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婚庆策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酒泉子·谢却荼蘼》阅读题答案附赏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酒泉子·谢却荼蘼》阅读题答案附赏析,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酒泉子·谢却荼蘼》阅读题答案附赏析

篇1:《酒泉子·谢却荼蘼》阅读题答案附赏析

《酒泉子·谢却荼蘼》阅读题答案附赏析

酒泉子

纳兰性德

谢却荼蘼, 一片月明如水。 篆香①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注】①篆香,犹盘香。 唐宋时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

①谢却荼蘼:谓在一片月明如水的夜里,白色的荼蘼花凋谢了。荼蘼,落叶小灌木,攀援茎,有刺,夏季开白花,清香洁美。

②嫩寒无赖:嫩寒,轻寒、微寒。无赖:无奈。

(1)词上片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环境?(3分)

(2)分析说明全词表现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夜月、啼鸦、篆香、凋零的荼蘼等,(2分)渲染环境的凄清冷寂。(1分)

(2)啼鸦、飞雁衬托人物内心的纷乱与孤独之感;(1分)一夜无眠折射了人物的重重心事;(1分)全词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感伤怀人之情。(1分)

赏析:

此篇深婉流美。其景象明丽清晰而意蕴含婉,景中情,情中景,自然浑成,很有感发的魅力。啼鸦,飞雁衬托人物内心的纷乱与孤独之感,一夜无眠折射了人物的心事重重,全词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感伤怀人之情。

篇2:《酒泉子买得杏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酒泉子买得杏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酒泉子·买得杏花》是唐代诗评家司空图的词作。此词感时伤世,借花抒怀,由种花、赏花、惜花,写得祝告东风,乞驻春光护花,寄寓了忧国之思。全词写得画意诗情,耐人寻味。

酒泉子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①。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②,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③。

①坼(chè):裂开。

②旋:俄顷之间。

③从容:舒缓,不急进。[2]

(1)姜夔的《扬州慢》中有“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诗句,这首词上片中的哪一句与其表达技巧相同?请简析。(4分)

(2)赏析下片三个“旋”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十载归来方始坼。(2分)都使用了移情(答“拟人”亦可得分)手法,作者赋予杏花以灵性,说它好像等候自己,现在专为其开放,由此表现诗人对杏花的喜爱之情。(2分)

(2)三个“旋”字,突出“花开花落花空”之快,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2分)这里既有惜时之感,又有人生迟暮之叹。(2分)

创作背景

这首《酒泉子》词作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春。上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奔蜀。司空图扈驾不及,只好避居故乡河中(今陕西永济)。其时司空图入世之心未泯,突然遭此大变故,感到十分愕然,产生很多感慨。

赏析

上片叙事写景。首两句叙栽种杏花的经过。接着两句,一是说杏花在园中的位置适中,使人感到它在主人的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二是说盛开的杏花喷红溢艳,令人感到赏心悦目。上片四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作者对杏花的态度,但爱杏之心已不言而喻了。

下片主要抒发感慨。三个“旋”字,把花开花落花空三个阶段飞快扫过,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悲物也是悲己,并有惜时之意,表明作者尚有所待。明知满枝红杏“旋开旋落旋成空”,却依然从容酹酒,遥祝东风,愿留春光暂驻。最后三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字字为焦虑、忧思所浸渍。

篇3:酒泉子·谢却荼蘼原文及赏析

酒泉子·谢却荼蘼原文及赏析

原文: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翻译:

在那一片月明如水的夜里,白色的茶蘼花凋谢了。篆香已经燃尽,可是我却还没有睡着,早起的乌鸦已经开始啼叫,又是一夜不成眠。

丝丝的寒冷透过微薄的锦衣,不要再倚靠栏杆远望了。那灯要燃尽,鸿雁犹飞的情景是最让人伤怀的啊!

