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脸色行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从汉字日本化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从汉字日本化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汉字日本化看日本文化的特征

篇1:从汉字日本化看日本文化的特征

从汉字日本化看日本文化的特征

以汉字日本化为切入点,探讨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和做法以及摄取外来文化时的`价值取向.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是简单模仿和借鉴,而是有选择性的吸收,并加以改造、创新.

作 者:雷蕾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H323.5 关键词:日本化   汉字   吸收   创新  

篇2:从筷子看日本文化

从筷子看日本文化

摘要:本文通过筷子这种取食工具分析日本文化的内涵。日本和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和筷子文化圈。从中国引入日本后筷子后在饮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并产生了独特的筷子文化。筷子的长度和形状也进行了改造,与中国多用竹筷子不同,日本筷子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更好的适应日本饮食多生冷、分餐制的特点。日本筷子还因使用者而有所区别,有儿童专用筷、成人专用筷、客人专用筷,还分男女筷。公用筷和方便筷的产生都缘于日本人认为筷子用后灵魂会停留在上面,不能让别人玷污了自己的灵魂而使自己遭受灾祸。在筷子的使用上有多达几十种禁忌,其中除了不雅举止外,有的还和葬礼有关系。

关键词:箸;筷子文化圈;灵魂;禁忌;日本文化;职称论文

在日语中筷子称为“箸”。按照《箸の文化史》的记载,日本首次正式使用筷子是在隋朝裴世清使团的访问时的日本宫廷宴会上。圣德太子听了遣隋使者小野妹子对隋朝宫廷宴会的描述,决定用中国礼仪款待中国使团,“箸食制度”就此引入日本。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到了奈良时代(710-784),随着唐风盛行,筷子进入到日本的普通家庭中,“唐箸”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

1.筷子文化圈

如果以吃饭时获取食物的方式为基准,世界可以被划分成三部分:用手的占四成,用筷子和用刀叉的各三成。筷子文化圈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等,这恰好和汉字文化圈重合。与其他用筷子的国家兼用汤勺不同,日本人只用筷子,包括喝酱汤的时候。日本料理中允许直接用嘴接触碗去喝汤汁,而在中国喝汤时要用“レンゲ”(调羹,因形似凋谢的莲花得名)。

日语中“箸”的训读和日语汉字“端”、“橋”相同。日本认同儒家文化,“箸”基本沿袭中国理念。“端”指制作箸的材料仅是竹子或木头的局部,也可以用来表示筷子形状“首方足圆”,将“天”与“地”连为一体,表现人们对天地赐予食物的感恩。汉字“端”又有端庄、端正之意,所以也要求拿筷子时举止要端庄。碗中的食物与嘴巴之间,需要一个“橋”才能进食。可见,“箸”在日语训读中的读音非常巧妙和讲究。庆祝活动时使用名为“太箸”( ふとばし) 的竹筷字,这种筷子中间鼓起,据说一头由神使用,另一头由人来使用,筷子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体现了日本神人合一的宗教思想。

日本虽不是发明筷字的国家,但于1975年将8月4日定为“箸の日”,因为日语中“箸”读作“は(8)し(4)”。每年的筷子节,主妇们纷纷购买新筷子,焚烧旧筷子,提倡正确使用筷子,感谢筷子为人类进餐做出的贡献。日本的研究显示,筷子巧妙运用杠杆原理,用其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人在用筷子夹取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

多田道太郎将筷子视为“高级工具”,“仔细考察叉子,就会发现叉子其实从纵向延伸了人类的手指,也即叉子是人类手指的延长。”“与之相比,筷子必须手握两根小棒加以操作。如果不加操作,根本无法发挥其工具的作用。”筷子的实用功能很多,能挑、拨、翻、扒、捡、捞、戳、夹。无论烹饪方法是煎、炒、煮、烧、炸、烤,也无论对象是丝、片、条、丁、丸、块,只要灵活转动挑拨张合伸缩,全部都可以实现。“若从用手指灵巧操作这一点来看,或许能说筷子是最高级的工具,在这一点上叉子无论如何都不占优势”。

