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芝心朱莉安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心:思想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则盍反其本矣
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然后驱而之善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盍反其本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4.对本段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论证了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
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5.翻译句子。(8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分)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参考答案:
1.B(侈,放荡)
2.D(非通假字)
3.D(A转折连词,但是/顺承连词;B助词,的/动词,往,走向;C助词,与前面的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助词,起提顿作用D.代词,它的,它们的)
4.C(还有教育百姓)
5.(1)(2分)(大鹏)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怒,奋发,鼓动翅膀;垂天,天边。二个得分点,一个1分。)
(2)(3分)到近郊去旅行,(带上)三顿饭就可以往返,(回来)腹中还是饱饱的。(适,到;莽苍,郊外;果然,饱的样子。三个得分点,一个1分。)
(3)(3分)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谨,重视;申,反复说明;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三个得分点,一个1分)
篇2:采地黄者白居易阅读训练及答案
采地黄者白居易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采地黄者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也同“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答案:
1.(2分)
采地黄卖地黄
2.(6分)
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篇3:屈原者的阅读训练题答案
屈原者的阅读训练题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直:正直C.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遭受D.娴于辞令娴:娴熟、擅长【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3分)
(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分)
【小题3】、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
【小题1】( A ) (2分)
【小题1】(1)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穷”意思的各计 1 分 )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而”“谤”意思的各计 1 分 )
【小题1】才华横溢、耿直方正、真心为国,不肯和他们同流合污而遭遇妒忌,而遭受谗言。可见,屈原是一个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爱国志士。(4分)
篇4:有家无长阅读训练及答案
有家无长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家无长
高由
请问你的家长是……?
家长是干什么吃的?
面对这两个极简单的问题,如今我们却很难回答。可能,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已经民主化,不需要“家长”这东西。只有当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或派出所填写“户主姓名”时,才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于是,纷争不断,离婚率攀升,家庭教育失衡……
在个人主义时代,最先受到挑战的并不是单位首长,而是家庭的家长。没有多少人觉得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角色有多么重要,除非家庭危机出现。
通常,家长就是无限的“支付宝”。
家长就是免费的“家政工”。
家长就是全天候的“出气筒”。
……没有人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更无人乐意接受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管束着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的传统家长。
家,应该是温馨的天堂,是自由的牧场。可有时家也是冰凉的地狱,刻板的作坊。天堂与地狱之间,并没有隔着一堵墙。但是,人在“家”中,并非没有边界。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翁婿之间,都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家庭规则”。
试问,现代家庭几个有家规的?谁来制定家规?制定了家规谁来遵守?
漫长的小农社会,孔孟之流规则了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唱歌,妇相随,千人吃饭,主事一人,虽然家庭的人伦悲剧是不少的,总的说来还是稳定的,稳定了几千年。
到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家庭结构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过去三代同堂的家庭变为今日的三口之家,老婆当家,小鬼当家,还是老公当家?反倒成了一个问题了。
一家之中,谁最最重要?父母,岳父母?孩子,老公?妻子?应该说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都重要。实际上,有人把父母看得最重,因为“我”是父母生的,老人的日子较短。有人把孩子视为家庭核心,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爱情的结晶。这些都有道理。然而,往往如此就引发家庭大战。
谁来平衡家庭矛盾?维系家庭的核心力量到底是血脉还是爱?契约?这实在是天下第一难的问题。
有人当得好皇帝,当不了家长;有人擅长处理复杂的国家事务与国际关系,却处理不好家庭关系。
家庭生活中没有“圣人”,没有“伟人”,更没有什么书记、省长,学者、教授。
但家里一定得有一个“长”,此“长”非官长,非年长,非智长,他(她)本来就在“家”里,是一头猪也!
