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全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

篇1: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

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

摘要:语言高度模糊是诗歌作品的特质之一,在汉诗英译中恰当处理诗歌的模糊成分:可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准确语言;可将原文准确语译成模糊语言;可用译入语的模糊语译原语中的模糊语言,保持诗歌的模糊美。

关键词:汉诗;模糊;翻译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一种基本现象。从语言产生的角度来看,语言必定是模糊的。语言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的,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而世界上的许多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并不清晰,而是模糊的。另一方面,出于语言表达的需要,人们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以模糊达到某种语用目的,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珍贵遗产,诗歌中大量朦胧的描写和意境的烘托正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模糊语。通过对这些模糊语的分析,对翻译我国古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一、汉诗的模糊性

诗歌长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诗人习惯按个人感情选辞藻完成意象,主观色彩极浓,所用语言简隽空灵,具有一种朦胧的美。诗歌是抒情的产物,而情感作为一种生理现象,缺乏明晰性,无法作量化的分析,更无法以可推论的形式描述,所以语言大师在诗歌面前常常感到困惑而笔拙词穷,唯有借用模糊词语表达感情。此外诗歌的语言及表达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诗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历代诗人都追求语言的凝练,以求“一语胜人千百”、“语不惊人死不休”,而高度凝练的语言,由于信息量大,外延包含广,最具模糊性。因此诗歌可以唤起读者的无限来遐想。但同时也给诗歌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二、汉诗英译的`原则

翻译一直以来是以“信”为要旨。在翻译中,将原文的准确语言译为模糊语言或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为准确语言,似乎有不忠实之虞。但实际翻译的情形往往复杂多变,如果不能灵活的运用语言作为翻译工具,而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忠实”或“相似”,而很可能会陷入“死译”的泥淖中。事实上,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的互相替换在翻译中应用得相当广泛,尤其是在诗词的翻译中。

1.译者可以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准确语言

如《昆仑》中“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人或为鱼鳖”译为“Menarefish’sfood,too”(赵甄陶译)。原文不是说人变成了鱼鳖,而是葬身鱼腹之意,引文将其转化为准确的语言,但原意并未丧失。若是直接译成“Turningmenintofishandturtle”则显然有违原义。

2.可以将原文的准确语言译成模糊语言

如唐代诗人张说的诗“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Fletcher译为“Myeagerness chasesthe sun and the moon.I number the days till I reach home.Thewinds of autumn they wait not for me but hurry on thither whereI would be.”译者用模糊语言“thither where I would be”代替准确语言“洛阳城”,而在第二行点出“home”,使译作更易理解了。

3.有时也可用译入语的模糊语言翻译原语中的模糊语言

如杜甫《佳人》里的“新人美如玉”被译为“Sweet as alily or a rose”。原文用“玉”来比喻美人,而译文则用“lily”和“rose”,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从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翻译中巧妙地运用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的替换,能够增强译文的表达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的精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翻译中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之间的替换并不是随意而行的。

三、结语

古代诗歌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瑰宝中的精粹,既有以高度浓缩语言抒情达意,简洁含蓄的特性,又有各个时期诗歌特有的诗行结构的要求。在这两个要求的作用下,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模糊度是最高的,模糊信息的翻译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也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在处理诗歌中的模糊信息时译者在追求精确表达的同时,更要注重模糊的审美效果的传递。语言的模糊性绝不是糊里糊涂、模棱两可、不可把握的同义语,而是精确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一言以蔽之,译者只有正确理解语言的模糊性,才能在翻译中更好地传达语言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陈位祥.诗歌与模糊修辞[J].暨南学报,1 993,(2).

[2]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林一樵.模糊语言与翻译[J].科技英语学习,,(1 0).

[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 999.

篇2:翻译中的模糊语言

翻译中的模糊语言

Fuzziness is an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of our language,which is one of its most perplexing and complicated features.Since it exists everywhere,there lies great significance in sorting out the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fuzzy language.

作 者:黄俐 廖伟蓉 Huang Li Liao Weirong  作者单位:黄俐,Huang Li(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四川,成都,610059)

廖伟蓉,Liao Weirong(四川师范大学草堂校区旅艺系外语组,四川,成都,610072)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0 关键词:fuzziness   translation   strategy  

篇3:英美文学的模糊语言翻译分析论文

摘要:大多数语言都具有内在的本质属性,其中之一就是语言的模糊性。

但就模糊语言翻译的研究来看,涉及面较窄,主要集中在翻译方式和技巧层面上,还有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上。

笔者在这里主要从单词和短语的翻译方式来分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方式;

1、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性。

基本上大多数读者都是通过在脑海里的再造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这种再造想象的特征之一就是模糊语言。

也正是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字的魅力。

典型的一段如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一句“to be,or not to be”短短几个词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解读,同时也让这句话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2、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

翻译就好像婚姻一样,它是一种互相妥协的文字艺术。

同样的语言翻译也是拥有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优秀的语言翻译带来的是成功的交流,而劣质的翻译也会导致误解。

在这样重要的情况下,翻译就会显得异常重要,面对不同的语言,翻译者就需要采取恰如其分的翻译方式,以实现不同语言的信息成功传递。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文学翻译也是对原著作者精神的模糊转达。

