玉环进宫后,地位扶摇直上,而李白也在进宫服侍杨玉环和李隆基之后平步青云,可以说两个人的经历非常相似。李白还曾经写过一些赞美杨玉环的诗歌,但是这些诗歌也被人们误以为是杨玉环与李白有染的证据。
其实,杨玉环与李白都是时代的不幸者,他们虽然都有才情,但是却缺少一个适合自己的时代。杨玉环纵使成为了贵妃,但是她的一生只能被禁锢在漫漫宫墙中,李白一生不得志,最终水中捞月而死。
李隆基和杨玉环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千古传唱。在许多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都是那么的缠绵悱恻和动人心魄。
殷桃扮演的杨玉环剧照
李隆基在武惠妃死后徒有佳丽三千,却没有一个能令他满意。听闻儿子李瑁的王妃杨玉环有绝世的美貌和令人惊艳的才情,于是就动了心。先是设法令杨玉环出家,再将杨玉环召进宫中。杨玉环因娇艳的容貌和妖娆的舞姿,深得李隆基的宠爱。
745年,杨玉环就成为了仅次于皇后的贵妃。
而为了博美人一笑,李隆基可谓是煞费苦心。单单是为杨玉环做衣服的人就有七百余人,更别提在吃喝住行方面的人手了。杨玉环是南方人,自小就爱吃荔枝,但是荔枝的保鲜期只有五天的时间。为了让杨玉环能时常尝到,李隆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开辟贡道,让人快马加鞭送到她的面前,难怪杜牧会作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可见,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喜爱之深。
而杨家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的父母、兄长、姐妹都得到了十分厚重的赏赐,杨家在一时间成为了众人巴结的对象。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终结于马嵬坡之变。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带着杨玉环仓皇出逃,途径马嵬坡时发生了兵变,将士们以清君侧威名逼杀了杨玉环。
随着杨玉环的香消玉殒,李隆基注定要在思念中度过余生。
篇4:杨贵妃杨玉环相关介绍
杨玉环有孩子吗
说起杨玉环有孩子吗这个问题,需要先回顾一下历史。唐玄宗李隆基本来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唐朝上下一片繁荣,百姓生活和乐,唐玄宗也受到朝野上下的尊敬,但是后期,因为唐玄宗贪恋杨玉环的美貌,整天在后宫厮混,不再打理朝政,国家形势也越来越差,百姓生活也逐渐在倒退,之后便发生了安史之乱。
篇5:杨贵妃生平简介(杨玉环)
杨贵妃生平简介(杨玉环)
生平简介
杨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唐代蒲州永乐人(山西永济人)。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杨玉环(公元 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开元七年7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虽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体有狐臭,因此特别喜欢沐浴。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开元二十二载(734 年)她被册立为李瑁的妃子,后又受令出家,天宝四载(745年),杨氏正式被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杨氏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她真叫玉环吗?
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芳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 1,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说法,郑嵎的《津阳门诗注》里说:“玉奴,太真小字也”。郑处诲和郑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可能这两个名字都属杨美人,一个是真名,一个是昵称。
不管杨贵妃叫什么,那个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欢。说他是老男人,一点不假,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杨氏才22岁,而他已经56岁了。老是老点,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够为所欲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么,而且也不管她嫁没嫁人,甚至都不考虑她嫁的是自己的儿子,只要他喜欢,便一定要夺过来。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时宫廷“胡风”盛行,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不算稀罕事,“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没有卫道士哭闹着向皇上谏劝什么“人伦之理”。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唐玄宗还是做了一些台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让杨玉环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样做也是为避人耳目,方便他们偷情。好不容易熬过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父亲之责”,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聪明,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小棉袄”,玄宗自然极为喜欢。不久,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当时宫中称她为娘子,一切待遇(仪体规制)也都是皇后级别。
