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巧克力包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江户川乱步简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江户川乱步简介,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江户川乱步简介
原名:平井太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94—1965年
出生地:日本三重县名贺郡名张市
国籍:日本
真正使日本侦探小说登上文坛的,是江户川乱步,他被认为是“日本推理小说之父”,也是“本格派”侦探小说的创始人。
江户川乱步(1894—1965),本名平井太郎,生于日本三重县名贺郡名张市,其父平井繁男曾受过大学教育,毕业后在官厅供职,后来经商,创办了平井商社,家庭生活尚好。江户川乱步自幼体弱多病,很得父母疼爱。他常患感冒,每逢生病,其母就为他讲述黑岩泪香译的欧美侦探小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培养了他对侦探小说的兴趣,童年时代的江户川乱步性格文静内向,不喜参加体育活动,并有怪僻,认不肯脱下袜子光脚下地,喜欢一个人捧着书本读书,一读就是半天。
在他17岁那年,他父亲经营的平井商社倒闭了,家庭陷于困境,他投考高中的梦幻也随之破灭,他父亲带了江户川乱步去垦荒,江户川乱步体力不支,又不甘心务农。其父为他好学精神感动,终于背债让他上学。江户川乱步经过努力,考入了早稻田大学预科班,开始半工半读。江户川乱步在课余时间,去印刷厂当徒工,为人补习英语,到图书馆当管理员。由于兼职太多,他大学毕业时并没取得学位。但这段生活让他接触了社会,也读了不少书。他曾想去美国学习英语,并从事侦探小说创作,但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这种出国的梦想未能实现。
20岁出头的江户川乱步经历了两次恋爱:初恋开花不结果,第二个恋爱对象是村山隆子。两人在商定结婚之际,江户川乱步却想抛弃隆子,原因是他一贫如洗,无法养家活口。而村山隆子一往情深,因思念他而忧郁成疾。江户川乱步深受感动,便决定正式向隆子求婚,隆子获悉后不药而愈。两人终结良缘。江户川乱步婚后生活艰难,曾把棉被卖掉度日。隆子的兄长见他落魄,介绍他去东京都政府社会局工作。但江户川乱步的性格不适合当文员,干了半年就辞职了,后来又换了几处工作,都未如意,弄得家境日益困苦,只能带了妻子儿女回乡下父亲的老家。
尽管生活入不敷出,江户川乱步仍是一个读书迷。他是一个除了读书写作对其他工作都不感兴趣的人,其间受川崎的鼓励,写了一篇《石头的秘密》,投寄给报社,结果石沉大海,沓无音讯。当时他用的第一个笔名是“江户川蓝峰”。
在乡间闲居,江户川乱步索性埋头写作,他想起幼年时母亲给他讲的侦探小说故事,就把旧箱子翻过来当桌子,整天苦思冥想,终于写出了两篇侦探小说:《两个铜板》与《一张车票》。这次用的笔名是江户川乱步,这个笔名的日文读音是“艾特加华伦坡”,意思是作者崇拜爱伦·坡。
他曾把两篇小说寄给当时著名作家马场孤蝶,但马场孤蝶对此反应冷漠,对这位无名小卒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根本瞧不起。江户川乱步的自尊心大受伤害,他把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索回,投寄给《新青年》主编森下雨森。森下雨森主持的《新青年》杂志专门刊登欧美侦探小说译作,见到本国作者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十分赏识。他读完之后,当晚便去访问作者,对江户川乱步大加鼓励。对于江户川乱步来说,真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大喜事。不久,这两篇小说相继在杂志上刊出,并受到文坛注目,此时江户川乱步正好29岁。
在恩师森下雨森的鼓励下,江户川乱步在大正十四年(1925年)先后写出了一组侦探小说:《d坡杀人事件》、《心理试验》、《人间椅子》、《屋根里的散步者》、《赤色部屋》。森下雨森为了培养这个文学新人,在发表小说的同时,还配写文学评论,推崇江户川乱步的侦探小说,使江户川乱步在一年之后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侦探小说家。
在江户川乱步最初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丰富的想象力与奇特的构思。《人间椅子》用书信体的形式,描述一个面容丑陋的制椅匠,暗恋一个女作家。他把自己的形象融入于其所设计的一张奇特的椅子里,每当女作家坐在椅上,仿佛坐在他的怀里,这种对病态心理的描写,在江户川乱步以后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里也时有出现。
