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过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照镜见白发》翻译及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照镜见白发》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照镜见白发》翻译及赏析

篇1:《照镜见白发》翻译及赏析

《照镜见白发》翻译及赏析

《照镜见白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注释】

⑴照镜见白发: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白头发多了,人老了。含义是自照,反思,回忆的意思。

⑵宿昔:宿是怀有,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间)。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

⑶蹉跎:蹉跎岁月,这是指作者被罢免宰相贬出京城做了荆州长史这个闲官之后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虚度年华。白发年:白头发的年纪,形容自己老了。

⑷谁知:谁知道。这是自言自语。明镜里:镜子里照到的作者。

⑸形影:形体和影子。自相怜:自己的形体和影子互相同情,怜悯。意思是孤独。

【翻译】

从前怀有远大志向,光阴白白地度过已经到了须发皆白的年龄。谁知明亮的镜子里,只有我的形体和影子在自相怜悯。

【鉴赏】

张九龄从政之初,仕途通达,志气高昂,他胸怀壮志,惟恐虚度光阴而一事无成。他曾因中书侍郎张挺之事而被认为结党营私,罢免了宰相职务,后又被贬为荆州长史。这首《照镜见白发》诗是他为自己青春年华流逝、匡扶社稷的壮志未酬而大发感叹而作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一是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自己没有说服唐玄宗,没有阻止住唐玄宗用人不当感到遗憾;二是说自己被贬撵出京城,做了一个无所作为的闲官而虚度年华。“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意思是说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自己被打击、排挤到孤立的境地。作者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白发苍苍,从而引发出了对年轻时曾怀有宏图大志而到了老年却仍一事无成的慨叹,给人以无穷启发。全诗语言朴素,文字简练,寓意颇深。

鉴赏二

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拏云”。大凡人们年轻时的宏图大愿,在历经坎坷漫长的人生岁月之后,往往成为空瓤的神话,不堪回首。《照镜见白发》抒发的是人到暮年、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笔致清浅如流,朴实无华。诗题“照镜见白发”极简练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对镜伤怀的典型情境。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两句诗超越人生种种具体形态的风云际遇,以“关山度符飞”式的大写意笔法,摹写出人们普遍的心未了、年已老的`情感范型。自古以来.哪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怀抱创业建功的凌云壮志,那些无以计数的炽热梦幻都曾将繁花似锦的未来预付给了少年之心。然而,时光茌苒,岁月蹉跎,弹指间已是青春不再,老之将至。芸芸众生中有多少人得以遂平生志愿!早年率尔自许的人生理想,更多的则如残英飘坠,无以收拾,只赢得萧萧然白发丛生。诗中并不明言,也无须拘泥于究竟是何原因致使青云之志跌入寂寥空虚。从萌生“青云志”的“宿昔”蹉跎逶迤而至“白发年”,本该有许多具体的生活内容。但所有这些,在诗人高度慨括的笔下急遽掠过。诗行大幅度地腾跳.更显出事业未竞,蓦然间两鬓已秋的惊惶与叹喟。

“谁知明镜里,形影白相怜。”“谁知”,未必不是一种出人意外的口吻。也许是少壮时对自我的期望悬得过高,与如今碌碌无为抑或未达目标的现实反差太大,于是“临晚镜,伤流景”,发为遗憾、悲凉,无可奈何之浩叹;同时、意外的口吻亦表达了辛酸的自嘲自讽。主人公羞于重温往昔的壮怀激烈,揽镜自怜,无从躲避,嗒然若失,凝然镜前,备受自尊心折磨。

壮志难酬是人生普遍的缺憾。张九龄虽贵为天子股肱,是初唐名相,但屡遭奸臣李林甫等排挤,宏图未展.常感惆怅失落。此诗或许是以嗟叹自怜的方式提出了一方人生明鉴:凡欲成就青云之志者,必得时时自醒奋进,蹉跎延宥将贻白发之恨。全诗寥寥二十字,用语明畅、笔势飞动,感情沉郁凝霞。

篇2:照镜见白发翻译及赏析

照镜见白发翻译及赏析

《照镜见白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注释】

⑴照镜见白发: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白头发多了,人老了。含义是自照,反思,回忆的意思。

⑵宿昔:宿是怀有,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间)。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

⑶蹉跎:蹉跎岁月,这是指作者被罢免宰相贬出京城做了荆州长史这个闲官之后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虚度年华。白发年:白头发的年纪,形容自己老了。

