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在梦的远方林清玄阅读题的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在梦的远方林清玄阅读题的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林清玄《在梦的远方》阅读答案
阅读题:
1、这则故事从内容看,应该是什么体裁的作品?(2分)
2、阿土这个人土不土,为什么?阿呆这个人呆不呆,为什么?(4分)
3、“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穷光蛋”,作者借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3分)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1.寓言。
2.土,因为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呆,因为他有远见。
3.目光短浅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4.略。
篇2:在梦的远方 林清玄
在梦的远方 林清玄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在梦的远方 林清玄
有时候回想起来,我母亲对我们的期待,并不像父亲那样明显而长远。小时候我的身体差、毛病多,母亲对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建康,为了让我平安长大,母亲常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看医生,所以我童年时代对母亲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医生。
我不只是身体差,还常常发生意外,三岁的时候,我偷喝汽水,没想到汽水瓶里装的是“番仔油”(夜里点灯用的臭油),喝了一口顿时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了。母亲立即抱着我以跑一百公尺的速度到街上去找医生,那天是大年初二,医生全休假去了,母亲急得满眼泪,却毫无办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医生馆找到医生,他打了两个生鸡蛋给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张开了,直到你张开眼睛,我也在医院昏了过去了。”母亲一直到现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还心有余悸,好像捡回一个儿子。听说那一天她为了抱我看医生,跑了将近十公里。
四岁那一年,我从桌子上跳下时跌倒,撞到母亲的缝纫机铁脚,后脑壳整个撞裂了,母亲正在厨房里煮饭。我自己挣扎站起来叫母亲,母亲从厨房跑出来。
“那时,你从头到脚,全身是血,我看到第一眼,浮起心头的一个念头是:这个囡仔无救了。幸好你爸爸在家,坐他的脚踏车去医院,我抱你坐在后座,一手捏住脖子上的血管,到医院时我也全身是血,立即推进手术房,推出来时你叫了一声妈妈,呀!呀!我的囡仔活了,我的囡仔回来了……我那时才感谢得流下泪来。”母亲说这段时,喜欢把我的头发撩起,看我的耳后,那里有一道二十公分长的疤痕,像蜈蚣盘据着,听说我摔了那一次,聪明了不少。
由于我体弱,母亲只要听到什么补药或草药吃了可以使孩子身体好,就会不远千里去求药方,抓药来给我补身体,可能是补得太厉害,我六岁的时候竟得了疝气,时常痛得在地上打滚,哭得死去活来。“那一阵子,只要听说哪里有先生、有好药,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两年,什么医生都看过了,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好不了。有一天有一个你爸爸的朋友来,说开刀可以治疝气,虽然我们对西医没信心,还是送去开刀了,开一刀,一个星期就好了。早知道这样,两年前送你去开刀,不必吃那么多的苦。”母亲说吃那么多的苦,当然是指我而言,因为她们那时代的妈妈,是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
过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儿麻痹,一星期就过世了,这对母亲是个严重的打击,由于我和大弟年龄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爱都转到我的身上,对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并且在那几年,对我特别溺爱。
例如,那时候家里穷,吃鸡蛋不像现在的小孩可以吃一个,而是一个鸡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母亲切白煮鸡蛋有特别方法,她不用刀子,而是用车衣服的白棉线,往往可以切到四片同样大,然后像宝贝一样分给我们,每次吃鸡蛋,她常背地里多给我一片。有时候很不容易吃苹果,一个苹果切十二片,她也会给我两片。有斩鸡,她总会留一碗鸡汤给我。
可能是母亲的照顾周到,我的身体竟然奇迹似的好起来,变得非常健康,常常两三年都不生病,功课也变得十分好,很少读到第二名,我母亲常说:“你小时候读了第二名,自己就跑到香蕉园躲起来哭,要哭到天黑才回家,真是死脑筋,第二名不是很好了吗?”
