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aa10020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良好护理在儿科重症病房中的效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良好护理在儿科重症病房中的效果,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良好护理在儿科重症病房中的效果
良好护理在儿科重症病房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开展良好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180例PICU患儿,随机分为良好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90例。常规护理组患儿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良好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措施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焦虑心理状况、睡眠质量及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良好护理组患儿焦虑评价量表(SAS)评分和医院睡眠问卷(SMH)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护理组满意度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ICU病房中开展良好护理服务有助于改善其睡眠质量,减轻患儿的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明显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临床可积极应用。
关键词:良好护理;应用效果;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为对危重患儿进行综合监护与救治,PICU逐渐发展,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学科联合救治模式。PICU中患儿各器官功能未发育完全,且病情危重、变化快,使得患儿并发症多、预后差;有30%~70%的患儿存在心理、恐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到患儿的康复,更有甚者依从性较差对临床治疗和护理产生抵触,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高于普通病房,导致PICU中护理工作难度高、劳动强度大。本文选取本院3月~3月收治的`180例ICU病房患儿,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综合性措施开展良好护理服务,护理质量得到改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3月~203月收入ICU病房的患儿180例,入选标准:入住PICU>5d;无精神障碍,能与医护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手势等正常交流。将患儿随机分为良好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90例。良好护理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4±2.7)岁。常规护理组男49例,女41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8±2.8)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常规护理组患儿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良好护理组患儿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护理服务[1],改善PICU环境、心理疏导、加强与患儿交流等,具体措施如下。
1.2.1病房环境为患儿提供舒适、整洁、安静、通风的环境,调节病房的温度和湿度。各种仪器的报警声音应尽量调到最低,以免干扰患儿休息,造成负面情绪的产生和加重。可为患儿提供消毒无菌的玩具、播放轻缓音乐,稳定患儿情绪,使患儿的注意力得到良好转移。
1.2.2护理内容加大护理监护力度,增加患儿体温、心率的监测次数。护理手法上尽量保持轻柔,避免护理引起的疼痛导致患儿挣扎反抗,影响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1.2.3心理护理患儿进入PICU后离开家属的照顾,会失去安全感,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护士要以温和的语气、慈爱的态度关怀患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介绍病房环境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让患儿重拾自信心,恢复积极的情绪。为达到患儿依从性好,和积极治疗的目的,可适当给予患儿言语的鼓励和物品奖励(如水果、玩具)。特别是对因气管插管等原因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的患儿,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文字等沟通方式来细心耐心的沟通交流[2]。睡前给予患儿温水泡脚、梳头、爱抚身体、讲故事或播放促眠音乐等。对于在PICU中常见的急救和死亡事件,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在窗前拉起布幔,播放音乐等)避免患儿看到或听到而产生心理阴影。在客观因素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患儿家属探视次数和探视时间,告知家属探视时应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与患儿要多分享开心的事情,可与患儿做简单的互动游戏,用家庭的温暖驱走患儿的焦虑、恐惧感[3]。
1.3观察指标采用SAS评价患儿护理干预的焦虑心理状况,采用SMH评价患儿干预的睡眠质量。患儿出院时,采用自制问卷量表(满分100分)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患儿及家属针对问卷中问题及综合情况给出最后评分,得分≥75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患儿SAS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两组患儿SA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护理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SMH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SM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两组患儿SMH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护理后SMH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调查问卷得分与满意度比较良好护理组问卷得分为(93.5±5.5)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1.4±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护理组患儿满意度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PICU患儿在监护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病情危重、周围环境变化、机械通气所带来的损伤以及家属探视时间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加重,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另外,PICU患儿的发病原因复杂,接受的侵袭性操作多,免疫功能低下。开展良好护理不仅能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而且能降低常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对180例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护理后良好护理组患儿SAS评分和SMH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出院时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良好护理组患儿满意度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PICU患儿进行良好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控制病情,对患儿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因此,良好护理护理是一种较好的护理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方昆.综合性护理在儿科ICU患儿监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9(1):169-170.
