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ero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数学文化小报资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数学文化小报资料,欢迎参阅。

数学文化小报资料

篇1:数学文化小报资料

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主,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其中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筹算和珠算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值得称道的。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曾经被马克思(1818—1883)称为“最妙的发明之一”①。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我国的记数法就遵循十进制。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字的合文来记十万以内的自然数的。例如二千六百五十六写作(甲骨文),六百五十九写作(钟鼎文)。这种记数法含有明显的位值制意义,实际上,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样取消,便和位值制记数法基本一样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的时期,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大量比较复杂的数字计算问题。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我们认为筹算是完成千春秋战国时期,理由是: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商业和天文历法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在这些领域中,出现了大量比以前复杂得多的计算问题。由于井田制的废除,各种形状的私田相继出现,并相应实行按亩收税的制度,这就需要计算复杂形状的土地面积和产量:商业贸易的增加和货币的广泛使用,提出了大量比例换算的问题,适应当时农业需要的厉法,要计算多位数的乘法和除法。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计算问题,才创造出计算工具算筹和计算方法筹算。第二,现有的文献和文物也证明筹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例如“算”和“筹”二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如《仪礼》、《孙子》、《老子》、《法经》、《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到现在仍没有见到这两个字。一二三以外的.筹算数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货币(刀、布)上。《老子》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可见这时筹算已经比较普遍了。因此我们说筹算是完成干春秋战国时期。这并不否认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就有简单的算筹记数和简单的四则运算。

关于算筹形状和大小,最早见于《汉书·律历志》。根据记载,算筹是直径一分(合○·二三厘米)、长六寸(合一三·八六厘米)的圆形竹棍,以二百七十一根为一“握”。南北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数术记遗》和《隋书· 律历志》记载的算筹,长度缩短,并且把圆的改成方的或扁的。这种改变是容易理解的:长度缩短是为了缩小布算所占的面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计算;圆的改戌方的或扁的是为了避免圆形算筹容易滚动而造成错误。根据文献的记载,算筹除竹筹外,还有木筹、铁筹、玉筹和牙筹,还有盛装算筹的算袋和算子筒。唐代曾经规定,文武官员必须携带算袋。1971年八月中旬,在陕西宝鸡市千阳县第一次发现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年到前49年)的骨制算筹三十多根,大小长短和《汉书·律历志》的记载基本相同。1975年上半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又发现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57年)的竹制算筹一束,长度比千阳县发现的算筹稍大一点。1980年九月,在石家庄市又发现东

汉初期(公元一世纪)的骨制算筹约三十根,长度和形状同《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相近,这说明算筹长度和形状的改变早在东汉初期:已经开始。算筹的出土,为研究我国数学发展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筹算是以算筹作工具,摆成纵式的和横式的()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一纵十横,百立千僵”)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如六千七百零八表示为,遇到零的时候用空位表示),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

筹算一出现,就严格遵循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九以上的数就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就是几百,放在万位就是几万。

算筹记数示意图。图上表示的数是一千九百七十一。

这种记数法,除所用的数字和现今通用的印度一阿拉伯数字形式不同外,和现在的记数法实质是一样伪。筹算是把算筹一面摆成数字,一面进行计算,它的运算程序和现今珠算的运算程序基本相似。记述筹算记数法和运算法则的著作有《孙子算经》(公元四世纪)、《夏侯阳算经》(公元五世纪)和《数术记遗》(公元六世纪)。负数出现后,算筹分成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算筹还可以表示各种代数式,进行各种代数运算,方法和现今的分离系数法相似。我国古代在数字计算和代数学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筹算有密切的关系。例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第六位,需要计算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的边长,把一个九位数进行二十二次开平方(加、减、乘、除步骤除外),如果没有十进位值制的计算方法,那就会困难得多了。

古巴比仑的记数法虽然有位值制的意义,但是它是六十进的,计算比较繁琐。古埃及的数字从一到十只有两个数字符号,从一百到一千万有四个数字符号,而且是象形的,例如用一个鸟表示十万。文化比较发达的古希腊,由于看重几何,轻视计算,记数方法十分落后,用全部希腊字母表示一到一万的数字,字母不够的时候就在字母旁边增加符号“‘”,如。α表示一千,β表示二千等。现在世界通用的印度一阿拉伯数字和记数法是印度古代人民创造的,但是印度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使用的记数法是希腊式和罗马式两种,都不是位值制,真正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出现在公元六世纪末。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在世界数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筹算在我国古代用了大约两千年,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至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在室外拿着一大把算筹进行计算就很不方便;其次,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的面积越大,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此外,当计算速度加快的时候,很容易由于算筹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筹算需要改革,这是势在必行的。这个改革从中唐以后的商业实用算术开始,经宋元出现大量的计算歌诀,到元末明初珠算的普遍应用,历时七百多年。《新唐书》和《宋史·艺文志》记载了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著作。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民间数学十分轻视,以致这些著作的绝大部分已经失传。从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筹算的改革是从筹算的简化开始而不是从工具改革开始的,这个改革最后导致珠算的出现。