2.吸收与改造

日本的筷子和中国的竹筷子相比,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因为饮食中多生冷食物,如生鱼片,日本人将筷子前端改成又尖又细的圆锥形,使用起来更方便。中国人在很多人围着桌子吃饭时,使用长筷子可以轻松夹到远处的菜品,还可以帮别人夹菜。而日本人就餐时,每个人跟前都有一份饭菜,所以日本的筷子不需要那么长。

日本的筷子因使用者而有所区别,有儿童专用筷、成人专用筷,还有客人专用筷。甚至还分男女,男用的筷子比女用筷子粗且长,夫妻饭碗也一样,男用的.比女用的大,这样看起来女子吃得少,可以显出女子的文雅。

烹饪时用的筷子有“菜箸”和“真魚箸”,比就餐用的筷子长,约有三四十公分。为了防止串味,往盘子里摆放菜时用“菜箸”,切割和摆放鸡、鱼时用“真魚箸”,这样的情景在古代的画卷中也可以看到。从火盆里取炭时用的金属制筷子叫“火箸(ひばし)”(火筷子)。

直接用自己的筷子从盘里取菜被称为“直箸(じかばし)”。吃生鱼片拼盘或火锅的时候如果没有配备“取り箸”(公用筷),日本人会向服务员索取,或者把自己的筷子倒置,用自己的嘴没有碰到的另一端夹取食物。“洁癖”的日本人还准备有“取り皿”(小碟子),将食物先用“取り箸”夹到“取り皿”后再食用。在接待的场合,如果喝醉了忘记用筷子的哪一端从大盘里夹取食物,招待方会很体贴的告之不用倒置筷子,以显示其亲切与体贴。

3.方便筷的发明

在明治三十年(1897)之前日本人进餐时都有属于自己的“食案”,类似于现在的“矮脚饭桌”,上面放着各种分好的饭菜和碗筷。虽然这一传统发生了变化,但是并未消失。现在的日本家庭中,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碗筷,孩子会说自己父母的碗筷“不干净”而拒绝使用。虽然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对碗筷一定属于某人进行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日本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心里,还是有一种碗筷是专用的意识,不允许别人碰。而对于西洋传过来的咖啡杯子和咖喱盘子以及刀叉,却很少有人在意之前是否有人使用过。

在民俗仪式中出现的筷子多用洁净的原木或青竹制成,被视为神灵依附之物。日本各地至今仍残留着分手时在门口摔碗的习俗,这是由于人们不想让自己的灵魂留在上面,碗筷承载着的日本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也促使了“割り箸(わりばし)”(方便筷)的发明。在古代日本,人们出门都会带着自己的筷子,因为外出就餐无法忍受别人用过的筷子。方便筷是江户时代(1603-1867)后期随着“二八荞麦面”(两成面粉和八成荞麦粉做成的荞麦面)在街头的热卖而出现的。一次性的筷子用过后就不会再有人用了,但是当时的人们还是会在吃完面后将筷子折断扔掉。因为人们相信自己的灵魂会停留在用过的筷子上,随便丢弃会给自己招致灾祸。至今仍有人会在吃完便当后随手将筷子折断。

从汉字日本化看日本文化的特征

篇3:从广告语看消费文化

广告语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活动,它是为了寻求广告信息的最佳传播效果而选择最恰当语辞的过程 。 这里的 “ 语辞 ” 意义比较广泛, 不仅包括平面媒体中的文字语言, 还包括影视广告中的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 。广告语是一种以营造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方式为目的的文化形式。随着广告语的快速发展,广告文化在刺激消费心理、引导消费方式、转变消费观念、构建消费时尚、传播消费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消费文化是对一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消费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包括消费产品、 消费心理、 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以及象征消费者社会身份、地位的各种消费符号。广告语对消费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处于消费意识的浅层,是构成消费意识的基本因素和影响个人消费行为的直接动因。 消费心理是消费意识中最不稳定的成分,它最容易因受广告文化的影响而变化。正因如此,广告语便运用各种修辞来刺激消费者, 对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及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并通过持续的诉求诱发消费者对广告所竭力宣传的商品的购买欲望。如丰田的一则为人熟知的广告语 “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格,音、字回环往复,达到了很好效果 。

