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关于端午节的美文欣赏:母亲的粽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关于端午节的美文欣赏:母亲的粽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端午节的美文欣赏:母亲的粽香

篇1:关于端午节的美文欣赏:母亲的粽香

端午临近,一场台风,将广东炎炎夏日的闷热卷走,带来了连日的龙舟水。听着哗啦哗啦的雨水,在屋檐下飞舞出动人的旋律,将躲藏于岁月深处的端午节的味道,将昔日祖屋里母亲的棕香,洋溢于充满乡愁的空气里,汩汩地流入我寻梦的心田。

儿时,村子里的香蕉树随处可见,几乎挨家挨户都有。我九岁那年,端午节即将来临,母亲便在自家的香蕉树上采剪香蕉叶,预备包粽子。母亲凭经验将挑选好的香蕉叶一大片一大片地采剪下来,我和妹妹在旁边一边帮忙收集,一边好奇地问这问那。妹妹问:“妈妈,包粽子一定要香蕉叶么?其它树叶包可以么?”母亲笑了笑,“孩子,这是祖先传下来的,我是从你外婆手上学来,宽大的香蕉叶包粽子特别香特别美味。”采剪完香蕉叶后,母亲在厨房烧开一锅水,将它们放入锅里汆,然后利索地用筷子将它们捞起,放凉后再裁撕成比较适合的尺寸。

端午情怀|百吃不厌的母亲的粽子

端午节前夕,母亲将预备好的香蕉叶、淘洗好的糯米、浸泡过的眉豆和绿豆,和腌制好的五花肉条等,全部拿到厅子里,开始包粽子。我和妹妹最喜欢围着母亲,看她的“表演”: 她用两片香蕉叶叠起,左手捧着,右手舀了一碗拌有眉豆和绿豆的糯米堆放在香蕉叶上,然后拿一根五花肉条埋放于糯米堆中间,再将香蕉叶折起棱角,包裹起来,用线绳将粽子一圈圈地绕起来,麻利地绑了个活结,放在竹筛子里。短短几分钟包的一只粽子,我们觉得十分精彩,看得津津有味;短短几分钟包的一只粽子,拌着我们快乐的童年,也拌着母亲的爱,包裹成百吃不厌的滋味……

端午情怀|吃不厌滋味伴着母爱

接下来便是交给父亲的工夫了。他己在厨房里劈好柴,锅里放足水,准备生火煮粽子。我迫不及待地将母亲包好的粽子拿到厨房里,期盼父亲将粽子煮熟后品尝美味。父亲将粽子一只只放入锅里,盖严锅盖,边生火边说:“孩子,夜了,先去睡吧,明早就有粽子吃了!”听父亲的话,我带着期盼的心情爬上床。那袅袅粽香从窗子钻进我梦乡,伴我甜甜的睡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母亲早把我期盼了一夜的粽子放到厅子里,她见我们都起床了,便高兴地说:“过五月节啦,过五月节啦,孩子们,快来吃粽子咯!”我闻着香喷喷的粽香,解开线绳,剥开香蕉叶,一口咬下去,那无法形容的味道,怎一个“美”字了得?那胶合着生活与爱的味道,只有母亲的手,才能包裹起来,也只有儿女的心,才能品尝出来。咽下去的,是咀嚼的糯米、豆、肉,消化出的,是爱的点滴,是岁月的诗。

端午情怀|只有女儿心才能品出来

“宽大的香蕉叶包粽子特别香特别美味”,后来才渐渐领会这句话的哲理。做人,要像宽大的香蕉叶那样,即使你是最平凡的人,时刻怀有宽大包容的胸襟,自然能适应变幻莫测的现实社会,你自然会在竞争的世界里散发出诱人的“粽香”,令人回味无穷。母亲的这句话,在我童年的小心灵里植根,直到我踏足社会,直到我而立之年,直到我将来的下半生,都是萦绕我灵魂的“母亲的粽香”!

