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mrxlyy2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篇1:《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抗美援朝老兵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上线了。片中,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和平,感人至深。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把威胁挡在了国门之外。他们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这一段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应该在新时代的中国人心中留下印记。
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历时4年拍摄制作,主创团队以“真实、珍贵、热血青春”的创作初心出发,走访了近50位志愿军战士,选取了26位收录在影片中,从不同军种、不同维度还原抗美援朝战场的故事。26位志愿军老兵首登大银幕,与20多万抗美援朝牺牲战士一起谱写出无悔的“青春”赞歌。
以前梳理中国近现代史,只知道中国在每一次关键历史节点上取得了胜利,只有了解到这些历史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倾听他们的记忆,才能体会到先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多么惨烈的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人民筑成一道血肉长城,将强敌阻于国门之外,他们在用他们的方式报效国家。
作为一名年轻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应该承担自己的使命。
篇2: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心得体会
9月3日,一部纪录片电影横空出世,开播就获得了8.7的高分!但这部纪录片排片少的可怜,上映6天,却只有230万的票房,甚至因为票房不理想快被影院下映。
终于,在网友的广大呼吁下,这部纪录片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它就是《1950他们正年轻》。
《1950他们正年轻》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的回忆,讲述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普通年轻人的故事。抗美援朝的电影很多,但很少有吸引人的佳作,因为影片的还原度并不足以展示战争的真实情况。
而它,《1950他们正年轻》拍摄团队历时四年拍摄制作,走访50位志愿军战士,最终选取了26位收录在影片中,将战场画面真实还原。
71年前,一群风华正面的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他国,为祖国而战,用血肉为祖国筑起了一面城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却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地方,而那时,他们正年轻!
《1950他们正年轻》邀请了各种兵种的老战士回忆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亲身口述自己的经历。没有经历战场的我们,却从老兵口中感受到战争中最真实的人性。
当时只有17岁的老兵汤重稀在行军途中,遭遇美军飞机,而他的右手只在一瞬间就消失了。“敌人的一颗炮弹,就改变了我的命运,”梦想当一名手风琴演奏家的他,梦想也随之葬送。
71年前,老兵薛英杰曾和战友贺殿举相互许诺,谁牺牲了就把对方的遗体带回国。这位老兵在4月24日与世长辞,临终前依旧念念不忘牺牲的战友,希望把自己战友的遗体找回来。但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老兵讲述一个文艺兵女战士被炸断双腿,战友把她负在身上往山上爬,她仍在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还有一位战士,只找到一条胳膊,手里还牢牢捏着小提琴弓。战争残酷,没有人性可言,可那时,他们正值青春!
老人们回忆起当年的战斗,依旧心潮澎湃。想起牺牲的战友,则像孩童一样掩面痛哭。
而就是这样一个纪录片却无人问津,难道电影的市场趋向只有明星商业片?
正如导演所言“时间对于我们和这些老人的纬度是不一样的,对这些爷爷奶奶而言,每一分钟都是与这个世界的倒计时。”而我们,只是时间的传递者。
终于,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互相传递,更多影院也愿意排片。虽然幸福来之不易这句话已经听腻了,但我们所处的时间,正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幸福。那时,他们正年轻!
《1950年他们正年轻》发文称将把票房的片方分成全部捐赠出去!以电影之外的另一种形式,报答240万名志愿军战士,告慰197653名忠烈英魂。
他们当年为我们拼了,我们今天为他们捐了!