1926年,江户川乱步的创作从短篇侦探向长篇过渡,他为《朝日新闻》写了两部连载小说《奇幻岛》与《矮人》,小说充满悬念,但文字还很粗糙,发表后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有人赞誉、有人批评。一位署名“川口松太郎”的作者在报上对江户川乱步发表批评文章《乱步的侦探小说已经灭亡》,对他竭尽挖苦之能事;另一位作家甲贺三郎则写了《乱步即将复活》予以反击。江户川乱步在病中读了文章,大受刺激,他思考了几日,决定重振旗鼓。这场争论使名不经传的江户川乱步成了文坛的风云人物。
从1929年至1931年,江户川乱步先后写出了《阴兽》、《男人的旅程》、《妖虫》、《黄金面具》、《地狱中的魔术师》等侦探名作。他笔下的侦探明智小五郎也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明智小五郎以研究人的犯罪心理而引起读者兴趣。这位高个子的大侦探不修边幅,擅长推理,动作敏捷,思路奇特,有关他的故事竟引起一些读者的愤怒的抗议。
江户川乱步虽然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功,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每见报上有文章批评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他就想“封笔”不写。他第一次封笔是在昭和二年(1927年),到了1932年,江户川乱步再次宣布“封笔”。与江户川乱步知交的横沟正史也是一位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当时正中风住院,他在病床上给江户川乱步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公开信,指出江户川乱步要摆脱自卑的心理,要对事业尽职,不要做一个可怜的历史悲剧人物,对于好友的规劝,使江户川乱步进一步反省,从此他又以旺盛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江户川乱步相继写出了《怪人二十面相》、《少年侦探团》等新作,再次获得好评。在日本走上侵略战争的道路后,江户川乱步以沉默来对抗军国主义文学,第三次“封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江户川乱步才又活跃于文坛,并创办了专门刊登侦探小说的杂志《宝石》。1947年日本成立侦探作家协会,时年53岁的江户川乱步出任会长。
1949年是美国作家爱伦·坡逝世100周年,日本文学界大搞纪念活动。江户川乱步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出版了《侦探小说三十年》,客观评述了自己创作的优点与缺点。为了鼓励新人辈出,江户川乱步用自己的稿酬设立了100万日元的“江户川乱步小说奖”,以此来推动日本侦探小说的发展。
在五十年代,江户川乱步发表了《化人幻戏》、《幻影城》和《续幻影城》,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回顾了日本侦探小说的流派与风格,并在每周六主持作家集会,把更多的侦探小说家团结在他的周围。
鉴于江户川乱步对日本侦探小说的贡献,日本天皇于1961年颁发给他紫缓褒章。1963年日本成立推理小说作家协会,江户川乱步被推选为理事长。他只出任了7个月,终因体力不支而辞职。1965年江户川乱步因脑溢血病逝,享年71岁。
综观江户川乱步一生的创作活动,可知他是一个情绪极易波动的作家。他在贫困的生活中寻求自己的理想,在工作中不能尽职,即使面对他所热爱的写作工作,情绪也时好时坏,但他毕竟为开拓日本的侦探小说作出了贡献。他在晚年声誉蒸蒸日上,这是当时日本人喜爱侦探小说的一个重要反映。
作为开创日本“本格派”侦探小说流派的创始人,江户川乱步的创作是有代表性的。他强调侦探小说以科学的逻辑推理作为侦破的重要手段,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反映日本社会现实。江户川乱步提出的谋杀是人的兽性的一种表现,要通过侦探小说来揭露兽性的罪恶观点为以后大多数日本推理小说家遵循。这一派的作家还有角田喜久雄、甲贺三郎、平林初之辅、滨尾四郎等人。
尽管“本格派”侦探小说没有完全脱尽欧美侦探小说的范畴,但为以后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出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大侦探明智小五郎也成了四五十年代日本国民崇拜的一个英雄。
篇2:江户川乱步侦探故事:神秘脚印和密码

江户川乱步忽然得到消息,伯父的女儿富美子被黑手党绑架了,被勒索了1 万元钱后,绑架者并没有放回人质。江户川乱步得知这个案件后,赶紧回东京,找到当侦探的朋友明智小五郎一同赶到伯父家中。
伯父向他们讲述了富美子失踪的情况。那天富美子独自一人出门,隔了两天,收到了自称黑手党绑架者的来信,要他们带钱1 万元于约定时间到城郊草原的一棵大树下赎取人质。伯父爱女心切,如约带了赎金前往指定地点,谁知支付钱后,人却没有放回来,甚至连面部没有见到。
明智问:“黑手党的勒索信是哪里寄来的,字迹有什么特征?是谁收到的?”