对此,唐人李商隐有话要说。他在《骊山有感·咏杨妃》
里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看来寿王真是郁闷至极、尴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顾人伦,依然要夺子所爱,那就只能感叹杨玉环的美色太有诱惑力了。不过,根据常理推断,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可能不仅是贪图美色和床笫之欢,更是将她当作生活体贴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犹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侣。
如《旧唐书》所述:“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而《新唐书》里的评语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专房宴”的提示。后世诸多文学作品,极尽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贵妃“以色邀宠”的本领,我以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当然,再老的男人,对美色还是很受用的,何况这位美人儿长得如天仙一般。
《霓裳羽衣曲》
杨玉环除却容貌出众,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这就难怪他会将她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了。这一点,从他“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的欣喜语气里便可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不少贵族子弟在梨园都曾受过他的训练。《旧唐书》里记载,玄宗曾组建过“宫廷乐队”,选拔子弟300人,宫女数百人,招呼他们作指导。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精通音律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有魅力。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有白居易诗为证:“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
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与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56岁,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杨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杨玉环自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此外,杨玉环在宫中与安禄山有染,但最终玄宗还是难以割舍她。直至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今陕西兴平县有杨贵妃墓,占地3000平方米,墓侧有李商隐、白居易、林则徐等历代诗碑。临潼骊山北麓有华清池,传为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遗迹,其中尤以“贵妃池”更为著名,传为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池侧有“凉发亭”,传为贵妃浴罢凉发梳头之处。这些名胜古迹因为与古代著名美人杨贵妃有密切关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篇6:杨贵妃传奇:杨玉环轶事
杨贵妃传奇:杨玉环轶事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贵妃喜食新鲜荔枝,玄宗特命驰驿以进。然而荔枝保鲜极难,产地唯有巴蜀和岭南。李肇在《国史补》中说,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岭南。按:唐岭南道广州府距长安五千四百四十七里;剑南道成都府距长安两千三百七十九里;显然,岭南不如剑南便捷。北宋苏轼在《荔枝叹》自注云: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进入。苏轼和杨贵妃都是四川人,贵妃喜吃荔枝想必是自幼养成,涪州荔枝在蜀中是很有名的。子午道,在秦岭中,是由川中经汉中抵达关中的重要通道。则贵妃所食鲜荔枝,当是来自巴蜀。
剑南春
如同荔枝一样,贵妃想必对家乡风味情有独钟。史载贵妃能饮,这是与当时奢靡的风气分不开的。蜀中自古盛产美酒。而剑南道节度大使鲜于仲通,原为成都豪门,曾关照过在蜀中做官的杨氏,为贵妃族兄右相杨国忠一手提拔,对杨氏一门自然孝顺无比。仲通本人及剑南派往京师长安的奏事官,常以蜀中特酿之精品献上。称为“烧春”,盖此酒热饮最佳,一次玄宗尝后,觉其香醇无比,欣然题词曰:“剑南春”。
李白
这又是一位贵妃的同乡。白字太白,生于碎叶,在今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当时为唐领土,幼年随父迁至蜀中居住。天宝元年(742年)秋天,李白四十二岁,已是天下闻名的诗人,第一次来到京师长安,玄宗听说后,立即召见。据李阳冰《草堂集序》: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饭之”。何等的恩宠,何等的荣耀!还亲切地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随即任命为翰林学士。天宝三年春,玄宗与杨太真(当时尚未封贵妃)于梨园中赏花并歌舞饮酒,命白为文,于是李白写下了传唱千古的《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词句极其旖旎华丽,其中“花容月色”、“巫山云雨”、“汉宫飞燕”等历来为后世引用。《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学歌舞,号曰飞燕。上见而悦之,召入宫,大幸。”《清平调》由著名乐师李龟年谱曲,玄宗曾亲吹玉笛,贵妃领梨园弟子合唱。