可见, 在广告语中, 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能有效的解除消费大众的心理戒备,使其消费话语长驱直入,把其倡导的消费价值观推销给消费者,从而有效地引导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随着广告业自身的发展与不断完善, 广告已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 还在社会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方面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 规范 、 巧妙的广告修辞, 能够完成广告最终的推销目的, 也能为受众带来文化方面美的享受 。

二、 消费观念

广告语在倡导新的消费方式、引领和塑造新的消费观念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消费观念处于消费文化的深层, 是指人们对消费生活的认识、 观点以及由此形成的指导消费行为的思想规范, 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人们的消费行为。 广告语的修辞文化功能主要地表现在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艺术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如英特尔公司的广告语 “ 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 ” 就是此中典范, 这则广告语一语双关, 既突出了品牌又贴切地体现了奔腾微处理器功能和澎湃的驱动力 。广告语中对修辞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催生人们的消费理念。

“广告术乃是一门挑逗术, 它以物为中心, 以欲望为对象, 以时尚为结果, 以货币为准则, 这就是广告神话学。”一方面, 消费者逐渐改变传统的节俭型消费观念, 强调超 前消费的意义。很多消费者认为生活的目的是追求幸福, 而幸福就是消费更新和更好的商品。“饮纯伏特加酒, 享受生活, 应该的。”“给予如此豪华的生活, 我别无所求。”(劳斯莱斯汽车广告) 等广告语表明了当前众多消费者的

消费观念:享受生活的乐趣, 追求优裕的消费。 另一方面, 形成了注重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观念。 广告语麻醉着人们的精神, 在大量广告语的包围中, 消费大众迷失于符号所营造的世界中, 丧失了自己的理性观察力和判断力, 只一味地追求符号所带来的价值。 此时, 消费者关注的主要不是对消费品使用价值的消费, 而是对消费品所代表的符号价值的消费, 其消费的真正目的“主要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 也不仅仅在于享乐, 而主要在于向人们炫耀自己的财力、 地位和身份。因此, 这种消费实则是向人们传达某种社会优越感, 以挑起人们的羡慕、 尊敬和嫉妒。” 于是追赶时尚、显示身份、炫耀阔气、满足虚荣等与真正生活需要毫不相关的欲望成为人们购买和消费商品的`真正目的。

三、 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即人们消耗物质文化资料、接受服务的方法与形式,它对社会的生产方式、精神文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主导与调控作用。在广告语言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一是炫耀性消费。消费文化倡导的消费其目的常常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把某种消费品与特定的消费目标联系起来, 并利用广告标语强化消费方式的等级差异以构成消费欲望的落差,从而不断诱导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一方面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恶化了生态环境,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另一方面强化了人们虚荣、攀比和过度享乐的消费心理。二是时尚性消费。 广告要想求得生存就必然通过巧妙的修辞让静态的文字产生动态之美,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受众对于广告产品或服务或理念产生心理认同和共鸣,乃至最终产生消费行动, 制造和生产出各种消费时尚,煽动人的消费热情,诱导甚至支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那些消费观念模糊,缺乏明确目标的消费者,以骤发性、 短暂性、一致性和变动性为特征的时尚就成了消费的价值尺度, 似乎只有具备时尚价值的消费品才能真正能满足生活的需要。

炫耀性和时尚性消费方式给予消费者的并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生活,而是一种虚幻性的满足。 广告往往通过强调商品与消费者在精神层面上的关系, 营造一种虚幻的幸福生活。但是即使如此,人们还是去享受这种幸福生活。而且优秀的广告语言是合法、诚实、醒目生动的。著名广告大师、“USP 理论”提出者罗瑟瑞夫斯的经典之作———“只溶在口,不溶在手”,既突出了M&M巧克力糖衣包装的独特之处,又暗示了产品的口味好,以至于我们不愿意让其在手上停留。正是这句简短的广告语,使得M&M巧克力豆风靡全球。时至今日,它仍是M&M巧克力豆的促销主题。对处于发展时期的我国广告语言来说,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搜集、分析、研究及总结,使得广告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多种功能。