端午情怀|此时味道不同彼时

岁月催人老,双鬓斑白的母亲动作已经不利索了,现在过端午节也是图个方便,从超市里买粽子回来。吃起来却没有童年的欢乐与胶合着生活和爱的味道。当我咬到一个咸蛋黄时,仿佛咬破了深夜里的月光,月光的碎片,在梦里映照着母亲不曾破碎的生活和爱,伴奏着岁月的旋律,敲击着窗户……

公众号:小散文的江湖

篇2:粽香绕小楼美文欣赏

粽香绕小楼美文欣赏

谁家小院撩起了炊烟,和风打着转,倾诉着满心的思念。一缕缕粽香萦绕着小楼,开启了尘封的故事;一首首曲子抨击着心脏,在这个时节又把魂来勾。

初夏已至,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几只鸟儿在蓝天下打着转。

庭院里那株无心种植的荷花,也探出了头。不知从哪飞来的蜻蜓,一会在上头,一会在下头,画着圈圈。清晨,一抹阳光,毫不吝啬的将自己光辉,倾之露珠。一个个太阳孕育的孩子,享受着母亲的关怀。

与往常一样,一个人出去闲逛,两旁依旧是一家家店铺,和来来往往的人。“卖艾叶咯,菖蒲啦”,几个小贩叫卖起来。这边的几位老婆婆也毫不示弱,随声附和起来。才想起,数日后,不就是端午吗?

千年前,那个以身谱写的一曲悲壮的歌,依旧嘹亮。泪罗江上,一艘艘龙舟正在追赶,船桨激起的浪花拍打着两岸。心在翻滚,翻滚。

虽然,离端午节还有几天,可是人们早已在准备过这个节日。一家人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谈谈心。一些商家,也打出了招牌,摆上了一系列新品种,准备大干一场。不由得走进了一家店,一个个穿着花衣裳的`小人,在那里对我微笑。身上散发的清香,随风穿梭在大街小巷,传递着节日的信息。曾几何时,每到端午前夕,母亲总会到外面采集一些苇叶。几斤糯米,几两花生,数粒花椒,便成了粽子的主要成分。母亲系着围裙,左手执着苇叶,将其卷成漏斗状。然后,将混合好的食材,装在里面,娴熟的卷起,用自制的麻线打结。一个小可爱的粽子,就这样在母亲的手下诞生啦。

调皮的我,怎么能错过这个绝佳的机会,好好玩一番呢!模仿着母亲的样子,也跟着做了起来。同样是包粽子,可是到了我的手里,却不是那么回事啦。还木有放完食材,下面卷起的洞,慢慢的流着。等不流了,准备完工之时,苇叶却破了。无赖的我,只好作罢。心想:看来老天都要我吃现成的额。粽子,在热水里翻滚,一遍又一遍洗涤着心灵。

粽子煮熟了,我左看看,右看看,终于挑出了一个胖男孩(其实都差不多)。脱去他的的青衣,只见白皙的皮肤,透着丝丝光泽。虽然,看着不忍心吃他,可还是一口咬了下去。好滑啊,好香啊!突然,冒出了一个捣蛋鬼,把我给麻舒服啦。不知何时,眼角处,却含着了几滴泪珠。

随手挑了几个粽子,径直的往宿舍走去。阳光透过树隙,洒落了一地。回到屋中,趴在窗台,静静地望着外面的世界。隔院的那个妇女,正忙着包着粽子,一群小孩围着她转呢!

恍若,我闻到了飘来的粽香。那是家,是故乡。

篇3:端午节粽香情作文

艾叶棕儿香,晨曦的露珠在仲夏中悄然惊醒,眼角的睡泪眨巴流下,粽叶的根贪婪吸吮。

关于端午节的美文欣赏:母亲的粽香

奶奶忙碌的小脚已踏响端午的歌谣。这一个音谱的乐章,简短、明亮。她粗糙的手轻探进了我的发,小巧的脚又隐进了厨房,手中挥动了蒲扇,扇醒了木柴中的星火,泡了一夜的米,在水里轻荡,饱满、圆润、尖头的白嫩,是它独有的物语。

