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654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浅析与时俱进思想的哲学意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析与时俱进思想的哲学意蕴,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浅析与时俱进思想的哲学意蕴
浅析与时俱进思想的哲学意蕴
“与时俱进”体现着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论;体现着“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思维方法;体现着“以实践为基础,永不止息的能动革命反映论”;体现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限定和越超的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论.
作 者:李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北京,100875 刊 名: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DE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7(2) 分类号:A849 关键词:与时俱进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关系篇2:论德图佐斯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意蕴
论德图佐斯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意蕴
迈克尔・德图佐斯以人为本思想建构在坚实的技术构想之上,继承了科学技术统一于人文的优秀传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
作 者:周伟业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江苏,南京,210003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0(8) 分类号:N031 关键词:德图佐斯 以人为本 哲学内涵篇3:“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摘 要:“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教育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即教育活动的展开在起点上基于生命(“天命之谓性”);在过程中循于生命(“率性之谓道”);在目的上又归于生命(“尽性”、“成己”、“成物”)。在今天看来,《中庸》的生命及其教育哲学思想仍有宝贵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天;命;性;生命;《中庸》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01-0024-08
“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
一、“天”、“命”与“性”的本质内涵
1. 天: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本源存在
《中庸》中的“天”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①一样,具有多重含义:
其一,自然之天。“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中庸》第二十六章)这里所言的天是对地而言,自然之天的色彩非常浓厚。

其二,人格意义上的天。“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朱子注解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中庸章句集注》)“诚”即是真实无妄。“天”的本性真实无妄,其运行也真实无妄。由“诚”到“诚之”,由“天之道”下贯成“人之道”,让人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中庸》之“天”具有的某种人格上的意义。
其三,主宰之天。《中庸》还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中庸》第二十六章)。天地是“至诚无息”的,所以才能具有博大、厚重、高远、光明、长久、永恒的德性;才能“为物不贰”,“生物不测”,使万物得以生成滋养。
最能体现《中庸》“天命之谓性”之“天”的思想内涵的是作为名词的“自然”和作为形容词的“自然的”,分别对应英语的“nature”和“natural”,是一种本源性的自然存在,即“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庄子?逍遥游注》),“天,则就自然者言之”(《朱子语类》卷五)。《中庸》第二十六章言:“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万物载焉。”这里的天是对地而言,与“天命之谓性”的“天”一样,自然之天的色彩非常浓厚。《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说文解字注》),“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说文解字?一部》)。这些注释说明了汉语语境中的“天”传递给人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基本意象,体现了其对于万物生命(当然也包括人)的凌驾。伍晓明先生也指出:“‘天’DD本来意义上的天,或所谓‘自然’之天DD的自然特征首先就正是高和明” [1 ],即《中庸》第二十六章所言的“博厚配地,高明配天”、“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本《中庸》以‘高’和‘明’来形容天,其实正是对天的最普通、最真切而又是最为意味深长的描述” [1 ]。天本质上是一种无限性和超越性的精神性存在,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中庸》第二十六章)的形上存在,是一个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生命之流。此“天”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天”。“天”是乾,是生命的起源,呈现蓬勃向上之势,自然地蕴涵和承载着生命。在《中庸》看来,“就人而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之性,乃天之所命,与天有内在的关联;天的无限价值,即具备于自己的性之中,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根源” [2 ]。
2. 命:贯通“天”与“性”的中介
“命”在古汉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义类别。名词和动词词义的“命”是基本词义,形容词词义的“命”是由名词和动词词义的“命”衍生而来,其意相当于现代汉语词义的“……的”。作为名词的“命”有生命、性命、命运之意;作为动词的“命”具有命令、使派、赋予、给予之意。从文字学上看,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命”和“令”两字往往是可以互解的.。傅斯年先生的考证表明:“‘命’字作始于西周中叶,盛用于西周晚期,与‘令’字仅为一文之异形。” [3 ]《说文》曰:“命,使也。从口从令。”(《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曰:“命也,天之令也。”(《说文解字注》)后来的阮元在《经籍纂诂》中则以“令也”、“教也”、“使也”等来解说“命”字。这里的命蕴含一种不可违抗的意思。《左传?成公十三年》言:“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孔颖达在《易?乾卦?疏》曰:“命者,人所禀受。”应当说,最初由“命”合成的“性命”、“生命”与天有着紧密的联系,由天命下贯而成。“性命本非二物,在天谓之命,在人谓之性” [4 ],人之“性命”、“生命”由上天给予,领受于天命,并要理解和遵行天命。
