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稳新人呆一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阅读答案
《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阅读答案
国内常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说法。这应该是指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时代仍需要的是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互动。
然而,当我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差异性之后,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认为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这恐怕又陷入了另一种片面性、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深层次、辩证的思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之所以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不同文化之所以能够交流,我觉得是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肯定还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
毫无疑问,中国具有她的一个独特而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但我们必须明智地承认,这一文化其实并不具有一种为其他民族欣然领受和仿效的影响力。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文化、包括在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将那些不仅具有优秀的民族特点、而且能将这些民族特点上升为具有普世性精神价值的文化遗产发掘、清理出来,让这样的文化加入到今天能够为世界大多数民众所认同、赞赏,并化为己有的价值体系之中,那么这些文化才能变成是“世界的”共同文化财富。
在此我不禁想到我们长期以来的对外文化宣传。无论是我们走出去办文化展览,还是在家里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宾朋游客,几乎是千篇 一律的长城、故宫、兵马俑、京剧、烤鸭、熊猫……而当我们看到外国友人对我们的大好河山,对我们种种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啧啧赞叹的时候,我们便自得地以为人家对中国文化表示了认同。殊不知,这种第一眼的赞许其实与真正的文化认同还有相当的距离。真正的“文化认同”是什么?在我看来,那应该是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所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应该体现为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观,一种能让人心悦诚服、欣然领受、乐于付诸实践的价值观。长城、故宫、兵马俑、丽江古城和苏州园林等这些文化遗产和景观,固然美轮美奂,令人赏心悦目,然而,所有这些历史的文化遗产,却并不能自然地等同于你今天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影响力。遗憾的.是,我们——特别是负责文化宣传的有关部门和机构——对于这一点还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谈及他亲历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和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感受。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根据当地的民意测验,中国馆在“最想去看的馆”一项中排在第二位。然而,那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就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结果,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几乎很少有人在馆内的某一个角落停下脚步,都只是用了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而在20日本爱知世博会上,中国馆显然也是做出了努力,但在宣传理念上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观。当时,世博会的大门口有一个电脑屏幕,上面标示出此时此刻到哪一个国家馆需要在门口等候多少时间,那块屏幕不啻成了各国文化魅力的一块比赛牌,譬如,法国三小时,韩国三个半小时,日本四小时,而中国馆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
余秋雨说,这两次世博会上的窘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的几个重大弊病:(1)自以为很懂中华文化,却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图像,找出来的都那么枯燥和简陋;(2)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的高层审美趋向,把各国观众都幻想成了“爱国老华侨”;(3)连那些最发达的国家也小心翼翼地请出了全国一流的文化智者来设计自己国家的文化窗口,而我们显然变成了某政府部门下属的一个行政行为,越是层层审查就越是平庸刻板;(4)盲目高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展馆的主体内容——满壁浮雕、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珠算和出土文物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所以,我们与德国馆相比,缺少了智慧的巧思;与法国馆相比,缺少了自嘲的幽默;与日本馆相比,缺少面对未来的创新;与韩国馆相比,缺少通俗的亲切和美丽……加在一起,中国馆严重地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想象,欠缺亲切,欠缺互动。
这诸多的“欠缺”合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在认识上缺乏一种文化的自觉,这就是忽略了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结果有意无意地将民族价值置于人类普世价值之上,造成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障碍。
1.从文本上看,下列不能体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说法的一项是( )
A.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
B.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所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
C.20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展出的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
D.世博会德国馆所体现的巧思、法国馆所体现的幽默、日本馆所体现的创新、韩国馆所体现的通俗的亲切和美丽……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观众“排队”进中国馆,说明对中国馆有期待;“匆匆走过”说明他们对中国馆的展出内容不认同。
B.虽然也做出努力,但因在宣传理念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外国观众对中国馆一点也不感兴趣。
C.余秋雨认为,政府部门层层审查的行政行为导致的文化窗口设计的平庸刻板是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D.余秋雨认为,盲目高估四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是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3.在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上,作者不完全认同“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这种观点,从文本中看,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因为 “民族的”文化价值要想成为“世界的”文化价值,不单纯看它是否具有“民族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能够为“世界”所认可的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
篇2: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阅读答案
荣新江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代表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今人意料的,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关系,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中印之间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但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它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传播,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关注更多的还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选自《文史知识》20xx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还能以某国为基点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的波斯文化又会传到其他 国家。
