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naL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近几年高考对生物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近几年高考对生物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近几年高考对生物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对生物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对生物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甘肃 通渭 杨彬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对考生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考纲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从四个方面以递增方式对考生提出了要求,现以部分 年高考生物试题为例来解读高考生物题对考生该能力的考查。
一、对“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的考查(2012 海南卷)关于叶绿体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素a 和b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绿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
C.利用纸层析法可分离4 种叶绿体色素。
D.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不能吸收光能。
解析:因为温度和pH 都会影响酶的活性,所以A、D 不对。而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蛋白酶会将其分解,从而使淀粉酶丧失活性,所以B 不对。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后,淀粉会被水解,但是淀粉酶自身不会改变,所以C 正确。
答案:C。
二、对“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试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考查(2012 天津卷)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试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 进入琼脂块的速度。
C.在“探究培养液中醇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醇母菌种群增长曲线。D.在“在“探究a- 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a- 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解析:某一时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越高,在整个周期中经历的时间越长,所以A 是正确的。描述的比例反映的是物质交换效率,其琼脂块越大,NaOH 进去的速度越快,所以B 是错的。C 所述的实验需要连续采样调查,才能得到该曲线,即C 也是错的。D 所描述的自变量为萘乙酸的浓度,因而应该在整个实验中通过设置合理的浓度梯度来控制自变量,而高浓度不一定是最适浓度,所以D 也不正确。
答案:A。
三、对“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的考查(2012 浙江卷)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生物制剂W 对动物不同细胞的分裂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培养液、正常体细胞、癌细胞、W、胰蛋白酶。(要求与说明:答题时不考虑加入W 后的体积变化等误差。提供的细胞均具有分裂能力,只进行原代培养且培养条件适宜)
1. 实验思路
(1)取培养瓶若干个,分组如下:________。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2)各组样品在培养箱中培养一段合适的时间后,各取其中的几个样品,加入_______,摇匀,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分别计数并记录细胞数。
(3)重复(2)若干次。
(4)_______________。
2. 预测实验结果(用坐标系和细胞数变化曲线示意图表示)解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完善生物制剂W 对动物不同细胞的分裂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思路,有两个自变量。(2)设计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及对照实验原则,进行重复实验可减少误差并使实验结果更为准确可靠。(3)胰蛋白酶用来分解组织细胞间的蛋白质,使组织细胞相互分散开来。(4)绘制曲线时,应注意横纵坐标及各组合的最终高度。
答案:(1)A 组:培养液中加入体细胞;B 组:培养液中加入体细胞,加入W;C 组:培养液中加入癌细胞;D 组:培养液中加入癌细胞,加入W。
(2)胰蛋白酶。
(4)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四、对“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的考查
(2012 全国理综大纲)某同学为了探究pH 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A、B、C、D、E5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5.0、6.0、7.0、8.0、9.0 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ml,摇匀。
③将5 支试管放入70℃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两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 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解析: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在70℃时,由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干扰了pH 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斐林试剂应在沸水浴中参与反应。
答案:(1)③更正:将5 支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理由: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在70℃时,由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干扰了pH 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2)④更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mL,摇匀,将这些试管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2min 左右。理由:斐林试剂应在沸水浴中参与反应。
从2012 年高考生物题来看,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仍然是重点和热点。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扎实地学好生物学知识,不断提高试验与探究能力,才能真正提高生物学素养和应试能力。
(通渭县鸡川中学)