“天命之谓性”之“命”是在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形容词词义上来使用“命”的,“天命之”即“天命的”。我们在上文对“天”作了“自然”或“自然的”理解。循此,“天命之谓性”可以解释为:自然万物生来所禀赋的根本的内在的东西就是生命的本质。意思是说,“性”本于自然,成于自然,“命”上显于天,下化成性,是贯通“天”与“性”的中介。在这里“命”作为谓语动词使用,从天(发号主体)的角度来说是“赋予”、“委任”、“委托”,从性(受令主体)的角度来说是“禀受”、“接受”,理解和遵守天的指令而完成自己的生命活动,即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所言的“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二程也说:“天所付为命,人所受为性。” [4 ]在这里,“命”实际上就在命者(天)与受命者(生命)之间建立了一种委托性的契约关系,“命”使“天”得以发挥其决定性的支配作用,“性”则使“天”赋予“命”的内容得以表达。朱熹在《中庸章句》中也把“命”释义为“命,由令也”,正是“命”的存在才使得天的博厚、深邃、高明得以下贯于万物的生命之中,即“天之赋予万物者,谓之命”(《朱子文集》卷六十七)。正如国学大师唐君毅先生所言:“‘命’这个字代表了天和人的相互关系……‘命’存在于天人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回应以及相互的取予之中。” [5 ]“命”即是上天生生之道的过程表述,是天地自然界具有神圣意义的目的性活动和转化机制,“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天’之中,也不仅仅存在于内在的‘人’之中” [5 ],“命”承接的是“天”,指向的是“性”,孕育在生命的生长、发育、流行之中。 3. 性:上天所赋予的自然生命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在《中庸》里被看做是修道立教的基础。古往今来,关于“性”的阐释很多,除《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认为“性一般指人性,亦有天性、本性等涵义” [6 ]之外,人们还从天、理学、心学、生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性”②。在先秦哲人对生命的追问中,性字与生字往往直接相关。大约晚周时期,人们开始将目光由上天转向人自身,积极探索人自身生命的内在主宰力量和生命形成与发展的依据,并有意识地把“生”字与“心”字结合,由此产生了“性”字。据徐灏《说文解字笺》中的研究:“生,古性字,书传往往互用。《周礼》大司徒‘辨五土之物生’,杜子春读为性。”生字像草木从土中生长出来,由其象形义可进一步引申出生命的意思,五代时期的徐锴在《说文系传通论》也言:“故曰;性者,生也。既生有禀,曰性”。
《中庸》里对性的论述并没有具体展开,借助同为性命之学的《性自命出》中“性或生之”的命题或许有助于我们窥见《中庸》之性的真义。“性”与“生”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范畴。“性或生之”的意思是说生是性的本义,其理论价值在于正式提出了性的最基本的内涵就是生命本身。“性或生之”蕴含着生命自身的创造,生成和目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中庸》里的“天命之谓性”的性亦含有生命之义。“天命之谓性”是说生命是上天所赋予的,这实际上是从本源上定义了“性”,由于天是宇宙生命的本源,性(生命)即是由天所赋予人的本质性的东西。“性”从天(宇宙自然)而来,是一种“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就是《中庸》谈到的“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庸》第二十章),所以在徐复观先生眼中“诚即是性” [7 ],“诚”作为天道的本体,是“性”之实现和完成的根源,即“凡天下之物,诚之则有,不诚则无,故物之始终,全系于诚也” [4 ]。钱穆先生也认为:“性则赋于天,此乃宇宙之至诚。” [8 ]《中庸》里的“性”(如率性之谓道,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尽性等)均可理解为上天所赋予的天然的、自然的、固有的资质,即是指生命。“故诚乃自成,而其道乃自道也,非有假于外也,我固有之也” [4 ],“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性者,生生所有固有也” [9 ]。告子、庄子、荀子都有过与之相类似的精辟论述,如告子的“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庄子的“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庚桑楚》),荀子的“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以及后来韩愈的“性也者,与生俱生也”(《原性》)。
二、《中庸》“天命之谓性”所阐发的生命思想
“‘生’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 [10 ]《中庸》正是紧紧围绕“生”(性)、生命(性命)等问题与现象展开论述的,是典型的儒家性命之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庸》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宽裕雍容的生命哲学,它并不是纯粹地以科学的理性分析手段来对待、处置和研究生命,而是在“天
篇4:与时俱进做好地税思想政治工作的哲学思考
与时俱进做好地税思想政治工作的哲学思考
与时俱进做好地税思想政治工作的哲学思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一个永恒主题。与时俱进的政党,永葆青春;与时俱进的理论,万古长青,与时俱进的精神,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事业,欣欣向荣。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更是地税机关做好新时期税收工作的重要法宝。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地税工作整体跨越的大背景下,只有与时俱进、日益创新地开展好基层地税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灵魂工程”,地税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与时俱进研究“时”,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髓
“时”是新形势、新情况、新的发展变化;研究“时”就是要把握新形势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向,审时度势,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和日益创新地开展好地税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必要的前提是从根本上搞清楚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弄明白地税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哪些内涵和外延?
