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oliangfe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亲情是高贵的爱情美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亲情是高贵的爱情美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 亲情是高贵的爱情美文
亲情是高贵的爱情美文
当爱情告一段落的时候,爱情的去向不定,可能灰飞烟灭,可能升华为亲情。升华了的爱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妻子和丈夫的爱情,多年生活中相濡以沫,彼此依存,最终成为父母亲情的继承,变成下半生最近的亲人,这就是升华了的亲情。
但亲情不是爱情,人们还是要寻找爱情,所以人们要去婚外恋,寻找失落的激情,而此时的所谓爱情,不论如何发展,最后又如何走向,其结局无非两种:消亡或者变成亲情。
所以说,爱情不过是短暂的情感,永远与臆想中的爱情天遥地远,如果天生对爱情有着顽强的再生能力的话,一生中周而复始地发生爱情也不是什么难事。如此看来,实在没法给这种爱情冠以伟大的命名。
廊桥遗梦的爱情因为不能保存而变成理想,泰坦尼克的爱情因为突然中断而变成永恒,两种爱情无不是刚刚开始就走向结束。因为还没有消耗完,所以就成了永远的美丽。没有消耗的爱情都是很凄美的,不论是人为的`节制,还是一方的突然死亡。
所以,能守着婚姻的女人,是平静而智慧的女人,她们合理的把爱情化为亲情,为之负责,享受天伦之乐。她们清心寡欲,是好妻子,好母亲,也是好女人。当然,这中间也不乏愚笨的女人,但是,大智若愚和真正的愚笨在形式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需要有素材来满足自己流泪的欲望。所以有了一个女人守着在战争中失去性能力的男人一生的故事,可这里到底有多少爱情的成分?恐怕更多的是信念,是责任,而不是爱情,或者是另一种爱情的表达方式,是升华了的亲情。
不舍不弃的永远不会是爱情,只能是血肉相联的亲情。
篇2:善良是一种高贵美文
善良是一种高贵美文
我去新疆旅游,印象最深刻也是看到的最好的风景,是一个人的善良。
因天色将晚无法翻越天山,便投奔了一座蒙古包,迎接我们的是一位身着藏青色蒙古袍的中年妇女,袍子是旧的但非常洁净,束腰紧身,体态苗条轻捷,脸上却有着过多的与身材不相称的皱纹。这皱纹生硬地破坏了她的美貌、她的青春,但遮不住她的风韵,她的气质:善良、质朴、柔韧,露出意想不到的真挚和热情。她就是这座蒙古包的女主人格森。不一会她的儿子嘉甫回来了,他从骆驼背上卸下水桶,并随即向我们敬了下马酒。我们是擅自闯来的不速之客,但对格森一家来说,不速之客就是稀客,于是嘉甫杀羊,点火,格森把我们让进蒙古包,放上桌子,摆出奶豆、大馕,沏上奶茶。周围的邻居们看到格森家的炊烟,带着食品陆陆续续地都来了,他们有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还有一些儿童……很快,蒙古包里分成四摊,女人一桌,男人三桌。坐了这么多人,却并不显得拥挤,前面还有很大一块活动场地。这就是蒙古包的神奇之处,看上去不大,容积却很大,看似简单,实际并不简单,它体现了牧民世世代代的智慧。
敬酒仪式开始了,先由嘉甫敬酒,他开口一唱,我立刻被迷住了。他的音调高亢嘹亮,穿云裂帛;该低的时候又沉厚婉转,多姿多彩,带着天山的雄浑粗犷,和北疆草原的辽阔与优美。他脸上纯情切切,极为投入,好像不是在演唱,而是在诉说,这声音来自心灵,来自大自然,来自天堂。我听不懂他的歌词,但感觉得到情在被提升,心身在净化。他一首接一首地唱下去,酒敬到谁的面前,谁便一饮而尽。蒙古包里极为安静,只有他的歌声在激荡,无边的激情在漫溢,这歌声创造了一种罕见的气氛,把人带入一种感佩不已的境界。整个蒙古包里,男人们全都低着头,女人们满脸都是泪。身为主人的格森,哭着笑,笑着哭,泪如滚珠。同行的陶公在新疆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精通当地的多种民族语言,泪光闪闪地向我作着简单的讲解:嘉甫唱的是自己的身世,我是牧民的儿子,在草原上长大;母亲二十九岁守寡,抚养我们弟兄七个成人,吃尽万苦千辛……