赏析:

全词都从对方落笔。这是一个夏初的夜晚,繁盛的荼蘼花已经凋落殆尽,窗外,一片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自己所思的伊人正独立窗前,呆呆地望着月色出神。这个情景跟杜甫《月夜》诗所写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何其相似,望月思人、借月传情是千百年来怀人者共同的精神依托。荼蘼被赋予了一层伤感的、悲情的文化内涵,苏东坡说:“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此外茶蘼在佛教中也有寓意,有人以为它就是所谓的彼岸花,这就给荼蘼赋予了更多的让人联想的深意。所以纳兰以一句“谢却荼蘼”开头,点出时间的同时更传达了春华殆尽的含义。古人常以春花象征人的青春时光,短短一句“谢却荼蘼”,包含时光流逝、青春虚度的感叹。后面诸句都是在这种情怀下的延伸。“一片月明如水”一句极为醒目,在一片明月如水的夜色中,荼蘼慢慢凋零。情景交融,如此紧密。然后,或许是不忍卒观这窗外景致,倦眼目乏,将眼神又放回闺中,篆香也殆尽。“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篆文盘香早已消尽,月亮也已西落,女主人公仍然难以入眠,似乎怎么也忘怀不了对窗外荼蘼谢去的伤感,一声早鸦又将深思勾去。篆香消说明一夜已尽,主人彻夜未眠。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女主人公一夜未能入眠,干脆起身,倚栏远望,希望能看到一点郎君归来的讯息;但杏眼望穿,没有一点踪迹。单薄的罗衣难以抵挡的,不只是初夏早晨的`轻寒,更是孤寂之心的凄寒。这两句是化用张先《醉落魄》词句:“朱唇浅破桃花萼,倚楼人在阑干角,夜寒手冷罗衣薄。”休傍,显示出词人对所思之人的关切。

“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最让人生愁的是,女主人公从早望到到晚,也没有心上人的丝毫踪迹,只看到了回归的大雁一队队飞过天空。“最愁人”包含了两重意义:雁归而人未归,令人生愁;自古有鸿雁传书之说,可徒见雁行飞过,却无行人只字信息,如李清照《一剪梅》所言:“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更引发人的无限愁绪。词人以景结情,留有不尽之意。

这首词是长夜怀人有思之作。词中没有对人物心理的直接揭示,而是通过意象的烘托,环境的营造,气氛的渲染,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细腻真实的感受。

篇4:《酒泉子·空碛无边》阅读答案及赏析

《酒泉子·空碛无边》阅读答案及赏析

酒泉子

(唐)孙光宪

空碛①无边,万里阳关道路。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

香貂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②心,魂梦隔,上高楼。

注:①空碛(qì):空旷的大沙漠。②绮罗: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着绮罗缝制的衣服,即征夫的妻子。

⑴“空碛无边”二句:茫茫沙漠无边无际,阳关古道远在万里之外。空碛:沙漠;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玉门关南面,和玉门关同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⑵“马萧萧”三句:用愁云衬托征人的悲凉心情。萧萧:马嘶声;去去:一程又一程向远处走去;陇:泛指甘肃一带,是古西北边防要地。

⑶“香貂”一句:战袍旧了,只有戎衣裹体。香貂:贵重的貂皮(指征袍);戎衣:军衣。

⑷胡霜:指边地的霜。胡:泛指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⑸绮罗:有文彩的丝织品。这里指征人的妻子。

⑹魂梦隔:连梦魂也被万水千山所阻隔。

(1)“陇云愁”是什么意思?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说明。

(2)这首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表现什么感情?请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这里说“云愁”实际说的是“人愁”,用拟人化的愁云来衬托征人的悲凉心情。

(2)词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香貂旧制戎衣窄”的征夫,一个是“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思妇(征夫的妻子)。词中对征夫、思妇的描写,透露着他们对久戍边关而遥无归期的苦闷心情。

评析

这首《酒泉子》抒写了征人怀乡思亲之情。上片写出征途中的愁苦。下片写征人对妻子的怀念。以征戍生活为题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离苦。

13.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首两句,大笔如椽,勾勒出一幅万里长征图。但“空碛”“无边”“万里”也暗示征夫“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心情。

