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丽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清醒地成长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清醒地成长散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醒地成长散文

篇1:清醒地成长散文

清醒地成长散文

没有什么“形势永远比人强”,因为所有的墙壁,其实都是门。如果有一千个人中,有一百个人,有自己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内心世界。一百个人中,有十个人有离开这个跑道,忠于内心的勇气。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获得了成功。那么未来的社会,也许会大不一样吧。

前两天,我看了网易新闻做的一个专题,叫做“CBD的午餐”。专题采访了在北京CBD工作的商业顾问、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媒体人等等。每天的午餐成为了他们最大的烦恼,好的太贵,便宜的太脏。每天在食堂吃太单调,在便利店吃人多得像要打仗。

CBD是北京的中心,它在短短几十年内是变得如此繁华漂亮,每次我路过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中国真的成为盛世强国”这一类复杂的感叹。每年都有很多面孔新鲜的年轻人涌入这里,建设这里,维护这里的正常运转,把自己的梦想,捆绑在中国的“强国梦”上。

然而,每天最基本的吃,都成为很大的烦恼,消磨着对生活的热情。而这只不过是年轻人每天几十万烦心事中的一件而已。

今年3月份,我搬出了学校,在外面租房子住。我住的地方叫做五道口,这里有一个别名,叫做“宇宙的中心”。很多站都在这里,例如xxxx网易之类的。

每天早晚,我上课放学,都与这些网站的年轻员工们同进同出。我看他们每天早上挤下地铁,晚上再重新挤回拥挤的地铁。脚步匆忙、面色疲惫。他们几人合租一间屋子,个人空间只有一间卧室、一张床和一台电脑而已。

我每次看到他们,总会产生很大的恐惧,我在想:是不是就是这样了?生活就是这样?未来就是这样?理想,也就是这样了?

我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小城市,家里都是铁路系统的。这个系统非常封闭,几乎买断了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我的很多小学同学,现在已经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进入了铁路系统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铁路职工,一生大概都不会离开那座小城市。

我放假回家和他们聊天,他们会表达对自己生活的愤懑与不满,说自己原来的理想是能够去一线城市当白领。他们羡慕我能够离开这所鸡犬相闻的小城,觉得能够来到北京的我,前途是无可限量的。我想到每日所见的白领生活,不知该说些什么。

十五岁的时候,我去湖北最好的高中上学,周围有很多同学是“富二代”,家庭提供的物质保障让他们可以去享受漫长的青春与轻狂,整个世界都像是他们的。今年再次和他们偶然在网上遇见,却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出国了,有的是去读书,有的干脆已经移民。他们也劝我出国,说:“中国什么都不好,出去了你就不再想回来了。”

听说这个世纪,就会是中国的世纪了。如果世界是个环形大跑道,那么中国已经跑在了前面。

中国内部,则更像一个大跑道。所有人朝着同一个目标狂飙猛进,同心同力,身不由己。终点是什么呢,是幸福么?是成功么?是北京三环内的一所房子么?大家都一直跑,一直跑,渐渐的,所有人都忘了这个目标是什么,甚至也不敢去过问。

我的小学同学们,那些一辈子也许都生活在故乡的年轻人们,认为自己起步慢、起点低,永远不可能赶超,因此放弃了,把自己视为社会的底层而在后面慢慢踱步。

我的高中同学们,看不起这场游戏,所以干脆离开运动场,不陪你们玩儿了。

而其他所有人,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离开这个跑道,去反抗这个规则,因为所有人都在跑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不断创造出大量的财富,金钱在中国流动着,资本便调配着每个人的生活。钱流向一线城市,便杀进北上广。钱流向体制内,便冲进体制内。

要清醒地成长,必须有脱离这个轨道的勇气。即使轨道之外,并不许诺成功。今年,我陆陆续续接触了一些年轻人,一些与众不同的`年轻人。有的高中生放弃了名校,去就读企图建造乌托邦的南方科技大学;有的大学生,刷海报、拉选票,去参选人大代表;有的师兄师姐毕业了,也放弃名校、外企这样的选择,去做一些他们认为能够改造社会的事情。

没有什么“形势永远比人强”,因为所有的墙壁,其实都是门。

清醒地成长散文(合集4篇)如果有一千个人中,有一百个人,有自己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内心世界。一百个人中,有十个人有离开这个跑道,忠于内心的勇气。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获得了成功。那么未来的社会,也许会大不一样吧。

未来的中国,会变成一片原野。有跑的、跳的、在阳光下晒太阳的。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盛世强国下的年轻人们,人人有选择的自由,和择善从之的勇气。

篇2:许我清醒地沉睡着散文

许我清醒地沉睡着散文

你是否相信,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在你惊鸿一瞥的那一刹那,便已深深熔铸进你的记忆。一如一次旅途中偶然瞥见的一江山水,第一秒的倾注,便已心神皈依?

