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蕊梦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范仲淹《寄石学士》介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范仲淹《寄石学士》介绍,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范仲淹《寄石学士》介绍
【朝代】宋代【作者】范仲淹
家有清白志,所实甑中尘。
休去无生涯,老来犹苦辛。
一麾了婚嫁,万事蠹精神。
与君尝大言,定作青山邻。
蹭蹬未携手,得无羞故人。
篇2:范仲淹《寄石学士》介绍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把女儿嫁给富弼,后宋仁宗复制科,范仲淹告诉富弼说:“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从此进入官场,后成为一代名相。
篇3:范仲淹《寄石学士》介绍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鲁教版及人教版语文八下教材第六单元、苏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和沪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约作于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晚讲了七百四十年。
篇4:范仲淹《寄乡人》诗文介绍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馀。
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
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篇5:范仲淹《寄乡人》诗文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提出严密官制、劝课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推行法制等10条建议,遭保守派反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病死于赴颍州途中。善于诗词散文,风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生活得非常简朴,每天只吃一碗稀粥,凉了以后分为四份,拌几根腌菜和醋,早晚各吃两份,吃完继续读书。
成语“断齑画粥”就来源于范仲淹的苦学事迹。他的这种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经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考中进士之后,范仲淹进入仕途,参与政事。他在担任右司谏时,多次进谏,得罪了太后和宰相—当时,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被贬到了苏州。后因治水有功,才被调回京城,担任开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所到之处,政绩卓著。宋夏交战,已经52 岁的范仲淹被任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亲临前线视察。他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奖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边境危机。
多年的仕途和军旅生涯,让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开始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触碰到当权者利益的改革最终失败了;支持改革的大臣纷纷被贬,范仲淹也在其中,几年之后郁郁而终。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视教育和治学。他早年就主持过应天府府学,从来都是诲人不倦。有时,还用自己微薄的俸禄招待学生们吃饭,他还联络和资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宋初三先生”、张载等。
为了给国家培养实用人才,范仲淹还提议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转向讲求经旨的义理之学和注重实用的经济之学。此后,考试内容开始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思维,学校教育减少了死记硬背、脱离社会实际的章句记诵及词赋学问。
这些改变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儒学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而范仲淹就是这些革新的主要推动者。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篇6:范仲淹《寄题岘山羊公祠堂》介绍
范仲淹《寄题岘山羊公祠堂》介绍
范仲淹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寄题岘山羊公祠堂》
休哉羊叔子,辅晋功勋大⑵,
化行江汉间,恩被疆场外⑶,
中国倚而安,治为天下最。
开府多英僚,置酒每高会⑷。
徘徊临岘首,兴言何慷慨;
此山自古有,游者千万辈,
湮来皆无闻,空悲岁月迈⑸!
公乎仁泽深,风采独不昧⑹。
于今堕泪碑,观之益钦戴⑺。
卓有王源叔,文学伟当代⑻,
借麾守襄阳,高怀极恬退⑼。
山姿列云端,江声拂天籁⑽。
行乐何逍遥,览古忽感慨。
不见叔子祠,荒没民畴内⑾。
千金赎故基,庙貌重营绘⑿。
襄人复其祀,水旱有信赖⒀。
太守一兴善,比户皆欢快⒁。
源步正可歌,又留千载爱!
