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植物不失眠》阅读答案阅读原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植物不失眠》阅读答案阅读原文,供大家参考。

《植物不失眠》阅读答案阅读原文

篇1:《植物不失眠》阅读答案阅读原文

19.承上启下

20.作比较;把植物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突出了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

21.逻辑顺序;先讲植物也有睡眠现象,再探讨植物产生睡眠现象的原因。

22.D

<<<返回目录

篇2:《植物不失眠》阅读答案

《植物不失眠》阅读答案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 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1.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2.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2分)

3.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4.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2分)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

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

抗旱能力。

参考答案:

1.(1)结构上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1分)

(2)内容上提示下文内容属于对植物睡眠原因的探讨。(1分)

2.(1)现代科学家认为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1分)

(2)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1分)

3.(1)作比较。(1分)

(2)把植物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1分)

(3)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1分)

4.(1)逻辑顺序。(1分)

(2)先讲植物也有睡眠现象,再探讨植物产生睡眠现象的原因。(1分)

5.D(因果倒置)

篇3:阅读答案《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

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8.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答:

9.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4分)

答:

10.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1.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2分)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篇4:《植物不失眠》 阅读答案

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8.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2分)

答:

19.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0.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2分)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篇5:《植物不失眠》 阅读答案

17.(1)结构上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1分)

(2)内容上提示下文内容属于对植物睡眠原因的探讨。(1分)

18.(1)现代科学家认为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1分)

(2)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1分)

19.(1)作比较。(1分)(2)把植物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1分)(3)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1分)

20.(1)逻辑顺序。(1分)(2)先讲植物也有睡眠现象,再探讨植物产生睡眠现象的原因。(1分)

21.D(因果倒置)

篇6:《植物不失眠》的阅读答案

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答:

《植物不失眠》阅读答案阅读原文

18.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2分)

答:

19.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0.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2分)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参考答案:

(三)

17.(1)结构上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1分)

(2)内容上提示下文内容属于对植物睡眠原因的探讨。(1分)

18.(1)现代科学家认为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1分)

(2)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1分)

19.(1)作比较。(1分)(2)把植物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1分)(3)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1分)

20.(1)逻辑顺序。(1分)(2)先讲植物也有睡眠现象,再探讨植物产生睡眠现象的原因。(1分)

21.D(因果倒置)

篇7:《植物激素》阅读原文及答案

《植物激素》阅读原文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6分)

植物激素

①在古代,人们把青的梨子采摘下来,放在屋子里熏香,梨子就会很快变甜变软;采了生的猕猴桃,老人们也会说,把它们跟苹果放在一起,会软得更快。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无花果结果之后,会在树上划出一些口子,认为这样可以让果实更大、成熟更快。而在中国的农村,许多核桃树上布满了伤痕,都是人们故意砍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到了近代,科学家们发现,古人或许是“歪打正着”了。这些做法是合理的,而其中的原因竟然都是乙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植物激素”中的一种。随着乙烯的面纱被揭开,那些“传统智慧”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熏香时能产生一定量的乙烯,从而促进青梨的成熟;成熟的苹果会不断释放乙烯,也就能促进猕猴桃的软化;砍伤无花果树和核桃树促进结果的原因,竟然是伤害会让无花果树或者核桃树释放出大量乙烯。

③划伤果树是为了让它自己产生乙烯,用外加的乙烯处理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这就是“植物激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在现代农业中,使用的是一种叫做乙烯利的东西,它被植物吸收之后转化成乙烯,从而产生“激素”效应。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当你听说“激素催熟果实”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黑心农民”的非法操作。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它来提高作物产量、缩短周期。

④经常看到记者揭露“黑心商贩”用“化学药品”把生的葡萄或者香蕉变熟的“黑幕”。其实,葡萄和香蕉这样的水果如果完全成熟之后才采摘,就根本无法进行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产地把这些果实提前采摘,运送到远方或者保存到另一个季节,拿出来施以乙烯利,让它们从沉睡中醒来,就可以进一步“成熟”。且不管这样得到的水果是否跟在树上成熟的一样美味,这至少让远方的人们或者在不同的季节吃上这些水果。

