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如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谈《鸿门宴》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谈《鸿门宴》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谈《鸿门宴》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金 传 富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学习,根本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因为心理现象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结构性或整体性,而整体又是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从整体上理解知觉的对象,就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把握。整体学习教学法(全习法)也强调:“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习的迁移。全习法的一个优点正是对待学习的材料产生意义及情境的一体化。也就是鼓励学习者去寻求他所面临的问题和学习情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共同因素。”这种方法还指出:“它对材料先求得一个轮廓的、概括的了解,有利于对局部的理解。这是从综合到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以大带小的学习方法。”
我们的实际认知体验证明,对一个学习对象的学习,也不是从先去查证每一个生词开始的,有时只看一下文章的题目就一带而过,除非要对该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深入分析,才去研究一些必不可少的问题。这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也即是自然的整体阅读,注重文章的整体。一是讲究熟读成诵,二是讲究口诵心维,心领神会。特别是文学作品,能够掌握文章的大意,进而在文章的情调、神韵、气势、警句以至语言风格等好多微妙方面也能够有所领会,这就是所谓语感能力。可惜,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注重了传统的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谨认真,基础扎实,但缺少创新意识。实际上有时连演绎推理都没有做到,相反以牺牲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为前提,推行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尤其是在古文学习上,多年的教学模式就是串讲法,虽然学生学起来很轻松,但并没有注意他们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有鉴于此,我在教《鸿门宴》时,运用整体阅读教学法进行了相应的一些尝试。
一、抓住矛盾线索
刘邦和项羽推翻了秦王朝以后,彼此的利益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冲突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斗争。《鸿门宴》就叙述了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情况。文章精辟的构思,谨严有序的情节,动人的矛盾冲突,洗炼利索的语言描写,不知打动过多少读者。那么,从战争双方根本利益的角度讲,《鸿门宴》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
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以课文预习提示中的介绍作答:“谁先入咸阳就以他为王。”“你怎么知道这一答案的?”“课文预习提示说: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命项羽北救赵,刘邦西略秦,并与他们约定,谁先入咸阳就以他为王。”
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应该说是正确的。是否全面和深入呢?未见得。因为学生可能并非从课文原文中选择答案,而只是被动地根据现成的答案。这样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课文中寻找相关的材料,从而解决这一问题:“如果课文提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是矛盾的根源,你是否能直接从猓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呢?”
学生要能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全文,并且还要能从中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而这种作法恰恰是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所不曾重视的。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来说,也许这一问题有些难度,这时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们,在课文里有个关键人物提到过这个问题,从而为我们暗示过矛盾的根源。“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这一关键的语句。”如果学生还不能回答,这时我们不妨启发他们,这句话是由刘邦最重要的勇士、也是他的谋臣之一的樊哙说的。这时学生找这句话已经是不难的了。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有了这个答案,也就预示了矛盾的本质所在了。因为樊哙下文还说道:“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劳苦功高而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十分明显,樊哙这里是借机讽刺项王的,同时也表明了刘项二人矛盾斗争的要源所在:即项王的兵力比刘邦多,然而刘邦却乘机占有了关中;根据先前的盟约,刘邦还可能“王之”,这对于项羽来说,实在是忍无可忍的事情,所以他要与之一决雌雄。这样一来,“鸿门宴”的发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这是整个鸿门宴贯穿始终的矛盾。
有了这些知识,等于抓住了全文的纲领。
二、理清情节结构
如果说以上工作可以看作课文的导言,阅读前的铺垫,那么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就是课文的重头戏。而课文的情节结构是悬念叠出的,这正是这篇千古美文的特色所在。
