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nihvwdcrdzp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出书后记的散文,下面给大家分享出书后记的散文,欢迎阅读!

出书后记的散文

篇1: 出书后记的散文

出书后记的散文

年初筹划出书,兴奋了好一阵,写了篇《出书记》以示纪念,有一种要做母亲的喜悦,廿年的作品编撰成集,虽然算不上宏篇巨著,但也是点灯熬油的心血,有点象十月怀胎。如今书出来了,象一朝分娩,闻着这淡淡的书香,心中不免有些陶醉,有俗话说;媳妇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虽然知道这孩子没啥出息,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喜欢,于是想到写篇《出书后记》,聊以记录出书后的心情。

八十年代初刚上班不久总琢磨写点什么,小鹰展翅恨天低,自我感觉写的不错,可人家报社就是不用,心里颇不平衡,埋怨没有识货之人,也是事有凑巧,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当时的报社副刊编辑许世成,这老先生真有学问,把我那些感觉很有分量的稿子好一顿贬踹,经他指点,才发现自己的幼稚,不是人家不用,是自己写的真不行,后来大概寄去四、五篇稿子,经老先生修改、润色后能发一篇,这对我来说也是相当大的鼓励了,这书里收集的前几篇稿子,就是许老修改的,可惜老先生早已作古,但我还是很怀念这位启蒙老师。

《值夜班》这篇稿子,写于八十年代末,要调到医务科搞行政,虽然心里老大不愿意,当医生的不看病,那算什么医生?但还得服从组织决定,在别人眼里是高升、提拔,可我心中烦闷,信手涂鸦写成了这篇稿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除夕夜半时”,借值夜班消愁,一看这稿子就把自己带回到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

还有那篇《脸谱》,是九十年代初做主治医生时的作品,一次去甘南县会诊,临行女儿带着兔儿脸谱送我上车,路上酝酿出腹稿,手头没有纸笔,下汽车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一纸片,记下要写文稿的提纲,当地医生莫名其妙;这人一下车就瞎划拉什么呐,他们不知道,这是本人习惯,再好的记忆不如烂笔头,有些思路转瞬即逝,没准会诊时一掺和,就把要写的东西忘了,即便记下只语片言,事后沿这思路一找,就能成一篇好文章,果然回家后沿这思路写下去,《脸谱》诞生了。

年初准备出书时,着实有些发愁,廿年的书稿很零乱,又不能放下手头的工作专门整理,曾产生放弃的念头,正当进退两难之际,老朋友宋成君先生献上一计;何不求助于鹤城名作家王彩兰呢,既是多年的文友,不会驳你的面子;又文笔娴熟,不至辱没了作品,听此言让人茅塞顿开,此计大妙,于是将文稿统统推给了彩兰女士,整理、润色、编辑、校对……,跑前跑后忙碌了近一年,让我的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感谢了。

孩子出生要有名字,出书也一样,都希望给孩子取个响亮的名字,思来想去不得要领,按老爸的意思,不妨就叫它《铁江文集》,但总编不干,说是这书名太大。又想了几个,不是太俗就是太笼统,再不就是缺少内涵,自己感觉都不满意,真真地愁煞人也。后来还是王彩兰的'主意,叫它《茶苦茶香》吧,就象一杯家乡的清茶,出自咱黑土地,是苦是香自己去品味,千里寻它千百度,却在灯火珊阑处,足足折腾了一个多月,才算有了可以“报户口”的名字,不怕女儿嫉妒,当年给她起名字都没费这么多周折。

记得十多年前,有一熟人约我出书,当时要价一万元,听后我一撇嘴:“你以为我能写出什么金枝玉叶呐,不过是些白话文章,值不得一万元”,那熟人反问我;你说多少钱能出?我答曰;顶多三千元。他一脸的痛苦表情,哪有这么便宜出书的呀?但一转话题又拉了回来,说回去与领导商量,其实我也是信口胡说。几天后他又来了,一副忍痛割爱、跳楼大甩卖的神态;“与领导商量了,三千就三千,算我们奉送”,一听这话我乐了,三千我也不出了,大概是先缴三千,然后再追加一万吧?我怕上当,反正书稿是自己的,什么时候出都行,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了十年。此次出书先让缴三千元,自以为就这么多了,可到后来,出版付印一千册,印刷费要一万元,不出吧那先缴的费用泡汤了,还难免惹人笑话,出吧好象我这东西真不值这么多钱,心里纳闷怎么与十年前一个价呢?缩头是一刀,伸头也是一刀,真乃巧合。

虽然费劲不小,可书出来如何处理又是问题,货币回笼就甭想了,如今有用的书都没人买,况且我这没用的闲书呐,下场应该与倪平的《日子》、宋丹丹的《月子》一样,除了馈赠亲友,别无出路,只等“签字送书”啦,当然即便送人也得选个好人家,夏天逛龙沙夜市的旧书摊儿,没少见鹤城文友们近年新出版的书扔在那里,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呐。这出书的事情还应该宏观调控,卖不出去的书最好别出,新书就送去旧书摊或当废品处理,既是资源浪费,又是对自己劳动的亵渎,出书需要“计划生育”。

