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托马斯?阿奎那的社会思想简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社会思想简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托马斯?阿奎那的社会思想简论

篇1:托马斯・阿奎那的社会思想简论

托马斯・阿奎那的社会思想简论

托马斯・阿奎那在修改早期自然法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社会思想.他强调人天生具有社会性,以此解说人类社会的起源;他认为,人天生是不平等的,以此来论证现实社会不平等的合理性;他提出一种社会有机论,以此说明个人从属于社会,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阿奎那的社会思想反映了当时基督教以及西方教会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作 者:黄忠晶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无锡,214063 刊 名: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5) 分类号:B503.21 关键词: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性   不平等   社会有机体  

篇2:托马斯・阿奎那幸福观辨析摘要

托马斯・阿奎那幸福观辨析摘要

摘 要:阿奎那的幸福观是一种神学目的论幸福观,以幸福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幸福分为可以凭借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在现世获得的不完满幸福和只能凭借恩典和神学德性在来世获得的`完满幸福―――看见上帝的本质。因此,阿奎那的幸福观归根结底是一种神学幸福观,但他对理性和现世生活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肯定。此外,阿奎那认为幸福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实现而不是主观的快乐感,他的幸福观是一种客观的幸福观。阿奎那的幸福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的调和。

机构地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刊名:宗教学研究 PKU CSSCI 英文刊名: RELIGIOUS STUDIES 年,卷(期): “”(2) 分类号: B9

分类:【哲学、宗教】>欧洲哲学>中世纪哲学>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年)

关键词:幸福观德性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神学

篇3:论托马斯阿奎那伦理思想分析哲学论文

论托马斯阿奎那伦理思想分析哲学论文

托马斯?阿奎那的社会思想简论【论文摘要】托马斯·阿奎那伦理学说以上帝为至善,吸引推动着人们去追求他。本文首先分析了阿奎那伦理思想的总体框架,即而通过对与至善相关的几个关系如个体与其他事物、个体与整体等深入地探讨了阿奎那伦理思想的内涵。

【论文关键词】阿奎那 伦理学 总体框架 至善

随着对外交流的开展,我国学界对中世纪思想进行了新发掘整理。其中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伦理思想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兴趣。本文也来谈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阿奎那伦理思想总体框架

托马斯·阿奎那伦理思想实际上是在基督教的基础上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使之和奥古斯丁的神学结合在一起。

阿奎那使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从形而上学、知识论与心理学甚至到宇宙论以及伦理学见解的角度进行思考,大体上都遵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模式,但是在对精神上更基本根源的探索方面,阿奎那所遵照的是基督教哲学的原则,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用基督信仰的正统神学来加深与拓展亚里士多德思想,使其哲学原理可以帮助清楚解说中世纪神学与信仰的问题。

托马斯·阿奎那从神性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形式和质料的结合,因而具有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人除了具有理性认识能力以外,还有自我保存、生长欲求和意志活动的能力。而人的行为活动具有趋善避恶的自然倾向。人的一切德性都是人本性的表现,人的德性有实践神性、理智神性和神学德性的区分,前两者的结合能使人达到本性的完善,获得审慎、节制、勇敢和公正的美德,但要达到至善还必须要有神学的德性。人可借助于理性认识来追求俗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短暂的低层次的,只有依靠上帝的恩典,对上帝的信仰才能最终达到直观上帝获得至善。阿奎那从灵魂不死的观点出发认可提倡来世的幸福,认为尘世生活的幸福并非最高幸福、至善,其实至善是对上帝的静观,获得至善可以使人的灵魂得救。阿奎那认为伦理实际上是人们为通向达到上帝而采取的途径方式,从而也就赋予伦理道德以工具性的特征。

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个人德性能力的提高,为实践上帝的要求接受一定的使命,或使自己成为能感召他人的优秀的人做准备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另一方面,个人越被社会所认可就说明越被上帝所接受,与上帝靠得越近。如果个人认识到了自己被感召,在祈祷时得到了暗示,在梦中得到了异兆,所希望的变成现实时,那么这种互动就是好的。也就是说趋向上帝的过程实际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人们怀有对上帝的信念,按照上帝的要求做事就可以逐步通达接近上帝,因为上帝是一灵性的善,对上帝理解得越深入,信仰就会越虔诚,上帝和人结合得就越紧密。

二、与至善相关的几个关系

要想深人地了解阿奎那的伦理思想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他思想的精髓底蕴内涵,需要仔细品味他思想的根本要义。而阿奎那在分析世界为什么会存在如此种类繁多、等差有别的事物时给予的解释有助于对他整体思想的理解。

