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自制力,孩子必须具备的道德智能_励志教育,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制力,孩子必须具备的道德智能_励志教育,方便大家学习。

自制力,孩子必须具备的道德智能_励志教育

篇1:自制力,孩子必须具备的道德智能_励志教育

自制力,孩子必须具备的道德智能

所谓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即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为什么在这里专门提出自制力呢?为什么把自制力作为孩子必备的道德智能呢?这是因为成长在当今社会的孩子,可能面临更多的诱惑和困难。如果不能具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难以顺利成长,并达到理想的目标。

一颗糖两种结果

也许父母们早就听说过著名的“糖果实验”吧?这个研究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舍尔教授设计。在斯坦福大学的附属幼儿园,研究人员把一些4岁的孩子带进房间,把一些果汁软糖放到他们面前的桌子上,告诉他们:“你们现在想吃这粒糖就吃。但如果你们能等我出去办完事回来后再吃,那你们就可以吃到两粒糖。”然后,研究人员离开房间15分钟左右。通过观察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马上就开始吃糖果,还有三分之一一直等米舍尔回来兑现额外奖励后才开始吃,另外三分之一开始坚持,但后来忍耐不住放弃等待。

约后,这些孩子要高中毕业时,研究人员继续进行这项研究。他们把那些“马上就吃掉糖果的孩子”与“等待老师回来得到两粒糖的孩子”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前一组孩子更容易被困难的压力摧垮,动辄就生气发怒,常与人打架斗殴,追求自己目标时抵制不住诱惑。更意外的发现是:与抵制不住糖果诱惑的孩子比,能等待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较优秀。最迫不及待拿走糖果的小孩当中,1/3平均语言成绩524分,算术528分;等待最久的1/3孩子,这两项分数平均为610分和652分,总分差距多达210分。

接受“糖果实验”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工作后,差异更加明显。能抵御诱惑的孩子们到二十八九岁时,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做事更能专心和集中精力,更能建立起真诚且亲密的人际关系,办事更可靠、更具责任心,面对挫折显示出较强的自制力。(励志名言  )相反,4岁时不能控制自己,迫不及待抓吃糖果的孩子们在这时,认知学习能力较差,情感能力比那些能控制自己的孩子更是差了一大截。他们较孤独,做事不专心,办事也不让人放心,在追求目标时,只顾眼前的满足。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承受力和自制力都较低,也不会随机应变,只会做重复性的工作。

延迟满足是培养自制力的好方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所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终归会失败。”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就是“不知道限制自己”的人,这样的人要想成功是多么不容易。优秀是成功者的基本素质,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是优秀的人,都是自制力强的人。

“糖果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延迟满足”,指的是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眼前满足的利益。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延迟满足的方法,在生活中不要过于轻易地满足孩子,尤其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物质满足,要适当地对孩子说“NO”。

篇2:责任心,孩子必须具备的道德智能

责任心,孩子必须具备的道德智能

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的催化剂,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确定了教育的发展目标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责任。

责任心是核心道德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的,“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也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甚至将“责任感”作为核心道德观来进行培养。该联合会成立于1993年2月,是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组织,他们给“良好品德”下的定义是:理解和尊重核心道德标准并按照这些标准行事。品德教育联合会要求学校根据10项基本原则来进行品德教育。10项基本原则的第二项就是“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形成诚实、有责任感、尊重他人和勤奋等核心道德观”。大作家托尔斯泰也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将是责任心。”

自制力,孩子必须具备的道德智能在国内,教育专家陶西平先生在庆祝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曾专门论述了责任感的意义。他说:“当前,应当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感,作为父母们的主要责任。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要想子女成为一个好人,就应当教育他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对我们生活的地球负责。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明确的并且认真履行的责任。人的道德自律,遵纪守法也靠着责任感。责任感更是一个真诚的人的标志。其言必行,其行必果;言行如一,表里如一,是一个人受到别人尊敬与信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健康的营养液和净化剂。”陶西平的话,将责任的意义阐述的非常透彻,也充分说明了道德智能中为什么不能不提责任感。