书是出了,烦恼的事接踵而至,这半卡车书堆放哪儿都碍事,心中暗讨;出书干嘛呀?就为送人或自己留纪念?!出书是好事,可其苦谁知?谁解其中味。

篇2:出书狂想曲散文

出书狂想曲散文

从来不曾想过要把自己在这十四年来涂写的东西,拿去编成一本书的念头。后来,因为收集(从报刊上把作品剪下来贴在簿子上而已)作品的那本簿子渐渐发黄,而有的剪报已出现模糊及裂痕的现象。我才有了那种出书的打算!

可是凭着自己藉藉无名的身份,我实在是没有勇气去实行我的梦想。而且,我也常常在各报刊上读到一些曾经自己出钱出版书的作家们大吐苦水经过。看了后就不敢再往前想。

再有此种想法是当我见到一个认识的男记者出版他的两本书后的事。顿时,兴趣又涌到脑海里。开始,对于出版书的种种又缺乏得很。为了要知道多一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就立刻写了两封信。一封寄给那记者,另一封则寄给砂罗越华文作家协会。等了一年多,却一点回音也没有。不过,我倒是收到了该协会秘书先生的回信。在信里他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他的一句:「一本32页型,厚150页的书,大约需要$。」确是使我伸出几下舌头。看得我心惊肉跳。$2000,对我这个没有收入但一直是支出的家庭主妇来讲,确是贵了一点。看后,又不了了之地泠却下来。

后来的后来,我的一个姐姐介绍一本由顺子写的小说集本。也是从他那儿得知有关出版基金的事。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翻看南洋商报,一份我不怎么喜欢看的报纸,但希望会找到马来西亚福建社一团一联合会及雪兰莪福建会馆提一供文学出版基金的启事。

得知砂罗越华族文化协会有提一供出版基金的事时,我高兴了好半天!想起我在这半年以来天天翻看南洋商报的.辛苦,如今,可以弃之不理会,心头上是吁了一口气!

以前,都是在看他人出书的辛酸作品。如今,我真的也想尝一尝个中的添酸苦辣的味道了。所以,说什么也不想再错失这个美好的机会!

开始看该协会的新闻标题题目及内容时,我确实有那种欢一愉不知如何形容的心情。但是,待我看完后,心里有点儿失望。因为该协会主要是旨在推广学术研究文艺创作之风气同时资助学术研究论著及砂罗越华文文艺优秀作品之出版。并发展及鼓励有富有钻研砂罗越华族文化之文化人才。那就等于说是供给那些拥有历史故事背景的作品者。想想自己对历史没什么研究,所以不可能有此类的作品。倒是对那第二种所谓文艺创作好像有点熟识。不过,心里极是矛盾得很!凭自己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也算是文艺创作,确是为自己失了信心!再者,此文艺创作里的小说、散文及戏剧等等的作品里是不是也要历史故事作背景的?心坎存有的疑问没得问。也就把此事搁在一边。那时已是登该启事后的第三天(即是7月6日)。在做着日常生活起居的家务事时,心里又会想起该出版基金的事来。脑里所想的,尽是这些挥也挥不掉的种种问题。最后,又把那启事重看一次。此时,方才认为此文艺创作就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作品最主要要反映砂州的风土人情或必须以砂州为背景。

这么一想,也不管自己写的东西不够水平(反正文章么,都是自己的好,臭美!)。就立刻下定决心要去申请参加。

(真是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在泗里街,申情表格在诗巫。对于一个有家庭而又视家庭为最主要人生目标的我来讲,我是很为难的。本来要用邮寄方法向有关当局索取一份申情表格,但又怕它会弄失或迟收到。为了此表格,也让我失眠了好几个晚上。后来,就那么地想起了大妹。她在诗巫的一间独中学校教书。有了她,我的问题解决了。

有了一份两式的申情表格在我的一抽一屉里,我就放心地开始了我的计划。起先,我开始预备我的稿子。说起来也真不敢相信自己,涂涂写写了十四年后的我,到今天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作底稿!也是第一次知道它的重要性!