2.1、符合原文精神

文章翻译的首要方法就是以对应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模糊语言美感。

比如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卷首引诗:Let me live out my years in heat of blood/ Let me lie drunken with the dreamer’s wine/ Let me not see this soul-house built of mud/ Go toppling to the dust a vacant shrine!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译文里面的语言就是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模糊思维互相交感的出品,翻译可谓是恰如其分,不但精确化,还模糊化,文章美感仍在。

如此译文更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语言具有活力。

2.2、模糊描述,再现意象美

翻译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运用模糊描述,再现原作中人物意象模糊所创造的美感。

比如在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运用了一连串的意象语言,目的就是为了形容兰登的模样。

对原文作者来说,这些人物的外形描述的内涵隽永而且意味深长,也是作者布朗对小说主角兰登形象刻画的一种表达,所以这些模糊语言描述也具有了象征意味,相对读者来说,这些形象描述之外的意义能否转化为读者的意向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在中文译本中,翻译者就对此进行了有利的铺垫,比如“锐利的眼睛”、“一片暗色的胡碴”等等,就无形中为下文的“书卷气吸引力 ”进行了较为有利的铺垫也是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美感。

2.3、模糊单词的翻译

各种语言都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模糊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单词在一种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那么在另一种语言中也会同样存在模糊的概念。

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采用模糊对模糊的翻译原则翻译。

比如在王佐良所译Thoughts on Various Subjects 中的有一句,如下:“Complaint is the largest Tribute Heaven recEives, and the sincerest Part of our Devotion.”翻译为“怨言是上天得自我们的最大贡物,也是我们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在这里翻译者将文中的模糊单词“largest”和“sincerest” 翻译成 “最大”和“最真诚”大概是最合时宜的翻译了。

一般来说,在模糊语言的翻译中,运用“模糊对模糊”的原则是最常见得,也是最省力的。

但是也有些特殊的情况,由于模糊词与其邻词之间的清晰度不明显,导致在翻译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偏差,所以就要运用某些目标语中的表达来翻译原来语言中的模糊词。

比如:Stood up and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on the calm summer night through which I was journeying, noting the pale reminiscence of day that still lingered in the northern sky. (A. G. Gardiner: A Fellow-Traveler) 站起来眺望旅途窗外那沉寂的夏季的傍晚,注视着那白日的暗淡余晖仍逗留在北方的天空。

从客观上来说,“night”可以翻译成“傍晚”和“晚上”,这是两个边界不很清晰的模糊词汇。

之所以把“night”翻译成“傍晚”一来这样翻译忠于原文、也通顺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来使读者容易理解,也便于接受。

由于模糊词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有些时候翻译者也会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时采用更为精确的语言,使的翻译文章更加出彩。

由此也可以看到翻译者的巧妙地翻译方式。

3、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语言的艺术是一种模糊语言的艺术。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仅拓展了读者的视野,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还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所以,文学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学翻译成功的关键就是掌握好翻译策略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好。

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翻译意识,要尽可能把握原作的精华。

同时,翻译者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现原作的模糊意蕴。

参考文献:

[1]、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1 .

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

篇4:英美文学的模糊语言翻译分析论文

摘要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概括性,在英语、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并在人们的交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对模糊语言进行恰当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效果。

杨必先生曾在翻译萨克雷的著作《名利场》中,对原文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了大胆灵活的处理,体现出了丰富的语言魅力。

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名利场》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关键词: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 《名利场》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而文学翻译则是对语言艺术的二次创造。

在自然语言中存在一种模糊性的特征,这种模糊性可以分为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如颜色词的模糊性可以体现客观世界中颜色是一个连续体),以及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模糊性(如称谓中的模糊词“叔叔”可以是父亲的弟弟也可以是父亲的哥哥)。

模糊语言在文学以及人类的交际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但是,如何将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恰到好处地翻译到目的语中,是影响译文最终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

我国著名翻译学家杨必先生翻译的《名利场》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灵活地处理模糊语言,其中具体包括对模糊修辞、模糊蕴含以及模糊词语的处理,使语言幽默风趣,行文自然流畅。

一 模糊语言辨析

篇5:模糊语言的构成特点及其翻译

模糊语言的构成特点及其翻译

翻译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国内外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模糊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模糊语言学和翻译学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模糊翻译理论.分析了国内模糊翻译研究的`现有成果,讨论了模糊语言现象的构成特点及翻译方法.

作 者:金丽 杨利军 JIN Li YANG Li-jun  作者单位:金丽,JIN Li(怀化学院,基础部,湖南,怀化,418008)

杨利军,YANG Li-jun(怀化学院,外语系,湖南,怀化,418008)

刊 名:怀化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 26(9)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模糊语言   构成特点   模糊翻译  

篇6:英美文学当中模糊语言翻译

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名利场》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欢迎各位英美文学专业的同学借鉴哦!

