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的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2022全国爱耳日主题:安全用耳,保护听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2022全国爱耳日主题:安全用耳,保护听力,希望大家喜欢!

2022全国爱耳日主题: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篇1:全国爱耳日主题: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全国爱耳日主题: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据了解,第16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确定为:“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据介绍,此次“爱耳日”活动将围绕“安全用耳、保护听力”主题,大力宣传非职业性噪声对听力健康的损害,提高全社会安全用耳,保护听力的意识;宣传普及安全用耳知识,教育社会公众养成安全用耳习惯,科学使用有音响功能的电子产品,防护各类娱乐性噪声;大力宣传有关噪声治理的政策、法规和知识,推动建设健康聆听环境。

据统计,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研究表明,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伴随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第16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的确定,一方面旨在唤起全社会对非职业性噪声,特别是娱乐性噪声的重视;另一方面,希望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对娱乐场所及相关企业的噪声执法检查,创建安全的听力环境。

据悉,此次活动期间,中国残联、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将联合在京举办全国“爱耳日”公益音乐会。同时,各地也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受世卫组织委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将协助世卫组织在其成员国开展“国际爱耳日”主题宣传活动。

篇2:第16个全国爱耳日主题:安全用耳 保护听力

第16个全国爱耳日主题:安全用耳 保护听力

3月3日,20是第1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宣传主题:安全用耳,保护听力。呼吁人们关注非职业性噪声对听力健康的损害,提高全社会安全用耳,保护听力的意识;教育公众养成安全用耳习惯,科学使用有音响功能的电子产品,防护各类娱乐性噪声,推动建设健康聆听环境。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KTV、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越来越大。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贾月芝主任医师:“耳朵,是人体的感觉器官,一旦听力器官发生质性损伤,很难再恢复到原来的听力水准,一般超过85分贝以上的噪音就会对听力产生损害。”

日常生活的声音如何量化?

嘈杂酒吧环境声音和电动锯锯木头的声音,相当于90分贝;气压钻机声音、压缩铁锤捶打重物的声音,相当于100分贝;螺旋浆飞机起飞声音、摇滚音乐会的声音,可达到110分贝;嘈杂的办公室、高速公路上的声音,相当于80分贝。人体耳朵舒适度上限75分贝;街道环境声音70分贝;正常交谈声音50分贝;窃窃私语20分贝。

据统计,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研究表明,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2全国爱耳日主题: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

噪声性聋,是在生产过程或生活环境中,长期遭受噪声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缓慢进行的听觉损伤,目前噪声已被认为世界公害之一。

噪声是一种由许多不同频率与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组合而成的声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存在噪声,但只有强大的噪声,或较轻但持续的噪声长期刺激才能造成听觉损害。

噪声性聋的.发生,与噪声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关于噪声强度的有害水平我国规定为85—90dB。噪声引起耳聋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短至数日,亦有长达数年,一般为3—4个月。年龄亦是重要因素之一,年龄愈大,噪声损伤愈严重。一般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器官受伤后的恢复能力逐渐减退,因此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易受噪声损伤。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曾黎主任:人耳所能承受的最强声音有一个限度,若超过这个限度,即使自己感觉不出来,脆弱而敏感的内耳也已受损。不规律、强刺激性的噪声对听力伤害更大。

噪声性聋可以治疗吗?

急性声损伤,可以按照突发性聋治疗;

曾黎主任说:“突发性耳聋越早就诊越好,一个星期内就诊都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拖得越长,治愈的几率越低,有的甚至完全丧失听力,导致永久性耳聋。如果出现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症状的时候,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医院进行治疗。“

慢性声损伤,治疗困难,重在预防。

对于在噪音性环境工作的人来说,例如工作在纺织厂、印刷厂等,工厂生产车间可以设置一些具有吸音效果的材料来减小噪音量。另一方面,工人本身也应该使用具有防护性作用的耳塞,并每隔半年到医院做一次听力检查。

如何预防噪声性耳聋?

控制噪声来源;减少接触噪声的时间;耳部隔音;定期检查听力,及早发现听力损伤,妥善处理。最重要的是提高大家预防噪声性聋的意识!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贾月芝主任医师还介绍,长时间戴耳机会不知不觉的使听力下降,对于习惯使用音响功能的电子产品的年轻人来说,可以采用60、60原则,即:使用耳机不超过60分钟,音量不超过音量总量的60%。

篇3:爱耳日主题: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爱耳日主题: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国家为了树立全民爱耳意识,减少耳聋发生,加强耳病防治,国家确定了全国爱耳日,在首都和各省会城市成功地开展了第一个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今年是全国爱耳日第十六次教育活动,活动主题“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据统计,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研究表明,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伴随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第16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的确定,一方面旨在唤起全社会对非职业性噪声,特别是娱乐性噪声的重视;另一方面,希望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对娱乐场所及相关企业的噪声执法检查,创建安全的听力环境。

据悉,此次活动期间,中国残联、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将联合在京举办全国“爱耳日”公益音乐会。同时,各地也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受世卫组织委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将协助世卫组织在其成员国开展“国际爱耳日”主题宣传活动。

日常生活中应该这样来保护听力:耳朵保养法

1、避噪音

人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会使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因此,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是老年人保护听力的首要一条。

2、戒挖掏

经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还可能弄坏耳膜。耳道奇痒难受时,可以用棉签沾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擦耳道,亦可内服维生素B、C和鱼肝油。

3、慎用药

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因为老年人解毒排泄功能低,应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4、常按摩

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即可见效。

5、熄肝火

老年人如经常处于急躁、恼怒的状态中,会导致植物神经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使内耳器官发生缺血、水肿和听觉神经营养障碍,这样就可能出现听力锐减或暴发耳聋。因此,老年人要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

6、多补肾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衰退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补肾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龟龄丸等,也可常喝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猪肾粥等,对于保护听力颇有裨益。(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篇4:全国爱耳日主题:爱耳护耳,健康听力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记者近日从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办公室获悉,2014年第15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确定为“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报告,全球有3.6亿听力残疾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3%。听力残疾中50%可通过初级耳科保健加以预防和避免。初级耳科保健是预防听力残疾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今年全国爱耳日期间,各地各相关部门将大力宣传初级耳科保健在听力残疾预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初级耳科保健知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初级耳科保健,做好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常见耳病防治及听力筛查等工作;宣传耳科保健从我做起的理念,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

同时,各地将结合实际,以爱耳日为契机,加大初级耳科保健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做好初级耳科保健业务培训;统筹规划,做好初级耳科保健与耳科临床治疗、听力康复等工作的有效衔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初级耳科保健、耳科临床治疗及听力康复服务相关保障政策建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