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滕子京负大才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滕子京负大才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滕子京负大才文言文阅读答案
滕子京负大才文言文阅读答案
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或异二者之为. 为.众忌疾
B.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C.先.天下之忧而忧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D.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
B.两人同时出生,范仲淹也很爱惜滕子京的才华,害怕以后滕子京遭到迫害。
C.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
D.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
3.理解填空。(2 分)
从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 ,滕子京是一个 的人。
4.根据这篇文章判断,范仲淹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什么?(3 分)
答案:
1.(2 分)【B】
2.(2 分)【B】
3.(2 分)
友善、爱其才 德才兼备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4.(3 分)
劝导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接纳他人的好的建议,能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
【翻译】
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阅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再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答题技巧:主要事件中表现的品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对人物的称呼、隐喻的事物。
2、不同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主人公:(判定谁是主人公)答题技巧: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配角:对主人公起到什么作用、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表现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简介某一人物答题技巧:基本情况、主要事件、简评人物性格、品格或自己对人物的感情
阅读理解段意概括归纳的方法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篇2:《追思滕子京》阅读答案
重修岳阳楼的这一年是公元一千零四十五年。
3年前,滕子京还在西北的甘肃泾州当知州。那是个边关阻隔、**无常的荒凉之地。这年9月,西夏大举攻宋,宁夏定川寨一仗,打得昏天黑地,血肉横飞。滕子京镇守城池,手中兵卒无几,“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范仲淹引蕃汉兵来援”。之后,他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事隔一年,便有人弹劾(弹劾,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滕子京滥用公款,“其间数万贯不明”。于是,“泾州挪用公款案”闹得沸沸扬扬。幸得欧阳修、范仲淹从中解释,方未处刑,仅贬官而已。于是就有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来到巴陵岳阳的。
岳阳这地方怎么就成了贬官们的钟爱之地?上自屈原数起,涉足岳阳的各朝名家大都是仕途坎坷,累有贬迹。无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也好;“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也好,只要贬官们踏上岳阳这块土地,总是文思泉涌,佳作迭出。
是洞庭山水抚慰了落魄的人生,还是人生的苦难打磨了岳阳的灵魂?这一拔拨朝廷的弃儿,将热泪抛洒在岳阳城头的时候,巴陵的山捧着它,洞庭的波含着它,分明就铸成了岳阳城头一块块苦涩的砖石,从屈夫子一直垒砌到今天。
那么,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什么呢?
他留下了一座岳阳楼。
那古楼上写着“不以物喜”。他是不以物喜的.。他在岳阳的3年,承前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拟筑偃虹堤。三年治政,成就三件大事,此君足矣!同朝史学家司马光赞其在岳州“治为天下第一”。滕子京是完全有资本以物为喜的,他却不能喜,“负大才,为众所嫉”,他如何喜得!
古楼上还写着“不以己悲”。他又何尝以己悲之?一个负罪的贬官,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要消沉当可消沉,论哀怨亦可悲之,而这位滕公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是不喜不悲,不艾不怨,上任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于政治是如此的投入,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此种襟怀,问谁领会得来!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也只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恸,大哭)十数声而已”,可见其忍辱负重仍然勤于政绩的惨淡心境。男儿有泪不轻弹,这 “凭栏大恸十数声”是何等的悲怆,何等的壮烈!
岳阳楼是重新耸立起来了。设若没有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何来此大观?没有滕子京修书求记范仲淹,又何来“先忧后乐”的《岳阳楼记》传诸后世?范仲淹是“先忧后乐”精神的宣扬者,滕子京何以不是这精神的践行者?
滕子京谪守岳州3年,于庆历七年初调任苏州,离开岳阳3个月之后不幸病逝于苏州任所,时年56岁。《宋史》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宗谅(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无余财呀!这便是一个受诬贬官的结局。可悲的是,当年弹劾滕子京的那个人,受命“审讯”此案,他的调查结果却是“滕子京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已”。,可怜滕子京已是遍体鳞伤,欲哭无泪,小人却在一旁暗自窃笑。范相、滕公今安在?于是,让我想起了刻在岳阳楼上的那半副楹联:“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作者王和声 有删改)
1.我们所读的诗词中,有一些是描写塞外景象的,请选择最能表现上文“边关阻隔、**无常的荒凉”的情景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赞美滕子京的?你觉得最令人感动的是哪一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凭栏大恸十数声”,这哭声为什么是悲怆而又壮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写《宋史》对滕子京的评价?又为什么写当年弹劾滕子京的那个人的调查结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洞庭山水抚慰了落魄的人生,还是人生的苦难打磨了岳阳的灵魂”,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看,作者“追思滕子京”的目的是什么?( )
A.探寻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原因,从而为他鸣冤申雪。
B.表明滕子京虽一再遭贬,但仍然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昭示滕子京的廉洁和他的“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D.赞颂滕子京对“先忧后乐”的践行,呼吁滕子京的悲剧不再发生。
阅读答案:
1.(示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答案不唯一)
2.①他“不以物喜”,在岳阳“三年治政,成就三件大事”,“治为天下第一”。他是完全有资本以物喜的。
②他“不以己悲”,作为一个负罪的贬官,他不顾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于政治是如此的投入,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被冤枉和诬陷之后仍然能如此的“万家忧乐独关心”。
③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不以己悲”。
3.滕子京受冤贬官,但他“不以己悲”,努力“治政”,看到重修的岳阳楼落成,他百感交集,“凭栏大恸十数声”。说他“悲怆”,是他含冤受贬,欲哭无泪;说他“壮烈”,是他如此“苦涩”却仍然忍辱负重、勤于政绩,上任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样的襟怀何等壮烈!
