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基于语言顺应论的校园流行语的几种表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基于语言顺应论的校园流行语的几种表达,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基于语言顺应论的校园流行语的几种表达

篇1:基于语言顺应论的校园流行语的几种表达

基于语言顺应论的校园流行语的几种表达

当前大学校园文化流行词语比较丰富,代表着一种文化,反映了一种时尚,体现了一种情绪,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基于语言顺应论,对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着重从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特征方面对大学流行语中的.英语词汇进行了异语词、合成词和音译词三种分类与评价.该分类方法能比较全面地涵盖当前大学校园英语语言的类型,可以对当前一段时期新词汇的所属类型进行预测.

作 者:潘婉莹 任小玲 PAN Wan-ying REN Xiao-ling  作者单位:潘婉莹,PAN Wan-ying(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西安,710032)

任小玲,REN Xiao-ling(西安工程大学)

刊 名: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6(6) 分类号:H0 关键词:语用学   流行英语词汇   语言顺应论   异语词   合成词   音译词  

篇2:语用含糊与语言顺应论

语用含糊与语言顺应论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含糊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用现象,还是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在言语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用含糊是人们有意识无意识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交际者之所以要使用含糊语言是为了顺应社会、文化、心理等语境因素.恰当运用语用含糊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交际效果,更有效地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作 者:郝蕾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H0-06 关键词:语用含糊   语言顺应论   生成   交际功能  

篇3: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的选择

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

[摘 要]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与交际目的,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之间的一致性。译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者,要想成功地实现译作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就必须特应的语境条件和读者对象,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本文是从鲁迅和利玛窦的翻译实践中,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 翻译文本 鲁迅 利玛窦

一、语言顺应论与翻译

语言顺应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 . Verschueren在上世纪80年代酝酿,于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它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也可以是出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交际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变异性(variability),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2)商讨性(negotiability), 即语言的选择并不按照某种特定的程式或关系进行,而是有相当的灵活性;3)顺应性(adaptability),这是三个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项目中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特征(verschueren,: 173)。语言顺应论的核心是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即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与语言结构互动从而动态地生成话语意义,语言的选择必须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不管是口头话语还是书面语篇,语言使用者都应该有意识地将交际对象的接受能力考虑在内,才能成功地传达自己的意图。顺应过程中意识过程(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廖晶,施红梅,:168)。

同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从文本的取材到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行为的每个阶段都包含译者对多种选择的确定。相比于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翻译这种双语间的转换活动涉及的选择层次更为复杂。“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着语言符号之外的社会,文化,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宋志平,:20)。选择的目的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翻译活动中的各种选择都与交际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译者必须能够从特定的翻译语境中选择一种具体的翻译目的,而翻译活动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顺应这个翻译目的做出的。宏观层次的选择要顺应于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微观层次的顺应则体现在译者可以根据交际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客观存在,绝对的全方位的顺应是不可能在一次翻译活动中得到全部实现。译者在面对多种选择的前提下,只要能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目的出发,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有意识地选择文本和翻译策略,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从而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就可以算是成功的翻译(宋志平,2004:22)。

二、鲁迅翻译文本的选择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谈到翻译时曾明确指出:“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共译之例;三曰,善能译之才”(郭延礼,:227)梁氏所言“择当译之本”,指的便是译者的选材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加以介绍和翻译是翻译过程中一个最根本的选择。在历史大变革时期,较之“怎么译”,“译什么”更成为译事的头等要义(许钧,:63)。如何“择当译这本”,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动机,而这种目的或动机通常会受到译语文化的时代,社会和主流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大文豪,翻译家鲁迅身处风雨飘摇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的异化翻译的目的在于颠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但更深远的目的则在于“启蒙”,在于“文艺救国”,在于唤醒国民的革命意识。鲁迅当时所考虑的问题是要用科学和文艺来“救治”这“几至国亡种灭的中国”(2005g:318)。他指出: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光。这是互为因果的。(2005H:254)

他在谈到他翻译爱罗先珂和江口涣的作品时,还曾说过:

其实我当时的意思,不过要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而已,并不是从什么艺术之宫里伸出手来,拔了海外的奇花瑶草,来移植在华国的艺苑。(2005f :237)