四、 消费主义

广告作为消费主义的载体和符号,以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消费主义的蔓延,使消费主义逐渐渗透到社会价值观念之中。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以高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追求的价值观念, 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者主张通过过度的物质占有或消费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也就是说消费主义者试图把其精神需要用物质的手段来满足。消费主义的最大特征是过分看重商品的符号价值,它使现代消费由过去对商品的崇拜转向了对商品形象和意义的崇拜,使人们愈来愈重视商品的精神价值和情感意义,即把物质消费看作是自我表达、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和美好生活方式的标志。也就是说今天的消费者“实际上不在于获得产品, 而是通过购买使自己进入某种审美的生活方式。” 正如鲍德里亚所说“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 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在过分注重消费品符号价值的消费世界里, 消费的前提是物品必须成为符号, 符号体现了物品消费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差异性。正是由于消费对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使人们对消费对象使用价值的需求转变成为欲望的需求。而广告修辞的运用正是考虑到受众的消费需求,使广告修辞运用的恰如其分,从而制作出内容新颖、创意独特、形式别致、受众喜爱的广告作品。迎合了人们的心里欲望,推动了消费的发展。

广告语言作为现代经济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消费文化既有消极地影响,助长了享乐主义、炫耀之风,但同时也有积极地作用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可以建构合理的消费文化,倡导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构和谐社会需要的消费文化, 引导公众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及消费行为。当然广告语必须以人为主体和目的,重视人的精神需求,传播积极的价值理念, 帮助社会营造良性的文化空间,促进消费文化健康合理的发展,引导社会文化积极向上发展。

篇4: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日本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可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日本的经济模式其实更类似于计划经济。下面就以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例,来看一下日本政府是怎样搞计划经济的。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当首推汽车工业。目前日本的汽车工业占日本国民总产值的10%,就业人口的10%也都从事与汽车工业有关的工作,日本的巨额对外贸易黑字也是主要来源于汽车的出口。战后日本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国,应该归因于日本政府计划经济的成功。

一、废墟中诞生的发展战略

1945年8 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日本已基本成为一片废墟,许多评论家都认为日本今后将永远作为一个三流的农业国。可是在这片废墟中,日本的官僚精英们已开始著手为日本策划一个既雄心勃勃,又务实可行的未来。

由于日本是战败国,不可能再搞军事工业,要发展工业只能寄托于民用工业。同时由于日本的自然资源非常缺乏,不可能象美国和苏联那样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内市场,必须走“贸易立国”的道路。然而在没有充分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要想在只有中国面积25分之一的国土上,养活1 亿多日本人,并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只有靠搞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才能实现。

在民用商品中,除了住房以外,小轿车是最昂贵、附加价值最高的产品,所以日本的官僚精英们把赌注下到小轿车这个代表民用技术最高水平的商品上。同时小轿车又是钢铁、橡胶、玻璃、机电的综合工业,可以成为推动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日本的官僚精英们认定只有民用轿车工业的发达才能使日本走向经济大国的梦想成为现实。

1945年8 月28日,距日本宣布投降仅仅13天后,日本通产省的官员就召集丰田、日产等当时日本汽车公司的首脑,商讨日本的工业再建问题。通产省的官员向汽车公司的首脑们说明了政府准备以小轿车产业为今后工业发展龙头的计划。可是由于战前日本是军国主义的经济结构,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都只生产军用卡车,从来没有生产民用小轿车的经验,所以“军转民”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另外一个难题就是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轿车生产国,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不可能对美国关闭本国的.民用轿车市场。当时日本的小轿车技术远远落后于美国,在美国轿车的强力竞争下,日本的小轿车似乎没有取胜的可能。可是在“官民”协商会上,与会者们经过仔细研究讨论发现,美国当时生产的轿车都是排气量1500毫升以上的大型轿车,几乎不生产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如果日本生产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的话,就可以避开同美国汽车厂商进行直接竞争,这是日本发展民用小轿车的唯一出路。

在这次“官民”协商会上,确定了把排气量1500毫升以下小型轿车作为日本经济发展龙头的战略。所以这次“官民”协商会成为日本民用轿车工业发展的原点。这个正确的经济战略,为后来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期的苦斗