篇2: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三种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清华网校的学习方法栏目由清华附中名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附中优秀学生学习心得组成,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无外乎三种能力:1.认读与理解能力;2.分析与综合能力;3.鉴赏与评价能力。命题形式也无外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这是总的要求。但在实际考察中,内容是很丰富的,其中如何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是现代文阅读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下面着重就如何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谈谈看法。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把注意力放到文章重要内容上是辨别并筛选重要信息的前提。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
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
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这类题型命题的主要依据指示语话语交际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许多语境特征,比如相关的人物、事物、时间、 空间、人际关系、上下文的联系等都会在话语中得到反映。反映这些语境特征的语言成份就叫指示语。
指示语
主要有:
(1)对象指示语:标示人物、事物的词语;
(2)时空指示语:标示时间、空间的词语;
(3)社交指示语;
(4)语篇指示语:标示上下文关系的词语。
例如: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 ,但是这 . 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问题:以上加点的词语指代的对象是。
简析:这样,对象指示语。指代上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对象指示语。指代“作为科学家”。以上两个指示语指示对象是不同的。
概括语
是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比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回忆柔石,有这样的话:“他的家乡,是台州的海宁,这只是一看他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这里的“硬气”“迂”已经把柔石思想性格特点概括出来了。
例如:下面文字中,马克思得以作出天才预见的客观背景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 (不超过 45 字)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近代科学技术刚刚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的时代。先是蒸汽机,而后是电力,作为人类驯服自然力的象征,刷新了生产力系统中基础性的动力部分。人类知识的结晶――机器,以它加工的'精确和速度取代了灵巧而缓慢的手工操作,化学在农业上的初步应用促进了产量的成倍增长,……这一切像魔力一样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革命家――科学崭露头角。这正是马克思得以作出天才预见的客观背景。
简析:这个具体内容是(1)蒸汽机、电力刷新了基础性的动力部分;(2)机器取代了手工操作;(3)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情态语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遇到情态语。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开头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而最后一节则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由“轻轻的”变为“悄悄的”,反映了诗人情绪的脉络。
主旨句与过渡句
主旨句是传达重要信息的。过渡句也同样起这个作用。过渡句不仅显示着文章的层次脉络,也常常显示着主要信息。例如 1992 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第三段开头一句是:“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这既是主旨句,也是过渡句。 “进一步”、 “更加”两个情态语揭示了上下文的关系。文中“技法”、“风格”两个词作为对象指示语,不仅适用于本段,也适用于上段。
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的方法
1.整体把握。通读文本,把握文体特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明确筛选标准。分析命题要求,依据要求确立筛选的标准。
3.确定筛选范围。精读文本,由整体把握到局部认知,确定与命题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
4.比较鉴别,去伪存真。依据筛选标准,仔细辨别,剔除多余的错误信息。
篇3:高考物理实验方法,高考物理实验题考查什么?
高考物理实验题考查什么?
高考物理实验题解题技巧
1、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
作为填空题:
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
作为作图题:
①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 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
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
③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 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 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切记: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的读数历来都是考察的重点。
切记:
选择题有8-10分是送你的,但你可能拿不到(单位、有效数字、小数点后保留几位、坐标原点等)。
2、常规实验题。
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这种题目考得比较细,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3、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
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
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把安全性【所谓的安全不是对人来说,而是对仪器来说的】放在第一位。
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误差从偶然和系统两个方面考虑,系统免不了,偶然可减小】,避免出现大量 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
高考物理实验如何得高分
一、近三年高考实验考试内容统计及特点分析
(1)实验题型多样,取材广泛
选择题主要考查仪器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排序及正误分析、数据分析等;填空题主要考查实验知识及实验能力、仪器读数;图线题主要考查实物连接图、电路原理图、光路图及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等:计算类型题主要考查由计算确定实验方案、推导待测量表达式等。
实验题取材广泛,从力学到电学、光学,均有涉及,且以电学实验为主。这些实验题有的是课本上经典学生实验,而更多的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创新题,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利用基本原理、方法进行创新的能力,力求体现“只有动手做过实验才能得高分”的实验命题思想。
(2)注重主要实验仪器的使用与读数
传统的重要实验器材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打点计时器、电阻箱、滑动变阻器仍是高考实验试题的主角。和考了螺旋测微器读数;考了电阻箱的读数和滑动变阻器的选择;考了多用电表的读数。
