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畅谈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畅谈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畅谈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篇1:畅谈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畅谈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摘 要:论述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其中先论述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作用及使用夸张手法的理由,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夸张手法的运用,最后从诗歌中的意境美、色彩美、气势美、节奏美四方面论述他在夸张手法方面取得的成就。他的作品以浓厚的感情为基调,反映出他是个热爱生活,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诗人。在表达情感时,能娴熟地利用独有的开阔的视野,用其独特的夸张手法将其表现出来。

关键词:李白;夸张手法;作用;理由;运用;成就

李白,字太白,蜀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游历祖国的美好河山,吸收了大自然瑰丽动人的美好景色,使其豪迈奔放的性格在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流露,对权贵的谴责也表现出了游侠的仗义之情,而在友情的呵护上更是动情万分。他的独特视角与独特的游历是分不开的,他的坎坷,他的磨难,他的厄运,他在这一切独特的遭遇中默默承受着。所以,只有通过对开阔的和极具震撼力的山河中的自然景象的描绘才能刻录下他的经历,因而夸张手法便成了他最好的表达工具了。

一、探寻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重要作用

在李白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竟然用了一千多处的长修辞的手法。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榜样,其成就是卓尔不群的。

他曾追慕过《诗经》的现实主义思想,当遇到屈原的《楚辞》后更是仰慕不已。他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屈原的经历是何其的相似,但李白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把人生的经历融入作品中,作出很多极具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他继承了屈原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并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不断吸取生活中的一切浪漫意象,不断丰富圆润自己要表达的情怀,使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而又深邃的意境。他的夸张手法为其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也因为夸张手法的娴熟运用,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二、探寻李白诗歌大量使用夸张手法的主要理由

李白的人生经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的官场生活真正是大起大落,升官之时可谓爬到“顶”上,跌下之时,又进入“谷底”之渊了。在升升降降的遭遇中,他的思想由美好的梦想变成悲哀的现实。这样的经历,磨炼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他不再消沉,而是把思想释放到美好的河山景色之中。他被“黄鹤楼”的美震慑了,被“荆门”的辽阔吸住了,被“黄河”的水滋润了。“长河落日”“冰川雪景”“朝阳落日”“沉鱼落雁”全成了他笔下的情景,他被山河的美灌醉了。他满腔的感情像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来释放情怀,这个“火山口”就是诗歌,而最让他倾泻而出的便是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他东临碣石,西达大漠,把所见所闻化成了优美的诗歌!是的,是阅历、是遭遇、是坎坷的命运,成就了他寄托感情的载体—诗歌,也是他丰富的人生体会,成就了他独特的夸张艺术手法运用的巅峰。

三、在李白夸张手法的作品中漫游

在李白浩浩千余首作品中,大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后得知,他的夸张手法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1.运用比喻式的夸张手法

在《秋浦歌》中,他写得如此的真实,他的心灵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击,于是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慨叹;还有《望庐山瀑布》中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式的夸张修辞手法,“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的夸张,虽然一个是比喻自己的烦愁之长,一个是比喻瀑布的高,但都能深刻地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所传达出来的真实情感,也更恰当地流露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

2.用数字去夸张自己的所感所悟

李白由于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和超凡的想象力,在他的诗句中,运用数字进行夸张的修辞手法很具有代表性。比如,形容世界上最忧愁的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这首诗,开头便劈空而来:白发三千丈,这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情理,单看这一句似乎叫人无法理解。可是李白却接得很好,缘愁似个长。这么长的`白发原来是因为无边无尽的忧愁!李白用其独特的整体代换思想,用有形的头发把无形的愁绪代替出来。那么这个满头银发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里李白没有运用直接描述的方式,说这个人皱纹满面或是老态龙钟等,而是一种映射的思维,让自己面对着镜子,用镜像语言来间接表述镜子里的这个人怎么这么老了啊!再如,用“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来表现“我”与汪伦之间的情谊;用“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来形容庐山瀑布的壮观……

3.善于用夸张手法去表达环境

在《夜宿山寺》里,把自己的观感也写下来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哪句属真?哪句属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中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才华。“危楼”是真的,但“高百尺”又是真的吗?而“手可摘星辰”又是真的吗?“星辰”只有百尺高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诗人“不敢高声语”是真的。因为诗人的命运,曲折的人生之路,已到了不敢轻易说话的份儿上。他很担心自己的每一句话都会惊动“天上”的人,这个杨玉环。谁惹得起?所以,李白只有忍住内心所有忍不住想要说的话。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中,他变得不轻易大声说话,宁可化作细细的涓流,汇入诗歌的长河中去。与此相似的还有《蜀道难》中的路,怎么可以与“上青天”之路相比呢?是夸张?还是形容自己的官场之蜀道?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而且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1)通过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残暴、丑恶的敌人的憎恨和对苦难人民的同情: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2)通过奇妙的想象来表达真挚的友情和对长安的眷念: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金乡送韦八之西京》;(3)通过自然美景寻求精神的寄托,把大自然当作知心的朋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他这种在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中所产生的大胆的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诗人热烈的感情和愿望注入被描写的环境对象之中,使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诗意,从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四、论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成就

