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昔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残疾人自强不息创业成功的故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残疾人自强不息创业成功的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残疾人自强不息创业成功的故事

篇1:残疾人自强不息创业成功的故事

谢火胜:深山“种果人”

创业感言:我们和正常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因此,我们注定要付出更多努力。

梨园果满枝,山上鸡相逐。一位单腿老汉正在果园里忙碌着。这是笔者在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见到的一幕。

果园主人叫谢火胜,今年62岁,家住客坊乡里元村。

二十多年前的一场大病,导致谢火胜左腿严重坏死,造成终生残疾,田里的农活基本没法干。之后,他只好在村里开个小店,生活过得相当艰苦。

,老谢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溪口镇枧头村帮别人管理果园。“虽然当时全家人一年的工资只有几千元,但收获不小。”回忆起这段日子,老谢满脸笑容。

,老谢决心承包果园。在县残联的扶持下,一份为期的果园承包合同签订了。“管理果园虽然是件辛苦活,但有妻儿的关心和支持,我信心十足。”说到这,老谢又笑了。

可这条路不好走。承包第一年,老谢的果园,不仅没有挣钱,还亏了6000多元。想起当时的情况,老谢直摇头,“这片果园之前没管理好,现在可是‘亏一年,补三年’啊。”他说。

经营果园第二年,没有亏钱,老谢又白干了一年。但他没有放弃,吸取经验,带着妻子和儿子继续管理果园。第三年,果园有了收获,挣了多元。“去年,一家人最高兴了,挣了4万多元。”老谢说。

今年,果园收入有望超过6万元,老谢相信依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篇2:残疾人自强不息创业成功的故事

徐斌:家电“维修师”

创业感言:依赖对于残疾人创业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必须依靠自己。

“别人能做到的,我同样能做到……”在位于建宁县河东路口的“斌斌家电维修店”,面对笔者惊讶的眼神,一脸黝黑、身材瘦小的徐斌笑了。

今年27岁的徐斌,是濉溪镇河东村人,小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初中毕业后,考虑到小斌斌的身体情况,父母决定让他学习家电维修。

徐斌在县城拜了师傅,开始学习手艺。从小就对家电修理有兴趣的他,学起东西很快,也特别认真。“修理电器,找问题是关键。”徐斌说,第一次修理电视机,由于电路板上电子元件太多,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他才把问题找到。

,徐斌走出“师门”,在家附近租了个店铺,开始自己开店。创业初期可谓举步维艰。很多人看徐斌是残疾人,对他的技术质疑,找他修家电的人很少。

几年下来,徐斌因干活细致,服务态度好,赢得许多客户的认可。虽然他也提供上门服务,但许多客户考虑到他腿脚不方便,都主动将电器送到店中。

徐斌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现在他还为几家电器专卖店做售后服务。

篇3:残疾人自强不息创业成功的故事

柯苏州:致富“领头雁”

创业感言:残疾人创业要想成功,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要脚踏实地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大嫂,明天还要多叫些人来帮忙。”建宁县闽源茶叶合作社理事长柯苏州一边忙碌着,一边和工人们交流。

柯苏州是均口镇人。8岁那年的一次意外,他成了一名视力残疾者。由于干不了农活,柯苏州开始学习经商。他把建宁的竹制品卖到闽南地区,一次途经安溪县,他发现茶叶不仅销量大,利润也高。

,柯苏州决定回家种茶。他把自己的所有积蓄全部投了进去。

为掌握种茶技术,柯苏州特地从安溪请来了种茶师傅。几年来,在当地政府和县残联的帮助下,他的茶园面积已经发展到400多亩。

残疾人自强不息创业成功的故事

,柯苏州不再唱“独角戏”了,他与其他茶叶种植户、经营户一起,成立了建宁县茶叶专业合作社。“有了合作社,我就可以专心找销路。”柯苏州说。

柯苏州富了,但他没有忘记乡亲。村民揭美汝也是个视力残疾者,长年都在柯苏州的茶园里做工。

在当地,柯苏州成了乡亲们致富的“领头雁”。这些年,他的合作社每年可采三季茶,一年能产5000多公斤干茶。“现在,我们的茶叶注册了商标,有了自己的品牌。”柯苏州高兴地说。

