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恍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1: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荡漾波光流溢,晴天的西湖景色真美丽,

山气朦胧云雾弥漫,雨中的西湖姿态也出奇。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不管是淡淡的梳妆,或是浓妆的粉黛总是很得体。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1 0 7 1)到七年(1074)在杭州作通判期间,曾写了大量咏西湖景物的诗。这是最脍炙人口的—首。王文浩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写西湖初晴后雨的美景。诗人用水墨写意手法,不着意于形的描摹和线的勾勒,却侧重表现光的晃动和色的变幻,从而生动地展现出西湖山水那变幻流动的光与色之美,并激发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后两句,承接上面两句,把西湖及其宜晴宜雨比作古代美人西施及其淡妆浓抹,西湖与西子,同在越国,都姓“西”,又有婀娜多姿的美,因此这个比喻新颖妙丽,既恰当贴切,又超凡脱俗,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这两句诗还启示读者: 西湖和西施的美都是天然自生的,只要具备这种天然本色的美,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能显示出其无穷的美的魅力。这“运实入虚”的一笔升华和深化了诗的艺术境界,并使诗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由于苏轼这首诗给西湖赋予了活跃的生命和美丽的灵魂,是对西湖之美独特、深刻的发现,从此西湖获得了“西子湖”的美名,这首诗也成为吟咏西湖的千古绝唱。

篇2: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具准备:

生字卡、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

1、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讨论: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怎样的景象?西湖的美使诗人联想到什么?西湖与西子有什么相同之处,让诗人产生如此的联想?

诗中有没有写到人的活动?你从哪里知道?

三、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听了这些,你觉得苏轼对于杭州,对于西湖的感情单单用一个“喜爱”能概括得了吗?可以用什么词来描述苏轼对杭州,对西湖的深情?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过渡:诗之美,美在音律动听,美在语言优美,诗之美,美在诗情画意,精练的28个字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请听老师朗诵,闭上眼睛想象,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请用你最美的语言把你的所想表达出来。

晴天时诗人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让我们欣赏一下阳光明媚中的西湖是不是有你想象中如此美丽。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3、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老师有个疑问一直想不明白,现在请你帮我解答。西湖美景甚多,为何诗人独写山色,独写水光?

诗之美,在于诗人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此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一首诗让一个地方名扬四海,这最是文化的魅力。

五、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篇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知识拓展]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题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楚 . 江 (cǔ chǔ) 孤帆 . (fān fán) 中断 . (dàn duàn) 淡妆 . (zhānɡ zhuānɡ) 潋 . 滟 (liàn niàn) 雨亦 . 奇 (yí yì)

二、写出下列字的偏旁。

断 ( ) 楚 ( ) 孤 ( ) 帆 ( )

三、写出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 .. 开 孤帆 .. 一片日边来 山色空蒙 .. 雨亦奇 水光潋滟 .. 晴方好

四、默写本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睛后雨

五、写出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一诗句的意思。

六、填空。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 。我还知道他的诗:《 》和《 》。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我还知道他的诗:《 》、《 》。

七、想象下列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画下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分答案: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设计五、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篇4:《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第二首后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第二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

篇5: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篇6: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朝代:宋代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篇7: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1.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详细介绍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心

3.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讲课稿

4.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

5.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3篇

6.关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3篇

7.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解

8.饮湖上初晴后雨图片

9.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的诗句赏析 苏轼

10.《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的翻译及赏析

篇8: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简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篇9: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代

【原文】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简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篇10: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鳎合赣昝悦傻难子。鳎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解析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篇1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2.饮湖上初晴后雨拼音

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

4.《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炼字

5.饮湖上初睛后雨内容解析

6.《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及读后感

7.小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方案

8.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读后感3篇

9.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

10.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3则

篇12:《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优秀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优秀

一、导入

1、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几句古诗,我读上半句,你接下半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赏?为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这些诗句都是写——杭州西湖。

3、是的,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数不胜数,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西湖。宋代大诗人苏轼,写西湖那才叫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解题

1、指名读。(1)读正确 (2)读出停顿

2、课题中藏着两对反义词,谁知道?谁能读出这种变化?

3、猜猜饮湖上是什么意思?

