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诗经》的现代意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诗经》的现代意义,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诗经》的现代意义

篇1:《诗经》的现代意义

《诗经》的现代意义

《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深刻的提示与描写。

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理想生活进行不懈追求,它本身就成为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可以说,《诗经》时代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只产生民间诗歌的时代。

总之,诗人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在25前就产生如此众多的抒情诗作,表现如此高度的文化修养。

他们已经不是以一二部史诗的方式,而是以全民族的抒情诗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本质、来表现历史的内容的。他们正是以直面现实的抒情诗创作态度,不但描述了周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情感表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他们不但以抒情诗的方式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而且还表现了周民族的生活旨趣、观念以及其文化品格;他们不但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批直面现实的抒情诗作,而且还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诗歌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同时,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说明,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是最有生命力、最伟大的艺术。

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有极大的'冲击,也改变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伦理观念,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文化创新,而且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神,重铸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而《诗经》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源泉;《诗经》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浓郁的友爱亲情,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诗经》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自力的基石;《诗经》中呈现的“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亲和力的艺术升华。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出了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诗经》中人的意识在觉醒,并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主体的存在。

《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现自我、抒写自我、表达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举凡是他们的农事、燕飨、战争、徭役、恋爱、游乐等各种社会生活,都成为诗中的主要内容。

《诗经》比印度的《吠陀》与基督教《圣经》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不是宗族性的,只表达一种虔诚的感情,它不像荷马的史诗只谈论战争与冒险,它歌唱人的生活,人的情感,既熟悉又亲切,使人看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体会到人类自身在平凡中的伟大。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学像《诗经》那样,早在2500多年之前就对人本身进行这样的肯定和歌颂,从这一点讲,《诗经》无愧为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伟大的艺术。

在我们今天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之时,尊重主体,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展现个体的智慧和力量,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弘扬了《诗经》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这使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界域,关于它的文化意蕴的开掘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诗经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远不止此。

《诗经》以其包蕴题材的广泛和文化内容的丰富,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周文化精神,的确可以进行深刻的思想开掘。而《诗经》又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可以使人不是在枯燥的说教中,而是在审美的愉悦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诗经》中美好的文字,铸造着中华民族的丰厚文化,孕育着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不绝的诗魂,从古至今,这类或美丽或风雅或缠绵悱恻或刚健血性的文字铸造着民族的脊梁和骨气,使民族在天崩地坼中奋勇前行,参与了中华文明百折不挠的生命力的创造。

古典诗词名篇的代代相传,代代人在古典诗词的熏陶中成长,因为诗魂曾经培育过,而且继续培育着民族魂,使之生生不息,富有神采。

篇2:现代爱情诗经

现代爱情诗经

拍拖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失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现代爱情诗经zt。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拍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单相思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斗嘴后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女友生气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讨好女友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女友生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老师笔记《现代爱情诗经zt》。

大学情侣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大一女生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大二女生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大三女生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大四女生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大一男生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大二男生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大三男生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大四男生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网上情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前任女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第一封情书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情人节礼物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楼下等女友 日照头颅生紫烟,九楼小姐不下来。

《诗经》的现代意义(推荐7篇)

女友傍了款 昔人已乘奔驰去,此地空余拜拜书。

篇3:关于诗经现代散文:遇见《诗经》

我不太懂诗,但是经常读诗。一本翻破的《诗经》从大学开始就是我的床头圣经,睡觉前读上一两首,连做梦都是甜蜜的。里面的每一首诗都别有韵味,这种韵味似乎是一个久违的爱人在茫茫人海中突然抛给你的一个温情的笑脸,这个笑脸真实而虚幻,渴望而不可及。多少个宁静的夜晚,习惯地打开《诗经》,享受那份混着泥土气息的喜怒哀乐在身心骨肉中肆意游走的舒爽。是的,人回到自然中也就自然了。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生命。当你用心去感受它的时候,它会对你莞尔一笑,让你心生怜惜。不知怎的,每次读完一首诗,还在诗境中品咋冥想时,脑海中总会出现徐志摩的那首《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打开《诗经》,随便撷取一首,都仿佛是从浩瀚碧蓝的大海里捧起了一朵晶莹的浪花,这浪花清彻心扉,温婉轻灵。那种含羞带嗔,娇婉可人的神态正恰似一朵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让你神迷情醉,不能自己。

