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西方家庭教育孩子四十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西方家庭教育孩子四十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家庭教育孩子四十条

篇1:西方家庭教育孩子四十条

西方家庭教育孩子四十条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子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出借书籍的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要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去思考问题。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孩子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控制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靠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会有错误的结果。

篇2:西方家庭教育的优势

西方家庭教育孩子四十条

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没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普遍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劳动。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

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

(1)宁苦而不娇。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去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残忍”的。

(2)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令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

(3)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

篇3:西方家庭教育的优势

由于育儿观、育儿方法着眼于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

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即使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

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

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练,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就有很多不如人家的地方。做父母的,不能不引起重视。

篇4:家庭教育孩子常见问题

家庭教育孩子常见问题

1、“只要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华人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说话……有些华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会思维迟缓,缺乏爱的安全感。

2、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

华人父母爱面子,又想鼓励孩子上进,于是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只能给自己带来不满和痛苦,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比较心理也可能导致家长之间的难以相处。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4、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也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些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和谐关系被牺牲。

5、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现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7、认为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拿来学习

有调查显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通过处理家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比较能面对挫折。华人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分担责任和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一个小矛盾就会引爆冲突。

9、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

爱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父母不该把爱当作对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挡箭牌。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篇5:家庭教育要和孩子一起

家庭教育要和孩子一起

作为一个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感慨:小学听话的“乖宝贝”一到初中就变了,有什么话也不和父母说了,越来越注重穿着打扮了,满口是父母听不懂的新鲜词汇了,考试分数也没有小学高了……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困惑和无奈呢?

孩子的心事你懂吗?

初中阶段的孩子,年龄大多在12到15岁之间,正是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一个年龄段。孩子的身高、体重迅速上升,第二性征出现,男女差异明显,对异性开始好奇和好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增强,记忆领域扩大、记忆效率提高,社会感情进一步发展,但自控力、平衡性、稳定性较差,情绪易波动、浮躁,意志易受外界影响而时冷时热,既能自觉养成一些好习惯,又常被坏习惯左右。办事易走极端,或半途而废或中途易辙,耐力和韧性不足。行为的自觉性有所增强,想成为一个大人,但社会还把他当成孩子看待,因而往往会与成人产生对立情绪,采取不合作态度,出现“代沟”。

初中阶段的孩子希望摆脱父母的监视、庇护,摆脱家庭的约束,有的甚至总想独立地处理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种事,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不愿意给父母倾吐心声,拉大了心理之间的距离,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在学习上,随着学科的多样化、深刻化,个别初中生学习上还没有学会“弹钢琴”,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甚至顾此失彼,一上初中就出现严重偏科现象。

孩子不是“考试机器”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经济条件,但把握不当,教育不得法,往往会陷入“误区”。孩子上初中后,家庭教育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从重物质生活向更重精神生活转变。注意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培养孩子宽容、和悦的大家风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从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二是从智力培养向全面培养转变。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分数高,其它都可以不予计较。于是一厢情愿,请家教、加大作业量,进补习班一拥而上,使孩子成为“考试机器”。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初中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除合理搭配营养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多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父母要不断充电

孩子进入初中后,活动能力迅速增强,视野日益开阔,观察辨别能力不断提高。父母不再是他们崇拜的偶像,其形象在他们心目中也不再那么高大,对父母自身素质、修养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上初中后,父母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活小节,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用自己谦虚、诚恳、豁达、开朗的性格去感染子女,用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自主、自强的毅力去熏陶子女,用自己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去激励子女,使孩子感到:我的父母是最棒的。总之,家长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力争成为孩子的楷模,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产生实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