以前,当灵感来时,我就会即刻伏案而写。那个时候的我从没想到用印纸什么的,以致把原来写的那张原稿寄去报馆。登着刊登。作品注销来时,我才会把它剪下来贴在一本练习簿子上。那些没有注销来的,就没有了存稿可作参考用的。后来的最近几年来,会用印纸了。开始,我还是不知道何谓底稿地把原稿寄出去。一直以为底稿就是那张用印纸印下来的稿!因此,到了今日要用它时,才知道它的重要性(可以拿去复印)。如今,没法子,只好把一篇篇的剪报重抄一次,然后复印两份,加上印纸印下来的一张共有三张副本。(附合当局所指示的资格)

在抄写期间,也曾打电话给那些住在泗里街而又有出版过书的作家们,问他们一些关于出书的基本条件。可是,要找的女作家鞠要人及另一位男作家顺子,巧合地打去电话响了又响,就是没人听。我猜想他们一定是换了电话号码或搬了家。要找的人找不到,心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知如何是好。。正当烦恼之际,突然想起六月一日那天寄我一封鼓励的信(连同中华文艺社赠送的『花雨』一本书。)之诗人篮波。找他也是蛮不容易的。。打电话去中华文艺社好几次,才知道他时常出现的地方。等我打去该餐厅时,主人家说他刚刚出去。后来,只好留给那餐厅的女主人我家的电话号码。等真正联络上时,我又刚好在煮午餐。所以,只匆匆忙忙地问了几个问题(事后想起,觉得自己好无知,那样的问题也敢问出口。唉!不提也罢!免得又要难过一阵子!)。在此,谢谢篮波的一切指点。

好不容易地把百多篇的作品抄完,抄得我手酸痛得很!打电话给那在教育部做事的顺子。「啊呀!你为什么不用剪报到存稿拿去复印三份?」顺子这么的对我讲时,我才惊奇为什么我一直不知道用此方法。唔。算了,一句话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那也算是心酸的一面吧!

7月24日,是我家的兄弟姐妹大相聚的日子。住在外地的都在前几天赶了回来。而大妹也不例外。知道她将在隔天回诗巫,我就打算叫她把我的三本副本用车载上,然后送去目的地。如此一来,我也不用亲自把东西送上。

8月5日那天,该协会的主持人打来一个电话说我的做法错了。「你应该把一篇篇作品弄成一本书模样才对。这样一来,我们的评审员就比较容易翻看。」哦!原来如此。我还以为是把三份副印的稿夹在一起就可以了。原来是要一篇篇作品放在一起共三本副本。然后作品的封面要有书名。目录及自序是在封面及稿之间。(天!原来要有这么多的手续!我因是第一次参加,什么都不懂。该好大妹替一我一次又一次地改正我,我才恍然大悟。)

书的封面是大妹替一我去诗巫书店订成的。目录却是自己写好的。可是,到了写自序时,我却不知如何下笔。每次看到别人写的书时,我是很少去注意作家们如何写序的。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去图书馆找一些本地人写的书作参考。鞠药如的『猫恋』一书里写的序很深奥,学不来。巍明写的序很长,他把他的每一篇作品都一一介绍过。我想我若像他一样把我的百多篇东西也一样解释如何得灵感的话,我想我恐怕也不知如何去写,所以也没学上。倒是到了梁放的『烟雨砂隆』里,偷偷地写了一点。他写的内容像极了我当时的心情及想法,所以我就那么地抄了几行他的『后记』。

事后又发现到梁放写的『后记』是当他已知道他的书可以批准出版时写成的。又弄了一个大笑话!我竟然把它拿来作我写序的内容!糟糕!不知道该协会当局会不会认为太自大 ――书还在押判中,批准不批准还在梦里,而我却已写好『后记』了。也千祈望万希望地认为该协会请来的评审员中没有梁放………。阿门!

篇3:后记经典散文

后记经典散文

3月初,我到了东莞,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同时又是那么的陌生。在东莞,我的父母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到现在仍然奉献着他们的年华;在东莞,我的很多亲戚都曾在这里追寻过自己的梦想,并继续追寻着;在东莞,一个叫红的女孩初中刚刚毕业便已来到了这里,开始了她的另一条人生之路;而我,也将在这里重新起航,继续寻求自己的梦想。

两天后,我找到了工作,别了父母,到了公司,一切都顺利进行着。这是一家非常成熟的'人才服务公司,有着自己独特而浓厚的企业文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士。在公司,我学到了很多,也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为了一个梦想,大家聚在了一起。

有聚就有散。一部分人离去了,因为不胜任;我的离去,更多的是无奈。我适应不了这里的饮食与气候,两个多月后我生病了,马上转正的我被迫辞职。在此,再次向大家说声抱歉;同时,向期间帮助照顾过我的友人们说声谢谢。

很是怀念这段时间,大家一起培训、工作、玩耍。还记得一起军训的日子,还记得一起“扫街”的场景,还记得一起登山、玩水的样子。

怀念之情,顿时化作一首首古诗。

可是,这一首首古诗很少保存下来。一部分是因为丢弃了,另一部分是因为没有写进网络,走时忘带走了,后来听说被收拾卫生的大妈给当垃圾清理了。

之后,我去了深圳。我的姑父母在这边,他们很照顾我。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城市的魅力,不过她太过繁华,我有点适应不了,决定离开。一句话概括:“匆匆地来,匆匆地去。”