但身体好、功课好,母亲并不是就没有烦恼,那时我个性古怪,很少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都是自己一个人玩,有时自己玩一整天,自言自语,即使是玩杀刀,也时常一人扮两角,一正一邪互相对打,而且常不小心让匪徒打败了警察。然后自己蹲在田岸上哭。幸好那时候心理医生没有现在发达,否则我一定早被送去了。
“那时庄稼囡仔很少像你这样独来独往的,满脑子不知在想什么,有一次我看你坐在田岸上发呆,我就坐在后面看你,那样看了一下午,后来我忍不住流泪,心想:这个孤怪囡仔,长大后不知要给我们变出什么出头,就是这个念头也让我伤心不已。后来天黑,你从外面回来,我问你:‘你一个人坐在田岸上想什么?’你说‘我在等煮饭花开,等到花开我就回来了。’这真是奇怪,我养一手孩子,从来没有一个坐着等花开的。”母亲回忆着我童年一个片段,煮饭花就是紫茉莉,总是在黄昏时盛开,我第一次听到它是黄昏开时不相信,就坐一下午等它开。
不过,母亲的担心没有太久,因为不久有一个江湖术士到我们镇上,母亲先拿大弟的八字给他排,他一排完就说:“这个孩子已经不在世上了,可惜是个在大富大贵的命,如果给一个有权势的人做儿子,就不会夭折了。”母亲听了大为佩服,就拿我的八字去算,算命的说:“这孩子小时候有点怪,不过,长大会做官,至少做到省议员。”母亲听了大为安心,当时在乡下做个省议员是很了不起的事,从此她对我的古怪不再介意,遇到有人对她说我个性怪异,她总是说:“小时候怪一点没什么要紧。”
偏偏在这个时候,我恢复了正常,小学五六年级交了好多好多朋友,每天和朋友混地一起,玩一般孩子的游戏,母亲反而担心:“唉呀!这个孩子做官无望了。”
我十五岁就离家到外地读书了,母亲因为会晕车,很少到我住的学校看我,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她常说:“出去好像丢掉,回来好像捡到。”但每次我回家,她总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拼命给我吃,然后在我的'背包塞满东西,我有一次回到学校,打开背包,发现里面有我们家种的香蕉、枣子;一罐奶粉、一包人参、一袋肉松;一包她炒的面茶、一串她绑的粽子,以及一罐她亲手淹渍的凤梨竹笋豆瓣酱……一些已经忘了。那时觉得东西多到可以开杂货店。
那时我住在学校,每次回家返回宿舍,和我一起的同学都说是小过年,因为母亲给我准备的东西,我一个人根本吃不完。一直到现在,我母亲还是这样,我一回家,她就把什么东西都塞进我的包包,就好像台北闹饥荒,什么都买不到一样,有一次我回到台北,发现包包特别重,打开一看,原来母亲在里面放了八罐汽水。我打电话给她,问她放那么多汽水做什么,她说:“我要给你们在飞机上喝呀!”
高中毕业后,我离家愈来愈远,每次回家要出来搭车,母亲一定放下手边的工作,陪我去搭车,抢着帮我付车钱,仿佛我还是个三岁的孩子。车子要开的时候,母亲都会倚在车站的栏杆向我挥手,那时我总会看见她眼中有泪光,看了令人心碎。
要写我的母亲是写不完的,我们家五个兄弟姊妹,只有大哥侍奉母亲,其他的都高飞远飏了,但一想到母亲,好像她就站在我们身边。
这一世我觉得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我如今想起母亲的种种因缘,也想到小时候她说的一人故事:
有两个朋友,一个叫阿呆,一个叫阿土,他们一起去旅行。
有一天来到海边,看到海中有一个岛,他们一起看着那座岛,因疲累而睡着了。夜里阿土做了一个梦,梦见对岸的岛上住了一位大富翁,在富翁的院子里有一株白茶花,白茶花树根下有一坛黄金,然后阿土的梦就醒了。
第二天,阿土把梦告诉阿呆,说完后叹一口气说:“可惜只是个梦!”
