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s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孩子过早训练如厕容易出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孩子过早训练如厕容易出错,欢迎阅读借鉴。

篇1:孩子过早训练如厕容易出错

孩子过早训练如厕容易出错 -资料
你孩子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家里对孩子的如厕训练过早,并且过于严格,孩子一“出错”就会受到指责甚至惩罚,孩子还没有准备好自主大小便的时候,被强行要求自主。来信说孩子一年前已经结束如厕训练,当时他才1岁多,对于男孩子来说的确为时过早,孩子出于恐惧心理,强迫自己控制便意。
然而一旦到了一个比较放松自由的地方,他的控制能力马上恢复正常状态,这个正常指的是他还不能控制大小便,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走完应走的过程。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在给孩子充足关爱和自由的幼儿园,很多在家已经自知大小便的孩子突然出现“退化”现象。
如果是这种原因,就让孩子回到纸尿裤时期,弥补过去一年错过的正常路程,让他按照自己的发育时间表来决定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如厕训练。可能你们需要等几个月,也可能几天就够了。
第二种可能是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比较严肃,孩子害怕老师,不敢告诉老师自己要上厕所。也可能老师过于关注孩子的大小便情况,让孩子比较紧张,总是觉得自己要大便。那么你需要跟老师多沟通,让老师换一种方式和态度。当然你们需要从老师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如果孩子不能控制排便,对于老师来说是很头疼的事情。
从来信透露的信息分析,你们平常对孩子可能比较严格,不允许他“犯错误”(不仅仅是大小便,也包括生活其他方面),所以他在做了“错事”,比如把大便拉到不应该拉的地方时,会因为害怕受到斥责和惩罚而大哭,会因为不能够坦然面对这次“事故”而拒绝换裤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如果不换裤子,就说明没有发生“坏”事情,或者这件事不是他做的;而换裤子,则等于承认自己做“错”事了,是“坏”孩子,
资料
看得出来,孩子平时在家里承受的压力蛮大的.,现在突出体现在大便问题上。一般来说,一个人承受了某种压力,可能在当时当事不会表露出来,却会在其他时间和方面把这个压力宣泄出来,如果总是闷着,人就会生病。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本来就很小,所以更容易找一个口子就宣泄出来。人受压之后,首先影响的就是他的消化系统,曾有科学家将我们的消化系统比作我们的第二个大脑,孩子更是如此,压力使得他首先不能控制大小便。
建议你们先把孩子接回家,让他多放松,不要给他施加做“乖孩子”的压力,也不要让他进行任何书本知识的学习。放手让他做他自己,给他成长的空间和自由。你们改变了态度,他的行为也会随之而改变的。
篇2:孩子过早独立是另一种奥数训练
随着“奥数竞赛”、“英语考证”逐渐降温,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分数之外的能力培养,更有妈妈反其道行之,表示坚决不上课外班,孩子必须早点扔向社会,学习吃苦耐劳……但当妈妈们纷纷夸耀自己孩子的独立能力时,是否观察一下内心,培养孩子独立的初衷是怎样的?而让孩子过早独立,是否是另一种拔苗助长?
媒体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天傍晚7点多,在重庆的一路公交车上,一个6岁的孩子带着一个4岁的孩子,并没有大人在旁。公交车工作人员没敢大意,把孩子安置到了调度室。反倒是孩子十分淡定,清晰地告诉工作人员,这已经是自己第四次带着弟弟坐公交,父母都知道。孩子父亲随后赶来,证实了孩子的说法,并称自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现在有一种“教育方法”渐渐流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越早越好。更多年轻的父母感受到独生子女“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的毛病,希望孩子从小锻炼能力和素质,也特别警惕自身及家中老人“溺爱、娇惯”的倾向。
随着“奥数竞赛”、“英语考证”逐渐降温,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分数之外的能力,更有妈妈反其道行之,表示坚决不上课外班,尤其推崇独立教育、吃苦教育,觉得这才是培养英才的必由之路。
每当家长骄傲地宣称,“我家孩子一出生就自己睡”,“我家孩子上下学从不用接送”,往往会得到别的家长羡慕的眼神。不过,这样真的好吗?
缺爱的孩子,也无法给别人爱
蕊蕊妈妈信奉“科学喂养”,绝不溺爱孩子。蕊蕊今年10岁,几乎从一出生开始,她就用各种方法训练女儿的独立性。蕊蕊在婴儿期就是独自睡一张床,一个房间;从小时候饿了要喝奶,到长大了想买个娃娃,都要实行“延迟满足”,没有痛痛快快地给予过;小学一二年级,蕊蕊就要过马路去小超市给家里“打酱油”,自己上下学——学校离家并不近,需要换乘公交车;一放寒暑假,蕊蕊更是要参加各种训练营,或是单独送回农村老家,几乎一天都不在家待着……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蕊蕊在家也越来越待不住。一放假就想出去玩,一旦在家就百无聊赖,仿佛无法自主安排每一天。同时,越到假期,和妈妈的相处就变得越困难了,容易吵架,引发冲突;一块儿出门呢,蕊蕊说了:我就算一个人在家宅着也不跟你出去!
