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欢迎大家分享。

篇1:《“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
《“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和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是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与学习方式。它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也意味着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探索与交流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勤于练习,这种‘读、思、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评;拓展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和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是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与学习方式。
一、在《水的组成》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即知识目标是:(1)认识水的组成;(2)掌握单质、化合物、分解反应、物质的分类等基本概念。能力目标是:(1)了解人类认识的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是:(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过程中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实践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思考与交流活动
(1)查阅资料(老师在课前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上网查阅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①水在自然界分布在哪些位置?②水有哪些用途?③目前世界上水体的污染程度如何?④水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⑤目前我国政府是怎样解决水体的污染和缺水问题的?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3)学生:小组互评汇报,交流自己小组情况。
(4)教师:在小组汇报交流中注意及时点拨和纠正,并进行鼓励评价。
(5)教师:对学生汇报交流的问题归纳小结,并引出水的组成、水的测定、单质化合物等概念。
教师:在水自然界广泛分布着。水不仅在于地球上的江河湖泊中,还存在于空气中,在人体和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工业上需要水,万物生长需要水,人生活需要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没有水就没有世界。水的用途极为广泛,水的用途如此广大,水究竟有哪些奥秘?水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三、其次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精讲点评
(1)实验法:(电解水实验,学生实验)
实验器材:(水槽、试管,碳棒电极,电池,水)按教材的实验装置多组,学生分组进行。
教师指导:①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疏酸(增强水的导电性)。②今后同学们如果进行实验的话,不能用220伏的交流电(以防触电),只可用能直流电池。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不同电极上所产生的现象。
(2)列表比较法:(电解水实验产生现象及部分结论)
生产的现象得出的结论
(3)分析推断法:
分小组讨论后得出:①水通过电解生成了两种新的单质,即氢气和氧气;②水是一种化合物,是由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4)分析归纳法:
分小组讨论后得出:①水的组成可以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知;②水是一种物质,通过电解生成了两种不同于水的新物质,即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通电后 水(H20)→氢气(H2)+氧气(02)
四、再次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思维拓展,能力升华
(1)教师提问:①水这种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②水这种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为什么?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引出物质的分类、单质、化合物、物反应类型等概念。
(2)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②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③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叫分解反应。
思维拓展:电解水的实验中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为1比2,在标准状态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由两极上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算出两极上两者气体的质量比应该是多少?
能力升华
教师提问:①实验现象包括哪些方面?②我们是电解水又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①两极上有气泡产生;②在负极试管里产生的气体是正极的一倍;③正极试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④负极试管中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⑤在检验纯氢气时发现有尖锐爆鸣声则不纯,发出有轻微“噗”的`一声则较纯;⑥检验氧气时试管口向上(说明氧气比空气重),检验氢气时试管口向下(说明氢气比空气轻)。
分小组讨论小结:实验产生的气泡形成气体的体积比、带火星木条复燃、气体燃烧的颜色、检验氢气纯的声音、检验气体时试管口的朝向,都是我们有实验时应该注意观察的,由此可知,实验的现象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留心的观察和认真的实验。
五、最后巩固训练
(1)下列物质是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排列的是( )
A、水、空气、氧气 B、汞、冰、食盐水
C加碘食盐、二氧化锰、氢气D、氮气、氧化铝、氯酸钾
(2)由电解水实验可以看出,负正两极上的气体的体积约为2比1,在标准状态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氢气的密度为0.089g/L,通过计算得出正负两极气体质量比是多少?
(3)关于水的组成说中不正确的是( )
A.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B.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由水分子构成;D、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原子构成的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篇2: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这一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有赖于师生双方积极的影响和默契的配合。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读、验、讲、练”的教学方法,就是试图实现这种和谐统一的一种尝试。
一、读。
读书是学生吸收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识记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能力,我采取了如下的训练方法。
1.扶着走。学生开始不明白应该怎样读化学课本,教师可先示范,再领读,进而剖析课文中的词(特别是概念)或语句。如“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相同,反之,则化学性质不同;二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另外,化学上所说的微粒,一般指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这样“扶着走”,学生就可以逐渐摸到“读”书的门路了。
2.领着走。待学生初步具备“读”的能力后,教师应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阅读前,先提出阅读的重点和目的,较全面地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导下,读懂、读透。如我们在教第八章第一节时,拟定了如下阅读提纲:①为什么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的溶液能导电,而蔗糖、酒精等物质的溶液不能导电?②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③化合物溶液与金属单质其导电实质是否相同?④物质发生电离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3.撒手走。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相当程度后,教师就不必再拟订详尽的阅读提纲,而只需交待清楚目的、要求和重点,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了。阅读这一环节,不仅讲新课时可以用,复习课、实验课同样适用,而且可以贯穿学习化学的全过程。
二、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实验应被视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或边讲边实验,或读书后再实验,或实验后再读、讲,不论哪种形式,都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实验:第一是验证性实验。组织学生做好这些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经得起检验,受到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同时还能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第二是探索性实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习题或需用实验来解答的习题就属这一类。这一类实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但这类实验一般开始时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必须加以认真指导,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渐培养学生能独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三、讲。
讲课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关键的重要环节,但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认识过程。为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讲什么。教师讲解的内容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精讲,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吃透”教材和学生,这样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怎样讲。“启发式”和“引导式”的讲解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知识。
3.什么时候讲。教师必须把握讲解的最佳时机,才能取得较好的讲解效果。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讲解的时刻应该是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即对知识似懂非懂、急切地需要教师作结论的时候。
四、练。
练习是引导学生检查和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它在学生知识系统化中能起到组织作用,并能完成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这一环节,应着重注意两个问题。
1.练什么。练习的内容既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又要有一定的启迪思考作用,不是只凭死记硬背就可以解答的;要和学过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如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及其变化等。