在7月25日召开的全国税务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加强税务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广大税务干部承担着国家税收征管的重要任务。要结合贯彻公务员法和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税务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使广大税务干部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增强依法征税、规范行政的意识,提高抵制腐败行为的自觉性,在全系统形成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良好风气。”的重要批示。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也在会上明确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税收工作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密切联系实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推进税务文化建设,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税务干部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增强依法征税、规范行政的意识,弘扬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抵制腐败行为的自觉性,在全系统形成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良好风气,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的新时期税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要求。这些都为地税机关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地税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深刻的阐述。
二、与时俱进分析“时”,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
与时俱进和日益创新地开展好地税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认清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正确看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根源,有的放矢。
总体上讲,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地税工作呈现出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组织收入连年增长,依法治税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文明创建硕果累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干部素质持续提升,都说明当前地税工作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为此,对于基层地税机关而言,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总体形势是较为乐观的。
实际工作中,在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调整的前提下,税务干部的思想状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干部的真实“思想家底”不易摸清、不易找准、不易把握,已成为当前制约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部分干部学习劲头不足,学习氛围不浓,学习热情不高,思想处于茫然状态;一些干部关注执法责任多,关注思想政治少;少数干部比待遇、比享受思想较为严重,这些客观表象都说明当前基层地税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由表及里,笔者认为,当前基层地税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化”现象: 第一,思想认识“虚位化”。表现在为数不少的人,甚至是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存有误区,认为搞业务工作是务实,搞思想政治工作是务虚,在思想观念上存在重视各项业务工作、轻视政治工作的倾向,产生一提起思想政治工作,厌倦者有之,怠慢者有之,说三道四者更有之。从而在实际操作上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次要位置,造成“两张皮”现象时有发生,“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依然存在。
第二,实践过程“排挤化”。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职能领导和人教部门的独家“买卖”,与其他部门无关,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额外负担,不仅本身不抓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对职能部门布置的思想政治工作抱有抵触情绪。业务忙成了一些人忽视和丢掉思想政治工作的“托词”和“借口”。因而,不积极配合,不齐抓共管,或把矛盾往上推,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一家忙”、“一头热一头冷”的不良倾向。
第三,工作落实“形式化”。往往是布置、通知一个个,但落实却是搞应付、浮在面上,做表面文章,“做给别人看”,认认真真走过场,而且把学习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以照本宣科读读报纸、学学文件替代思想政治工作;并以听汇报、看记录代替督查落实,以致出现上面检查听汇报看材料记录,下面应付闭门造车的不良现象。
第四,方式方法“单一化”。即教育形式单一,方式单调,针对性不强,方法相对滞后,内容枯燥乏味,思想保守僵化,缺乏时代感和感染力。单调呆板、空洞说教的结果使人心烦、令人生厌;而且现实中还往往用简单生硬的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用压制、批评、处分来解决一人一事的思想问题,结果是挫伤了人的积极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以上现象成了困扰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瓶颈”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是思想上和行动上与“与时俱进”的精神相悖离。
三、与时俱进瞄准“的”,日益创新地做好地税机关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找准切入点,抓住着重点,推崇创新,有“的”放“矢”。笔者我认为应对之策是突出把握“五个原则”,努力实现“五项创新”。
五项原则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即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即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时期税收工作指导思想上,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上,促进税收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和税收作用的全面发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塑造人,充分调动税务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贴近税务实际、贴近思想动态、贴近工作生活,准确把握干部的所思、所想、所愿,区别对待,有的放矢,注重实效。