1.矛盾的开端与发展。
就宴前的形势看,刘邦无疑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史记项羽本纪》载沛公“军霸上”以前,项羽亦在拼力往关中赶路,沿途收秦降将章邯,“击坑秦军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几乎扫清了入关的障碍。紧接着“(项王西)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直接原因导致了“鸿门宴”的发生。
其一是,项羽入函谷关受到了阻碍,而其阻兵就是刘邦的部队。这对于拥有四十万军队(号称百万)的项羽来说,当然不能接受。攻关就势在必然。这一点,《高祖本纪》是这样记载的:“(汉元年十月)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刘邦听从了谋臣的`建议,于是派兵守着函谷关。到了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戏在函谷关以西、霸上以东界于咸函之间。当时项羽就准备攻关以后直接攻打刘邦了,可是,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欲以求封”的曹无伤却导演了一场千古鸿门宴。
正是刘邦手下出了一个曹无伤,把刘项的矛盾推向了高潮。当然如果没有曹无伤,战争也会照样进行,只是没有那么动火罢了。
其二是,听说沛公已先项羽入函谷关,那么根据先前的盟约,沛公就有可能称王。这对于不可一世的项羽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所以不免“大怒”。“一怒”而破关,“二怒”欲“击沛公军”,并且准备工作业已做好,事件正处在危急关头。这时又一个“程咬金”,使事件发生了根本的转机。那就是项羽部下的“楚左尹”、“项羽季父”项伯,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当儿,念于私情。“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要张良跟他一块出走。岂知张良并不为之所动,这就为下文鸿门宴的发展和高潮打下了基础。
在项羽欲攻沛公、刘邦可能不胜之时出现了曹无伤,也正是刘邦可能失败,才引出了一个背主求仁的项伯。要是没有这两个人,那也就不会有鸿门宴了。
基于这样的史实,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鸿门宴》矛盾和斗争的根本原因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请问鸿门宴的导火索是由谁引起的?”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会轻而易举地答出是“曹无伤”。但是光有这个答案不足以训练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找出曹无伤告密的具体内容,并且还可由此体会告密小人的阴谋嘴脸,预示他将来的可能结局。我们就也可由此启发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假如只有曹无伤,而没有别人,这场鸿门宴还会发生吗?如果有,那这个人又是谁?”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它是一个阶梯,是为下文打埋伏的,下文我们就可以这样要求学生去完成了:“请把项羽叔叔的卑鄙行径找出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经过这一训练,学生就可以试着从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比如,项伯是楚的“左尹”、又是当今大王的叔叔,权倾一时,可他却能自由自在的告密,这从侧面反应了项羽用人有何特色?跟刘邦用张良相比,项羽刘邦孰好孰坏?这一问可以立刻揭示项羽的弱点,反衬刘邦的优点。一个是用人不当和不善用人、一个是敢于用人和善于用人。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高帝条可见一斑(出示材料扩展学生知识):
陈平说:“项羽所任用和宠爱的人、不是项氏的宗亲,就是他的妻弟,虽有奇才智士不被任用。”本来项羽并不是完全不知人的人,他破人蒙蔽了,与项羽有姻亲关系的卑微小人都被项羽委以重任,执掌大权。这样,有才之士怎么能不被隐蔽呢?不过,项羽之所以这样做,也有其必然性。他是以欺诈而兴起的,事奉怀王而杀怀王,属宋义部下又杀死宋义;汉高祖刘邦入关灭秦当王关中,他又压抑刘邦而改封其为汉中王;田荣率众来归附,他又斩艾掠夺之。凡一贯嫉害别人的人,总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怀疑他人也同样会嫉害自己。轻率残杀别人的人,总感到仇故就在自己身边而不敢一刻放松警惕,左顾右盼,只有自己的兄弟和有姻亲关系的人可以信赖。如果把权柄轻易授于外人,则自己就处于怀王、宋义的境地。终日忧惧不安,甚至在睡觉时还在睡床周围布满持戈操戟的兵士,这样,怎么能不深疑天下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敌人呢?然后,这样疑心仍不能挽救他。项伯是汉王刘邦的心腹,但他又恰恰是项羽的兄弟(富按:原文);穷追项羽并逼迫项羽自刭者是吕马童,可吕马童正是项羽的老朋友。在大败之后仍跟随他的三十余骑中,竟然没有一个是他的兄弟和姻亲。怀奸而求援,最终必然陷于孤立无援。并非仅仅因未得到封爵而怨恨他的人攻击他,得到信重的亲戚背叛他已经很久了。
完成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再设问:“项伯把项羽要击刘邦的军事秘密告诉了张良以后,在刘邦那里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综合性又比以上的强了一些,因为这个问题包含着一个连环套答案,一方面是张良没有采纳项伯的好意,另一方面他还把这个机密及时禀告了他的顶头上司刘邦,而刘邦也真不傀是久经磨炼的斫轮老手,在他与张良的一席话中,不单套出了张良与项氏的关系,套出了张良的高招,而且似比张良还技高一筹,“要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一系列的老谋深算,无疑为自己找好了一条万无一失的退路。而这一切似乎都是在无声无息之中进行的。
2.矛盾的高潮与结局。《鸿门宴》的高潮与结局主要在于项羽的地位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则由被动一步步地转向主动的变化。这一点无论是在军事史、政治史,还是文学史上,都有其典型的意义;这也是后人们对这篇文章顶礼膜拜的根本原因。
刘邦广泛征求谋赂,计高一筹,事前作好了各种应急准备,所以他在鸿门宴上也就从容不迫,任凭张良樊哙幕后操纵,最后大功告成。从刘邦的角度来讲,他是由被动一步步地走向主动的。相反项羽却在鸿门宴上由主动走向被动,“竖子不足与谋”,最后失却了他的天下。
整个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是最主要的,所以问题就应该围绕项羽来进行,去其枝叶,取其主干;“为了自身的利益,刘邦不得不与项羽在新丰鸿门相见了。本来这时的主动权是在项羽手里的,刘邦的生死存亡就在项羽的一念之间。然而项羽却一次又一次地放过了杀死刘邦的宝贵机会。请问项羽有哪些杀死刘邦的机会?是怎样由主动转向被动的?”