伯父说:“是投放在门口邮箱里的,我的书僮牧田收来后交给我,字迹并无特征。”
这时书僮牧田正好端茶进来,他是个侏儒,而且神情呆板,江户不明白伯父为何要雇用这样的人,但转念一想,堂妹富美子是个时髦的现代青年,家中雇佣英俊灵巧的书僮,伯父自然会不放心的。江户再细看那牧田,他的衣著也很奇怪,紧身的衣服穿在身上,显得身材更加瘦小,腰际却结了一条极不相称的大绸腰带。
明智似乎对牧田也注视了一下,接着又问:“小姐失踪有无异样情绪,是否收到过信件?”
“我对女儿管教极严,所有信件都需先经过我过目,失踪前两天是收到了一封信。”伯父说着拿出一封信来交给明智,又接着说:“至于情绪嘛?这个孩子给我宠坏了,老是喜怒无常,我也不以为怪了。”
明智仔细地琢磨着那封信,他若有所悟地自语道:“这信中大有文章 。”
江户一看,这是富美子的女友写给富美子的信,信中除讲了一些女工方面的话语外,并无迹象可寻。江户不知明智为何说信中大有文章,但又想到明智是个破译暗码的行家,难道此信也有暗码存在吗?
明智将信纳入怀中,又问:“请再讲讲交付赎金的情况吧!”伯父说,他接到黑手党的勒索信后,就依约前往指定地点,为防不测,特地去买了一支手枪,交给书僮拿着,暗暗跟着保护,来到大树下,不一会见对面走来一个高大粗胖的人影,因天黑,看不清面容,在距离数公尺时,双方立定下来,他怕惹起强盗的不满,也不敢打开手电,就将1 万元钱送到那人的身前,那人取了钱,就隐入了黑暗之中。伯父等待着女儿出现,谁知从此杳无人影。过了一会,书僮牧田提着枪跟了过来。牧田还算心细,又去查看了一下足迹,但草原上除了他和牧田两人的足迹外,再无别的足迹。为此,伯父也深感疑惑。
这时,明智眼睛一亮,安慰说:“这个案件很复杂,但我自信能够破获。”
接着,明智拉着江户来到城郊草原去察看现场。明智对江户说:“那里只有你伯父和牧田的足迹,这里存在着两种最大的可能性:一是你伯父没有交出钱,是故弄玄虚;一是你伯父确实交了钱,那取钱的强盗就是牧田。当然也有可能强盗借用了某种特殊的工具或以野兽的脚印作掩护而不留自己的足迹,这些都要看了现场后才能作出最后判断。”
明智非常认真地勘察了一番现场后又对江户说:“明白了,我现在判断那个强盗就是牧田。瞧,牧田的脚印中都有一个浅浅的椎形痕迹,我就凭此作出判断的。”
江户百思不得其解:“伯父说强盗身材高大,而牧田子个侏儒。”
明智笑着说:“问题就在于强盗太高,而牧田太矮小,反差如此强烈。牧田预先在现场安放了一时矮高跷,他先踩着高跷假扮强盗,后来他又以查足迹为由,用自己的脚印掩盖了高跷印,所以他的足印中留有椎形痕迹。”
江户还是不能同意:“伯父说强盗身体粗壮,而牧田是那么瘦窄。”
明智解释道:“你注意到了牧田腰际那条大黑绸带了吗?他用黑绸带将自己绑了一层又了层,身材不就又粗又壮了吗?还有,我们回到你伯父家中,第一个碰到的将是那个牧田。”
“为什么?”