4.表明滕子京的清廉,强调滕子京“负罪”的冤,突出滕子京“欲哭无泪”的悲惨遭遇。 5.面对洞庭美丽的湖光山色,那些仕途坎坷的贬官们触景生情,文思泉涌,巴陵的山、洞庭的波使他们忘却了自我,落魄的人生得到了抚慰。这一拨拨有着人生苦难经历的“弃儿”,将热泪抛洒在岳阳楼头,铸成了岳阳的灵魂;他们用自己的“苦涩”铸就的心,投入政治,体恤黎民,让洞庭愈加壮丽,让岳阳的灵魂愈加感人。
6.D
篇3:追思滕子京阅读及答案参考
重修岳阳楼的这一年是公元一千零四十五年。
3年前,藤子京还在西北的甘肃泾州当知州。那是个边关阻隔,**无常的荒凉之地。这年9月,西夏大举攻宋,宁夏定川寨一仗,打得昏天黑地,血肉横飞。藤子京镇守城池,手中兵卒无几.“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范仲淹引番汉兵来援”。之后,他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事隔一年,便有人弹劾(弹劾,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曲罪状)滕子京滥用公款,“其间数万贯不明”。于是,“泾州过用公款案”闹得沸沸扬扬。幸得欧阳修、范仲淹从中解释,方未处刑,仅贬官而已。于是就有了“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藤子京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来到巴陵岳阳的。
岳阳这地方怎么就成了贬官们的钟爱之地?上自屈原数起,涉足岳阳的各朝名家大都是仕途坎坷.累有贬迹。无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也好;“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也好,只要贬官们踏上岳阳这块土地,总是文思泉诵,佳作叠出。
是洞庭山水抚慰了落魄的人生,还是人生的苦难打磨了岳阳的灵魂?这一拨拨朝廷的弃儿,将热泪抛洒在岳阳楼头的时候,巴陵的山捧着它,洞庭的波含着它,分明就铸成了岳阳城头一块块苦涩的砖石,从屈夫子一直垒砌到今天。
那么.藤子京为岳阳留下了什么呢?
他留下了一座岳阳楼。
那古楼上写着“不以物喜”。他是不以物喜的。他在岳阳的3年,承前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拟筑偃虹堤。三年治政,成就三件大事,此君足矣!同朝史学家司马光赞其在岳州“治为天下第一”。藤子京是完全有资本以物为喜的,他却不能喜,“负大才,为众所嫉”,他如何喜得!
古楼上还写着“不以己悲”。他又何尝以己悲之?一个负罪的贬官,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要消沉当可消沉,论哀怨亦可悲之.而这位藤公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是不喜不悲,不艾不怨,上任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于政治是如此的投入,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此种襟怀,问谁领会得来!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藤子京也只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恸,大哭)十数声而已”,可见其忍辱负重仍然勤于政绩的惨淡心境。男儿有汨不轻弹,这“凭栏大恸十数声”是何等的悲怆,何等的壮烈!
岳阳楼是重新耸立起来了。设若没有藤子京重修岳阳楼,何来此大观?没有藤子京修书求记范仲淹,有何来“先忧后乐”的《岳阳楼记》传诸后世?范仲淹是“先忧后乐”精神的宣扬者,藤子京何以不是这精神的.践行者?