这个问题,学生很可能把课文第三自然段全部答出来。这应该不算错,但不好。因为它缺乏应有的逻辑思考。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重读第三段,仔细品味它的微妙之处。
原来项羽有多次杀掉刘邦而独霸天下的机会: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羽要是有称王之心,则可乘机杀之,然而项羽放弃了这一机会。相反,他还出卖了曹无伤。一时高兴,居然邀请刘邦“与饮”,表现自己的大度。哪知,这就暴露了他的懦弱,亦足见他缺乏远见和计谋。
(2)在宴会上,“范曾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琚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照理说,先前没能杀刘邦,在宴会上采取补救措施也并不晚,然而项羽无动于衷,再一次错过时机。
(3)范增眼看事情并不会按原来的意愿发展,就不得不采取一条铤而走险的办法。“出召项庄,谓曰: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并且还明确告诉了项庄事情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没想到项羽手下的项庄也是那样一个不知变通的人,非要慢悠悠舞半天才去杀刘邦,当然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4)更令人不可思议的还是项羽手下的项伯,他不仅向刘邦告了密,在项羽面前还居然胆敢护卫刘邦,“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由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伯身居高位,而在主子面前却保卫了敌人。从整个环节看,项羽由主动而走向被动也就出于必然了。
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汉惟利是视”条评云:“汉……屡改穷蹙,不以为辱,失信废义,不以为愧也。若以沛公居项羽之地,在鸿门必取于杯酒之间,在垓下必渡乌江而王江东矣。”又“项氏谬计四”条云:“项王之失、不在粗疏无谋,乃在苛细多猜疑不任人。至于属坑降卒,嗜杀失人心,更不待言,”这些无一不是对项羽争斗失策的原因切中肯綮的评价。
相反,刘邦却在按部就班的谋划之中以及谋臣们的勇猛兼备之中一步步摆脱了险境,使文章中的杀与不杀、能杀与不能杀构成了精彩动人的一幕,从而形成文章的高潮。最后以张良樊哙的动人表演和范增的千古一骂成为结局。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项双方是如何展开一场殊死斗争的。而刘邦在这场斗争中求胜,显然与他及其谋臣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千古美文,司马迁写出了一部生动丰富的历史。
本文的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1.把语言学习和学生的思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学习的最大的自主性。
3.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
4.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进行教法的部分革新。
5.注重学习的认知过程培养。
篇2:整体勾勒 匀称安排——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二)
这是具体准备教学方案时的操作方式。其结果是产生一个较为规范的“教学蓝图”。
整体勾勒,指的是在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简洁地、提纲式地描画出某篇课文或者某一节课的教学步骤 、教学角度及教学内容。其要求是合理。匀称安排,指的是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根据每一步骤的教学内容规划一下所用的时间,力求各个主要步骤的时间大致相当。其要求是恰当。
如《故乡》第二节课(这节课的任务是完成对课文中“这来的
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的精细的品读)——精读品析课教学过程 构想:
简洁导入 ,切入到所要教学的部分。
步骤一:理解课文——请学生多角度概说课文内容(10分钟左右)
步骤二:揣摩妙点——请学生多层次品味美点妙要(16分钟左右)
步骤三:品评人物——请学生多侧面述说人物性格(14分钟左右)
简明小结:我们学习的实际上是一种阅读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
上述设想就是课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纲。从明处看,它表现出了教学过程 结构匀称、眉目清晰、任务明确的特点;从隐处看,它表现出了教师对课文揣摩玩味、精心提炼、化课文为教学方案的手法。总之,它立体地表现出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活动的充分、教学内容的丰厚,并特别地表现出教学角度的新巧。可以说,凡是像这样进行了整体结构思考和教学步骤 优化的课,没有上得不顺畅、不理想的。
根据上述例子,有两个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整体勾勒”时要充分地琢磨教学的角度。一般地说,几乎所有的教学方案都有一个事先的构思,所以“整体勾勒”好像不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但恰恰是在这个最普通的事情上,缺乏非常重要的研究——我们很少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很少从这种整合中提炼出优美实在的教学角度,由此而形成的弱点就是有整体的考虑而没有恰切新颖的角度,于是我们的课就大量地按解析课题、分析结构、讲读文段、归纳主旨的平面思路进行。
第二,“匀称安排”时要反复地考虑时间的切分。从教学实际来看,时间的切分也好像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的习惯是在教学设计中基本上不大考虑各个教学步骤 的时间安排,即使是很高层次的大赛中也有不少的课中存在着那种“不歇气”的大板块。这就表现出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往往不考虑课的节奏,往往不考虑课的从时间安排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比较匀称的节律之美。
在备课时要将“整体勾勒,匀称安排”做得比较好,除了认真研读课文之外,还要在构思上下一点“苦心孤诣”的功夫,要用设想的方法、实践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来形成、修正、完善我们的教学构想。
如,笔者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时,策划、运用过这样一些方案:
方案一:
告诉大家——读妙文
提醒自己——寻雅词
评说课文——品奇字
表现生活——学美句
方案二:
对夏天说话——理解
对自己说话——积累
对课文说话——品析
对大家说话——创造
方案三:
朗读,说理解的话
选读,说积累的话
品读,说发现的话
演读,说创造的话
以上三个方案都是四个步骤,都表现出一种顺承而下、层层推进的逻辑顺序,都表现出语言形式上的排比之美,时间的切分大致相当。它们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步步为营,有序延展,形成课文清晰明朗的教学过程 。
但它们又各有个性。方案一突出的是活动方式与学习内容,方案二突出的是课型设计(说读课)与活动目的,方案三突出地用“双线”的形式强调了学生的活动,同时暗含着课型的特点。总的来看,方案三要胜出一筹,而它的出炉也正是反复酝酿、颇费思量的结果。
转录自《语文教学通讯》第2期
篇3:紧扣课文中心组织整体阅读教学--兼谈《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整体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方法:“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大纲精辟地阐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与部分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来组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紧扣课文中心组织组织整体阅读教学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中心很明确。有的在课题上点明中心,如《飞夺泸定桥》《可爱的草塘》中的“飞夺”与“可爱”;有的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处点明中心,如《桂林山水》中开头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即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有的在课文的中间点明中心(往往是人物语言或者是过渡句)。如《挑山工》中那位挑山工跟“我”说的那段话,《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句。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中心句来组织整体阅读教学,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一夜的工作》为例来谈谈。