回来之前,我去了昆明。这里有我的四名大学同学,其中两名本地人,一名同乡,一名室友,我们的关系都非常好。刚开始大家谋划一起创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各自散了。不过没有关系,毕竟感情又增加了不少,也写了好几首诗以作留念。

现在,我又回到了成都,一切是那么的陌生,同时又是那么的熟悉。我又将一个人,正如当年求学一样,但我并不恐惧,跟随徐志摩,“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相信,只要一个人有梦想,就有希望,一切的不可能终将变为可能。最后以东莞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学校——黄淮学院的校徽的意蕴结束本记:“人生只有逗号,没有句号,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篇4:先读后记散文

先读后记散文

书有前言、后记,读书理应自“前”至“后”;我的习惯却是:得一新书,先阅“后记”。

大凡书之前言或序言,都肩负着总括全书之内容概要、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之重大使命,不可以轻心掉之。故作者写得费劲,读者看得吃力。加之时人著书,多爱请名人赐序,借名人之名,以名“拙著”之价.其用心良苦,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大凡名人都要日理万机,于百忙中挤出时间为人作序,质盘可想而知。若将名人所赐之前言,与这前言所包装的正文作一比照,便不难发见:序者并未细读所序书,所谓“你写你的,我写我的”,结果是“前言”不搭“后语”。前不久,倒是读到一篇与正文相契合的名人“前言”,著书者是我的一位朋友,一问,原来这挂著名人之大名的“前言”,是我这位老兄亲自撰写的。

“后记”却与“前言”大不相同。后记既不负有重大使命,也用不着请名人代劳。著者著书,到了能够写后记的时候,心情已是“冬去春来”了。您想,寒来暑往。日落日出,书终于完稿了,出版社终于开恩,著者怎能不高兴?身心一放松,后记就容易写得生动、风趣而又有灵性。反正是一篇无关宏旨的小“后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或绘景或抒情,或发发牢骚或开开玩笑,有时还可以来一两首旧体诗新体诗打油诗或别的什么诗。

写文章(包括“后记”)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你着意深刻、厚重,写出来的文字却板实、浅鄙;你随心所欲,任情而发,反倒能写出有性情、有思想、一新耳目、发人声、生省的文字。苏东坡说“吾文如万献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好的后记,亦有这种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的.效果。罗宗强先生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在后记中追忆一件往事:“记得有一次,正在大树下接受批斗,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下意识地抬头一看,阳光在绿叶上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生的欢乐与生的向往猛烈震撼着我,虽然随着一身严厉的‘低头’和背上重重的一枪托,但是我仍然觉得甘泉的滋润。”这本书,我还是四年前读过的,正文的内容已渐渐淡忘,惟有后记中的这段文字,至今仍记忆犹新。我常想,罗先生如果没有这种独特的生存体验与情感经历,便不大可能对魏晋士人的心态与人格,有如此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出书后记的散文(精选12篇)

篇5:老公出书啦的散文

老公出书啦的散文

终于看到了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就像见到一位久违的好朋友,老公的长篇小说《劫数》发表了,这是老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凝聚着老公心血的处女作。为此,我和女儿为他欢呼雀跃。

朱万明,这个常见于国内各大报刊杂志的名字,就是我老公。30年前认识他,就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就是因为我们对文学的挚爱走到了一起。那时已经发表了好几部中篇小说的老公,总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但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素材,他几次提笔都没写下去。前年,素材有了,创作的激情有了。老公在短短的二十多天时间里,就写出了二十多万字的第一稿。后来反复修改打磨,书——终于定稿了。

转了几个出版社,老编们一看书稿,都爱不释手,可是因为书的内容,都说涉及了一些敏感话题,他们没有胆量出。太白文艺出版社终于慧眼识珠,出版了这部书。

在这么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我深深的了解老公对文学的天赋和悟性,他的成才真的是个传奇而不是传说。老公是个农村孩子,老家在资中县龙水桥,那是个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离他家不远处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洞,那里曾经是孔子的音乐老师苌芎先生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人们就把这个大石洞叫苌芎洞了。后来苌芎洞办成了一个学校,石桌、石凳、摆在天然的石洞里,构成了简陋的教室,9岁才开始发蒙读书的老公,从小学一直到初中,所有学业都是在这苌芎洞里完成。学习条件如此简陋,农村生活如此艰苦,却走出了像老公这样的人,真令人匪夷所思。也许是沾了苌芎先生和孔夫子的灵气,老公的文学修养很有造诣。他创作的杂文、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有一百多万字。老公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属于老实忠厚一类,见了生人还有一点腼腆。可他的文笔却幽默、潇洒、干练,看了他文章的人都说跟他本人是对不上号的。他的杂文嬉笑怒骂,剖社会,析官场,直击灵魂的语言,有着深刻的.思想,字字投枪匕首,很有鲁迅遗风;散文随笔浅唱低吟,真情、爱情、友情,如行云流水倾注笔端,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句美如珠玑;小说中人物鲜明,个性突出,故事新颖,没有阅读疲惫。正是有这大半生的经历积累,老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劫数》问世了。这是一部反腐力作,讲述的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是房地产商和反贪局的较量,是官、权、钱的博弈。主人公卢山之劫,在于清正廉洁;卢山之恨,在于潜规则;卢山之痛,在于兄弟之情;卢山之慰,在于还有正义。故事跌宕起伏,不落俗套,吸人眼球,能让人一口气读完而拍案叫绝。很多朋友读了,还要索书,我为此而倍感欣慰。