碗里的水从我手隙中流过,一缕一缕,恰似水帘。没水的米失去了主心骨,抱成一团,一小勺晶莹的海盐混合,是点点的光,光小却不暗淡。米粒相依,沉甸饱满,它们饮的是什么仙露琼浆?奶奶将三片粽叶卷起,捏成漏斗模样,绿色的叶纹沿着嫩叶蔓延,一圈一圈的萦绕,就这样不经意间缠住了我的半个童年。一小勺掺了盐的米将空漏斗填满,最低处塞上一个蜜枣,米准跑不了。三层粽叶的展开,压平,硬糯香米的填满,蜜枣掺杂在中间,溢出来的汁液浸在米里,很香很甜。蒲扇扇得柴火正旺,奶奶的手,给那几个早已溢着香甜味儿的粽子,缠上一根根白绳,放在水里,奶奶与满腹口水的我一起等待着粽子的香甜窜出锅。蒲扇的风,惺松的星火,清甜的棕香,在这方小地,一点一点融汇,端午的乐曲,越奏越响。

解开被水煮得有点发黄的细绳,粽叶的香一点一点刺激着我回忆的味蕾。蜜枣的汁液伴着软糯的米化在我的口中,又一点一点消散,只留朦胧余味。

奶奶的素棕很单调,一颗蜜枣,一勺糯米足矣。那一片片粽叶里,包含了我的半个童年,那一双粗糙的手撑起了每个端午的味蕾,那一双笑眼好像也在悄声说,别吃多了,我的妮子可撑不得……

三层的粽叶温柔敲打着我的味蕾,连着那一串蜜叶的棕,我与奶奶相思凝望。

端午节粽香情作文4

“五月莺歌燕舞日,又到粽叶飘香时……”当妈妈读到这篇短文时,我便知道端午节来了。

端午节那天,妈妈准备包一些粽子,叫我搭把手,我欣然答应了。

我和妈妈早早地就起床了,手接着地到菜场上买包粽子的原料,妈妈精心挑选了一些粽叶,买了十斤糯米。我嚷着说要吃肉粽,妈妈笑呵呵地说:“好好好!小馋猫,给你做肉粽!”转过身去买了二斤猪肉和一些红枣赤豆。

回到家,妈妈叫我把粽叶先洗干净,烧上水,然后把洗干净的粽叶轻轻地放入水中煮熟,接着把煮熟的粽叶放到盛满冷水的盆里浸泡一会。妈妈解释:“这样叶子不会发黄,碧绿碧绿的叶子包起粽子来可漂亮了。”

粽叶准备好了,接下来该拌馅了。妈妈把肉切成小方块,倒上若干酱油、鸡精、盐拌匀,腌制半小时,让它入味。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买来的糯米、红枣、赤豆分别洗干净,最后按照比例把红枣、赤豆倒入糯米中。哇!白白的米,红红的红枣和赤豆,好漂亮呀,像一锅闪闪发光的珍珠玛瑙。

开始包粽子。我搬来小板凳,坐在妈妈身边,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粽叶里抽出一张比较大的粽叶,打算包一个小粽子。我先把叶子裹成一个漏斗型,然后把拌好的“珍珠”放入“漏斗”,轻轻用手压一下,三角粽的形状出现了。我手忙脚乱地把叶子沿着三角粽的轮廓绕呀绕,可是粽叶好像不听使唤,我用力过猛,叶子碎了,还好米没有漏出业。我胡乱地往粽子上绕线。这哪里是粽子呀!简直是个“伤兵”,我忍不住自己都笑了出来。

在妈妈的精心指导下,我终于包成了一个看起来顺眼的小粽子。我一次一次地包,我一次一次地学。最终,我和妈妈一起包完了所有的米。看着我的杰作,我满意地笑了。

晚上,我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美美的。

篇4:母亲美文欣赏

母亲美文欣赏

我说要暂时出国一阵子,妈妈满不在乎地回了一句:“哦?这样啊。”

她没问我要去哪个国家,或是哪个城市。我告诉她下周就要出发,她又低声说了句:“哦?这样啊。”除此之外没再说什么。

我跟妈妈的感情并非不睦,但也称不上亲密。因为父母都在外工作,我很小就养成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决定事情时从不跟父母商量,一般总是事后报告,或事到临头才告知。

在久违的纽约过冬,遇上几十年难遇的大雪,每天都处于酷寒中。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只能告诉母亲住宿饭店的地址和电话。她没要求我这么做,是我自己心想至少该做到这一点。坦白说,或许这样可以稍微缓和一下旅途中的不安。