所以由上可以看出鲁迅希望中国能借翻译来摆脱在“地缘政治关系中的从属地位”和“天真的文化沙文主义”。

三、利玛窦翻译文本的选择

韦努蒂指出:“翻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归化过程。其间,异域文本被打上使本土特定群体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文化价值的印记。……它首先体现在对拟翻译的异域文本的选择上,通常就是排斥与本土特定利益不相符的其他文本”(:359)。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明末来到中国,在华28年间不仅将天主教正式介绍到中国,还完成有关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西学”译著十多部,其中不少在知识阶层广泛流传,与当时蔚为壮观的经世致用实学思潮交融,在拓展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视野,培养其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识方面起到相当大的启蒙作用,并为随后来华的耶稣会士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学术传教”思路。利玛窦的西学译著能广泛流传,与其选材顺应晚明知识阶层的内在需要有着极大的关系。他的十一部西学译著中,以数学,天文学居多,共有7部,占总数的2/3,成就也最为称道。之所以要翻译这么多数学,天文学著作,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科学到明末已暴露其基本缺陷,即“行而下器用之学”的发达和“行而上数理之学”的薄弱之间的反差,开明知识分子已经发出要求变革的呼声。所以利玛窦译介西学的目的和动机在于“以学术收揽人心”,他所采取的自然是目的语文化立场,即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利玛窦在华期间与中国知识分子有广泛的接触和交往,深知他们一方面渴求西方科学新知,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外来文化以打倒一切的方式摧毁有着很厚历史传统和丰富文化遗产的中国学术体系。要使译文能较为顺利地徘徊于传统和求新之间的中国士人所接受,就必须“以西政西,以中化中”(冯应京,2001b:98)在尊重和顺应中国文化传统的前提下介绍西方科学知识。

四、总结

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与交际目的,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之间的一致性。译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者,要想成功地实现译作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就必须顺应特应的语境条件和读者对象,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只有这样翻译才会在现阶段我国的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劳伦斯,韦努蒂: 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1

[2]宋志平: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中国翻译,2004

[3]鲁迅:关于翻译的通讯,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篇4: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

本文从语用顺应论出发,着重分析了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现象以及广告模因如何顺应认知,情感和文化来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实现广告的.商业和社会效应.因此语言顺应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告语言,还可以帮助我们摸索出一些广告语言创作的基本原则,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广告创作进行研究,也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作 者:王劫丹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8(28) 分类号: 关键词:广告语言模因   模因论   顺应  

篇5:浅析广告语言的结构顺应

浅析广告语言的结构顺应

本文探讨广告语言顺应理论,认为在语言使用中,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语言使用者会对自己的语言结构进行选择调整以适应交际赖以发生的'由物理、心理、社交、上下文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语境以及自己的交际目的.着重分析广告语言在语言资源选择的第一层面,即广告语言的语言、语码、风格的结构顺应,分析广告语言在这个层面发生顺应的特征及其这些顺应选择所产生的特别语用意义.

作 者:刘恩祥  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29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1 关键词:广告语言   顺应理论   语言结构顺应  

篇6:顺应论视角下周恩来外交语言语用模糊现象分析

摘  要:由于直接涉及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外交语言非常讲究措辞和言语技巧。为了外交活动的成功,外交家们常常借助语用模糊这一有效外交策略解决外交难题,以实现最佳交际目的。本文基于语言顺应理论,从心理顺应、社会顺应和物理顺应三个方面对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语言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外交话语中恰当地运用语用模糊可以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灵活、礼貌和高效,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关键词:顺应论;外交话语;语用模糊

外交辞令指的是在外交活动中谈论较尖锐或较敏感的问题时所使用的经过慎重考虑的措词。一般来讲,外交辞令是一种正式、保守、准确的说服性语言,但出于说话者的立场和语言表达的策略需要,说话人常常故意使用一些含糊其辞的言语,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灵活、礼貌和高效,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外交活动顺利进行。中国外交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周恩来总理,在外交场合中恰当地运用语用模糊,使其话语得体、适当,具有超凡的言语魅力。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话语中的语用模糊进行分析。

一、语用模糊与外交语言

语用模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的现象[1] 。它是说话人在很强的交际意图的驱使下所作的语言选择,使用该策略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委婉、含蓄、礼貌。