篇3: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心得体会
有幸很早就去看过这部片的样片,我以及与我一起去的同事都哭了。说实话,对于抗美援朝,我的了解非常有限,我对那场战争并不感兴趣,因为所有的战争都是残酷的,都与死亡有关。我感动的是这一群老兵,他们经历过那么大的事,很多依然很乐观,还在唱歌。谈起自己年轻时候的选择,依然斗志昂扬,让我一个整天想着躺平的年轻人很惭愧。如果当年他们躺平了,我们会怎样?看片子的时候时常会脑子里面想这个问题。
有个老爷爷,想找他战友的遗体,他说电影上了以后,他希望更多人帮他找,一直到他过世,电影还没上映,朋友跟我说起的时候,我也想哭。那个战友救了他的命,自己牺牲了,当年的环境,只能就地掩埋。但中国人,我们讲究叶落归根,这个老兵希望能把他战友的遗体找回来,埋在中国的土地上。
这些爷爷奶奶,他们在出镜的时候很多都戴了他们的军功章,这是他们的荣誉,也是祖国与人民给他们的感谢。
相比《金刚川》这一类的剧情电影,这部电影更为真实动人,看到这些乐观向上的老年人,我们作为年轻人,受到的激励还是不少的。

有孩子的家长,或者创业者、迷茫焦虑中的年轻人,都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里的普通人,如何敢打敢拼,成为时代的英雄。
篇4: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心得体会
9月2日,第8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自以来,我国已迎回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9月3日,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公映,这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通过对志愿军老兵的访谈,倾听他们对于战争最真实、最动情的讲述,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青春易老,浩气长存;军魂不死,初心不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站在本片里的岁月窗口回眸着,那些老兵的面孔一一浮现,从老人的沧桑里,见证了岁月的峥嵘,几十年后,无情岁月带走了一代人的壮丽韶华。活下来的是历史真实的见证者,他(她)们的青春芳华,留给我们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书。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声呐喊,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为国奋战的人都会被铭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篇5: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心得体会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是很值得看的纪录片,有些东西我们不能遗忘 。每一位爷爷奶奶都值得我们去尊敬,去铭记。从影片最开始,一位爷爷讲他的战友,一个女孩子,腿被炸没了,在抬回去的路上,没喊一声疼,她一直在唱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瞬间泪崩[流泪] 还有那位喜欢拉手风琴的爷爷,他失去右手,同时失去了他的梦想。他和战友说,是老了,拉不动了[流泪] 还有一位爷爷在和战友视频的时候说,刚刚给工作人员讲了抗美援朝的事情,在最后他说苦了,他不应该说苦的。眼泪又开始流出,怎么就不应该,本来就很苦[流泪] “我希望世界和平,打仗对谁都没好处,但我反对投降”
近期,在韩志愿军的遗骸被陆续接回祖国,山河已无恙,英魂归故里!希望爷爷奶奶们可以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有的小伙伴说他们那里排片很少,甚至有的小伙伴那里还没有排片,这部影片没有钱宣发,只能网友自来水+政府扶持,真的很希望大家有条件能去支持一下。我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因为之前一直都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1950他们正年轻!
篇6: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心得体会
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生活状态,那么牺牲和准备牺牲也应该是军人的生命状态。有幸参加了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的首映,数次泪流满面,感动之余,浅谈一下关于生死的5组词:你死我活、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生不如死、向死而生。
“你死我活”,很残酷的词。在战场上,于敌,你死我活是胜利、是骄傲;于友,你死我活是遗憾,是背负一生的痛苦与怀念。为什么那么多从战场归来的老兵,把军功章深深藏起,再也不对外人讲起那段硝烟,在访谈时谈到最多的是对逝去战友的愧疚,他们感觉自己在偷生。活着是罪过,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心路沧桑。