(3)注重对实验操作的考查
实验步骤的排序,纠错、电路连线、画电路图、仪器及量程选择等都与实验的实际操作有关,真正的考查了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电学实验中的内、外接法的选取,滑动变阻器连接方法的选取,都会给考生带来不小的困扰。
(4)注重对实验数据处理的考查
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是实验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试题涉及剔除错误数据,根据数据描点作图,根据图像外推结论,求平均值(斜率、面积)等。
(5)注重误差分析方法的考查,强调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这部分的考查内容应该说是最难的。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有很多,在高考中亮相最多的是由于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带来的系统误差分析,而降低实验误差的手段除了要合理选择仪器以外,数据处理也是考查的热点。
二、高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策略
1.弄清实验,夯实基础,培养技能
弄清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实验复习的重要环节,也是高三复习容易忽视之处,切不可舍本求末,敷衍了事,应按照以下5个环节进行。
(1)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依据什么物理规律,即实验原理的理解。
(2)根据实验原理,需要获得哪些数据,应作哪些测量,要得到这些数据用什么方法,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
(3)根据仪器和装置的使用规则或实验要求,怎样完成实验以及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4)数据处理一般有平均值法和图像法,特别是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怎么画图?图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图像不过原点,为什么采用“化曲为直”?
(5)实验结论和误差分析还是依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从实验中用到的物理规律和仪器这两个方面去考虑。
任何一个实验,都离不开这5个环节,这是实验的基础。5个环节中,实验原理是第一重要的,它是实验的根本,更应该讲清讲透。
2.掌握设计实验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设计性实验,通常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实验目的和器材,灵活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原理、技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实验步骤,并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检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如何变成实际可行的操作过程,这是对创新能力的考验。其实,设计实验既有物理规律可依,也有思维方法可循,思维方法仍旧是书本上实验常用的:等效替代法;测量微小量可用的累积法;存在多个变量时可用控制变量法。一些物理量不能直接测量时,可以用转换法、留迹法;还有平衡法、补偿法等等。
3.重视演示实验和小实验,拓展求异思维和应用能力
高考实验试题在向演示实验和小实验拓展延伸,这是因为演示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小实验可以就地取材,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实验虽小作用却很大,深奥的物理学原理和方法可以通过小小的实验体现出来,它的作用是课堂所不能替代的。如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光电效应、肥皂液的薄膜干涉等都是演示实验,已经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另外,高中物理课本中还涉及到一些著名典型实验,如:伽利略理想实验、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实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伦琴射线的发现、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а粒子散射实验、大气中的光现象等,对于这些著名典型实验,不仅要知道实验科学家的名字,了解实验目的、原理、装置、现象和结论,更应掌握实验的思想和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4.关注新课程,用探究性实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物理实验”的提法变为“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使物理实验有了更宽广的含义。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起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标教材的全面推开和使用,使得探究性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例如:请设计一个测动摩擦因数μ的实验。分析:由公式可知,要测定动摩擦因数μ,应该设法测出动摩擦力和正压力。测量力可以直接用弹簧秤,滑动摩擦力则必须在物体的运动中进行测量。这样,我们可以根据物理规律设计相应的方案进行测量。
(1)利用“力和运动”中动平衡的原理设计实验
(2)利用“力和运动”中静平衡的原理设计实验
(3)利用“力和运动”中的非平衡态(如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有关原理(如牛顿第二定律)设计实验
(4)利用“动量定理”设计实验
(5)利用“功能关系”的思路设计实验
总之,我们在物理实验复习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又不能照搬课本,而要注重培养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争取做到能够“俯视”高考中的题目。现在已是12月份,高三的同学们正在进行紧张的一轮复习。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假,大部分学校一轮复习将要结束,这正是同学们总结和专项突破的好时机。由于高三下学期不会再有时间进行像这样细致的复习了,对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同学,十分有必要好好利用寒假这宝贵的时间进行一轮复习重难点的梳理和总结,为开学的二轮复习打好基础。对于一轮复习掌握得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在寒假提前进行物理实验专题的二轮复习,从而为后期的高考冲刺节省时间。希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高中最后一个寒假,相信像这样复习“有道”,物理取得高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篇4: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原理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液泡呈紫色,易于观察。也可用水绵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质壁分离的方法(引流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然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即可。
质壁分离复原的方法:改用清水实验。
三、讨论
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答: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为什么?