在阿奎那看来上帝创造数量众多且有多种差别的事物是“为了将自己的美善分施于受造物,并藉着他们彰显自己的美善,于是产生万物使它们存在。由于藉着一种受造物不能充分彰显上帝的美善,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受造物,使一种受造物在彰显上帝的美善上所短缺的由另一种受造物来弥补,因为上帝的美善是单纯的和一致的,受造物所有的美善则是复杂的和分割的。因此,宇宙整体比其他任何一种受造物更完美分享上帝的美善,以及彰显上帝的美善”。

阿奎那的这段话已经清楚地包含了以下的意思:一是万物是都是善的,只不过是有缺陷的善。二是上帝由于他的“美善是单纯的和一致的”,因而就是最完美和谐的,按照上帝理智所设计出来的世界也应当是最好的。三是体现上帝至善的方式不可能集中于某一个体、类事物上,因而设想在人间有超级完美的个人、社会是不现实的。四是众多有等差的自然物的个别善的理念相互补充才能构成世界的和谐。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当的,彼此的配合补充有利于弥补个体的不足推动社会整体的向前发展。五是整体比个体更明显展现上帝的和谐和美善。因而人也就要根据整体来思考个人和他人、社会,某种职业和其他职业的关系。

要想深人思考阿奎那的伦理观点的来源还可深入分析以下几种关系:

(1)受造物和上帝的关系。就阿奎那的看法,世界是由上帝所造且是从无中创造出来的,就赋予人不是自主存在的地位而对上帝存在着一种依附从属的关系,决定了人只能和上帝发生着关联亦即是一_刻不停地分有着上帝的善才能存在,只有以上帝为最终的追求对象才能实现自己终极的目的需求,只有使自己的行为趋向符合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理念才能使质料符合于形式才能实现自身的逐步完善。因而研究和认识上帝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行为的目的、内容、方式及最终的判断标准就具有伦理学的意义。阿奎那对世界、人和上帝之间就是种亲密但又紧张的关系。人虽有限,却根于无限,并达向无限,但人并不消失在无限之中,却有其自由与独立的地位;神超越于一切,但又内在于万物,并不因其超越,就贬低万物;也不因其内在,就致令万物丧失其个性,反而以其无限的爱提升万物,曲成万物”。

(2)个体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按照阿奎那的看法,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物都因分有上帝的善而存在,因而都是善的都有着一定的完善性,但由于这种分有只是不完全分有,因而每一具体的事物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一种事物所显现出来的缺陷可以通过另一事物具有的善而得到补足。因而阿奎那在伦理设计的过程中,强调在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前提下,要用爱来弥和人与人之问的差异,强要用超越于世俗的神学德性去看待他人尊重他人尽可能保持他人的自由和独立。

(3)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在阿奎那看来,世界上存在着有等差的多类事物,他们之间的和谐构成了宇宙的和谐,因而虽然有独特的个人的存在,但个别的事物的完善并不是创造世界的目的,多个个体构成的整体的完善程度高于个体的完善。因而阿奎那认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作为人存在和发展,社会国家公共的利益和公共的善高于个人的利益和个体的善,为防止个别人在追求个体的善的过程中危害公共的善,在阿奎那看来,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也是必要的,因而制定法律并赋予一定的强制力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就也成为使人通向至善的一个途径。当然还应防止统治者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来制定恶法,因而就需要使法律的制定有着严格的限定,还要防止因人类自身的失误而导致的因严格执法而危害到立法的初衷以及执行恶法所导的恶果的问题。

(4)形式和质料的关系。按照阿奎那的看法,尽管宇宙整体的善高于个别事物的善,但世界整体自身也不是上帝最终创世的目的,正如工匠制造船舶,被造的船舶本身不是目的而用于航行却是制造船舶的目的,因而世界的被创造以及和谐存在不是上帝创造世界目的,上帝的创世的目的在于让万物分享他的善进而追求善趋向善,引导万物最终归向他才是上帝的真正目的。人作为同时具有肉体和灵魂的事物,兼有自然事物和神性事物的双重特征,因而人一方面受质料的肉体所限,注定会灭亡且有着各样的本能欲求,另一方面人因为有着形式的精神就使人自身可以超越于自然的具体事物去思想去推理去直观上帝,可以通过理性的作用而达到思维的无限。阿奎那认为每一个人除了具备作为人之为人的类的形式而外还具有成为独特个体的单独形式,这实际上就赋予每一个人都是单独受造的地位,从而肯定了人天然具备的尊严。 (5)自由与预定的关系。在人是否有意志自由的问题上,阿奎那认为人有着不同于自然物的理性意欲就决定了人并不必然地服从于本性的规定,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并经由自己的`意志来进行服从或拒绝。那么当人们又讲上帝是全能全知的,人的每一步都在上帝的预料之中,事情的发展又有着某种确定性,那么这与人可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并须对之负责是否相矛盾呢?