篇2: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李白,字太白,蜀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游历祖国的美好河山,吸收了大自然瑰丽动人的美好景色,使其豪迈奔放的性格在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流露,对权贵的谴责也表现出了游侠的仗义之情,而在友情的呵护上更是动情万分。他的独特视角与独特的游历是分不开的,他的坎坷,他的磨难,他的厄运,他在这一切独特的遭遇中默默承受着。所以,只有通过对开阔的和极具震撼力的山河中的自然景象的描绘才能刻录下他的经历,因而夸张手法便成了他最好的表达工具了。

一、探寻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重要意义

在李白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竟然用了一千多处的长修辞的手法。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榜样,其成就是卓尔不群的。

他曾追慕过《诗经》的现实主义思想,当遇到屈原的《楚辞》后更是仰慕不已。他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屈原的经历是何其的相似,但李白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把人生的经历融入作品中,作出很多极具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他继承了屈原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并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不断吸取生活中的一切浪漫意象,不断丰富圆润自己要表达的情怀,使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而又深邃的意境。他的夸张手法为其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也因为夸张手法的娴熟运用,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二、探寻李白诗歌大量使用夸张手法的主要原因

李白的人生经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的官场生活真正是大起大落,升官之时可谓爬到“顶”上,跌下之时,又进入“谷底”之渊了。在升升降降的遭遇中,他的思想由美好的梦想变成悲哀的现实。这样的经历,磨炼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他不再消沉,而是把思想释放到美好的河山景色之中。他被“黄鹤楼”的美震慑了,被“荆门”的辽阔吸住了,被“黄河”的水滋润了。“长河落日”“冰川雪景”“朝阳落日”“沉鱼落雁”全成了他笔下的情景,他被山河的美灌醉了。他满腔的感情像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来释放情怀,这个“火山口”就是诗歌,而最让他倾泻而出的便是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他东临碣石,西达大漠,把所见所闻化成了优美的诗歌!是的,是阅历、是遭遇、是坎坷的命运,成就了他寄托感情的载体―诗歌,也是他丰富的人生体会,成就了他独特的夸张艺术手法运用的巅峰。

三、在李白夸张手法的作品中漫游

在李白浩浩千余首作品中,大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后得知,他的夸张手法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1.运用比喻式的夸张手法

在《秋浦歌》中,他写得如此的真实,他的心灵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击,于是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慨叹;还有《望庐山瀑布》中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式的夸张修辞手法,“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的夸张,虽然一个是比喻自己的烦愁之长,一个是比喻瀑布的高,但都能深刻地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所传达出来的真实情感,也更恰当地流露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

2.用数字去夸张自己的所感所悟

李白由于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和超凡的想象力,在他的诗句中,运用数字进行夸张的修辞手法很具有代表性。比如,形容世界上最忧愁的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这首诗,开头便劈空而来:白发三千丈,这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情理,单看这一句似乎叫人无法理解。可是李白却接得很好,缘愁似个长。这么长的白发原来是因为无边无尽的忧愁!李白用其独特的整体代换思想,用有形的头发把无形的愁绪代替出来。那么这个满头银发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里李白没有运用直接描述的方式,说这个人皱纹满面或是老态龙钟等,而是一种映射的思维,让自己面对着镜子,用镜像语言来间接表述镜子里的这个人怎么这么老了啊!再如,用“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来表现“我”与汪伦之间的情谊;用“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来形容庐山瀑布的壮观……

3.善于用夸张手法去表达环境

在《夜宿山寺》里,把自己的观感也写下来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哪句属真?哪句属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中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才华。“危楼”是真的,但“高百尺”又是真的吗?而“手可摘星辰”又是真的吗?“星辰”只有百尺高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诗人“不敢高声语”是真的。因为诗人的命运,曲折的人生之路,已到了不敢轻易说话的份儿上。他很担心自己的每一句话都会惊动“天上”的人,这个杨玉环。谁惹得起?所以,李白只有忍住内心所有忍不住想要说的话。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中,他变得不轻易大声说话,宁可化作细细的涓流,汇入诗歌的长河中去。与此相似的还有《蜀道难》中的路,怎么可以与“上青天”之路相比呢?是夸张?还是形容自己的官场之蜀道?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而且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1)通过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残暴、丑恶的敌人的憎恨和对苦难人民的同情: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2)通过奇妙的想象来表达真挚的友情和对长安的眷念: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金乡送韦八之西京》;(3)通过自然美景寻求精神的寄托,把大自然当作知心的朋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他这种在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中所产生的大胆的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诗人热烈的感情和愿望注入被描写的环境对象之中,使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诗意,从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四、论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成就