答:不会。因为红细胞不具细胞壁。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实验原理
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二、实验注意事项
1.不让H2O2接触皮肤,H2O2有一定的腐蚀性
2. 不可用同一支滴管,由于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会影响实验准确性
3.肝脏研磨液必须是新鲜的,因为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放置过久,可受细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脏组织中酶分子数减少,活性降低
4.肝脏研磨要充分,研磨可破坏肝细胞结构,使细胞内的酶释放出来,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
DNA 分子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DNA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3、基本条件:
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提供;
④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篇5: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c. 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试剂成分
0.1g/mlNaOH溶液
0.1g/ml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A)
0.05g/mlCuSO4溶液
0.01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
是否混合
混合后再滴加
先加双缩脲试剂A后加双缩脲试剂B
是否加热
水浴加热
不加热
实验三: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材料: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用这样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就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原理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液泡呈紫色,易于观察。也可用水绵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质壁分离的方法(引流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然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即可。
质壁分离复原的方法:改用清水实验。
三、讨论
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答: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为什么?
答:不会。因为红细胞不具细胞壁。
实验七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实验原理
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二、实验注意事项
1.不让H2O2接触皮肤,H2O2有一定的腐蚀性
2. 不可用同一支滴管,由于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会影响实验准确性
3.肝脏研磨液必须是新鲜的,因为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放置过久,可受细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脏组织中酶分子数减少,活性降低
4.肝脏研磨要充分,研磨可破坏肝细胞结构,使细胞内的酶释放出来,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实验八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略)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注意事项:增加水中氧气的方法:用橡皮球或气泵通入空气,并用NaOH溶液除去空气中的CO2
实验十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原理与方法
1.色素的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提取方法: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色素分离的原理: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分离方法:纸层析法。用毛细吸管在滤纸条的下端沿铅笔线划一条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划一两次,然后将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接触层析液)。分离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出现四条色素带:橙黄色(最窄,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最宽,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胡萝卜素与叶黄素之间距离最大,叶绿素a与叶绿素b之间距离最小。
二、实验注意事项
1.加SiO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
2.加CaCO3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叶绿素含镁,可被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产生的氢代替,形成去镁叶绿素,CaCO3可中和液泡破坏释放的有机酸,防止叶绿体被破坏。
3.加无水乙醇是因为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
三、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实验十一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实验原理:
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矿质元素等等, 测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氧气生成速率来进行间接的测量。
2、利用真空渗入法排出叶片细胞间隙中的空气。并使其沉入水中,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产生氧气的多少与光合作用强度密切相关,由于氧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因此氧气会在细胞间隙中积累,从而使下沉的叶片上浮。依据叶片上浮的情况可推知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叶片上浮所需的平均时间或者一定时间内上浮的叶片数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
实验十二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一、实验原理:用琼脂块模拟细胞。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方法:用含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2、现象: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二、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实验方法总结
1、模型方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 t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植物。①取样的原则:随机取样。②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③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另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可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可用捕捉器取样法;趋光性昆虫可用灯光诱捕法。
⑶抽样检测法,适用于微生物(如酵母菌)。
3、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此方法用于:⑴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外。⑵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⑷DNA半保留复制实验。
4、孟德尔的实验方法(成功原因):⑴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⑵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⑷假说―演绎法:先提出问题,然后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
5、类比推理法。萨顿根据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6、排除法。达尔文运用排除法研究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原因。
7、人工异花传粉的方法:①去雄,套袋。②传粉,套袋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