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的螃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聂兰锋秋红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聂兰锋秋红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聂兰锋秋红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红
“谁第一个举手,我就嫁给谁!”秋红的话才说了一半,秃子就高高地举起了手。挨着秃子的王二根又举了手,又有三十多名青壮年举了手。秋红的牙都痒,她睁圆了杏眼,对着人群里的王二根大骂:“王二跟你个窝囊废,这辈子你就输给秃子吧你,我这就搬到秃子家去,悔死你!”秋红气的跺脚,秃子心里美得像吃了蜜。
第二天,花儿一样的秋红就嫁给了秃子。才十七岁。第三天,秃子就吹着口哨参了军去了前线,去打小日本儿,和王二根,和那三十多名举手的青壮年。
秋红是家里的第四个女娃,娘在秋天的玉米地里正劳作着就留了满地的血,然后生下了她。爹不咸不淡地说又养了个赔钱货,娘就陪着笑脸说女娃一样下湖种地。
秋红就憋着一肚子气。憋着一肚子气长到十七岁的秋红,偏偏要脸蛋有脸蛋,要身段有身段,最适撩人的是她的大眼睛,水汪汪的,会说话。下湖的路上,瞅了谁家的小伙子,谁家的玉米地一准被锄的寸草不剩,滑滑顺顺。顶数王二根家和秃子家的地最滑顺了。王二根生得清秀是公认的好,但木讷,爹和娘也不愿意他太场面儿①;秃子人还算出挑②,可他调皮、逆反,秋红也不讨厌他,但他是秃子。王二根有板有眼,秃子不讲规则;王二根辗转反侧睡不着盘算着明早给秋红家挑水了,秃子呢想也不用想,天擦黑就给人家挑满了缸。
秋红的活道③数第一,莫说女红,粗重的肩挑背扛、碓捣磨碾,样样拾得起放得下。虽人人夸赞,但秋红还是憋着一肚子气,盼着干出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证明自己彻底不是赔钱货。
那是抗战最紧的时候,前线的火药味已呛到了秋红的家乡,邻近的几个村庄已组织了队伍支前,秋红的村里还没动静。这可急坏了满脑子“大事儿”的秋红。一个秋日的黄昏,秋红约了二根,俩人草垛旁秘密商讨,秋红一脸严肃地说王二根,这事儿不像挑水那么简单,明天的参军动员大会,我话一出口你就第一个举手,千万不能让秃子抢先。王二根真诚地点点头:秋红你放心。秋红就把一枚穿了红丝线的铜钱套在二根脖子上。二根从兜里掏出一把酸枣在衣襟上搓了,挑一颗最红的送到秋红的嘴里。
既然第一个举手的是秃子,秋红就没有理由再想酸枣的滋味。秋红只希望她亲手做的军鞋恰巧穿在了秃子脚上或是二根的脚上。夜是那样的长,睡不着秋红就想,王二根的手咋举得那么慢?秃子的手咋举得那么快?想不通。想来想去的日子就像沂蒙山一样绵延悠长,秋红硬是把日本鬼子给想跑了,把国民党给想到台湾去了,也没想出个结果来。
援朝战争结束那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老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傍晚的农家已时断时续地想起了鞭炮声。秋红端了洗菜水向门口泼去,却泼出了一串“哈哈哈”的笑声,“秋红,十年不见,你的见面礼真是解乏呀,我赶了一天的山路,这菜的清香味儿,闻着舒坦着哩……”拄着拐棍儿的秃子突然停止了说笑,他看见秋红丢了盆子正朝自己摸来。
秋红讲着“眼睛的故事”:那次仗打得很苦,到处是受伤的八路军,我一连背了四个伤员藏到地瓜窖里,还想出去找点水,刚出窖子口,谁知“轰”的一声,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秃子说秋红你很勇敢,你的眼睛还是那么好看。接着秃子开始讲“腿的故事”:我和王二根在一个连。打了一仗又一仗,许多战友都牺牲了。子弹飞向二根时,二根就扑向我,我丢了一条腿,二根却丢了命。二根是真正的英雄。二根把铜钱给了我,他说是你给的,他还说你喜欢吃酸枣,然后就合眼了。
秋红听了,泪水就盈满了眼眶。秋红抚摸着铜钱……良久,秋红喃喃地像是自语:二根的手咋举得那么慢……
战场上不曾流泪的秃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秋红,是二根让我先举的手呀。
(有删节)
【注】①场面儿:做事太显眼。②出挑:指男女青春期体态、容貌、智能等出众。③活道:做活的本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以轻松而具有地方色彩的笔调描写了山东农村人们的生活场景,故事时间跨度较大,情节曲折而有吸引力。
B.小说缺乏环境描写,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反而使小说的内容更加紧凑,情节更加顺畅而吸引读者。
C.参军动员大会前,二根让秃子先举手,表明二根不仅做事有板有眼,而且木讷,不想在众人面前说自己的心事。
D.“顶数王二根家和秃子家的地最滑顺了”,即表现出二根和秃子都很会做农活,也是侧写秋红的魅力,富有情趣。
E.结尾一段,不仅照应了上文的“秋红就想”,而且呼应开头,表现了“不讲规则”的秃子对二根救命之恩的感激。
