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e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站在台上和大家一起讨论。
我今天要说的课文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三月份就上完了这篇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我设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体现略读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将本单元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自读概括、默读思考、角色转换、体验创新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具体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一开始,我就用两个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我用课件出示题目:全世界各国之间通用的话是什么?在学生们纷纷猜测“普通话”、“英语”等等时,我公布了答案“电话”。接着,我再出示一道题:狼来了(打一水果)。当学生想了半天不敢举手时,我说出了答案“杨桃”,孩子们愣了一会儿,马上有人说出了原因:“哦,狼来了,羊还不赶快逃!”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告诉大家:“有时,思考问题要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我导出了课题。
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学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使学生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回答,我完成板书:
篇2:《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再让学生对照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自学交流,深入文本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后,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默读课文: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3、找到你的学习伙伴进行情境表演。
让学生模仿画师或其他人的语气夸夸小徒弟时,学生模仿得像模像样:有的学着画师泰然自若的样子说:“画得妙极了,真是我的得意门生!”有的学着大徒弟调侃说:“你虽然年纪最小,可作画的构思却让我不得不服气,我都要称你为师兄了,这可不得了啊。”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三、漫谈创新,拓展延伸
在结尾的拓展部分,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原来学过的一些故事,如《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趁热打铁,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一下,你曾经用“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想出了什么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回忆片刻,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我们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把球打到吊扇的叶子上去了,怎么也弄不下来,我灵机一动,打开电风扇开关,球随着叶子的转动,啪地掉了下来。”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孩子们受到启发,又说出了很多像这样的例子。
趁此余温未凉,我进一步启发,谁有好的方法画一座山,表现出山很高?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山高的画法。真是个个叫绝!
本节课我三月份就上完了,从课堂情况上看,学生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自学交流、采访、表演等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会不会变成了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呢?会不会只是关注了培养学生创新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呢?是不是“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呢?怎样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呢?
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还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加强朗读的训练。如画师说的一段话,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以画师的语气来读,在反复的读中体会小徒弟的画的妙处。
2、结合关键词句的训练学习课文内容。可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起伏的山峰和若隐若现的骆驼,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才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
3、课后练笔,加深体验。在课文教学结尾处,“两个徒弟恍然大悟。”他们到底悟出了些什么呢?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简短的续写,主要写写两位徒弟的感受。这样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体验两位徒弟的心情,来加深故事带给我们的道理。
篇3:《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
《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根据这样的教材理解,我制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而我的教学重点则是:通过师父(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导入、口头复述、图文对照、朗读训练等方法。
三、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这里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故事《司马光砸缸》作为这节课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有进一步回顾。并且因此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感知课文,简单讲述。
1、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熟悉故事,并加深对生词的印象。
[这样的环节设计,是要让学生养成快速默读的习惯,并能准确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朗读生词,并运用词语简单地讲述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后进生,因为生词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认真就不难,所以我选择几位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也有一次表现的机会;而简单讲述故事,则是考虑到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能够锻炼口才,学会复述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抓住三个徒弟画画结果的句子。
(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2、学生针对上面两句话,自由提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要自己去发现问题。]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①了解大徒弟和二徒弟分别怎么画?
②知道小徒弟是怎么画的?
[这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4、重点知道画师的话。
(四)、结合生活,拓展延伸。
1、讲述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想别人没想到的吗?