1945年9 月2 日,进驻日本的盟军最高司令部发出指令,禁止日本生产一切汽车。这对于日本的民用汽车发展计划,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的丰田公司社长丰田喜一郎向全体员工宣告∶“本公司今后将步入苦难的旅程,说不定连工资也发不出来,愿去愿留请大家自己定夺”。几天后,有8000员工的丰田公司只剩下3000人。无事可作的丰田公司只好从事汽车修理,同时生产一些电熨斗等民用小商品。

在此同时,日本政府的官员们开始向盟军司令部陈情,恳请盟军司令部允许日本生产一定数量的汽车。他们说日本的交通已经废墟化,急需汽车来运送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盟军司令部经考虑后,于1945年9 月28日同意日本全国每个月生产1500辆卡车,但仍然禁止日本生产轿车。

不让生产轿车怎么办?那就先搞研究,先搞试制。要搞研制,首先要有足够的技术人员,丰田喜一郎开始四处搜寻技术人员。正好当时许多从事研制“零式”飞机等军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大量失业在家,丰田喜一郎一气招收了200 多名技术人员。

丰田公司以德国小轿车为原型,开始研制排气量1000毫升的SA型小轿车。1947年1 月,试制成了第一辆SA型小轿车。但这种小轿车是由一批完全没有商品意识的技术人员搞出来的,只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完全没有考虑到生产的容易性和成本价格问题。SA型小轿车采用了许多当时十分先进的技术,如独立悬挂车轮机构等。但由于采用了过多的新技术,使车辆的生产成本很高。更为深刻的问题是车辆的耐久性和可靠

[1] [2] [3] [4]

篇5:从社会经济形态转变看网络经济特征

从社会经济形态转变看网络经济特征

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并不只是单纯的电子技术革新,互联网技术及其对经济生活的深刻影响,也不是简单的'“触网”,必须从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的合理性中寻求对网络经济的全面理解.本文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入手寻找网络经济,继而就网络经济的涵义及特征进行探讨.

作 者:林洁 LIN Jie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山西,太原,030001 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年,卷(期): 24(1) 分类号:F062.5 关键词:生产与消费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网络经济   涵义   特征  

篇6:从文心雕龙看檄文文体特征

从文心雕龙看檄文文体特征

杨榕摘要:檄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军事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对其起源、文体特征等,都做了归纳和阐述。具体说来,檄文的功用是声讨罪责,晓谕臣民;风格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它书于木简,简短精要;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也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此外,檄文对后代影响久远,名家辈出,名作纷呈。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檄文

我国古代文体繁多,每种文体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定型的过程。作为文学理论,对于每一种文体,总结前人的写作经验及文体特征,揭示文体的发展、流变的轨迹,便于后代作家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同类文体创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论旨精深、体例周详的文学理论专著。对我国古代的文体论述透彻精要。《文心雕龙》从卷二“明诗”篇至卷五“书记”篇止,共二十篇,均为文体论。在这二十篇中,仅作为篇名标示的就有文体三十三类,其中檄文就是里面重要的一种文体。

刘勰论述文体,体例周详,标准一贯。他都遵循着“原始以表末,释明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所谓“原始以表末”,就是对文体的起源和演变加以说明。所谓“释明以章义”,就是解释文体的名称含义,阐述文体的性质。所谓“选文以定篇”,就是为每一文体选定范文,再加以评述。所谓“敷理以举统”,就是阐述每一种文体的规范要求和风格特征,以及写作应当注意的事项。

一、檄文及其起源

檄文本来是一种军事文书,举凡罪责、晓慰、军国征兵、公府征吏都使用这一文体。关于“檄”的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1]。文中,虽然只是片断记述,亦见其是一种军事性的文书。

对于檄文的`起源,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做了探讨。“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2]刘勰探究了檄文的本源,就是周天子穆王的威严、责备的文告。使得檄文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周天子的声讨活动。