摘要: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概括性,在英语、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并在人们的交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对模糊语言进行恰当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效果。杨必先生曾在翻译萨克雷的著作《名利场》中,对原文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了大胆灵活的处理,体现出了丰富的语言魅力。

篇7:英美文学当中模糊语言翻译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而文学翻译则是对语言艺术的二次创造。在自然语言中存在一种模糊性的特征,这种模糊性可以分为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如颜色词的模糊性可以体现客观世界中颜色是一个连续体),以及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模糊性(如称谓中的模糊词“叔叔”可以是父亲的弟弟也可以是父亲的哥哥)。模糊语言在文学以及人类的交际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但是,如何将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恰到好处地翻译到目的语中,是影响译文最终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我国著名翻译学家杨必先生翻译的《名利场》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灵活地处理模糊语言,其中具体包括对模糊修辞、模糊蕴含以及模糊词语的处理,使语言幽默风趣,行文自然流畅。

一 模糊语言辨析

要想研究模糊语言的翻译,必须先深入了解模糊语言的范围,不是一切不精准的词句都可以纳入模糊语言中的,比如一些关于研究模糊语言的作品中,竟然将一些未说完的话以及双关语等纳入模糊语言的范围中。另外,需注意的是,语言的模糊性和概括性、歧义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三者之间不能相提并论,将语言的概括性和歧义性理解为语言模糊性的表现是不正确的。我们通常将范围界限不明确的词语称为模糊词语,以“mountain”和“hill”为例,由于不清楚“hill”大到什么程度才能用“mountain”表示,因此,两个词之间的界限很难明确。语言的歧义性具体是指一个语句中含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可以做出两种解释。以“John drove to the bank”为例,这句话中的“bank”可以解释成河岸,同样可以理解成银行。我们通常将上义词和下义词之间的关系看作是语言的概括性,以上义词“bird”为例,我们可以将卵生的、且全身长毛还会飞的动物称之为“bird”,这其中也包括下义词“eagle”“owl”等。由此可见,“mountain”和“hill”属于模糊词,但是“bank”和“bird”却不属于模糊词。在著名作品《模糊语言》中,J・查奈尔将模糊语言分为三大类:模糊蕴含、模糊词语以及模糊附加词。所谓的模糊蕴含是指一个看上去很清楚的句子却蕴含着模糊的意思,例如:“Sam is six feet tall”,如果这里的“sam”是准确的六英尺高,那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就很明显,但如果这里的“sam”指的是六英尺一寸,那这个句子就是用清楚表达一种模糊的概念。模糊词语具体是指一些总是模糊的词语,如“a plenty of”、“heaps of”。所谓的模糊附加词具体是指在意义本来清楚的词语上,通过附加一些词或短语,使原本清楚的.表达变得模糊,如“about”、“around”。

二 模糊语言翻译辨析

不同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何将文学作品恰到好处地翻译到目的语中一直是翻译学家们的共同目标。《名利场》作为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处于19世纪的英国,整个社会都被金钱、物质和欲望所充斥着,作者的笔锋胜过哈代的锋利,却一点看不出类似于马克・吐温的尖刻,作者用一种风趣幽默的语言体现出了讽刺的意味。《名利场》的翻译版本有很多,但杨必先生的翻译版本一直是公认的最优秀的译作。译文自然流畅,生动传神,将原文作者强弱适宜的笔调在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性,因此,《名利场》中大量运用了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使用让这个作品更具语言魅力和感染力,而杨必先生将这些模糊语言处理得非常合适。下面,笔者将深入研究模糊蕴含、模糊修辞以及模糊词语的翻译。

1 模糊蕴含的翻译

一个看起来再清楚不过的语句却蕴含模糊的语义,我们将这一情况称为语义模糊,也就是语句的含义由清楚转变为模糊。在这种情况下,数词的模糊用法最为常见,例如“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千”和“三”都属于数词的模糊用法,也就是用清楚来表示模糊的概念。模糊蕴含的具体体现为没有明确的含义,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感染力,但对模糊蕴含的翻译具有很大的难度,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翻译水平。

例1:Lady Dobbin was at Highbury last night with three of them。Such figures!my dears。

译文:都宾爵士夫人昨晚带她的三个女儿来海贝莱,哎,她们的腰身简直太难看了!

原文中的“Such figures”如果按表面意思可以翻译为“这样的身材”,而仅凭“这样的身材”几个字很难让人理解到底是纤瘦还是臃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感叹句,先不论是哪种身材,这句话都体现出了说话人强烈的喜爱或厌恶。如果按照表面意思翻译,就会使译文变得难以理解。但译者通过正确了解原文后将“Such figures”翻译为“腰身太难看了”,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的内涵,使译文变得清楚易懂。

通过举例可以告诉人们,在进行模糊蕴含的翻译时,译者必须先深入了解原文中模糊词语所蕴含的不同的语义,然后在译文中找到同样蕴含丰富的模糊语言,如果不能找到相近的模糊语言,就必须结合上下文,清楚正确地表达出原文中的语义。

2 模糊修辞的翻译

修辞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而在修辞中模糊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辞格较多,例如我们常见的委婉、比喻、夸张以及借代等,这些都是以事物界限被模糊为基础而建立的。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将这些辞格恰当地翻译到目的语中显得极其重要。 例2:…that the Servants’HaⅡwas almost as charmed with her as the Drawing Room。

译文:因此,不仅上房的主人喜欢她,就连下房的佣人也喜欢她。

在原句中的“the Drawing Room”和“the Servants’HaⅡ”都属于借代辞格,代指了“masters”和“servants”,这是模糊了人和活动场所的界限。而在中文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用法,例如用“长房”和“二房”来代指封建家族中长子一房和二子一房。在此例句中,如果按照表面意思翻译为“起居室”和“佣人的房间”,会使读者无法理解真正含义,但是译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汉语中“上房”(主人的房间)和“下房”(佣人的房间),在体现本体(主人和佣人)的同时,保存了原有借代辞格,让译文的语义变得清晰易懂。

再看下例:

例3:That evening,when Amelia came tripping in to the drawing―room in a white muslin frock,prepared for conquest at Vauxhall,singing like a lark,and as fresh as a rose…

译文:那天傍晚,爱米丽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要去游乐场颠倒众生。她穿着白色长裙,好比娇艳动人的玫瑰花,歌声像百灵鸟一样,蹦蹦跳跳地走进客厅……

原文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明喻,一是将爱米丽亚比作玫瑰花,娇艳动人;二是将歌声比作百灵鸟的叫声,委婉动听。这种翻译手法通过模糊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界限,让作品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而中文中这样的表现手法也比较常见,因此,译者将其巧妙的翻译为:好比一朵娇艳的玫瑰花,百灵鸟叫似的歌声……,完整地保留了两个比喻。

通过举例充分说明了,在翻译模糊修辞的过程中,应该对原文和译文中同一修辞手法进行仔细比较,如果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同样的用法,就可以直接按照原文进行翻译。如果在两种语言中同样的修辞手法存在不同的用法,译文就必须进行灵活的改变,从而使译文变得流畅、易懂。

3 模糊词语的翻译

一些词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比如时间词中的“早上”和“晚上”,“早上”应该是几点到几点,而“晚上”又应该是几点到几点,还有“温水”和“热水”,到底多少度到多少度之间才能算“温水”,而多少度又能算得上是“热水”呢,这些词都存在模糊的概念。对模糊词语的处理很关键。如:

例4:“0 Joseph,we know that story,”said Amelia,laughing:“Never mind about telling that;but persuade Mamma to write to Sir Something Crawley for leave of absence for poor dear Rebecca:here she comes,her eyes red with weeping.”

译文:爱米丽亚笑着说:“乔瑟夫,不要再讲这个我们早就听过很多遍的故事了,还是求妈妈给克劳莱爵士说说情,让他多宽容利蓓几天时间吧。她来了,看她的眼睛都哭红了。”

原文中的“something”是模糊词语,代指一切不明确的事物,而在这里代指克莱劳爵士的名字。由于利蓓是暂住在赛特笠的家中,她最后会去克劳莱爵士家当家教,因此,在赛特笠看来,利蓓去哪里当家教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自己没有办法记住全名,也没有必要记住全名。如果赛特笠说出了全名,就违背格莱斯会话原则中的数量原则,从而造成原文的信息量太多,因此,原文中用“something”来代替克莱劳爵士的全名。试看下例:

例5:At six weeks old,he had received from John Sedley a present of a silver cup;at six months old,a coral with gold whistle and bells;from his youth up―wards he was“tipped”regularly by the old gentleman at Christmas:and on going back to school…

译文:当他长到一个半月的时候,约翰・赛特笠送了他一只银杯子,他长到六个月的时候,约翰・赛特笠又送给他一件用珊瑚做的装饰品,上面还挂有金铃铛和金哨子。在这之后每到圣诞节或是回学校的时候,约翰・赛特笠都会给他零花钱。

这段话中的“youth”属于模糊词语,一般是指“the period be―tween being a child and being fully grown”,可以理解为“青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但是少年和青年之间存在模糊的界限,也就是客观上的模糊性在语言中的反映。此处的“youth”有着很大的跨度,由于原文中先只是提到“six months old”和“six weeks old”,然后突然变成“youth”,因此,此处的“youth”应该包括童年和少年时期。针对这么大的跨度,无法在中文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词,而译者通过将这个模糊语言省略掉,并结合上下文,翻译成“回学校的时候”,让读者能清楚地读懂具体是哪个时期,从而避免了误解的产生。

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恰当地处理模糊词语。一些看似简单的词语要想准确地翻译出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译者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原文中模糊词语和译文中对应的模糊词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才能使译文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模糊词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有将模糊明朗化、以模糊译模糊以及省略模糊词语。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语言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虽然模糊语言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译者只要结合上下文,深入地了解模糊语言真正蕴含的意义,就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版。

[2] 伍谦光:《语义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版。

[3]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萨克雷,杨必译:《名利场》,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5] 羽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版。

篇8:试析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论文

试析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论文

【摘要】模糊语言充满了我们的生活。无数事实表明,虽然这种语言是模糊的,但它并不妨碍交流。相反,它大大地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使交流更顺利、更轻松。本文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分析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模糊语言 模糊性 语用功能

一、引言

19,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Peirce给语言的模糊性下了一个定义。大意是说由于语言的模糊性,说话者不能很好地给某些状态进行分类,那么此时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英国哲学家罗素于1923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模糊性》,这标志着模糊语言理论初步形成,他认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与罗素的观点一致,他认为虽然日常语言字词的意义可能是模糊的,但是只要它正常的发挥作用、达到目的,那么它就是合适的(吉莉)。

1965年,美国科学家札德(L.Zadeh)在论文《模糊集合》中,引用“隶属函数”的概念首次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描述模糊词项。随后,语言学家们利用该理论从语义、语用等方面来研究语言的模糊性,从而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模糊语言学(赵鸿雁)。模糊语言理论对语言中的许多模糊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描述、研究语言的新途径。本文将利用前人的相关理论试图探讨模糊语言的一些语用功能。

二、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属性,也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下文拟从词汇和语篇两个方面探讨语言的模糊性。