遇见它,或许,是一次冥冥之中的偶然相遇。时至如今,我尚不曾遇见生命中注定了的那个男子。我想,也许我始终会是合欢世界里的一个过客,慕名而至杏花烟雨的江南,看尽戏台上别人的俱散离合。微雨扶风,隔窗传来咿咿呀呀的唱和,我只身凭栏细数无数遗落在手边木质楼梯扶手上的细细条痕,辨不清那浅浅沟槽里刻下的究竟该是伤痕还是落寞?眼底可以竭力自持,但心却坦诚如斯,终究是割舍不下那些故事里层层荡开又层层敛起的开开合合。

我想我始终不够洒脱,不知该如何从别人的全世界路过。但,也许,无论你愿意与否,都曾经、正在亦或是将要从别人的全世界路过。

生产是肉体剥离肉体的痛苦,可我们仍甘之如饴。生命是灵魂剥离肉体的决绝,宣告这世界的第一声啼哭,便是与沉睡的.过往果断割裂。那些尘封在胚胎里的如水梦境,摇曳着就此踏上波光粼粼的征程。生命自此成为一个人的事情,自你从娘胎里坠落的那一刻起,便成了踏上那条通往彼岸泊舟的唯一主客。

生活演绎着形形色色的错过。身边常有无数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归根结底只是路过,或许唯一的不同便是多了些轻重缓急的错落。如落英缤纷,纷纷洒洒的从眼前坠落。你可以心痛,但即便是那种来自生命本身最真实最刻骨铭心的同依旧无法挽回注定了的纷落结局。

叹不尽离殇,挽不回逝去。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错过,才让曾经天真无知的孩童变成了今日西装革履的你我。无忧收进岁月渐渐染成落寞,少年丢失自我背负起重责。

你说:这世界有太多的东西值得错过,比如:你我。是的,然后我们的确彼此错过。只是,谁都偷偷私藏了、背向对方头也不回决绝离开时那滴错怪了风沙磨砺出的眼泪。碎了亦世界的记忆,落了一天地的心,交给时间去慢慢治愈。

岁月的洪荒太无情,生命的径流太寂寞,青春的朝露怎忍蹉跎?如果注定了要就此漂泊,下一次的偶然相遇时应笑着从容而过,在彼此转身分离时默道一句:谢谢你曾经与我擦肩而过。

谢谢你曾经从我的天空轻轻划过。这场喧嚣的盛宴里,谁不曾遇见错过?谁又能说得清对错?既然无从辩驳,不如转身假装洒脱。

爱情错过了却留下回忆;亲情错过了却留下珍惜。爱情错付了仍留下祝福;亲情迟到了便从此别离。最后,或许只剩下友谊陪你颠沛流离。

一个人突然不顾一切地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是想要抛却所有的鲜血淋漓,独自去远方忘记。打包所有的伤痛丢弃到无人知晓的深山里,发誓从此不再拾起。

道一句:后会无期。就让我从你的世界里安静退离。我自离去,君且珍重。

我不知那些故事里的悲欢离合有几分真实,亦不想过分计较去一一斟别。描写与想象又有何太大的区别?都不过是在叙述一段故事。最重要的是,你曾在这些故事里收获了什么。巴蜀深山里的播种季,那些蹲坐在田间地头默默看别人弯腰收割稻穗的农人,是在别人的身影里进行着一场心与魂的无声演习。

从不曾遇见过一个男子的笔迹会如此细腻。那些被他一一采撷进书页里的男男女女,画面一点点拼合,拼合成一部讲述百家百态的慢镜头电影,落幕时留有一句:“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愿做个逗号,待在你脚边。但你有自己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

有多少风景,曾从身旁轻轻掠过,心却终究还是偏爱独守一个人时的寂寞;有多少人,曾经热烈相拥到泪流满面,曲终人散后依然难逃擦肩而过的宿命;有多少事,曾与之日日夜夜的苦苦纠缠,最后流落到记忆里却只剩下只影片段,随年华一点点剥离。

让结局扑朔迷离,让回忆归于沉寂,让背影渐行渐远,让岁月谱就一曲不悲不欢、不浓不淡、不愠不火的挽歌,以此来祭奠我们早已要相忘于江湖的约定,以及,那些被谁悄悄写进发黄日记本里的、积痕越深,越会消蚀人骨血的段落:

愿青春没有离歌,愿爱情永不败落,愿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岁月也不曾静静剥落,而我们依然留在那年,谁都不会成为谁生命里的过客。