读《诗经》形成了这种惯性的感觉,让我读后来的诗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评判优劣的标准,那就是,读完诗后,是不是出现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情景。如果是,我便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好诗。虽然,这个“标准”在学理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是,这个“感性的标准”确实让我阅读到了许多让人身心舒畅的诗歌。

《诗经》的内容很广泛,阅读《诗经》的时候,往往出现的是各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而画面中表达的情感朴拙热烈、率真纯洁。如男子爱而不得的失落、女子回娘家前的幸福、被抛弃后的哀怨、军嫂的自豪、小公务员的委屈、长者对新婚夫妇的祝福、田间劳动的欢快、收获后的喜悦、怀念英雄的真诚、缅怀先祖的庄重等等。《诗经》其实就是一部我国先秦时期民众情绪的综合反映,它用脱落了音乐的文字多棱镜一样折射出人们当时的生活情状。穿越历史几千年,《诗经》始终在岁月的长河里万花筒般绚烂绽放。

卢卡奇在对西方文学史考察的基础上说,史诗时代是一个没有失去总体性的时代,心灵与现实和谐统一,主客体同质,在生活之外没有更高的实在,在现实之外没有历史,他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那幸福的年代里,世界虽然广阔无垠,却是他们自己的家园,因为心灵深处燃烧的火焰和头上璀璨之星拥有共同的本性。”《诗经》虽然不是鸿篇巨制、浸染着原始宗教神秘色彩的史诗,但是,它在历史的深处却像一座爬满青藤的小木屋,坚定地守护着中华民族葳蕤峥嵘的精神家园。其“思无邪”的品格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文学就是让人变得更好”的庄严承诺。

诗经是澄澈的,要想读到《诗经》的真善美,就要抛弃那些穿凿附会的注解,带着一颗童贞的心,顺着字符编织的画面静静欣赏,慢慢体会,驻足于它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默默感受时光隧道里南腔北调直抒胸臆的纯正表达。李敬泽先生说:“《诗经》是好的,但要看出《诗经》的好,必得把秦汉以后的诠释一概抛开,直截了当的读诗。吟出那些诗篇的人们,他们曾经真实的活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美人就是美人,看了美人睡不着觉也不会说是心忧天下,等真要为国出征的时候,他们就尽他们的责,提起弓箭去战斗,去死——那是一种不曾被各种各样大话浮词所蒙蔽的人生。”诚然诗无达诂,遇见了《诗经》,我就不愿在浩瀚的文献中“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我只想看到它最初的动人模样。

风能动物,亦能化人。清风拂过大地,莫莫草木,萋萋生辉。当它从我们心间走过的时候,我们怎能木然于那缕不禁然扣动心弦的和音?

………………………………………………………………………

作者简介:蒋应红:甘肃皋兰人,80后,文艺学硕士,在《文艺报》、《飞天》等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散文三十多篇,现居兰州。

篇4:现代爱情诗经zt

现代爱情诗经zt

现代爱情诗经:

拍拖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失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拍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单相思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斗嘴后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女友生气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讨好女友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女友生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大学情侣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大一女生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大二女生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大三女生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大四女生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大一男生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大二男生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大三男生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大四男生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网上情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前任女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第一封情书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情人节礼物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楼下等女友 日照头颅生紫烟,九楼小姐不下来。

女友傍了款 昔人已乘奔驰去,此地空余拜拜书。

篇5:诗经的爱情意义

这里所提的意指性主要指《诗经》通过‚比‛、‚兴‛艺术手法描写爱情具有含蓄性。‚比‛、‚兴‛是文学家使用的创作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卫风〃氓》)是典型的‚兴‛,借自然界的动物来引发后面的议论,这才是真正的意指。古人有以山水比德的思维习惯。作者之所以喜欢借助对自然界的物(意象)的比喻(‚比‛)来表达情感,其原因与其说因为人们易于感知到自然之美,还不如说因为顺应自然是合乎道德的这一事实。比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卫风〃氓》),作者以‚复关‛代指意中人。‚我‛反复望‚复关‛的行动来表达‚我‛对他的热切盼望之情,含蓄中藏着恋爱的真实心理。此外,《诗经》中的爱情通常都是女子主动,先向男子开口。她们有时也很傲慢,有意冷淡那些愣头愣脑的小伙子,但过后又后悔不迭。年轻人按乡村方式表示爱意,互邀对方宴饮。他们在一起欢娱无限,然后互赠礼物和爱情的标记(信物),许下山盟海誓;当这些订婚仪式结束后,他们就各自返回自己的村落,回到自己家里,只能期待下一次的重聚。有时候,薄情郎不愿再续旧情,痴情女子会拉着他的手苦苦哀求,而其它时候,女子也会刺激他们的嫉妒之心。在当时的爱情中,乡村男女的善良天性是最主要的。真正美满的爱情从来都是合于道德的爱情。这也是《诗经》中的爱情所具有的另一重‚意指性‛。