1.词义界限不明确

“模糊语言是指词语所指的事物类属不清或外延不确定的语言。即札德说的‘概念外延不能一刀切’,存在许多‘亦此亦彼’渐变的中间状态。即模糊语言具有‘梯变’的特点,构成了模糊语言的弹性功能或者说意义不确定性”(康响英,曹志希)。正如札德的模糊集合论所描述的,人们在对自然界中碰到的对象进行分类时,经常找不到精确判定其资格的分界线。例如美与丑、高与低、好与坏之间就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世界上有不同类型的美,是西施之清纯?贵妃之妩媚?还是黛玉之娇柔?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美,也有一般、美丽、惊人等不同的程度之分。再如,南方的高个儿可能对北方人而言就属中等个儿。所以说,词义是相对而言的,其间的界限也是任意的、模糊的。正是由于模糊词语的外延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无限夸大或缩小已接近可能的上限或下限,才使得语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2.语篇意义不明确

话语的意义模糊指话语因受语境等因素影响,其意义游移不定,可此可彼,这是词的模糊性给更深层次的句子和语篇带来模糊性(田红宁,孙文侠)。例如:I’m a little hot,它即可以陈述“我有点热”的事实,也可以表示请求别人打开窗户、电扇或空调等。甚至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可以请听话人和他一起出去散步、旅游等建议。

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构成了一对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统一体。作为矛盾的双方,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的,而精确性则是相对的,是模糊性的特例和体现(周红)。

三、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1.增强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语言学家利奇(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子准则:即得体准则,宽容准则,称赞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赵鸿雁)。人们在交际中很重视礼貌问题,以使交流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因而各方都尽力遵守礼貌原则,而模糊语言就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它在很多情况下能使言语表达显得更含蓄、更委婉、更得体、礼貌,不会使双方陷入难堪,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表达效果。例如:

(1)Your coat was a little bit dirty.

(2) Is the window open? (戴建东)

例(1)中,为了向对方传达“你的衣服脏了”,说话者使用了“a little bit”这个模糊语,就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称赞准则”,大大缓和了语气,在程度上进行模糊地降低性修饰,别人易于接受,不至于伤害对方的感情。而如果直说“Your coat was dirty”,就会使对方毫无面子,使交流的气氛紧张。例(2)的字面用意属于“询问”,但实际上是含蓄的表达某种请求。究竟是何种请求,听话者就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语调等因素来判断。它既可表达“请打开窗户”,也可表示“请关好窗户”等。这种带有协商口气的模糊性问句,常常使人乐于接受而不会显得生硬,从而达到满意的表达效果。

2.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话顺利进行,双方都应遵守一些基本原则,既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以下四条子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吉莉)。质的准则要求努力使提供的信息真实,不说自知虚假的话。例如:

(3) As far as I’ve known, the manager will come three days later.

(4) It seems that he will be the winner today.

例(3)中说话者想说“经理三天后会来”,但又不能肯定提供的消息确切、可靠,故使用了模糊语言“as far as I’ve known”,表明这只是我所了解的,以免情况发生变化,导致自己所提供的信息虚假,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同样,例(4)在对未来的比赛结果进行预测时,考虑到一些不定因素的影响,没有说“He is the winner”。因而,看似模糊的语言实际上却可以更准确、更恰当地表达思想,这也是模糊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3.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在交际中,当对某些问题的回答超出你的权限时,或者你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时,使用模糊语言就可以很灵活地使自己处于进退自如的主动地位。例如:

(5) It’s at the disposal of our board, we will give you the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本例中表面上许诺“尽早答复”,实际上可能只是缓兵之计,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到时间,至于董事会的意见如何,就可以视情况灵活处理。在这里模糊语“as soon as possible”就遵守了合作原则,不但为自己争取到时间,保全了双方的面子,而且使对方感觉到你很有诚意,很重视它的事情,当然对方也就很乐意与你合作共事。

4.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

由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最佳关联。即发话人的话语能够使受话人处理信息的努力为最小,所耗费的时间为最短,而达到的语境效果最佳(康响英,曹志希)。模糊语言可以增大信息量,并对复杂的事物作出高效的判断,而不需要我们付出较多的处理努力,因而能够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例如这句广告语:

(6) There’s not the best, but better.

这句经典的广告语只用了两个表示程度的模糊语“the best”和“better”,这两个词极其简单,却能使人们展开无限的联想,以达到极为有限的词语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的目的,即“有限手段的无限应用”,从而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再比如,我们向他人介绍史密斯先生时,我们只要说他高高的个儿,大概1.80米,胖胖的,大眼睛,高鼻梁等。而不必说他身高1.80米,腰围90厘米,鼻子2厘米……可见,精确语言虽很精确却过于抽象,反而影响了表达的效果,而使用模糊语言则更直观,对方很容易想象史密斯的形象,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率。 5.增强语言表达的语气

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加强语气,以达到某种交流目的。

加强语气的方式有很多种,像重复、感叹句等等。其中模糊语的使用,尤其是表程度的形容词或副词的使用是很普遍的。例如:

(7)She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8)She is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在上述两例中,我们无法判定“better and better”到底有多好,“more and more beautiful”到底有多漂亮,但是通过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的重复以表示语气由弱到强、渐渐强化的意味。另外,人们也经常用pretty,(very) much,quite, far, terrible, absolutely等等表示程度的模糊限制语来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6.提高语言的美化功能