篇4:残疾人的成功创业故事

农村残疾人不等不靠,身残志坚种植大枣创业谋出路

罗世革,现年45岁,患有矽肺病还身带三级残疾,上有双眼失明、常年吃药的81岁老母亲,下有即将步入大学和初中的两个女儿。妻子冉令42岁,是地道的农民,在家照顾母亲之余种点地,一家5口人主要依靠罗世革在附近干木工勉强维持生计。,“因学”“因残”等原因,罗世革一家被评为建卡贫困户。

不等不靠身残志坚谋出路

罗世革年迈的母亲体弱多病,孩子都在上学,巨额的开支致使家庭越来越贫困,在他拼命干木活挣钱时,自己却出事了。,他在帮别人装修新房时,从楼上摔了下来,导致大腿胯骨骨折,成为三级残疾,这让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差点连生活都维持不下去。

“家里的房子在垮方时被砸出了一个洞都没有钱修。”罗世革说,他母亲常年不能断药,女儿每个月的开销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时绝望极了,然而看着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女儿,他知道自己一定得撑下去。

“在困难面前,我决不能低头。”罗世革告诉自己,只要勤劳苦干,生活一定可以好起来,一定能够摘掉贫困的帽子。

然而,罗世革家经济来源单一,缺乏发展资金是他家无法脱贫的主要原因。

“为了发家致富,早点过上好日子,我多方咨询后,想通过养殖土鸡和中蜂脱贫致富。”罗世革说,正当自己苦于没有启动资金,打算放弃时,扶贫工作组得知他的情况后,帮他联系助他贷款,在他搭建好了鸡舍和购买了蜂巢后,当地政府还组织他去专业养蜂基地学习观摩。

“有领导鼓励我大胆干,通过学习后,我更是信心倍增。”罗世革说,有了扶贫工作组的鼓励,他干劲十足,首批就养了60余只土鸡,60多桶中蜂,还养了3条猪。

去年,我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罗世革抓住机会,与本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取得联系,请其帮忙代销他家的蜂蜜和土鸡,拓宽销售渠道。他一边继续在村里做木工,一边和妻子一起搞养殖,一家人的收入慢慢增加,家里的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不仅还清了外债,还修好了楼房。

困难降临勤劳苦干不气馁

正当罗世革一家将养殖发展得有声有色时,罗世革被筛选出患上矽肺病。随后不久,自家养的鸡染上鸡瘟大批死亡,中蜂也不知原因陆续死亡。

困难再次降临,罗世革的养殖技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被打回“原形”的罗世革一家并没有气馁,他多方奔走,向附近养殖大户学习技术,勤劳苦干,靠自己的双手,今年,又养了50余只土鸡,10多桶中蜂,3条猪。

“过几天,养殖大户会免费送来50羽鸡苗,帮助我们增收。”罗世革说,为帮自己减少开支,早日脱贫致富,当地养殖大户免费送来鸡苗,这批鸡苗和之前的50只土鸡都将在年底前出栏,有望卖个好价钱。

“年龄逐渐增大,身体也越来越差。”罗世革深知,虽然养殖逐渐步入正轨,妻子可以照看,但是,大女儿即将步入大学,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里的支出压力也越来越大。

“孩子是我们最大的希望。”罗世革说,他自己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希望孩子能多学点知识,出人头地。

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一些,罗世革的脑袋又转了起来,自己家离坪坝大梁仅几公里,坪坝大梁目前正在开发建设有机茶示范基地和红色生态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度假基地,自己是不是可以借此“东风”,发展果园,通过观光旅游实现增收致富。和联盟村村支书一合计,计划今年下半年流转10亩土地,开始种植大枣树。

“以前家里种过大枣树,种出来的枣子又大又甜。大枣树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大约两三年就可以挂果收获,栽植大枣树既可把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几年后又能带来一笔不错的经济收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罗世革对种植大枣树充满信心。

篇5:残疾人的成功创业故事

江西会昌残疾青年的电商创业故事:创业路上不孤单

5月6日上午8时,在江西赣州会昌县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创业青年蓝诗勇艰难地从5楼宿舍来到位于2楼的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忙碌。

蓝诗勇出生于会昌县筠门岭镇民范村的一个普通农家,从小患有先天性下肢残疾。尽管身患残疾,但他刻苦好学,毕业于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

毕业后,蓝诗勇求职四处碰壁,不是投的简历石沉大海,就是引来招聘方的不屑一顾。因为一直找不到工作,蓝诗勇一度对未来感到惶恐,无奈之下他开始学习手机维修和家电维修,并在找到在一家手机工厂做仓库管理员和检测员的工作。