一个夏日的晚上,妈妈想跟女儿散步,蕊蕊拗不过妈妈反复邀请,只好起身,但一路戴着大耳机听音乐,走在妈妈前方两三米处,始终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当你不陪孩子的时候,孩子慢慢也就不想陪你了。”儿童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说,“儿童的一切都是在模仿成人,父母怎样对他,她也怎样对待别人。一个人不可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从小缺爱的孩子怎么给别人爱?”
多年培养的结果,蕊蕊的自理能力非常强,也显得比一般孩子成熟,和同班女生玩不到一块儿,只是入迷地玩iPad,或者看电视综艺节目。
她关注的话题也比较成熟,当其他小女孩还在关心童话里的王子公主,她会问妈妈的同事:“如果你公婆春节要来你家过年,你是不是觉得特别难熬”?
有时候,蕊蕊的表现还让人吓一跳。她去同学家玩,问同学妈妈“你家WiFi密码多少”,这妈妈一时没想起来,蕊蕊说“你为什么就不愿意告诉我呢”,眼神里摆明了不信任。
尹建莉说:“过早独立的孩子往往早早丧失了童真。也许家庭经济环境不错,但家长人为制造了复杂的生存环境,迫使孩子早早成熟。就像在丛林中独立生活的小动物,需要时时保护好自己,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
过早训练孩子独立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
阳阳是个女孩,今年刚上一年级,虽然身高比同龄人矮上10厘米,但气势从来不输人。小时候,阳阳想跟妈妈在一个床上睡,不行,妈妈甚至无视阳阳的哭泣,哭到半夜都不行。渐渐地,阳阳不哭了,变得越来越“强大”。
从上幼儿园开始,阳阳就表现出极强的控制欲,“你一定要跟我玩,不许跟别人玩”。如果不跟她玩,就可能发生打架事件。放学时,其他小朋友都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回家,只有她背着一个超过她身形的大书包,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斜阳下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
尹建莉说:“这些家长表面上没有溺爱孩子,但其实和溺爱的家长一样,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孩子妈妈无视孩子的需求,就是在控制孩子,是用强权手段达成的。自然的,孩子从妈妈身上也学到了控制。这样的孩子往往陷于自卑,而自卑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能够控制别人,就能在控制中找到自我价值,陶醉其中。
其实,阳阳妈妈这么做也有苦衷。阳阳有一个患自闭症的哥哥,妈妈希望女儿长大后还能肩负照顾哥哥的重任,所以想把女儿培养得很强大。有一年暑假,妈妈特地把才四岁的阳阳送到一个军事化训练的夏令营,每天让孩子自己叠被子、吃饭、洗澡,甚至剪头发。
开学后,当阳阳顶着一个怪怪的刘海去幼儿园时,妈妈特别骄傲地跟其他家长说:“这是我女儿自己剪的。”
但妈妈不知道的是,阳阳不合群,经常郁郁寡欢地在幼儿园的草地上,把小昆虫埋进土里。
“这样的家长太急于把孩子训练成社会人,潜意识中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要把孩子推向社会。”尹建莉说,“古今中外在教育问题上,总是有太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成人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不断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强加到孩子头上。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拔苗助长。”
“过早训练孩子独立,最多只是让他看上去获得了小小的生活能力和生存技巧。家长的短见之一是喜欢根据外部的、可见的、可量化的东西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而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觉得孩子今天不高兴了,明天就会好。但其实坏情绪就像慢性中毒,会在孩子体内积淀,成为一种病灶。”
孩子只需要爱,不需要别的
在一次周末聚会中,尹建莉遇到过一对父母,在儿子3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一所全托的幼儿园,一周或者两周才接回家一次。父母非常满意,说孩子会自己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
在聚会中,孩子也的确看起来十分聪慧乖巧,坐在妈妈身边默默吃饭。但突然,孩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显得十分伤心。平息后才知,妈妈一直给孩子夹虾仁,他以为故意不让他吃喜欢的腰果,所以大哭,怎么安慰也没用。
尹建莉说:“看得出,孩子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父母和孩子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
一本名叫《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的日本畅销书曾经风靡一时。该书作者是一个日本家庭,妈妈千惠在女儿阿花5岁时因癌症离开人世,在她得知自己即将不治的时候,教会了女儿做饭、洗衣和洒扫等家务活,然后“死而无憾”。因为母爱、萌娃等元素,在社交媒体上赚足了眼泪。
但尹建莉自始至终都在想一个问题: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还非常弱小,如果妈妈真的得了癌症,难道不是应该教爸爸怎么照顾孩子,或者找一个好的监护人?妈妈教会孩子做饭,是打算让这个孩子孤立生活,在她去世后就天天给自己做饭吗?
尹建莉说:“这是把短见和矫情当成好事来宣扬。妈妈最多培养了一个好的家庭主妇,却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只需要爱,不需要别的。”
尹建莉强调,人的基因里潜藏着要独立的愿望,这是人的天性,不用担心孩子不愿意独立;相反,不能独立的孩子往往是由于早期错误的教育。
“就像奥数训练,本身是中性的,但如果孩子不喜欢奥数,非得训练就是错的。种.种培养孩子独立的方式也是如此。比如夏令营,孩子乐意参加就好,可以过一过集体生活,交交朋友,但如果把夏令营的训练当成目的,引起孩子的痛苦就适得其反。衡量标准,就是孩子喜不喜欢。”(蒋肖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