(2)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参军动员大会”的场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秋红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爱国说”和“爱情说”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就你认同的其中一种看法,谈谈你对小说中秋红“干出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的理解。(8分)
答案:
(1)(5分)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A得1分,答C、E不得分。A项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 “轻松”的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但笔调中更多的是厚重和严肃,“山东农村”范围过大。B项是对小说环境的分析。小说中缺乏的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有对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交代。C项是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和认识。“不想在众人面前说自己的心事”与文中“王二根真诚地点点头:秋红你放心”相矛盾,且与“爹和娘也不愿意他太场面儿”有关;“做事有板有眼”和“让秃子先举手”无关。D项是对局部描写的理解和认识。正确。E项是对重要语句含意的分析。“对二根救命之恩的感激”错;表现的是秃子对二根当初“让我先举的手”的感激,还有对二根为救自己而牺牲的负疚感、悲痛和感激。
(2)(6分)①采用了倒叙的方式;②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吸引读者),
突出了秋红的形象特点,表现了二根和秃子性格特点的不同,暗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每答对一点得1分。
(3)(6分)泼辣,重诺,要强(证明自己彻底不是赔钱货),热爱家乡(或:爱国),聪慧,勇敢(主动追求爱情,具有牺牲精神,打仗时救助八路军伤员)。
每答对一点得1分。
(4)(8分)
观点一:认同“爱国说”。
①“大事儿”是指秋红和王二根“秘密商讨”后,秋红在村里的参军动员大会上公开表明谁先报名参军就嫁给谁的态度;②她要借干成“大事儿”证明自己彻底不是赔钱货,还想借此激发村里青壮年参军抗日的热情和行动;③小说正是通过写秋红干出了这件“大事儿”,表现了她热爱家乡、保卫家乡的决心和牺牲精神,歌颂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祖国和团结抵御外侮的高尚情怀。
观点二:认同“爱情说”。
①“大事儿”是指秋红和王二根“秘密商讨”后,秋红在村里的参军动员大会上公
开表明了谁先报名参军就嫁给谁的态度;②她要借参军动员大会的公开场合,名正言顺地实现嫁给王二根的目的,以此证明自己彻底不是赔钱货;③小说通过写秋红干出了这件“大事儿”,表现了抗日根据地的平凡女性期盼和勇敢追求美好爱情的动人情怀,突出了人们对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答出“大事儿”的含义得1分,答出秋红“干出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的目的得2
分,答出相应的主旨得3分。
篇2:聂鹏《捶背》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兵训练营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中队长文魁就在这个被官兵们誉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带兵。每天临睡前,他都会到各班转转看看。
这天晚上,文魁正好转到了二班。他看到一个娃娃脸兵,光着的胸脯上胸肌竟然很发达,他问:“有些什么特长?”那兵答:“在体校里搞过训练,相互按过胳膊腿,捶过背,算不算特长?”文魁连说:“算算算。”文魁来自武术之乡,参军后一直是总队训练标兵,因训练过猛,有了腰伤的顽疾。对捶背推拿有特殊的需求。当晚睡前一试身手,“这兵捶背有一手。”文魁苦觅良久的“捶背”人选就这么算是定了。
从此,娃娃兵辉就成了文魁的专职“捶背”。除了正常的训练,辉还得给队长“捶背”,所以就搞得很累很疲惫。一些兵就私下给辉出点子。辉得计,下回再给文魁捶时,捏呀捶的,下手就比较重。不料辉忙得一头大汗,文魁盯着正在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眼睛都没眨一下。辉说:“我看他一点儿都不怕痛,还有没有新招?”哥儿几个面面相觑,均顾左右而言他。
文魁受捶时,要求还挺多,一会儿要求这样使劲,一会儿要求那般用力。搞得辉一场背捶下来,相当于又是一次强化训练。有时累瘫在床上,辉恨得牙痒。一次不经意间,辉在做单杠模拟考核时,竟然一次性做了40多个不觉得累,远远超出其他新兵。
新兵训练快结束时,一日晚间,几名也同样来自武术之乡、又是特警中队的班长,非要跟传说中很厉害的文魁过过招。班长们欺他腰伤,说一对一,文魁说,“你们几个一齐上”。说时迟,那时快,还没轮上那几个兵拢身,一个一个就像背包枕头一样地被文魁扔在几米开外,躺在地上叫苦不迭。辉恰好看到这一幕,除了对队长由衷的佩服,还有很大的疑惑:他,这么威猛,哪里像是个有腰伤的病人?
