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m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8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 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犹蒙矜育 矜:怜悯
B. 不矜名节 矜:夸耀
C. 听臣微志 听:听见
D. 日薄西山 薄:迫近
10.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篇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阅读答案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谨拜表以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②与③相同,①与④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②与③相同,①与④相同
1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2. 《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下列不能体现孝心的一项是
A.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B. 区区不能废远
C.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D.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译文:
⑵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参考答案:
9.C
10.B 11.B 12.A
13.⑴我受到过分的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
⑵我(将来只要)活着就愿意献出生命(为国出力),死了也愿意报答陛下的恩惠。
篇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怜悯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夸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别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尽
15.下列句中的以与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2分)
A.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B.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谨拜表以闻
16.下列四项中能打动皇帝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2分)
A.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参考答案:
14.C 15.C 16.C
17.①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②我活着当以掉脑袋,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恩情。

篇4:贺圣朝留别阅读答案-贺圣朝留别翻译
贺圣朝留别阅读答案-贺圣朝留别翻译
贺圣朝留别阅读答案_贺圣朝留别翻译,本首诗写了与友人分手的离愁别绪。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贺圣朝留别原文:
贺圣朝・留别
叶清臣
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②。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贺圣朝留别字词解释:
①绿醑:美酒。②诉:辞酒。
贺圣朝留别翻译:
斟满淡绿色的美酒,请您再住几日,不要就这样匆匆离去。剩下的三分春色,二分都是离愁别绪,一分又充满了凄风苦雨。
年年都见花开花谢,相思之情又有多少呢?就让我们高歌畅饮,不要谈论伤感之事。明年牡丹盛开的时候,不知我们会在哪里相逢?
贺圣朝留别阅读答案:
试题:
(1)对“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进行赏析。(4分)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4分)
答案:
(1)采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其中的“二分”是“愁”,“D分”是“风雨”。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2分)词人用巧妙的构思来写出了与挚友分别时的愁绪。(1分)(答出“化虚为实”“巧用数字”分析得当也可)
(2)①与友人惜别的感伤;②珍惜相聚及时行乐的豪放旷达;③对前途未卜的忧虑;④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贺圣朝留别创作背景:无
贺圣朝留别赏析:
这首词大约是作者在北宋首都汴京留别友人之作。在筵宴上,作者怀着依依不舍的深情,满斟翠绿色的美酒,殷勤地劝友人多喝几杯,不要匆匆归去,因为别易会难。时值暮春多风多雨之时,总共三分春色,其中二分是忧愁,一分是风雨。此情此景,多么使人难堪。暮春是牡丹花开放的季节,但它容光短暂,从开放到凋谢,没有多少时间。既然好花不长开,机会难得,还是放声高歌,畅饮美酒,休去诉说离愁别绪吧。只是不知道明年今日牡丹花开放时节,能在何处重逢。此篇虽写离愁别恨,但它不像许多婉约派词作那样写愁恨掩抑低沉,凄伤欲绝。篇中不但有豁达乐观的话,而且全篇语言刚健,笔调雄浑,在惆帐的别情背后,透器出一股豪迈开朗的气息。
上片开篇用春色、离愁、风雨,构成了一幅离别图:阳春佳月,风雨凄凄,离愁万绪,为下片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虽然还是以词家习惯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描写离愁,但设想奇特,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颖巧妙的感觉。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而此处的“风雨”,只是表象,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这里写“风雨”,用的就是这种以景写情的笔法。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作者用笔,貌轻实重,饱和了作者的全部感情,确实是情景交融、情深意长。苏轼著名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句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大约即是从此处脱胎。