2.怎样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在课上,也可在课外,既可书面,也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讨论等。要防止书面作业一种形式,更不要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四个环节要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切不可固定一个模式。
篇3: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这一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有赖于师生双方积极的影响和默契的配合。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读、验、讲、练”的教学方法,就是试图实现这种和谐统一的一种尝试。
一、读。
读书是学生吸收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识记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能力,我采取了如下的训练方法。
1.扶着走。学生开始不明白应该怎样读化学课本,教师可先示范,再领读,进而剖析课文中的`词(特别是概念)或语句。如“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相同,反之,则化学性质不同;二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另外,化学上所说的微粒,一般指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这样“扶着走”,学生就可以逐渐摸到“读”书的门路了。
2.领着走。待学生初步具备“读”的能力后,教师应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阅读前,先提出阅读的重点和目的,较全面地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导下,读懂、读透。如我们在教第八章第一节时,拟定了如下阅读提纲:①为什么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的溶液能导电,而蔗糖、酒精等物质的溶液不能导电?②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③化合物溶液与金属单质其导电实质是否相同?④物质发生电离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3.撒手走。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相当程度后,教师就不必再拟订详尽的阅读提纲,而只需交待清楚目的、要求和重点,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了。阅读这一环节,不仅讲新课时可以用,复习课、实验课同样适用,而且可以贯穿学习化学的全过程。
二、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实验应被视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或边讲边实验,或读书后再实验,或实验后再读、讲,不论哪种形式,都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实验:第一是验证性实验。组织学生做好这些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经得起检验,受到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同时还能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第二是探索性实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习题或需用实验来解答的习题就属这一类。这一类实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但这类实验一般开始时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必须加以认真指导,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渐培养学生能独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三、讲。
讲课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关键的重要环节,但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认识过程。为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讲什么。教师讲解的内容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精讲,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吃透”教材和学生,这样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
[1] [2]
篇4: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读思问练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读思问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其一,教师只顾照本宣科讲课,学生出现厌烦情绪,没有学习兴趣;其二,教师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学生就不能读懂课文的线索和知识,而单靠老师的讲述,学生较难记牢知识点;其三,教师不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不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会提高,就会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其四,教师不设计一些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学生就不能学会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其五,教师不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学生就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要点.
作 者:廖志立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高炉中学,湖南耒阳,421853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5: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论文
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论文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这一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有赖于师生双方积极的影响和默契的配合。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读、验、讲、练”的教学方法,就是试图实现这种和谐统一的一种尝试。
一、读。
读书是学生吸收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识记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能力,我采取了如下的训练方法。
1.扶着走。学生开始不明白应该怎样读化学课本,教师可先示范,再领读,进而剖析课文中的词(特别是概念)或语句。如“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相同,反之,则化学性质不同;二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另外,化学上所说的微粒,一般指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这样“扶着走”,学生就可以逐渐摸到“读”书的门路了。
2.领着走。待学生初步具备“读”的能力后,教师应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阅读前,先提出阅读的重点和目的,较全面地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导下,读懂、读透。如我们在教第八章第一节时,拟定了如下阅读提纲:①为什么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的溶液能导电,而蔗糖、酒精等物质的溶液不能导电?②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③化合物溶液与金属单质其导电实质是否相同?④物质发生电离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3.撒手走。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相当程度后,教师就不必再拟订详尽的阅读提纲,而只需交待清楚目的、要求和重点,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了。阅读这一环节,不仅讲新课时可以用,复习课、实验课同样适用,而且可以贯穿学习化学的全过程。
二、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实验应被视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或边讲边实验,或读书后再实验,或实验后再读、讲,不论哪种形式,都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实验:第一是验证性实验。组织学生做好这些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经得起检验,受到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同时还能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第二是探索性实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习题或需用实验来解答的习题就属这一类。这一类实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但这类实验一般开始时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必须加以认真指导,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渐培养学生能独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三、讲。
讲课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关键的重要环节,但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认识过程。为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讲什么。教师讲解的内容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精讲,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吃透”教材和学生,这样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怎样讲。“启发式”和“引导式”的讲解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知识。
3.什么时候讲。教师必须把握讲解的最佳时机,才能取得较好的讲解效果。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
[1] [2]
篇6:初一生物教学观思探读讲练的探讨
初一生物教学观思探读讲练的探讨
摘要 初一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转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时期.根据生物学课程特点,采用“观、思、探、读、讲、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探讨中图分类号 G633.91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一生物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此,笔者在初一生物教学中,采用了“观、思、探、读、讲、练”的课堂结构.
1观察是认识过程的基窗
观”就是观察.它是指有目的地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笔者在生物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1明确观察的目的与内容
教师按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和内容.例如,观察叶的形态时,让学生注意叶的形状、大孝组成、脉络分布的特点,叶在茎上的着生方式、排列情况,并思考叶的着生方式对于接受阳光的'照射有何重要意义等问题.