《一夜的工作》是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稿件,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赞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无比崇敬与爱戴之情。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这课时,可紧扣课文中心组织整体阅读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中心。通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了课文的中心是“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弄清哪些段落是紧扣这一中心写的--即课文第二、四、五自然段。这一环节,为“部分”的教学做了铺垫。
其次,围绕中心组织“部分”的教学。指导学生精读与中心密切相关的第二、四、五自然段。围绕中心词“劳苦、简朴”来认真阅读,通过默读、画记、思考、小组交流、师生共议、指导感情朗读等方法来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学生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周总理工作认真、细致和严于律己、与人们同甘共苦的崇高品德,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
最后,由“部分”回归“整体”。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来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通过自读思考,汇报交流,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自己所说的话,尤其是直接点明中心的那一句,是作者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被她那种工作劳苦认真,生活简朴的精神所感动而引发的肺腑之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之情。同时,也使学生对周总理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紧扣课文中心作者整体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施课堂教学使教学目的、重点十分明确。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简单”了,避免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头到尾泛泛而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浮光掠影”的现象,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当然,紧扣课文中心组织整体阅读教学方法也要因文而异。
[紧扣课文中心组织整体阅读教学--兼谈《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篇4:谈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及操作
清潭中学 姜贺
一.
引言现状: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严重地干扰着新教材教学思想的贯彻和教材的体现。一方面新教材词汇量大,语言材料多,语法知识零碎,课不好教,课时紧张。另一方面,现在初二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老师教得辛苦,尽管每一节课都准备了极为丰富的知识,详详细细地讲给学生,就怕学生听不懂,不会做,所以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学生学得也很累,结果如何呢?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依旧很差,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很卖力气,很巴结。现在想来,教师只知“教”,而没有想到学生怎样学。这种状况随着内容和难度的加深,可能两极分化还会越来越明显。措施:要想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正确处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贯穿于我们教学中的“纲”,而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工具。下面与同行探讨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和备课过程中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
整体把握单元内容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单元内四课的教学内容不平衡的矛盾,教师应能对此整体性调整或处理,如适当调前或调后,有些内容可适当增减。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从而驾驭教材。
2.
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单元整体教学既有与课文整体教学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与其不同的一面,即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整体把握的是教材中的每一单元。虽说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侧重和特点,但每一个单元内只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单元话题。单元的四课既围绕话题展开又相对独立成篇,构成一个有机的单元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统筹安排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对单元教学过程做整体设计,处理好课与课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合理安排各课的教学内容,科学分解单元内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单元内各课时的特点,形成以听、说、读、写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不应只有分课时计划,而没有单元总体安排。
3.
优化教学模式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应当是相对固定的,但教学的方法却不应一成不变。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任务就是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增加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好学,而且知道怎样学。课堂上尽量多用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 等活动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语言技能训练的机会。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
1.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21单元的话题是谈论过去的经历。教学目标: (1). 学习情态动词could的用法(2).
掌握反身代词的用法(3).掌握由and,
but等并列连词连接的并列句(4).学会一些有用的词语能力目标:培养交际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重点:反身代词和常用词语的运用教学难点:并列句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投影,简笔画,英文歌曲磁带等。
2. 分课时教学模式:
L81----对话课模式:以听导说,以析助说,读后仿说,创设语境多方练说,教会学生在实际交际中会说。教学要点:导入要新,分析要简,情景要真,操练到位。教学目标:学习情态动词could和反身代词的用法。教学重点:反身代词有单、复数之分及其构成。教学步骤:
1. 复习:谈论寒假生活及春节活动。 2. 导入新课:让学生仔细听老师说, I can skate on the real ice. I
could do it when I was nine years old. Nobody taught me .I learned it all
by myself. 问几个问题 1. What can I do ? 2. When could I do it ? 3. Did anybody
teach me ? 4. How did I learn it ? 然后让学生仿说,再让其同学用第三人称复述. 同时指出could是can过去式
3. 朗读并表演Part 1 (1)(可将81课两幅图先画在投影上)问:What’s she doing ? (She’s riding a
bike.) Can she ride a bike?(No, she can’t. Because she fell off the bike.)