上片,由举杯挽留写到离别情怀,由外部行动而至内心感情,多为顺笔。下片则转折颇多。过片“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花开”句,用韩《谪仙怨》“花开花谢相思”句意,但作者只写“花开花谢”而不说“相思”,实际上“相思”已包容上片的离愁别绪之中。“都来几许”,是说这种相思总的算来会有多少,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的时序更迭、流年暗换的慨叹与迷惘,亦暗寓其中。这两句深化了上片的离愁。但作者马上又冲破了感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高歌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现出作者开朗豁达的胸怀。可是一想到别易会难,明年此际不知能否重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这首词先写离愁,继而排解宽慰,终写怅惘之情,曲折细致,语短情长。
个人资料:
叶清臣(1000─1049) 北宋名臣。字道卿,长洲人(今苏州市)。天圣二年(1024)榜眼。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迁太常丞,进直史馆。论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为仁宗采纳,仲淹等得近徙。同修起居注,权三司使。知永兴军时,修复三白渠,溉田六千顷,实绩显著,后人称颂。著作今存《述煮茶小品》等。皇v元年卒,年五十(一作四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篇5:以虫治虫阅读答案
课文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阅读试题:
1.在画线的文段中该停顿的地方用“//”隔开。
2.解释黑体字。
其喙有钳( )岁以大穰( )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 )
3.下列各组中的黑体字相同的两项是( )( )。
A.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B.而动如初 匠师如其言
C.以钳搏 以瓦布之
D.问塔动之因 其虫旧曾有之
E.旬日子方皆尽 人皆伏其精练
4.翻译: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 ”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 “ ”说明为数众多,用“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 ”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答案仅供参考:
1.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 嘴;年成;都,全;十天。
3. C、E。
4.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 方、千万蔽地、悉为两段、岁以大穰。
[以虫治虫阅读答案]
篇6:以虫治虫阅读及答案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古人谓之。
1、解释加粗的词。
(1)庆州界生子方虫( )
(2)千万蔽地( )
(3)悉为两段( )
(4)以钳搏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虫治虫中两个虫分别指什么?
指 和 ___。
4、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有很多办法,我们还需要生物防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界:地方,地区 蔽:遮盖 悉:全、都 以:用
2、十天以后子方虫全都被消灭了,年成因此大获丰收。
3、傍不肯 子方虫
4、需要,因为生物防治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又不污染环境,绿色环保,能够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7:以虫治虫阅读答案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古人谓之”。
1、解释加粗的词。
(1)庆州界生子方虫( )
(2)千万蔽地( )
(3)悉为两段( )
(4)以钳搏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虫治虫”中两个“虫”分别指什么?
指 和 ___。
4、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有很多办法,我们还需要生物防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界:地方,地区 蔽:遮盖 悉:全、都 以:用
2、十天以后子方虫全都被消灭了,年成因此大获丰收。
3、傍不肯 子方虫
4、需要,因为生物防治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又不污染环境,绿色环保,能够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实在是秋田的大害。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住了土地;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字词翻译
方:正
为:成为
之:的
一虫:一种昆虫
害:危害
其:它的
喙:嘴
蔽:遮盖
则:就
以:用
之:代指方虫
悉:都
为: 成为
皆:都
岁:年成,收成
以:因为
旬日:十天 陶奕甫A添加
大穰:大丰收
其:这样
旧:过去
曾:曾经
之:语气助词,无义
谓:叫
之:代指方这种虫的天敌
现实意义
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动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的害虫的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作物生产成品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篇8:《以虫治虫》阅读答案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在画线的文段中该停顿的地方用“//”隔开。
2.解释黑体字。
其喙有钳( )岁以大穰( )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 )
3.下列各组中的.黑体字相同的两项是( )( )。
A.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B.而动如初 匠师如其言
C.以钳搏 以瓦布之
D.问塔动之因 其虫旧曾有之
E.旬日子方皆尽 人皆伏其精练
4.翻译: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 ”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 “ ”说明为数众多,用“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 ”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篇9:《以虫治虫》阅读答案
1.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 嘴;年成;都,全;十天。
3. C、E。
4.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 方、千万蔽地、悉为两段、岁以大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