阿呆听了信以为真,说:“可不可以把你的梦卖给我?”阿土高兴极了,就把梦的权利卖给了阿呆。
阿呆买到梦以后就往那个岛上出发,阿土卖了梦就回家了。
到了岛上,阿呆发现果然住了一个大富翁,富翁的院子里果然种了许多茶树,他高兴极了,就留下做富翁的佣人,做了一年,只为了等待院子的茶花开。
第二年春天,茶花开了,可惜,所有的茶花都是红色,没有一株是白茶花。阿呆就在富翁家住了下来,等待一年又一年,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年的春天,院子里终于开出一棵白茶花。阿呆在白茶花树根掘下去,果然掘出一坛黄金,第二天他辞工回到故乡,成为故乡最富有的人。
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穷光蛋。
这是一个日本童话,母亲常说:“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她自己是个保守传统的乡村妇女,和一般乡村妇女没有两样,不过她鼓励我们要有梦想,并且懂得坚持,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
作家可能没有做官好,但对母亲是个全新的经验,成为作家的母亲,她对乡人谈起我时,为我小时候的多灾多难、古灵精怪全找到了答案。
篇3:林清玄《求好》阅读题及答案
林清玄《求好》阅读题及答案
求好
(台湾)林清玄
①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②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 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④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⑤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善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⑥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并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⑦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 生活品质的实相。进而使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品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⑧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⑨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⑩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⑾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 选自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文集
14.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观点。(2分)
▲
15.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
16.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2分)
▲
《求好》阅读答案
14.(2分) 社会需要求好精神(或者我们需要求好的精神或者个人和社会都需要求好的精神,才能追求生活的品质)
15.(3分) 举例论证(1分);论证了只要有求好的精神就可以有生活品质(2分)(或者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如答论证了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的观点,给1分)
16.(2分) 社会失去求好精神、失去对生活质量的判断力(1分),只好用所谓的名牌来肯定自我的生活质量,导致名牌泛滥(1分)。
篇4: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教学设想:
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母爱话题导入: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二、作者简介(创设情境)
欣赏作者林清玄的肖像图片,一方面引出温文尔雅的林清玄自信坚强的一面及其强烈的个性、远大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引出其创作风格,以此为本文教学作铺垫。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17岁开始发表作品,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本人长得没有文章漂亮。他头一次在大陆与读者见面时,林清玄自我介绍说:“想生在盛唐,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为台湾八小家;想长到一米八,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陈晓东,但很多人说我长得像达摩或十八罗汉;我儿子说,爸爸,你快成伟人了,因为《世界伟人传》上的伟人大多是秃头。”
三、整体感知——“读”
1.教师提示:采用自由读、抽查读、推荐读等形式,走进作品中,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与作者产生共鸣,自己受到感动。
2.学生进行交流,口述故事情节,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教师给予肯定鼓励,达成共识。
3.读完后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文章以什么为顺序?(时间)
*以什么为线索?(回忆)回忆了母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那么,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些故事?
(请大家翻开课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误喝香仔油,母亲救我一命。
②撞缝纫机脚险送命,母亲为我流泪。
③体弱大补得疝气,为我奔走两年。
④照顾无微不至,奇迹般健康起来。
⑤成绩好性格古怪,为我烦恼伤心。
⑥算命求得心安。
⑦离家在外求学远,担忧牵挂、惦念。
⑧讲述求梦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四、总结归纳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请珍爱这份
情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满怀信心地去描绘人生绚丽的图画。
五、课后作业
1.母爱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查找有关母爱的文章、诗词佳句。
2。认真读读日本童话,想想它给了你什么启示,请再找两个这样的哲理寓言故事,下节课讲给同学听。
篇5:《故乡在远方》阅读答案
《故乡在远方》阅读答案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嘤嘤。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披了亮晶晶的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塄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个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作者在写北大荒的生活前写了新会、洛舍、杭州这三个故乡,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几个故乡的共同特点。(4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2)我究竟来自何方?