She hurt herself, didn’t she ? ( No, she didn’t )
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节对话,将有用的短语写在黑板上并领读 fall off, hurt oneself, teach oneself =
learn…all by oneself (2)朗读并表演(3)迁移与拓展 让学生整理已学过含有反身代词的词组 enjoy oneself,
look after oneself, help oneself to, buy oneself, wash oneself, say
oneself to… 整理各种人称的反身代词(口头)。 4. 问答:读后仿说 ( In pairs )。(Part 2 )用Could you
……when you were….years old ? Yes, I could. 然后改变人称用she or he. 5.
操练:创设语境多方练说。(Part 3 ) Could you 1. sing English songs 2.read 3. write
4.play the piano 5. play computer games when you were four? Name Answers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让学生先填表,老师问:“What did you find out about ….?”
学生答: I found out that he/she could read when she was 4. 6.练习与作业: 完成L 81 of
Wb (P97)复习并整理反身代词。 Lesson 82 The moonlight Sonata
一、教材分析阅读课模式:泛读大意,精读细节,再读解惑,四读赏析。教学要点:设问要巧,讲解要精,引导得法,操练到位,
适当引伸,拓展渗透。二、教材内容:本课主要讲述有关贝多芬的著名的《月光鸣奏曲》的故事。教师先复习一些有关音乐及贝多芬背景知识的词汇,使学生思路清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学会有关音乐及贝多芬知识的词汇。如,piano, moonlight, sonata, poor, afford, to one’s
surprise, lose oneself in….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德育目标:
欣赏音乐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此外,要体现素质教育、潜在外语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培养。四、重点与难点:重点:
学会有关词语,理解课文。难点:
词语的综合运用。五、教材处理根据以上分析,同时针对学生学习外语存在的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音乐氛围,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所学课文创设一定的氛围,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不但使学生思路清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完成教学任务。六、教学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七、
教体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八、课时: 两教时九、教学程序:第一教时
Begin with a piece of Beethoven’s music (Picture 1)(欢乐颂) Step 1 : (
Picture 2 ) Ask the students two questions about the music (1) What’s the
name of the music ?(2)Who composed it ? ( Beethoven ) (3)How many pieces
of his music do you know ? Now I’ll introduce you one of his piano music.
Would you like to listen? Play the music and the students listen and watch
. ( Picture 3) Step 2: (Picture 4 ) Now answer the questions : (1) What’s
the name of the music ? (The Moonlight Sonata) (2) What do you know about
Beethoven ? Then tell them more information about Beethoven. ( Picture 5 )
Step 3: (Lead to the lesson ) 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how and where he
composed his Moonlight Sonata. Step 4: Show “The knowledge aims”: (Picture
6 ) (1)Learn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be able to use them. (2)Read the
passage fluently. Step 5. (Picture 7) Ask one question : “How did the girl
learn the music?” The teacher will tell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while
the students listen and look at the pic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re shown.) Reac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fter the
teacher. Step 6: 1.Listen and read after the tape. Then tell Yes-No
questions. (Picture 8) 1. Did the girl find it easy to play Beethoven’s
Sonata in F ?2. Did the girl live alone ? 3. Did the girl really believe
her dream would come true? 4. Did Beethoven teach the girl learn to play
his Sonata in F ? 5. Did the girl and the young man like the music played
by Beethoven ? 2. Ask the Ss to read the text more carefully again
(Picture 9) ,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it, then give them
some minutes to prepare ,then ask and answer them in pairs. ( Picture 10)
1. Why did Beethoven stop outside a little house when he was walking in a
street one evening? 2. How did the girl find Beethoven’s Sonata in F ? 3.
What did the young man say when he heard the girl’s wish ? 4. What
surprised Beethoven when he saw the girl ? 5. How did the girl learn to
play this music ? 6. Did Beethoven teach the girl to play his Sonata in F
? What did he do instead ? 7. Did the girl and young man like the music
played by Beethoven ? How do know that ? 8. What did Beethoven call that
new piece of music ? 3. Try to retell the story according to the answers
or key words. Divided the passage into three parts: (1) one evening, walk,
stop, hear sb. playing, come one’s voice, be difficult to play, How I
wish…., cannot afford to do sth., say it for fun (2) knock at, in the dim
candle light, sit before…, to one’s surprise, learn it by ear, listen to
sb. for a long time (3) say no more, sit down, shine brightly, look up,
say to oneself, listen to …. Silently, lose oneself in…, al night, call
it… Step 7: Now we’ve known more about the music “The Moonlight Sonata ”.
Do you know about any other composer ? ( some students tell the names they
know ) Now here is a piece of beautiful Chinese music (《二泉映乐》)for you.