B. 本词上片的后三句,用征夫的所闻、所见、所感来描写边塞行军情景和征途上的悲凉气氛,进一步烘托征夫的悲凉心情。

C. 本词下片的“香貂旧制戎衣窄”是说征夫还穿着用貂皮制作的过季袍子征战,戎衣也显得瘦窄,说明战争时间很长了。

D. 本词下片的`“胡霜千里白”句为景语,映衬出征人由于裘敝衣窄难以御寒而引起的怀乡思亲之感,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14. 借景物描写表现一种特定的生活场景,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B.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C.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

D.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5. 有人评价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最后三句深得《诗经·魏风·陟岵》言情法之妙,即“将两地相思之情,见于笔端”。请结合《诗经·魏风·陟岵》,具体谈谈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7分)

诗经·魏风·陟岵①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②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③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①陟(zhì):登上。岵(hù):有草木的山。②上:即“尚“,希望。旃:犹“之”,语气助词。③屺(qǐ):无草木的山。

《酒泉子·谢却荼蘼》阅读题答案附赏析参考答案

13.(3分)C

14.(3分)D

15.(6分) 答案示例:诗人通过描写征人想象妻子在家“登高楼”“空倥立”思念自己的情景,曲折表达出浓浓的怀乡思亲之感。引进思妇,扩大了全词的意境。同样,《陟岵》中也写征人行役之感,但不是直接写征人怎样思念父母兄弟,而是写征人想像父母兄弟如何呼告自己,怎样思念自己,这样的表达更显示出征人思亲之情的真挚深切,正是别人道而胜于自己道。学生答案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斟情可分。

篇5: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原文: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酒泉子·长忆观潮字词解释:

①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平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②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③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④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⑤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⑥向:朝着,面对

⑦红旗:红色的旗帜。

⑧觉:睡醒。

⑨尚:还(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酒泉子·长忆观潮翻译: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酒泉子·长忆观潮阅读答案:

试题:

(1)“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结合下片的句子,简要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4分)

答案:

(1)使用夸张、比喻的手法;(2分)②描写了潮水涌来时壮观、神奇的景象,(1分) 潮水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大海的水都要倒得一千二净,潮水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万面战鼓同时被擂响。(1分)

(2)下片转入对弄潮景象的描写,“弄潮儿”句正面实写弄潮儿勇敢的身姿、矫健的身手,(1分)“别来”句虚写,以“梦中”“梦觉”的感受,侧面烘托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

酒泉子·长忆观潮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个人资料:

潘阆(?—1009),北宋诗人、词人。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尝居洛阳,卖药。宋太宗时,因能作诗,被人推荐,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国立大学的教官)。曾几次被贬谪,漂泊林泉多年。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轼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作者因咏潮得名。潘阆以诗著名,与当时文人寇有所交往。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篇6:酒泉子阅读理解练习题答案

酒泉子阅读理解练习题答案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9.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阅读训练】

(1)作者选择了____、_____、______等景色,写眼见,写耳闻。

((钓鱼舟 笛声 白鸟))

(2)____两字从长忆转到现实。_____不仅呼应上片的钓鱼舟,而且表现了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 (闲整 钓鱼竿)

(3)下片的_____与_____相呼应,颇具情味,在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依约 忽惊起)

(4)有人说长忆西湖中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一方面,领起下文,引出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另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

(5)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起手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6、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在描写景物方面有怎样的特点?(6分)

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3分)作者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西湖美景,以白描的手法,声形并茂地描绘出空灵苍茫的西湖美景。(3分)

7、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1分)从自己凭栏看见别人的渔舟,勾勒出钓翁隐士出没的烟波浩渺辽阔苍茫的背景。(2分)到后来说自己要亲自去钓,意境更深一层,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流露出欲归隐湖上的情感。(2分)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9.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阅读练习二:

1.请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通过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表达了对此境的喜爱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欲归隐湖上的情感。(3分)

2.①虚实结合。起首两句(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2分)