1.2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要按程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挂图或模型等都应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例如,观察根的结构程序应该是:先用肉眼观察学生自已培养的小麦根,再由根前端的根毛,找到根尖.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纵切片,按顺序找到根冠、生长点、伸长区、根毛区4部分,最后转入观察每个部分细胞结构特征,把结构与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2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
“思”就是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上叶的结构课时,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题.观察叶的表皮装片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各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又是怎样构成的?有何功能?
3探索是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探”就是探索.真正的人才不仅是单纯的具备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探索精神.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维,去发现.例如,在上种子的成分课时,先实验后讲课,让学生在探索种子成分的实验中,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动动手”、“动动脑”中获得感性知识,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1] [2]
篇7:初一生物教学观思探读讲练的探讨
初一生物教学观思探读讲练的探讨
摘要 初一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转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时期.根据生物学课程特点,采用“观、思、探、读、讲、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一生物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此,笔者在初一生物教学中,采用了“观、思、探、读、讲、练”的课堂结构.
1观察是认识过程的基窗
观”就是观察.它是指有目的地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笔者在生物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1明确观察的目的与内容
教师按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和内容.例如,观察叶的形态时,让学生注意叶的形状、大孝组成、脉络分布的特点,叶在茎上的着生方式、排列情况,并思考叶的着生方式对于接受阳光的照射有何重要意义等问题.
1.2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要按程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挂图或模型等都应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例如,观察根的结构程序应该是:先用肉眼观察学生自已培养的小麦根,再由根前端的根毛,找到根尖.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纵切片,按顺序找到根冠、生长点、伸长区、根毛区4部分,最后转入观察每个部分细胞结构特征,把结构与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2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
“思”就是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上叶的结构课时,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题.观察叶的表皮装片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各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又是怎样构成的?有何功能?
3探索是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探”就是探索.真正的人才不仅是单纯的具备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探索精神.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维,去发现.例如,在上种子的成分课时,先实验后讲课,让学生在探索种子成分的实验中,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动动手”、“动动脑”中获得感性知识,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因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智力和能力.
4阅读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读”就是阅读.通过“观、思、探、读”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使学生阅读课文时抓住重点、难点或关键内容,教师的提示起指导作用.例如在演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以后,教师不马上下结论,而是提出“根据实验结果和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课本中图Ⅰ―2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图解的理解”.经过提示,学生便更好地阅读课文和图解,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笔者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课外读”,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讲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讲”就是讲解.通过“观、思、探、读”,学生的学习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从而获得概念、原理等知识,并让学生发言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肯定.这样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分析综合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中图表很多,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图表,教师的点拨讲解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植物蒸腾作用全过程的图表时,关键是要弄清楚土壤中的水分是由根毛吸收而进入根的木质部,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6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目的
“练”就是练习.通过讲练结合可使知识再现,使学得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例如,在上叶的结构课时,学生通过挂图、模型和永久装片的观察,并带着思考题进行“观、思、探、读、讲”,掌握了叶的结构和功能,这时再要求学生用新鲜的叶制作临时切片观察,使学生在掌握“徒手切片”技能的同时又重现了叶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笔者认为“观、思、探、读、讲、练”这种课堂教学结构,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是切实可行的。
篇8:自读、启思、精讲、多练
自读、启思、精讲、多练
――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鹤壁矿中 田克志
课堂教学是传播和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目前教学方法改革中应着重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在我校校本教研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总结出“自读、启思、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结构,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自读,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读书、讨论、提问的阶段。一般安排在一节课开始的10分钟之内。由于现行教材知识起点不高,坡度小,可读性强,多数内容通过学生自读就可以解决教学要求的70%―80%左右,所以“自读”在一般水平的班级都可以实行。
在“自读”过程中,我都要按照大纲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结构,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给学生设计一些既突出重难点,又兼具社会性、趣味性的自学题目。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我在讲“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常言道“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还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请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在“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同一商品生产者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赔钱;生产同类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赔钱?”用这样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然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启发学生在“自读”时要大胆生疑,由疑惑引起思索,由思索产生学习动机。
“自读”时教师巡回检查,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疑难。但涉及到与教学要求密切相关需要统一讲解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则放到“精讲”阶段统一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达到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目的。学生自读时,老师巡视检查,也有效地预防了个别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解决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老师满堂灌、学生在捣蛋;老师费劲儿、学生没事儿”的烦人现象。
“启思”和“精讲”,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环节中的问题,以及教师精心讲授学生在“自读”时提出的问题的阶段,它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一般安排10~15分钟的时间。由于“自读”过程中学生对所设问题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考,同时教师也基本掌握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这时的课堂教学就有了针对性。“启思”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精讲”能使学生感到教师讲的正是他需要问的,讲在了学生心上,学生听得更用心了,达到了教和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多练,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并提出练习和思考题,辅导学生课堂练习,完成课堂教学的阶段,一般安排10~15分钟时间。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才能理解、记忆、巩固和融会贯通。
我们要求学生多练,但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和练又是一对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时,讲和练都不可偏废,而是要突出“精”字,必须以精讲来保证多练。在课堂练习题的编排上,要注意作到:第一,既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考虑到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多层次、多类型的练习题反复出现,但就一堂课来说,题型不宜过多过杂,要从本节课教学的实际出发。练习题不论从形式上或内容上讲,都要做到少而精。第三,课堂练习题不宜过难,一般以能解决本节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主,综合性强、难度大的题应放到学完一个章节或一篇课文之后再出现为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强求一致。就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自读、启思、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是我在高中教学中的粗浅体会,今后,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篇9:以思促读以读促思讲练结合随笔