红汗巾与香囊
史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贵妃体胖,又喜爱胡旋舞,这是一种来自西方,有很多激烈旋转动作的舞蹈。大致如“胖妞蹦迪”,自然多汗。而所谓红汗,应是胭脂红粉所致。后世“骚客”文人因此称“红粉女郎”所赐丝巾为“红汗巾”。当时西域传来的稀世香料,人们视为至宝,玄宗常赐给贵妃,于是贵妃精制丝囊佩在身上,而以香料贮其中,人们自然觉得贵妃遍体异香,久而久之,香囊遂成为时尚饰物。
梅妃
有无名氏所撰《梅妃传》,称开元中有一梅妃,原是高力士出使闽粤时带回宫中;善诗赋,尤喜梅花,在东都洛阳最受玄宗宠爱,以至于“东都宫女四万,自得梅妃,视如尘土。”后来遭杨玉环嫉妒并被贬入上阳宫,死后玄宗抚尸痛哭。其实,这只是虚构的`故事。首先,高力士从未到过闽粤;其次,开元时,正是武惠妃的天下,武惠妃可是玄宗心中真正的恩爱妻子;再次,玄宗早在开元二十四年离开东都,终生未再回过洛阳。而这时,据杨玉环进宫还有好几年呢。
高仙芝与波斯狗
高仙芝为开元名将,长期镇守西域,屡次击败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使唐朝的势力范围达到印度洋,用西方的话说,是帝国在中亚的总督。高仙芝入京后,献上大量的西方宝物,主要来自阿拉伯,波斯,东罗马帝国,印度等地。其中有一种小狗,取名“波斯犬”,外形小巧奇异,滑稽可掬,因贵妃虽受宠而无子,遂异常喜爱。有人说这就是后世的“哈巴狗”,我也不得而知。据说有一次,玄宗与贵臣对弈,即将失败,忽然小犬从贵妃怀中跳上棋局,以至无法终局,从而为玄宗挽回困境,玄宗大悦。这一故事也是流传千古。后安禄山叛乱,高仙芝因失守东都洛阳和灵宝会战失败,而被玄宗下诏处死,颇为人们叹息。
篇7:杨玉环杨贵妃的人物生平
杨玉环,别名杨太真、杨玉、杨贵妃、玉奴,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羞花之貌。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宠爱有加。
人物生平
贵妃得宠
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
开元十七年,10岁左右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复制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郑处诲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它为“雪花女”,宫中左右则称它为“雪花娘”。
唐玄宗令词臣教以诗篇,数遍之后,这只白鹦鹉就能吟颂出来,逗人喜爱。玄宗每与杨贵妃下棋,如果局面对玄宗不利,侍从的宦官怕玄宗输了棋,就叫声“雪花娘”,这只鹦鹉便飞入棋盘,张翼拍翅。后来这只可爱的“雪花娘”被老鹰啄死,玄宗与杨贵妃十分伤心,将它葬于御苑中,称为“鹦鹉冢”。玄宗对宠物白鹦鹉尚且如此珍惜,其对杨贵妃的厚宠更不待言了。
杨家得势
杨贵妃其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由于杨贵妃得到重宠,她的兄弟均赠高官,甚至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玄宗游幸华清池,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玄宗还亲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
首次出宫
天宝五载七月,由于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
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士只得又把她召回来。正史记载:《旧唐书卷五十一》记载“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杨銛宅”、“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新唐书》卷七十六记载:它日,妃以谴还铦第,比中仄,帝尚不御食,笞怒左右。高力士欲验帝意,乃白以殿中供帐、司农酒饩百馀车送妃所,帝即以御膳分赐。力士知帝旨,是夕,请召妃还,下钥安兴坊门驰入。妃见帝,伏地谢,帝释然,抚尉良渥。《资治通鉴》记载: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这几部正史都没有正面地详细说明这件事的发生过程,并异口同声地说是杨贵妃因犯错误得罪了玄宗而被送归娘家。《资治通鉴》记载的理由是“妒悍不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还是没说。野史《开元传信记》记载:太真妃常因妒媚,有语侵上,上怒甚”、“太真妃常因妒媚,有语侵上,上怒甚,召高力士以辎送还其家。
不难看出,杨贵妃此次被撵的罪名是“妒悍不逊”。杨贵妃所嫉妒的人很多人猜
测是唐玄宗的另一名妃子——梅妃。根据宋人《梅妃传》记载:“梅妃叫江采萍,比杨贵妃早19年入宫。当年,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去世,玄宗心中失落,宦官高力士便建议在全国选美。高力士来到福建,见到了江采萍,惊为天人。于是,把她带回宫,献给了唐玄宗。”江采萍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温柔典雅,很快便掳获了玄宗的心。江采萍自小喜爱淡雅,也喜欢同样淡雅的梅花。唐玄宗便将她封为梅妃,特地在后宫为她栽种了一片梅林。当梅花盛开之时,玄宗便携梅妃来到这里,赏花吟诗,恩爱无比。后来,唐玄宗又见到了杨玉环,便为她的风韵所倾倒,因为二人同擅长音乐,很快成为了知音。唐玄宗在千方百计将玉环弄到手之后,便日日与杨妃在一起,很快就把梅妃忘却了。梅妃擅长诗赋,一日,她写了一首《一斛珠》,托人带给玄宗。玄宗见诗,便想起了昔日与梅妃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便召她入翠华西阁叙旧。不料,此事被杨贵妃探知,醋意大发,把玄宗和梅妃一番羞辱。李隆基毕竟是皇帝,怎能让贵妃如此教训,一怒之下,命人将杨贵妃送回娘家。