“出生入死”,很宿命的词。从人的一生看,每个人脱胎于母体,被授予生命,开始生活于世间,最终衰老、死去、入土为安,“出生入死”概括了一生。对军人来说,上战场出发时是生的,但已抱定了必死决心,离开战场可能就“马革裹尸”了。军人的“出生入死”是一曲慷慨悲歌,是一种天定宿命,更是一份职业荣耀。
“舍生忘死”,很壮烈的词。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把生命都舍弃了,再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舍生”的军人不可能被战胜,因为他要么胜利、要么牺牲。人最恐怖的是死亡,把死亡都忘记了,这种极端的精神力足以冲破一切,多么强悍的战斗精神。军人对待死亡或许有三重境界:一是不怕死,可以正确看待;二是慷慨赴死,敢于直接面对;三是忘死,已经抛之脑后了。
“生不如死”,很纠结的词。中国人重视生命、重视现世,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居然有“生不如死”的观点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活着太痛苦。如此痛苦,死了算了,死了是解脱。军人在战场上,有时不得不面对极端饥饿、极度疲劳,或者战俘营、敌人监牢,难免遭遇“生不如死”境地,但此时能一死了之吗?必须顽强的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打败敌人。
“向死而生”,很坦然的词。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死亡,既然不得不过着一生,那就面朝死亡、春暖花开,坦然面对一切。好的态度应是把握当下、过好当下,不因每一个逝去的当下而遗憾,也不因每一个未知的未来而畏惧。正如老兵所言:上了战场不要怕,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综上,生不畏生、死不畏死,这或许是军人和每个人应有的生死态度。
篇7:《我们正年轻》观后感
《我们正年轻》观后感
观看完《我们正年轻》后,感触颇多,无论是从编排版制还是精神内核上,这都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宏伟的主题与精致的篇幅结合,制作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一刻光影,四十年光辉
纪录片《我们正年轻》,以纪实的手法,从每一个小人物出发,重绘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历程。影片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明讲每一位主人公的奋斗历程,背后则是整个中国在四十年间的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影片每一集的主人公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互不相同的工作与家庭背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时代背景,时代任务,他们的交集都汇聚于改革开放这一共同主题上。星星点灯,照亮了整个银河,主人公们的不懈奋斗,推动了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在宏大的历史主题下,每一个人反而显得那么熠熠生辉。
开篇.蛰伏
每集纪录片开头便是主人公的独白,几番轮转切换,几重光影迭变,激越起伏或悠扬绵长的音乐,前篇一切的`都像一只绚丽的彩蝶,使你忍不住迈开步伐去追寻,直到你拨开一重又一重的紫藤萝,寻到峰回路转后的又一村。整个话题的引入不是突兀的存在,不是飞来峰式的怪异插入,而更像是湿润新松的黑土地上冒出一抹绿色那样的自然而和谐。一个宏大的主题,由一个精致的前奏来引入,抬头仰望流星的一刹那,也目睹了漫天星斗。
主人公的故事娓娓道来,一幕一幕的场景变化,是海浪舔舐沙滩般的自然,然而,海潮退去后留在沙滩上的贝壳,海藻,总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惊喜。他日,流星在回忆中一闪烁,一觉九天惊落,星海回流。
中段.甫现
中段是主人公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走过的历程,这一刻,国家与个人仿佛是水稻田中与张树寅一同播下希望的种子的科学家,是微缩镜头下与梁琰一同发现科学之美的观察者,是云贵大山里与越剑一同修复乡愁的志愿者,是彭斌的植保无人机,驾驭黑白,瞰览世界;是阿里木江的艾德莱斯,情系新疆,目及世界;是杨裕丰的国家臂膀,开疆拓土,擎起未来……
一场场,一幕幕,改革开放的过程历历在目,社会主义建设者们遇到的困难晰晰可见。内容翔实而不臃肿,题材宏大而不庞态,纪录片整体如一只五脏俱全而志气过人的精卫鸟。如何在十分钟的篇幅里整齐有序地填入主人公的奋斗经历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宽阔背景?记录制作者采用了一种类似于文件压缩的方式,平凡的画面在观众的联接想象下轻松解码,还原成菩提世界。而其中的关键,便在于找到主人公故事与观众经历的共鸣点与差异点,共鸣点迅速拉近观众距离,消除类似于电台广播中的杂音;而差异点则将一千个哈姆雷特调制成大美和声。
