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唧唧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陈谨斋家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陈谨斋家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陈谨斋家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陈谨斋家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陈谨斋讳志鋐,字纯候。休宁有陈村,在县治西南山谷之间,俗尚淳朴,陈氏世居之。谨斋之曾祖仁琦,以孝悌称,为乡饮宾①。其子耀然、孙世墱,皆敦厚不欺为长者。世墱又为乡饮宾,仅一子志鋐,守其家法尤谨,故自号曰谨斋也。
谨斋以行贾往来江上,或居吴,或居六合、江浦。所居货尝大利矣,而辄舍去之,既去而守其货者,果失利,其明智绝人如此。而内事亲孝,养寡姊甚厚。姊亡,尽力上请获旌其节。在里则岁以米平,建陈氏宗祠,置祀田②,设为条制甚备;倡修邑乡贤祠③。其村南有巨溪,越溪道达婺源,而溪涨则阻为人患。谨斋为造舟设义渡,置田以供其费。在六合、江浦,遇公事所能为者,必以身先,如其在休宁焉。
其自奉甚简陋,而济人则无所惜。人或欺许之,夷然未尝较也。人或频以事求索之,辄应,未尝厌也。暇则以忠谨之道,训其家人,而未尝言人之过。少时,遇一术者为言:君某岁当少裕,某岁大裕,及他事成毁,后皆奇验。又言君当五十三岁死矣!故谨斋至五十,即归卧陈村不出以待终。然寿七十八乃没,人谓其修善延也。既没,而其家不失长者风,谨斋之教也。
谨斋子四人:有灏、文龙、有泗,皆笃谨为善人,皆先人卒;惟幼子有涵送其终,时年五十矣,而以尽礼致毁有称。有涵之子兆麒,从姚鼐学为文,尝为鼐述谨斋之行。
姚鼐曰:谨斋生平皆庸行,无奇诡足骇人者;然至今人我称之者,以其诚也。夫使乡里常多善人,则天下之治,无可优矣。如谨斋者,曷可少哉!曷可少哉!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①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按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②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③贤祠:供奉先贤的祠堂。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明智绝人如此 绝:超过
B.尽力主请获旌其节 旌:表彰
C.设为条制甚备 备:完备
D.及他事成毁 毁:诽谤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毁:失败。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陈谨斋有“长者”之风的一组是(3分)
①守其家法尤谨②所居货尝大利矣,而辄舍去之③。而内事亲孝,养寡姊甚厚④谨斋为造舟设义渡,置田以供其费⑤故谨斋至五十,即归卧陈村不出以待终⑥时年五十矣,而以尽礼致毁有称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长者”指的是有德行的人,“‘长者’之风”指的就是高尚德行。①写陈谨斋遵家法,体现了他谨严的品德;②写陈谨斋舍弃货物离去,表现其善于经商,不能体现其“长者”之风;③写陈谨斋孝敬父母,奉养姐姐,体现了他孝悌的品德;④写陈谨斋义务为陈村人摆渡,体现了他慷慨助人的品德;⑤写陈谨斋回陈村等待死期,不能体现其“长者”之风;⑥是写陈谨斋有涵。故答案应选A项。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村民俗淳朴,陈谨斋的`祖上几辈人都是贤良之人。这些因素对陈谨斋的高尚品性的形成不无影响。
B.陈谨斋经商时,有时会居住在六合、江浦,他同情当地百姓的生活,遇到力所能及的事会率先去做。
C.陈谨斋受人欺骗也不计较,不拒绝帮助多次求他办事的人。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性格温和敦厚的人。
D.文末姚鼐对陈谨斋的评价先抑后扬。先指出他一生没有突出的成就,再称颂他为人坦诚、德行高尚。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他同情当地百姓的生活”无中生有;且“力所能及的事”与原文不符,原文指的是力所能及的“公事”。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自奉甚简陋,而济人则无所惜。(3分)
(2)有涵之子兆麒,从姚鼐学为文,尝为鼐述谨斋之行。(4分)
(3)如谨斋者,曷可少哉!(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陈谨斋供养自已十分简单,但是接济他人却毫不吝惜。
(2)陈有涵的儿子陈兆麟,跟随姚鼐学习写文章,曾经向姚鼐讲述陈谨斋的事迹。
(3)像陈谨斋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缺少呢!