跌落在地平线的日落,将我们的身影撕扯成一曲悠扬舒缓的老歌,彼时的你我,就那样手牵着手一直默默地目送夕阳点点沉没。

是谁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有你陪伴的日子里,似乎,光阴也暂缓了脚步,变成了点点消磨,日月亦总是莫名迟落。

“在季节的列车上,如果你要提前下车,请别推醒装睡的我。这样我可以沉睡到终点。假装不知道你已经离开。”

篇3:有多少人能清醒地作出选择散文

有多少人能清醒地作出选择散文

人的一生里,总该有一种高贵的心灵和姿态,对权力,对金钱,对地位,都应该这样。当满世界都趋之若鹜时,你应该对它淡淡一笑。因为,所谓的“自在”,就是不为念头和现象所困,也不要刻意去束缚和压抑自己的心。

有一天,我跟一个年轻的朋友聊天,谈到死亡的启示,我告诉他,我的弟弟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死去了,他的死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和感悟。至今,我在武威的家里仍藏有一个警枕,是个死人头骨,它一直提醒着我,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朋友听后谈到大前年的一些想法,他说那段时间他身体不好,就觉得健康的时候一定要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我问他,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说,就像现在这样,开着车在街上跑,时不时出去旅游几天。他还说,其实他对现在的生活已经比较满意了,但总是免不了感到痛苦,有时还会对未来感到莫名的恐惧,对别人的误解和伤害也会感到愤怒与伤心。我告诉他,他需要的是自由,但不是他现在的那种自由。他现在仅仅达到了一种身体上的自在,这种自在虽然也不错,但还是被动的,因为它需要物质保障。如果有一天,经济危机影响了他的公司,他的自在就会马上大打折扣。何况,既然他经常会感到恐惧、愤怒、伤心,就说明一定的物质基础并没有带给他心灵的自由。

现实生活中,许多朋友都想赚很多钱,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就可以生活得自由自在。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因为,他们拥有的更多,看到的就更多,不想失去的也更多。他们拥有和憧憬的更多,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维持和追求,这样的心境之下,他们很难实现一种心灵的自由,有时连身体的自由都无法保障。

我的学生们有过许多这样的经历,比如,一个学生告诉我,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她不断努力着,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与应酬当中,从来没有耐心地听孩子说过话,也没有好好地给家人做过一顿饭。她的孩子从小就缺乏母爱与关怀,变得敏感而自卑,无法自如地跟别人交流。长大之后,她的个性当中就形成了难以修补的缺陷。

现代社会中,这样的故事非常多。好多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忙于上各种补习班,没时间玩游戏,没时间亲近大自然,小小的他们总是包着硕大的书包,一个人在街上徘徊。每次看见这种情景,我就觉得非常心酸。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社会上的父母们都能明白,孩子们最需要的,并不是越来越好的物质条件,而是爱、关怀与正确的教导。而父母的诸多欲望,社会上不断异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在污染和伤害着孩子们水晶般纯净的心灵,无情地打碎了他们的梦想与向往,让他们像父母一样,在社会的挤压中烦恼地生活,无法品尝一种真正的快乐与自由。

其实,自由并不像好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它非常质朴,非常简单,也非常纯净。而且,它跟物质是没有绝对关系的。陈亦新的'妈妈说过一句非常好的话:“拣垃圾也能吃上饭的。”她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活下去并不难。只要一个人能活下去,他就有主动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所以说,剥夺你的自由的,好多时候并不是命运,而是你那颗充满了欲望的心。举个例子,假如你觉得一定要有小车,有楼房,一定要每年出国旅行一次,才叫过得好,那么你就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因为你要为得到这些物质而舍去好多东西,包括宝贵的生命时间,有时候还包括你的善良与道德底线。再者,命由心造,如果没有自由的心灵,又怎么能活出自由的命运?

我活得非常自由,非常快乐,就是因为我舍去了好多东西。好多年前,在我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我曾经开过一个书店,那个书店能为我挣很多钱,但是它浪费了我大量的生命时间,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把它给关掉了。跟我一起做图书生意的人,现在有好多都成了千万富翁,但他们都羡慕我,因为我出了好几本书,更因为我留下了一些岁月毁不了的东西。如果我想要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还想开小车,那么我就不得不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所以我常说,人的一生里,总该有一种高贵的心灵和姿态,对权力,对金钱,对地位,都应该这样。当满世界都趋之若鹜时,你应该对它淡淡一笑。只要你有了这样一颗不被欲望所缚的心灵,你就自然能活得自由自在。因为,所谓的“自在”,就是不为念头和现象所困,也不要刻意去束缚和压抑自己的心。