滕子京谪守岳州3年.于庆历七年初调任苏州,离开岳阳3个月之后不幸病逝于苏州任所,时年56岁。《宋史》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宗谅(藤子京,名宗谅,字子京)尚气,惆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无余财呀!这便是一个受诬贬官的结局。可悲的是,当年弹劾藤子京的那个人,受命“审讯”此案,他的调查结果却是“藤子京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己”。可怜藤子京们已是遍体鳞伤,欲哭无泪,小人却在一旁暗自窃笑。范相藤公今安在?于是,让我想起了刻在岳阳楼上的那半副楹联:“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作者王和声,有删改)
1.我们所读的诗词中.有一些是描写塞外景象的。请选择最能表现上文“边关阻隔,**无常的荒凉”情景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赞美藤子京的?你觉得最令人感动的是哪一方面?请作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凭栏大恸十数声”,这哭声为什么是悲怆而又壮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写《宋史》对藤子京的评价?又为什么写当年弹劾藤子京的那个人的调查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洞庭山水抚慰了落魄的人生.还是人生的苦难打磨了岳阳的灵魂?”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看,作者“追思藤子京”的目的是什么?( )
A.探寻藤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原因,从而为他鸣冤申雪。
B.表明藤子京虽一再遭贬.但仍然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昭示藤子京的廉洁和他的“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D.赞颂藤子京“先忧后乐”的践行,呼吁藤子京的悲剧不再发生。
参考答案:
1.例“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出其他的边塞诗,内容符合要求也可)
2.①他“不以物喜”,在岳州“三年政治,成就三件大事”,“治为天下第一”。他是完全有资本以物喜的。
②他“不以己悲”,作为一个负罪的贬官,他不顾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于政治是如此的投入,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被冤枉和诬陷之后仍然能如此的“万家忧乐独关心”
③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不以己悲”(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藤子京受冤贬官,但他“不以己悲”,努力“政治”,看到重修的岳阳楼落成,他百感交集,“凭栏大恸十数声”。说他“悲怆”.是他含冤受贬,欲哭无泪;说他壮烈,是他如此“苦涩”却仍然忍辱负重、勤于政绩,上任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样的襟怀何等壮烈!
4.表明藤子京的清廉,强调藤子京“负罪”的冤,突出藤子京“欲哭无泪”的悲剧遭遇。
5.面对洞庭美丽的湖光山色,那些仕途坎坷的贬官们触景生情,文思泉涌,巴陵的山、洞庭的波使地们忘却了自我,落魄的人生得到了抚慰。这一拨拨有着人生苦难经历的“弃儿”,将热泪抛洒在岳阳楼头,铸成了岳阳的灵魂;他们用自己的“苦涩”铸就的心,投入政治,体恤黎民,让洞庭愈加壮丽,让岳阳的灵魂愈加感人。
6.D
篇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阅读及答案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阅读及答案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谪守:_____________
(2)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__
(3)胜状:_____________
(4)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属:通“嘱”,嘱托、嘱咐。
(3)胜:美好的(或优美的.)。
(4)景:日光。
2.(1)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2)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湖的景色来烘托岳阳楼,用湖的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意思相近也可)。
4.“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意思相近也可给分)。