珠算是由筹算演变而来的,这是十分清楚的。筹算数字中,上面一根筹当五,下面一根筹当一,珠算盘中的上一珠也是当五,下一珠也是当一;由于筹算在乘、除法中出现某位数字等于十或多于十的情形(例如26532÷8,第一步就是“八二下加四”,就变成),所以珠算盘采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其次,我们可以证明,从杨辉、朱世杰开始到元末丁巨、何平子、贾亨止起除“起一”法外的全部现今通用的珠算歌诀,是为筹算而设的。杨辉的《乘除通变本末》(公元1274年)和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公元12)已经有相当完备的歌诀,但是杨辉在《乘除通变本末》中说:“下算不出 ‘横’‘直’”,其中“横”“直”显然是指算筹的纵横排列,朱世杰在《算学启蒙》中提到“知算纵横数目真”,也是这个意思。《丁巨算法》(公元1355 年)、何平子的《详明算法》(公元1373年)、贾亨的《算法全能》(约公元1373年)也有相当完备的归除歌诀,但是都没有提到珠算,而《详明算法》还有许多筹算算草。歌诀出现后,筹算原来存在的缺点就更突出了,歌诀的快捷和摆弄算筹的迟缓存在矛盾。为了得心应手,劳动人民便创造出更加先进的计算工具 ——珠算盘。

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珠算盘的是明初的《对相四言》。明代中期公元十五世纪中叶《鲁班木经》中有制造珠算盘的规格:“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线上二子,一一寸一分;线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把上二子和下五子隔开的不是木制的横梁,而是一条线。比较详细地说明珠算用法的现存著作有徐心鲁的《盘珠算法》(公元1573年)、柯尚_迁的《数学通轨》(公元 1578年)、朱载堉(1536—1611)的《算学新说》(公元1584年)、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公元1592年)等,以程大位的著作流传最广。

值得指出的是,在元代中叶和元末的文学、戏剧作品中有提到珠算的。例如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 年)刘因在他的《静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关于算盘的五言绝诗;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中把婢仆贬作算盘珠,要拨才动;《元曲选》“庞居上误放来生债”提到 “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等等。文学、戏剧中用算盘珠作比喻,说明珠算盘已经比较流行,也说明它是比较时新的东西。因此可以认为,珠算出现在元代中叶,元末明初已经普遍应用了。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我国的珠算出现在汉代,他们的根据是汉徐岳著、北周甄蛮注的《数术记遗》已经明确提到珠算。我国数学家、数学史家钱宝琮(1892—1974)曾经考证过,《数术记遗》是甄鸾依托伪造而自己注释的书。在北周时,乘、除运算都在上、中、下三层进行,又没有简化乘、除法的歌诀,因此甄鸾注释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或者只能作加减法的简单算盘,和后来出现的珠算是完全不同的。

珠算还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对这些国家的计算技术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日本人在十七世纪中叶,在中国算盘的基础上,改成梁上一珠、珠作棱形的日本算盘。

篇2:数学文化小报资料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对那些很大的数目字。如天上星星的颗数,岸边砂子的粒数,一场倾盆大雨落下的雨滴数等等,他们无以名之,只好笼统地说是“不计其数”了。

首先提出记述庞大数字的人是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家兼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在其名著《砂粒计数》中所提出的方法,同现代科中表达大数目字的方法很类似。

他从当时古希腊算术中最大的数“万”开始,引进一个新数“万万”(亿)作为第二阶单位,然后是“亿亿”(第三阶单位),“亿亿亿”(第四阶单位)等等。

印度的大乘佛教中也有许多表示巨大数字的名称,如“恒河沙”、“那由他”等等,最大的一个名叫“阿僧抵”。据说相当于10110。

在英文中通常用centillion表示最大的数字,其意思就是在1的后面再加600个零。较此更大的数便得用文字来说明。有人还设计出一个单词milli—millimillillion,其意为10的60亿次方,也可叫Megiston,这个字普通用记号⑩来表示。但是因为这个数字实在太庞大了,所以已经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目前可观察到的这部分宇宙(即总星系)中,质子和中子的全部总数也不过是1080而已!已故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数学家爱德华·卡斯纳创立了一个表示大数的词,叫做googol,它相当于10100,从1010到10100则称为googol群。

