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论文利用课前预习开展鉴赏批注阅读的研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论文利用课前预习开展鉴赏批注阅读的研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论文利用课前预习开展鉴赏批注阅读的研究
论文利用课前预习开展鉴赏批注阅读的研究
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真正达到促进学生良好阅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但对预习作业一些学生敷衍了事,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预习时开展鉴赏批注阅读,使阅读教学走向自主、探究、高效。
一、鉴赏批注阅读
鉴赏式批注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中精妙准确的词语,传神优美的句子,富有哲理或感悟的语句进行批注。然后形成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互动式阅读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预习时自主鉴赏批注阅读的方法
1.对文中传神、精妙词语的鉴赏式批注对文中传神、精妙词语的鉴赏式批注,需要准确把握语境特征,填补语意空白,感知语言风格,从而全面把握其深刻含义。
(1)抓住传神词语进行阅读批注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一字”,往往传神地勾勒了人物形象、展示了人物内心活动或性格品质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批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传神的词语。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有:“从__中,我读出了__的父亲”。针对老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句子“他用两手攀着上面……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生预习时批注:“攀”“缩”“倾斜”传神地描写出老父亲爬月台时的费劲和努力。几个橘子,体现出父亲对“我”细致入微的照顾。爱就在我们身边,它不一定轰轰烈烈,但却是实实在在的。
(2)抓住修辞进行批注阅读
修辞能够点亮语言,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更通透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透过修辞的批注,理解文本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例如,在进行鲁迅《雪》的预习时,笔者指导学生抓住文中修辞,批注雪的特点。对“朔方雪花在纷飞之后……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一句,学生批注:北国雪气势磅礴。我仿佛看到了革命者的孤傲不屈、执着抗争的精神。
2.对文中真挚情感的鉴赏式批注
(1)抓住人物描写进行批注阅读
学生抓住人物描写,体会人物心理,作者情感,是深层解读文本的必要环节。例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布置学生在预习时圈点勾画出对父亲的各种描写,并进行批注。对“爸没说什么……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一句,学生批注:我读出了父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严而不厉的.爱,让我看到了父爱的温情。
(2)抓住融情与景进行批注阅读
“景随情移”,景色的描写能烘托出人物的心情。在批注中抓住情与景,能激发读者的无限想象。例如,在预习《芦花荡》时,我布置学生对小说中的景色描写进行勾画批注。对“他狠狠地敲打……正在迎风飘洒”一句,学生批注:迎风飘散的不仅是鲜嫩的紫色芦花,更是老人的自豪愉悦之情在迎风招展。
3.对“留白”进行鉴赏式批注
“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小说于情节留白处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增强了阅读魅力。例如,我布置的《泥人张》的预习作业:请大家想象省略的情节并补充,思考为什么作者使用留白。学生批注:海张五离开大观楼后的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杂货摊上,摆出了排排海张五的泥象贱卖。其中泥人张在家如何捏海张五的情节省略了;泥人张卖海张五时的表现也省略没写;海张五听到这件事后是如何的气急败坏的情节省略了……文中的这些省略恰恰丰富了我们的想象,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让我们领略到了泥人张的传奇色彩,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让我们通过预习环节的自主鉴赏阅读批注,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绚丽花朵!
参考文献:
[1]谭轶斌。中学语文参考[J]。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08)。
[2]邹春。阅读与鉴赏[J]。优化文本细读方法。提升语文学习能力,(11)。
[3]王锋。阅读与鉴赏[J]。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2011(08)。

篇2: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中学美术鉴赏的探讨的论文
关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中学美术鉴赏的探讨的论文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乡土文化即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方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大体分为三类,包括自然环境:指乡土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是供应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质;人文环境:指人类在乡土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和无形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社会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怀、团结、合作、包容等,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一、乡土资源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所起的作用
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人性理念。充分运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中学美术鉴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爱国爱家乡教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都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是地方民族文化中最为生动、本原、质朴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地方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传达着民族基本心理意识和美好愿望,凝聚着地方乡民的艺术创造及智慧才能,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作品,是浓浓乡情的最好表达。不仅可以理解地方先民健康、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增加现代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所以,乡土文化是最好的`爱国爱乡教育的素材之一。
2.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推进
任何一个版本的美术课程都不可能全面阐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历史文化,只有施教者在课程传授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将美术课与地方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增加对地方历史、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理解,才能将自己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认识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吸取地方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合理开发并传播乡土文化,更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
3.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融合
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传播乡土文化,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其教育目标;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乡土这块文化,使学生早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4.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城市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我们忽视了乡土这块可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致使一些弥足珍贵的乡土艺术及文化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比如贺州市贺街镇的临贺故城及贺州市瑶族民居,起始于西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然而到了近代,这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将面临失传。通过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地方乡土优秀文化,将美术学习与传统文化资源、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等联系起来,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感触身边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与经济有机的结合,更好地继承和传承。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乡土资源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唾手可得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把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融入校园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需要有载体来实现的,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则是有效的载体。把乡土文化融入校园,使其深入师生的心灵,遍及校园的角落,直至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成为学生耳闻目睹的活生生的题材。
2.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学科中教学
乡土文化是绘画、设计的原型和起源,并与其他学科互通曲款。而多门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文化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飞檐翘角马头墙,玉题干栏万字窗,素瓦灰墙斜山顶,龙头凤尾伴太阳”的建筑文化特点看似只与书法、绘画、设计、雕刻有关,其实它深深地联系着当地的历史、信仰与民俗。
3.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传承和交流
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搜集、整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美术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4.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审美教育
大工业时代隔绝了泥土芬芳,而乡土文化却与大自然、“活在当下”的日常生活彼此有机相融,因此能增加城市里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回归自然,认同乡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性”教材。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建构审美精神。乡土文化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灵性、有活力的美术,其中的生产工具、日用工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天然朴素的审美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乡土文化更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现实情境”。
总之,乡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给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机会。
篇3:对如何利用有效方式推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开展的研究分析论文
对如何利用有效方式推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开展的研究分析论文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展开,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高效课堂的开展。
一、促进语文学习趣味化,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好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所以,要想开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就需要从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着手,从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游戏。在语文课开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玩成语接龙、诗词接句等游戏性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欢乐。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二、把握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小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对象。因此,就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带动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去进行语文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与同学合作,促进学生实现协作性学习。除了强调学生主体性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助性作用。发挥教师的辅助性作用就需要让教师成为语文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尔文说:“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要想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开展,就需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方法,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
优化语文教学方法,就要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传授语文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时,就应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另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思、会思、善思,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是学生初次接收语文熏陶的重要阶段,是学生首次感受文学精华的第一阶段。因此,在推进语文高效课堂开展的进程中,就需要多给学生一丝鼓励,多给学生一些掌声,多给学生一份自信,从而在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提高的同时,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