3.为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4.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故乡在远方”有着怎样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4分)这三个故乡的景色都是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2分);但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感受却是陌生的、茫然的,甚至有些隔膜(2分)。
2.(6分) “我”同从小在那长大的杭州城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2分)因此对故乡在哪里产生了疑问。(1分)
(2)用疑问语气强烈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2分)引出下文追寻第二故乡一一精神家园的感悟。(1分)
3.(6分)运用了对比手法。(2分)作者将祖籍新会、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
事的美好与乡音的陌生、茫然、隔膜、格格不入的感受进行对比,(2分)同时又将这种感受与北大荒的景、物、人、事进行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从纤弱走向坚强和不断寻觅追求的过程。(2分)(如答“欲扬先抑”“逐层铺垫”等,言之成理亦可)
4.(6分)作者所认识的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2分)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更是自己在不断寻觅、创造着的能让人心灵安宁净化的精神家园,(2分)所以追求精神家园的脚步不会停止,更丰富的故乡——精神家园永远在远方。(2分)
篇6:故乡在远方阅读答案
故乡在远方阅读答案
(1)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2)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3)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4)我不知道。
(5)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潮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6)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7)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当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已的根性。
(8)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9)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10)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11)我究竟来自何方?
(12)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13)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14)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15)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16)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17)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18)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作者“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漂泊不定、浪迹天涯”,从而发出“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的疑问,正是这些疑问,使作者走上了对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
B.文中一共描绘了作者经历的四个故乡:祖籍广东新会、外婆家-江南小镇洛舍、出生地-杭州和献出青春岁月的北大荒。这些故乡中惟有北大荒给作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C.第(10)段作者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杭州的喜爱,但自十九岁离开后,作者渐渐感到这里不属于她,回家探亲有了“生人味”而显得格格不入。
D.在文中作者将冰天雪地的寒冷的北大荒与温馨、湿润的杭州城进行鲜明的对比,主要目的是想表达自己年轻时曾对出生地杭州产生过强烈的思念之情。
E.本文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作者借助于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对“故乡”的更深意义的探求。
17、在写北大荒生活前,作者写了新会、洛舍、杭州三个故乡,请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共同点。(4分)
18、身在城市,作者为何时时想起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4分)
19、作者笔下的“故乡”究竟指什么?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案:
16.BD(B“惟有北大荒”不妥;D项主要想表达北大荒对作者的磨砺,它使自己变得坚实起来,是自己的精神的家园。)
17.都在温暖的南方,景色都很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但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感受是陌生的,甚至有些隔膜。(4分)
18.因为那片北方的土地曾经是作者的第二故乡、作者的精神家园,那里的土地粗犷、质朴,融进了作者青春的血汗,并将纤弱的作者磨砺得柔韧、坚实起来。(4分)
19.①作者所说的故乡不仅指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更多是指一个曾留下自己奋斗足迹,能寄托和净化自己灵魂的精神家园。②作者笔下的杭州、洛舍、北大荒正是这样的地方。③现实生活中,不少打工者的生活使“背井离乡”成为一种常态,要想在流浪中不沉沦、不迷失自己,就要像作者一样不断奋斗,不断磨砺自己,让自己找到一种精神归属和感情寄托,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的故乡。(8分)
篇7:《林清玄的院子》阅读题答案
《林清玄的院子》阅读题答案
有两个朋友,一个叫阿呆,一个叫阿土,他们一起去旅行。
有一天来到海边,看到海中有一个岛,他们一起看着那座岛,因疲累而睡着了。夜里阿土做了一个梦,梦见对岸的岛上住着一个大富翁,在富翁的`院子里有一株白茶花,白茶花树根下有一坛黄金,然后阿土就醒了。
第二天,阿土把梦告诉阿呆,说完后叹一口气说:“可惜只是个梦!”