C、唐代的杨良瑶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其背景是当时吐蕃与唐朝是敌对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西方。
D、目前研究丝路文化的中国学者关注较多的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所以如今还不能肯定中国当年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有无文化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它们之间是否友好没有关系,因为无论关系好还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会畅通无阻。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等,而萨珊波斯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有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带回了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贾耽的《皇华四达记》中记录了这条路线。
D、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都有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现象的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程度深、角度多,如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不仅有以金银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以景教、摩尼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
B、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有可能是经过海上丝路出使大食完成联络任务的杨良瑶带回来的东西。
C、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目前的传世文献、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等能够证明,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始终未断。
D、丝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即使目前在中亚、西亚没有看到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等的记录也都印证了中国文化西渐的事实。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如今还不能肯定中国当年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有无文化影响”错误,原文“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说明中国对这些地方是有文化影响的。
2、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无论关系好还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会畅通无阻”有误,文中说的是关系好时文化交流的官私渠道都会畅通无阻,而关系不好时“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3、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传世文献”错误,原文是“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但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由此可见,能够证明中印还有文化交流的是“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而不是“传世文献”。
篇3:《国际文化交流赞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C、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 D、世界文明
参考答案:
1、缔 衍绚 隘

2、B
3、C
4、D
5、(1)比喻论证 (2)举例论证
6、A
篇4:经典和我们阅读答案
周国平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做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就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问题】
13、读完全文,请你说说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4、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非常明晰,请你将文章的写作思路写在下面。
15、文章第二段,作者告诉了我们,他评价一个作品是否是经典的重要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16、文章结尾处的划线句非常深刻,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请写下你的理解。
17、现在,各种大众书刊特别畅销,读经典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如果要你向那些热衷于读大众书刊的人提意多读经典,你怎样说呢?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3、我们要多读经典,并且要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读经典。
14、先指出人们阅读的三种目的,接着向我们介绍了二种阅读经典的方法,并且提议读者要用一种轻松的心态阅读经典。
15、只有经得住时间的淘汰和考验的作品才能称之为经典。
16、当我们能够在轻松的心态下阅读经典并且能够欣赏到经典的美妙之时,我们就告别了娱乐性质的大众性阅读。
17、略。
篇5:经典和我们阅读理解及答案
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③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经典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④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呢?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轻松地读。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内容。阅读经典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浸染和熏陶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阅读经典的确很像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阅读经典当作最好的消遣的,他们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阅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阅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中,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很遥远。
⑤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应该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却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该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选自《在维纳斯脚下哭泣》,有改动)
1.文章第②段,作者告诉了我们他评价一个作品是否是经典的重要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主张把经典当作闲书轻松地读,并且认为阅读经典很像一种消遣。请概述作者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经典和我们”,本文主要论述了哪三个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句非常深刻,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请写下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是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请从下列备选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要说说你阅读这个故事后获得的感悟。(60字以内)
【备选故事】①三打白骨精 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只有经得住时间的淘汰和考验的作品才能称之为经典。
2.阅读经典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浸染和熏陶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阅读经典的确很像一种消遣。(意对即可)
3.人们阅读的两种目的、阅读经典方法、人们应用轻松的心态阅读经典。(意对即可)
4.当我们能够在轻松的心态下阅读经典并且能够欣赏到经典的美妙之时,我们就告别了娱乐性质的大众性阅读。(意对即可)
5.示例: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和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蒙骗,评价一个人或者事物要看本质。(答案不唯一)
篇6:《生活中我们要多一些忍让》阅读答案
②忍让,是人生豁达的试金石。人要活得有内涵,没有必要和别人斤斤计较,没有必要和别人争强斗逞。请记住:给别人让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路。历史上有成就的人,哪个不具备忍让的品格?