在数学界已为人相当熟悉的最大数字,根据其创立者的姓,取名为Skewes,这个数是10的10次方的10次方的3次方。首先提出的人史丘斯(Skewes)现系南非开普顿大学教授,他于1933年及1955年在两篇有关素数的论文中提到过它。

篇3:数学小报资料

数学很重要,学生都知道,但他们绝大部分知道的仅仅是数学对考试的重要,即对升学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不是对数学本身产生了兴趣,而是在老师、家长的说教与压力下被动的学习,有小部分是在与同学的成绩排名竞争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是考试的机器,要么是知识的重复者、累积者,然后没有自己的创造力,很少的人能成为数学的爱好者,更不用说成为数学家了。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兴趣,才能使人主动的去学、去探索数学的奥秘。我认为,数学本身对人的吸引力才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新的精神源泉。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本身的内在吸引力吸引学生愿学,乐学呢?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的重大作用,了解数学的本原,才能激发心灵深处求知的欲望。

数学文化小报资料(推荐5篇)一、了解数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影响

数学从它萌芽之日起,就表现出解决因人类实际需要而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功效。商业、航海、历法计算、桥梁、寺庙、宫殿的建造、武器的制造等等,然后数学往往能对所有这些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最突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先后共有三次重大的产业革命,其主体技术都与数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18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其主体技术是蒸汽机,纺织机等的发明,它们的设计涉及对运动与变化的计算,而这只有在微积分发明后才有可能;第二次产业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前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发电机,电动机为主体技术,后一阶段以电气通信为主体技术。这些技术当然是依靠了电磁理论的发展,而电磁理论的研究是与数学分析的应用分不开的,如法国数学家泊松,安培等人运用微积分奠定了电磁作用的数学基础。数学王子高斯不仅对电磁理论卓有贡献,而且他本人就是电报装置的发明者;至于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则是麦克斯韦从数学上预报了电磁波的存在,正如麦克斯韦本人指出的那样:倘若没有格林,高斯等数学家提出的位势理论,然后没有偏微分方程这个数学工具,他是不可能建立电磁学说的。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主要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使用、原子能的利用以及空间技术、生产自动化等。现代计算机都是以数学家冯.诺依曼的设计思想为基础设计制造的,且在计算机发展史上每一个重要关头,都记载着数学家们不可磨灭的贡献;原子能的释放,首先是由于爱因斯坦利用数学工具导出的著名公式E=mc2揭示出质能转化的可能性。

美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吸收了一批数学家参与,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就是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基地)的主要科学顾问之一,然后另一位美籍波兰数学家乌拉姆也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为美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在前苏联为了发展核计划与空间计划,也充分动员了数学家,如属于莫斯科数学学派的'凯尔迪什、著名泛函分析专家盖尔范德、数学物理方程专家吉洪诺夫等在其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至于自动化技术,其发展受到了数学家维纳、庞特里亚金等创立的控制论的深刻影响。概率与数理统计使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而只要能建立数学模型,我们便可以进行各种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气象预报、人口预报、经济增长预报、分析药物疗效等;股市的涨跌没办法预报,就是因为现在还没有人能建立模拟股市的数学模型(我们学生能不能在未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师期待着)。

二、了解数学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影响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探索精神,这种精神的两个要素,即对理性(真理)与完美的追求,千百年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教育方式以及世界观、艺术观等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历次重大的思想革命中,由于其不可抗拒的逻辑说服力和无可争辩的计算精确性,数学往往成为解放思想的决定性武器。以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宗教的斗争为例,哥白尼“日心说”是向宗教中世纪传统思想的宣战,但日心说长期受到教会势力的抵制,为此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然后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判罪而终身软禁。只有在牛顿用最新数学工具―――微积分和严密的数学推理从动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出发推演出太阳系的运动之后,日心说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被世人所接受。19世纪初,然后英国的亚当斯和法国的勒维烈根据太阳系学说提供的数据,从数学上推算出一颗未知行星的存在并预报了它在太空中的位置;德国天文学家加勒于1846年9月23日在亚当斯、勒维烈所指出的位置只差一度之处找到了这颗新星―――海王星,哥白尼学说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总之,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让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使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然后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4:5年级数学小报资料

趣味数学故事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搞笑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方数,有35个头;从下方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明白《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有趣的数学题

小明去钓鱼,但却不知道去鱼塘的路怎么走,他在路上遇到张三,李四和王五三个人,于是便向他们问路,谁知三个人各有各的说法,而且,他们又叮嘱小明不要相信别人的话。 张三说:李四在说谎 李四说:王五在说谎

王五说:张三,李四都在说谎!

三人中有一人说的是真话,请问三个人中到底谁在说真话,谁在说假话呢?