阿呆听了信以为真,说:“可不可以把你的梦卖给我?”阿土高兴极了,就把梦卖给了阿呆。阿呆买了梦以后,就住那个岛出发,阿土卖了梦就回家了。
到了岛上,阿呆发现果然住着一个大富翁,富翁的院子里果然种了许多茶树,他高兴极了,就留下做富翁的佣人。做了一年,只为了等待院子里的茶花开。第二年春天,茶花开了,可惜,所有的茶花都是红色的,没有一株是白茶花。阿呆就在富翁家住了下来,等待一年又一年,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年春天,院子里终于开出一棵白茶花。阿呆在白茶花树根下掘下去,果然掘出一坛黄金,第二天他辞工回到故乡,成为故乡最富有的人。
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穷光蛋。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
阅读题:
1、这则故事从内容看,应该是什么体裁的作品?(2分)
2、阿土这个人土不土,为什么?阿呆这个人呆不呆,为什么?(4分)
3、“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穷光蛋”,作者借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3分)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1.寓言。
2.土,因为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呆,因为他有远见。
3.目光短浅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4.略。
篇8:林清玄《玫瑰奇迹》阅读题及答案
《玫瑰奇迹》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品。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玫瑰奇迹
林清玄
有一天,突然兴起这样的念头:到台北我曾住过的旧居去看看!于是冒着满天的小雨出去,到了铜山街、罗斯福路、安和路,也去了景美的小巷、木栅的山庄、考试院旁的平房……
虽然我是用一种平常的态度去看,心中也忍不住波动,因为有一些房子换了邻居,有的改建大楼,有的则完全夷为平地了,站在雨中,我想起从前住在那些房子中的人声笑语,如真如幻,如今都流远了。
我觉得一个人活在这个时空里,只是偶然地与宇宙天地擦身而过,人与人的擦身是一刹那,人与房子的擦身是一眨眼,人与宇宙的擦身何尝不是弹指一挥间呢?我们寄居在宇宙之间,以为那是真实的,可是蓦然回首,发现只不过是一些梦的影子罢了。
A我们是寄居于时间大海洋边的`寄居蟹,踽踽终日,不断寻找着更大、更合适的壳,直到有一天,我们无力再走了,把壳还给世界。一开始就没有壳,到最后也归于空无,这是生命的实景,我与我的肉身只是淡淡地擦身而过。
我很喜欢一位朋友送我的对联,他写着:来是偶然,走是必然。
每天观望着滚滚红尘,想到这八个字,都使我怅然!
可是,人间的某些擦肩而过,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有情有义又有天真的心,就会发现生命没有比擦肩而过的一刻更美的。
我们在生命中的偶然擦肩,是因缘中最大的奇迹。世界原来就是这样充满奇迹,B.一朵玫瑰花自在开在山野,那是奇迹;被剪来在花市里被某一个人挑选,仍是奇迹;然后带着爱意送给另一个人,插在明亮的窗前,仍是奇迹。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对一朵玫瑰而言,生死虽是必然,在生与死的历程中,却有许多美丽的奇迹。
人生也是如此,每一个对当下因缘的注视,都是奇迹。
我在从前常买花的花店买了一朵鹅黄色的玫瑰,沿着敦化南路步行,对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微笑致意,就好像送玫瑰给他们一样。
我不可能送玫瑰给每一个人,那么,就让我用最诚挚的心、用微笑致意来代替我的玫瑰吧!我们在生命中的每一个相会也是偶然地擦肩而过,在我们相会的一弹指,我深信那就是生命最大、最美、最珍贵的奇迹!
哲思心语
1.文章标题“玫瑰奇迹”中的“奇迹”喻指什么?(2分)
2.文章第一、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3.“我很喜欢一位朋友送我的对联,他写着:来是偶然,走是必然。”这里的“来”和“走”具体指代什么内容?(4分)
4.生命中每天都充满着奇迹,请对文中画线B进行仿写,描写一下你生活中的奇迹.(3分)
世界原来就是这样充满奇迹,
5.从文章最后一段中可以看出,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那些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3分)
6.我们每个人都有对生命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请结合文章画线部分谈一下你对于生命的认识。(4分)
篇9:林清玄《玫瑰奇迹》阅读题及答案
1.奇迹指:指人与人相遇的那一刻产生的友谊
2.一,二段写了:人之渺小(如人的生命很短暂)。作用:为后文呼吁人们珍惜生命,珍惜朋友,珍惜情感等做铺垫,奠定了文章基调,为奇迹的诞生埋下伏笔。原创:
3.来指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走指人死了。
4.言之有理,注意句式的一致和递进关系。
5.我们应该善待他们,以真心相对,珍惜这次见面。
篇10:《林清玄访谈录节选》阅读题附答案
《林清玄访谈录节选》阅读题附答案
试题内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林清玄访谈录 (节选)《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相关链接】:
①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林清玄 《人生最美是清欢》
②观照文学哲学中的精神,沉默是重要的,因为“敛于中而发于外”,只有最坚挚的沉默后,才有最伟大的作品。这也便是朱子所说的“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如果未经深沉默想,所发出来的也一定是浮光掠影,不足为道了。
——林清玄 《灵性深处开莲花》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这篇访谈包括林清玄作品风格成因、作品热卖原因,林清玄对国学热的看法、对慢生活的理解、对出版界商业炒作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B. “清净心”“欢喜心”“平常心”“柔软心”是林清玄坚守的人生心态,也是他能写出那么清雅的文字的根本原因。
C.林清玄觉得作品受欢迎和被理解是两回事,受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欢迎无法预期,但让人读懂比受到欢迎更有意义。
D.访谈中记者提问方式多种多样,以直切主题、直接发问为主,兼有推问、旁问,形式上有是非问、特指问。
8.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失去快乐的成功没有多大意义,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而一旦忽视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自信。
C.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他认为周作人太喜欢掉书袋,缺少对古典的深沉默想,发出来的一点点意见是浮光掠影,不足为道的。