责任心是做人和做事的基础

责任心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能力强,有的人能力弱,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用能力来评价一个人,而要看这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的态度。这就是责任心。一个人未必什么都会做,但是,当他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很负责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凭借这种态度战胜困难,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因此,责任往往是一个人做人的重要基础。

责任心还是人们做好事情的重要基础,是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任何一种道德规范的落实,都要靠人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的培养和形成,恰恰需要以人的责任心为前提。责任心是自觉性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就会自觉地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认真负责,妥善处理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严于律己。相反,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有的甚至不顾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对于当代少年儿童来说,责任心的培养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与父母一代比起来更优越,他们享受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爱,甚至整个家族都将关爱的目光投射在孩子身上。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孩子往往更容易缺乏责任心,因为长辈们已经成了全天候的保姆,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享受亲人的关爱。

责任心强的孩子有更高的成就目标

说起责任心,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有责任心了,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好好学习。但是,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责任心和学习也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表明,责任感强的孩子往往能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成就目标,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主动性更强,能更好地完成学业任务。而一个责任心缺乏的孩子,往往是懒散的,缺乏成就动机,在学习上比较被动,不主动关心人,害怕承担责任,害怕接受挑战。(励志名言  )所以,如果能通过提高孩子的责任心,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便可以促动孩子自觉学习。这要比父母的无效唠叨好得多,既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能与孩子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

培育孩子的责任心,还有利于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成长。这是因为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同情心、孝心、关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灿烂中的核心。

责任感的关键是责任行为

责任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力量。从心理结构分析,责任感包括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能力,又具体外化为责任行为,即知、情、意、行的统一,其中,关键是责任行为;从内容上分析,责任感包括对自我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等,其核心问题是对自我的责任。

作为一种道德,责任感的发展是与人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要多为孩子提供培养责任感的机会,帮助孩子养成负责任的好行为。

家庭是最能培养责任心的场所

实际上,在家庭中是最能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例如,在家庭中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就是很好的方法。表面看,孩子们只是在做一些琐碎的家务,扫扫地,洗洗碗,似乎都是小事,和学习比起来,当然学习是更重要的事;然而,这些小事却关乎孩子成长的大事,因为正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们在家务劳动中知道了有些事情即使自己不愿意做,但出于责任,却是必须去做的。比如倒垃圾,即使孩子不喜欢做,但通过父母对他的要求,孩子在坚持中学会了责任,他会渐渐懂得这件小事也是他对家庭的贡献。他还懂得了每个人都不能太随着自己的性子来,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要坚持去做。慢慢地,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形成了负责任的心态和行为,这对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孩子在做家务小事时,也能体验到亲情和责任。当孩子煮好了饺子端到父母面前时,他体会到的是成功,是自己对父母的爱,是父母的鼓励,是自己为家庭所做的贡献。当孩子每天拖干净了地面,他就会更加珍惜环境的整洁干净,不舍得随手将碎纸扔到地上。哈佛大学学者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儿童进行过一项长达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他们的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由此看来,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面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是多么可怕,失业、离异、犯罪、心理疾病……这些都有可能使人遭受挫折,甚至跌入深渊。相信任何一位身为父母的人都不希望子女未来经受这些打击,所以,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吧,从家庭开始!