“因为他心中有鬼,最怕我们查到真情!”
两人临近伯父住宅时,果然见一个矮小的身影在门前的路上徘徊着。那人果然是牧田。
侦探明智在查明了骗取江户川乱步伯父一万元赎金的强盗就是书僮牧田后,并没有告发牧田,而是专心致志地去研究那封富美子失踪前接到的信。第二天,明智离家外出了。
这一天,江户正在伯父家中为富美子的命运焦虑时,忽然接到明智发来的电报:“富美子同行现出发。”
被绑架的富美子居然被明智找到了,而且就要回家,江户和伯父都喜出望外。
傍晚时分,明智果然带着富美子回家了。富美子因为旅途劳顿,稍事用膳后,就回房洗澡去了。
伯父设宴款待明智,高兴地问道:“明智君,黑手党如何肯乖乖交出人质的?”
明智神秘地说:“我领回富美子是有交换条件的,即我保证不追究案件,不透露案情,他们也不再找你的麻烦。”
“能够不找麻烦,我就放心了。明智君,你是我全家的大恩人,有什么要求,我一定满足。”
“要求倒有一个。”明智说,“我有一个朋友,才貌双全,家境又好,对富美子小姐颇有好感,恳请我作媒,小姐已然应允,就看你的态度了。”
“女大当嫁,明智君若做媒,想来必定是匹配的!”
明智说:“不过他是个基督教徒,恐怕不合者伯心意。”
伯父听了颇费踌躇,但仍说道:“我女儿劫后余生,这条命都是明智君所赐,此事若是别人提出,我断然不应允。可是明智君如此好意,我当再作考虑。”
酒足饭饱,明智告辞,江户的伯父递过内装元的信封交给明智作为酬谢。江户和明智离开伯父家后,来到了一家咖啡馆,要了咖啡,边喝边谈。明智说:“所谓黑手党绑架之事纯属虚构,富美子小姐是自己出走的。”
原来明智破译了富美子的那封信,其中汉字和假名的排列颇为奇怪,经过研究,此信是富美子的情人所写。富美子和基督教徒服部时雄两人心心相印,只因怕父碍于信仰不同而不予应允他们的婚事,于是两人书信相约一同出走到千叶去了。待等生米煮成熟饭后,再同伯父交涉,不怕他不答应。“那么怎么会出现黑手党寄来的勒索信件呢?”江户仍存在疑问。明智说:“此事我已问过书僮牧田,黑手党的书信是他假造的。”原来牧田知道富美子在谈恋爱,富美子和服部出走后,曾从千叶写过信回家,但被牧田拆阅后撕了,却换上他所写的黑手党的信。因为时下黑手党绑架活动很是猖獗,一般人都会信以为真。明智从牧田那里探得了富美子在千叶的地址,便找了去,说服了富美子跟他一同回东京,并向服部保证使他俩的婚姻能够成功,所以明智在伯父面前要为富美子作媒。
江户继续问道,“牧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目的是为了骗得你伯父1 万元钱,因为他伪装足迹的事已被我识破,1万元钱当然以黑手党的名义归还你伯父了。”
明智继续说道:“他虽是侏儒,也需要爱情,前不久,这个可怜的人儿结识了一个姑娘,但要娶到这位姑娘需花一笔钱,你们父腰缠万贯,但问他要钱是万万行不通的,所以只得出此下策,以黑手党的名义向他勒索。”明智说着递过伯父赠送给他的2000 元钱,对江户说:“你把这笔钱交给牧田,以遂他与那位姑娘结婚的心愿吧。”
篇3:读研日记四十六-读后感之女妖(江户川乱步)
读研日记四十六-读后感之女妖(江户川乱步)
日本的侦探小说,可谓久闻大名却未曾一观,这次总算看到了!个人认为,就情节而言,案情设置并不是非常新奇,而本次事件比较突出的地方是凶手的杀人动机――最后的谋杀。这是比较少见的杀人动机(小五郎也这么说。。。),而凶手由美子(女妖)――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性格――几乎将这个动机发挥到了它的极致。
看书的`过程中也发现,原来“幻术”是源自中国,但我却是从火影上才知道的~我们国家为什么不能更好地利用原有的各种资源制作出好的动画呢??