答案:张三说假话,王五说假话而李四是说真话。

数学教育名言

1、数学是无穷的科学。 ——外尔(Weil)

2、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哈尔默斯(P.R.Halmos )

3、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 它就充满着生命力, 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终止或衰亡。—— 希尔伯特(Hilbert )

4、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 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 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高斯 (Gauss)

5、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数学的皇后 ——高斯(Gauss)

6、数学比喻: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号称“悖论之父”,他有四个数学悖论一直传到今天。他曾讲过一句名言:“大圆圈比小圆圈掌握的知识要多一点,但因为大圆圈的圆周比小圆圈的长,所以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比小圆圈大,因此更感到知识的不足,需要努力去学习”。

7、把数学当成一门语言学习,学会每一个术语的用法,熟悉每一个符号的意义

8、不要放过任何一道看上去很简单的例题——他们往往并不那么简单,或者可以引申出很多知识点。

9、会用数学公式,并不说明你会数学。

10、如果不是天才的话,想学数学就不要想玩游戏——你以为你做到了,其实你的数学水平并没有和你通关的能力一起变高——其实可以时刻记住:学数学是你玩“生活”这个大游戏玩的更好!

数学趣味小知识

1、阿拉伯数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0、1、2、3、4、5、6、7、8、9这些数字。那么你知道这些数字是谁发明的吗?

这些数字符号原来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因为流传了许多年,人们叫得顺口,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错就错,把这些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叫做阿拉伯数字。

现在,阿拉伯数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

2、奇妙的圆形

圆形,是一个看来简单,实际上是很奇妙的圆形。

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从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圆。以后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都是圆的。圆的陶器是将泥土放在一个转盘上制成的。当人们开始纺线,又制出了圆形的石纺缍或陶纺缍。

古代人还发现圆的木头滚着走比较省劲。后来他们在搬运重物的时候,就把几段圆木垫在大树、大石头下面滚着走,这样当然比扛着走省劲得多。大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的'木盘。大约在4000多年前,人们将圆的木盘固定在木架下,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会作圆,但不一定就懂得圆的性质。古代埃及人就认为:圆,是神赐给人的神圣图形。一直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才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这个定义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给圆下定义要早100年。

圆周率,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数,也是圆周与直径的比值。《周髀算经》上有说“径一周三”,把圆周率看成3,这只是一个近似值。美索不达来亚人在作第一个轮子的时候,也只知道圆周率是3。魏晋时期的刘徽于公元263年给《九章算术》作注,他发现“径一周三”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于是他创立了割圆术,认为圆内接正多连形边数无限增加时,周长就越逼近圆周长。他算到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圆周率,π= 3927/1250。刘徽已经把极限的概念运用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之中,这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一项重大的成就。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在前人的计算基础上继续进行推算,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精确值,他还用两个分数值来表示圆周率:22/7称为约率,355/113称为密率。

直到1000年后的十六世纪的欧洲,德国人鄂图(公元1573年)和安托尼兹才得到这个数值。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圆周率已经算到了小数点后一千万以上了。

篇5:方程数学小报资料

一次竟赛中,小东的语文成绩和自然成绩加起来是197分,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加起来是199分,数学成绩和自然成绩加起来是196分。小东哪一科成绩最高?小东的各科成绩分别是多少?

根据题目所给的三个已知条件不难看出是语文分数最高,如何求出三科的成绩各是多少分呢?

可用“整体思路”进行思考,因为这道题是属于已知“甲乙两数之和、乙丙两数之和、丙又与甲数之和”而求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的“回环”问题。

解题时先将三个两两之和加起来得到三科的“两两总成绩”(每科的成绩都计算了两次),接着除以2得到三科的(一次)总成绩,然后用这个总成绩减去语文自然总分得数学分、减去语文数学总分得自然分、减去自然数学总分得语文分。

分步列式解答如下:

1、三科总分:(197+199+196)÷2=…=296(分)

2、三科成绩分别是:语文296-196=100(分)、自然296-199=97(分)、数学296-197=99(分)。

【关于数学的手抄报内容资料二:小学智力题(ABCDE所代表的省份}】

对地理非常感兴趣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研究地图。其中的一个同学在地图上标上了标号A、B、C、D、E,让其他的同学说出他所标的地方都是哪些城市。

甲说:B是陕西。E是甘肃;

乙说:B是湖北,D是山东;

丙说:A是山东,E是吉林;

丁说:C是湖北,D是吉林;

戊说:B是甘肃,C是陕西。

这五个人每人只答对了一个省,并且每个编号只有一个人答对。你知道ABCDE分别是哪几个省吗?

答案:

假设甲说的第一句话正确,那么B是陕西,戊的第一句话就是错误的`,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就不符合条件。甲说的第二句话正确。那么E就是甘肃。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同理便可推出A是山东,B是湖北,C是陕西,D是吉林,E是甘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