古人造字,《说文》以房下有豚为“家”,意即房子里有猪,因为猪在农耕时代最为宝贵。这样解释得通吗?牛、马、鸡、狗诸畜,何比猪贱?我以为宜作新解:猪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牺牲,堪为一家之长。(摘自新浪网上高由的博客)
1.联系文章回答第8段中加粗词“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第13段中加粗词语“家庭大战”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6段“家庭生活中没有‘圣人’,没有‘伟人’,更没有什么书记、省长,学者、教授”意在说明家庭生活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7段中,把一家之长比喻成一头常人常常讽刺、挖苦并鄙视的猪,其理由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第9段划横线的句子,仍然以“家”为对象,再写出一组句子,表达出你对“家”的真切感受和认识。
例句:家,应该是温馨的天堂,是自由的牧场。可有时家也是冰凉的地狱,刻板的作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全天候的“出气筒”等。
2.答:确定某个家庭成员为最重要和核心之后而引发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3.答:不能用圣人、伟人的操行标准作为依据来指导家庭生活,不能用书记、省长的行政命令作为要求来组织家庭生活,不能用专家学者的学术理论作为教条来规范家庭生活。
4.答:理由:他(她)本来就在“家”,《说文》以房下有豚为“家”,猪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堪当此任。
好处:恰好突出了家长地位低下、角色尴尬,但又不可缺少;这个比喻一反常态,新颖独到,不落俗套,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和地位,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反思。(意思相符即可)
5.示例:家应该是明媚的春天,是美丽的花园。可有时家也是阴晦的冬天,荒凉的沙漠。
篇5:文言文《半野园者》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半野园者》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牑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 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23、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分)
2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
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
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
25.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2分)
27.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3.(2分)半野园的概况(1分)文章写作缘由(1分) 24.(3分)C 25.(2分)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 26.(2分)如:委婉含蓄、借题发挥等 27.(4分)应有辩证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参考译文:半野园,是离世的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陈相国已经离世,到现在十几年了,半野园已经荒废成为别的用途。但是园中鲜花草木的荟萃聚集,就足够用来消磨时光;栏杆门栏的曲折迂回,就足够用来抵御夏天闷热的雨水而生成清凉的微风;亭台楼阁的高大迥异,就足够用来牵引出西山的凉爽空气,就象相国在的时候一样。
庚戌年的春天,我的朋友杭君一家许多人来到京师,暂时住在半野园里。我数次到杭君家做客,环顾(多次)来认识半野园的大概情况。而在这个时候,杭君的同乡中有一个陈君,也暂时住在这里。不久之后,陈君就要到粤西去任官职,但是不能忘怀这个园子,就命令擅长画画的.人为这个园子做图,并且通过杭君邀请我写文章来记录下这个园子。
天下的山水,大多汇粹聚积在东南边,但是京师的车马喧嚣,做客游玩的人常常萦绕着郁闷的情感,不能无视对故土的思念。陈君的家在杭州,西湖之美景天下第一。放弃它们而来到京城,他应该是不屑于这个园子的;但是徘徊留连它到了不忍心离开,那么陈君对于为官之道,他一定有不同于一般官吏的为自己着想的想法。虽然是这样,为官的人应当清贫,居住在破陋的巷子里,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也应当满足了;偶尔到了富贵的家园中,看见了亭台楼阁、栏杆门栏、鲜花草木的美丽,心中高兴并且十分羡慕。有一天得志的时候,想要放纵一下自己的欲望,就到了剥削百姓民生而不闻不问(的地步),这和那些闯进票号拦路抢劫的人幽深么区别呢?如果这样,陈君他羡慕相国的家业却不羡慕相国为国家做的贡献,也是可以的啦!