离开日本两个月后的某个午后,我感冒躺在房间里,突然传来敲门声。打开房门,饭店服务人员告诉我:“有你的电话。”当时房间里没有电话,外线全由柜台接听。我搭乘一动就发出“唧唧”声的电梯下楼,到柜台接电话,没想到是母亲打来的,我吓了一大跳。“喂,人家给我很多年糕,想给你寄一点过去,要吗?”“这边没有烤年糕的工具,饭店房间里也没有厨房,不用啦。”“那边怎么样?”“好冷。我还感冒了,睡了一整天。”

“发烧了吗?”“没量,不晓得。”“哦?这样啊。”妈妈还是说了那句老话。“有没有好好吃饭?”“有啦,我都按时吃了,不要紧的。”母亲沉默了一会儿:“好吧,先这样。”说完就挂了电话。挂断电话后我才想到,日本现在几点呢?母亲是不是计算过时差才打来的呢?

一星期之后的某天早上,母亲又打电话到饭店。“感冒好了吗?”“嗯,差不多吧。”“哦?这样啊。我有点事情,现在刚好在附近。”

“什么?你来纽约了?”“对啊,来找朋友。想去一下你住的饭店,方便吗?”“什么,来找朋友?你现在到底在哪儿?”“机场啊,我搭出租车过去。”“下这么大的雪,没有出租车啦。”“不要紧,待会儿见。”

母亲从来不曾出国旅游,说什么我都很难相信她在纽约有朋友。我实在有点担心,打开饭店的玄关看看,外头风雪交加,白茫茫一片。

一小时后,一辆出租车停在饭店前,有个人下了车。我仔细一看,正是两手提着大件行李的母亲。“你早点说,我可以到机场接你嘛。”“怎么可以让病人来接呢?”母亲说话的同时,呼出一团团白色雾气。一走进饭店,妈妈就向柜台里的服务人员深深一鞠躬,用日文向大家打招呼:“深受各位照顾,非常感谢大家。”她这副殷勤有礼的模样,让大家惊讶得瞪大双眼。

我带着母亲走进房间,她抿紧了嘴,不发一语。看她的'神情就知道,一定是看到这房间太过简陋寒酸,所以说不出话来。母亲把手上的行李交给我,里面有年糕、冲泡即食的味噌汤、海苔、酱油等,全是食物,还有感冒药。最让我惊讶的是,她居然连小烤箱都带来了。

“可以用这个烤年糕。”“何必呢?干吗这么麻烦。”我就是没办法坦率地说句“谢谢”。“那我走啦。”母亲只把行李放下,马上就要离开。

“你要去哪儿?”“去找朋友啊。”“朋友住哪里?”“就在机场附近啦。”

我试着挽留妈妈,她却执意要离开。

我请柜台帮忙叫出租车,等待车来时,我不经意地看到妈妈脸上有一道泪痕。看她这样,我再也忍不住哭了。之后,我和妈妈没再交谈。

出租车来了之后,妈妈先开口:“加油哦。”“嗯,谢谢。”妈妈钻进出租车里,说:“好啦,拜拜。”说完后她关上车门,出租车在大风雪中驶离。

三天后,我接到妈妈的电话,电话是从日本打来的。一问之下,我才知道,那天她搭了隔天一大早的班机回国。“前几天谢谢你。不过,你居然会讲英文啊。”“少看不起你老妈呦。”妈妈笑着说。我问她:“你那个纽约的朋友是谁?”老妈回答:“你不认识啦。”

篇5: 粽里拾起儿时香美文

粽里拾起儿时香美文

六月,草木葱茏,百花娇艳,万紫千红,空气中飘散着浓浓的粽香,沁人心脾,仿佛提醒着人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来临了。特别是在超市的冷冻柜旁,粽子的销售异常火爆,购粽子的顾客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然而面对现今这令人眼花缭乱、五颜六色、种类繁多的粽子,却勾起我记忆中儿时那终生难忘的浓浓的粽香。

我的童年是在经济比较溃乏的年代中度过的。妈妈是个非常善于勤俭持家的人,每逢端午节,无论家里经济有多拮据,妈妈也会从平时省吃俭用扣下来的生活费中拿出几块钱来,买回三五斤糯米,利用夜晚和午休时间,一个人做整粽叶、包粽子、煮粽子的活,为全家人过端午节吃粽子而辛苦地忙碌着。

