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青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我们能否试着用科学的方式理解潜意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我们能否试着用科学的方式理解潜意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能否试着用科学的方式理解潜意识?

篇1:我们能否试着用科学的方式理解潜意识?

什么是潜意识?创造这个名词的弗洛伊德如是说:“某些心理成分,例如某个观念,一般都不是持续地有意识的,观念更显著特点是其意识状态非常短暂;此刻有意识的观念,一会又不是有意识的了,但在一定并不苛刻的条件下,它又会出现在意识中。在这期间,它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说它是潜在的,意指它具有随时进入意识的潜力。”

当弗洛伊德在现象的层面上描述潜意识,是否就代表我们可以认为潜意识一定存在呢?这不具说服力。

我们目前也的确无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证伪。

但是,目前不能用科学证明存在的事物,未必就一定是不存在的。反而也许是科学的解释力太低。好比说,当我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球形闪电的时候,我们认为闪电都是一条条的,凡是球形的都不是闪电……这就是科学的解释力不够高时,我们会犯的错误。所以这都是难说的。

如果暂时无法用科学的理论来证明潜意识的存在,是否也意味着,我们也同样不能找到一个科学的理论来试着理解它的存在了呢?

若说绝对不能,其实也是牵强的。

根据弗洛伊德的定义,我们或许可以把潜意识理解为“记忆”的一种方式

一个机械制造工程师的技术有多高,与他对发动机内部的构造和轮子之间运转原理的熟悉程度直接相关。

对于潜意识的理解也一样。其实,对于任何心理活动,我们想要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我们都可以首先从大脑的角度去看。那么,我们的大脑中有什么?

首先,神经细胞:

一个成人的脑中约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原本你刚生下来时有2千亿个神经细胞,但大脑为了更好地记住周围的“事情”而剪除了一半的神经细胞。)

其次,神经细胞间超级复杂的神经网络:

每一个神经细胞和附近的神经细胞之间存在着几千到几十亿个突触连接――形成一个宇宙中最复杂、最精密的超级网络。这个神经网络通过减弱或增强彼此间的连接而形成记忆。每次新鲜的体验都会导致这些细胞按照某种方式排列――形成所谓的神经程序或说认知模式。而神经细胞则将立即加强这种排列之间的连接,以便日后能够很容易地重新激活这一特定的神经程序。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是神经细胞间的联系决定了你是“谁”。

最后,这和潜意识有什么联系?

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大脑中,因此,潜意识也是,它存在于神经细胞之间联系的模式之中。

当一个外界的刺激触动这个网络的一角时,记忆中的整幅图像就会复苏,同时引发相应的身心反应,这可能是弗洛伊德所言的“进入意识”的表现。此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个过程,可能就是潜意识活动的外在体现。

此刻请你回忆一下,父亲对你最痛苦的一次责骂……

我没有让你回忆时,这段神经程序潜藏在你大脑神经网络中。我一说,你就会即刻想起并呈现在你的意识当中。此时,我们将有可能重新呈现在意识中的“东西”叫做“潜意识”(当一些“东西”很难提取,或者无法提取,这个重新被呈现的可能性就很低,但仍是潜意识)。或者我们可以很直白地说:潜意识就是记忆,即是神经程序。

再比如:你看到山楂,就会流口水,而婴儿却不会,因为他还没吃过山楂,还没这个记忆,还没形成这个神经程序。

(上文中提到,脑部发育的过程中脑神经细胞逐渐减少直到原先的一半,如果潜意识即记忆,我们也常常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所以,婴儿时期的潜意识真的还在么?更多阅读:我们真的不记得小时候的事了么?为什么会忘记,或者记得?)

可能这段神经程序被写下之后就过时了,因此潜意识具有两面性

轻轻碰一下含羞草,你会看到它的叶子会迅速卷起来,这是植物经过几百万年进化来的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反应,

我们的祖先在看到野兽时,为了躲避危险就会隐藏在石头后面,看到蛇会觉得害怕……这些都是我们人类习得的“自我保护的反应”,它在为我们服务,时至今日,依旧在为我们服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进化得来的神经程序,体现了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但,这种保护反应一旦过度表现,或是表现在不应当表现的地方就成为行为障碍疾病。

比如说:我们的祖先遇到野兽时、站在空旷的地方感到紧张害怕,都是有益的反应――因为古人早已懂得征服危险,不如躲避危险。但是,假如是今天的我们,在空旷的公园里休息时感到害怕,那这种反应就是过分的、有害于我们的。这样的反应即是恐怖症――无故就会感到的,不符合理性的恐惧。