概念外延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语言给人们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伸缩性。这种情系于不清晰的相依、确定与不确定的毗连所呈现的亦此亦彼的模糊状态所带来的审美效应便是模糊美。模糊语言符合“含蓄朦胧”的美学标准,具有创造朦胧美、意象美和含蓄美的美学功能(项成东)。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就在于模糊性之中。例如:

(9) For she was beautiful, her beauty made the bright world dim, and everything beside seemed like the fleeting image of a shade.(康响英,曹志希)

姑娘如此美貌绝伦,以至整个世界都因此黯然失色。这里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比如美人究竟多高,肤色如何,眼睛、嘴巴等等都只字未提,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者可按自己心目中的审美标准去想象、补充、完善美女的形象。可见,有时语言越模糊,意义未定与空白点越多,给对方发挥的空间越大,人们也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

四、结束语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内在本质属性。有时越是含蓄、模糊,语言就越有魅力,让人回味无穷。本文在前人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一些例子简要分析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虽然不能穷尽其全部功能,但足以说明模糊语言具有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我们能灵活、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就如同为为我们的交流添加了润滑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鸿雁.浅谈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外语教学,.

[2]康响英,曹志希.论模糊语言的文学审美价值之理据.外语教学,,(3).

[3]田红宁,孙文侠.交际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教学功能.外语教学,2006.

[4]周红.英汉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外语研究,2008,(2).

[5]项成东.语篇模糊与空间影射理论.外语与外语教学,,(6).

[6]吉莉.浅述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

[7]戴建东.试论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

篇9:浅谈新闻报道的模糊语言现象初探论文

浅谈新闻报道的模糊语言现象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模糊 准确 新闻 顺应理论

【论文摘 要】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新闻也不例外。尽管及时、准确、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但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模糊语言现象仍然“如影随形”地存在于新闻报道当中。为什么以精确为特点的新闻报道中却大量存在着模糊语言呢? 笔者认为,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新闻报道的自身特点,两者共同决定了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现象的大量存在。本文依据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意义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指导新闻采编实践。

一、词语的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

宏观世界中的各种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个体的边缘存在的相似性,使其互相关联,个体之间又存在不同的特质,使其互相区别。在自然界中,宇宙的广袤,事物的无限可分以及渐变性,使人们难以明晰地确认某一事物的性质,更难明确表示一些事物约定俗成概念的外延,这就产生了模糊现象。

1.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词语的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

所谓词语的模糊性是指,词语的内涵不够稳固,而外延又没有明显的界限。 由于大千世界是动态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而语言虽然也在变化,但是其速度却远远跟不上世界的变化速度,这就导致了词语不能明确指示的现象的发生。比如,“电脑”一词,在最初刚刚出现时,指的就是1946年 ,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叫做ENIAC的机器。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词的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不再单指一种机器,而是包括了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便携机、手持设备等等在内的一个集合体。这种情况下,“电脑”就不再是一个确指的词,而变成了一个模糊词了。

2.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新闻过程中,其思维过程也同样具有模糊性

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导致反映这些事物的信息本身也是模糊的。根据模糊信息形成的概念是模糊概念,由这些模糊概念做出的判断是模糊判断,模糊概念和模糊判断又导致了模糊推理,因此,新闻写作过程中,思维的模糊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报道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劳动过程。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时,虽然尽力尊重事实来进行,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参杂个人的观点、看法、倾向在其中,而一旦涉及的主观判断,所形成的新闻,思维本身的模糊性就决定了报道也必然带有模糊的成分。

综合上述两点,词语本身模糊性加上写作过程思维的模糊性,主客观因素叠加,就导致了模糊现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客观┐嬖凇

二、新闻报道自身特点决定了模糊现象的广泛存在

新闻报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新闻报道中模糊现象得以存在。

1.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由于采访时间、采访内容、采访环境等客观因素的种种限制,在有限时间内写出来的作品,不可能做到语言表达的百分百精确,必然存在模糊现象。

2.新闻报道要求准确、严谨

准确、真实是新闻价值的两大核心要素,在日常报道中,记者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对事件无法做到全面掌握,了解到所有细节,此时,采用模糊词语是非常必要的,这也能够有效地避免新闻失实。

3.新闻报道要简洁、生动

有人说,新闻如果只有具体生动的事例,而无精炼的概括,也会像水中的浮萍,看来茂盛,实则根底很浅,没有深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模糊形容词的存在不但不影响报道内容的'真实客观,而且还能让文章简洁、生动,是新闻报道所必需的。

三、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模糊现象

顺应理论是由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 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酝酿的。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顺应理论从更深的层次解读了模糊现象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意义,即:可以更好地满足精神世界需求、客观世界需求和社会需求。

1.顺应精神世界需要

新闻报道要同时顺应读者的精神世界和记者的精神世界。新闻报道的对象是读者,因此报道内容要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要有读者意识、群众观点。读者需要及时、生动、严谨的新闻报道,模糊语言的存在正是读者这一需求得以实现的要素。新闻报道还要顺应记者的精神世界。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当客观条件或主观能力有局限时,记者需要通过语言选择,顺应这些“局限”,达到报道目的。

2.顺应客观世界需要

新闻报道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政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如果要完成报道,就离不开模糊语言。例如,在灾难发生,死伤人数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只能使用模糊词,才可以严谨地表达。模糊语言的存在,使报道及时进行、内容更加严谨。