佛家所追求的解脱,便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我们也称之为自在。它跟许多人理解的“自由”不太一样。人们通常认为,外界制约了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所以他们才感到不自由;但佛家认为,自由应该是完完全全的自主,是一种“纵横尽得”的境界。而且,佛家提倡的自主,是一种心灵的自主,是不被虚幻的现象所迷惑的清醒,是一种主动且坚定地做出选择的勇气,而不是一种盲目的固执,更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不过,人们心中的“自由”与佛家所说的“自由”之间,还是有相通之处的,那便是两者都强调要“摆脱束缚”。仅仅因为佛家对“束缚”的理解与社会共识不太一样,才造成了两者在解读“自由”时出现的许多分歧。人们总是认为,束缚是外部世界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所以他们习惯于要求外部世界发生改变;而佛家则认为,束缚是人们认假成真后生起的诸多执着,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东西。所以,真正的佛家行者向往且追求的,永远都是自心的改变,而不是外部世界的改变。在他们的眼中,真正的“摆脱束缚”,应该是放下一切执着。

不同的观点催生了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催生了不同的追索之路,这本是非常正常的。我也常说,太阳有太阳的轨迹,行星有行星的轨迹,正是许许多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丰富。不过,这世上,到底有多少人能清醒地做出选择,又有多少人甘愿承担选择带来的一切后果呢?

篇4:清醒地认识人生的正反比例散文

清醒地认识人生的正反比例散文

每个人都期望付出与收获成为正比例,付出得越多,收获越丰厚,现实却往往令人无比失望,付出了很多汗水,却只能收获微薄的成果。

许多在工厂里打工的人,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工作环境恶劣,超强体力劳动,每月的薪水却是薄薄数张钞票,不敢奢侈地乱花,节俭着从胃里省下几张匀给父母与子女使用。即便是未婚的青年男女,捏着那几张钞票,也不敢进入服装专卖店,只能从路边摊上捡几件衣衫涂抹青春的色彩。

认识很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他们的梦想与汗水洒落一地,却从未收获过理想中的闪光镜头,参差不齐的文字怎么会获得名刊的欣赏?即便地方小报,也不一定给他们留下零星版面,供他们崭露头角,倒是那些炙手可热的人物,得以连篇累牍地尽情挥洒用来教诲别人。

见过一位酷爱文学的中年人,他从青年开始,对文学不离不弃,在别人纷纷抛开文学,去社会舞台上寻找更多精彩时,他还是躲在文字里,寻找那片精神的高地。他付出了时间、精力、汗水,还有他的激情与梦想,可是文学对他是那么吝啬,只会偶尔给他一点机会,让他的名字在报刊上露一下脸,然后再也提不起半点兴趣。就像沙漠里遥远的绿色,在旅人几乎绝望时,又会在风中摇曳,激发起旅人的欲望与信念。

越是在底层,付出的汗水越多,获得的越少。有人说:在向上走的过程中,不要介意得失,多付出是为了以后的多获得。道理是如此,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收获季节。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全是坚持与否的缘故。

有的人,为了一个理想,矢志不渝,终生都在为之奋斗,也未必能够如愿以偿,其境况往往凄凉不堪,尤其是那些看似耀眼光鲜,却是令很多人无法做到的行业。明星、大款,成功者往往是众人趋之若鹜,他们背后的辛酸,及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有多少人可以承受?

而当成功之后,人生往往呈现出另一种反比例,即付出并不多,收获的却是丰厚的回报,不论金钱,还是荣耀。同一所学校里出来的学生,能获得学校邀请的,都是成功者,那些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者,一样被教书育人的学校所忽略与漠视。无论是舞台,还是灯光,甚至掌声与鲜花,都留给了拥有声望与地位者,他们的话语成为名言,他们的经历成为榜样,他们的习惯与动作被镜头摄下,在各种场合反复播放。

其实,成功者看似幸运与风光,也需要能力去把握。有的人,在这种舞台上享受此等荣耀时,往往忽略了之前的种种付出,变得头重脚轻,忘记了自己的位置与真实的分量,在飘飘然中又会跌下台来,成为众人口中的笑料。

秤砣虽小压千斤,不是秤砣的能耐,而是秤杆带来的能量,在成功者的舞台上,荣耀、地位、权力、财富,都是那秤杆,他们占有的越多,所能代表的分量越大,不过,也需要好好地使用,不能把属于社会与大众的东西统统揽进自己的口袋,虽然当时他们可以做到,最终却会得不偿失,把自己也装进去囚禁起来。

所以,无论人生的正比例,还是反比例,都要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付出的时候,要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积极信念;在获得的时候,要有自我与大众之间的合适位置,秤杆再长,那是别人赋予的,都不应全部归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唯有如此,人生的比例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与运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