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ice1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篇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整理

1.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2.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3.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4.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5.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6.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7. 将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8.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9.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10.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11.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12.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3.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4.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15.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6.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17.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18.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19.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20.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21. 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

22.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23.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4.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25.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6.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27.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8.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9.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30.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31.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32.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33.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34.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35.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36.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37.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38.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9.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0.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41.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42.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43.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44.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45. 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

46.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47.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48.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

49.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0.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5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篇2:杜甫忧国忧民古诗与诗句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共6篇)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有关忧国忧民的诗——杜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的`内容,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爱之情和忧国忧民情怀。

篇3:杜甫忧国忧民古诗与诗句

1.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2.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3.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4.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5.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6.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7. 将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8.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9.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10.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11.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3.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4.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15.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6.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17.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18.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19.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20.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21. 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

22.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23.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4.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25.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6.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27.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8.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9.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30.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31.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32.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33.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34.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35.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36.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37.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38.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9.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0.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41.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42.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43.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44.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45. 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

46.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47.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48.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

49.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0.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篇4:忧国忧民的杜甫

忧国忧民的杜甫

史家只载一时事迹,诗家直显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浦起龙《读杜心解》

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元稹

浣花溪边,风景秀丽,林塘优美,细麦轻花,一派田园风光。这里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俗称“杜甫草堂”。“背郭堂成阴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鸟将数子,品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这就是杜甫结束了4年的颠簸生活后,对自己的安身之地所作的描述。草堂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安定寓所。

杜甫,字子美,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官僚家庭,杜甫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明将名儒,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而且官拜膳部员外郎。其父亲杜闲为衮州司马、奉天县令,母亲是当时著名学者崔融的女儿。在如此显赫的家庭里,杜甫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也曾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从小就下苦功读书,7岁学诗,15岁扬名。在35岁以前,他过着读书与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进仕作准备。20岁时他就结束书斋生活,开始他的漫游生活。他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天宝三年他与李白在洛阳相识,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随后在宋地他们又遇到高适,三位高才谈诗论文,携手同游,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一时期的《望岳》和《画鹰》表现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青春朝气。

天宝五年,杜甫志豪气壮地来到长安,准备一展平生抱负,但是等待他的却是冷酷严峻的现实。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因此杜甫在原本象征读书人出路的.科举之途上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后来几经周折他才得一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所谓右卫率福州曹参军。在此期间,杜甫作诗百余首,其中《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各种社会矛盾,展示了危机四伏、盛世将逝的国家政治形势,因而也就奠定了杜甫的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安史叛乱,时局剧变。杜甫携家逃难,先由奉先逃到白水,再由白水逃到鄜州。逃亡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也是他思想感受最丰富、最深刻的时期。随后,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则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让差役将自己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炽热灼人的情感互为表里、和谐统一。他特别注重铺陈手法的运用。这首杰作正是铺陈到底,全无比兴,但是由于诗人善于将自己的褒贬与爱憎、震惊与感叹、怨愤与怜悯、悲痛与无奈,全都溶入“有吏夜捉人”这一事件中,老翁翻墙、府吏发怒、老妇哭诉等等情节的具体描写,而未加任何主观议论,因而全诗显得形象逼真,情节感人,恰如一幕精品话剧,各个人物的举止声情真切可闻、历历在目。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6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在这卓绝千古的“三吏”“三别”中,杜甫以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以“诗史”特有的“实录”的笔墨,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百姓在经历叛军的催残后,又经受着官府大肆征兵的苦难;人民不满官府的凶残,却又忍受着痛苦承担起杀敌卫国的责任。漂泊西南时,杜甫仍然心系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悲欢,根据自己的见闻与感受,以炽热的情怀继续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以“安史之乱”为轴心展示出更广阔、更完整的历史面貌,完成了以“诗史”补充和修正史传的千秋重任。

杜甫是盛唐后期大乱年代造就的伟大诗人。他直面残酷的现实,客观真实地描绘了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面貌,同时在诗歌艺术方面,他转益多师,元稹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所以他兼有各家之所长,为后世诗歌树立起了不朽的典范,因而杜甫被尊为“诗圣”。

篇5:忧国忧民的诗句

忧国忧民的诗句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 王翰《凉州词》

2、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3、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

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 徐锡麟《出塞》

5、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7、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之蓝关》

8、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

9、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10、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

1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1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1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 陆游《病起书怀》

1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1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 谭嗣同《狱中题壁》

18、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1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2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2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3、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 于谦《立春日感怀》

2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25、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 儿》

26、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2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 李清照《乌江》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 愤》

3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3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32、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33、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过若松町》

34、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 丘迟《与陈伯之书》

35、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36、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3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 李百药《元景安传》

38、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3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4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岳飞

篇6: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忠君爱国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正是这样的“物性”,当事关国家之时,他不仅能够这样要求自己:“济时敢爱死”(《岁暮》),而且对于朋友他也能说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后者看来更难。所谓“严公”就是杜甫落难成都时全身心依靠的顶头上司严武。严武入朝有可能出任宰相,为这样有光辉前程的人物送行,帮忙或帮闲们大约要说尽人间的祝福话语的。我想聪明的今人更会如此。而杜甫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却讲了这样不吉利的话,而且讲得如此富于激情、掷地有声!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杜甫是着眼于民众群体的,当他感到皇帝这个独特的个体在违反他本应该代表的老百姓的利益时,便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皇帝。杜甫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这也是原始儒家所主张的为臣之道),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孔孟这些儒家的创始者们谈到君臣关系时,多是从相对关系着眼的。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强调臣子要绝对忠顺是法家。杜甫对“君”的批评的情绪化是不让于孟子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忆昔二首》):“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在“怨”之外,还有愤怒,然而它与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