阿奎那的看法是,万物都分有上帝的至善,事物之所以存在就在于有上帝的内在支撑,因而上帝是万物能够运动的最终动力因,但却不是具体事物行为的直接因。而人确实有着自身的自由可以自己决定着自己行为,个人根据具体的情形通过理性认可、意志许可而做出具体行为,因而个人的自由意志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动力,是自己行为的直接原因。就好比政府赋予工作人员权力去办事,但工作人员自己却利用职权干了坏事。我们会发现政府的权力是能办坏事的终极因,但并不必然导致人去干坏事,是个人的意志的选择和发动使能办坏事的可能变成了现实,因而个人的意志才是行为的直接因。对于政府来说要预见和防止权力被滥用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对于全知全能的上帝来说,按照阿奎那的观点,上帝明白人行为选择的各种可能,人后来的每一选择及其效果都在上帝的预料之中,由于上帝独立于时间之外,不存在世间所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上帝而言一切都是现在,人的一切都在上帝的面前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对人而言还有待实现的事物,但在上帝那里早就根据人可能的选择预定了行为的结果或奖励或惩罚。因而阿奎那认为上帝的预定并不否定人的自由选择,由于上帝并不命定人的人生轨迹,这就为人利用自己的理性意志去自由选择欲求实现自己的愿望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因而人应该利用自己的意志去不断超越自我。阿奎那的看法也得到了其他宗教学者的认可,如索洛维约夫认为:“‘上帝创造的是自由人’的说法,并不是一句漂亮空话,它包含确定的内容,实际上为解决整个世界观最棘手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只有自由人才是道德的善和其他绝对价值的体现者。”

(6)本性与和谐的关系。在阿奎那看来,世界之所以能和谐有序,它有一个前提就在于上帝给万事万物都规定了适宜各种事物存在的形式亦即本性或内在规定性,才有各种不同的善,不同善之间的相互配合构成了和谐有序的世界图像,因而顺应事物内在的形式本性也就是世界得以和谐的基础。因而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利用就应服从于事物是为人所准备的天性规定,人应积极地利用理性去研究各种规律,认识上帝创造物的效果,让外在事物为人类自身的生活服务,也为创造适宜的物质或精神环境和为人过有德性的世俗生活,最终通过默想直观上帝打下坚定的基础。

(7)尘世和天国的关系。依据阿奎那的观点,人在尘世生活是不可以达到至善获得永恒的幸福的,真正的幸福只能存在于天国之中。如此说来人的尘世生活岂不没有了意义?不过在阿奎那看来虽然质料是为形式所规定,但如果质料变得破败不堪也会影响到形式的实现,对于质料的肉体对形式的精神的影响他就赞同奥古斯丁的观点:“倘若身体难以照顾,像肉那样腐化且加重灵魂的负担,则妨碍心灵在天上的神视。”所以在阿奎那看来人的尘世生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毕竟是为天国生活准备的质料,只是人不可过分地追求俗世之物,应以如果舍弃它们并不妨碍人的基本生存为限。在另一个方面,就人的行为由自己选择且选择的倾向决定着行为的结果而论,个人在尘世中的行为态度直接决定着上帝的或惩或奖以及个人在末世审判时或下到地狱或升入天堂,因而尘世中如何生活就具有在个人死亡之后得到上帝如何评判的问题,个人也必须小心谨慎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阿奎那的一些看法与他个人强烈的宗教热情密切相关,他的一些想法是服从服务于基督教的整体论证和传播的需要。我们今天研究他的一些思想一定要有批判的眼光,辩证的思维,面对并正视虽已陈旧但仍对我们敞开的任何理论,才能真正找到理论所蕴藏的可供思考的深层价值。

篇4:欧洲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圣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新论

欧洲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圣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新论

圣托马斯@阿奎那以经院美学独有的.系统性、理性、缜密具体性、操作应用性的理论特色创造地总结了西方古代美学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审美理想,是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其美学思想已经具有了近代美学的诸多因素,是近代美学的开创人之一.