②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虚实结合。

阅读练习三

1.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3分)

参考答案

1.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2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1分)

2.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翻译

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色,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岛屿上的秋景分外秀丽。在开满芦花的芦苇荡里传来隐约的笛声,被突然惊起的白色鸟排成行掠水飞过。自从离开那里闲来没事就整理我的钓鱼竿,准备到那云水寒处钓鱼。

赏析

这首词是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作者抒写了对西湖风景的美好回忆,表现作者出尘的思想。

上片首句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是词中熟语,极难出新意,然而用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

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宋杨湜《古今词话》云: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此语从此词中,可见一斑。

篇7:《酒泉子芳草长川》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酒泉子芳草长川》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酒泉子

[五代]冯延巳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1)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伤感情怀的词,词的上阕起笔两句写景有何作用?(6分)

(2)在整首词中,送别之人的感情是逐步深化的,请分析说明送别之人的感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5分)

参考答案

(1)①交代离别季节,是芳草萋萋、绿柳成荫的春季。(2分)②交代离别地点,是在绿草如茵的郊外的一座桥下的柳荫中。(2分)③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景,为后文抒发伤离惜别情怀起到反衬作用(乐景反衬哀情)。(2分)

(2)①离别时刻的不舍。(1分)②在行人离开之后的寂寞。(2分)③在行人走远之后的内心极度伤感。(2分)

赏析:

芳草,开着花的茵茵绿草;长川,源远流长的河流。这两词合在一起,让人看到一幅河水奔流、两岸绿草红花的美丽画面。本画面背景阔大,水白草绿花红色彩鲜艳。危桥,高高的桥。“柳映”的“映”是遮的意思。则柳映危桥桥下路,是说柳树郁郁葱葱,

遮蔽了高高的桥及及桥下的路。它突出了柳的高大浓密。从后文的“行人去”看,本词是送别词,表达送别之意。则开头这两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季节、环境。而从后面的“双脸泪”看,表达的情感是悲伤的。所以开头这两句所写美景,其实是反衬。是以乐景衬哀情。

“归鸿飞”,指北归的大雁,展翅飞过,愈来愈远。“行人去”意思是朋友离开了。这两句既写物,又写人,强调了远离者之多,同时也就突出了送行者的不舍与难过之情。“碧山边”承接前面两句,既指归鸿飞到了碧山边,又可指行人走到了碧山边,也可以理解为归鸿与行人消失之后,送行者的目光一直盯着碧山边,久久不肯收回。不管理解哪一种,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久久地盯着朋友的背影,直到它消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个: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以及朋友离去之后的空虚孤寂。

下片首句“烟淡”指雾气不浓,“萧然”指稀疏。全句意思是,春风轻轻吹来,雾气淡淡,小雨稀疏。它描绘了一幅疏淡迷蒙的画面。词人的描写之所以这样细致,无疑是因为一直在远望,对于眼前景象的变化有深入的观察。它烘托出词人在朋友远去后的惆怅的.情态,和对于别离的伤感。“隔岸”指河对岸,它照应了首句的“长川”。“马嘶”应是行人骑马远去时马的嘶鸣声。“何处”是问句,表明不知在何处。全句意思是,词人听到河对岸马鸣萧萧,却望不见行人在哪里。它一方面表现出词人在朋友远离后,一直想再看到他的影子的心理,一方面说明友人已然在河对岸,转了弯,被“碧山”山路遮住了。

“九回肠”比喻忧思郁结难解,指词人在送别之后心情郁闷。“双脸泪”是肖像描写,写的是友人离开之后,送行者的哭状。这两句一述内心,一写外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送行者难以言说的凄婉之情。最后一句“夕阳天”写景,指太阳快要落山了。一个“天”字,把画面由夕阳扩大到整个长天,让人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这句词以景结情,把读者的目光从对词人的神态的注意上,引向广阔的空间,使词人的悲伤之情似乎一下子就充塞于整个天地之间。

篇8:《题君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题君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 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