语用模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常常表现为间接指示语、模糊限制语、低调陈述和间接言语行为等手段的运用。语用模糊的现象包括约略(approximation),模糊(fuzziness),笼统(generality),两可(ambiguity),含混(ambivalence) 等,以及寓意表达,如比喻(metaphor),弱陈(meiosis),反讽(irony)和夸张(hyperbole)[2]。

外交语言是一种正式、保守、准确的说服性语言,其最普遍的含义是那种能够使外交官(家)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谨慎性保留陈述”(Guarded understatement)[3]。外交语言非常讲究措辞和言语技巧,为了完成交流,外交家必须既要有所言又要有所不言,因此“建设性模糊”可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礼貌、灵活和高效,以解决外交难题,达到最佳交际效果,正如何自然教授所讲,“该精确的时候要精确,该模糊的时候要模糊;精确之中有模糊,模糊之中有精确——这是问题的起点也是问题的最终结果。”[4]正是由于语用模糊策略的大量运用才使得外交语言更具有得体性、简约性、幽默性、形象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

基于语言顺应论的校园流行语的几种表达

二、语言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由Verschueren提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都是这样。从语言本身的特点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 variability)、商讨性( 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5]。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变异性为顺应提供了可能,商讨性是顺应的手段,顺应性体现在变异性和商讨性之中,是语言使用的过程的核心。

根据语言顺应理论,语言的选择过程是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的动态顺应过程,不同语言结构的选择是语言使用者顺应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因素的结果。在选择语言之前,交际者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从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并对话语做出相应的调整, 最后做出顺应交际的选择[5]。为达到顺利的交际,语言使用者在做出选择时需顺应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世界。首先, 说话人自己的个性、情感、愿望和欲望等心理因素影响着语言的选择。同时,说话人的话语选择总是试探性地或成功地顺应自己对受话人的心理世界的评价。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时间指示关系包括事件时间、说话时空和指称时间。

篇7:顺应论视角下周恩来外交语言语用模糊现象分析

三、外交语言的语用模糊分析

作为外交辞令的一种策略手段和言语技巧,语用模糊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表层模糊,深层明确,从外交场合这个特定的语境来看,语用模糊是利用语言的不确定性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达到明确其交际意图的目的[6]。根据语言顺应理论,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在一种高度的意识程度下,为达到交际的目的,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进行选择顺应的结果。本文以周恩来外交语言为例,探讨其语言模糊所表达出的外交语言的得体性、简约性和幽默性。

(一)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语言的选择受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包括他们的个性、情感、信念、愿望、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5]。语言的选择受到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的影响,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

1971年,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该团有一名叫格伦?科恩的19岁的运动员进行提问:“总理先生,我想知道您对美国嬉皮士的看法。”周恩来笑了笑说:“看来你也是个嬉皮士喽。世界的青年们对现状不满,正在寻求真理。在寻求真理的时候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是可以容许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曾经想试试各种各样的办法。因此,我们是理解青年的想法的。”周总理还说:“如果经过自己做了以后,发现这样做不正确,那就应该改变。这是我们的意见,只是一个建议而已。”(合众国际社北京1971年4月14日电)。

周总理恰当地运用了模糊语言,漂亮且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委婉地指出我们的态度是“可以容许”,对它们的存在是“理解”的,以建议方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我们的意见:“如果发现这样做不正确,就应该改变。”既顺应了听话者的心理,也维护了说话人的面子。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评价说:“这整个事情是周恩来的代表作。与中国人的所有举动一样,它有许多层意义,对这些美国青年邀请的最明显的意义是:它象征着中国已承担了和美国改善关系的义务,而更深一层的意义是,它保证比任何渠道发出的外交信息都更有分量——现在肯定将被邀请的使节将来踏上的是友好国家的国土”。

(二) 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这里的交际者不是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他们的言语行为受社会和文化的制约[5]。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出于交际的需要,必须动态地顺应或遵守社会规约,受到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制约。因此说话人往往会通过语用模糊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顺应社会规范。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当尼克松走完梯阶,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便微笑着伸出他的手,周总理的那只手也伸了出来。两人紧紧地握着手,轻轻地摇晃着,足足有一分多钟,周总理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辽阔的海洋”不仅代表了中美之间的地理上的距离,更说明两国间相去甚远的政治观点和对峙25年这一漫长的岁月。随着两位领导人的亲切握手,这一切似乎都发生了改变。周总理的一个恰到好处的比拟,顺应了当时的社交场合,并充分体现中方改善中美关系的良好愿望和对美方友好姿态的欣赏。