[2]唐萍.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当代医药论丛,,11(9):253-254.
[3]祝益民.儿科危重症监护与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58-159.
篇2: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整理收集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儿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儿科监护室的护理方法,观察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情绪变化。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有5例患儿出现焦虑、害怕、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其余患儿情绪平稳;对照组有17例患儿出现焦虑、害怕、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其余23例情绪平稳。观察者患儿情绪平稳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的情绪,有助于患儿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重症监护室;儿科
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儿心智发育不成熟,在监护室治疗脱离父母的照顾会造成其心理的巨大负担,产生不安、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对治疗产生抵触感,依从性较差,严重者会拒绝治疗,影响其康复。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本院对重症监护室患儿加强心理护理,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12月――12月间收治的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每组各有患儿40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16例,年龄范围3个月-6岁,平均年龄4.5±1.2岁;观察者有男性患儿25例,有女性患儿15例,患儿年龄范围4个月-6岁,平均年龄4.3±1.3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其监护人同意参与。
1.2常规护理模式下存在问题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病情多较危,重护士工作繁忙儿、心理护理方面欠缺。加之患儿处于陌生的环境,与父母隔离,同时忍受侵入性操作、限制性治疗等,会造成患儿的心理应激行为。具体如下:①焦虑恐惧情绪,缺乏安全感,表现为哭闹不止,烦躁不安,找父母等;②暴躁行为,输液打针时拳打脚踢护理人员;③依赖行为,清醒时必须要父母陪同;④心理抑郁,担心病情不能痊愈,心理负担过重。
1.3研究方法
1.3.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接受儿科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方案,包括对症护理,健康宣教,告知患儿及其监护人合理饮食等等。
1.3.2观察者护理方法观察者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要做好患儿父母的心理工作。父母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对患儿造成影响,影响患儿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要首先加强对患儿父母的心理干预。护士应该在患儿入院时就对其父母进行健康宣讲,态度要温和,向患儿家属讲解探视时间等具体事务,消除家长的忧虑感,增强其治疗信心。对于家长的.询问要耐心解答,若家长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要忍让在线,并联系医生向其详细解释,避免造成冲突。②对于昏迷或较小、无认知能力的患儿,护理人员要主动照顾,要神情和蔼,平易近人,杜绝护理工作的机械化。对待各种治疗药对有认知能力的患儿进行结算,提高其治疗信心,消除其紧张感和抵触感。避免或尽量减轻医疗操作给患儿带来的痛苦。③若患儿出现分离性焦虑,护理人员要给予身体上的抚摸、搂抱等,以此来缓解患儿焦虑的心情。在患儿病情许可的条件下,给患儿带来其喜欢的玩具有助于患儿分散注意力,平缓焦虑情绪。抚摸接触可以安慰疼痛,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哭闹,提高免疫力。对于年级稍大的患儿,我们要向其解释治疗的必要性,要加强沟通交流,消除陌生感和不安感,增强患儿对痊愈的信心。对于暴躁倾向的患儿,护理人员要加以忍耐,不能出现不耐烦倾向,以避免刺激患儿。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鼓舞患儿勇气,治疗后给予嘉奖表扬,降低抵触、增加治疗依从性。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害怕、抑郁、烦躁情况及焦虑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情绪平稳率。
1.5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χ±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者患儿有5例患儿出现焦虑、害怕、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其余患儿情绪平稳;对照组有17例患儿出现焦虑、害怕、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其余23例情绪平稳。观察者患儿情绪平稳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室具有很明显的专科特色,收治患儿认知能力不完善,对父母依赖较大,而监护室无家属陪护病房,父母只能在探视时间进行探视,加之病痛、陌生环境、枯燥乏味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往往会造成患儿焦虑、不安、烦躁,严重者会产生抑郁,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干预至关重要。综上所述,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的情绪,有助于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田勇丽,仇丽芳,宋静.浅谈儿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临床医药实践,,21(8):615-617.