格森的丈夫去世的'时候,大儿子只有十三岁,最小的儿子还在肚子里,放牧、带七个孩子、顾家、顾草场,更不要说一年两度的大搬家——迁场,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病,全压在一个年轻女人的身上。她有过悲痛欲绝的日子,也有过感到活不下去的时候,改嫁容易,做烈妇容易,做寡妇难,做寡妇并教子成人就更难了……这个世界太强硬,生活太强硬了,她一个女人没有能力去硬碰硬。她的高贵在于她的柔韧,善良成就了她强大的精神,她在这块草原上人缘特别好,所有的人都愿意结交她,愿意帮助她或接受她的帮助。她的善良构成了这片草原上最好的风景,她靠着这份善良和柔韧,终于守住了蒙古包,守住了儿子,守住了简单,守住了纯朴,于是也守住了自己赢来不易的幸福和欢乐。
嘉甫的大哥中专毕业后在州里成了个经理一类的人物,他的三弟是武警部队的战士,其余的弟弟们还在上学。只有他继承祖业成了地道的牧民。照顾母亲,支撑着这个不寻常的家庭。他已经二十四岁,准备明年春天结婚……格森那清美、柔弱而又强大的灵魂,令人炫目,令人敬重。她的款待和奉献是真心的,而且为对别人的款待和奉献感到快乐,神情虔诚而和顺,一言一行都有善良的内在境界做烘托,显出一种高贵的气质。这种善良正是灵魂的生命。让我不觉想起了成吉思汗的话:“世界上只有一个最好的女人,便是我的母亲。”
篇3:高贵是一种力量经典美文
高贵是一种力量经典美文
俄罗斯作家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写过一件事,一个年轻军官奉命去搜捕一个准备逃亡的波兰地主。到达他的庄园时,这名军官发现四门紧闭,似乎人去楼空,但职业的敏锐使他破门而入。不料,一个高大漂亮的女人站立在他的面前,默默地指着一个怀抱小姑娘的男子,十分沉静地问他是否要狠心地弄死他们。军官向她解释如何奉命行事,可女人的双目一刻不离地逼视着他,他不知所措:“那我该怎么办?”女人以不容商量的语气发出了命令:“你下去告诉他们,这里没有人。”不出两个小时,这一家人就离开了小屋,偷越国境,到达了安全的`地方。
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提篮桥女监也出现过类似的一幕。男友来探监,为林昭过生日。那时的林昭头发已经花白,干枯如草,但额头和双眸放射出圣洁的光芒。在监狱接见室内,她吃着男友送去的蛋糕,口干难以下咽,她看也不看狱卒一眼,高贵地命令道:“给我倒杯水!”结果没有人敢怠慢,她立刻就得到了水。林昭和那个波兰女人能成功得到良知的回应,显然是借助了高贵的力量。她们瞬间击垮了职务者的防线,使良心得以突围。
高贵是一种力量。某一瞬间的高贵,会让人类角色的外壳失去作用,埋在心底的良知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决断。如同每次看到公共汽车上“站起来你就是一棵树”的公益广告,次次都有站起来的冲动,我知道那是高贵的姿态。当一个人凛然不可侵犯的时候,他表现的也是那种高贵的姿态。陈寅恪的不合作是一种高贵,胡适的合作但不合污同样是一种高贵。
高贵之所以是一种力量,因它总是生根在真理的磐石上,任凭风浪起。无理的傲慢不是高贵,以势凌人也不是高贵。高贵的姿态永无定型。美国黑人罗莎·帕克斯太太在公共汽车上公然藐视种族隔离的法律、坐着而不想站起来是一种高贵;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跪着也是一种高贵。
高贵昭示的是思想的姿态,高贵凝聚的是真理的力量。高贵的普遍出现,必须要等到公民社会来临的那一日。而在此之前,高贵只能是少数高贵者的姿态。
篇4: 高贵是一种气质美文
高贵是一种气质美文
晚年庄世平就把两家银行无偿交给国家。庄世平也体现出了一种高贵:对国家、民族的赤诚。
一直喜欢一个词:高贵,就像一只细细滑滑的手掌喜欢温润的玉一样。这种发自内心的欣悦,无需谁的动员,也绝对无视别人的反对。当然,我也很容易被一些人的高贵之举感动。
在20xx年夏季发生的洪灾中,重庆退休教师李明素置自家8万元的货物于不顾,组织家人救助了32名正处于洪水围困中的乡亲,终于使他们脱离险境。在我心中,李明素是高贵的,这种高贵指向的是大仁大义。
