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43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等待是一种尊重幼师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等待是一种尊重幼师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等待是一种尊重幼师心得体会
等待是一种尊重幼师心得体会
小泽是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他很爱画画,也画得很好,可就是有一个习惯,喜欢用铅笔先打底稿,再勾线、涂色。我觉得这种画法不利于培养孩子大胆、果断的作画风格,因此就要求小泽和其他孩子一样直接用记号笔勾线。小泽照着我的要求做了,但画画的速度却慢了,“画面效果”也退步了。于是,每次画画时我不得不常在小泽身边催促、指导。在今天的美术活动中,我径直走到小泽身边,叮嘱他说:“赶快画,别磨蹭。”小泽轻轻地应了一声,就把头低了下去。
等我巡视完后,我发现小泽面前的画纸仍是一片空白。我蹲下来问小泽:“为什么还不画?”小泽的头低得更厉害了,半晌才回答我:“我不会画。”然后,他抬头怯怯地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看着满面愁容的小泽,我忽然有所明白,问他:“你想用铅笔先画,是吗?”小泽点点头。见此情景,我一方面为这孩子的固执而伤神:这习惯怎么就改不了呢?我这样要求他,也是希望他在绘画上有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也在反省自己: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要知道,改变一个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定定地站了几分钟,终于迎着小泽期盼的目光缓缓地点了点头。小泽一改刚才的无措,兴高采烈地拿起铅笔开始画起来。看着自得其乐的小泽,我忽然觉得: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不也很好吗?相信有一天,爱画画的小泽会大胆、果断地下笔的。我就耐心等待一些时日吧!
由于受大班额的限制,更多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统一的: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形式,统一的结果。这其中,少了尊重,更没有等待。对小泽,我有些急于求成,虽然我的愿望是好的,但我没有给他改变的时间,从而导致爱画画的他在画画时愁容满面、无从下笔。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是我所理解的“等待孩子”的起始。
篇2:教育是一种尊重和等待
教育是一种尊重和等待
・・ 教育是一种尊重和等待・・・ 教师说教 林馨 一个具有明确教育思想的老师是睿智的,他的学生从他那里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思想。从长远的目光来看,思想比知识更重要,更有用。有知识的人脑子是一个容器,有思想的人脑子是一个实验室。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具备自己的教育思想,只是自己没有思考而已。 我的教育思想是敬畏、相信、等待。 敬畏生命,把每一学生当成一个生命来对待,从而尊重每一个生命。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男人漫步在潮水退却的沙滩,发现一个一个的水洼中都留有被潮水卷上来的.小鱼儿,男人的心头一阵悲戚,这些可怜的鱼儿就要这样死去了。男人心还没有来得及掉下泪水的时候,望见远处的一个小孩正在把一条一条的小鱼儿扔回大海。男人走到小孩身边说:“这么多的小鱼,你扔的过来吗?谁在乎?”小男孩没有停止自己的动作,一边扔,一边说:“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男人默然了。是的,敬畏生命,可能我们没有能力拯救所有相遇的生命,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尽全力而为之的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 要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造物主的恩赐,他们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平安地站在我们面前接受教育,已经很不容易。在他们历经的生命航程上,稍一疏忽就可能错失与我们相遇的机缘。所以敬畏每一个能够接受我们教育的学生。他们就像我们身旁盛开的花儿,历经了冬日艰涩的储蓄,才有了一季灿烂。只要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被撞下一朵花瓣,而且再也无法弥补。 他们就像我们脚下的那株小草,倾尽全身力气才得穿越黑暗看到阳光,只要我们一不留心就会伤害到他们,让他们无法逃出被伤害的阴影。把每一个孩子,当成一个生命来对待,一个存活在这个世上,鲜活的,脆弱的生灵。我们要说“这个在乎,这个在乎,这个在乎……”小心地,轻柔地,温暖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敬畏生命是一种虔诚,敬畏生命才会平等地关爱每一学生。无论他是优秀还是顽劣,无论他是懂事还是忤逆。 相信学生,相信所有的教育都有结果,相信所有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都会发生改变。布鲁姆说的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学习目标,只是需要的时间不同而已。孔老先生说的“因材施教”。学生目前达不到我们的期许教育效果,可能是我们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够,也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得当。相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我们找到了适合他的教育方法,就一定能收到我们希望的教育效果。 等待奇迹,用一种充满希望的目光等待最后的成功,除了等待还是等待。等待不是替代,因为生命的成长是个人的事情。没有人能够替代,老师不行,家长也不行。记得小时候顽劣,夏天总会到处捡蝉的蛹,“知了牛”。恰巧一天逮住一只正在破蛹而出的蝉,我捡来把它扣在筛子下,细心地看它的变化。一上午过去了,它还有半个翅膀没出来,我小心翼翼地帮它拽了出来,把它放在门口的石榴树上。后来才知道我的“帮助”害了它一季不能高飞,除了石榴树哪里也去不了。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规定的年龄阶段具备相应的行为习惯。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那一刻,并且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反复行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这一刻就会来临。篇3: 等待也是一种不尊重心情随笔
等待也是一种不尊重心情随笔
每每打开抽屉都会看见那封信――当时没有及时寄出就一直没勇气寄出的信。
这是一封建议信,虽然明白自己不可能有什么高深的见解英明的建议,但是,每到一处,都会细心去观察这里的环境,偶尔把自己想成这里的主人翁,而想着在哪方面做出一些改变,让这里的一切变得更加的怡然。
大一刚进学校,第一次参加讲座,来的是个救灾英雄,顿时感觉这是自己亲临现场与伟人的第一次接触,尽管他在台上,我在台下。讲座由于在室外嘈杂,并不是听得很清楚,但是这样的场面已经让自己震撼。于是,我想给这位伟人写信,想与他交流。问辅导员有没有地址,他说,网上就可以查,但是,也就这样结束了。在那之后的几个月里,偶尔还会想起这件事,但是,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么强烈,直至彻底忘却。
再接下来的一封信是写给自己的校长的,也就是抽屉里的那封。已经忘了信的内容,记得在中间一段时间拿出来看过,不免感觉自己的幼稚而莞尔一笑。至于为什么没有丢进垃圾桶,我想还是带着一份遗憾吧,遗憾自己为什么当初有写信的想法却没寄出去的勇气。我在思索着答案,却似乎不是因为缺少勇气,而是自己在给自己找理由,一直想着找个合适的'时间去寄,却怎知,机会或许有过,只不过信的内容已经过期。所以,告诫自己,做事情别想着等待。
最近的一封信是写给自己刚来的这个研究所的所长的,仍然是一封建议信。我认为自己写的还是在理并且富有情感的,于是在邮箱中寄了出去,这一次我告诉自己,不能让自己等待,哪怕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的幼稚。时间过去了近10天,有时在想着是不是邮箱的地址不对,是不是老师在出差,更或者老师已经看到了,在考虑怎样来回复……内心一直在给老师时间,希望他没有丢进垃圾桶。
不管这封信会不会得到回复,也不管他会在将来的什么时间回复,我需要告诉自己的是:当别人在向我发消息时,我会在第一时间回复。因为,等待的滋味并不好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