以思促读以读促思讲练结合随笔
《秋天》一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语言优美生动,富有童趣,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堂上我采取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们充分地朗读课文。以思促读,以读促思,讲练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生活体验入手,激发情感
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调动情感体验,说说自己喜欢秋天的理由:“秋天天高云淡,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稻穗沉甸甸,像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秋天的景色最迷人……”并且进一步问: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你会怎么形容?“丰收。”“凉爽。”“美丽。”“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秋色宜人“……”
作者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在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随后,交流初读感受,说说作者笔下秋天的特点:“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热闹非凡”“……”,也顺理成章地了解课文主要写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细致观察,以练导教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又问: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
课文写到了很多秋天的风景,秋风、秋阳、秋色、球实、秋香等,你最喜欢什么呢?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选择,引导自读自悟。感情朗读,交流感悟,引导用“秋风来到了(什么地方),(什么)(怎么样了)”的句式来进行交流。
“秋风来到了小路旁,各种各样的野菊花盛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五彩斑斓,美不胜收。花儿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群群的小蜜蜂采蜜,蝴蝶在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秋风来到了草地上,五颜六色的野菊花盛开了,粉的似霞,红的'像火,白的如雪,黄的似金……走在草地上阵阵芳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秋风来到了果园里,各种各样的水果都成熟啦!那石榴笑得咧开了嘴,红红的苹果像孩子的红润的脸蛋,一只只柿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红灯笼。”
“秋风来到了田野里……”
感情朗读,慢慢品悟
在学到“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时,为了让学生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我问学生有什么不懂之处,然后从修辞手法上引导学生去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太阳更红更娇?空气更甜更好?”反复诵读,学生把握了文章要义,理解“空气的甜美”不在话下,理解“太阳更红更娇”还是有点难度。这时候,我请学生扩词,理解“娇”即“娇艳”。然后探究怎么会娇艳呢?
“秋天到了,各种果实都成熟了,稻穗、苹果、葡萄、玉米、高粱等,在秋阳的沐浴下,显得十分娇艳,惹人喜爱。”
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秋风的特点,感受人们愉快的心情,想象在秋天的田野上挥洒汗水辛勤劳动的情景。学生触摸到了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朗读起来便多了些神采,不仅语调变了,连音色也似乎更亮了。
拓展适度,随文练笔
走出文本,整体回顾,再点拨:秋天还会来到哪里呢?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小河边”。“牧场里。”“校园里。”……这样做,为随文练笔做铺垫。
这首诗歌并不深奥,语言优美,也有童趣。它采用总分总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形象的描摹手法都非常有特点,值得借鉴学习。课后即安排了一个练习:选择诗歌中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
没有继续点拨,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细致描绘,强调有问题老师非常乐意帮忙。收上草稿批阅,绝大部分描写细致,语言生动,能够表达真情实感。
篇10: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的“导、读、练”
北师大燕化附中 郝 赫
--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初探
【摘 要】
高中英语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练”。“导、读、练”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文教学模式,并充分体现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多层次、快节奏、多信息、高密度、重操练、勤反复”等一系列特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地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 课文教学 “导、读、练” 整体阅读
前 言
高中英语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它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目的设置中不难看出,它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浅层理解题,更要能够在快速阅读后透彻理解全文并归纳全文提供的信息,从而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甚至对文中未提及的情况进行推理想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训练阅读速度,培养和提高整体理解的阅读能力。而传统的课文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谈不上对阅读速度的训练。所以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法,摒弃传统课文教学法的不足,运用交际法设计阅读课的程序和模式,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及训练”。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加强以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以此来达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一要求。本文简称它为“导、读、练”式英语课文教学。
一、“导、读、练” 式英语课文教学
(一)“导、读、练”式英语课文教学的意义
“导”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正确的引导、精心的指导和及时的疏导;“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种方式的阅读,如略读、精读和复读等;“练”指的是以训练为主线,即以阅读理解和阅读技能训练为主轴,以听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为副轴的整体训练。这三者互相交融、层层递进,使得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有导有读,有读有练;同时也使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反馈与控制得到和谐的内在统一。
英国著名教学法专家韦斯特(Michael West)认为:“教授英语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培养直接阅读能力”。阅读本身就是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等的综合运用,亦是学生实践英语的一项独立活动。因此,对学生来说,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自学能力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而对教师来说,如何成功有效地组织阅读教学,更好、更快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又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从研究学生的学法入手,探讨和尝试的“导、读、练”式阅读教学模式正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二)“导、读、练”式英语课文教学程序
让我们把“导、读、练”式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程序简称为“导读程序”。
在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语言能力和适应性,才能在课堂上知道如何把握时机和方法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其次,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仔细揣摩,并针对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好教学步骤。
二、“导、读、练”的教学操作要领和实例
(一)课文的巧妙导入
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最初呈现(Presentation),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y)为正式阅读做准备(Preparation for reading)。
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下面试举几种常见的导入形式。
1.直观导入法
常用的直观教具大致有图片、幻灯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如教SEFC SB1B L86 BRITAIN AND IRELAND 时,在多媒体教室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漂亮的画面(如英国的大笨钟、伊丽沙白女王、牛津大学图书馆、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等),并像导游一样娓娓道来:“Now,what is it ? Yes, it is Big Ben. Well, it's very famous. Can you guess who she is? Yes, she is Queen Elizabeth. And this picture is …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bout the country---”“ Britain!” 学生自然道出了要学的课文。
又如教SEFC SB1A L2 LETTER TO A PEN FRIEND 时,我将一个英文信封放在投影仪上(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注意到英文信封的格式,起到“顺手牵羊”的作用),并说道:“As you see, this is an English letter. It's written to a pen friend by an American boy. He worked on a farm in this summer holiday.(同时板书farm ) Have you visited a farm?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a farm? Now let’s read it. 引起好奇,激发兴趣。
2.事件或故事导入法
“题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高中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利用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
如教SEFC SB2A L10 BODY LANGUAGE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There was such a college where the students ca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n the first day of new term, everyone eagerly wanted to know each other. So they greeted each other when they met. A French student was talking with his friends. When he saw an English student passing by, he said hello to him and touched him on the shoulders to express friendship. But to his surprise, the English student got angry. Why?