新训结束分兵时,辉俨然名列文魁麾下。辉叫苦不迭,却发现文魁一脸坏笑。文魁捶背的要求更加频繁了,甚至中午,甚至周末,兴之所致,文魁都要把辉叫过来,捶捶按按,拍拍打打。
半年下来,辉的军事技能在中队无人能比,一年下来,辉在支队军事训练方面有了名气。
第二年春,支队组建参加总队比武的集训队,文魁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辉。指导员还有些顾虑,“他走了,你捶背的事怎么办?”文魁斩钉截铁,“扯淡,你以为他就只能捶个背?”辉就被抽调走了,在一个偏僻山凹下的中队接受魔鬼训练,苦不堪言。
10月份参加总队比武,辉得第三名,荣立三等功。回到中队时,全中队官兵列队欢迎,文魁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句不着头脑的话:“看来捶背的功力还不够。”是夜,辉照例给文魁捶背。
越明年,支队组建比武队时,辉找到文魁,想通融一下,不要让自己去了。末了还说,“我就留在你身边,还可以天天给你捶背,是不是?”没料想文魁火了,“扯淡,你以为就只是个捶背?”辉再次进了山凹里的魔鬼训练营。
10月份再回来。辉就不是原来的辉了,在总队比武中得了全能第一,被树为训练标兵,荣立二等功。到了中队,他受到全中队官兵的最高礼遇。奇怪的是,是夜睡前,辉来敲门提醒捶背时,文魁说不捶了,已经睡了。
春节过后,辉参加武警部队直接提干的培训班。培训半年后,辉已肩扛黄灿灿的少尉肩章。回到中队,却再也见不到文魁了。原来,文魁带领战士参加公安系统组织的缉捕黑恶势力行动,他只身擒获3名歹徒,不料却被一名歹徒趁夜黑开枪射中,当场牺牲。知道辉是队长的得意门生,怕影响学业,中队官兵硬是没告诉他。
在县城烈士陵园文魁的墓冢前,辉长跪不起,泪如雨下。他慢慢地继而快速地击打着墓碑和坟冢,“队长,辉儿来了,来给您捶背了!”
空旷的墓地里,捶背声穿云裂帛,撕心裂肺……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把新兵训练营地称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既写出营地的荒凉偏僻,也表现出了刚入伍新兵的不满。
B.辉下重手捶背,“忙得一头大汗”,文魁却“眼睛都没眨一下”,小说借此情节暗示文魁腰伤严最,不知疼痛。
C.结尾用“穿云裂帛,撕心裂肺”来形容辉的“捶背声”,写出“击打”的用力有劲,表现出辉内心的无比悲痛。
D.小说叙写一对师徒的相识相知,描绘官兵刻苦训练的场景,着力歌颂了当代军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8.小说以“捶背”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辉和文魁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答案:
7.(3分)C
8.(5分)
①“捶背”将两人的命运连在一起,强化了情节的戏剧性,也使情节更集中。②借助“捶背”来呈现两人的言行,使人物形象的刻画具体集中。③通过“捶背”这一小事来表现军营练兵的主题,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9.(6分)
观点一:辉是主人公。①小说借写“捶背”来刻画人物形象,而辉是“捶背”的实施者。②小说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辉而展开的,小说着重写辉从一个“新兵”到一名“训练标兵”的成长过程。③小说着力要表现的主题,是新一代青年士兵挑战自我、刻苦拼搏、不断成熟的精神风貌。
观点二:文魁是主人公。①小说借写“捶背”来刻画人物形象,而文魁是“捶背”的主导者。②小说重在写文魁对辉的发现、特训、推荐、激励,有关文魁的情节较多,且贯穿全文。③小说着力要表现的主题,是新时期军队培养士兵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聂鹏《捶背》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离离秋草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离离秋草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安石榴
老李三出生在中东铁道线上一个叫陶赖昭的地方,他没有地,啥来钱快他就干啥。比方说,老毛子 爱吃牛肉,可是不吃牛下水,老李三那时候还是个十三岁的小孩子,天生一副好头脑,他一分钱不花, 讨下来整套的下水,拿回家弄干净煮烂,卖给中国人。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人打赢了,东洋人爱吃鱼, 老李三就拿个柳条筐到松花江边帮鱼把头拉网,报酬是尽可量地装一筐鱼,老李三转手把鱼卖给日本人。