香港银行家庄世平极富经营头脑,他先后创办了南洋商业银行和澳门南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成立十年时,业务量就与各大银行并驾齐驱。然而,晚年庄世平就把两家银行无偿交给国家。庄世平也体现出了一种高贵:对国家、民族的赤诚。
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则以对真理的执着宣示了自己的高贵。当年马寅初因为《新人口论》受到围攻,在极其不利的局面下,他却发表了如下言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我虽年近八十,寡不敌众,自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服而不是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我个人被批判是小事,没什么,不过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几十年以后,事实会说明我是对的。”后来,历史真的做了他忠实的证人。
高贵与富贵无关。富贵,首先立足于一个“富”字,说句通俗的话,就是你先得有钱。有了钱,你可以吃美食、穿华衣、住豪宅,可以一会儿旧金山一会儿法兰克福,与芸芸众生相异的贵气也就出来了。但高贵是偏于精神的,富人当然也可以通过自我舍弃的通道走向高贵,庄世平先生就是如此,然而,高贵在本质上却与财富无关,孕育它的土壤只能是无私、仁爱、正直、宽容、自律等等与人格相关的东西。一个富家小姐满身名牌、谈吐不凡,可为了抄近路,她把绿化带踩得一塌糊涂,一个乞丐满脸黑脏,举手投足没有半点气质,却将讨得的`一个馒头送给一个陌生的老年乞丐,你说谁的心灵更高贵?正因为高贵与权势、金钱、名誉没有多少关联,高贵的阶层构成才会如此丰富。
高贵是夏夜的和风,能驱散我们心头世俗的酷暑;高贵是冬天的篝火,能温暖我们寒冷的路程。然而,高贵不可以进行批量生产,只可能成为手工活,生活中为自己打小算盘的人数量相对可观,这就决定了高贵并不具有金钱、物质享受这样广泛的号召力。我永远崇敬那些用心灵铺就道路、用终生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走向高贵的人。在这个物质化社会,高贵是我们向世界表达的最大最诚挚的敬意,也是世界记住我们的唯一的路径。
篇5:亲情是朱自清美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与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与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与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篇6:亲情是一部教科书美文
亲情是一部教科书美文
一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善于刺绣,她爱把日出、星空、荷花、彩霞等美好的景色,绣在家里的桌布上、枕巾上、床单上……我们这个贫穷的家,因有了母亲的刺绣的装点,亮丽了不少。
小时候,我最爱坐在母亲的身边,看她刺绣。一天,我把母亲绣的东西翻了过来,见背面布满的全是密密麻麻、曲曲扭扭各种颜色的线,杂乱无章,一点也不好看。
“妈妈,看你的刺绣,为什么正面看上去很美,而从背面看又不美了呢?”我不解地问母亲。母亲说:“孩子,如果做一件事,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还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那就把美丽的一面,留给别人。”
“把美丽的一面,留给别人。”母亲这诗意般的语言,像一粒金色的种子,从此播进了我幼小的心田。
二
我曾跟着母亲去单位。进入单位,要经过一扇门,门是推拉门,打开门,既可以推,也可以拉。但我观察到,母亲每次开门,却从不推门,而是拉门。
我问母亲,推门不是更方便吗?母亲说,对自己来说,推门当然更方便,但如果对面有人,推门不是很容易撞到别人吗?而拉门,既避免了撞到对面的人,还为对面的人开了门,这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吗?