人体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之一。古希腊人说:‚我们所以用人的形象来代表神,因为世界上没有比人更美的形式。‛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女人乃人体美之主体。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和本土文化的长期浸染,在人体审美上,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更强调女性的高大丰硕。

《诗经》以诗歌的形式第一次完整而鲜明地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以劳动中的妇女为主,其共同的人体审美标准是高大丰硕。诗经中男性理想的配偶是‚硕人‛。‚硕人‛就是美人。《尔雅〃释诂》:‚硕,大也。‛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云:‚大人犹美人,古人‘硕’、‘美’二字,为赞美男女之统词,故男亦称美,女亦称硕。‛《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裘衣。‛硕人即指美人庄姜,颀,《毛传》云:‚颀,长貌。‛这句诗称赞庄姜身材高挑,勃式颀长,着一身锦绣衣裳,气质典雅,光彩照人。《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其朋‛、‚彼其之子,硕大其笃‛,即是夸妇人体大魁梧而有风度。《卫风〃硕人》:‚硕人其硕‛,‚硕人敖敖‛。《陈风〃泽酸》:‚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这些都是赞美女性的高大健壮。

究其高大丰硕人体审美标准的成因主要有二:一是《诗经》时代,是人与自然正处于激烈争斗的时代,人类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同自然进行力的角逐,而社会又时常处于战乱离合频繁的状态,高大壮硕的身体是生存的优势;二是周代人口稀少,诸侯间不断发生为人口和土地的争夺之战,造成人口大量伤亡或流失,女性主要的社会功能就在于承担种族的绵绵不断的延续。于是,女性体格高大健壮,母强子壮,儿孙众多,成了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普遍的心理特征。高大丰硕,正是先民从功利要求出发对人体美最早的朴素的认识。

《诗经》中对女性的审美,在注重其形体高大丰硕的同时,道德、品性也成为衡量女性美丑的标准。《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妹‛的‚静女‛,朱熹《诗集传》云:‚静者,闲雅之意。‛表明男子不仅追求其‚姝‛,也追求其娴静,这是女子所具有的内在品格之美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郑风〃有女同车》)‚都‛,娴雅大方之意。‚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诗中以男子的语气,赞美了姜家大姑娘美丽的容貌和她的品行美好,让人难忘。‚辰彼硕女,令德来教⋯⋯虽无德于女,式歌且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这是一首新郎在迎娶途中所赋的诗。诗中以极其喜悦兴奋的口吻为新娘德行的高尚歌唱。‚辰‛为善良之意,和‚令德‛一起写的是新娘的品德美,一方面用谦辞,以自己的无德来突出新娘的有德,另一方面又进一步以‚高山‛、‚景行‛作比来渲染新娘‚德‛的无与伦比、高大光辉。可见,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出众的外貌,又要有美好的内在品格。

《诗经》时代,女子以朴素清淡为美,朴素自然的意识贯穿男女两性的审美观念之中。《诗经》中的女性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卷耳》中采卷耳菜的女子,《静女》中在黄昏时分等恋人于城角的姑娘以及《硕人》中高贵、美貌的庄姜等都是来日常生活、没有刻意的雕饰与加工,显得自然亲切。再有,在描绘女性时,用大自然的物象之美来比喻女性之美。《周南〃桃之天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以鲜艳盛开的桃花,来比喻新娘艳丽的容颜。《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茶‛,以茶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嫩绿的树叶来象征女子年轻时的鲜亮。这样的美是一种天然美.不施粉黛,显得清纯而朴实。