③忍让,_________________。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谐的生活。当今注明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生活难免有摩擦,需要忍让来润滑,二老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忍让,是事业发展的推注器。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________宁折不弯,不退不然,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忍让,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⑤牛根胜在创建蒙牛之前,在一家大企业任副总,尽管他尽心尽力、业绩卓著,但做事冲劲十足,为领导所不容,处处受到排挤。这时,牛根生没有火冒三丈,而是选择了忍——递交了辞呈。辞职后,他创建了蒙牛,创业过程也相当艰辛,受到同行的抵制,但他依然选择了忍让和克制。一再的忍让使牛根生积蓄了磅礴的力量,终于换来了蒙牛的成功。
⑥真正做到忍让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臵。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人事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场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需要换位思考,为对方考虑;有时还需要放弃个人的利益。
⑦生活中多一些忍让,这样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
14、为第④段宫格处选择恰当的关联词:________(3分)
A、虽然 B、尽管 C、因为 D、如果
15、第②段划线句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请在第③段空格出填补恰当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分)
17、做到忍让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做到这些,
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8分)
18、下面这段文字放在②③④哪一段最合适?请具体阐明理由。 (4分)
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蔺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参考答案
14. (3 分)D
15. (2分)忍让,能检验人生是否豁达
16. (3分)是生活和谐的润滑剂
17. (1)摆正自己的位置;(2分)换位思考;(2分)有时还需要放弃个人的利益(2分)
(2) 内心豁达(宽容、胸怀宽广)(2分)
18. 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是写“将相和”的故事,(1分)证明了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都具备忍让的品格,(1分)与第②段论述的“忍让,是人生豁达的试金石”的观点是一致的。(1分)
篇7:我们生活中的那只“羊”阅读答案
我们生活中的那只“羊”阅读答案
①生肖一轮回,今年又值羊年。进入中国文化中的那只“羊”,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家畜,更像是一个文化灵物。他被人们附着了诸多观念,如吉祥、美好、公正等,具有了多样化的象征意义。
②首先,羊是吉祥的象征。被史学界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国宝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件商代青铜方尊。尊是商代大型盛酒器,用作祭祀礼器。在商代人的观念中,“羊”通“祥”,寓意吉祥。把牺尊铸成羊形,除了有把吉祥献给祖先、神灵之外,恐怕还有对羊等家畜兴旺的一种精神祈求。
③此后,羊为祥瑞的观念一直深浸于中国文化之中。每逢岁首,中国人多言“三阳开泰”,以示吉祥。由于“羊”与“阳”通,民间或书作“三羊开泰”,或绘作吉祥图案。传统的图案则绘3只羊在阳光下吃草来表示,有好运即将到来之意。又如,广州市“羊城”之说的由来,也与羊兆吉祥有关。相传周朝时此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向上天祈求,感动了上苍。5个仙人骑着口衔谷穗的5只羊降临此地,将谷穗赠与人们,并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5只仙羊则变成石头留在了人间。
④其次,羊是美的化身。按《说文解字》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或说“羊大为美”,或说“羊人为美”,或说羊的美质在于“交换”,用羊作为等价物,可以换回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
⑤ 也有研究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以羊为美,源于古人对羊生产过程的崇拜。羊生小羊,胞胎出母体后,母羊咬破胞衣,小羊羔从里面挣脱而出,这种胞胎的产育滑溜顺利,母羊没有太大的痛苦。人类的生产过程则不同:婴儿先在母体中挣破胞衣,四肢伸张,形体变大,母亲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所以,人们就希望人类生产如羊般的顺利。
⑥第三,羊代表着公正。獬豸(xiè zhì)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其原型是羊。“獬豸,一角之羊也。”其形状如羊,额上一角,双目有神,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墨子》中就有关于齐庄公让獬豸来断案的故事。
⑦有学者研究指出,法制其实起源于远古的游牧部落。其原初的情境是:判案都在祭祖的祠堂内进行,让那些作案者在祖先神灵的威慑下产生悔过之心。獬豸的原型其实是佩戴羊角和羊面具的巫师。由于獬豸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后世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又称为“獬豸冠”。
答:
15.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找出关键性词语。 (2分)
答:
16.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2分)
答:
17.又值羊年,一些“十羊九不全”的“羊年厄运”说法也悄悄在民间流传开来。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分)
答:
参考答案:
14.羊是吉祥的象征;羊是美的化身;羊代表着公正。
评分说明:答对得2分,答对两方面得1分,只答一方面不得分。
15.逻辑顺序。首先、其次、第三。
评分说明:顺序1分:关键词语全对得l分,答错或答不全不得分。
16.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人生产的疼痛和羊生产的顺滑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人们以羊为美的原因。(或突出了人们以羊为美的原因是源于古人对羊生产过程的崇拜。或人们之所以以羊为美,源于古人对羊生产过程的崇拜。”)意对即可。
评分说明:说明方法1分;解说作用1分。
17.这种说法毫无道理。首先,“羊”通“祥”,寓意吉样,羊是吉祥的象征。其次,羊是美的化身,按《说文解字》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因此,羊是美与善的化身。“羊年厄运”的说法是毫无依据的。
评分说明:观点鲜明,结合文章内容说明得2分.只有观点,没有说明不得分;只有说明没有观点得1分
篇8: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原文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说成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2、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白头、情不尽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之情。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篇9:《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