篇5:喻樗,字子才,其先南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少慕伊洛之学,中建炎三年进士第,为人质直好议论。赵鼎去枢筦①,居常山,樗往谒,因讽之曰:“公之事上,当使启沃②多而施行少。启沃之际,当使诚意多而语言少。”鼎奇之,引为上客。鼎都督川陕、荆襄,辟樗为属。绍兴初,高宗亲征,樗见鼎曰:“六龙临江,兵气百倍,然公自度此举,果出万全乎?或姑试一掷也?”鼎曰:“中国累年退避不振,敌情益骄,义不可更屈,故赞上行耳。若事之济否,则非鼎所知也。”樗曰:“然则当思归路,毋以贼遗君父忧。”鼎曰:“策安出?”樗曰:“张德远有重望,居闽。今莫若使其为江、淮、荆、浙、福建等路宣抚使,俾以诸道兵赴阙,命下之日,府库军旅钱谷皆得专之。宣抚来路,即朝廷归路也。”鼎曰:“诺。”于是入奏曰:“今沿江经画大计略定,非得大臣相应援不可。如张浚人才,陛下终弃之乎?”帝曰:“朕用之。”遂起浚知枢密院事。浚至,执鼎手曰:“此行举措皆合人心。”鼎笑曰:“子才之功也。”樗于是往来鼎、浚间,多所裨益。顷之,以鼎荐,授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初,金既退师,鼎、浚相得欢甚。人知其将并相,樗独言:“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后稍如其言。又尝曰:“推车者遇艰险则相诟病,及车之止也,则欣然如初;士之于国家亦若是而已。”先是,樗与张九成皆言和议非便。秦桧既主和,言者希旨,劾樗与九成谤讪。樗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桧死,复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出知蕲州。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闻。淳熙七年,卒。
(选自《宋史喻樗传》)
【注释】①枢筦:指中央政务。②启沃: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B.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C.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D.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②启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讽,讽谏、讽喻,用直接的言语或委婉的方式劝说对方,使其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意见。
B.都督,原是军队中的监察官,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这里作动词,担任都督。
C.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
D.路,北宋最高的行政区域单位,由唐代的“道”演变而来,后文的“道”相当于“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喻樗喜欢议论时事。他在拜访赵鼎时曾说,臣子侍奉皇上要竭尽开导、辅佐之责,为此受到了赵鼎的信任。
B.喻樗关心国君安危。为了解除朝廷的后顾之忧,他向赵鼎推荐当时富有声望的张浚,最终使张浚得到重用。
C.喻樗具有政治远见。他认为赵鼎和张浚不适宜同时任宰相,否则不利于团结协作,后来事实验证了他的预言。
D.喻樗仕途坎坷波折。他因反对和议而受到秦桧弹劾,被贬出京,不久又被免官,直到秦桧死后才重新被任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国累年退避不振,敌情益骄,义不可更屈,故赞上行耳。
(2)推车者遇艰险则相诟病,及车之止也,则欣然如初;士之于国家亦若是而已。
参考答案
10.C(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11.A(“用直接的言语或委婉的方式”直接与委婉不是矛盾吗,有经验的学生一看便知。)
12.D(“他因反对和议而受到秦桧弹劾”错,秦桧没有弹劾他,而是有人迎合秦桧弹劾了他)
13、(1)朝廷连年退避而不振作精神(抗敌),敌人的气焰更加骄纵,从道义上讲不能再屈服,所以我辅佐皇上亲征。
(2)推车的人遇到艰险的地方就互相指责,等到车子停下来以后,又像先前一样高兴;读书人对于国家也像这样罢了。
参考译文
喻樗,字子才,他的祖辈是南昌人。他从小就仰慕二程理学,建炎三年,进士及第,他为人正直,好发议论。赵鼎离开枢密院后,居住在常山,喻樗前往拜谒,于是婉言劝他说:“您侍奉皇上,应该多竭诚开导但要使皇帝少加以实行。在您进行开导时,要使言语少而诚意多。”赵鼎认为他很奇异,就把他延请成为上客。赵鼎都督川陕、荆襄时,征用喻樗为僚属。
绍兴初年,高宗亲自率兵出征,喻樗面见赵鼎说:“御驾临江,使士气增加百倍,不过您自己考虑这一举动,是出于万全之虑吗?还是姑且作此最后尝试呢?”赵鼎说:“中原常年退避忍让,国民士气不振,致使敌人越发骄横,再也没有屈从的道理了,所以我赞成皇帝出征。至于事情能否成功,不是我所能知道的。”喻樗说:“那么就应当想想回归的路,不要让贼兵给君王带来忧愁。”赵鼎问:“怎麽办呢?”喻樗说:“张德远声望很高,居于闽地。现在不如让他作江、淮、荆、浙、福建等路宣抚使,使他带领各道士兵奔赴朝廷,从命令下达那一天起,府库、军队、钱粮都可以由他主管。宣抚使的来路就是朝廷的归路。”赵鼎说:“好。”于是入朝禀奏皇帝说:“现在朝廷的谋划大计已基本确定,必须得到大臣的接应和援助才行。像张浚这样的人才,陛下会终究弃置不用吗?”皇帝说:“我任用他。”于是起用张浚知枢密院事。张浚来到后,拉着赵鼎的手说:“这是子才的功劳。”喻樗从此往来于赵鼎、张浚之间,对他们多有帮助。不久,因为赵鼎的推荐,喻樗被授官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
当初,金人退兵后,赵鼎、张浚相处很是欢洽。人们都知道他俩将并立为相,衹有喻樗说道:“二人应暂且一同在枢密院,将来赵鼎退去就由张浚来接替。成事用人,如果相隔不是十分遥远,就会气脉长久。如果二人同处相位,万一有不相合之处,一个应当离任时,那麽另一个一定会改弦更张,这样贤士就自相悖谬了。”后来事情逐渐如喻樗所说。他又曾说:“推车的人遇到艰险就互相指责,等到车子停下后,就又欢好如初。士人对于国家也是如此。”在此之前,喻樗和张九成都说议和不便,而秦桧主张和议,有人就迎合他的旨意,弹劾喻樗和张九成进行诽谤讥刺。喻樗出做舒州怀宁县知县,担任衡州通判,不久退休。秦桧死后,喻樗又被起用为大宗正丞,转为工部员外郎,出京任蕲州知州。孝宗继位后,任用他为提举浙东常平,因政绩而闻名。淳熙七年,去世。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