其中的缩与展,和与异,浓缩着黄老的智慧,大有中庸之道的痕迹;而以菩提观世界,则蕴藏着释家的无尚真谛。
末章.鸣风
与其说是结尾,不如说没有结局,纪录片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结尾,这是在预示着,主人公的故事还在继续,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还在坚定地迈进,无示而终并不是不辞而别,纪录片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其中的意义何在,需要我们自己去找寻;其中的真谛何在,还要我们自己去探寻,没有结局,往往是最好的结局。
影片结尾,往往是结晶升华,再上层楼的去处,但影片并不是这样。篇幅精致的舴艋小船载不起大帆,不能有扶摇直上的爆发式触顶,它只能随着微风而动,听着风鸣,漂向月明星稀。
篇8:《我们正年轻》观后感
《我们正年轻》观后感
追梦,从来都是一个饱含褒义色彩的词,我很喜欢。追梦人,是肩负着责任,怀揣着梦想,用身体力行来诠释青春的意义的代称。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依旧在朝气蓬勃地发展着。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一同长大的年轻人们,也正用自己的行动与力量诠释着属于二十一世纪、属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我不禁想起阅兵盛典上,当仪仗队昂首阔步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时,有记者拍下了那一幕,并且配字,“周总理,这盛世如您所愿。”
《我们正年轻》是由40集时长为10分钟的短片组成,记录了新时代下各行各业普通人追寻梦想的奋斗故事,以此致敬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性,追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这一代人,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是改革开放事业的继承者,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的探索者践行者。
当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普通人。
因为身份的普通,所以在论及他们为这个崭新的时代作出的贡献时,才更加发觉不是一字一句、一言一语就能简简单单诠释出这与年纪不相符合的伟大。
我还记得,纪录片里为千年敦煌壁画留下永久数字档案的“数字画师”。
在我很小的时候,去过敦煌莫高窟。大漠、黄尘、戈壁、风沙,是敦煌在年岁交替的时光里奏响的永恒之歌。当时只觉得,穿梭在莫高窟的一个又一个洞窟里,用眼睛去触摸穿越千年的艺术,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原来这就是飞天!”在古老悠久又灿烂的文明面前,发出这样的感叹是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的。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那么好,原来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原来令人喜欢的色彩搭配是不分时代的。但是,这都是我作为游客身份的观后感罢了。后来的日子里,我在各种媒体上读到过,诸如莫高窟不可能永久保存抑或是游客蓄意破坏古迹的新闻,说实话,如果真正已经去过那里,感受过莫高窟的美,没有人不会感到心痛。
再后来啊,我了解到,现在莫高窟的洞窟已经永久对游客关闭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再将飞天的美真正摆在眼前了。
但是《我们正年轻里》,那些为千年敦煌壁画留下永久数字档案的“数字画师”,让我的内心减轻了几分阵痛,又感到了一丝丝欣慰与希望。俞天秀,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他选择来到这座与文物相关的城市工作已逾之久。
他说,“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复制洞窟,再造一个敦煌,然后将之呈现给观众,同时借力于各种现代化技术,让敦煌文化传播得更久远,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简简单单轻描淡写的几句,背后隐含着多少艰苦与磨难。在敦煌莫高窟里实现数字化,就是在昏黄的洞窟中,专业人员自制轨道、灯箱,分层、逐行地拍摄壁画,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量庞大的照片逐一比对、拼接和修正的过程。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细心、恒心的工作,一年时间采集照片,但是需要三年的时间拼接,所以,这背后隐含的是看似无聊而又重复的时间、青春与岁月。在他们的努力下,在洞窟中无法看到的,通过数字化可以一览无余,这就是数字化最直接的结果,最震撼的力量。