1.首二句句对君山的描写十分精妙,有人称之为“起笔别致”。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诗人起笔不是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1分。或:开篇描摹了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第一句“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沉沉”,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的凝重。第二句写不见碧绿的湖水,只能看见那对比鲜明的深翠山影(4分)。(注意第一处解答,可能有的学生容易忽视,所以给了“或”的答法,应给分。)

2.“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作者分别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而后又将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2分)。形象地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现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该题可能有的学生只答比喻,而不回答想象虚写,这样扣掉手法分数;对后面的分析要细看,如果赏析到想象的内容,应予以赋分。)

翻译

八百里洞庭风平浪静,君山的侧影深深地映在水中, 彷佛看不见那碧绿的湖水,只有青翠的山色显得更加鲜明, 我忽然想起住在君山的湘君姐妹,这里莫非是她们梳洗的地方?你看那一螺画眉的青黛,正放在明亮的镜中央。

赏析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别致。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诗人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而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篇9:水调歌头题剑阁阅读答案附赏析

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注]崔与之:南宋名臣,广东人。此词写于词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当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金人之手。

(1)这首词上片以词人立马剑门、遥望中原开篇,写了哪几层意思?(3分)

答:(1)怀念沦陷中原;痛心于战争惨烈与百姓苦难;深信失地终将收复;决心戍边抗敌,为国尽忠(答一点给1分,不加分)

(2)“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的石,怪我旧盟寒”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拟人(1分)。借写青梅、流泉责怪自己背约,既委婉表达思家而不能归的复杂心情,烘托殷切的报国之意(2分)

(3)吴世昌《词林新话》评此词称:“此词直逼稼轩。”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风格豪迈而沉郁,主旨爱国激情,与辛词风格、主题逼近(风格、主旨各2分)

赏析:

南宋名臣崔与之是广州人,一直被称为“粤词之视”。他开创了的“雅健”为宗旨的岭南词风,对后世岭南词人影响很大。南宋后期的李昂英、赵必王象、陈纪等人,便是这种“雅健”词风的直接继承者。这首词苍凉沉郁,感慨良多,感情与风格都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的词相近。由于崔与之僻处岭南,存词甚少,故鲜为人知。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起句居高临下,气势恢宠,形成全词的豪迈基调。“万里”,写地域之远:“云间”,写地势之高:“戍”,正点出崔与之的安抚使身份。剑门关为川陕间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词人于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立马,极目骋怀,自多感慨。以下笔锋一转,由豪迈转为苍凉。“乱山”二句,语本杜甫“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长安是汉唐旧都,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代京城,此即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长安在剑阁北面,亦早入金手,故“直北是长安”句,既是实指,又是借指,一语双关。句中虽无“愁看”二字,而愁绪自在其中。乱山无际,故都何在?“直北”五字,似是淡淡道来,实则包含着无穷的悲愤,无穷的血泪。接下去,词人便承此发挥,描写金兵入犯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二句概括了宋朝自南渡以来中原人民的悲惨遭遇。中原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边境地方更因战乱频仍,死者不计其数。“鬼哭”句,正是写边境一带“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的悲惨情况。这两句把战乱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同身爱,激起对敌人的义愤。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明确表示:天道好还,否极泰来,胡运是不会长久的,苦难的日子应该到尽头了!“天道久应还”五字铿锵有力,稳操胜券,流露出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与陆游“逆虏运尽行当平”,“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怀有同样迫切的期望。

紧接着,作者由对北方人民的思念和关注,进而联想到自己的职责,表示要亲写奏章,留在四川屯守御金,使他管辖下的一方百姓,不受金人的侵害。“手写”二句豪气干云,壮怀激烈,字字作金石声,具见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诚。真是热血沸腾,肝胆相照!