一个人一生中推开的门何止万千?而老公却把万千道门都关上了,只留下了文学创作这一扇门。他推开这扇门,不怕艰难,在这条崎岖的小路上独自攀越。攀越这座山峰是艰苦的,甚至是非常寂寞的。看到老公,面对稿纸时而沉思,泪流满面;时而奋笔疾书,仰头大笑;时而梦中惊醒,一挥而蹴,我真的很佩服他的执着与坚韧。30年前我们以文学结缘,这不解的情结一路陪伴我们走过30载春夏秋冬。我满怀衷心的祝愿,愿老公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广,创作的精品越来越多!

篇6:有感于大姐帮我出书散文

有感于大姐帮我出书散文

我家的钟点工郑大姐,从小没有读过书,斗大的字不识二箩,更谈不上写文章了,与出书根本沾不上边,可我却不能不为她写上几句。

今天(7月9日)上午,她来我家打工之余,我们随便聊着家常话,突然她的话题一转,表示要帮助我出书。我一时震惊了,沉默了许久,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一个钟点工,拖着病痛的身体,平时以打工为生,辛辛苦苦地挣着一点小钱度着光阴,竟主动提出要帮助我出书,这不能不让我为之感动!

我是一个岁近黄昏已进入了天命之年的人,由于喜欢文学热爱文字,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经常在网上笔耕不辍。

从20xx年7月1日以来,以“上虞厂房网”的笔名,写下的文章已达1500余篇,文字已积累到了几百万字,除了在《红袖添香》鉴约发表之外,疏于在传统媒体投稿,大部分作品的原始稿都堆积在电脑里的博客中。

当然自己也希望着有朝一日能把文字印刷成书出版,但是自己还没有精力好好加以修改,也不是十分急于出书。

我相信凡是喜欢写作的人,都有一个出书梦,但现实中出书所需的费用并不便宜,最让人困难的是出书后还得自己去推销,这让我迟疑不决不得不慎重考虑。我不想自己“无忧得忧,弄个破瓶来忧忧!”

据曾经出过书的人告诉我,出书是一个系统工程:成稿只是一个基础,排版设计、封面装帧、封面题字、文字的审校,书号的申请,资金的筹错,作序人的邀请,印刷厂的选定等等,出书,看似容易却复杂。

当把欲印之书的电子版和清样送到印刷厂之后,就会天天盼望变成度日如年,其苦难熬。

当新书到手之后,真是爱不释手,但当你把书从头到尾翻过,就会发现有个别瑕疵甚至些许不如意,令人遗憾!还有自己自费出书,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自娱自乐,纯粹个人爱好。但既然出了书,就得面向世人,来不得半点的.马虎,象我才学疏浅之辈,弄得不好会自找苦吃。

每个人对于能够出版一本自己所写作的书,是做梦也想的好事。

虽然如今的文学已不再闪着耀眼光环,它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它在人心浮躁的拜金时代,已变得落寞和无奈。现在是有钱人不看书,没钱人看不起书;认识你的人要你送,不认识你的人根本不关心你的书。

每个人在舞文弄墨之后,都想风光风光地去出书,如愿以尝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我的写作只是一种业余爱好,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把自己留下的足迹记录下来而已。

人生是一段完整的旅程,有欢笑有泪水,有成就也有失落。我希望自己能透过灯红酒绿、捕捉住浮光掠影,慢慢地品味真实的人生,不至于在空虚无聊中迷失自己。我感谢郑大姐的一番美意……

篇7:过年后记的散文

过年后记的散文

恍恍惚惚中,又过一个年。

先是满怀期待地张望,从公历的年头张望旧历的年底,张望那些久违的脸孔,寂静中的欢闹,年夜饭里的温馨。然后是曲曲折折的回乡,百里也好,千里也罢,风雨无阻,义无反顾踏上回家的路途。中间是大大小小的聚会,远远近近的重逢,聚散之间,寒夜短促。最后又是匆匆忙忙地回城上班,生活开始重新步入正轨。