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E.对于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
9.从文本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
7、C(原文中并没有将作品受欢迎和被理解截然分开)
8、AD(选D项3分,选A项2分。B项“一旦忽视传统”不准确,原文是“完全放弃传统”; C曲解相关链接内容;E项“各种商业炒作现象”错,仅仅是出版界的商业炒作现象)
9、①清醒的人生认知。快乐比成功重要,提倡从容的慢生活态度——他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这两点。这对其清新淡雅的文字风格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②阅读名家名著。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
③新闻工作经历。受新闻从业经历的启发,写文章重点突出,文字浅显易懂。(每点2分)
篇11:林清玄《不落别处》阅读题及答案
林清玄《不落别处》阅读题及答案
不落别处
林清玄
⑴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⑵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⑶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⑷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⑸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⑹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⑺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⑻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⑼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⑽“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⑾“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⑿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⒀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⒁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X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⒂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X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⒃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⒄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⒅“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5.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⑴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6.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⑴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⑵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17.文中两次出现“一券在手,希望无穷”,分别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4分)
18.“不落别处”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四)17分
15 4分 第⑴段是对流浪老人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刻画了老人的形象,为下文做了铺垫,以老人外表的丑陋、怪异来反衬他内心的真诚、善良。
16 4分 ⑴“心安”表示内心感到安定、坦然,写出“我”对老人的同情,表现了“我”的善良。⑵“耐心”表示心里不急躁、不厌烦,写出“我”在默默享受着老人的友好情意,表达“我”对老人的尊重、理解。
17 4分 第一次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的祝福;第二次表达“我” 希望人人拥有好品质、传递人间真情的愿望。
18 5分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就是当下即悟(出自禅宗典故)。它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像流浪老人,虽然处境艰难,却真诚、善良。文章以此为题,表达了以善良体察善良、以真诚对待真诚的愿望(用热情、真诚、善良去温暖处于艰难处境中的人们)。
(意思对即可)
篇12:林清玄《白玉盅》阅读题及答案
1.(6分)①先写苦瓜的外表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②再写出吃苦瓜的经历,表达了由怕吃苦瓜到吃苦瓜是一种享受的情感变化;③最后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说明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道理。(每点2分,其中概括大意1分,情感1分)
2.(6分)①视觉、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用词准确、生动,抒发作者对苦瓜由衷的喜爱之情。
②衬托: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用白玉苦瓜比翠玉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放在白瓷盘里的切开的苦瓜红白相映。使苦瓜的质地颜色突出鲜明。
③比喻: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生动形象的再现了苦瓜的颜色质地。(每点2分)
3.(4分)不矛盾。“美丽的错误”是指它是最美的和最苦的结合;(2分)“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表现了作者人生的感悟: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2分)
4.(6分)表现了自己在田里看到颗颗白玉般苦瓜的喜悦激动之情,作者通过对苦瓜的描述,表明了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观点。(3分)与第②段照应(与前文的“白玉苦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文章的主旨。(3分,“照应”2分;如果答点明主旨或卒章显志不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