⑤人们总是担心这种能够催熟水果的“激素”会促进人的发育。想想,它本来就是植物生长中会自然产生的气体,如果人工施用的能够让人“早熟”,那么天然的也一样——人体并不能分辨出乙烯是否天然产生。

⑥实际上,任何激素都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产生作用,植物的激素只对植物才有刺激作用。合理使用植物激素,不仅对生产者有利,对于消费者也是有利的——归根结底,生产成本的降低会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选文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分)

小题2:第②段“歪打正着”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小题3:合理使用植物激素对消费者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举例子(1分)以“古埃及人划伤无花果树”为例,说明砍伤果树能促进结果,引出说明对象“植物激素”(1分)。

小题2:某些看似不科学(或“不恰当”)的习俗或方法(1分),却恰好能证明其科学性(或“合理性”)的 结果(1分)。

小题3: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吃上相同的水果(1分),商品的价格会因此降低(1分)

试题分析:

小题1:为了说明砍伤果树能促进结果这一特点,也为了引出说明对象“植物激素”,作者运用了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以“古埃及人划伤无花果树”为例,准确的说明了这一特点,同时也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小题2:古人在不知什么原因的情况之下,在树上划口子,以便促进果子的成熟,但是正是这一做法,确是很有科学原理的。示例:某些看似不科学的习俗或方法,却恰好能证明其科学性的结果。

小题3:根据文章的第3段和第4段的内容进行概括合理使用植物激素对消费者有哪些好处即可。示例: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吃上相同的水果;商品的价格会因此降低。

篇8:不!阅读答案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向取白衫且止

(2)潜觉其故

(3)奴以米易酒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终不扬其过也。

22、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2分)

[答案]

20、

(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3分,每词1分)

21、(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2分,意对即可)

22、

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

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2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篇9:不!阅读答案

君不侮臣

刘向

赵简子上羊肠之坂①,群臣皆偏袒推车,而虎会独担载行歌不推车。简子曰:“寡人上坂,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会对曰:“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简子曰:“何谓死而又死?”虎会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为死而又死。君既闻为人臣而侮其主者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简子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会对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②,则使③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简子曰:“善。”乃罢群臣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选自《新序.杂事》)

[注释]①坂:bǎn,山坡,斜坡。②使:动词,充当使节。③使:名词,使者。这里指外交关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身死,妻子又死。妻子:________________

(2)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危: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子曰:“善。”乃罢群臣推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宥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看,赵筒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古以来,君贵臣贱,本文却指出君侮臣对国家的严重危害,你认为其中包含着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妻子和儿女;(2)危险。

2.(1)做人臣的侮辱他的君主,该当何罪?

(2)赵简子说:“好吧!”于是停止了让群臣推车。

3.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人君侮辱人臣的严重后果。

4.善于纳谏,知错就改。

5.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君敬臣,臣才愿为君效命: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权威。)

(意思对即可)

篇10:不!阅读答案

不 染

高三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叽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敦厚些的邻居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散发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24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10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一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5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

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

杨直高一军训时,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必是借上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地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道是多的意思?非也,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俩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杨直迎来了高考。

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愣,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但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并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一棵翠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如何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好下一代,是教育好子女重要还是自己快活、挣钱重要,这是这篇小小说引发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的一个部分。

B.家长会以及牌桌的叙述有些闲笔之感,与本文的主题扣得不紧。虽然生活中确实有父母只知道打麻将,儿子却能考上好大学的例子,但还不能说这篇小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C.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能有杨直这样的定力、秉性实在难能可贵。这篇小说只为青年人而写,目的就是激发青年人奋发有为、努力向上的精神。

D.这篇小说文字清淡,叙述和缓,语言简练,有一种素淡天成的味道。小说人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决定命运的是人的性格,来自内心向上的力量是什么也挡不住的。