篇6:至于负者歌于途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至于负者歌于途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1)至于负者歌于途 (2)伛偻提携
(3)泉香而酒洌 (4)弈者胜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分)
【小题3】上文中第一段共四句话,每句话用三个字概括其内容。(4分)
答:(1) ;(2) ;(3) ;(4)
【小题4】具体说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其乐也。”是用什么方法来突出 “太守之乐”的?(4分)
答案
【小题1】(1)通“途”(2)牵引,牵扶。这里指小孩。(3)清澈(4)下棋
【小题1】醒了能用文字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小题1】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小题1】衬托。用禽鸟之乐来衬托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其乐”。(只写“衬托”不能得满分,须具体来说)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典型的判断句式语气要到位。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了解衬托手法的特点,能够体会此手法的表达作用,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具体表达,表述合理即可。
篇7: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阅读训练及答案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阅读训练及答案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③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④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⑤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⑥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⑦,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吾侪⑧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⑨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高启《墨翁传》,有删节)
[注]①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黧(l):色黑而黄。③危:高。④墨沈:墨汁。⑤屦(j):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⑥诮(qio):讥讽。⑦玄圭:黑色的玉。⑧侪(chi):同辈。⑨弸(pnɡ):充满。⑩徼(jiǎo):求。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躬操杵臼(弯腰) B. 人望见,咸异之(感到……怪异)
C. 所制墨,有定直(价钱) D.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仿效)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而以今墨售于内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B. 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C. 视之虽如玄圭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则是以古墨号于外 苛政猛于虎也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望见,咸异之 ②客有诮之曰 ③试之则若土炭 ④客闻之曰
A.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B. 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②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
5.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
1. A 2. A B 3. C
4. ①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
②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5. 逐利者以假冒真,迎合世俗,而墨翁则临财不苟,洁身自好,坚守道德准则。
篇8:太原王霸妻者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太原王霸妻者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太原王霸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霸少立高节,光武时,连征不仕。妻亦美志行。初,霸与同郡令狐子伯①为友,后子伯为楚相,而其子为郡功曹②。子伯乃令子奉书于霸,车马服从,雍容如也。霸子时方耕于野,闻宾至,投耒③而归,见令狐子,沮怍④不能仰视。霸目之,有愧容,客去而久卧不起。妻怪问其故,始不肯告,妻请罪,而后言曰:“吾与子伯素不相若⑤,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⑥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而有惭色。父子恩深,不觉自失耳。”妻曰:“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忌宿志而惭儿女子乎!”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终身隐遁。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注释】①令狐子伯:人名。 ②郡功曹:古官名。 ③耒(lěi):耕地用的农具。 ④沮怍(zu):沮丧愧怍。⑤不相若:不能相比。⑥曹:辈。
【小题1】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见 客 而 有 惭 色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妻亦美志行( ) ②霸子时方耕于野 ( )
③霸目之( ) ④吾与子伯素不相若 (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妻怪问其故,始不肯告。
②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
【小题4】为什么王霸之子“见令狐子,沮怍不能仰视”?请引述原文回答。(2分)
【小题5】你认为王霸之妻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见 客/ 而 有 惭 色(2分)
【小题2】①,称赞,以……为美 ②正 ③用眼睛看,看 ④向来,一向(每个1分,共4分)
【小题3】①妻子奇怪地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始终不肯告诉(妻子)。(2分)
②现在子伯的富贵哪如(哪里比得上)您的高尚呢?(2分)
【小题4】令狐之子“车马服从,雍容如也” ,而自己却“耕于野”“蓬发历齿”。(2分)
【小题5】她规劝丈夫:“你从小就重清廉、节操,不顾荣华利禄。令狐的高贵怎能跟你的高洁相比呢?为什么要忘记原来的志向而感到对儿女有点惭愧呢?”可见她能积极看问题,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注重引导和规劝等。(4分)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首先要知道语句的意思,了解语句中的成分,分析各成分的关系。(可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句子中的“见客”与“而有惭色”是转折关系。所以在“而”前应停顿。
【小题2】“方,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较为固定,根据语境即可推断出来。“美、目”在句中都是活用词,可根据所学文言文词语常识去作答。