3.自由交谈或讨论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最通用的一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情境。教师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谈,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Talk进行交谈,这样不知不觉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
如教SEFC SB3A L34 GYMNASTICS时,我以这样一些话题与学生开始了交谈:“Do you like doing sports?”“Who is your favorite sportsman?”“Do you know about Lining, Li Xiaoshuang?”“Do you know any gymnast?”“Do you like watching gymnastics?”(板书生词gymnast, gymnastics)
在学生们踊跃回答后, 我不失时机的问道:Who can tell us something more about gymnastics? 以此导入课文。
又如教SEFC SB2B L66 LIFE IN THE FUTURE时,我与学生做了如下交谈:
Teacher: Well, this morning I got up late. But I wasn't late for work. That was because I drove to school. But two years ago I didn't have a car of my own, and I had to go to work by bike or by bus. It was not convenient. Today it's differen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And our lif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 and much better.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What will life be like in the future? Now, let's try to imagine our daily life.
Student A: Perhaps we will live on the moon.
Student B: We will not have to go to school. We can study at home on the computer.
Student C: Robots will do all the housework.
Student D: But in that case, we will become lazy and weak. It's not good to our health.
Student E: I didn't agree with you. We'll …
…
这样,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学生,气氛热烈,学生们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调动了想象力,可谓“一石三鸟,收益匪浅”。
课文的导入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技巧,将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同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导入方法除上述三种以外,还有情景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背景导入法、复习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图示导入法,单词、短语或句子导入法等等。其实,“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英语教师应仔细琢磨,认真准备,灵活运用合适的导入方法,并在使用中不断创新,而且有些方法根据课文需要可结合起来同时使用。
如教SEFC SB2A L14 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时,我使用了单词和图示导入法。首先我引领学生学习了几个生词:print, check, deliver, photograph, photographer, headline journalist, chief editor。然后将图1展示给他们,并与学生一起用刚学的词来完成:
(Key: newspaper chief editor; Journalists; Photographers, photograph; The photographs; check; headlines; printed; delivered )
(二)阅读过程的正确引导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信息多少的获得,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过去我们对阅读是交际活动这个概念认识不够,因而在课文教学中重语言形式,轻语言内容。一般对课文的内容只轻描淡写地提出几个问题,而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上。那样做不仅使有血有肉的课文成了枯涩的条条款款,以致学生失去了阅读英语文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把阅读活动变成了文字符号与其认知意义之间的验证活动,不存在信息交流,从而割断了阅读与听、说、写等交际形式的天然联系,孤立地进行文字连接,谈不上交际,也很难培养阅读能力。所以,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阅读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教授语法和词汇。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课的教学锻炼学生猎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在书面交际中增强识记、理解词汇的能力,猜测、判断语义的能力,分析篇章结构的能力。阅读过程中也学习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但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服务的,而且它们在被运用中可得到自然地巩固、加深和发展。反之,如果我们把语言基础知识从它的载体(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剥离下来,孤立地教学一个个语言点,所理解到的知识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无助于阅读技能和习惯的培养。
因此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
1.浅层阅读,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和轮廓
这一步,采用泛读或略读(Ex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导学生快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
语言学家Eddio Williams 说过(1984):As a rule, while-reading work should begin with a general or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then move to smaller units such as paragraphs, sentences and words.
泛读或略读就是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并通过标题和主题句,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形成整体印象。之后,教师可设计练习检测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捕获信息,练习可采用判断正误、排序和选择填空等形式。
例如教SEFC SB1A L50 ABRAHAM LINCOLN时,围绕课文大意设计了如下整体理解训练题:
Number th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Lincoln became President in 1860, and worked hard for the freedom of all slaves.