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如果在降临人世之后,因为教育、环境或经历的原因被加强或泛化,就成为了习惯,就成为了伴随你一生的所谓“性格”。

(加强就好比说,我们天生会对陌生人警惕,这是许多小孩子自我保护的方式,而父母教孩子跟人打招呼时,不恰当的引导反而会使孩子更不相信人,这就是强化。泛化就好比说,当你发现你将一个虫子同白菜一同“咀嚼”吃进肚里后,在一段时间内,你就会对包括白菜在内的很多蔬菜都“不敢兴趣”。)

性格真是一个顽固的东西:你看夫妻一辈子都在试图改变对方,可结果是――没有。大脑内相应的神经程序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这样的联系就好像雨水在高山上冲刷出来的沟渠一样,会越冲越深。

一句很俗的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从这篇文章来说,倒不如说,在你过往的潜意识(包括集体潜意识)和你现在遇到的环境(包括人)共同决定你当下的性格,然后你当下的性格,决定你当下的命运会如何继续发展。

实际上,包括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开朗、快乐的性格,都是大脑内形成的神经程序的表现,既是所谓的潜意识,或者说是记忆。今天折磨着的你,就是过去遗留下来的你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条件反射的结果,对我们环境中的刺激物都在做着重复的反应和可预见的反应。真实的你所经历的从小到大的环境迁移默化地造就了你的性格,造就了你的命运。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此刻你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过去“制造”出来的结果。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如果你没有深刻的领悟,就会被表像所迷惑。你要看到背后的,真正实际的东西是什么。

对于潜意识,也是如此。

了解潜意识的方法

梦是了解潜意识的无上方法。

在白天的时候我们可能被不知道那一个环境刺激(来自朋友的语言、电视、书籍等等)激活了一段“尘封已久”的神经程序。白天无暇顾及去思考,有些也是不愿意回顾的痛苦往事(失恋等)。可是这段程序既然被激活,肯定要运行、活动一段时间(比如:你正在吃饭时,有人向你碗里吐了一口痰,你将不能够自己控制自己地想多长时间哪?恐怕晚上做梦都会觉得恶心)。那么到了晚上,失去了外界所有刺激的影响,处于非清醒的朦朦胧胧的状态,大脑自己就会飞转起来,让你体验莫名其妙的、不可思议的情景!

心理治疗从神经科学中受益不大

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算不算科学?

百家谈:所谓的“伪心理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你的潜意识中隐藏着怎样的欲望?

篇2:用我们的方式生存

用我们的方式生存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骑着单车,载着风,在夕阳的倩影里挥洒青春?

在冗长的夜里等待,等待黎明开启寂静而浓重的黑夜。牧童吹起了明亮的笛音,娴熟的指法打乱了月悠长的身影。凌乱,是年少成长的心,蜕变,注定会有伤痛,正如风,漂泊注定是它唯一的归宿。

误解,不是宿命安排的错,只是蜕变的挣扎。少年的轮廓锋芒毕露,苍白的脸上青春荡漾,宛如一碗浅滩,风起,涟漪泛泛。对于秋雨文学的“攻击”是韩寒最先发起的,口水战的观众隔岸观火,对于韩寒的狂妄,指责的人不在少数。后来,韩寒沉默了,他依旧写他的文章,依旧出他的专辑,依旧专心擦着心爱的赛车驰骋。可贵的'是,在那么多的声讨中,他从未满脸愧疚地出来到过歉,或是为了他那些有些冒昧的举动,可贵的是他的坚持。

人们说,他太轻率,出言不逊,连对前辈的尊重都没有。

少年说,都是做文学的人,同行更没有贵贱之分。

人们说,他肤浅的文字拥有的只是些思想单薄的叛逆者。

少年说,这雷同于余秋雨的文学,是对旧文学的冲击,并没有错。鲁迅也曾有过的主张。

少年支持,是因为有彼此了解的心。韩寒本质没错,只是也许他改理智些。让人不解的是狭隘的人心,知道他太轻狂,却为何不把这种举动看作是80后洋溢的热情?偏激是他们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激进又怎能被否定?纷至沓来的不屑的眼神射下了这初出茅庐明亮的目光,而人们把这种权威叫做代沟!