由此,算是“天增岁月人增寿”了。增了岁月的天空依然碧蓝,游弋的云丝不是它的皱纹。璀璀璨璨的星空,偶尔勾起仰望者心头的震撼。增了寿的人们,依然埋首于乡间,过着朴素得像炊烟一样的日子。只有奔波在过年路上的人们,将一年的期待和欢笑,聚拢在一起,洋溢给新的时光和日子,给熟悉的亲人和好友,乐此不彼。

作为生活样式之一种,过年,似乎永远不在我们的正轨之上。或许,它只能算是一个中转站,生活的列车在此停留,停留在再次出发的隐忍和等待里,人们藉此放松心情,抽出目光,遥望窗外,看那一道道坐在正轨上来不及瞩目的风景。

小的时候,过年,是希冀与期待,期待一身早被母亲藏在箱底的新衣服,期待一把甜丝丝入心入肺的冻米糖,也期待一场朦朦胧胧中被鞭炮惊醒又被更远的鞭炮催眠的美梦,身后的日子堆积如山。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意味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期待,转换成了一种刻度,计量日子的长短,计量人生的得失,也计量生活的滋味。

也许还是年龄之故罢,每逢年底,儿时过年的记忆还是会执拗地浮现出来,追着闹着要和父母一起去赶集,和小伙伴扑进正在燃放的鞭炮硝烟里,围着火炉烤火看炭火迸出新年的'希望……点点滴滴,汩汩滔滔,延绵不绝。经过岁月沉淀的记忆,因为遥远而愈加纯净而美妙。纯净美妙的影像,让生活的姿势日益成为一种回望。

有时候,会去想,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种转换呢?变动不居的时代?逝水如年的年华?还是不断被包裹的心灵?善于奔跑者,不屑于回望。希求缓步者,往往厌弃奔跑。时代和生活给予每个人的感受很多,我们每天沉寂在这些感觉的碎片中,无法自拔。

时间和生命的深处,有一泓深水,静自流淌。

照例是大年三十才到乡村的老家。阳光明媚,如春天般温暖。微风吹过满是油菜花的田野,云雀在碧蓝的天空下高唱。很想静静觅一个角落,面对一间老屋,或者一株花树,然后闭上眼睛,感受这乡村的宁静,让心绪像童年时一样远远地飞走。

事实上,这已经不可能。在真实而非回忆和想象的故乡风物面前,我的心中空无一物,没有像意料中那样思如泉涌,却有点像从黑暗中突然走进阳光时的短暂失明。我在城市里被忙碌、被琐碎所分割,被物化所板结的身心,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恢复它的柔软和完整性,才能重新尝试走进一朵云、一棵树、一声鸟鸣的世界。

走进另一个世界,需要时间。对漂泊感强烈的人而言,世界是异己的。

被分割的痛感,让我相信,人们的原初都是完整的,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被不断分割。在某个瞬间,有的人会蓦然发现这个事实,然后惊叹这个世界不再令我着迷。有的人开始不断寻找,寻找失落的部分,希望拼凑出完整的灵魂,这是否就是一个人怀念过往的根由呢?换句话说,怀念,只是追回那部分失去的自己。

作为一种刻度,过年,除了能够带给我们某种对于时间进程的抽象感觉之外,似乎更能让我们在身边不期然发现一些生命确切的证明。

印象中的小毛孩忽然站在你的面前,在他的沉默和与大人的疏离中,你能看到青春在身体里的发育。独立和背叛,在年复一年的不知不觉里,悄然练成。仿佛还在盛年的亲友,还很健旺的老人,突然以白发、弯腰甚或离去的形式,告诉你“岁月催人老”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而这样的事实正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我们没有留心或者不愿去留心。于是,生活主动将他者的状态呈现给你,教你照见自己的容貌和身影。

李白这样照见自己的时候,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生活的明镜蒙满灰尘,我们的秋霜也在暗自滋长。待我们发现时,对于匆匆几十寒暑的所引发的忧伤,会不会变得更加稀薄呢?

人生的视角,随着我们的位置不断转移。关注小辈和长辈,说明我们正以负重者的身份站在扁担的中央。相同的身份,造就了相似的视角和偏好。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甚至认为,这就是中年人偏爱聚会的原因,如同孩童的结伴玩耍,老年人的集中消遣。

人生,就这样在玩耍、聚会、消遣中度过了。

此时此刻,寒夜未尽,当我沉浸在齐豫《莲花处处开》的音乐中时,当我坐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正轨上的行程时,当我闭目冥想过去一段时间里经历的聚合离散时,当我企图通过几节零碎的文字记录几缕渺茫的心绪时,原本一切还算清晰的记忆,忽然恍惚起来。生活是一个海,我只是一滴水。岁月是一个海,生命只是一滴水。生命是一个海,我心所悟的,只是一滴水。心是一个海,我所写出的,只是一滴水。

我愿意以此一滴水,纪念刚刚过去而且不再复返的“年”,也愿意以此一滴水,照见汹涌而来的日子的光辉。

篇8:朱自清散文《梅花》后记

朱自清散文《梅花》后记

《梅花》后记

这一卷诗稿的运气真坏!我为它碰过好几回壁,几乎已经绝望。现在承开明书店主人的 好意,答应将它印行,让我尽了对于亡友的责任,真是感激不尽!