老李三日子过得挺滋润,铁道线上来回跑,混得俄语日语溜溜顺,整天不着家。除了找买卖,他还 爱交朋友,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什么人都接触,哪有时间着家呀?没有。老婆带着一个女儿给他守着 两间老宅。
有一天,老李三的一个把兄弟王张罗来了,进屋就叫嫂子:“我大哥在哈尔滨上了一批棉鞋,让我 回来套车去拉。”这类事情是常有的,或者老李三脱不开身,或者就是为了摆谱,派个把兄弟捎个话、取个钱、套个车啥的,老李三老婆没起半点疑心就放行了。
一个月后,老李三回来了,老婆问:“车呢?货呢?”老李三说:“啥车?啥货?”一对茬儿,才知 道让人骗了。返身就去找王张罗。王张罗在新陶赖昭三里地之外的老陶赖昭,给一大户人家看祖坟。果 不其然,人去屋空!老李三找到一个知根知底的人,使了点手腕,那人告诉他,王张罗赶着老李三的马 车跑远了,奔了卜奎他表大爷家啦。知道卜奎是哪里么?就是齐齐哈尔,卜奎是它的老名字。如果王张 罗真的一头钻进卜奎,老李三就拿他没办法。卜奎是个大地方,藏个小毛贼太容易了。可是,老李三不 甘心,又细抠了抠,那个人招架不住彻底说了实话,原来是卜奎边上一个叫三间房的地方。
老李三第二天就上路了。他倒不是特别在意钱财,背信弃义就该受到惩罚。 老李三就是这么混世 面的,他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也不许别人对不起他。老李三上了火车才发现很怪,车上的每个人都是 一副失魂落魄的慌张模样。一个常跑车的老客,抓着李老三的袖子低声告诉他,发生事变了,日本鬼子 翻脸了。那天是“九一八”第二天。
一路上,老李三一直生着闷气,心想小日本还想咋地?占便宜没够啦!逮着软乎土紧挖呀!火车也 从未像现在这样走走停停,没个谱。到哈尔滨,满街的青年人在发传单,黑龙江代理主席马占山的抗日 宣言。老李三已经有了主意,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几年东北军,马占山的部队,机枪手。老李三一落脚齐 齐哈尔,直奔马占山的驻军地,重新穿上了灰军装。早把追讨王张罗的事情抛在九天外了。
1931 年 11 月 4 日,老李三参加了中国抗击日寇的第一战江桥战役。经过酷烈的鏖战,东北军退出 齐齐哈尔,在汤池、三间房、昂昂溪设置三道防线欲再战日寇。老李三正好在三间房防线上。那天,老 李三守在阵地上待命,战前总有一段特别松弛的时间。老李三的阵地是一处高岗,埋伏在掩体里可以俯
语文试卷 第 3页(共 10 页)
瞰整个三间房。此时,村子里一片静悄悄,家家关门闭户,没有人在街上走动,甚至狗都知趣地闭死了 嘴。兄弟们在战壕里吸烟闲聊,突然看见一个村民傍着阵地疾走,老李三喝住了他,问:“哪里去?” 那人颤声说:“回家。”老李三问:“你家是三间房的?”那人回道:“是。”老李三问:“三个月前,村里 可有一个吉林来的人?”那人回答:“王张罗。”老李三呲的一声笑了:“劳驾你回村告诉他,就说他大 哥来了,让他来高岗这儿见我。”那人猫下腰,连跑带颠地进村子了。
老李三抽完一支烟才起身伏在掩体里盯着村子里的动静,突然一声狗叫,随后,一个全身黑衣的人 出现了,顺着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飞奔起来,一会儿工夫就跑出了村子。他没有奔高岗来,而是向相反 方向奔跑,先把自己跑成一个黑点,然后就消失在一片望不到边的荒草之中了。
老李三叹口气说:“我身家性命都不要了,你跑啥?你不用跑了。”心里又说,如果你是个有良心的, 就给你嫂子捎个信儿,别让她惦记着我。
至此,老李三就音信全无了,没有任何消息。后来,老李三的家人接到过一封从黑龙江来的信,谁 寄来的?写的啥?外人都不知道,只知道老李三家人坐炕上放大悲声地哭了一场。
几十年之后,老李三的后人专程拜谒过三间房,巧的也是个深秋季节。原来,这个地方正是松嫩平原,辽阔无边。枯草以一种不可想象的茂盛态势连绵充扩,并毫不吝啬地刻画出秋风的力量,其汹汹之 势如亘古洪荒。他们站在荒草里,一时不知所措,慢慢的,心跟随了风在枯草尖儿上狂奔,终于也茫茫 然了。
什么都没留下,不可能留下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老李三除了找买卖,他还爱交朋友,什么人都接触,才导致交了王张罗这个坏人,说明他交友不慎, 且不识人。
B.老李三追王张罗,一点儿不在乎钱财,完全是为了出一口气,就是要惩罚一下背信弃义的家伙,后 来考虑是朋友,就又改变了主意。
C.老李三让三间房的村民捎信给王张罗,除了自己忙之外,已经不想再追究王张罗欺骗他的那件事了, 他要抗日卫国。
D.老李三死在抗日战场上之后,他的'后人找到他可能战死的地方三间房,但什么也没留下,只有秋草, 找他的人心里一片茫然。