2、师: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师讲述《踏花归去马蹄香》故事,请学生选择。
(五)、总结道理:
师: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四、说教学反思
1、个性化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
我所教学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2、个性化学习要重视学生体验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加强体验性学习。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形式。
篇4:想别人没想到的

今天,我们学了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故事,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大道理。
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画师要考考他的三个徒弟,给了他们同样大小的一张纸,让他们在上面画尽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在纸上画满了许多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一些连绵不断的山峰,画了一只骆驼,后面一只骆驼只露出半截脖子和一个头。画师看了他们的画,夸赞小徒弟画的骆驼最多。并告诉了原因: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清的骆驼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时候,你总是最先使用你想到的那个事或物,你将成为这个物品的创造者。就像发明家一样,他发明了一件东西,去申请专利的时候,如果别人这件东西已经被别人发明过了,那他的发明就没了价值。
篇5:想别人没想到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领导的点评,我有几点体会: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让学生在读中学提问题。
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想了些什么别人没想到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有什么好处?……学生找到并读出“画师考画艺的结果”两句话后,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明白了什么,再读一读,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当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把问题进行归纳、合并,形成了“(1)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大、二徒弟各是怎么考虑的? (2)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二徒弟的画,而称赞小徒弟的?(3)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4)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再组织对文本的学习和探究。学生不但把内容读明白。更重要的是主动探索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二、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让学生拥有积极探索创新的激情。
拓展延伸部分,要学生试着画“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等,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其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暴露,在让学生看到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思维,他们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的知识的过程中,也就有效的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篇6:想别人没想到的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很有意思的一个小故事,可是却让我懂得了一个大道理。
文中讲了一位画师要考考三个徒弟,给他们每人发了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大徒弟拿起笔不加思索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在稍稍思考了一下,在纸上画了许许多多的骆驼头,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小徒弟经过反复琢磨就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骆驼从连绵不断的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画师看了三个徒弟的画,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没感觉,当看到小徒弟的画时,他禁不住点头称赞。原来小徒弟画的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让人有无尽的遐想,感觉有数不尽的骆驼从山谷里走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想别人没想到的,要敢于创新,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超出常人的思维方式。要想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就要平时多读书、勤动脑、善于思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动脑思考,要向文中的小徒弟一样,不但画的与众不同,而且达到了老师的要求,表达的自己的想法。真是太有思想了!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幅画如果让我来画?我会画许多骆驼的脚印,一只骆驼在走,在纸的尽头画骆驼的一条尾巴,表明有许许多多的骆驼在路上行走。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多动脑、勤思考、勇于创新,就向我们学校的精品文化所提倡的――惟创新者才有未来,只有想别人没想到的,才能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
篇7:想别人没想到的
员村第五小学 雷小荣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形象生动地突现了本组教材“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专题。
二、【学情介绍】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进行预习的好习惯,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能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质疑。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语句表达比较浅显的个人体会。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三、【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3、以读引读: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历史故事。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中四字词语,理解体会画师说的那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五、【教学重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制作课件PPT
2.学生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 时间安排 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听) 1、 故事(心灵烛光)导入 (PPT)
2、 顺势提问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读法
3、 就课题质疑(预设:别人没想到的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他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事?),相机板书在黑板右侧
4分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思) 1、初步检查预习:召集;多音字:禁,曲,数
2、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3、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巡查,点拔,学生齐读)(PPT)
7分钟 放手让学生自学,练习默读;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填补式地概括全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直奔重点
(拨-理)
顺势衔接:小徒弟为什么赢得了画师称赞?
A、找出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和近义词。(根据《全程学练考》设计这一环节)
B、分组讨论:画师说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自由说原因
13分钟 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课后作业积累词语;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解决学习重点
四、升华主题,突破难点
(理-悟) 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
1、 抓住关键词句诵读最后两段,深入体会。
2、 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词语和最后一个反问句: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6分钟 诵读体会,
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P46页的学习伙伴说说你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哪些事?(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或者说说你自己读过的类似故事,并且讲述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2、引读《买椟还珠》。
3、教师推荐书籍。 9分钟 以读引读(结合学校“读历史故事,评书香少年”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故事)
六、总结 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1分钟
五、作业布置
(1)《全程式学练考》第12课
(2)阅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历史故事,简写读后感(阅读评价表)
(3)想一想,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完成课文中老师的考题(3号本)
(4)按要求预习第10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8:三年级《想别人没想到的》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想别人没想到的》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文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三月份就上完了这篇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我设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体现略读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将本单元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自读概括、默读思考、角色转换、体验创新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具体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一开始,我就用两个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我用课件出示题目:全世界各国之间通用的`话是什么?在学生们纷纷猜测“普通话”、“英语”等等时,我公布了答案“电话”。接着,我再出示一道题:狼来了(打一水果)。当学生想了半天不敢举手时,我说出了答案“杨桃”,孩子们愣了一会儿,马上有人说出了原因:“哦,狼来了,羊还不赶快逃!”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告诉大家:“有时,思考问题要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我导出了课题。
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学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使学生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回答,我完成板书。
再让学生对照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自学交流,深入文本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后,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默读课文: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3、找到你的学习伙伴进行情境表演。
让学生模仿画师或其他人的语气夸夸小徒弟时,学生模仿得像模像样:有的学着画师泰然自若的样子说:“画得妙极了,真是我的得意门生!”有的学着大徒弟调侃说:“你虽然年纪最小,可作画的构思却让我不得不服气,我都要称你为师兄了,这可不得了啊。”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三、漫谈创新,拓展延伸
在结尾的拓展部分,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原来学过的一些故事,如《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趁热打铁,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一下,你曾经用“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想出了什么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回忆片刻,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我们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把球打到吊扇的叶子上去了,怎么也弄不下来,我灵机一动,打开电风扇开关,球随着叶子的转动,啪地掉了下来。”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孩子们受到启发,又说出了很多像这样的例子。
趁此余温未凉,我进一步启发,谁有好的方法画一座山,表现出山很高?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山高的画法。真是个个叫绝!