3.顺应社会需要

社会有自身的运行规则、道德标准、行为准则,新闻报道不能违背这三方面。新闻报道中,记者会自觉不自觉地顺应人们所共知的社会准则,例如:新闻报道对于未成年人、法院尚未宣判的犯罪嫌疑人,要保护其隐私。国家机密信息,在报道中要严格把握。模糊语言使这种社会需要得以实现。

模糊词语在自然语言中比比皆是,在新闻报道这个追求语言真实、准确的领域中同样如此。 它们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只要加以合理运用,反而可以达到简练、生动、避免争端效果。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各有其道、在不同的范畴发挥作用,相得益彰,综合运用起来,既可以保有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又可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指出:“准确性在一种情况下要求更大的精确性,在另一种情况下则要求容忍一定的模糊性”。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模糊与精确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运用恰当可以让报道严谨、生动,运用不当则可能削弱新闻价值,恰当处理模糊与精确的关系,该模糊时模糊,该精确时精确,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既准确客观 ,又具备可读性。

参考文献:

[1]李国英: 《新闻模糊语言初探》,《湖北社会科学》.

[2]刘宁:模糊性词语及其语用功能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06期.

[3]金朋荪、焦亚楠: 《新闻模糊语的语用学解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94期.

[4]何光先:《基础、创新与价值》,《新闻学论文集》.

[5]维索尔伦: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国语教研出版社 .

[6]刘保全、贲慕琴:《细节的魅力》 ,《应该这样写》.

[7]陈原: 《社会语言学》 1983.

篇10:模糊语言语用维度思索论文

模糊语言语用维度思索论文

近年来,随着模糊逻辑的提出和各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关于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方兴未艾。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逻辑、语用、心理、认知等几个方面[1]19-100,如舍奈尔运用自然语言作为例证从语义和语用结合的角度研究模糊语义及模糊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她不仅分析了几类模糊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更值得注意的是贯穿其著作始终的对于模糊语言语用维度的探索。她指出,在日常语言使用中,模糊语言大量存在,人们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不仅需要使用精确语言,而且需要使用模糊语言[2]4;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2]8;模糊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应该从语义和语用结合的角度来研究[2]20。以上这些有关模糊语言存在的合理性、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根源及其使用和理解,与语言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如意义、语言与世界、语言与思维等也是密切相关的。

一、模糊语言与语言的模糊性

对于模糊语言语用维度的关注,不仅是语言学内部的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语言哲学发展的一个映射。语言表达能否具有确定的意义,一直是西方语言哲学家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3]69。在语言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对于语言模糊性的态度呈现出从否定到接受并肯定其合理性的态势。总的说来,以弗雷格、罗素等为代表的理想语言学派的哲学家们排斥模糊、歧义等现象,认为它们是语言的“缺陷”[4]553,追求语言的精确、完美,从形式与逻辑角度分析语言,旨在探索语言研究的科学范式,并力求将日常语言转化成为一种理想语言。而以莱尔、格莱斯、奥斯汀等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则将关注焦点转向了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并不否认日常语言经常出现歧义、含混和混乱[5]195,而是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维特根斯坦[6]49将模糊语言与朦胧相片比较,认为有时模糊和朦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舍奈尔对于模糊语言的态度及所采用的研究维度都符合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的精神。舍奈尔开篇即明义,指出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对于语言的模糊、歧义、含糊等现象的否定态度过于简单化[2]1,并强调语言的模糊性实际上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得体地使用模糊语言[2]3。她还进一步声明,对说话者和写作者如何在精确与模糊之间转换以满足交际需求的研究是她的主要目的所在[2]4。值得注意的是,舍奈尔对意义的理解与格莱斯的意义理论也有关联,她将其定义为“表示听者能够根据情境和背景知识,从对特定场合、特定话语的合理推断所能得到的所有命题意义”,即意义包括“句子意义”、“命题内容”、“蕴含”、“含义”等所有方面[2]24。换言之,意义等于语义加语用(semantics+pragmatics=meaning),意义是字面意思(whatissaid)加上含义(whatismeant)[2]29。那么语言的模糊性不仅要从语义层面来分析,而且要从语用意义上来理解。她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一个是让受试者对于不同语境中的相似模糊表达式作出推理,结果很有意思:a)…acarorsomethingcameby…b)They’vegotacarandthat…a句和b句中的模糊用语orsomething及andthat这两个模糊表达式字面意思并没有多大差异,但受试者根据不同语境对两者的蕴含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推理。受试者根据动词cameby将车(car)与“交通工具”这个语义范畴相关联,对于其后的模糊用语orsomething给出的最佳例证是与“交通工具”这个语义范畴相关的概念,排在前三位的是卡车、大蓬货车、公共汽车[2]146;而b句中的动词got无疑使人更倾向于将汽车与“富人的财产”这个语用范畴相关联起来理解,而其后的模糊用语orthat则被理解为洗衣机、洗碗机、带三间卧室的半独立式房子等与财产相关的概念[2]128。因此,舍奈尔通过此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必须根据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这两方面才能确定一个模糊范畴标记语的范畴指称[2]128。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说,对于模糊语言意义的理解必须结合语境,离不开语义层面的分析和语用层面的推理。