无论到哪里,母亲的人缘都特别好。从母亲开门的细节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把方便的一面留给别人。
三
在我家乡,有一种习俗,谁家的人病了,熬药后所剩的药渣,都倒在路上,让别人去踩。据说,谁踩到了药渣,病人的病就会转移到谁的身上,而病人也就随之痊愈了。所以,奶奶总是叮嘱我,见路上的药渣,千万要绕着走,别去踩它。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多病,一直吃着中药。奶奶为爷爷熬好药后,偷偷地把药渣倒在地上,自己不停地在上面踩,踩完后,又把药渣全部包起来,挖个坑,把药渣埋进土里。奶奶这些古怪的行为,有一次被我发现了。我问奶奶,踩药渣不是会生病吗?奶奶怎么踩药渣呢?奶奶说,她想帮爷爷分担一点病过来,让爷爷少些痛苦。
为什么不把药渣倒在路上,让别人去踩,而要埋进土里呢?我又问奶奶。奶奶说,自家的人有病,不能不怀好心地让别人家的人也生病,更不能为了自家的人病好起来,而把病痛和灾害转移到别人家去。
利人可以损己,但利己不可以损人,奶奶这种朴素的`善良观,一直影响着我。
四
村前,有一棵梨树,梨子成熟的时候,就会有不少小伙伴爬到梨树上偷摘果子。每每看到他们总能从偷取中获得甜头,一次,我也不由起了“贼”心,见四处无人,便偷偷地爬上了那棵梨树,可刚爬到一半,就从树上掉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回到家里,奶奶见我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就问缘由。我见瞒不过去,就把偷摘梨子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
“你知道你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吗?”奶奶问。是呀,我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在小伙伴们中间,我上树的本领最强,从来没有从树上掉下过,可这次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呢?
“那棵梨树的树皮是不是很光滑?”奶奶问。奇怪,奶奶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树上长满了梨子,那是甜头多的地方,甜头多的地方,就有很多人奔着去,所以就有很多小孩子爬到树上去偷梨子,爬的人多了,树皮当然也就磨光滑了。在光滑的地方行走和出入,怎么不容易滑倒呢?”奶奶说。
过了一会儿,奶奶又问:“那棵梨树是咱们自家的吗?”“不是。”我说。“不是自家的东西,你去靠近它,你去偷取它,怎么会不心虚呢?心发虚,腿脚怎么不会发软呢?腿脚一发软,怎么不会从树上掉下来呢?所以,不是自家东西的地方,不可去靠近,否则,只会自寻烦恼,自找苦头。”
甜头多的地方,不可靠近;不是自家东西的地方,不可靠近。奶奶的话,我一直记着。
篇7:读书,是高贵的开始美文
这世上只有一种方法能叫人忘记一切烦忧和思虑重新获得心灵的安宁,那就是读书。
生活在人世间,粗茶淡饭,一日三餐,忙忙碌碌,年复一年,平凡而又平凡的人生像一汪死水,徒劳的拥抱着虚幻的天空云彩飞鸟和四季的变化,疲惫的灵魂就像一只野雁,一心渴望去飞翔,“双脚却牢牢地被束缚在原地。”
读书人心苦,尘俗纷扰,生死难明,失去了灵魂的支撑和平衡,却羞于喧之于口,涩于矫之于文,即不能披发嚎啕于市井,亦不能喋喋不休于人前,郁到极处,最能拯救心境于绝望之地的就是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