[2]李梅,朱敏.心理护理对急诊观察室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18):128-129.
[3]阎金苓,李旭.儿科重症监护中患儿家长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11(11):2601.
[4]杜卓.心理护理在儿科应用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3(8):177.
[5]张银瑞.心理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35(16):2533-2534.
篇3: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连年升高。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肺部、气管以及胸腔组织的病变,患者呼吸困难,严重者会发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据报道,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疗效,笔者比较了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 11 月 ~ 年 12 月间入住我院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90 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42 例,肺癌患者7 例,支气管扩张患者41 例。男56 例,女44 例,年龄51~ 79 岁,平均( 65. 7 5. 6) 岁。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神志、体温、呼吸等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心理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并发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正常恢复。因此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心理压力。环境干预: 为患者提供卫生、清洁、舒适的环境,定期消毒、通风,保持病房的湿度和适宜温度; 定期检查患者的床单被罩,并进行消毒,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病情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要对其密切观察,如果出现病情或者临床症状突然变化要及时配合医生处理,防止意外的发生; 对患者的脉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患者出现脉搏和心率突变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给予吸氧治疗,并及时调节氧气的流量,使患者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如果患者需要静脉滴注,要控制滴注的速度,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通气干预: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则要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从而保证气流通畅。在通气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引流痰液,防止发生呼吸道损伤。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呼吸频率以及心率进行观察,护理效果以显效、有效、无效表示。其中显效: 患者呼吸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 有效:患者呼吸无显著障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身体状态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例数占该组总例数的百分比。
1. 4 统计学分析: 以 SPSS 17. 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用 2检验。以 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unjs.com】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 91. 1% ,对照组有效率为6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频率、心率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显著改善( P 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3 讨论
随大气的污染,人口的老年化加速,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连年升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其中,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脉搏和心率异常以及呼吸系统的严重损伤,而且具有病情变化快,死亡率较高的特点。据报道,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提供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提供护理效果,同时提高疗效。李晓艳等人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提供了护理干预,并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通过护理干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其护理有效率高达92.5%。本观察,笔者比较了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影响。护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干预、环境干预、病情干预以及通气干预。通过干预消除了患者的负面情绪,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为患者提供了无毒、舒适、清洁的环境,避免了二次感染和交叉感染;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一旦患者发生呼吸困难、脉搏和心率突变等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并给予相应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高达91. 1% ,显著高于对照组( 64. 4% ) ; 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显著改善( P 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果和笔者的预期相符,而且与李晓艳等人的报道结果一致。总之,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护理有效率高、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
篇4: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干预;常规护理;重症患者
由于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我国居民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失去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1]。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护理干预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9.6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例,肺癌8例,支气管扩张43例,将参加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服务,对患者呼吸困难、恶心以及头晕等临床症状和心率、心律、呼吸节奏和深度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监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内容和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呼吸内科重症疾病一般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呼吸,可能时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给患者和其家属在精神上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心理疏导,对疾病的知识进行讲解,对患者的疑问进行回答,尽量满足患者所提出的要求,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2环境护理病房环境要保持清洁,定期的给予阳光照射杀毒,定期的进行通风,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同时,患者的衣物、床单等也应该时常进行消毒,减少人员的走动,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刺激,而且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也应该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1.2.3通气护理护理人员要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仔细的检查,及时对患者气道内存在的分泌物进行处理;在吸氧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患者可以正确、合理的进行,避免损伤患者黏膜,湿化处理患者的气道,使气道保持净化。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统计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护理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患者的肺部、气管和胸腔组织内,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入病危的状态,最终导致呼吸系统衰竭,严重的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提高临床护理和治疗的有效性[2]。
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的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质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在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和通气护理等方面的运用,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让患者以最佳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在舒适、优质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较差感染的发生,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情况的发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护理方法[3]。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2013,12(3):427-428.
[2]黑胜楠.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吉林医学,2014,26(6):1327-1328.
[3]吴秀玲.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4,35(20):216-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