(三)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就时间而言,它包括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和指称时间。空间指示即地点指示关系,它包括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5]。采用模糊语言这种策略顺应物理世界就是避免第三者的干涉和参与。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与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周恩来总理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对方说:“时间太短了。”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在周恩来总理的反驳中,在语言策略上对物理世界做出选择顺应,用了两个时间的对比来否定对方的观点。7与100年相比较,要否认700年而承认100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结果是承认100年就得承认700年这个事实。坚定立场都包容在寥寥数语的含蓄表达之中,充分显示了模糊语言妙不可言的表现力。

四、结语

语用模糊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为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把原本可以清楚表达的意思故意使用不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和交际策略。在外交场合中,出于说话者的立场和语言表达的策略需要,说话人常常使用语言模糊策略。正是此语用策略的大量运用才使得说话者的语言更具有得体性、简约性、幽默性、形象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本文基于语言顺应理论,从心理顺应、社会顺应和物理顺应三个方面对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语言进行分析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在外交辞令中切当地运用语用模糊可以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灵活、礼貌和高效,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俞东明.语用学定义与研究范畴新探[J].浙江大学学报,1993(4).

[2]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1).

[3] Nicholson,H.Diplomac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0.

[4]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8:谈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谈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校园流行语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现象,具有追新求奇、幽默风趣、简单快捷、形式多样等特点.

作 者:任永辉  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47) 分类号:H1 关键词:校园   流行语   特点  

篇9:汪曾祺论语言

汪曾祺论语言80条

1、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

2、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

3、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

4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5、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6、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7、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8、语言本身是一个文化现象,任何语言的后面都有深浅不同的文化的积淀。

9、你看一篇小说,要测定一个作家文化素养的高低,首先是看他的语言怎么样,他在语言上是不是让人感觉到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积淀。

10、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

11、我觉得研究语言首先应从字句入手,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2、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它就没有生命了。

13、世界上很多的大作家认为语言的惟一的标准就是准确。伏尔泰说过,契诃夫也说过,他们说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

14、韩愈认为,中国语言在准确之外还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这“言之短长”,我认为韩愈说了个最老实的话。

15、语言耍来耍去的奥妙,还不是长句子跟短句子怎么搭配?有人说我的小说都是用的短句子,其实我有时也用长句子。就看这个长句子和短句子怎么安排?

16、“声之高下”是中国语言的特点,即声调,平上去入,北方话就是阴阳上去。

17、我认为中国语言有两大特点是外国语言所没有的:一个是对仗,一个就是四声。

18、外国人讲话没有平上去入四声,大体上相当于中国的两个调,上声和去声。

19、外国语不像中国语,阴平调那么高,去声调那么低。很多国家都没有这种语言。

20、你听日本话,特别是中国电影里拍的日本人讲话,声调都是平的,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大注意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音乐美跟“声之高下”是很有关系的。

21、“声之高下”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前有浮声,后有切响”,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你要是不注意,那就很难听了。

22、语言学上有个词叫语感,语言感觉,语言好就是这个作家的语感好;语言不好,这个作家的语感也不好。

23、一般都把语言看作只是表现形式。语言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

24、语言和内容(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只是载体,是本体。

25、斯大林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现实,我以为是对的。思想和语言之间并没有中介。

26、世界上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也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

27、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这支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

28、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语言不好,小说必然不好。

29、语言的粗俗就是思想的粗俗,语言的鄙陋就是内容的鄙陋。想得好,才写得好。

30、闻一多先生在《庄子》一文中说过:“他的文字不仅是表现思想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种目的。”我把它发展了一下: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31、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都有文化的积淀。

32、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其实我们所用的语言都是有来历的,都是继承了古人的语言,或发展变化了古人的语言。

33、如果说一种从来没有人说过的话,别人就没法懂。

34、一个作家的语言表现了作家的全部文化素养。作家应该多读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对的。

35、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口语最大的不同是精炼。

36、说小说的语言是视觉语言,不是说它没有声音。

37、前已说过,人的感觉是相通的。声音美是语言美的很重要的因素。

38、中国语言.因为有“调”,即“四声”,所以特别富于音乐性。

39、一个搞文字的人,不能不讲一点声音之道。“前有浮声,则后有切响”,沈约把语言声音的规律概括得很扼要。

40、简单地说,就是平仄声要交错使用。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一顺边,是很难听的。