⑷谁知:谁知道。这是自言自语。明镜里:镜子里照到的作者。

⑸形影:形体和影子。自相怜:自己的形体和影子互相同情,怜悯。意思是孤独。

【翻译】

从前怀有远大志向,光阴白白地度过已经到了须发皆白的年龄。谁知明亮的镜子里,只有我的.形体和影子在自相怜悯。

【鉴赏】

张九龄从政之初,仕途通达,志气高昂,他胸怀壮志,惟恐虚度光阴而一事无成。他曾因中书侍郎张挺之事而被认为结党营私,罢免了宰相职务,后又被贬为荆州长史。这首《照镜见白发》诗是他为自己青春年华流逝、匡扶社稷的壮志未酬而大发感叹而作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一是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自己没有说服唐玄宗,没有阻止住唐玄宗用人不当感到遗憾;二是说自己被贬撵出京城,做了一个无所作为的闲官而虚度年华。“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意思是说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自己被打击、排挤到孤立的境地。作者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白发苍苍,从而引发出了对年轻时曾怀有宏图大志而到了老年却仍一事无成的慨叹,给人以无穷启发。全诗语言朴素,文字简练,寓意颇深。

篇3:张九龄《照镜见白发》赏析

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赏析

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拏云”。大凡人们年轻时的宏图大愿,在历经坎坷漫长的人生岁月之后,往往成为空瓤的神话,不堪回首。《照镜见白发》抒发的是人到暮年、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笔致清浅如流,朴实无华。诗题“照镜见白发”极简练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对镜伤怀的典型情境。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两句诗超越人生种种具体形态的'风云际遇,以“关山度符飞”式的大写意笔法,摹写出人们普遍的心未了、年已老的情感范型。自古以来.哪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怀抱创业建功的凌云壮志,那些无以计数的炽热梦幻都曾将繁花似锦的未来预付给了少年之心。然而,时光茌苒,岁月蹉跎,弹指间已是青春不再,老之将至。芸芸众生中有多少人得以遂平生志愿!早年率尔自许的人生理想,更多的则如残英飘坠,无以收拾,只赢得萧萧然白发丛生。诗中并不明言,也无须拘泥于究竟是何原因致使青云之志跌入寂寥空虚。从萌生“青云志”的“宿昔”蹉跎逶迤而至“白发年”,本该有许多具体的生活内容。但所有这些,在诗人高度慨括的笔下急遽掠过。诗行大幅度地腾跳.更显出事业未竞,蓦然间两鬓已秋的惊惶与叹喟。

“谁知明镜里,形影白相怜。’’‘‘谁知”,未必不是一种出人意外的口吻。也许是少壮时对自我的期望悬得过高,与如今碌碌无为抑或未达目标的现实反差太大,于是“临晚镜,伤流景”,发为遗憾、悲凉,无可奈何之浩叹;同时、意外的口吻亦表达了辛酸的自嘲自讽。主人公羞于重温往昔的壮怀激烈,揽镜自怜,无从躲避,嗒然若失,凝然镜前,备受自尊心折磨。

壮志难酬是人生普遍的缺憾。张九龄虽贵为天子股肱,是初唐名相,但屡遭奸臣李林甫等排挤,宏图未展.常感惆怅失落。此诗或许是以嗟叹自怜的方式提出了一方人生明鉴:凡欲成就青云之志者,必得时时自醒奋进,蹉跎延宥将贻白发之恨。全诗寥寥二十字,用语明畅、笔势飞动,感情沉郁凝霞。

注释

⑴照镜见白发: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白头发多了,人老了。含义是自照,反思,回忆的意思。

⑵宿昔:宿是怀有,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间)。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

⑶蹉跎:蹉跎岁月,这是指作者被罢免宰相贬出京城做了荆州长史这个闲官之后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虚度年华。白发年:白头发的年纪,形容自己老了。

⑷谁知:谁知道。这是自言自语。明镜里:镜子里照到的作者。

⑸形影:形体和影子。自相怜:自己的形体和影子互相同情,怜悯。意思是孤独。

译文

《照镜见白发》翻译及赏析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

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

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头发白了,老了。

我深深感到孤独,只是自己的形体与影子相怜。

创作背景

诗人为政贤明,刚正不阿。由于他的努力,唐王朝更稳步地趋于繁盛。可是后来玄宗怠于政事,奸相李林甫极力排挤,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从此朝政日非,“开元之治”也就结束了。这首五绝正是“曲江罢相后,慨功业不遂而作也”(唐汝洵《唐诗解》)。

篇4: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翻译赏析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翻译赏析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注释】

①海石榴:据《本草纲目》介绍说,五月开花,高一二尺,即结实。

②几年封植:指新植海石榴至始生白发又隔数年。

③韶艳:美艳。朱颜,红色的容颜。

④上春:农历正月。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上春”。上春事,指开春时栽植花草树木的事。