B. Abraham Lincoln was from a poor family, and his education added up to no more than one year.
C. Later 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
D. He became President for the second time in 1864, but in the next year, he was shot.
E. When he was young, he became a lawyer and he was strongly against slavery.
(Key: B E A C D)
又如教SEFC SB1A L38 THE OLYMPIC GAMES时,我采用了判断的形式:
Tell if the sentences true or false:
1) Both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s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 (T)
2)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began around the year 779 BC. (F)
3) In the old times both men and women we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F)
4)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s happened in the year 400 AD. (F)
5) The Olympics were born in Greece. (T)
6) The 24th Summer Olympics were held in Barcelona in Spain. (F)
7) In Barcelona the Chinese team won 16 medals. (F)
8) Horse-riding is one of the unusual sports in the Olympic Games. (T)
这样训练可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2.深层阅读,局部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要点
这一步,采用精读或细读(In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情节掌握要点。
在泛读或略读之后,学生已知晓文章大意,教师应指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段落结构,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事实原因、事物发展规律、作者的观点以及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
为达到以上目的,教师还要答疑解难。对文中影响阅读的语法和语言点,教师要适当讲解,但不可游离于课本之外甚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作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设计阅读活动,使所有学生全程参与阅读过程。教师可尝试用时间排序法、通篇提要法、深层提问法、图示法、瞻前顾后法、句式转变法等等。下面仅举两例。
再以ABRAHAM LINCOLN为例, 我把文章中的年代进行排列,让学生分别找出与之相关的事件,使学生对Abraham Lincoln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What happened to Abraham Lincoln in the following years?
1) On February 12th, 1809, Abraham Lincoln, the son of a poor family, was born in Kentucky, USA.
2) In 1818, his mother died.
3) When he was a child, he liked reading but the family was so poor that he spent very little time at school, perhaps no more than a year in all.
4) When he was a young man, he studied law and became a lawyer.
He was interested in politics and against slavery.
5) In 1860, he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SA
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 which lasted four years.
6) In 1864, Abraham Lincoln became President for the second time.
7) On April 14th, 1865, Lincoln was shot at a theatre.
8) Early the next morning, Lincoln died. The whole country was very sad.
9) Today, Abraham Lincol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of all American presidents.
在学生细读理解、解答要点时,我巡回检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然后组织核对,并就有关语言点或句型结构(如斜体部分)作适当讲解疏通。
又如教SEFC SB1B L70 THE NECKLACE时,我们可用通篇提要法将课文按意义划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每部分的大意,分析作品的整体框架:
The Necklace:
Mathilde borrowed the necklace. (Why? When? From whom?)
Mathilde lost the necklace. (When? Where?)
Mathilde managed to repay the necklace. (When? How? How long?)
3.重复阅读,整体把握篇章结构和文章宗旨、内涵
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复读(Re-reading)课文,让学生再从中心思想出发,高屋建瓴,整体把握篇章结构、文章内涵和作者观点,让学生重新系统地、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在上两步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是帮助学生循文章的脉络而进,是引导学生完整而顺畅地感知全文,并未展开,属于线性思维。如果停留在这一步,不向立体思维发展,理清全文的内在联系,学生就很难透过读物掌握其“言外之意”,更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使其得到强化和巩固,同时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一阶段的操练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练习。
这一步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图表法、对比法、时间顺序法、文体结构分析法、检验法和归纳法等。其中图表法和对比法为使用最多的方法。
(1) 图表法
图表的作用是把语言知识和文章内容统一在课文篇章的立体网络当中,它易懂易操作。
仍以ABRAHAM LINCOLN为例,我引导学生把所得到信息进行反馈,逐一进行板书,用因果关系图列出,让学生一目了然,水到渠成地导出作者的评价观点:
Today, Abraham Lincol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of all American presidents.
(2) 对比法
新闻报道体裁的文章,现实感强,材料较具体,时间地点数字等都有明确的交代。此类文章常有对立的词语或数字。教师引导学生将对立面找出进行对比,不用解释,学生就清楚地了解了作者的意图。
如SEFC SB1A L26 EATHQUAKES,请看以下对比事实:
(三) 阅读技能的精心指导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阅读是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而阅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效率和理解的程度。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精心指导和训练,则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早日培养和形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指导和训练。
1.快速浏览,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技能的培养
在阅读过程进行第一步时,教师让学生采用跳读或略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去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Key words)和段落里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s),以便更快的了解课文大意。一般来说,关键词都能交代文章或段落的when, where, what, why, who之类的问题。主题句一般都出现在文中段落的首句或末句(有时也出现在中间),能概括说明该段的主要意思或观点,是文章的骨架所在。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巧,边读边有意识地去寻找他们所需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例如,学生在第一遍阅读LETTER TO A PEN FRIEND时,我指导学生抓住如下的关键词和主题句:
Para. 1: the summer vacation, on the farm, work from dawn until dark
Para. 2: My brother takes care of the vegetable garden.
Para. 3: Most Saturday evenings there is a party.