作 者:郭玉生 曾耀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新余高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 YU COLLEGE 年,卷(期): 7(1) 分类号:B503.21 关键词:圣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   美学思想  

篇5:周敦颐思想简论

周敦颐思想简论

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很多学者认为二程是他的学生,他开启了宋明理学。这一点,现在也有人表示怀疑,但是其精粹的思想是人所共知的,主要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

《太极图》源于道教,周敦颐将其融入《易传》之中,写出了《太极图说》。在《太极图说》中将《易传》的天地人三方面,演化为天地人三极。对于《太极图说》中的首句现在还有很大的分歧,其中以朱熹和杨方两个为代表。朱熹《濂溪传》中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杨方九江本《周子全书》中为“无极而生太极”。但是在《太极图解》和《近思录》中为“无极而太极”。当时胡广仲、张颉⒙雷媲与朱熹讨论《太极解义》,就没有提到“无极而太极”有误。所以我认为“无极而太极”也便是《太极图说》的首句。

“无极而太极”。“太极”是什么哪?《易传系辞上》中说的明白,八卦生四象,四象声两仪,两仪生太极。《老子》中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这样的“太极”我认为是一个无穷的,不变的,如同朱熹说的“理”。由于它的动静变化而引起世间万物的.变化,物物都有太极之理。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矣。”(《正蒙太和》)有一点与这个相似,就是物质的原始状态,但是太极是不会聚散的,而是动静变化。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静极复动,说明太极是运动着的,由于这个变化使得五行变化。五行由阴阳变化而生,《太极图说》中讲:“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实际上就是说这个道理,太极和无极有什么关系哪?可以这样说“太极”还是有形的,而“无极”是无形的,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时间上是没有先后的,但是在逻辑上是有先后的。阴阳动静变化的不同,使得生成的五行也不同,所以说:“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太极图说》)“阴阳接而万物生”,阴阳组合的比例不同,使得五行运行而生成的四时和万物不同。怎样才能生成四时等周敦颐没有说明,只是讲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同上)

在万物中,人最有灵气。周敦颐认为:“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物出矣。”(同上)形体生成之后,人所赋有的精神也就有了,五行既成感天地之气,便使人也有善意的本性,万物也具有了自己的特性。周敦颐继承了《周易》里面圣人学说,认为圣人行仁义中正之道,是上承天地之义,所以圣人主静也形成了一极就是人极这里也要顺便说一句就是这个主静。周敦颐讲阴阳动静,这个动和静,他认为是先有静,而后有动的,静极生动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就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同上)

这就是说圣人和天地的意愿相同,天地万物的变化运行都是“天”所定的,上次我在解释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说,孔子认为的“天”有两种,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之天。这里的这个“天”就是主宰之天,只有圣人与他相感知。“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同上)就是这个道理。在心性论上,周敦颐强调,无欲主静。“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焉。”(《通书》)周敦颐用“无妄卦”中的含义说,“无欲主静”去其祸的道理。程颐说,在周敦颐门下学习,要求寻孔颜乐处,就是要注意从“乐”中来,怎么样达到“乐”,就是“无欲主静”。

返回来说,周敦颐的“主静”,理学家都重视“静中体验”。“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太极图说》)就是要去杂念,依中正仁义来上体天心,在静中修性,故又说“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这说明圣人还是可以学的,与孔子主张无异,但是他强调要在“静中体验”,“无欲故静”。理学家和其他儒家一样,其根本主张就是如何成为圣人,故又称为“圣人之学”。成圣人之后,可以教化民众,进入到大同世界,故而他们总是修己安人的。周敦颐受道家和佛家的影响,将这个“静”,转化为“纯一”,也就是“无”,这个“无”也不是纯佛道的“无”,主要是“无欲”,无我生来的杂念,清除杂念,追求纯粹的东西。于是这个静成了内心的标准,而动则是外界的,表现为公而无么。这里就要说到周敦颐所讲的一个“诚”字了。

周敦颐从《易》说诚,从诚之源,诚之立,诚之正,诚之用和诚之位五个方面来谈。他在《通书》中系统地说到这个问题,认为万物本来由天而生,万物的真实无妄源于天的真实无妄;天道生生不息,万物各有其性命之正,所以是纯粹至善的,于是他便是如此(可见其是主张性善论的);引《系辞》说用,诚体是静是明,诚用是动是行,能通敢天下事物,具有感之作用;最后说明成圣贤以诚为基,注重道德修养。 另外,周敦颐也提出“几”、“德”、“无为”、“神”等概念,实际也便是由“诚”这个概念而来的,“无极而太极”,“无欲故静”,这些思想一直影响到二程、张载、朱熹等后世理学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