本节课我三月份就上完了,从课堂情况上看,学生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自学交流、采访、表演等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会不会变成了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呢?会不会只是关注了培养学生创新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呢?是不是“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呢?怎样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呢?
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还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加强朗读的训练。如画师说的一段话,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以画师的语气来读,在反复的读中体会小徒弟的画的妙处。
2、结合关键词句的训练学习课文内容。可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起伏的山峰和若隐若现的骆驼,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才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
3、课后练笔,加深体验。在课文教学结尾处,“两个徒弟恍然大悟。”他们到底悟出了些什么呢?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简短的续写,主要写写两位徒弟的感受。这样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体验两位徒弟的心情,来加深故事带给我们的道理。
篇9:想别人没想到的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故事,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大道理。
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画师要考考他的三个徒弟,给了他们同样大小的一张纸,让他们在上面画尽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在纸上画满了许多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一些连绵不断的山峰,画了一只骆驼,后面一只骆驼只露出半截脖子和一个头。画师看了他们的画,夸赞小徒弟画的骆驼最多。并告诉了原因: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清的骆驼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个很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做一件事,就要想别人想不到的方法,多想几个办法,再选一个最新颖的想法。勤动脑子,脑子也会越用越灵活的。我们要向文中的小徒弟一样,尽量跟别人想的不一致,这样,别人会感到你的想法很独特、很别致,而且感到很神秘,更容易激发别人好奇心。
想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时候,你总是最先使用你想到的那个事或物,你将成为这个物品的创造者。就像发明家一样,他发明了一件东西,去申请专利的时候,如果别人这件东西已经被别人发明过了,那他的发明就没了价值。
我们虽然还小,但是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多动动我们的小脑子,想别人没想到的吧!只有想别人没想到的,才能永远走在最前面。
篇10:想别人没想到的读后感
今天白老师教了我们一篇课文,名叫《想别人没想到的》。读过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一些道理。
课文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每个徒弟发一张同样大的纸,看谁画的骆驼多。大徒弟画了满满一张纸的骆驼,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画师看到他们的画并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看到小徒弟的画时,画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小徒弟的画纸上只是画了几条曲线,表示延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大徒弟和二徒弟都感到很奇怪。画师说:“你们看这幅画,虽然只有二只骆驼,但它们在山群里走出来,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山群中会走也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两个徒弟才恍然大悟。
这篇课文让我觉得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多想想别人没想到的。就像课文中大徒弟和二徒弟,他们只知道画骆驼的有限数量,光考虑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小徒弟却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他画的画让人想到骆驼是有无限多的,这使他的画能出奇制胜,获得了画师的赞赏
篇11:想别人没想到的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字叫《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文说的是,有一个画师,他收了三个徒弟,一天,画师想考考他们,就对他们说:“我给你们每人发一张同样大小的画纸,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大徒弟在画纸上密密麻麻地画了一些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则在画纸上画了许许多多的骆驼头。但画师看了他们俩的画后,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画师看了小徒弟的画后,连声称赞。原来,小徒弟在画纸上画了一个山峰,有一只骆驼在前面走着,后面也走来了一只骆驼,只露出了半截脖子。大徒弟和二徒弟都很奇怪,画师说:“你们看,虽然,这里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只,这不恰好说明说数不尽的骆驼吗?”
我们应该像小徒弟学习,想别人没想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想过别人没想过的事。有一次,我和妈妈去逛街。要回家的时候,妈妈忽然叫了起来:“呀!我不记得买口香糖了!”我听了,仔细想了想,说:“妈妈,在家里不是还有一瓶‘冰醒波萝’味的口香糖吗?”妈妈听了我的话,拍了一下脑袋,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也会想出一些别人没想到的事,主要是看你会不会思考,会不会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