那个时期的粽子,种类单一,形状简单,几乎皆是用大片竹叶(也称粽叶)包成三角形状纯白糯米粽子。然而,粽子样式虽然简单普通,但那用白糖蘸着吃粽子的香甜可口的快乐与惬意的感觉,赛过世间任何美味佳肴,是现今吃粽子时所品味不到的感觉。

从儿时到如今,在我的家乡,包粽子的粽叶仍旧习惯用宽大的老竹叶,这老竹叶,是竹农们将采摘回来的老竹叶晒干成卷状后,再一把一把的用废竹叶搓成绳,捆起来一小把一小把拿到集市上卖的'那种。

儿时,端午节前夕,妈妈将买回的成捆的竹叶泡在一个水盆中,浸泡大约一个昼夜后,竹叶变得松软,然后妈妈就用老布瓦放在水盆中,将虽松软但仍旧卷着的粽叶一片一片地摊平摆放在布瓦上,一片瓦上大约摊十只粽叶后,再用粽叶绳系紧,然后再放到添入适量水的锅中进行蒸煮,这样大约煮至两三个小时,粽叶完全变为平坦顺直,这样包起粽子来,即方便省时,粽叶也不易破裂脆断。

往往在整粽叶的同时,妈妈会根据整粽叶的时间,着手泡与粽叶比例相宜的糯米。妈妈将糯米淘干净后,添上淹没糯米一定高度容量的水,浸泡糯米的时间大约在八小时左右,因为这样泡好包出来的粽子易煮且松软绵香,劲道可口。

妈妈通常将泡好的糯米包成传统的三角状,因为三角形状的粽子,样式美观且包扎紧致不易煮散。包粽子的活看似简单易行,但实际操作时,则须有一定的技巧。儿时的我,特别活泼顽皮,每逢看到妈妈包粽子时,就会像个小馋猫一样围着妈妈转,为了能早一点吃到甜香诱人可口的粽子,天真的我,一边快乐地唱着儿歌,一边学着妈妈的样子伸出一双小手,先从水盆里拿出一片粽叶,叠成三角不三角四方不四方的四不像形状,然后一只手拿着粽叶,一只手从糯米盆中捞起一些糯米往叠好的粽叶里放,可是往往结果都是待粽绳捆扎好后,糯米会像顽皮的孩子同我玩捉迷藏游戏似的,争先恐后纷纷地从粽子底端一一滑落到水盆中。看到这个结果,我心里沮丧极了,带着一脸失望而无奈地笑向妈妈求援。看到我如此淘气可爱的样子,妈妈总会用爱怜伴以嗔怪的口吻,用手刮着我的鼻子说:“去去去,小淘气儿,越帮越忙!你别捣乱,妈妈可以包的更快些,这样你也可以早点吃到粽子了,乖,听说哈!”听到妈妈的嗔怪,我只好乖乖地站起来,用毛巾擦擦小手,然后把小板凳搬到妈妈跟前,专心致志地观看妈妈灵巧地包着粽子。

通常妈妈都会选择在晚饭后煮粽子,因为白天工作忙,时间紧,而粽子是需要一气煮成的,若不然粽子就会夹生不熟,而夹生的粽子冷却后若再煮,绝对不会有一气煮成的粘软甜香又劲道的美味。所以每逢妈妈煮粽子的晚上,小馋猫似的我,即使困得眼皮子直打架,也努力地使劲地瞪着双眼,兴奋地等待着香溢满屋的粽子出锅。

然而,粽子的最佳吃法,应该是待粽子煮好出锅后,将粽子一颗颗放入一盆清凉水中浸泡至凉透之后(越凉口感越好),蘸着甜甜的白糖吃,才会甜香绵绵,粘软劲道,回味无穷。所以为了使粽子更好吃,妈妈会在粽子浸凉后,在第二天的中午,还会让放学回来的哥哥,去离家半里地的一口深井里再打回一桶透凉的井水,再次浸泡粽子,这样浸出来的粽子,冰凉透心,口感味美更胜一筹,胜似现在用冰箱冰镇出来的口感。