Let’s enjoy it. ( picture 11 ) Play it .(Sing it together if they can .)
then talk about the music and the writer “ Who composed it ? Where and
when was he born ? Who taught him music ? What’s the feeling of the music
,a happy one or a sad one ? (Picture 12) and give them some minutes to
discuss it . Step 8. ( Picture 13) Talk about their favourite music. 1.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pop, rock, classical, light, country
…..) Why ? 2. Can you play the piano or any other instrument ? Who taught
you ? (Ask one student to act ) Let’s invite her to play it. Step 9:
(Picture 14 ) Practice :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alk about them (key
words given ). Write the answers in their exercise-books. Step 10: (
Picture 15 ) Do some exercises using the useful expressions. Step 11 :
Homework for today :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do the written work. ( That’s
all ) 第二教时: Step 1. Review L82 1. Read the passage first then try to
retell it. 2. Speak out the useful phrases and sentences. Step 2: Explain
some of language poits:(讲解、迁移、拓展) 1. He heard someone playing his Sonata
in F. (1) Difference between hear and listen (2) hear sb. do / doing sth.
(see, feel, watch ) e.g We often hear him sing English songs in the next
room. Can you hear someone singing in the next room ? 2. How I wish I
could …. (1) wish + clause ( past tense ) (can’t realize) e.g I wish I
could answer the question. (That means I can’t ) (2) hope to do / wish sb.
to do She hopes to come to China next year. I wishes her to come to China
next year. 3. I couldn’t afford to do…. “afford” is often used with can,
can’t, could, couldn’t ) 迁移 afford and pay 4. play the piano ( “the” need
to put in front of instrument, but not ball games) 5. “quiet” and “silent”
“quiet” 表示静止的状态。用于人时,表示性格的安静,但并不指默默无声。This is a quiet fishing village. He
spent a quiet evening reading at home. He ia a quiet man. “silent”
表示“无声的、沉静的、一声不响的”,指没有任何声音。 That is a silent movie. He is silent about what
happened. 二、Exercises: 1. Translation 2. Choose correct phrases to fill in
the blanks 3. Composition: If you have lots of money, what will you do ?
L83----语言知识课模式:自然呈现,初步操练,适时归纳,表解重点,练习巩固。教学要点:精心组织,训练多样,活而不乱,注重实效。教学目标:1.继续反身代词的用法,掌握由and,
but等并列连词连接的并列句 2.go on a trip,too…to…, return, have a nice weekend
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合作,能归纳整理知识点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简笔画等教学方法:通过“读一读”,“练一练”“议一议”,“想一想”等环节,倡导自主学习。
Teaching steps: Step 1. Check their homework. If you have lots of money,
what will you do ? (1) Review the reflexive pronouns by asking questions.
T: Do you live by yourself ? S1: No. I live with my parents. T: Do you
wash yourself ? S2: Yes. I do. T: Can you do your homework by yourselves ?
S3: Yes. I do it all by ourselves. Ask the others to change the personal
into the third (2) Show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o the students: I hope
she didn’t hurt herself. She taught herself. Did she learn all by herself
? How I wish I could hear Beethoven himself play it! Then he said to
himself,.. They both lose themselves in the beautiful music. I can buy
myself lots of good things. I don’t enjoy myself very much. Could Mr More
buy himself lots of good things ? My little brother is too young to look
after himself. Help yourselves. 反身代词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单数 myself yourself
himself,herself,itself 复数 ourselves yourselves themselves (3) Sum up : (by
the students) Step2. Presentation ( Books closed ) Ask “ Does Mr More
enjoy himself ?” Play the first part of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 answer ( No ). Then do the same with the second part. Next open their
books. Let them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pairs. Play
again for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reading aloud. Step 4: [议一议] Point out
the Compound Sentences in the Part 1 Ask “What kind of sentences are they
?” They’re called Compound Sentence Look at the form: The Compound
Sentence 连词 例句 代表的关系 and Mary helps Kate and Ann helps Lily 等同递进 but Jim
likes Chinese, but he needs help. 转折 or Do you like apples or pears ?
选择,否则 so Mike was ill, so he didn’t go to school 因果 [想一想] Ask: Are they
Compound Sentence ? Why ? 1. Jim and his family work in the same factory.
2. I turned on the TV, sat down and watched it 3. We sang and danced that
day. Step 5: Part 2.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Then in groups of three get them to read the dialogue together. Step 6:
[练一练] Do the exercises of WB 83 Step 7: Homework:(1)Recite Part 1 and Part
2(2)Finish WB and do some translation exercises.
L84----听力与写作课模式:总结提纲,精讲多练。单元练习,排忧解难。听-----初听梗概,再听细节,三听校对。教学要点:听前简介听力内容,合理调控听力难度,听后及时检测反馈。写------问答练习,口头作文,书面表达。教学要点:激活潜能排除障碍,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教学目标:语法小结,总结提纲。能力培养:指导听力方法。教学重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Teaching steps: Step 1: Revision. Have a dict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down the sentences the teacher says ( They’re the answers to
yesterday’s homework ).Then check their writing with the class. Model . 1.
He could ride a bike all by himself when he was four. 2. The ice is too
thin to skate on. 3.The boys enjoyed themselves in the river just now. 4.
I saw the children playing football a moment ago. 5. Mr Green is reading
newspapers at the table, and Mrs Green is having breakfast at table. 6.