Para. 4: time areas
Para. 5、6: regards, wishes
2.巧妙猜词释义技能的培养
猜词释义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技能,经常鼓励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猜词释义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猜词释义的训练。
(1)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内容猜测生词
英语词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仔细阅读文章后,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情景和线索,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分析和推理,便能轻而易举地猜出词义。
在LETTER TO A PEN FRIEND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It doesn't often rain in summer here... Every evening we pump water from a well...先把句中的生词pump给学生疏通,而well虽已学过,但这里明显不是已知的“好”的意思,于是,我采用选择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猜测训练:A. a thing for keeping water B. a person who pumps water C. a deep hole with water in the ground D. a tool used for digging for water显然,学生根据前后文提供的内容,猜出well 的意思是选项C。
(2)根据语法结构猜测词义
同样是在LETTER TO A PEN FRIEND 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We have to water the vegetable garden.”, water是很简单的常用词“水”之意,但这里作“水”解释明显不对。这时教师指导学生注意have to 的结构后所接词的形式,再联系上文:“It doesn't often rain in summer here.”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这里water 是由名词转化为动词,作“用水浇灌”解释。
(3) 根据构词法判断、猜测词义
英语中的构词法通常有三种:派生、转化和合成。学生在阅读中常常会碰到许多似曾相识的词,而这些词大多是由熟悉的单词派生或合成的新词。教师只要适时适当地介绍一些构词法知识并稍加点拨,或采用多个英语释义选择的方式进行训练,就能帮助他们理解掌握。
(4) 根据定义、解释猜测词义
根据定义、解释猜测词义时,其提示词一般有be called, that is, ie., is referred to, mean, stand for, namely, in other words等,有时以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或破折号、括弧等形式出现。
(5) 通过对比关系来推测词义
能够体现对比关系的词汇很多,主要有表示转折关系的but, however, yet, otherwise, though,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等一些反义词,在句中其前后的词有明显的对比关系。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因果关系、通过生活经验和常识、根据同义、同等或同位关系等猜测词义。
3.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两项技能是阅读理解深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获取文章一定量的信息之后,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用英语思考”(Thinking in English)的习惯和能力,避免翻译式的理解。
如ABRAHAM LINCOLN一课中有这样两个问题:(1) Why di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eak out?
(2) Why was Lincoln killed after the war ended? 这是两个深层次的理解思考题,学生要独立进行分析判断,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因果关系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弄清林肯与美国南部各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内战爆发和林肯被害的直接原因。然后再让他们模仿、复述,进行独立的表达训练,这样就可以实现知识的转换和迁移。
4.阅读疑难的及时疏导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阅读疑难,这些阅读疑难好似“绊脚石”或“拦路虎”,由于学生本身的学识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因素,很难自行扫除,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疏导。影响阅读的主要疑难有:文章和作者的背景知识、一些生活常识、文体结构的分析、复杂短语和句子的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惯用语等等。
比如在教SEFC SB3B L61 PART-TIME JOBS时,学生在泛读后,弄不清它的文体。于是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填空题:
It's a good idea to start a part-time job so long as it doesn't affect your studies. For one thing, you will earn money; for another, it is good to work with others in team; finally, it is a good chance of finding a suitable job.
做完这道题,学生便明白了这是一篇议论文。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的第三步复读后能顺利地使用“文体结构分析法”,掌握了作者的观点。
又如在SEFC SB1B L58 WHAT IS A HEALTHY DIET 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While you are at school, or walking home, your body is burning up 100 calories an hour.其中burn up 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但我在课文的导入语“You see, every day everyone needs calories, and every minute we are using calories.”中就巧妙地进行了疏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把burn up 和use联系起来。
阅读疑难的疏导很难列出具体的方法,它要求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总结和创新。疑难的疏导的及时、清楚、简练要靠教师在备课时认真作好准备。
5.综观全局,巧妙结课
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并形象地称之为“豹尾”。教学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做到善始善终。无论哪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好的结尾均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另外,在下课前的几分钟,学生容易因疲劳而精神放松,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综观全局,巧妙设计结尾,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最后的几分钟时间。
英语阅读课的结尾可采用复述式、练习式、竞赛式、讨论式、表演式、发散式或首尾呼应式等等。我们英语教师应根据阅读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结尾方式,使课文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比如ABRAHAM LINCOLN一课,全班学生在精读过程中填空练习( 2. 2. 2 )和复读过程中图表(2. 2. 3)的帮助下完整漂亮地复述了课文内容,取得了全员参与,整体提高的良好效果。
又如AT THE TAILOR'S SHOP(SEFC SB2A L38) 一课,可让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来结课:Do you think money is everything? If you had one million pound, what would you do?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在讨论中,学生们都踊跃发言。
阅读课的结课应遵循“过渡自然、前后呼应”和“梳理归纳、画龙点睛”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导、读、练”式课文教学的初步收效
“导、读、练”式英语课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英语课文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种学习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英语课堂教学“多层次、快节奏、多信息、高密度、重操练、勤反复”等一系列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外语教学的诸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导、读、练”模式进行英语课文阅读教学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英语课文时,阅读意识明显增强。即明确了学习课文的目的是“唯我所需,与我有利,整体吸收文章的信息”。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实践的兴趣和动机。
2.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方法、技巧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渐渐地,在他们进行阅读操练时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和技能,大多数学生有了英语阅读的成就感和轻松感。
3.教师循序渐进,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教学,使得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习惯用英语交际,用英语思考。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练,不断地检测自己,不断地相互交流,口语和笔头(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加强,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语感。
5.在阅读基本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也不断得到巩固和深化,英语成绩也逐步提高了。
6.这种课文教学方式更适合基础较好的高中学生群体。
◇参考书目◇
1.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编:《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9。
2. 如密、孙元涛著:《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7。
3. 贾冠杰著:《外语教育心理学》,2002.1。
4. 李庭芗著:《英语教学法》,1992.5。
5.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
6. 赵平主编:《学英语》,2003。
7.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 (教科书),2003。
出处:《中国基础教育》杂志
篇11:化学教学的“五字”读书法