《诗经》时期,由于礼制的不完备和原始社会生活状况的遗留,女子所受的礼法约束相对较少,她们与后世礼教完全处于统治地位的女子相比,人身有着相当的自主性。她们性格直爽明快,敢爱敢恨。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感情真挚纯朴。在婚恋情怀的表达方面,侧重于直接诉求。或诉诸语言或者通过行为举止,或者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达对爱情的希冀与渴望,对爱人的关怀和思念等情感,展示了纯朴的人性之美。《召南〃镖有梅》:‚镖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追其吉兮!镖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镖有梅,顷筐壁之,求我庶士,追其谓之!',一位年轻的姑娘看到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犹如看到自己娇艳容颜将随繁花凋零一样,因此,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所爱,勇敢大方地表明自己的情怀和心迹——你赶快抓紧时间吧,别错过了良辰吉日。感情热烈,充满期盼。《诗经》主要产生于北方的黄河流域,那里黄土覆盖,土地贫瘠,气候恶劣。人们为求生存而与恶劣自然气候进行持续抗争,形成了敢于面对现实,直率、执著、刚毅的性格特征,敢于说真话,抒真情,体现了纯真的人性美。

篇6: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有哪些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几乎是儒释道各家学说都认同和主张的精神追求。我们今天看待这个“天”,可以把它理解为世界万物、自然规律。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对于“天”有着敬畏之心、反观之心,人与天不是对立割裂的,而是相生相应的,所以人与天之间,才有了对照之心、合一之心。

天人合一论讲求天地万物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事物之间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万物皆“天”所化生,因而与“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天人合一”这一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存。因此,“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对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会诞生一定的影响。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协调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把自然界当成朋友,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协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篇7:《地藏经》的现代意义

《地藏经》的现代意义

一、《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的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2)《地藏经》融合了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典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心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果报论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教化悲愿。在所有经典中,佛理浅显易懂,又不需要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持诵经文注意事项:

(1) 持诵时必须发出声音,但无须大声朗诵,重以诚心诚意的恭敬心和忏悔心护念之。(注一)

(2)持诵时,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3)24小时皆可持诵,但每部持诵过程以90分钟为最适当,速度宜不急不徐,切莫过快,否则诵经之功德力将会减少。若以速度取功德则是以贪执心修法,非正法;诵经重点贵于以虔诚恭敬之心相应之。(注二)

(4)关于诵经立香案:家中若有佛堂者,需奉三柱香,口念:“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称)。持诵经文之中,若间隔一小时以上需要重新恭请。(注三)

(5)持诵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些现象,例如:头晕目眩、流眼泪、字体模糊、身体酸软不适、心生疑惑、杂念纷至等,尤以刚开始持诵的第一个月内最为严重。遇此情况者,种种现象乃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作祟所致,应以最忏悔的心,祈求冤亲债主原谅,更要以最勇敢负责的心来圆满现前之因缘果报。

三、原理:

人的修行以消除业障、偿还因果债、忏悔恶业为始,之后方能无碍的修法。冤亲债主纠缠是阴阳皆苦的果报;运势不好、事业不顺、夫妻不和、子女乖违、甚至于修行的诸多障碍,几乎全部因为冤亲债主得不到超拨而欲索债所引起。“万法皆因缘所生”、“如是因、如是果”(过去世所造的诸恶业为因,今生冤亲讨债为果),若无法超拨冤亲债主,菩提道上必是难上加难,所以每个人应以至少持诵200部以上《地藏经》的功德力,回向因果,超拨个人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得令往生净土,究竟解脱。(注四)

四、念地藏经重在回向:

诵经有不可思议功德,而功德回向是很重要的。通常经书上回向十方一切众生的回向偈并非不好,但欲先消除自己的业障,忏悔宿业,还是应先回向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这些众生与你最有缘,最易障碍你、纠缠你。故应首先超拨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之后,自己的业障消除了,修行道上畅通了,你再发心将功德普皆回向十方众生、求生净土。回向文如下:

回向文(每次做完功德后回向):

(合掌)弟子×××愿以此所诵《地藏经》×部(或念佛菩萨圣号×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注:此回向文是专门指定回向给自己或亲友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不用于做其它的回向。

回向后再为冤亲债主、历代宗亲念诵以下三皈依文:

愿弟子×××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注五)