4、谁能连起来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5、苏轼在西湖的一条游船上喝酒,看到西湖由晴天变成雨天的景色。

这么有趣,谁来读读。请读出天气的变化。

6齐读。

三、初读

1、让我们赶快看看西湖的初晴后雨吧!请你们轻声自由读3遍,听请楚要求:第1、2遍把古诗读正确,第3遍可以读读古诗的注释去理解意思。

2、这首诗中有几个词特别难读,出示:

(1)潋滟→指名读

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西湖的美离不开西湖的水,潋滟跟水有关,你知道潋滟的意思吗?

让我们读出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指生读→空蒙是指?→让我们读出云雾迷茫的样子。

(3)淡妆浓抹→指生读→妆是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士兵很强壮→女子爱打扮,中国汉字多神齐。

这个词中有对反义词,有发现了吗?你来读读!谁能读出变化,指名读,齐读。

3、这些词放进诗句中,还会读吗?→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要读出诗的节奏和味道。

我们合作读,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交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我读三个字。

我读题目和诗人,你们读整首诗。

四、教学第一句

1、过渡:一首诗就是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诗中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哪一句是写西湖雨天的美,晴天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雨天的句子用“~~~”划出来。

2、交流。

3、让我们先走进晴天的西湖。(指名读)边听边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4、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5、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图)这是怎样的湖面?

这就是水光潋滟(显红潋滟),谁能读出来!

6、晴天的西湖还有什么好景色,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图)

7你也能像诗人一样赞叹一下西湖吗?( )晴天好。

8这所有的一切在阳光下都是那么美好,诗人用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晴天的美丽景色。板:好。

9、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化为这句话再读读。(齐读)

五、教学第二句:

1、正当我们陶醉其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现在,让大家闭上眼睛,让美妙的音乐带我们走进雨中的西湖。(音乐起)描述:一阵雨轻轻地洒落在湖面上,轻轻地洒落在青山之间,让我们想象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云雾……

3、请睁开眼睛,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4让我们走进雨中的西湖(图),云雾迷茫,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这就是山色空蒙(显红),谁能读出来?

5、引读:请你们用心去感受,这场雨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女生读。

雨越下越大,云雾笼罩在青山绿水之中,男生读。

雨下得更大了,云雾迷迷茫茫,一起读。

6诗人用了一个“奇”,写出了西湖雨天的美妙。板:奇

六、教学三、四两句。

1、晴方好,雨亦奇,西湖时时皆美景,诗人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引读。

2、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3、师介绍: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沉鱼落雁”之美,时犹如出水芙蓉,浓抹时更是婀娜多姿,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沫总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天然之美,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板:总相宜。

4、为什么把西湖比西子呢?

5、西湖的雨天犹如化了淡妆,西湖晴天的犹如化了浓妆,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的美,这就是总相宜,(显红)谁来读读?(指名读)。

6、大自然给西湖化妆了(图)湖上春来水源碧,西湖初夏荷叶新,秋光秋色惹人醉,冬日湖景入画屏,一年四季总相宜,让我们深情地赞叹吧!

8、西湖继续化妆了(图)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锋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总相宜,让我们陶醉地赞叹吧!

9、带着这份惊叹,带着这份陶醉,谁再来读读整首诗。(指名读)

10、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感情?

11、一起来听听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吧!

师讲述:

1071年至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三年。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苏轼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为西湖修井,他为西湖赈灾,他为西湖开河,他为西湖引水。他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管理杭州,治理西湖,建起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杭州成了苏轼的第二个故乡。苏轼把西湖比做西子,从此西湖有了另一个更动听的名字——西子湖。苏轼让西湖名扬四海。

12、苏轼对西湖有着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齐读)13、苏轼和西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请大家把这美妙的诗句悄悄地带走吧!自己先试着背背,指名背。

七、拓展:

1出示《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和今天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一首是写西湖的初晴后雨,一首是写西湖的初雨后晴,多有意思!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感受一下西湖的初雨后晴吧!

2苏轼还写过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开西湖》,《夜泛西湖》,《湖上夜归》

《怀西湖寄晁美叔》……课后去读读这些诗,相信你对苏轼和西湖会有更多的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