。课内在教师指导下精读,主要是对重点部分要有几次反复地阅读,用不同符号标出重点、疑点。想:课文读完之后,不要马上丢下干别的,要掩卷而思,回忆一番,想想课文中说了些什么?要通过思维的分析综合,理出一个头绪,并分清主次,抓住中心和本质。另外,还要想想遇到的疑难问题。问:对所读所想中产生的疑问,要及时问同学问老师,或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来大家议论。写:把所读所想归纳一番,写出阅读笔记。记:不是把课文一字不漏地全部装在脑子里,而要有所取舍,并运用各种记忆技巧,牢固地记住必须掌握的内容,且还需定期复习。在学生的自学阅读中,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情况,如概念或理论、具体物质知识、计算或实验等,逐一辅导,分别提出不同要求,使学生在这些不同内容的阅读实践中掌握具体方法,形成较成熟的思路。
如对具体物质,书中总要罗列其存在、结构、性质、用途、鉴别等许多方面,阅读时就要抓住结构和性质两项而把其它各项按因果关系串连起来,变罗列体系为逻辑推理体系,以便于理解、记忆和运用。用实验开路,是化学自学的特点。中学化学的许多内容,都是从实验导出或者用实验加以验证的。这些化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直接经验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在自学中如果只读实验,就缺少生动的直观感性经验,难以形成准确深刻的化学概念,从而挫伤自学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在自学的同时,要完成有关化学实验,有时还包括观察模型标本。对于较复杂的实验,则在学生自学的'适当时机,让学生观看演示。
这种学生边阅读边实验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学效果,是有很大作用的。善于使用化学工具书,是自学中必须学会的方法和具备的能力。教师除了辅导学生查阅教科书所提供的各种图表数据之外,还应收集一些章节中使学生感到困难的词语障碍,编写成化学自学小辞典,贴到教室里,供学生们利用。自学能力是一综合性的能力,是学生各种能力的集中表现。自学能力的获得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对学生的自学也应该有一个分阶段由低到高要求的恰当安排。根据现在高一新生自学能力较低的情况,三年的自学计划是:高一年级:着重培养对化学教材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学生自学一般要在教师的具体安排和指导下进行。阅读方式由课内的先讲后读、边讲边读到先读后讲、再到课外阅读。另外,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一次普遍的培训,逐步开展边阅读边实验的自学活动。高二年级:要强调学生较独立地对自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高三年级:综合训练构成自学能力的各个方面,把自学贯穿到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讲究自学的效率,鼓励自学中发表新见解。
篇12: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
【摘 要】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环保思想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化学教育的要求。
本文就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提高教师们和同学们的绿色化学意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 绿色化学 化学教学
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双面性,科学发展也有其双面性,一方面促进社会飞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
据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一年内世界各国排放的有害物高达4亿多吨,严重威胁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
通过化学知识的运用,能不能创造出高收益低污染的制造工艺?为此,人们提出了走“绿色化学”之路的理念,“绿色化学”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也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我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有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本文就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一、绿色化学定义
根据美国《绿色化学》这本杂志对绿色化学下的定义:绿色化学是指在生产和使用化学产品时,能够对原料进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废物。
绿色化学教育旨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绿色化学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将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绿色意识,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观念,植根于学生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独有的特性
现代高中化学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更要通过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原理、化学规律,化学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哪些服务,还要教会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运用,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绿色化学理念应该成为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无论学生做什么事情都以保护自然环境与改善生态环境为己任。
对高中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要采用有效手段,既要将化学教育纳入“环境保护”体系,又要将化学教育纳入高考课题,让学生对科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正确认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
三、以教材为主要阵营,对学生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对学生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要以教材为根本出发点,尤其是新化学教材含有大量绿色化学知识,很好的体现了绿色化学观念,教师要将其充分运用于教学中。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化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绿色化学教学内容,其中不乏生动的例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
四、将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绿色化学理念的不断深化,《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实验也要绿色化。
化学实验绿色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绿色化学思想要渗透在不同化学模块实验中,借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新课程强调的.重点,重视实验方案设计是化学实验的一大特点,要想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有效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就要将绿色化学理念贯彻到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及学生的实际实验过程中。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此项实验对环境保护会产生何种作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怎样有效运用此实验才能产生良好的环保效果等。
学生亲手实践并受到有效指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五、通过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不竭动力,取得良好成果。
学习是一项复杂劳动,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如果没有兴趣的指引,很难取得丰硕成果。
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兴趣指引下,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真正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并将绿色化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指导人生各个阶段的实践活动。
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绿色化学理念,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思想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认识水平。
绿色化学理念是一种新的化学理念,是为了有效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提出的,因此,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绿色化学都是一个新生事物。
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教师首先要对绿色化学理念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其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七、通过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学生的化学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之内,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化学课堂,深入社会实践,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绿色化学观的认识。
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污染严重的化工厂,让学生了解化工厂的排污情况,亲身感受到污染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并参观化工厂是如何有效处理污染物,学生的这些参观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还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使学生树立学好化学为环境保护做贡献的决心。
综上所述,地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家园,人类在利用其资源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进行保护。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尤其是近年来,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面临威胁,更需要人们不断提高环保意识。
化学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学生的化学知识更好的造福人类,很有必要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化学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想要更好普及“绿色化学”思想,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努力。

![[求助]大家好,我在找AIX的学习资料Windows系统](https://www.youxiufanwen.cn/uploads/202509/13/b58932446de5bcae.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