解析:(1)“济”“惜”“自奉”各1分;
(2)“从”“为”“为”“ 行” 各1分;
(3) “如……者”,“曷”各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
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3.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儒者或言文章吟咏非女子所宜,余以为不然。使其言不当于义,不明于理,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能以辞文之,天下之善也。言而为天下善,于男子宜也,于女子亦宜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郑太孺人六十岁序》)
【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
解析: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篇2:承拙斋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承拙斋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先生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偈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以娱目。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圃。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己有耻,立身之大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教之也。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偈武:空间逼仄、狭小。②点笔:图画改订诗文。
【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九试于乡,不得举
(2)客有至者,则延入
(3)常语学者曰
(4)于身心何所益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2)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3)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3.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⑴任用,选拔
⑵领,邀请
⑶告诉,对……说
⑷好处
2.⑴爱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
⑵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为乐趣。
⑶处在这个地方就心思安宁,进入(房屋)就怡然自得,这些都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3⑴博览群书,身体力行
⑵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⑶教诲子孙,乐此不疲
⑷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
⑸勤奋著书
⑹热情好客。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开头某句话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篇3:承拙斋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承拙斋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先生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偈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以娱目。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圃。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己有耻,立身之大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教之也。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偈武:空间逼仄、狭小。②点笔:图画改订诗文。
【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九试于乡,不得举
(2)客有至者,则延入
(3)常语学者曰
(4)于身心何所益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2)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3)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3、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
⑴任用,选拔
⑵领,邀请
⑶告诉,对……说
⑷好处
2、
⑴爱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
⑵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为乐趣。
⑶处在这个地方就心思安宁,进入(房屋)就怡然自得,这些都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3、
⑴博览群书,身体力行
⑵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⑶教诲子孙,乐此不疲
⑷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
⑸勤奋著书
⑹热情好客。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开头某句话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篇4:承拙斋家传阅读答案
张惠言(清)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先生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偈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以娱目。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圃。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己有耻,立身之大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教之也。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偈武:空间逼仄、狭小。②点笔:图画改订诗文。
【问题】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九试于乡,不得举
(2)客有至者,则延入
(3)常语学者曰
(4)于身心何所益
2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2)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3)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28.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4分)
【参考答案】
26.⑴任用,选拔
⑵领,邀请
⑶告诉,对……说
⑷好处
27.⑴爱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
⑵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为乐趣。
⑶处在这个地方就心思安宁,进入(房屋)就怡然自得,这些都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28.⑴博览群书,身体力行
⑵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⑶教诲子孙,乐此不疲
⑷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
⑸勤奋著书
⑹热情好客。
篇5: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甲]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
②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
③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
④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
⑤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
⑥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明明“处处志之”,为什么回去寻找桃花源时却“遂迷,不复得路”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乙]段横线处按原文内容填空。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出处。想一想,这雕刻的句子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顺着;②做标记;③计划;④渡口;⑤零数;⑥大约
2.①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②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船篷覆盖在上面。
3.答案要点;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美好的理想而已。(意对即可)
4.水落石出清风徐来 《后赤壁赋》《赤壁赋》 盖大苏泛赤壁云
篇6: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展开 夺取(这里有“捕捉”的意思) 抬(起)、伸长 正
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二:
1.下列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①不知螳螂之在后②欲攫而食之也 ③欲啄而食之也
④迎而欲弹之 ⑤此皆贪前之利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2.翻译下列句子。
(1)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2)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3.从选文中可以归纳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1)黄雀正想要吃螳螂,却不知道孩子挟着弹丸就站在榆树下,等着要击下它。
(2)这都是贪恋前面的小利,却不顾后面的害处的做法呀。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篇7:文学徐君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学徐君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1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暮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2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3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硎节)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科兄弟 科:分摊
B.全活甚众 全:全部
C.其女字君从子 字:许嫁
D.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纠: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民瑾于道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其庶几于是者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
①君天姿英敏,读书观大略
②好施与,矜然诺
③广义田以资通区
④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⑤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
⑥每闻盗则挺身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
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
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D、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分)
(2)乡里人皆欷钦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分)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3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全,使动用法,使……保全。
2、A
【解析】A介词,因为;B在/到;C表因果,因而/表转折,但是;D推测语气,大概/期许语气,一定。
3、D
【解析】①说徐谦尊聪明,③是巡抚张公的行为。
4、D
【解析】“有叙有议”错,应为“先叙后议”。
5、(1)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2)乡里的人都叹息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靠的人了。”(3)所以乡邑中有好的义士,足以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的缺失,对老百姓有功劳。
【解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阅读理解答疑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篇8:《家传》阅读附答案
《家传》阅读附答案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杰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
B、病目眚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人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参考答案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