Work hard, or you won’t catch up with the others. Step 2: Read and act (
Part 1 ) Play the tape of the first dialogu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then get them to practise it in pairs. Ask some pairs to act
it out. Repeat with the second part in the same way. Pay attention to
these: (1) It’s time ….. (2) get + Link.v (3) leave + someplace. Step 3:
Practice : ( Part 2 ) In pairs, have the students practise the dialogue
orally. ( Part 4 ) In pairs , have the students make sentences. Then ask
some pairs to share some of their sentences with the class. Do Wb L84, Ex
6 orally in pairs. Step 4: 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ll in the
table below. Step 5: Writing Have the students work individually to
unscramble the note Then change their answers to check. Step 6:
[Checkpoint 21] Sum up by themselves first without their books. Step 7:
Homework for today. (1) Finish all the exercises in the WB. (2) Write down
th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eir notebooks.
篇5: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江苏 扬州 ●方 子
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我感悟到语文教学要实施教学的过程应立足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情,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应当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文本的内容特点,制定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开展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高度的热情,愉快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或结构特点是制定“积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不断发展智力的认知过程。教学时,教师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更不应该制定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设计,折腾学生,造成低效的教学,浪费时间。要认真研读文本,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规律,科学处理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利于启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学习和探究的阅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在自主的质疑和释疑中感悟知识,体会和总结阅读的方法。
有的课文可以就内容特点做变式整合引读设计。有的课文在文中或文末就有明确的中心句或中心段,它集中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这类课文可以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或中心段做有效的教学设计。按课文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先引领学生抓住中心句,用“切入式”、“逆推式”的方法,设计带领学生直奔重点段进行阅读。达到直奔中心,调动学生注意力,把握学生思维力最旺盛的时机进行课文的阅读讲解。如教学人教版课文《一夜的工作》,可以引导学生在初读,整体感受内容,然后让学生直奔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这样设计:先分析这个中心句的关键词,再围绕中心句返析理解全文内容:①从哪里看出总理一夜的“劳苦”?② 从哪里看出总理一夜的“简朴”?③最后质疑讨论,总结中心思想和学习表达方法。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创设情境教学以激趣
《充气雨衣》和《画风》两课都能很好制作课件,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生动有趣。《充气雨衣》的教学老师播放雨衣的制作过程的影视,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的相关片段,找出“动作的词”,然后交流,在找出动词的对话交流之后训练说话:用“先――再――然后――最后”说“有条理、完整、具体”的话,这样能很好地训练语言。在最后播放的课件:看小小透明胶的视频,之后老师边演示,学生边注意感受动作的词,并填空。这里的课件引导也是能很好地把制作雨衣的先后过程观察清楚,把动词说准。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物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深刻研读文本内容,设计用多媒体工具,以“实物、图片、录像”等,创设课堂学习情景,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适量适度,用得太多,会丢掉语文教学之根本: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课件一亮上去,全班几十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就局限在那个制作好的视图上了,学生的读文想象与感悟失去了,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没了,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之大忌。因此,要在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处正确使用,不要盲目“追风”。(教学论文 )如教学《小白花》一课,总理的光辉事迹远离如今学生的一代,这就可以制作解决跨越时代难点的课件。课件:将背景画面设计出的总理的遗像、有关的事迹照片,结合背景音乐的交融,营造了悼念总理的特定情景,让学生在播音的舒缓、哀婉的朗读声中,静静地凝视照片,会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学生会产生失去亲人的悲痛。这样“未入其文,先动其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注重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以激趣
好动,喜欢模仿,是小学生突出的特点。阅读教学设计中,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按文本内容特点,设计开展生动有趣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中体会语言意境,理解课文内容。如《东施效颦》一课的观摩教学,课堂上:老师让一位学生演老公,一位学生演妻子,其他学生轻声地喊“东施来了”,“老公”一把拉起“妻子”就跑。这个扮演,就让学生感受了“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的语言意境,理解了课文。可见阅读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在“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如《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教学重点与难点是:使学生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教学设计中可安排学生分角色进行“小品表演”,以具体形象地再现铁罐和陶罐的对话情景。课堂上的生动演出把学生带入到新奇有趣的情景中,大家兴致勃勃,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内容,及其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提出自己的看法,深刻地体会到了铁罐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教学《桂林山水》《鸟的天堂》《五彩池》等课文,我又设计表演课本剧,使学生在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
语文实践活动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明:“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融摸感悟文本和运用语言于一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环节,能起到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我们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合理地制定教学设计,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和设计,开展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学好语言文字。
(扬州市广陵区杭集镇中心小学)
篇6:摭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六法