俞天秀说,他曾经给在异地生活的孩子录了九色鹿的故事,用数字化的敦煌壁画,内容还像我们小时候听过的那样:在古代恒河的印度岸边,住着一只美丽的九色鹿,她的皮毛能变换九种颜色……这个故事就来自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这是多么伟大而浪漫的一件事啊,中华文化跨越了千年,再一次在世人面前栩栩如生。我们在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方式,将最古老的文明赋予崭新的意义。
写着写着,我仿佛看到了身着彩衣的飞天真正在我的头顶,以她最柔美的姿势,诉说着敦煌莫高窟亘古不衰的魅力,展现着象征着华夏文明的敦煌精神。
“像我这样的80后一代,能否看到所有洞窟都完成数字化。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我们这一代,愿意与时间拼命赛跑,用数字技术守望千年文化,留住敦煌青春。
一个人不可能跑赢时光,但是一代人向着同一方向不停奔跑,一定能跑赢时代。《绒花》里有句我非常喜欢的歌词,“世上有多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见证了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绽放着属于他们的青春之花。会苦涩,会受挫,但是芳香永恒。
在年轻的路上逐梦,我们终将飞天。
篇9:《我们正年轻》观后感征文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在《数字敦煌画师》一集中,我看到俞天秀对敦煌的钟爱与执着,同时他又爱得理智,明白敦煌的衰老是不可阻止的,但是一定有办法可以减缓。终于,他找到了“数字化”这一条路,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将余生奉献,带着年轻人一般不灭的热情与信念,给观者留下一个无声却坚定的背影,像是在他所爱的领域中时间已然静止,他永远年轻,永远初心热烈,在心底埋藏着最初那一抹虔诚。
而《“巾生”有戏》一集,让我想起曾经看到的另一部纪录片。在那部介绍昆曲消逝的纪录片中,伴随着乐声响起,昏沉灯光下,上台的是几位老得已无法用粉饼掩盖皱纹的演员,而台下更是几位行将就木的观众,那样脆弱的演员与观众,仿佛时光轻轻吹一口气他们便不再存在,而这背后,是同样脆弱的昆曲的未来。但是在施夏明的身上我看到了昆曲的希望,即使细若游丝,但昆曲的未来有他和其他第四代的演员们紧紧握在手中,便坚韧如钢。的确,他也有过怀疑与退却,他的骨裂使他不能从事武戏,似乎给他的`昆曲人生画上了句号,但种种感动下,他最终还是决定在这条路上投入所有精力。这是年轻人的少年感,认定便不再改变,即使无人喝彩也一往无前。
以及《擎起“国家臂膀”》一集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人的身影。杨裕丰参与了许多重型工程机械的制造,为祖国甚至世界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妻子却描述他“每天很晚才睡,但不对旁人吐露心迹,或许工作的压力都藏在心里吧”。我想许许多多的机械工程师,建筑师,都慢慢形成这样的性格,因为太多的人依赖于他们。当人们使用大型工程机械,他们的设计需要对每一个操作者负责,当人们使用住宅或公共建筑时,建筑师需要担心的事情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人。我想起一个例子,战场上即将溃败,而指挥官满怀激情地告诉士兵们支援就要到了。然而只有指挥官自己知道支援会不会到都是个未知数,但是他能够顶住巨大的心理压力去让士兵们专心作战。现实中何尝不是如此,杨裕丰这样的人以自己的严谨与经验为我们顶住了压力,让人们能够放心,而他自己的心理压力谁也无法体会到。这样的责任与担当,又因为外国员工一句“你们拍回去也造不了”便赌气一赌就是二十年,硬是将高精尖的重型机械研究了出来,不由让人感慨于他少年般的“幼稚”,又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有担当有责任,不正是这个时代对我们这一代少年人的期待吗?年轻人不该一心要去做所谓的英雄,更不能“佛系”,而是要能找到一条路,简单而热诚地走下去,每一步都有最初的那一腔热血,那最初的少年感。
我想起苏联解体时候外媒曾经评论:当苏共只有二十万党员时,它是一株能顶开一切阻挠茁壮生长的幼苗;而当它成为一个两千万党员的大党时,它已经是一棵腐朽到中空的参天大树了。危机往往能促进团结与进步,而和平时代的渐渐腐朽才是真正应该提防的。
而在这些青年前辈的身上,我看到了我们和平时期应该的模样:去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需要的地方,去找到值得自己奋斗终生的领域。时间总在流逝,青春似乎终将从我们的指尖划走。可在他们身上,我分明感受到青春的永驻,时间的静止。当他们从钻研、从工作中抬起头来,眸子依然如当初般清澈。
这是我所说的少年感,是不忘初心,是砥砺前行,是扛起这个时代的担子踽踽前行。苏心说,众生皆苦,没有人会被命运额外眷顾,如果你活得格外轻松顺遂,那么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担了你应该承担的分量。恰逢少年的我们,在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节点上,更应放远眼光,多多尝试,体会这个时代带来的新的不同,去找到投入一生的领域,怀着一腔少年热血,扛起应该负起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