【小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始”“贵”“高”,根据语境分别译为“最初”“富贵”“高尚”。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审题后从前向后读全文,找到“见令狐子,沮怍不能仰视”的出处,在其附近寻找答案。可见“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⑥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而有惭色。父子恩深,不觉自失耳。”根据题干中的“引述原文回答”,可借用原文中的'“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作答。
【小题5】在丈夫自责的时候,她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规劝丈夫,可见她能善解人意,能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善于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和规劝,更注意人的内心、品质的修为。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文章大意,题目涉及到的部分再精读,然后根据要求或提取或概括,得出切题的答案即可。提取类题目要注意找准范围,概括性题目则要以原文为依据。
篇9:《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夜郎自大》比较阅读文训练及答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夜郎自大》比较阅读文训练及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的寓言,回答问题
【甲文】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选自《伊索寓言》)
【乙文】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西南地区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有一支叫做“夜郎”。夜郎部落的首领被称为“竹王”。传说很久以前,有人在当地的一条江面上发现一节竹筒顺水飘来。他把竹筒剖开,里面躺着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夜郎国的第一个首领。到了汉朝,夜郎等部落纷纷脱离中央政权独立称王。夜郎部落的首领自封为夜郎侯。 由于交通不便,夜郎人世世代代深居山里,从来没有人走出山去,加上附近的几个部落都没有夜郎的人多,于是夜郎侯认定自己的国家是天底下最大的了。 有一次,夜郎侯带着随从走到一座高山前,他仰望着山顶,得意地说:“你们看,夜郎国的`山多么高,难道天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随从们齐声回答:“肯定没有了!”夜郎侯又来到一条大河边,他望着滚滚的河水,傲慢地说:“你们看,夜郎国的河多么宽,难道天下还有比这条更宽的河吗?”随从们又齐声回答: “绝对不会有了!”于是夜郎侯更加觉得夜郎国了不起,更加自高自大起来。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使者去印度联络国事。使者途中经过夜郎国,被那里的人围住询问。当使者向他们说明自己的身份时,夜郎人惊讶地问道:“汉与夜郎哪个大?”使者听了哈哈大笑,说:“大汉王朝有州郡几十个,夜郎国还远远不及一个郡,你们说哪一个大呀?”夜郎人听了全都目瞪口呆。 (故事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1)甲文是__________故事,乙文取材于__________故事。两篇文章都寄寓深刻的道理:甲文讽喻__________;乙文中“夜郎自大”后来比喻__________。
(2)甲、乙文都以__________为主,间用__________,不过甲文结尾用一句__________性的话,点明文章主旨,这种表达方式是乙文没有运用的。
(3)甲、乙文都以传神之笔描写人物的表情,如甲文中用一个“___________”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乙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描写夜郎侯的神态,使形象更显得真切。
(4)甲、乙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中的__________手法,如甲文中“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具有意味。
(5)甲文开头写“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他有这个想法,也就是甲文结尾所说的“___________”和乙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 (6)甲文用简短的心理描写,深入揭示了赫耳墨斯___________的性格,使人洞见其内心的___________。乙文用生动的对话(语言描写)描写,写出了夜郎侯和随从们___________的性格。
(7)甲文中雕像者最后回答后,不写赫耳墨斯的反应,更___________。如果要写赫耳墨斯听了回答后的反应,可用乙文中“___________”这个词语。
答案:
(1)寓言 历史 自命不凡爱慕虚荣者的一文不值 愚昧无知,自以为了不起
(2)叙述 描写 议论 (3)笑 得意 傲慢 (4)反衬 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大汉王朝有州郡几十个,夜郎国还远远不及一个郡讽刺
(5)爱慕虚荣,自高自大 (6)自命不凡 卑劣 妄自尊大 (7)耐人寻味 目瞪口呆
篇10:冯唐者,其大父赵人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②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③,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⑤。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
[注]①大父:祖父。②尚食监:官名。③朝毵(sān):地名。④阃(kǔn):国门。⑤尺籍伍符:军中条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 善:与……交好
B.良久,召唐让曰 让:谦让
C.委任而责成功 责:要求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因犯下……罪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唐敢于进谏的一项是 ( )
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鄙人不知忌讳。
④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⑤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A.②④⑤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唐向文帝介绍、评价了李齐、李牧、廉颇、魏尚等大将,并告诉文帝,前人遣将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吕从中干扰。
B.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收全部拿来犒赏将士,他也出于私心聚敛钱财,每五天杀一头牛大宴宾客。加上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C.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而且他们整天奋力作战,不要因为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重罚他们。
D.当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未加罪冯唐;在国事紧急时,他又听取冯唐的意见,改正错误。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5分)
(2)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5分)
参考答案:
4.B(让,责备,根据文意及“曰”的内容可知)?
5.A(①③⑥不属进谏内容)
6.B(魏尚“出私养钱”是拿出私人的俸钱;他犒赏军士也不是他削爵判刑的原因)
7.(1)因此打仗失败士兵败逃,被秦国俘虏并消灭。(“是以”即“以是”;北,败逃)
(2)当天派冯唐拿着令节赦免魏尚,再让他作云中太守。(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