篇3:孩子一生必须具备的六大精神软件励志教育

孩子一生必须具备的六大精神软件励志教育

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

当孩子开始尊重自己,把自己当作和别人一样平等的人来尊重的时候,孩子的主体人格就建立起来了。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自尊心,他就不会在意别人怎样看他,他不懂如何去看别人的眼神,他不会用心去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则,他也就不会寻求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就没有了上进心。这时通过批评来教育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在乎你的看法,你的批评对他不起作用。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萃的欲望。应该说,自尊心是孩子的生命之火,是孩子成长的原点。自尊心没有建立起来,就等于孩子的生命之火没有点燃,因此,他不会有成长的动力。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时候,他开始尊重自己,进而他会尊重别人。这样他的“人化”过程才能启动。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个重要的方法是无条件地爱孩子。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自我价值会上升,他开始感觉自己很好,进而会产生寻求更好的动力。

第二个软件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说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25岁以前的任务。孩子在离开家长之前,家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树立过程。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一劳永逸地永远有自信心,他必须每时每刻地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去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有了自信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调动潜能,把事情做成功。

假若打个比喻,自信心相当于电脑进入主运算程序的前置性程序。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心,当他面对一个习题时,他的大脑进入的是一个子系统,启动的程序是如何来解释我为什么没做上这题,我为什么不行。而有自信心时可以进入主运算程序,他的大脑的注意力的焦点会集中在解题的方法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总可以把问题做出来。所以自信心是一个孩子能否做事(即学习),能否把事情做对的核心的心理程序。诚然,自信不是我们大家理解的挺胸抬头那么简单。它是人们做事时的心理运算程序:一个自信的小学生,他面对试题时,大脑会深入题的内部去运转,去找条件和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把题做对;如果没自信的孩子,看到题马上会停留在题的表面,感受问题带来的压力和焦躁的情绪,然后会想:这题怎么这么难?老师为什么这么出题?我做不出我妈会怎么批我?结果20分钟过去,他根本没做题,而在想别的东西和感受痛苦。最后他得出结论:你看我数学不好吧,我还是不行!

第三个精神软件是“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关系时产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痛苦、快乐产生因果联系,自己对这种联系很看重的时候,就产生了责任心。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讲话影响其他同学,如果他有责任心就不会在课堂上讲话了。责任心分为对内的责任心和对外的责任心。对外的责任心比如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的。我们要讲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责任心,没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然后由我们来看管,来强迫。这样,等于孩子对人生的责任由家长来承担了。家长当了警察,孩子成了小偷,我们不断地在后面监督。如果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心,我们家长的监督职能就可以解除了。

第四个精神软件是“主动进取精神”

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长,自己要学习,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太简单的一件事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才能学习好。”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那么将来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的。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对生命没兴趣、对人生没有兴趣、对自我没有兴趣、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整个人萎靡不振,那么这个孩子精神上是不可能发育成长的。

第五个精神软件是“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写的《学习与兴趣》一书说:兴趣是学来的,不是天生的。所谓兴趣是当孩子在做这种行为的时候,他能感受到快乐,不用意志力逼着自己去做,形成自动反应叫做兴趣。

如果在孩子大脑的神经系统中,做一个学科的功课会产生条件反射的快乐,学习兴趣就产生了。这种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孩子第一次做这个行为是不会有什么快乐的,反复行为,最后能不用意志力,条件反射地把事情做对。再由于家长的表扬、鼓励,孩子找到了快乐,时间长了,形成自动反应了,每次行为孩子能够找到胜任自如的感觉。此时,所谓兴趣就产生了。

我们有太多的家长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实学习出类拔萃的孩子绝不是靠意志力学习的。孩子晚上看书到一、两点钟,是因为有兴趣看书,不想睡觉,也不觉得累。如果凭意志力,是断然做不到的!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要想使孩子学习好,培养学习兴趣是前提,是第一位的。而学习兴趣是需要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培养的。第六个精神软件是“良好习惯”

习惯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自动反应。良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快车道。

真正以学习为生的人,比如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没有人是靠意志力来学习的。这些人都是因为学习产生快乐才会没日没夜地做,后来就成了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日常的行为,而这日常行为决定了他的一生成就。

总结上述观点,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在孩子的大脑中镶入这些精神软件。家长好比程序输入员,孩子像刚出厂的计算机,硬盘还没有经过格式化,需要一道道输入程序,然后才可以独立地使用。孩子只有变成独立的人,才可以在社会上正常行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