篇6:关于端午节经典美文欣赏精选

五月初五,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荆楚大地的屈原记念日。时下,离端午节还有好些日,可城市的天空里早已弥漫起借机促销的滚滚硝烟。商家们各显神通――或通过媒体、或天女散花般地遍撒宣传单、或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总之,惠利打折是个幌子,借端午节便利,商家们肯定又要赚个盆满钵满。超市里,显眼位置的空间里,摆放出各式风味的粽子让人眼馋,尝鲜的欲望驱使得熙熙攘攘的人们欲罢不能。啊,年复一年的端午节,家家吃粽子;难得有文化韵味的家庭里,能听得到端午的历史渊源;家家户户门前挂上些菖蒲或是一大束艾蒿,人们是在借此方式祈求平安祥和,敬仰祭祀不屈的忠魂。年少时,我那难以磨灭的记忆里,七十年代初的云梦泽的一个端午节。那是个生活相当困苦的年代,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们兄姐弟五人。可想而知,我们当时的生存状态是个什么样,几乎难得吃上一顿饱饭,难得穿上一件像样的衣裳。尽管如此,那年的端午节,母亲还是想着法儿让我们过了一个还蛮高兴的端午节。父亲不知从哪里采撷来一些茭白的叶片,只是叶面有些黄枯的颜色,但这已经是很不错了。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岁月里,难得有更多的青绿的野生植物能正常生长,因为能吃的东西,都被求生存的人们果腹充饥了。母亲将有些枯黄的茭白叶片洗净后泡在水盆里。不多时,母亲从里屋端出一个搪瓷盆。盆里盛有白的粳稻米,黄的粟米,黑的荞麦米,还有淡红的高粱米,它们混在一起还蛮好看,估摸有二三碗的份量。母亲忙碌着,哥哥姐姐帮着母亲。我们小的三兄弟,当时的心情真的特兴奋,因为很快就有香甜的粽子吃了,可以能吃上一顿饱饭了,我们手舞足蹈地哼啊唱啊,清苦困顿的家哦,难得有这么一次欢乐过节的氛围。清爽甘醇的气息,很快地溢满整个居屋。我吮吸着迷醉人的浓香,心胸倏地涌起一泓清泉,沁入心脾。好久好久没有过的幸福哦,我们一家子围坐在饭桌旁,甜甜美美地吃上端午的棕子。只是,粽子的味道是咸的,因为当时家中没有糖,当时的家庭状况也不可能为吃一餐粽子而去特别地买一包红糖回来。到如今,我还老是想起那次吃粽子的滋味,咸味的有些糙口的多色彩馅的粽子,我是吃得多么地满足惬意,多么地幸福啊!那用绿白黑黄红的棕皮棕馅包裹起的粽子,拿到现在可是绝对的环保健康。如若母亲再按当时的原样,复原出同样的粽子,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能咽得下那咸涩的还有些微苦微酸的粽子?吃完粽子,已是傍晚时分。母亲引领着我们到不远处的楹佣岸边,大哥一路上,手提着自家做的纸质的灯笼,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站立在大堤上,我们隐约可见楹恿桨叮来往的人影很多。这是个端午节的傍晚,来楹铀里放逐水灯的人确实有些多。那个时候的家乡,每年的端午节,总有人们来河流里顺水放逐水灯的习俗:或是纸扎的船坞,或是陶瓷的碗盅,或是搪瓷金属的碟盘,它们承载上点燃火苗的蜡烛,轻缓地置放入河水里,顺风顺水地漂流向远方,带上人们虔诚的祈福,祭祀远古不屈的魂灵。楹影侗撸放逐水灯的人越来越多。祈祷声、祝福声、还有偶而燃放的炮仗声,强烈地交织在一起,奏响起人们庆典端午的传统序曲。母亲要求我们面向河里面,依次跪在河水边的沙地上。她自己从随身带来的竹篮里,拿出来早已做好的五个纸船,让我们兄姐弟五人,每人拿上一个纸船,在纸船中间位置安放好蜡烛,一个接着一个地燃亮蜡烛,轻轻地置放入水里。承载着蜡烛光亮的纸船,缓慢地在水中漂啊漂,漂流到光亮集中一片的地方。远远近近的楹永铮蜡烛的光亮一处处一片片,闪闪烁烁熠熠生辉地飘向很远很远。它承载着人们期盼美好幸福的心愿,也捎带去人们对远古先人不屈灵魂的哀思。母亲哦,一直口中念念有词,她在心中不停地为我们祈福,祈愿我们能永远平安快乐地成长。操劳一生的母亲哦,心中永远只有我们儿女的健康和快乐。感谢母亲,感谢母亲给予我们那个难以忘怀的端午节!再过些天,又是一年的端午节。我不知道,家乡的端午节,是否还是从前的那个传统过法?或是淡化了或是加入进时尚的新元素?我哦,将永远铭记母亲给予我们的那个贫困年代的端午节!