41、我们现在写作时所用的语言,绝大部分是前人已经用过,在文章里写过的。

42、有的语言,如果知道它的来历,便会产生联想,使这一句话有更丰富的意义。比如毛主席的诗:“落花时节读华章”,如果不知出处,“落花时节”,就只是落花的时节。如果读过杜甫的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就会知道“落花时节”就包含着久别重逢的意思,就可产生联想。

43、《沙家浜》里有两句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是从苏东坡的诗“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脱胎出来的。

44、我们许多的语言,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是从前人的语言中脱胎而出的。如果平日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

45、语言是要磨练,要学的。

46、怎样学习语言?……随时随地。首先是向群众学习。

47、只要你留心,在大街上,在电车上,从人们的谈话中,从广告招贴上,你每天都能学到几句很好的语言。

48、语言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语感”。作家要锻炼自己对于语言的感觉。

49、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

50、水和面粉本来是两不相干的,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发生了变化。写作也是这样,下笔之前,要把语言在手里反复抟弄。

51、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52、曾见一些青年同志写作,写一句,想一句。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语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

53、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篇10:浅析顺应论与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论文

摘要: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并且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而非仅仅被用于传递信息。借用维索尔论(1999)从语用功能综观论的角度提出的语言使用的顺应论理论,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问题,即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选择指示语来表达语用移情。

一、言语交际中的顺应

维索尔论(1999)指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特征。顺应论告诉我们,在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发生。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人类才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

二、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人际语用移情

移情最初是来自美学的概念,冉永平(2007)指出,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了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的顺应。语用学上的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人际语用移情包含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1.语用语言移情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者向听话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使听话人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力求达到情感趋同,从而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顺应。例如:“WhatabitofluckthatIamplacednexttoyou.”此句为两人相邻而坐时,一方礼貌性地对另一人说的一句非常得体的'话。这是说话者移情的说法,他认为自己被安排在对方旁边是一种荣幸(何自然冉永平,2002)。说话人尽量抬举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如果说话者不采用移情手段,而说“Whatabitofluckthatyouareplacednexttome”,就会使对方觉得说话者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相反,采用移情说法,缩短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2.社交语用移情

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2002)。比如,可通过“come”“here”等指示语的选择来实现移情。例如:“Oneshouldn’twasteadropofwater."此例用不定代词one代替人称代词you,使批评或指责性言语更委婉。如果将one换成you,就会伤害对方面子。反之,one代替you,看起来似乎是说话人发表某种评论,而不是直接批评或指责对方。所以说社交语用移情是出于人情世故的考虑,是体现其素质和气质的需要。

三、英语语言中空间指示语的移情

英语当中有一类表示空间的指示语,如bring/take,come/go,this/that和herethere等。这些指示语有表示近指和远指的区别,近表示朝向说话人,远指表示背离说话人。可是,空间指示语在日常使用当中,出于内心表达某种特殊感情的需要,说话人常作出看似异常的选择。例如,朋友相邀参加聚会或活动时,在考虑使用come和时是要有选择的,若是愿意出席,表达时从对方角度来考虑,用come效果更好。这种现象称为“礼貌的方位转移”,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以自身为参照点,而把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位置上去,以示礼貌。[31听话人听到对方使用come,顿时感到对方与自己心理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如果把come换为go不用移情说法,而以自己为基点来进行回答:“1willbedelightedtogo.”不仅会使说话双方心理距离疏远,而且是很不礼貌的表示。又如here/there等指示词语,无论表示近指还是远指,在语义上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从语用效果上不难看出,前者更加移情,从而拉近了谈话双方之间的距离,表示了对谈话人的肯定与尊敬。所以,说话人对指示语的选择不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的,而是具有灵活性,随时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策略,从而实现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这更加体现了英语语言使用中语言的顺应性。总之,语言选择受制于社交世界中人际关系的顺应,语用移情的目的是为了顺应对方或自身的心理或情感。

总而言之,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在英语语言中通过言语交际的语用移情,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实现语言使用双方的一致性,提高话语可接受性,以达到使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语用移情产生于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并且在指示语的选择之中处处可见。所以,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功能也是为了顺应交际双方或说话人和所指对象之间的情境、心理及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