篇3:用我们的方式生存

用我们的方式生存

盘坐在窗台之上,等待极光拉开夜幕,然后欢呼跃雀的迎接黎明。我们是怕黑的孩子,却怎知朝阳已被湮灭。我们依旧畅谈嫦娥奔月,却对后羿射日不再夸口。

吹着风,阳光炙热得有点勉强,不再管时间是否会呼啸而过,只是猜想人生这条飘浮不定的航程,我们该被硬生生地凿开,还是该深入混沌里孤芳自赏?

工藤说:“跟上这个城市的节奏,是我们唯一能生存的方式。”

生存的方式?那些自信和骄傲都满满地凋零,只是不懂天空的底色为何总是黯淡模糊。

工藤清清嗓子,笑了:“没学过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也该让他们跟上我们的节奏。”

不知是不是风太大,工藤的音调好像吟唱一般坚定。两个少年飘扬着发丝笑了。

年少的心年少懂。

路过幼儿园,稚嫩的童声和欢笑久久不停,两个少年趴在门口,舍不得离开……

我们能否试着用科学的方式理解潜意识?

篇4:用我们的方式生存作文

用我们的方式生存作文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骑着单车,载着风,在夕阳的倩影里挥洒青春?

在冗长的夜里等待,等待黎明开启寂静而浓重的黑夜。牧童吹起了明亮的笛音,娴熟的指法打乱了月悠长的身影。凌乱,是年少成长的心,蜕变,注定会有伤痛,正如风,漂泊注定是它唯一的归宿。

误解,不是宿命安排的错,只是蜕变的挣扎。少年的轮廓锋芒毕露,苍白的脸上青春荡漾,宛如一碗浅滩,风起,涟漪泛泛。对于秋雨文学的“攻击”是韩寒最先发起的,口水战的观众隔岸观火,对于韩寒的狂妄,指责的人不在少数。后来,韩寒沉默了,他依旧写他的文章,依旧出他的专辑,依旧专心擦着心爱的赛车驰骋。可贵的是,在那么多的声讨中,他从未满脸愧疚地出来到过歉,或是为了他那些有些冒昧的举动,可贵的是他的坚持。

人们说,他太轻率,出言不逊,连对前辈的尊重都没有。

少年说,都是做文学的人,同行更没有贵贱之分。

人们说,他肤浅的文字拥有的只是些思想单薄的叛逆者。

少年说,这雷同于余秋雨的文学,是对旧文学的冲击,并没有错。鲁迅也曾有过的主张。

少年支持,是因为有彼此了解的心。韩寒本质没错,只是也许他改理智些。让人不解的是狭隘的人心,知道他太轻狂,却为何不把这种举动看作是80后洋溢的'热情?偏激是他们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激进又怎能被否定?纷至沓来的不屑的眼神射下了这初出茅庐明亮的目光,而人们把这种权威叫做代沟!

盘坐在窗台之上,等待极光拉开夜幕,然后欢呼跃雀的迎接黎明。我们是怕黑的孩子,却怎知朝阳已被湮灭。我们依旧畅谈嫦娥奔月,却对后羿射日不再夸口。

吹着风,阳光炙热得有点勉强,不再管时间是否会呼啸而过,只是猜想人生这条飘浮不定的航程,我们该被硬生生地凿开,还是该深入混沌里孤芳自赏?

工藤说:“跟上这个城市的节奏,是我们唯一能生存的方式。”

生存的方式?那些自信和骄傲都满满地凋零,只是不懂天空的底色为何总是黯淡模糊。

工藤清清嗓子,笑了:“没学过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也该让他们跟上我们的节奏。”

不知是不是风太大,工藤的音调好像吟唱一般坚定。两个少年飘扬着发丝笑了。

年少的心年少懂。

路过幼儿园,稚嫩的童声和欢笑久久不停,两个少年趴在门口,舍不得离开……

篇5:用中国的思维方式理解绩效考核

接触绩效考核不是太长时间,谈不上深刻理解,我也不是HR,讲的话难免还会有偏颇,属于小家之言了,近来因为跟做绩效考核的HR接触多了,再加上自己也在实践,开始信心十足,慢慢的耳边听到了很多人的抱怨,无非就是难做,开始我还不以为然,岂料有一天跟一位领导聊起绩效考核时,改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这里面的水太深了,随着我们绩效考核的全面展开,我才真的理解到要做好确实有难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在中国的环境下做绩效考核,但我们没有用中国人的思维来考虑这些问题,结果自然是失望大于预期了。