二、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

对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研究者看法不一,但无不涉及哲学维度的问题,如语言与客观世界、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使用等。舍奈尔[2]5-13回顾了前人关于模糊语言根源的讨论,总结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种观点:语言的模糊性源于语言使用的`现实世界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源于思想的模糊性,而非语言系统本身;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出于语言交际的需要。舍奈尔对于语言模糊性根源的认识则综合了不同看法,首先她认为模糊是语言的内在属性[2]9,是语言的构成要素[2]8;其次,她也认为一些模糊语言源于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或者源于人们感知世界的局限[2]7。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舍奈尔认同克里斯托和戴维的语用观,即在非正式语境中,说话人可能有意选择模糊语言实现交际目的[7]116。这一点在她对模糊语言现象的形式划分上表现得很明确。舍奈尔探讨的模糊语言主要包括模糊附加词、模糊词语及模糊蕴含这三类模糊语言现象[2]18。我国学者对模糊性的根源也做出了一些颇有意义的区分,如伍铁平[8]141-142指出,要区别两种模糊性:本体模糊性(ontologicalfuzziness)和认识上的模糊性(epistemologicalfuzziness,或者叫观念上的模糊性),前者指的是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如颜色词的模糊性反映了客观世界中的颜色本身就构成一个连续系统,各种颜色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后者指的是人们头脑中的模糊性,而不是来自客观世界本身界限的不分明。如汉语称谓语“舅舅”反映的是两种亲属关系,壮语则用不同词表达。张乔[1]48则赞同舍奈尔的客观世界存在着一些感知意义上的模糊事物的观点,但不认为客观世界本身有模糊事物存在。正如布莱克所说的,颜色词模糊性的根源“在于语言或不完善的感知:存在颜色过渡的准确点,只是我们没有能力找到它罢了”[8]287。归根结底,学者们考虑更多的是语言与客观世界、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关系,没有像舍奈尔一样重视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因素。

三、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舍奈尔充分运用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及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原则,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自然语言中模糊语的使用和理解进行了语用分析。她还专辟一章(第八章)概括性地讨论了模糊语言在会话中的一些典型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2]173-195:1)提供适量的信息2)刻意保留信息3)说服性使用4)词汇空缺5)缺少具体信息6)置换作用7)自我保护8)权势与礼貌9)非正式性及气氛的营造10)女士语言如下例说明了礼貌因素在模糊语言使用中的作用:Couldwe,whenyougiveusouressaysback—andgiveustitles—couldwesortofmeetorsome-thing—because(.)Imean—theremightbethingswewanttoask[2]190学生在向老师提出直接请求后,通过使用模糊语言sortofmeetorsomething,一方面缓和语气,另一方面提供选择,以减轻对老师面子的威胁。按照格莱斯的理论,说话者既可以遵守会话原则,也可以违反这些准则,说话者违反会话原则时,会产生特殊效果,即他称作的会话含义。舍奈尔分析表明,模糊表达式的使用同样能用格莱斯的理论来解释,例如在语言学会议上报告语料提供者(in-formantwork)工作的一篇论文[2]33:We’vegotaboutfiveorsixofthembutI’monlygoingtotalkaboutthreeofthemtoday.显然这位语言学家知道自己的研究中涉及的语料提供者的确切人数,他本可以遵循数量准则,告诉听众确切的数字,而不使用模糊语言。既然他违反了数量准则,我们可以假定他是要传达言外之意,例如舍奈尔将此会话含义解释为:这个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即将谈到的这三个语料提供者。品克[9]396指出,使用模糊语言是外交常用策略,他引用了一个有趣的关于女士和外交官区别的笑话:当女士说“不”时,她意思是“也许”;她说“也许”时,其实意为“是”;如果她说“是”,她就不是淑女。当外交官说“是”时,他意思是“也许”;他说“也许”时,其实意为“不”;如果他说“不”,他就不是好外交官[9]396。这个例子不仅表明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而且很好地说明了精确与模糊的辩证关系,精确语言可以表达模糊意思,模糊语言在特定情境下也能表达明确意义。在会话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很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反之亦然,创造性模糊语言的使用也可能带来消极后果,品克也给出了模糊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如某两公司签订的商业合同中的模糊用语导致耗资巨大的诉讼等[9]397。

四、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舍奈尔的研究中贯穿始终的是这种对语用维度的关注,但她却认为,“思想而非语言是模糊的”这种观点,是将问题从语言学转向心理学、将语言分析简单化的一种企图;思想的模糊性并不能排除语言系统本身的模糊性。我们认为,模糊不光是语言的特征,也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品克[9]1-2从经济赔偿案角度来分析911事件时,指出event这个概念的模糊性,世贸双塔被袭击到底算一次恐怖事件(oneevent)还是两个事件(twoe-vents)?答案的确认将使得赔偿金额相差35亿美元。姑且不论此争论的道义维度,语言的模糊性此刻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属性、认知局限性和语言使用规约所能解释的了。追随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的探索,我们发现,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日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灵活转换明确语言和模糊语言能帮助说话者根据语境需要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语言的模糊性在语义层面上是语言的内在属性;在语言使用上,是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使然;同时,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也造成了认知意义上的语言模糊性。因此,模糊语言没有好坏之别,只有是否得体之分,语言使用者应该培养根据语境需要合理使用模糊语言的语用能力。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日常语言学派对于语言使用的关注已经不能解释思维模糊与语言模糊关系的问题。与舍奈尔所认为的相反,心理学及其他交叉学科的研究并不是将语言模糊性研究简单化或将其转移,模糊语言需要从认知和心理维度介入,需要深入研究人的大脑属性是如何影响人的语言特征的[4]557。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