E.经历生活的困境,对生活在最基层的人来说,对他们心智的重大启迪是:能破石而出的嫩芽必将长成参天大树,能不染的学子也能成为栋梁之才。

2、文章开头的三行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分)

3、标题不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可能染的环境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参考答案:

1、(5分)B.C

2、(4分)① 开篇即暗示了杨直的才华(1分),并用老师、同学与杨直家邻居们的不同观点作对比,(1分)② 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吸引读者的注意力,(1分)自然引出下文解疑的内容。(1分)

3、(6分)不染即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指杨直虽然生活在麻将室,但不受影响,始终保持清醒的人生方向。(2分)可能染的环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他们把打麻将看得比儿子的家长会还重要;②他们语言不文明,丝毫不顾忌可能对儿子产生不良影响;③他们不仅设赌局,而且抽红,赚昧心钱,混日子;④他们不关心儿子,连早饭都不给儿子做。

篇11:不!阅读答案

据说欧洲某国有一条奇怪的法律:夜里12点过后,警察不能抓小偷,否则就有可能受到小偷的控告,接受法律的制裁,因为前者侵犯了后者的人权。

干了十几年警察的哈德利当然对这条法律烂熟于心,不敢轻易违背。有一次,哈德利下班回家时有点晚了,当经过一家自来水厂时,他发现一个黑影正在翻越自来水厂的围墙。是小偷?哈德利抬手看看表,时间已过12点,管还是不管?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他忽然下意识地感觉今天的这个黑影,可能不是一般的小偷,因为很少有小偷到自来水厂去行窃。哈德利决定挑战一回法律,那怕仅仅是个误会,他也要把那家伙抓住,问问他想干什么。哈德利当机立断,把那家伙从围墙上拉了下来。小偷不肯就范,哈德利一拳将对方打昏,从对方身上搜出一袋白色粉末。那袋白色粉末是剧毒药物氢化钾。白色粉末的持有者,是一个邪教组织成员,企图把它投进自来水系统。如果这个阴谋得逞,后果将是多么严重,这是不言而喻的。后来哈德利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还得到了提升,受到了政府的嘉奖和全市人民的感谢,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面对记者的采访,哈德利只说了一句话:“我( )不顾一切地抓住那家伙,( )我明白,在当时我是唯一能够制止他的人,( )我因为害怕某种规定而不抓住这个机会,( )事后我肯定会后悔,( )当时我并不清楚那个家伙到底想干什么,( )我必须这么做。”

为了事后不后悔——有时候,促成一个人成为英雄的原因,就这么简单。

1.给下列句子填上关联词语,正确的三项是【ABC】。

我( )不顾一切地抓住那家伙,( )我明白,在当时我是惟一能够制止他的人,( )我因为害怕某种规定而不抓住这个机会,( )事后我肯定会后悔,( )当时我并不清楚那个家伙到底想干什么,( )我必须这么做。

A.之所以……是因为……

B.如果……那么……

C.虽然……但是……

D.即使……也……

2.哈德利为什么要违反法律【B】?

A.为了挑战一回法律。

B.为了事后不后悔。

3.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C】。

( ),对每个学生都是不言而喻的。

A.爱好篮球运动

B.工作努力勤奋

C.上课认真听讲

4.根据词语的意思,选择成语【C】。

怎么做都不恰当。

A.烂熟于心

B.不言而喻

C.左右为难

D.当机立断

5.根据词语的意思,选择成语【A】。

记得非常清楚。

A.烂熟于心

B.不言而喻

C.左右为难

D.当机立断

6.根据词语的意思,选择成语【D】。

在适当时机果断作出决断。

A.烂熟于心

B.不言而喻

C.左右为难

D.当机立断

7.根据词语的意思,选择成语【B】。

不用说就能明白。

A.烂熟于心

B.不言而喻

C.左右为难

D.当机立断

8.哈德利违反了法律,还得到提升、受到嘉奖,谈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

答:有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哪怕见到反常的事情也是如此,便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很可能还会在关键时候铸成大错。所以我们应该从“为了事后不后悔”的角度出发,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