可能有多人在打嘀咕,什么中国思维,什么中国环境,这些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中国人强调一个“和”字,以“和”为贵是很多人处事的信条,对企业来说更是。前些天跟一位做生产出生的经理聊天中无意聊及绩效考核,没想到他竟是个中专家,他说我对这个绩效考核研究有很长时间了,什么360度考核、平衡卡考核等等我都尝试过,说起这些考核方式他是如数家珍,但是,他话锋一转,最终都以“和”告终,也就是最后都以皆大欢喜而持续。我因为开始疑惑所以急于想知道原因,于是他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这里面的水太深了。如果真的做起来,打击面太广了,不利于整个团队的安定团结,这才是中国式管理人员必须要考虑的。

我们知道绩效考核是个舶来品,外国很多企业做得很有心得才被很多崇尚外国管理方式的专家们引进的,很多企业希望从这个管理工具中找到根治自己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让企业焕发活力,但做过的人都知道,开始是风风火火(所有部门都积极配合),到后面的举步维艰,已无退路,于是只能停步驻望,期待奇迹了。

对于外国佬为何能应用好这些管理工具,与我聊天的“专家”道出了本质:外国人对于人情世故与关系的认识要单纯一些,所以在做事就不要做人的外企,他们的执行力能够有效开展,而中国企业,受儒学浸泡多年的管理者,在找不到更好的管理工具之时借重绩效考核,但又不愿放弃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考虑,所以更多的是对于员工的理解和更强调以“和”为贵,既然要“和”,那么就要顾及员工的工作情绪以及由绩效考核所导致的裂痕,这些中国式的思维在执行绩效考核这个外国人的工具是肯定就会遭遇水土不服的情况。

有人会说那可能是因为考核项目不够量化的缘故才会导致考核的失效,是的,这是一种思路,但我到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人说我们公司的绩效考核真正做到了工作绩效的提升,我更多的是看到很多人的郁闷,特别是我们的HR兄弟。既然这个工具这么好,为什么要郁闷呢?这些天我看到一个案例,说是该公司的绩效考核已出现“刺轮”效应,也就是说已到了瓶颈状态,不知道如何下去了,皆因为该企业在做绩效考核时普遍打高分,员工的工资随着绩效考核的良好形势也逐渐地得以提升,已高到顶限了,再下去人力成本的控制就会出现失控了,但问题是整个公司的工作绩效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与工资涨的幅度般的提升,这样下去,绩效考核就成为很多人为此加薪的工具了,

是的,绩效考核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估来寻求绩效改进,但我们的很多企业在绩效考核开展到一定阶段时不但绩效没得到改进,工资环境倒是得到提升了,真正做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

绩效考核的瓶颈。那天聊到公司各部门的指标性绩效考核,每一年各公司都会有一个KPI的指标制定,为了确保改进,基本上就像目前国内GDP的增长一样,都会设定一个增长比率,比如说能损率,今年是1%,那么明年就要低于这个值了,要不然你改进什么?对于企业的发展初期,各种指标设定要容易些,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不断改进,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瓶颈出现,即改进的空间有限,所以为了不至于影响以后的绩效,很多领导就会把改进的比率设的比较低,比如刚提到的能损率,今年是1%,明年就设0.98%,后年就设0.96%,然后在第二年的指标审核中我们会发现真的就完全达到了,几乎分毫不差,有人道出了玄机:各部门的领导基本上在上半年就会拼命赶指标,感到差不多了,下半年就会放松要求了,只要达到指标要求就可以了,并不要求突破,其实其改进的空间是很大的,如果按照其上半年的工作效率,可能当年可以做到比如0.94%,但是他们不会这么做,这么做了,明年的指标怎么办?指标完不成,大家喝西北风吗?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卓越的领导人,他们到一个职位上后,大力推行改革,结果当年的业绩疯长,老板就会认为这个人是天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这个人因此可能就上去了,但换了一个人来,结果却是业绩远远不如那个人,企业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就会认为他不行,再换另外一个人,还是没有那么好的业绩,还是不行,殊不知那个人的到来把企业的改善空间压榨完了,剩下的只有窄窄的一点空间,所以要继续改进就比较难了,不是继任者不行,而是一碗饭被吃得差不多,剩下的已经容不得你的尽情发挥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追求改进的空间时会非常谨慎,因为有的改进总比没有好,要是那个傻不啦叽的领导一下子把速度开到最大,那么后来者的改进空间就非常小了,大家也就只能整天挨训的份了。