5.小说在塑造老李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写的是发生在老李三身上的一些事,却用了“离离秋草黄”这样写景的题目,你认为这样合适 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案:
4.D。(A 项错在“且不识人”,分析绝对,原文无此信息;B,“一点儿不在乎”不合原文,原文说“不 是特别在意”;C 项错在“除了自己忙之外”的表述在文中没有体现,他是有时间去三间房的。)(3 分) 5.结合老李三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来归纳概括他的性格特征,当然要选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 能选将要的,如“勤劳”,终日在外做生意。〔答案与解析〕①聪明好学:他会做中国人(卖牛下水)、日本人(打鱼卖鱼)的生意,俄语日语溜溜顺;②宽容大度:他追王张罗到齐齐哈尔,也到三间房,因 为抗日,他放弃了个人恩怨,表现出极其宽广的胸怀;③舍身为国:主动参加马占山的部队,保家卫国, 英勇牺牲,身首抛他乡;(5 分,答对任一点给 1 分,两点 3 分,三点给 5 分)
6.概括作品主题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可从内容、艺术技法两方面作答。 示例一:合适。因为:①内容方面,“离离秋草黄”表面写的是秋草,用叠字描写平原上草的顽强生存, 进而写出平原上秋草枯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实际上有寓意,老李三就像一棵生长在东北松 嫩平原上的秋草,但他顽强,用写他以点带面、即小见大,来说明中国正是由这样许许多多的普通却不平凡的“秋草”英雄组成,全心全意“以一种来可想象的茂盛态势连绵充扩”,为反抗外族入侵不惜抛 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②艺术方面:情景交融,使人有无限的想象 空间,使作品艺术性更强。 示例二:不合适。因为:①小说的艺术源自保家卫国、放弃私分,不是描写秋天的黄草。两者之间的关 联很小,十分勉强。②小说的情节设置只是按照人物的行动活动转移而变化,转移的地点有多处,而“离 离秋草黄”仅是他曾经可能到过的一处,并且是死了以后的环境背景(6 分,观点 2 分,说明理由答对 任一点给 2 分,答对任两点即可给 4 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篇4:现代文阅读:《走眼?》王伟锋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走眼?》(王伟锋)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看过,沉吟片刻,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当众说明,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1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1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1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
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1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参考答案】
11、(3分)
自信、沉稳、果断。
强调、不容置疑。
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
12、(4分)
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
13、(3分)
自感技不如人。
自觉羞愧。
不守行业规矩,终究难以立足。
14、(5分)
“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
“走眼”在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
15、(5分)
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提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为人与善的主旨。
【现代文阅读:《走眼?》(王伟锋)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