李白的诗为人们创造了一系列梦幻般既现实又虚假的世界,既有无比开阔的意境美,也有五彩缤纷的色彩美,还有大气磅礴的气势美和美如音乐的节奏美。

1.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意境美

李白不但善于写景,而且更能为人们制造出梦中之美景。在《送友人》中,有“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里的“青山”“白水”美如仙境,因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又创造了一个具有极其开阔空间感的优美景色。在青山白水中,还加上落日的余晖及白云落天的映衬,这不是美不胜收的思念之情之景的真实写照吗?只有这样的景才可以容得下这个忧郁而不羁的灵魂。

更让人留恋和展开联想的是这首《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样开阔无边的景,这样气吞山河不可多得的构想,使人生出无尽的遐想:山在曲折环绕中突现奇境,江水悄悄地进入到另外一个让人迷恋的大千世界,留住了友人的情,却留不住这滔滔而逝的江水。人生难以预测,风景也同样难以把握!再看他制造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境,月下的镜可照古人吗?还是天上的月可以照见古人?云里是否会制造楼阁出来呢?或者一切都只是梦境?但无论怎样,他为我们在诗歌的领域中用奇幻的想象绚烂的境制造了一幅世外一样的桃源生活景。也只有这样美的境,才可以容得下一个孤独而受伤的灵魂!

2.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色彩美

在李白的诗歌中,永远抹不掉的色彩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有绿色、青色、白色、紫色等,让人觉得他的诗可以绘画,甚至诗便是画。在《春思》中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草成了碧丝,桑也成了绿枝,映入你视线的.是一幅少妇桑蚕图的真实写照,其优美柔和的绿色便占据视线了。而在《下终南山终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也写到绿色的句子――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给人的感觉还是绿色与青色!如果累了,换一种颜色便有了“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读他的诗你的视觉永远不会疲劳,他的夸张永远不会失去真实,他的真实永远在夸张的范围之内。

当然,在他的夸张艺术手法中,还有很多色彩艳丽的句子。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的云彩,诗中的寺宇,都是有颜色的,还是一种耐人想象的色彩。他的诗生命力很强,一切都赋予了极强烈的色彩,因而使一切变得更有生命力了。

3.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气势美

李白的诗,很多都是大气磅礴、气贯如虹的佳句,为其作品增添一种大气的风格。

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最为突出其大气的风格。虽然是夸张,但不失一种独特的空旷之美,大气之美。另外还有类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豪气冲天的句子比比皆是。

4.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节奏美

也许是受了《诗经》与《楚辞》的影响,在李白的诗中很多使用夸张手法的句子都具有极强的节奏美,其中被人写进歌词里的名句便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句。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是具有节奏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种能配乐的诗是可以让他成为一个配乐高手了。

这种种的成就,不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人便可以做到的,相反,他是经历了一般人无法经历的种种际遇才深有体会的。他交友是如此之真,待人是如此的诚,做事是如此的直率认真,生活才会如此的多姿多彩!他对夸张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完美的境地,矗起了一道让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巨人,是我们后人学习夸张修辞格的楷模。是李白成就了他的诗,也是夸张手法的运用,造就了一个浪漫主义的精英之才――“诗仙”,他创造的艺术之美将继续走向未来的艺术领域。

畅谈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篇3: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

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贡献首先是把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高峰,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想象,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李白诗歌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真正能做到“笼天地于袖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达到出神入化。丰富的想象给艺术构思插上了翅膀。他惊人的想象力和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分不开的。李白诗歌夸张手法的常用方式有这样几种:

一、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扩大夸张在李白诗歌中最为突出,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的首句“白发三千丈”,劈空而来,似大河奔流。从手法上讲,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样,都是以“三”、“九”等表示众多的虚数进行夸张。“白发”长至“三千丈”,比“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瀑布还要多十倍,此句虽悖于事理,却含有至情,是诗人借白发之长来表自己愁思之深,它如雷霆,如潮涌,一下子便抓住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悬念。这类夸张在李白诗歌里还有很多,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用“雪花大如席”的夸张突出燕地奇寒,风光奇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这两句描写轻舟在那万重山急流中飞驰的轻快迅速——轻舟在江上驶,猿猴在岸上啼,只觉得江水两岸的猿声仍在耳中不停地啼着,而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李白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轻舟的飞快,从中可以体会到李白获赦后轻松愉快的心情。“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上云乐》)这些都是扩大夸张的典范。李白诗中缩小夸张虽不及扩大夸张多,但为数也不少。如: “楼船一举**静,汉江翻为雁鹜池。”(《永王东巡歌》),说浩荡的长江水和汉水,对于永王李粼来说,只等于一个小小的雁鹬池。这是对李粼军威之盛,地盘之广的一种歌颂,抒发了自己希求效力于消灭安史叛军,平定中原的爱国理想,气概豪壮。“谁道此水广,犹如一匹练。”(《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浩瀚的汉水犹如一匹白绢,这都是空间方面的极度缩小。其它如:“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等。夸张手法的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它可以使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鲜明,可以使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得更突出,可以把自然界的景物描绘得更生动、更形象。所以,夸张这种手法在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作家手里使用得更多。