【翻译】

几年来培土栽植只为喜爱芬芳的花丛,美艳的红花与憔悴的面容竟是这样不同。从此再也不要提孟春时节种花的事了,只看海石榴长成旧木伴我这衰弱的老翁。

【鉴赏】

作者题咏海石榴诗共两首,此为后作。前作以《新植海石榴树》为题。《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约写于元和八年(813),全诗明快晓畅,平朴直白,一气呵成。作者精当地运用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咏怀,以伤感为脉贯穿始终,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一幅人面鲜花两不同,一切都在寂灭中的`夏景图,陈现了一种既有意苦争春,又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苦闷、颓废心绪。

作者贬逐永州后未任实职,终日无所事事,只得寄意山水,移情栽植,在“几年封植爱花丛”的生活中打发岁月,排解忧愁,祈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境遇能有变化改观。但几年过去,朝廷依然是保守派专权,作者逆境如旧,一切都没有转机,心中充满了幽怨和无奈,正值盛年未老先衰,四十出头就已“始见”白发,而海石榴树年年长高长大,开放的花儿是那样的鲜艳。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始见白发的作者面对“韶艳朱颜”,不禁黯然神伤,悲中从来,一股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凉涌上了心头,“从此休提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今生今世复出无望,只有相伴着海石榴长成古木而终老山林了。字里行间漫出的是一种死灰古井般的绝望与悲戚,充分表现出了作者身处逆境求变不能,又不甘于困守永州之野的复杂、矛盾心态,是作者诗词中功力深厚的咏物佳作。

篇5:《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

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

形影自相怜。

【注释】

⑴照镜见白发: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白头发多了,人老了。含义是自照,反思,回忆的意思。

⑵宿昔:宿是怀有,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间)。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

⑶蹉跎:蹉跎岁月,这是指作者被罢免宰相贬出京城做了荆州长史这个闲官之后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虚度年华。白发年:白头发的年纪,形容自己老了。

⑷谁知:谁知道。这是自言自语。明镜里:镜子里照到的作者。

⑸形影:形体和影子。自相怜:自己的形体和影子互相同情,怜悯。意思是孤独。

【翻译】

从前怀有远大志向,光阴白白地度过已经到了须发皆白的年龄。谁知明亮的镜子里,只有我的形体和影子在自相怜悯。

【鉴赏】

张九龄从政之初,仕途通达,志气高昂,他胸怀壮志,惟恐虚度光阴而一事无成。他曾因中书侍郎张挺之事而被认为结党营私,罢免了宰相职务,后又被贬为荆州长史。这首《照镜见白发》诗是他为自己青春年华流逝、匡扶社稷的壮志未酬而大发感叹而作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一是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自己没有说服唐玄宗,没有阻止住唐玄宗用人不当感到遗憾;二是说自己被贬撵出京城,做了一个无所作为的`闲官而虚度年华。“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意思是说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自己被打击、排挤到孤立的境地。作者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白发苍苍,从而引发出了对年轻时曾怀有宏图大志而到了老年却仍一事无成的慨叹,给人以无穷启发。全诗语言朴素,文字简练,寓意颇深。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篇6:张九龄《照镜见白发》鉴赏

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

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

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头发白了,老了。

我深深感到孤独,只是自己的形体与影子相怜。

篇7:张九龄《照镜见白发》鉴赏

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拏云”。大凡人们年轻时的宏图大愿,在历经坎坷漫长的人生岁月之后,往往成为空瓤的神话,不堪回首。《照镜见白发》抒发的是人到暮年、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笔致清浅如流,朴实无华。诗题“照镜见白发”极简练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对镜伤怀的.典型情境。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两句诗超越人生种种具体形态的风云际遇,以“关山度符飞”式的大写意笔法,摹写出人们普遍的心未了、年已老的情感范型。自古以来.哪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怀抱创业建功的凌云壮志,那些无以计数的炽热梦幻都曾将繁花似锦的未来预付给了少年之心。然而,时光茌苒,岁月蹉跎,弹指间已是青春不再,老之将至。芸芸众生中有多少人得以遂平生志愿!早年率尔自许的人生理想,更多的则如残英飘坠,无以收拾,只赢得萧萧然白发丛生。诗中并不明言,也无须拘泥于究竟是何原因致使青云之志跌入寂寥空虚。从萌生“青云志”的“宿昔”蹉跎逶迤而至“白发年”,本该有许多具体的生活内容。但所有这些,在诗人高度慨括的笔下急遽掠过。诗行大幅度地腾跳.更显出事业未竞,蓦然间两鬓已秋的惊惶与叹喟。

“谁知明镜里,形影白相怜。”“谁知”,未必不是一种出人意外的口吻。也许是少壮时对自我的期望悬得过高,与如今碌碌无为抑或未达目标的现实反差太大,于是“临晚镜,伤流景”,发为遗憾、悲凉,无可奈何之浩叹;同时、意外的口吻亦表达了辛酸的自嘲自讽。主人公羞于重温往昔的壮怀激烈,揽镜自怜,无从躲避,嗒然若失,凝然镜前,备受自尊心折磨。