由于每天需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身体吃不消,几个月后他不得不辞职回家。正当蓝诗勇感觉梦想和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蓝诗勇在筠门岭镇圩镇上开了一家手机维修店,一边修手机,一边接触网络,,他注册了两个淘宝网店和一个拍拍网店。由于手机维修店营业情况不太好,蓝诗勇关掉手机维修店回到老家专门做电子商务,帮助父母销售脐橙和当地的手工艺品。

20,会昌县在麻州镇台商创业园建立电子商务孵化中心,扶持培育电商企业发展壮大。针对蓝诗勇的特殊情况,该县各部门给予了他特殊关心,安排人员来到他家把设备搬到孵化中心,并帮他添置电脑、桌子等办公用品,免费为他提供电商培训、专家指导、政策扶持等服务,给予其创业扶持资金,免费提供光纤网络、宿舍等,企业和供货商也以成本价为其供货,大家的帮助,减轻了蓝诗勇的创业压力,让他快速成长起来。

入驻孵化中心后,蓝诗勇乐观的心态,对事业的执着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蓝诗勇的店铺主要经营会昌农特产品、手工艺品和服装。他干劲十足,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晚上也不闲着,常常工作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蓝诗勇经营的店铺生意从当初的每月订单量几十单增加到每月200多单,现在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家人的爱和好心人的帮助,给了我信心和动力,只要有梦想,残疾人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蓝诗勇说。

篇6:关于残疾人创业故事

今天讲的是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创业故事,她靠自身技艺、天赋和商人眼光,70元起家,20岁办厂,24岁开厂房,27岁自创工艺美术堆画获国家专利,30岁便拥有百万身家。下面一起来看这位残疾人创业故事吧!

天生爱画画成就创业根基

周彦俊的童年是灰色的。一岁半的时候,正在蹒跚学步的他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永远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机会。父亲是个篾匠,经常外出揽活。年幼的他寄养在别人家中吃百家饭。但他并不甘心寄人篱下,十岁那年,他拄起拐杖开始独立生活。穷苦的父亲希望残疾儿子学点实用的东西养活自己,12岁那年,他父亲买了一台缝纫机,让他学缝纫。然而,周彦俊却痴迷上了画画。没有专业老师指点,只有狂热的兴趣,他的画笔却从不停歇:画人物、画动物……为同学们描摹小人书,给班级出板报。他笔下的人物、动物、植物惟妙惟肖。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画画竟成了他后来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靠70元白手起家

18岁那年,周彦俊的双脚动了两次大手术后休学了。从此,村里人就经常看到一个双脚打着石膏,双手拄着拐杖,身背画架的少年。他到处给人画画,一张画卖两块至两块五。20岁那年,周彦俊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转机。这年他退学了。怀揣着父亲给他的70元钱和朦胧的创业想法,他独自前往县城自谋出路。当地有个风俗,办喜事盛行赠送画匾。周彦俊认为这是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生意。进县城的第一个月,周彦俊没有赚到足够的钱交房租,被房东扫地出门。周彦俊的忠厚老实打动了第二个房东,不但把房子低价租给他,还答应到年底再付房钱。有了落脚的地方,周彦俊留下生活费,把剩余的钱都买了玻璃、颜料、画框,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小店。开始时他给人画镜屏,别人做寿,他就画不老青松;别人结婚,他就画龙凤呈祥,再加上玻璃、画框来提高档次。镜屏每块成本2元左右,卖出去3.8元,周彦俊的原始积累就是从这一个个细微的2元差价汇集而成的。

做大作坊远走他乡偷师学艺

三个月下来,周彦俊攒了一笔小钱。从中,他看到自己能做得更大。做大生意资金显然不足。于是,残疾的他再次上路,这次,怀揣200元钱,远去广西柳州。本来想去找朋友借钱,没想到碰上了生命中第二次转机。钱没有借到。满心失望的他在柳州商场闲逛。商场内一种用通草做成的立体画匾让他眼前一亮。他认定这是可以开发的新产品,画匾的边角上印着一个印章贵州贵定。顾不得路途遥远和行走不便,他坐上了前往贵定的长途车。也许是其貌不扬的原因,假装成进货商的周彦俊并没有引起厂方的警惕,他仔细参观了整个工艺流程,临走时还买了一块成品和半斤通草,带回家研究改进。改进过的通草画匾造型独特,在喜好画匾的湖南市场大受欢迎,甚至抢占了广西市场。