二、夸张和想象的结合

李白常把奇特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至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些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的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在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我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蜀道难》中诗人更是以雄健奔放的笔调、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蜀地山川的雄奇险要。这首诗里充满了大胆的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夸张之辞在诗中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贯串全篇的旋律。此外,蜀山之高,可以迫使驾驶着太阳神车的六龙望而却步;这样的高山,就算是极善飞翔的黄鹤也不能越过,猿猴想攀援更是徒唤奈何。这里的山势那样的高峻,以至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天穹上的星辰,真是令人吓得气都喘不过来……这些突兀雄奇的想象、夸张,使得蜀山之高、蜀道之难被渲染得非常形象、非常突出,诗人的浪漫情感也被表现得非常强烈、非常动人。

三、夸张与比喻连用

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是李白书写炽热感情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两句不但夸张奇特,气势宏伟,而且比喻新奇、恰切,以有形比喻无形,化抽象为具体,变悖理为合理,因而在艺术的真实中产生了强烈的魅力,令人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描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银色的瀑布,飞一般往下奔流,一泻直落三千里,令人感觉仿佛是银河从那九重天的顶高处直落而下似的。诗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极写瀑布的高,水流的猛和流泉的白,是写瀑布壮丽景观的名句,充满着浪漫主义色调,充分表现了李白纵横不羁的豪气。另如“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等,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

李白诗中的夸张虽然奇特得惊人,却是合乎情理,有现实依据的,既是极度的夸张,有是高度的真实。由于李白充分发挥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从而使他的诗歌气势磅礴,壮丽多姿,如天风海涛,不可羁绊、不可束缚,成为浪漫主义的典范。

篇4:李白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特色

一、鲜明的个性,时代的强音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具有洒脱不羁的气质、傲岸不屈的性格;又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是一个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他的诗歌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抒发强烈的、鲜明的独创性。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之乱时,他又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了他强烈的愤怒。他在书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

上述种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李白正因为如此,他的情感的宣泄,从不顾及理性的规范,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任凭激情随着笔端流淌。

二、丰富的想象,豪迈的情怀

李白诗歌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发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蜀道难》就是这样的诗篇,这首诗一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破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跌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艰险,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气势雄伟的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河山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炽热感情所常见的艺术手法。有时既用夸张又用比喻,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 (《北风行》)都是夸张、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思念子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的夸张,寄予明月,更是奇特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三、澎湃的激情,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语言清新,不加雕饰,特别是对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贡献最大,被后人誉为“诗仙”。盛唐诗歌的气韵、情韵、神韵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白的歌行体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定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的境界,充分体现出盛唐诗歌的神韵来。就是写比较小的场面,他也能立足眼底,想到天外。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中山问答》。李白的七言古诗充分展示了李白狂放自信的个性特征和豪放飘逸的诗歌风貌,也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骨气端翔、壮大奇伟、蓬勃向上的阳刚之美。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是不可重复的,却不是唯一的,就像我们既赞美松柏的挺拔又欣赏牡丹的富丽,既神往于水仙的淡雅又向往于玫瑰的鲜艳一样,我们赞美我国诗歌史上杰出诗人们的各种风格,赞美百花竞艳,更欣赏李白的诗作给人的飘逸、豪迈的感觉。 一个作家能通过某一体裁充分显示其创作个性,就带来了这种文体的风格,就能扬长避短、形成优势,正如“善舞剑”的应该有“剑风”、“善舞刀”的应该有“刀风”一样,读诗与读小说的感受是截然有别的。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正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造就了其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篇5: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强烈的浪漫主义,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清新俊逸的语言

3、多种体裁的.运用

强烈的浪漫主义,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李白《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具有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

2,运用神话、想象、夸张等表现手法。

神话、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等

《梁甫吟》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天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

夸张: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抽刀断水水更流”

3,感情瞬息万变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清新俊逸的语言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代表作:《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多种体裁的运用

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是七古、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李白的影响

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篇6:《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月,今作流相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象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又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

【阅读问题及答案】

1.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

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

2.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

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参考答案:

1.A

2.B(不符合生活常理,但在艺术上却是可取的。)

3.C(C “千里目”运用了夸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