读完之后完全迷上了明智小五郎!哈哈哈!!
篇4:刘步蟾简介
刘步蟾简介
刘步蟾(1852-1895.2.10),字子香,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事母至孝”。少时性格沉毅,好学善思,爱憎分明,敢于非礼不义之事相争。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入后学堂,学习驾驶。十年(1871年),与同学十八人上“建威”号练船实习,南至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北上渤海湾、辽东等地,途中测量日度、星度,操练驾驶,见识大为增进。事后,船政大臣沈葆桢称赞说:“其精于算法量天尺之子者,则闽童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为之冠”。次年,刘步蟾以第一名成绩成为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
光绪元年(1875年),刘步蟾任“建威”号管带。次年,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上英国地中海舰队旗舰“马那杜”(h.m.s.minotour)号实习,担任见习大副。次年,因病自塞浦路斯离舰返回巴黎休养,四年痊愈,重返地中海舰队实习,上“拉里号”(h.m.s.raligh)。实习期间,因学习刻苦、勤于钻研,受到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将军的好评。旋回国,以游击留闽尽先补用。不久,任“镇北”舰管带。期间,与同学林泰曾合撰《西洋兵船炮台操练大略》,将留学期间心得结合我国海军实际加以申说,指出中国发展海军,“最上之策,非拥有铁甲等船自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主张壮大海军实力。当时,清廷正筹议海防,发展海军自是题中之议。六年(1880年),清政府在德国伏尔铿厂订造铁甲舰,即后来的“定远”、“镇远”。八年(1882年),刘步蟾等被派前往德国,验收、协驾铁甲舰。十一年(1885年),刘步蟾督带“定远”等舰顺利回国,被任命为“定远”舰管带,授参将,旋升副将,赏强勇巴图鲁勇号。
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刘步蟾参与了《北洋海军章程》的起草工作,海军规则“多出其手”。同年,被任命为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加头品顶戴。
当时,日本觊觎中国,也在不断扩充海军力量。刘步蟾深以此为忧,曾向李鸿章力陈按年添购铁甲舰,“以防不虞”,并当面反问李鸿章,如平时不备,“一旦偾事,咎将谁属”?引起了李鸿章的重视。十六年(1890年),北洋舰队巡泊香港,海军提督丁汝昌离舰,刘步蟾下令降提督旗,升总兵旗,为此与英藉总教习琅威理发生争执,后琅威理负气辞职,史称撤旗事件。
光绪十七年(1892年),北洋舰队应邀前往日本访问,在对日本海军舰船细心考察后,刘步蟾认为日本海军实力已超过中国,并立即通过丁汝昌报告李鸿章,请求为海军添购船炮。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八日,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黄海海面遭遇,展开激战。战斗中,刘步蟾指挥“定远”舰英勇作战,“不稍退避”,始终在战场坚持作战,并重创了日本舰队旗舰“松岛”号。
海战结束后,刘步蟾因功升记名提督。丁汝昌因海战中受伤暂时离舰养伤,由刘步蟾代理。威海保卫战中,二十一年(1895年)元月十一日,“定远”被偷袭入港的日本鱼雷艇击伤,被迫搁浅在刘公岛东部充作“水炮台”,因进水过于严重,丁汝昌下令放弃“定远”。当时刘公岛局势日益恶化,因恐“定远”将来落入敌手,丁汝昌、刘步蟾于正月十六日下令,将“定远”舰炸散。
当夜,刘步蟾追随自己的爱舰,自杀殉国。实践了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时年43岁。