――思想教育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做到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党组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原则。即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协调配合,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全面覆盖的良好局面。
五个方面的创新是:
――思路创新,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冲破思想“禁区”,倡导创造性思维,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思路再突破,摆脱“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真正向“唯实”转变。具体到实际工作中,要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从“等布置、等安排”转变为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根据本系统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实际需要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力求工作上有独创性、超常性、开放性,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内容创新,实现由单一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实际工作中,广大税务干部承担着国家税收征管的重要任务,组织收入是基层地税机关的中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将其作为自己的主战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中心工作的需要,跟随改革的步伐,注入时代的内容,增加工作的.职能,选准“结合点”,与组织收入、依法治税、征管改革、队伍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基层地税机关各个方面工作整体配合,争取形成综合效应,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优势。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还应与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使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导向紧密联系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要求体现在各项管理制度中,促使干部职工在“情”的激励之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
――形式创新,实现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要运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手段,借鉴相关科学的成果,使思想政治工作从统一教育向层次教育转变,从单向灌输向自我教育转变,从被动应付向超前预防转变,从单纯说理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如通过认真开展理想宗旨教育,引导税务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通过加强税务干部的“三德教育”,引导税务干部践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税务干部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通过不同层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营造“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良好风气;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廉政教育,筑牢地税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通过加强法制纪律教育,教育干部把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彻始终,严格遵守各项纪律。
――载体创新,实现把学习教育活动同地税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税务文化是税务部门在长期的税收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各种物质形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的总和。税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税务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好的平台和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与税收管理相结合,渗透到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为税务文化建设提供导向,使税务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要通过努力培育与税务现代化相适应的地税精神,塑造与税务现代化相适应的各种制度文化,创造与税务现代化相适应的优美环境文化,力争早日形成富含地税特色的法治文化、服务文化、人本文化、创新文化、学习文化、团队文化,引导干部弘扬团队精神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考核方法创新,实现由考核自身活动数量和形式向科学、全面、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转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往往把自身的工作量和活动形式作为考核对象,实际工作中,这种看似量化的考核方法不但不利于对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作出综合评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流于形式和浮于表面。为此,必须逐步改进这种以自身活动数量和形式为主要内容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考核中,既要把活动数量和形式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标准,又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应采用科学的、客观的、合理的方法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综合性考核,重点考核工作成效,由此真实系统地反映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是一项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更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只要我们与时俱进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脉搏,换脑筋、变观念,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就一定能开拓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电话:0317―2169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