下阕以“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三个短句作过片,写出作者赋词时的环境气氛:青灯荧荧,夜漏将尽。三句中,重点放在“搔白首”三字上;由此而引出“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的慨叹。这里的“勋业”,并非指一般的功名,而是指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与陆游“华发苍颜羞自照”,“逆胡未灭心未平”(《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的意思一样。由于“老来勋业未就”,因此作者原来打算功成身退,归老林泉的`愿望便落空了。北宋名臣范仲淹戍边时,曾有感于自己未能象后汉的窦宪一样,北逐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而慨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崔与之亦有此感慨。虽然他对家乡十分思念,但抗金守土的责任感,又使他不得不继续留在异乡。他感到有负故乡的山水,仿佛广州白云山上蒲涧的流泉,粤北梅岭上青青的梅子,都在责备他忘了归隐田园的旧约了。句中的“旧盟寒”,指的是背信弃义之意。“怪我旧盟寒”五字,是对“妨却一身闲”句的照应。“怪”、“妨”二字甚佳,能把作者“老来勋业未就”,思家而不得归的矛盾复杂心境,委婉地表达出来。这两句貌似闲适,内里却是跳动着作者的报国丹心的。

末二句“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对上述意思再加深一层,意思是说:请不要责备我负约吧,在“逆胡未灭”、烽烟未息之时,我又能归去?其实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故乡,每当战事暂宁的“烽火平安夜”,我的梦魂就回到故乡去了!这两句思家情深,报国意切,十字融为一体。以此收束全词,使人回味无穷。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道词,读者有必要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219—1222年,崔与之,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首词。这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敌手。在这种情况下,词人立马剑门,举目瞭望中原,心中不胜感慨。

篇10:《春题湖上》阅读答案附赏析

《春题湖上》阅读答案附赏析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湖,即杭州西湖。

① 乱峰:参差不齐的山峰。

② 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

③ 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

④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河边菖蒲新长出的嫩叶,犹如罗裙上的飘带。

⑤ 勾留:留恋。

(1)此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诗的颔联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生动、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赞美西湖美景,表达对西湖的留恋之情。(2分)全诗围绕一个春字和一个湖字,展开景境。以湖开头,以湖字作结,全诗亦以湖字为中心,画出湖上春景图。借巧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增添无限神韵。(2分)

(2)排点两字形象、生动。(2分)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非常整齐地排列;(1分)湖水平铺,月影沉波,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1分)

阅读练习二:

1.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我们已学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 钱塘湖春行 》还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2.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象?作者对这种景象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能从哪里看出来?

答:西湖春日青翠葱茏、碧丽秀美的景色;诗人由衷赞美、留恋难舍;从尾联的直接抒情中看出。

3.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是千古佳句。就写景而言,你以为能解读出那些信息?

答: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

【赏析】

湖,即指西湖。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对西湖充满了感情,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的诗篇,都是赞美西湖的.美景,表达对西湖的留恋之情。

这首诗写西湖春景,全诗围绕一个春字和一个湖字,展开景境。湖上春来,顿时非同凡响,其秀其美简直如同一幅画图,写景中已经包含了赞美之情。既如画图,诗人便以绘画的视角来处理景境的关系。

以湖开头,以湖字作结,全诗亦以湖字为中心,画出湖上春景图。不用典故,纯用白描,只借巧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如画面之点苔,增添无限神韵。时作者将离杭州刺史任,故末联有留恋之意。即离任时所作《西湖留别》结句所云: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首先从大体布局上看,西湖之美,在于有山有水,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非整齐排列,而是乱峰簇拥,高低错落,水面平铺,澄澈清碧,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宛然一幅泼墨山水图画。

接下来细看山水,峰峦起伏,且有青松妆点山的颜面,形成千重翠黛,湖水平铺,月影沉波,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除了这湖中主景之外,诗人进而配以衬景,四周农田新插的水稻,一片茵茵翠绿,仿佛是一片巨大的碧毯缲抽出的线头,水中新生的蒲草,随着波浪飘转,恰如女子的青罗裙带随风飘扬,写生中又带有了奇思妙想,使得平常的景色充满奇谧的趣味。

经过这样一番泼墨皴染、工笔细描、奇思妙想的功夫,西湖终于变成了人间天堂,使人无法抛舍而去,情之深缘于画之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