这件事在历史上被传得沸沸扬扬。但历史上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有梅妃这个人,其次,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梅妃的书籍,其内容是从《梅妃传》衍化而来的。而《梅妃传》一文无作者(有人认为是唐曹邺所著,并无实据。)抄录者也不知作者是何人,只知他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而《梅妃传》是最早记载梅妃其人其事的作品。其它所有关于梅妃的记载都是晚于该文,而且大多是该文的转抄,或者增加了传说部分。其三,在《梅妃传》里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注意:“今世图画美人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其意思说,当今(宋代)仕女画中的梅妃,人们只泛泛地说她是唐明皇时的人,而对她的身世却不大了解。因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治学严谨的文学家郑振铎也否认梅妃的存在。最后,查考唐代史籍,并未发现有高力士到闽粤选美的记载;《梅妃传》所记梅妃被贬所居之上阳东宫在东都洛阳.它与长安相距数百里,而洛阳上阳东宫又无翠华殿西阁,何以会出现唐玄宗夜召梅妃,当被杨贵妃发觉后,又怎会有梅妃“步归东宫”之事。
唐玄宗时期专门设了一个职业,叫作“花鸟使”,专管到民间搜罗美女 以充实后宫。唐玄宗是个风流天子,整日和杨贵妃在一起已经玩腻了,便背着杨贵妃召幸这些女人。杨贵妃吃醋,与玄宗大吵大闹;玄宗也生气了,妃子竟然管起了皇帝的私生活,实在是不像话。于是,一气之下,下令“撵回去”。杨贵妃就这样被撵回了娘家。贵妃一走,唐玄宗突然觉得心中空落落的,很快就后悔了。当天晚上,趁着夜色,唐玄宗就派禁军将贵妃从杨家接了回来。
经过一番折腾,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不仅如此,玄宗还将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接到长安,封她们为一品夫人,准许她们随意出入宫门。
再次出宫
天宝九年,杨贵妃又一次被遣送回了娘家。
至于杨贵妃这次被撵的原因,《旧唐书》卷五十一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时吉温与中贵人善,温入奏曰:“妇人智识不远,有忤圣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就戮,安忍取辱于外哉!”上即令中使张韬光赐御馔,妃附韬光泣奏曰:“妾忤圣颜,罪当万死。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赐,无可遗留,然发肤是父母所有。”乃引刀翦发一缭附献。玄宗见之惊惋,即使力士召还。《资治通鉴》中只有六个字“杨贵妃复忤旨。”杨贵妃忤的是什么旨呢?《杨太真外传》记载:750年,天宝九载二月的一天,杨贵妃偷偷地吹唐玄宗大哥宁王李宪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见了,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
这两种说法都不可信,因为宁王死于开元二十九年二十九年十一月((742年1月15日))薨,天宝九年(750年),已经死了八年。杨贵妃不可能与死人有染。对于杨贵妃吃姐姐的醋的说法,也仅在《集灵台.其二》 作者张祜: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出现,不足为据。而且,在天宝年间,杨贵妃和她的姐妹们关系一直不错,说明唐玄宗和虢国夫人之间是清白的。
这次杨贵妃被撵可能是玄宗给杨家的一个下马威。因为杨贵妃的得宠,杨家也跟着显赫起来。随着地位的升高,杨家便无法无天了。杨家接受招待的规格已经超出了规定的界限;大肆收贿赂;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骑到了皇室的头上。《新唐书》中记载:“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每命妇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建平、信成二公主以与妃家忤,至追内封物,驸马都尉独孤明失官。”皇上的亲妹妹在三位夫人面前只能让座而不敢就坐;唐玄宗的女儿信成公主因为和杨家人有矛盾,竟沦落到追回内府封赠东西,如再不处理,恐怕整个江山都成了杨家的了。玄宗生气了,杨家就是仗着有个贵妃撑腰,于是,杨贵妃再一次被撵回了家。
杨贵妃这次被送回家,是玄宗使用杀鸡给猴看的策略,就是要灭灭杨氏家族的威风。这一招果真很灵,杨家人慌了神,可又不好出面求情,杨贵妃更是终日以泪洗面。因为,这一次唐玄宗并没有急着把贵妃接回去,而且送走之后就再没有了消息。玄宗虽然没有派人去接杨贵妃,但心中还是很想念的。
一个叫吉温的人来游说唐玄宗,正中玄宗下怀。唐玄宗立刻派人看望贵妃,还将自己的御膳分了一半给她。杨贵妃见皇帝派人来看她了,感动地泪流满面,马上伏地认错,还剪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献给玄宗。唐玄宗一看到贵妃的青丝,派高力士将杨贵妃接回了宫。
杨贵妃知道玄宗没有她,便寝食不安,于是更为骄纵,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陈鸿《长恨歌传》记载:居易歌曰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下落成谜
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 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