摭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六法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摸索和总结了以下几种实用的、便于操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法,今缀以成文,期望和广大同仁一起探讨、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一线贯珠”式教学设计法
所谓“一线贯珠”,“线”即教学主线,即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珠”则是紧紧围绕教学主线展开的、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各个活动环节。教师可以由课文中的某一个字、词,或者句子展开,设计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初读课文之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走进文本,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主要目标。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抓住“关键点”深入解读文本,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这种以一个关键问题带动学生对全篇文章阅读品读的教学设计方法,我们称之为“一线贯珠”式。
如学习《检阅》这篇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围观的人为什么会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具有提纲挈领的主问题深入文本阅读、圈划、批注、对话、交流。而接下来的阅读对话、语言感悟、情感体验、人文熏陶、语言训练都紧扣这个主问题,这个学习主线。
这种“一线贯珠”的线索式教学思路,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有效地简化了教学头绪,使课堂教学环节更加简洁、流畅。
二、“板块碰撞”式教学设计法
“板块碰撞”式教学设计法的基本教程是“三部曲”:即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将两个板块用一个问题拉在一起进行“碰撞”,这样使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如学习《赵州桥》一课,教师将其切割成赵州桥的设计、坚固、美观、联想四个板块,在教学中四个教学板块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相对独立而又环环相扣。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升华,理解了说明文特有的严谨之美与智性之美。
“板块碰撞”方法运用在教学实际中,有时也不见得一定要求“板块”就是课文中的“段”或“层次”,它也可以是由教师的设问而形成的某种内容的“集合”,这种集合同样可以“碰撞”而发出火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几个板块进行连缀,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三、“螺旋上升”式教学设计法
所谓“螺旋上升”式教学设计法,就是将教学过程分成几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之间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式的课堂结构。这种螺旋上升式的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识、接受、学习事物的一般规律。其教学过程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每个板块之间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思维坡度,具有鲜明的教学层次和节奏的美。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它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式的教学造型。特别是重点部分,板块突出的内容具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语言文字训练。
如《搭石》这篇课文,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是三个板块:1、整体感知(感知美):什么是搭石?2、品味赏析(品味美):搭石美在哪里呢?3、拓展延伸(提升美):通过补白资料提升美。三个板块看似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达到了由浅入深,逐层理解,获得审美体验的教学目的。
这种设计法似乎更切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即“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三步曲的课堂结构。但如果只用这一种方法势必显得单调,难免导致千篇 一律。因此教师要在“研读赏析”这一板块下足功夫。
四、“延伸创造”式教学设计法
“延伸创造”式教学设计法是一种“无提问式”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变“读”为“写”(或“说”)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设计的特点是,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问题作为理解文本的抓手;但是它注重的是“问题”的设置,将“问题”作为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的钥匙,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特点。
如《白鹅》的教学设计:1.读――学生阅读文本,想:白鹅的特点是什么?2.议――作者是怎样写白鹅?3.说――介绍身边熟悉的动物。4.写――运用说明方法写片段。
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思路设计较多的.“延伸创造”式教学形式,它可以使我们的日常教学增加许多“花色品种”,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扎实,更加活泼、有效。
五、“选点突破”式教学设计法
所谓“选点突破”,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进行“重敲细磨”。这个关键的地方可以是语言表达有特点的、内容非常深刻的亦或是细节描写非常精彩的。教师将这些关键点提取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细腻深入地品读,以达到对课文深透理解的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教学设计法不仅能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能使学生在表达上出现施教者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普罗米修斯》这一课的教学,在理解普罗米修斯遭受宙斯惩罚,可引导从“锁之痛”和“啄之痛”两方面进行品读。第一个是“锁”的品读。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字,展开想象,提供画面,体验情景,最后感受到普罗米修斯遭受到巨大痛苦。抓住这个字,抓住了整个语段的向心力,整个语段的支撑点。第二个是“啄”字,那只凶恶的鹫鹰,对着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一天又一天,不间断的啄食,这个“啄”字凝聚了这个语段的全部精神内涵。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感悟,体会普罗米修斯遭受的巨大痛苦。
“选点突破”式教学设计法因其点少而精,而其内蕴又十分丰富,所以能把学生从繁琐的分析中带入自悟自解的豁朗之境,深奥的文章也能被它学得深入浅出。
六、“一字立骨”式教学设计法
“一字立骨”也称“一字经纬”,它是指以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凝练的短语作为构思的焦点――立意的根本,行文的线索,统摄整个文章的结构。这里指教师抓住能引领课文主要内容的某一个关键字、词或者句子,将它们作为整个课堂的支点,贯穿整个课堂。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线索清晰,环节简单,重点突出。
如《索溪峪的“野”》的教学,教师抓住一个“野”字,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就可带起全课的教学:1.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2.课文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
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的教学,抓住“美丽”组织全课的教学:1.质疑“美丽”(引导学生围绕“美丽”进行质疑);2.初识“美丽”(找到描写外貌的语句,体会外表美);3.解读“美丽”(品读3、4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跨越百年的美丽”所指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4.升华“美丽”(通过阅读5、6段以及资料,对居里夫人的美丽有更深的认识);5.定义“美丽”(谈谈对课题的理解,给“美丽”下个定义)。
上述设计以“野”和“美丽”两个词为主线,贯穿起诵读感知、内容品读、方法鉴赏和拓展延伸这四个基本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既独立又互为交叉,环环相扣,简单有效。“一字立骨”教学设计法,它抓的是诗眼、文眼或题眼,主要是题旨型的线索,抓住了诗眼、文眼或题眼,也就把握了课文的内涵,领悟了文本的主旨。
教无定法,形式永远为内容服务,教者要想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教学设计,就要不断地钻研教材,在教学实际中去摸索、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