作品注释
⑴岘山羊公祠堂:岘山有纪念羊祜的祠宇,始建于西晋咸宁末或太康初,后毁。此诗便是记北宋时襄阳知州重建斯宇之盛事。
⑵休:美善。
⑶化:风习教化。羊祜的德行教化传播于江汉。《晋书·羊祜传》:“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缓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被:加,及。这句是说,他的恩德超出战场之外。
⑷开府:原指成立府署、自选僚属。晋代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英僚:优秀的下属官员。置酒:办酒宴。高会:雅会。本传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到)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⑸“此山”六句:羊祜本传载:羊祜登岘山,“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湮 :埋没。迈:迈往,消逝。
⑹仁泽:仁爱恩惠。风采:风度神采。昧:隐没。
⑺堕泪碑:见前注。钦戴:钦佩爱戴。
⑻卓:高,不平凡。有,助词,此处无义。王源叔:范仲淹同时代的王洙,字源叔,累官侍讲学士,有文名。因事黜知濠州,迁调知襄州(襄阳)。
⑼麾:旌旗之类。汉制:郡太守车两幡(旌旗之类)。唐、宋的州刺史、知州略相当于汉之郡太守。这里的'“借麾”即指王源叔调任襄州知州。恬退:旧指淡于名利。
⑽“山姿”两句:是说襄阳的群山的美好的姿态排立于云端,汉江的流水声飘荡着天然的美妙音响。拂:摆动,飘动。天籁:自然的音响。
⑾畴:田亩;已耕种地的田地。
⑿“千金”二句:指王源叔用高价买下荒为耕地的羊公祠故址,重新营建祠庙,精加雕绘。
⒀“襄人”二句:襄阳人恢复了对羊祜的祭祀;以后如果遇到水旱之灾,就了有依赖,可以祈衣羊祜的神灵为他们消灾免难。
⒁比户:比并的各户,即各家各户。
作品简析
此诗当作于范仲淹晚年。作者晚年曾出知邓州,接着徙荆南(江陵),他大概是在这个阶段到过襄阳。此诗赞颂晋代羊祜治襄的功勋德望;称颂襄州知州王源叔重建岘山羊公祠的盛事。全诗贯串着“为官留惠于民”的主题。“山姿列去端,江响拂天籁”一绘山形,一写水声,描写了襄阳山水之美。
1.范仲淹《岳阳楼记》相关介绍
2.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及赏析
3.《范仲淹罢宴》
4.苏幕遮 范仲淹
5.野色范仲淹
6.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阅读及答案
7.范仲淹的金筒
8.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讲解
9.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现象及分析
10.范仲淹《南园》诗文介绍
篇7:范仲淹《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诗文相关介绍
诗人:范仲淹 朝代:宋
先王製礼经,祠为国大事。
孟春祭风师,刺史敢有二。
斋戒升于坛,拜手首至地。
所祈动以时,生物得咸遂。
勿鼓江海涛,害我舟楫利。
旱天六七月,会有雷雨至。
慎无吹散去,坐使百穀悴。
高秋三五夕,明月生天际。
乃可驱云烟,以喜万人意。
愿君入薰弦,上副吾皇志。
阜财复解愠,即为天下赐。
八使重古礼,作诗歌祭义。
诚欲通神明,非徒奖州吏。
贤哉推此心,良以警有位。
篇8:范仲淹《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诗文相关介绍
诗作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登表海楼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游石子涧两首
(其一)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
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其二)
飞泉落处满潭雷,一道苍然石壁开。
故老相传应可信,此山云出雨须来。
词作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尩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2]
文章
岳阳楼记
原文如下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译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气象多变化,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谪迁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情感,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赶路,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猛虎吼叫猿猴哀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别人批评指责,(会觉得)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们时飞时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和小洲上的花草,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们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对着风,那真是快乐的不得了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替君主担忧。这样在朝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我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我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篇9:范仲淹《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介绍
西湖载客恣游從,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篇10:范仲淹《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提出严密官制、劝课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推行法制等10条建议,遭保守派反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病死于赴颍州途中。善于诗词散文,风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生活得非常简朴,每天只吃一碗稀粥,凉了以后分为四份,拌几根腌菜和醋,早晚各吃两份,吃完继续读书。
成语“断齑画粥”就来源于范仲淹的苦学事迹。他的这种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经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考中进士之后,范仲淹进入仕途,参与政事。他在担任右司谏时,多次进谏,得罪了太后和宰相—当时,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被贬到了苏州。后因治水有功,才被调回京城,担任开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所到之处,政绩卓著。宋夏交战,已经52 岁的范仲淹被任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亲临前线视察。他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奖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边境危机。
多年的仕途和军旅生涯,让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开始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触碰到当权者利益的`改革最终失败了;支持改革的大臣纷纷被贬,范仲淹也在其中,几年之后郁郁而终。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视教育和治学。他早年就主持过应天府府学,从来都是诲人不倦。有时,还用自己微薄的俸禄招待学生们吃饭,他还联络和资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宋初三先生”、张载等。
为了给国家培养实用人才,范仲淹还提议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转向讲求经旨的义理之学和注重实用的经济之学。此后,考试内容开始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思维,学校教育减少了死记硬背、脱离社会实际的章句记诵及词赋学问。
这些改变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儒学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而范仲淹就是这些革新的主要推动者。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人物评价
王安石
范仲淹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可是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范仲淹“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朱熹
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
吕中
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宋元学案·序录》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王夫之
王夫之对范仲淹有苛评:“(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欧阳修
欧阳修为范仲淹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