李鸿章获悉刘步蟾自杀的消息后,深感惋惜,并盛赞刘步蟾当年直陈御日之计是实言真心。清廷谕令:将刘步蟾照提督阵亡例从优赐恤,世袭骑都尉加一等云骑尉。一代海军名将,就这样与他所钟爱的战舰,一同消失在保家卫国的海上疆场。
篇5:程步涛简介
流淌的记忆
20年前,为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出版社组织了几位部队诗人重走长征路,离京前,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将军专门接见了大家。将军讲了一件长征途中的旧事。说他们精疲力竭地在一座庙宇里休息,部队已经没有一粒粮食,有人便把庙里的一面鼓皮揭下来煮着吃了。他十分生气,庙宇是个拜佛的地方,进来横七竖八地躺着,已经坏了规矩,现在可好,把人家的鼓也给吃了。便有人解释,说这庙都荒了,满院子草,和尚早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将军说,同志哥,这是政策,你们必须留下钱,留下信,向他们道歉。
余主任说:你们要是路过那座寺院,代我去看看,有没有重蒙一面鼓置于架上。
出瑞金,过湘江,一路颠簸,到昆明后,胡世宗打来电话,说他们没盘缠了,希望能送去。还说下一步的计划是过金沙江,问我能不能和他们一起走一程。我把工作安排了一下,飞到了昆明。第二天一早上路,到沙栎村时,已是下午两点,这里离皎平渡还有60多里山路,而且路真的如羊肠一般。
红军当年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到皎平渡渡口的。50年过去了,向导说,这路仍和过去一样。我们一边为道路仍是当年模样而感慨,一边为能踏上这样一条山道而心动。
60里山路是下山,虽又窄又陡,但云高气爽,再加上彝家的寨子与土楼掩映在崖上和林中,一道山弯一幅风景,倒并没有感到走得艰难。又一想,天上没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没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没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越娄山关,是无法找到当年长征的感觉的。就在这议论之间,一阵雷声一样的轰鸣震撼耳鼓,向导说:“这就是金沙江的涛声,渡口快到了。”我们顿生无限欣喜,然而,就是在这时,脚底的疲劳也袭上身来。天越来越黑,听着近在耳边的涛声,一分钟像一天一样漫长,直走到几乎再也无法挪动双脚时,树隙里透出一缕灯光,皎平渡到了。
当年为红军摆渡的船工陈余清大爷在等着我们。世宗曾陪袁鹰同志来过一次,他握着陈大爷的手,说,大爹,10年前我来过,你记不住了吧?陈余清老人只是笑。时间已晚,草草洗了洗便睡下了。那一夜真是枕着涛声,50年前的往事在脑海里和着涛声一起翻腾,压根儿就没法入睡。窗棂透出一缕晨曦时,鸟鸣先是唧唧啾啾,很快便唱成一片。我们走到户外,不知是白天和黑夜的感觉差异还是怎地,雷鸣般的涛声一下弱了下来,江面并不太宽,流水也不太急,只是浑黄一些,与被峡谷切成条状的蓝天形成截然反差。这条承载过中国革命之舟的流水,在我们立足的这段河段上,竟显出了几分妩媚来。
返回云南一侧,我们要求自己摇船,陈余清老人像没听见,似对我们,又似对江水,说:“当年,水也急,也宽,不像现在。”史载,红军还在江上架过一道浮桥,但很快便被江水冲走了。当年,这里的船工多为红军摇过船,为毛主席摆渡的是张朝满老人,如今健在的只有陈余清了。红军过江后,破坏了所有的船只。许多为红军摆渡的船工则被国民党抓了起来,或遭毒打,或被罚款……
近中午时分,我们开始往回返,走出很远,转过身,陈余清老人还在向我们挥手,阳光将一层金辉镀在老人的周身,在群山的映衬下,像一尊闪光的雕塑。
长征胜利距今已经整整70年了。70年的时间风尘,足以把人们的许多记忆荡涤得无影无踪,而金沙江,那条融会千百年风霜雨雪荣辱悲喜的江河,却始终在我心里或急或缓地流淌,而且将永远流淌下去。(人民日报2006-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