篇7:优秀散文:粽香飘飘端午节

优秀散文:粽香飘飘端午节

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里,总觉活得实在太忙了,日子过得比澜沧江水流还要快,好像才看见人行道边树枝吐绿,转眼间已是群山林茂,田野碧绿,花香满城,浓荫蔽日;以至于要不是上班路过早市,猛然看到那带着露珠的粽叶,闻到清晨的空气里散发出来的粽叶味道,我可能想不起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

于是,包粽子的念头是那样不可遏制地涌上心头,顺便买了粽叶、糯米、花生仁等馅料,早些下班回家,打开水龙头,冲洗米泡米,不觉间已泪湿脸颊,买米泡米的每一个过程都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想起儿时的老家的端午节;那个时候,年龄还很小,但奶奶当年包粽子煮粽子,给我们晚辈手上拴五色线,哄着我们喝艾叶熬煮的药汤,讲端午节来历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仿佛我又闻到了那满飘散的浓浓粽香。

奶奶总会在端午节前的几天,就将糯米倒进簸箕里,认真地拣干净糯米里的杂物,再用从井里直接打上来的水洗上两三次,在糯米里倒进淹过二寸的井水的大瓦缸,盖上一个用竹篾做的筲箕,放在阴凉处泡上一两天的时间,在包粽子的时候再用井水一次次的冲,直到把泡好的糯米里的酸馊味全部冲干净后,就开始包了;那时,粽叶是在村边山林里摘的,而粽子里的花生米是自家种的,柿饼是头一年秋天从院子外边的柿树上摘下来,削皮捏制后晒好的。

老家寨子里妙有几个识字人,奶奶也不识字,但就端午节的来历讲得头头是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在很早很早以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因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就就是在每年的端午节及端午节划龙船、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的由来。

我从史书中了解到,对端午节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六种说法: 一种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其二是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其三市恶日,据《礼记》和《吕氏春秋》记载,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其四据《史记》纪念诗人屈原,流行影响最为广泛。其五纪念女诗人秋瑾;其六纪念伍子胥,主要流传于江浙一带。

自古以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学毕业后,我走出了滇西凤庆县江北农村老家,三十多年里到过大江南北去过许多地方,当然也品尝国南北不同风味的粽子,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成。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棕子甜少咸多,馅料的内容,则是最能凸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方的粽子大约可分为四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还有种是豆沙棕,最后一种是黄糯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黏糯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所以有人美其名日“黄金襄玛瑙”。

南方的粽子最有特色的要数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成甜种。成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久选择,有八宝棕、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四川的椒盐豆棕口味最浓烈。将糯米、红豆浸泡,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煮熟后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广东的中山芦兜粽也很考究,配料也分甜成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粟蓉、枣泥;成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闽南的粽子口味最鲜,分硷棕、肉粽和豆粽。硷棕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襄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蘸上白糖来吃。

现在的我生活在城镇楼房里,已不具备用甘甜的井水泡米,从自家院子外的树土打枣晒枣、在村边打新鲜粽叶、用柴火煮粽子的条件了。但母亲包粽子的方法却一直承袭下来。母亲教给了妈妈也教给了我;当然,我也会把它教给自己的儿女。

前些年包粽子这些习俗琐事,都是有母亲一手操办,我中管品尝;近来,妈妈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说话走路都常常颤颤微微的,记不清儿孙的名字,整天打瞌睡,一副风烛残年的怜悯景象,虽有心却无力在为我包粽子了。

尽管在边疆沧源阿佤山,县城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粽子比比皆是,但我仍然习惯学着奶奶和妈妈的样子包粽子;材料一样,过程一样,包粽子让我会想起往事,也是我情不自禁地落泪。粽香深处,那些有关包粽子的记忆以及关于端午节来历的童年往事,早已根植成永远的记忆,又怎会在时间的流转中渐渐淡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