刘勰认为,最早的檄文在战国时期已经颇具体制。《文心雕龙・檄移篇》云:“齐桓征楚,诘苞茅之阙;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2]刘勰追根溯源,归纳出上述三例均为声讨性的文字,都是军事行动前的文书。其中,齐桓公征讨楚国,诘问苞茅之阙的事情,详见《左传・僖公四年》。《左传》云:“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惜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复,寡人是问。’”[3]齐桓公本来是因为私人的恩怨出兵侵略蔡国,顺便讨伐楚国,原本就是非正义战争,毫无正当理由,就是古人说的“曲师”。管仲为齐国出兵,找了三条理由:一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召康公的授权,可以征讨周王朝分封的侯爵;二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划定的征讨范围,具体到东西南北的地点;三是楚国没有按时履行进贡苞茅的义务,以及周天子昭王南征失事。在上述理由中,只有不按时进贡苞茅是真正的理由,其他都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突出了声讨性。这一时期,檄文文体尚未形成,但语言颇具檄文的声讨性质。《春觉斋论文・流别论》十“:本无檄文之体,而言则似檄。”[4]确为的评。

二、檄文的文体特征

从使用场合来看,檄文既适用于声讨对方的罪责,又可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等;从文章风格来看,檄文先声夺人、威震雷电,颇具震慑力;从书写质材来看,往往书写在木简上面,简短精要;从艺术效果来看,声讨性的檄文具有号召性和煽动性。下面分别论述。

(一)声讨罪责,晓谕臣民

声讨罪责,详见《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声讨楚国,此不赘述。晓谕臣民,最为典型的文例,是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司马相如这篇檄文,是对汉武帝的征讨政策进行解释,对巴蜀守臣乱发兵卒以及巴蜀民众的骚动进行谴责,口气威严,富含斥责之意。其中,描写边郡将士效忠朝廷的一段,十分精彩。

云:“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5]司马相如描述边郡将士,一旦听说发生战争,全部带上兵器急赶到位,汗流浃背,出生入死,为国难而乐死恶生,表现出为国捐躯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文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乃檄文中的上品。

檄文的结尾,却是文体的格式和套语。云:“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喻陛下之意,无忽。”檄文结尾虽属套话,却也威严。从后来的史实看来,司马相如这篇檄文,化解了巴蜀地区士民的怨愤,起到了良好的安抚作用。

(二)先声夺人,威震雷电

文章风格因文体而异,不同的文体其语言风格差别甚多。因檄文是军事文书,其语言风格就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文心雕龙・檄移篇》:“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2]”中国古代非常讲究名正言顺,发动战争更是如此。名不正就言不顺,言不顺就事不成。发动任何战争,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理由,置对方于不义之地,取得战争的主导权。此外,《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檄文先声夺人的语言风格,希望达到对方闻风而降的效果。对于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刘勰认为:“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檄文这种语言特点,较为典型的文例是“夏后初誓于军”。《尚书・甘誓》云:“有扈氏不服,(夏)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女不恭命;右不攻于右,女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女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女。’”[6]其实,《甘誓》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檄文,但作为战争动员的文告,确实威震雷电。文章首先列举有扈氏的罪行,标示自己代表上天来剿灭他们。然后声明军事纪律,赏罚分明,而“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则是具体的赏罚措施。

(三)书于木简,简短精要

据现有文献记载,在《史记・张仪列传》已经有张仪写的檄文,表明战国时期,檄文已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汉代的檄文,书写在木简上面,至于木简的长度有二说:其一,长二尺。《说文解字》:“檄,二尺书也,从木,敫声。”[7]其二,长一尺二。《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谓之檄,用征召也。”[8《]文心雕龙・檄移篇》:“张仪檄楚,书以尺二。”刘勰所说的“书以尺二”,可以理解为尺寸,也包含了檄文简短精要的意思。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尔城!’”[1]张仪写给楚相的檄文,只有五句话,二十四字,十分简短。但檄文叙述前因后果,追叙张仪从前和楚相一起喝酒,楚相冤枉张仪偷盗他的玉璧之事,及张仪遭受鞭笞的耻辱,以及张仪相秦后,要报仇雪恨,表攻略楚国城池的决心。

(四)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

檄文的声讨性质和体制,决定了它具有号召性和煽动性。魏晋时期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名义上是讨伐归

中国大学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