上门订货的厂家络绎不绝,其中还有他之前偷师的生产厂家。周彦俊顺势扩大小作坊规模。后来小作坊被涟源县工商联收购,员工增加到了40多人。

自立门户成了百万富翁

从此,周彦俊坐上了让当地人艳羡的位置--公办美术厂副厂长。然而,自立门户的想法始终在他心头激荡,他毅然辞职,筹办兴华工艺美术厂。启动资金由朋友们东凑西凑而来。美术厂月收入从两三千迅速蹿升到几万元。周彦俊用近20万买下600平方米地皮,建起300多平方米的厂房。此时他脑子里已有产品转型的念头。虽然当年偷师学来的匾额生意不错,但他参加广州交易会后,意识到产品再不更新,客源必将不断萎缩。自那时起,他吃饭睡觉都在琢磨开发新产品。终于,笋壳进入了他的视野,用它来做野鸭、鹰等动物的羽毛效果非常逼真。新产品一上市,反响出奇地好。他很快为这个新产品申请了专利。商家找上门来指定要包销他的新产品,并定下协议,一天要150个,而当时他的工厂一天生产能力只有60个。为此工厂不断扩大规模。后来,他的业务遍及湖南省40多个县和北京、上海、四川等十几个省市。数百万元收入滚滚落袋。30岁的周彦俊在湖南成了创业神话。

以上便是这位残疾人创业故事。连周彦俊这样的残疾人都能去发愤图强,那么作为手脚完好的我们,如何不能为了个人创业梦想而去勇敢地拼搏呢?

1.百度CEO李彦宏的创业故事

2.残疾人创业故事

3.孙海峰-一个残疾人的自主创业

4.3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创业故事

5.5个残疾人的励志创业故事

6.13位残疾人用一个天猫网店追寻创业梦想

7.残疾人创业养兔赚数十万

8.一个人残疾人的创业故事

篇7:残疾人成功故事

江平是醴陵市新阳乡陈家湾村人,48岁,皮肤黝黑,嗓门大,谈吐中充满自信。1岁时,江平因患小儿麻痹症留下残疾,走路不方便。1984年,父亲带一家人来株洲收废品,那年,江平22岁。1990年,一家人又“北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从事房屋防水工作。之后,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江平到了西藏。

“这段经历是艰辛的,也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江平讲述他这段闯荡生涯时感叹。1993年,他骑自行车15公里,到北京方庄小区谈业务。一房产开发公司的副经理看他是残疾人,对他不理不问,最后说“你出去”。受委屈的江平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哭完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奋。”

在外闯荡22年后,44岁的江平回到陈家湾老家。家乡还很落后,他想带领乡亲们致富。开养猪场,他雇请了一半残疾员工2006年,江平首先在村里租赁荒山近300亩,分期分批种植杂交油茶、国外松和杉树。2007年,他又联合18名村民组建“醴陵市协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在清泥村公屋组、陈家湾秀凡组、八母塘组和西冲组建立4个分场,养殖生猪3000头。

陈谷聪现在就在第四分场负责母猪保健、猪病治疗、繁育等技术活,兰放斌则在江平的杂交油茶林基地担任种植技术员,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目前,江平雇请残疾人36名,占职工总人数的60%以上。江平认为,残疾人有了技术一样能自立,这比吃“低保”更有尊严。他说,“明年存栏猪达到8500头,我要为残疾人提供100个以上的岗位。”为各项公益事业捐赠40多万元江平的创业,还带动了一方经济,他获得乡亲们的好评。他的养猪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

”的方式,即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种猪,并负责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技术培训。这样直接带动乡邻近400户增收,实现利润210余万元;间接带动乡邻1000多户,户均增收近4000元。他还建起了6个大型沼气池,共计600立方米,为附近50多户村民免费提供沼气。

江平致力于公益事业。2006年,他捐资2.6万元,修建原洞庭村至清泥水泥桥;2007年捐资5.8万元,新建引水渡槽;2008年出资26万元硬化村道,同年向汶川地震灾民捐款2万元。

仁桑布,西藏扎囊县扎其乡高三学生,以高分考进西藏大学。但因父亲双目失明,母亲三级肢残,妹妹又患有脑瘫,他没有走进大学,而是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江平联系西藏大学,负担仁桑布全部学费和生活费。多年来,他为公益事业共捐赠40多万元。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2006年、2007年,他先后获评“醴陵市残疾人先进个人”、“株洲市自强模范”,今年又被推荐为全国第二届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候选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