壮志难酬是人生普遍的缺憾。张九龄虽贵为天子股肱,是初唐名相,但屡遭奸臣李林甫等排挤,宏图未展.常感惆怅失落。此诗或许是以嗟叹自怜的方式提出了一方人生明鉴:凡欲成就青云之志者,必得时时自醒奋进,蹉跎延宥将贻白发之恨。全诗寥寥二十字,用语明畅、笔势飞动,感情沉郁凝霞。

《照镜见白发》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篇8:张九龄《照镜见白发》鉴赏

照镜见白发: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白头发多了,人老了。含义是自照,反思,回忆的意思。

宿昔:宿是旧有的;一向有的。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间)。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

蹉跎:蹉跎岁月,这是指作者被罢免宰相贬出京城做了荆州长史这个闲官之后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虚度年华。白发年:白头发的年纪,形容自己老了。

谁知:谁知道。这是自言自语。明镜里:镜子里照到的作者。

形影:形体和影子。自相怜:自己的形体和影子互相同情,怜悯。意思是孤独。

《照镜见白发》创作背景

诗人为政贤明,刚正不阿。由于他的努力,唐王朝更稳步地趋于繁盛。可是后来玄宗怠于政事,奸相李林甫极力排挤,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从此朝政日非,“开元之治”也就结束了。这首五绝正是“曲江罢相后,慨功业不遂而作也”。

篇9:展望未来的诗句——《照镜见白发》

《照镜见白发》原文

宿昔青云志,

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

形影自相怜。

《照镜见白发》译文

从前我有青云之志,岁月蹉跎中已到白发之年。

谁料到,今天对着明亮的镜子,却只有影子与自己两相怜惜。

《照镜见白发》鉴赏

张九龄从政之初,仕途通达,志气高昂,他胸怀壮志,惟恐虚度光阴而一事无成。他曾因中书侍郎张挺之事而被认为结党营私,罢免了宰相职务,后又被贬为荆州长史。这首《照镜见白发》诗是他为自己青春年华流逝、匡扶社稷的壮志未酬而大发感叹而作的。“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一是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自己没有说服唐玄宗,没有阻止住唐玄宗用人不当感到遗憾;二是说自己被贬撵出京城,做了一个无所作为的闲官而虚度年华。“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意思是说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自己被打击、排挤到孤立的境地。

《照镜见白发》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始兴(今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清化石头塘村)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每宰相荐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

篇10:无题八岁偷照镜翻译赏析

无题八岁偷照镜翻译赏析

《无题·八岁偷照镜》作者为唐朝诗人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前言】

《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为五言古诗,第二首为五言律诗。第一首写的是一位聪明早慧的姑娘。从诗的内容看,诗人对少女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从她八岁开始“偷照镜”写起,直到待字闺中,这么长一段生活经历,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注释】

⑴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⑵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⑶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⑷芙蓉:荷花。《离骚》:“集芙蓉以为裳。”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⑸筝:乐器,十三弦。

⑹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⑺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⑻悬知:猜想。

⑼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⑽背面:背着女伴。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翻译】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鉴赏】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

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篇11:载见原文、翻译、赏析

载见

佚名〔先秦〕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译文

诸侯初次朝周王,求赐王朝新典章。蛟龙旗帜随风扬,车上和铃响叮当。马辔铜饰光灿灿,美丽饰物闪光芒。相率拜祭先王灵,孝敬祭品请神享。祈求神明赐长寿,保佑日子用安康,赐予幸福无穷量。文武兼备诸侯公,先王赐予你多福,使你事业永辉煌。

注释

载(zài):始。辟王:君王。指周成王。曰:同“聿”,发语词。厥:其。章:典章法度。指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郑笺》:“此诗始见君王,谓见成王也。曰求其章者,求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也。”龙旂(qí):画有蛟龙图案的旗,旗竿头系铃。阳阳:鲜明。一说即“扬扬”,旗飘动飞扬之貌。和:挂在车轼(扶手横木)前的铃。铃:挂在旂上的铃,一说挂在车衡上的铃。央央:铃声和谐。鞗(tiáo)革:马缰头的铜饰。有鸧(qiāng):鸧鸧,铜饰美盛貌。一说铜饰相击之声。休:美。有:同“又”。烈光:光亮。率:带领。昭考:皇考。此处指周武王。孝、享:都是献祭的意思。介(gài):通“匄(gài)”。求。永言:即“永焉”,长久貌。言,语助词。思:发语词。皇:大。祜(hù):福。烈文:辉煌而有文德。烈,有武功。辟公:指诸侯公卿。绥:安抚。一说赐也。俾(bǐ):使。缉熙:光明,显耀。纯嘏(gǔ):大福,美福。

鉴赏

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周颂·载见》的祭祀对象与《周颂·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周颂·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周颂·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旂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周颂·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与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有关。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周颂·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