注一:持诵《地藏经》时最易召感冤亲债主前来听经,这也正是《地藏经》的灵验和殊胜之处,持经发声,正起到为他们开示的作用。

注二:《地藏经》24小时都可以读诵,而净空法师更主张晚上读经,能为更多前来听经的冤亲债主开示,反而功德会更大。(提示:若以功德之心来修法亦非正法,功德不应贪着。)另外,如果读经感应过于强烈,而自己又胆怯,只白天读经亦无不可。读经感应强烈,正暗示着冤亲债主希望被超拔的强烈愿望,也是自己业障深重的表现,我们更应该勇敢精进。很多人因此而不再读《地藏经》,这是完全错误的。

注三:如果家里没有佛堂或其它原因,不燃香亦可。“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称)仍然要念。

注四:如果发愿至少念诵300部《地藏经》来超拔自己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时(累世的父母也在其中,并且首先受益),最好规定出诵经期限,以尽孝道的心、忏悔的心、虔诚恭敬之心而勇猛精进,容易得到地藏菩萨的感应并种种加持。如果自己工作繁忙、时间不便,可联合家人一起诵经,然后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最忌发愿后不精进,迟迟不能完成,如果你是冤亲,也会怀疑诵经者的诚意了。所以,以尽孝道的勇猛心最易得到诵经的感应。

注五:只有受三皈依的人,或者真正做到三皈依的人,才可以给鬼神或动物做三皈依,否则牠们不得真实利益。

拓展阅读:《地藏经》不简单

要读懂佛经,还真不容易。大家去读《地藏经》,地藏菩萨的本生传,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作为婆罗门女和光母女时,就是救母亲而已。也没有行各种苦行,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来写经,也没有像药王菩萨一样燃身供佛,或者建寺斋僧,像梁武帝一样。你看,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一点,要起疑情。

第二个疑情,《地藏经》讲的,各种人间的苦难,出生时,死亡时,以及家宅不安,眷属分散,还有过往的人,不知落在何处。就讲这些问题。你会不会觉得太浅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就可以解决,或者土地神就可以解决,为什么要劳烦地藏菩萨呢。

我们要起疑情,如果浅白的看,你会看不起《地藏经》。觉得《地藏经》就是讲孝顺父母,和儒家讲的一样。其实,佛经里头是有密义的。我们就从婆罗门女救母亲讲起来。

这个母亲,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人类想找回自己的本源,自己的'根。人类一直探讨的问题,就是我是谁,从哪里来。我是我妈妈生,妈妈是他妈妈生,一直追溯上去,最后一个妈妈是谁生?所有宗教都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就是认为是女娲造人,女娲用泥土造了一个土人,嘴巴一吹,就成了人。人有一口气,没有气就是尸体了。西方认为,人是上帝造的。印度教认为,他们是从梵天下来,他们的语言叫做梵语,文字叫做梵文。所有的宗教,都在解决人类的根源问题。你找到了根,你才能去开花,去结果。

婆罗门女也好,光母女也好,寻找的母亲,就是寻找自己生命的根。《地藏经》是一本寻找根的经典。

儒家说,要孝顺,就是以孝连接到生命的根。你孝顺父母,和父母连接上了,就可以连接到最原始的父母。连接到这个源头。你学佛了,也一样要孝顺师父,和师父链接上了,就可以连到佛陀身上。大家要记得这一点。我们要有源头,这不是浅白的说教,而是灵性生命需要寻找他的源头。

你只要连接到生命源头,你就能得到能量。中国人拜祖先,拜祖师,就是连接到原始的生命能量。身体永远比大脑有智慧,这个宇宙万象,不是大脑能穷尽,也不是大脑能控制的。要如何呢,只有一种,就是遵守他的规律,古人说,这个叫做得道。

比如孝顺,不是思维分别,而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不一定是用行动,行动也不代表真的孝顺。而是我们能跟父母之间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就是心灵上的感应。那种超越语言,超越行动的灵性沟通,才是真正回到根。

禅宗中,关心也好,打骂也好,棒喝也好,都是透出慈悲。就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师父和徒弟之间,有这个默契。以前禅宗传心法,是以心印心,印到佛的心,就是入道。

很多人修行很久,越来越没有把握,也很迷茫,最后只好把希望解脱在死后,希望能去另一个世界。这个是对佛法的误解。所有的佛法,都是在寻找根的过程,人找到了根,才能可能枝叶繁茂。

世间福报很大的人,都是在根上浇水,世间人的根就是父母和祖先。出世间福报很大的人,也是在根上浇水,他的根就是三宝,就是祖师,就是师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