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地球的自转,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地球的自转

篇1: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自转轴;自转方向;自转周期;自转速度

1、地轴

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地轴

地轴是连接南北两极并通过地心的假象轴

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知识点应用: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北半球都可以北极星来指示方向

不同地区观测北极星的仰角都与当地纬度相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3、自转周期

每天恒星日是比太阳日提早4分钟还是推迟4分钟升起 ?

角速度:单位时间内地球上某点绕地轴旋转过的角度

线速度

1、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处最大

2、南北两极线速度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1、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动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每小时,线速度大于地面对应点的线速度。

2、在地球表面上,同纬度的地点相比,地势越高,线速度越大;地势越低线速度越小。角速度除极点外都相等。

3、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二、产生昼夜交替

1、产生昼夜交替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2、昼夜交替

4、运动方向

晨昏线的运动方向——自东向西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使地球表面的晨昏线不断移动,移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5、晨昏线与特殊的地方时

1、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2、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

3、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4、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6、晨昏线的判定

1、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由昼半球进入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

进入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如图一,这是以北

极为中心的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BC线是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

AB线是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

2/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第三种方法——时间法:图一中A、B、C三点是

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和与某一纬线(极圈)的切点,它们的时间是一定的,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如A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如C点为18时,据此也可以判断是晨线还是昏线。

三、产生时差

1、地方时

(1)定义: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称为地方时

(2)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传,使得同一纬度上东边的时刻早于西边

特点:

1、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2、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 4分钟(15°/小时;1°/4分钟;经度1′/4秒钟)

2、地方时的计算

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地方时:东加西减 同减异加

结果大于24小时减24加一日,负值加24减一日

地方时计算的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一定时:确定已知地方时。如图,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

?1、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BE

?2、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D

?3、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A

?4、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NC

二定向: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

三定差: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

四定值: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

3、已知地方时求经度:(2)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四.时区与区时

一、定义:

1、时区:为了不同地区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的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分为二十四个时区

2、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区的标准时间区时

2、区时计算

1、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1小时,每向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每向西1个时区,区时晚1个小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2、北京时间我国采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116°E的地方时

3、时区数的计算

所求时区数=已知经度数÷15

如果所得余数小于7.5,商就是所求时区数;如果所得余数大于7.5,所求时区数为商+1

4、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固定)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与180°经线不重合

自然日界线(变化):新一天0时或24时所在的经线(0时经线)

由于180°经线毕竟经过了一些人口居住区,为此,在日界线的具体分布上,实施了三处大弯曲的措施:一是在俄罗斯东端;二是美国阿留申群岛西端;三是大洋洲汤加等岛国。因此,“日界线”不完全等同于180°经线。但无特殊说明,我们仍将180°经线视为“日界线”。

五、国际日期变更线

1、定义: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

2、变更方法: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时刻保持不变

探究 :15,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之后,水兵们发现,在航海中丢失了整整一天!为什么?

15,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二、自然日期变更线

自然日期变更线,即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0时或24时的经线)

日期变更:日界线两侧日期要变更

六、大小月的计算

大月:1-3-5-7、8-10-12

大月每月31天

小月每月30天(2月为28天,闰年2月为29天)

闰年:能被4整除,世纪年(--00)要能被400整除。

四、日期范围确定:

从0时经线向东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今天的范围;从0时经线向西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昨天的范围

0度经线为0点时--两个日期各占一半;0度经线与180°经线重合时--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0点经线在东经区时--新的一天少于旧的一天;0点经线在西经区时--新的一天大于旧的一天

七、各国标准时

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算方法

八、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一、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2、偏转规律:

①北半球向右, 南半球向左;

②赤道上,物体水平运动不偏向;

?随速度和纬度增大而加大偏转。

二、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判断方法

左右手定则法

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伸开手掌,四指并拢指向物体运动的初始方向,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为偏转方向

篇2: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

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地球的自转

1.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扩散、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2.了解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产品联系 空间联系 信息联系

1、产品联系:某些工业部门,要依靠其他相关部门为其提供原料或配套产品

2、空间联系:

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②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

3、信息联系:工厂之间产品研发、市场、客户、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的沟通和共享。

工业集聚: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近距离集聚的现象

1、工业集聚的原因 :

①、充分利用基础实施,

②、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助,

③、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2、工业集聚的意义:

①、有利于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工业地域类型:

1、发育程度较低——轻工业

2、发育程度较高——重工业(汽车工业区——十堰(湖北))

过度集聚;基础条件改善:——工业扩散——新的工业地域

1、原因:

①、过度集聚,出现争地、争水、争电、交通拥堵及原料、燃料供应困难等问题。

②、现代交通、超高压远距离输电和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③、寻找最佳区位,发挥地区优势,减少市场交易成本

2、表现形式:

1、运输量小,距离远

2、复杂产品,距离近

3、例如:跨国公司

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 京津唐工业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1、读图3-2-7,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条件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处平原,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农业基础好

2、水源:河流多,水源丰富。

3、原料: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面向全国各地,市场广阔

2、交通:陆上公路、铁路网密集,沿海港口众多,水陆交通便利

3、劳动力:人口密集,劳动力廉价丰富

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创造了巨大财富,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供需矛盾):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环境问题):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篇3: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

第一讲 自然资源

一、风能

1、特点:

优:可再生、清洁无污染、发电成本低;缺:能量密度低、受季节影响,风速不稳定、贮存输送困难。

1、 开发条件:

自然:风力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市场需求量、资金技术状况、风电优点、风电用地、政策条件。

例:江苏发展风力发电的优势条件:地处沿海,夏秋季节夏季风影响大,风力资源丰富;地形平坦;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国家政策支持;风电清洁无污染,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例:西北地区建设风力发电场的区位条件:

有利:风能资源丰富;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地形平坦。

不利: 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技术落后。

二、太阳能

1、特点:

优:可再生;清洁无污染;能量巨大;缺:能量密度低,利用困难;受天气影响大;占地广,投资大。

2、 开发有利条件:

自然: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

社会经济: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发达;光伏产业基础好;政策支持。

三、自然资源分布特征的描述:

资源的种类、资源的数量(储量)、资源的分布(分布广或者分布集中,集中在哪里?)等。

我国南方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为例: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

篇4: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

一、旅游业:主要利用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是一个综合性产业。

2.旅游业的特点:地域性 季节性 综合性

地域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旅游资源 季节性:旅游资源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综合性:旅游业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在内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涉及到行、食、住、购等多方面

3、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意义/作用/好处:

(1)、发展国际旅游: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发展国内旅游:刺激消费,加快货币流通

(3)、吸纳劳动力,增加就业。

(4)、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①、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景观。②、同一景区,不同季节景观不同。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经济收入——出行动机——闲暇时间——旅游

旅游消费市场:游客的来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 市场距离:旅游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越接近经济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越高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①、价值种类: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教育意义价值等

②、评价:集群状况、组合状况、独特性

4、旅游地交通的通达性

交通便利——耗时短——游客多——经济价值增加

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配套实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

6、社会环境: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法制健全等

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合理开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环境及文物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消极影响: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①、大气污染:交通发展以及能源的使用 ②水污染:旅游实施排放污水 ③ 、固体废弃物污:旅游者乱抛垃圾

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不法分子盗挖珍贵花木偷猎野生动物

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当地居民随意摆摊设点;景区索道、电杆、宾馆等“建设性”破坏

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呼吸、汗水的作用和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占据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公共实施

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

1、自然景观:

①、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 ?

②、加强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保护景观生态系统

2、古代建筑景观:保护古建筑,慎重扩建、新建

篇5: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

(一)大气圈的组成

1.地球表面包围着的大气,称为大气圈

2.低层大气的组成,除了干洁空气外,还包括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排放氟氯烃,导致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减少,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出现在9-11月(南半球春季)

4.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圈的结构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 高层大气

2.对流层的高度:

(1)纬度分布规律:

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高(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低(8—9千米)。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2)季节分布规律: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高度较高,冬季对流层高度较低。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你如何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农村为什么要用大棚种蔬菜

3、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蓝天:空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粒子散射蓝光所致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

多云的白天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较晴天低。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温暖些?

夜晚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所以气温较晴天高。

在深秋,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月球白天气温可高达127 ℃,夜间可降至 -183 ℃,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这是什么原因呢?

地球表面有大气层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

三、大气的运动

1.大气的运动分垂直运动和 水平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平常说说的风。

气压: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山顶:海拔较高,空气较稀薄,气压较低 ;山麓:海拔较低,空气较浓稠,气压较高

垂直方向: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等压面是指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1.热力环流

如何掌握热力环流:温度 ——气压——水平气流方向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垂直气压值大小的判断:高高低低

2.热力环流的应用

(1)海陆风

海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陆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2)山谷风 :白天:谷风;晚上:山风

(3)城市风 :永远由郊区吹往城市(近地面)

4.大气水平运动——风

1、高空的风和近地面的风在风向上有什么不同???

2、分别受那些力的影响???

3、这些力对风速风向的影响???

风向的判断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从什么方向吹来的风,就叫什么风。

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值叫做气压梯度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值

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值形成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速的关系

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2)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的力,并垂直于风向

(3)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

为何平原的风速比山区的大?为何海洋的风速比陆地的大?为何裸地的风速比林地的大?

平原地区风的摩擦力较小;海洋上风的摩擦力较小;裸地上风的摩擦力较小

(4)风——高空的风和近地面的风

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四、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教学目标】

1、全球有几个气压带和风带,分别是那些?

2、气压带的分布、成因、特征有哪些;每个气压带的气流状况,以及对气候会造成哪些影响?

3、单圈环流与三圈环流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1.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做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能够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分布

2.单圈环流的形成——理想状况(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光滑、均质)

4.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规律:①北半球: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幅度大约5°-10°左右

②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同步:冬至——夏至:(北移) ;夏至——冬至:(南移)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2.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3.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低气压 。

4.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高气压 。

5.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6.夏季,北半球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7.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叫蒙古高压)最为强盛,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 也仅保留在海洋上

8.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因此其气压带基本保持着带状分布的特征

(三)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

定义: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东部,世界最大海洋—— 太平洋与世界最大陆地——亚欧大陆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冬季和夏季海陆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东亚季风:西北季风(1月)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东南季风(7月):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例如,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

南亚季风:东北季风(1月),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西南季风(7月)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二)气旋和反气旋(低压和高压)

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面系统、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系统。世界各地在不同时间出现的各种天气变化都是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

受冷空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受暖气空团控制的地区:气温高,气压低,天气 晴朗

(1)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锋面;(2)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称为锋线;

特征:水平范围广,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2.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而形成的锋;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力量相当而形成的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