偶然翻阅卷前的序,后面记着一九二四年二月;算来已是四年前的事了。而无隅的死更 在前一年。这篇序写成后,曾载在《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上。那时即使有人看过,现 在也该早已忘怀了吧?无隅的棺木听说还停在上海某处;但日月去得这样快,五年来人事代 谢,即在无隅的亲友,他的名字也已有点模糊了吧?想到此,颇有些莫名的寂寞了。我与无 隅末次聚会,是在上海西门三德里(?)一个楼上。那时他在美术专门学校学西洋画,住着 万年桥附近小弄堂里一个亭子间。我是先到了那里,再和他同去三德里的。那一暑假,我从 温州到上海来玩儿;因为他春间交给我的这诗稿还未改好,所以一面访问,一面也给他个 信。见面时,他那瘦黑的,微笑的脸,还和春间一样;从我认识他时,他的脸就是这样。我 怎么也想不到,隔了不久的日子,他会突然离我们而去!——但我在温州得信很晚,记得仿 佛已在他死后一两个月;那时我还忙着改这诗稿,打算寄给他呢。

他似乎没有什么亲戚朋友,至少在上海是如此。他的病情和死期,没人能说得清楚,我 至今也还有些茫然;只知道病来得极猛,而又没钱好好医治而已。后事据说是几个同乡的学 生凑了钱办的。他们大抵也没钱,想来只能草草收殓罢了。棺木是寄在某处。他家里想运回 去,苦于没有这笔钱——虽然不过几十元。他父亲与他朋友林醒民君都指望这诗稿能卖得一 点钱。不幸碰了四回壁,还留在我手里;四个年头已飞也似地过去了。自然,这其间我也得 负多少因循的责任。直到现在,卖是卖了,想起无隅的那薄薄的棺木,在南方的潮湿里,在 数年的尘封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其实呢,一堆腐骨,原无足惜;但人究竟是人,明知是 迷执,打破却也不易的。

无隅的父亲到温州找过我,那大约是一九二二年的春天吧。一望而知,这是一个老实的 内地人。他很愁苦地说,为了无隅读书,家里已用了不少钱。谁知道会这样呢?他说,现在 无隅还有一房家眷要养活,运棺木的费,实在想不出法。听说他有什么稿子,请可怜可怜, 给他想想法吧!我当时答应下来;谁知道一耽搁就是这些年头!后来他还转托了一位与我不 相识的人写信问我。我那时已离开温州,因事情尚无头绪,一时忘了作覆,从此也就没有音 信。现在想来,实在是很不安的。

我在序里略略提过林醒民君,他真是个值得敬爱的朋友!最热心无隅的事的是他;四年 中不断地督促我的是他。我在温州的时候,他特地为了无隅的事,从家乡玉环来看我,又将 我删改过的这诗稿,端端正正的抄了一遍,给编了目录,就是现在付印的稿本了。我去温 州,他也到汉口宁波各地做事;常有信给我,信里总殷殷问起这诗稿。去年他到南洋去,临 行还特地来信催我。他说无隅死了好几年了,仅存的一卷诗稿,还未能付印,真是一件难以 放下的心事;请再给向什么地方试试,怎样?他到南洋后,至今尚无消息,海天远隔,我也 不知他在何处。现在想寄信由他家里转,让他知道这诗稿已能付印;他定非常高兴的。古语 说,“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他之于无隅,这五年以来,有如一日,真是人所难能的!

关心这诗稿的,还有白采与周了因两位先生。白先生有一篇小说,叫《作诗的儿子》, 是纪念无隅的,里面说到这诗稿。那时我还在温州。他将这篇小说由平伯转寄给我,附了一 信,催促我设法付印。他和平伯,和我,都不相识;因这一来,便与平伯常常通信,后来与 我也常通信了。这也算很巧的一段因缘。我又告诉醒民,醒民也和他写了几回信。据醒民 说,他曾经一度打算出资印这诗稿;后来因印自己的诗,力量来不及,只好罢了。可惜这诗 稿现在行将付印,而他已死了三年,竟不能见着了!周了因先生,据醒民说,也是无隅的好 友。醒民说他要给这诗稿写一篇序,又要写一篇无隅的传。但又说他老是东西飘泊着,没有 准儿;只要有机会将这诗稿付印,也就不必等他的文章了。我知道他现在也在南洋什么地 方;路是这般远,我也只好不等他了。

春余夏始,是北京最好的日子。我重翻这诗稿,温寻着旧梦,心上倒像有几分秋意似的。

1928年5月9日作。

作品欣赏:

以情感人,这已是人人通晓的艺术诀窍,而诚挚深沉的感情更是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源泉。朱自清先生曾在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序里提出他的创作“意在表现自己”,从朱先生的大量散文作品中,确可看出,无论是描述自己的身世生活经历,还是表现亲朋故友的音容笑貌,无不坦白地裸露作者赤诚的心灵。他为友人无隅君的诗集《梅花》作的后记,应该算作一篇评论性的`散文,但字里行间仍融进了一种对亡友至性至深的感情,令人为之动容。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用散文形式写作序跋一类的文字,并且富于感人至深的情愫,朱自清应推首位,由此也可见朱先生是一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作家。

在《梅花》后记中,朱自清先生怀着感伤的心情追忆了与无隅君相聚的场面,以及为了帮助贫困的家庭积蓄些钱财以安葬英年早逝的无隅君,朱先生与友人到处奔波而又四处碰壁的景况,所以当开明书店答应印行亡友的作品《梅花》集时,作者悲喜交加,感慨万端,所以作者仿佛按纳不住积蓄已久的感情,开篇便点明:“这一卷诗稿的运气真坏!我为它碰过好几回壁,几乎已经绝望。现在承开明书店主人的好意,答应将它印行,让我尽了对于亡友的责任,真是感激不尽!”从诗稿的命运转到主人悲剧性的短暂人生,物在人亡,而且想来这份诗稿虽“卖是卖了,想起无隅的那薄薄的棺木,在南方的潮湿里,在数年的尘封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强烈的感伤使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自己于心不安的自责,同时也为了求得心灵的慰藉,作者又以充满敬重的心情记叙了为这部诗集的出版呕心沥血的林醒民君,以及关心这部诗稿的白采与周了因先生。由一部诗稿的辗转出版,将人物的命运安排,世道的艰难与坎坷连接在一起,布局紧凑,着墨虽平淡无奇,但扑面而来的却是一股浓烈的人间至情,由此可以折射出大写的“人”字,树起人格的丰碑。

文章用语舒缓,韵味悠长,体现出深沉的感情色彩。心理学认为: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都可以按照对比的性质配合成对;凡是配合成对的两种情感在性质上彼此相反。例如:悲与喜、乐与哀、爱和恨等等,情感的这种特性可称之为两极性。人的两极情感彼此结合在一起便呈现出复杂的情感状态。例如开篇一段,作者的心情便是悲喜交加,结尾作者这样写道“春余夏始,是北京最好的日子。我重繙这诗稿,温寻着旧梦,心上倒像有几分秋意似的。”这种悲凉的情感实际上就是人类普遍的永恒的体验,它内涵的复杂与丰富,也正是它的感染力所在。

篇9:《望月》散文教学后记

《望月》散文教学后记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是一大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

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

“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

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

篇10:出书作者简介英文

Long Yingtai, was born in February 13, 1952 in Taiwan Kaohsiung County Township Village Da Liao, modern writers, “the Minister of cul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In 1974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went to school after American,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1988 moved to Germany, a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1994, published “in Europe”. in , her three book “,” Shanghai man “, the turmoil of the world”, “Hometown” in Shanghai have issued a. , Long Yingtai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Taipei Municipal Bureau of culture first. In , a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as named outstanding humanities scholars Qiao Ling beam. November 15, , Long Yingtai to 2600000 yuan royalty income, on the writer rich list sixteenth, 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In December 5, , officially retiring Taiwan “Minister of culture”.

篇11:出书作者简介英文

Lu Xun introduces Chinese modern great writer, thinker and revolutionary. Old name Zhou Shuren, character Henan talent, Zhejiang Shaoxing person. Was born in 1881. In 1902 went to Japan to study abroad, the original study medicine, latter was engaged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attempted with by to change the national spirit. In May, 1918, first time used “Lu Xun” the pen name,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he first vernacular novel “Diary of a Madman”, has established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movement cornerstone. Around 54 movements, participates in “New youth” the magazine edition work, becomes “54”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great standard-bearer. In 1930, Lu Xun participated in the China free motion big union successively, progress organization and so on th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and Chinese civil rights safeguard. After at the beginning of 1936 “the Leftist Association” dismissed, responded the party the summons, posi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the cultural circle against Japan nationality united front. On October 19, 1936 died of illness in Shanghai. In 1956,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migrated and has reconstructed the Lu Xun grave in Shanghai. Mao Zedong personally for Lu Xun grave inscription.

篇12:出书作者简介英文

Mo Yan was born in 1955, in Gaomi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 to a family of farmers, in Dalan Township . He left school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work in a factory that produced petroleum.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 joine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and began writing while he was still a soldier, in 1981. Three years later, he was given a teaching position at th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in the PLA Academy of Art and Literature, where he published his first novella, A Transparent Radish (透明的红萝卜)(1984). In 1991, he obtained a master's degree in Literature fro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