绩效影响收入的浅析。通过绩效考核,来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的绩效,很多时候大家是捆绑在一起的,所谓利益与共,部门与部门间的人员考核,会跟着形势走,比如说一个部门的领导给自己下属的全是高分,或者高分居多,低分没有,也就是大家一片红,另外一个部门的领导很认真、客观的打分,也基本体现了个人绩效,但是当他看到别的部门这种情况后,他就会想他们的都高分,我们的都是中等,到时候员工的工资与奖金肯定要比他们少很多,这样认真做绩效考核的结果却是降低自己部门的工资待遇,对员工而言不公平,既然大家都这样,那我也无所谓了。这种想法代表了很多人,也是为什么个人绩效无法形成有效评估的弊病,正所谓以“和”为贵。

绩效考核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也有一段时间了,从目前来看困难重重,但我们只有理解中国社会这个大环境才能了解为何难做的原因,如果只是照样全搬,那么很可能水土不服,导致夭折。

出路呢……路迢迢,我们一起追寻吧。

篇6: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浙江杭州 张尉强)

当幼儿生成问题时,教师能否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得到深入探究的关键。如果我碰上类似问题,我会采用另一种方式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理解科学概念。

首先,我会让幼儿在晨间活动时间学拍乒乓球,从中感受乒乓球的“运动”特征,初步了解乒乓球的弹跳现象。接着,让幼儿模仿乒乓球,在被教师“拍打”后做弹跳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示范拍球,让球忽高忽低,最后自然停下。然后,引导幼儿用拍手动作来表现乒乓球的弹跳状态及其节奏变化。例如,表现球弹得高时,拍手声音强,反之则弱。在乒乓球即将停下时声音节奏加快,让幼儿轻轻合着乒乓球弹跳的节奏拍手。为了引导幼儿形象地表现乒乓球的运动状态,教师还可以弹奏一段音乐,让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乒乓球时高时低、最后慢慢停止的过程,如举手、跳跃、下蹲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边念儿歌(我们都是乒乓球,拍一拍,跳一跳。拍得轻,跳得低,拍得重,跳得高,跳跳跳,跳跳跳,我们是快乐的乒乓球)边做模仿游戏。幼儿可以两两合作,一人拍另一人的肩膀、手臂等处,另一人根据所拍力量的大小做相应幅度的弹跳动作。

如果幼儿感兴趣,教师还可以自编活泼跳跃的歌曲《快乐的乒乓球》:“乒乓,乒乓,我是一个乒乓球,常在地上东奔又西走。让我们一起做朋友,乒乓,乒乓,快乐拥有。“并让幼儿据此创编各种表现乒乓球的动作,表现歌曲愉快的情绪。

抛出话题:乒乓球有弹性吗?

针对话题展开的讨论:

科学概念的“深”“浅”之间/(江苏南京 徐杰)

“模糊”未尝不可/(江苏南京 高燕)

把握幼儿科学教育的启蒙性/(安徽芜湖 吴玲)

幼儿有自己的理论/(江苏南京 李秀敏)

将“舞台”留给孩子/(江苏南京 陈莉)

科学≠知识/(江苏淮安 丁霞)

适时引导/(浙江宁波 杨雷飞)

不能顾此失彼/(浙江绍兴 金锣楠)

篇7:换一种方式理解科学--薛定谔的科学进步思想

换一种方式理解科学--薛定谔的科学进步思想

科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是我们理解科学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进步问题是动态地理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薛定谔的科学进步思想与当时正统科学哲学的科学进步观有着鲜明的不同.正统科学哲学片面强调逻辑和经验,无视科学成长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文化历史条件.薛定谔在理性的范围内分析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对科学以及科学进步的`重要影响,表现出了惊人的远见.对于我们今天摆脱西方科学哲学的局限性,重新理解科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哲学造诣颇深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有关科学以及科学进步等问题的思索代表着20世纪理解科学的全新方式.

作 者:孙玉忠 张明雯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刊 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19(1) 分类号:B2 关键词:科学进步   归并   薛定谔方程  

篇8:能否用权威的力量给我们带来幸福

能否用权威的力量给我们带来幸福 -《失控的逻辑课》读后感

《失控的逻辑课》()   作者:[美]威尔・拉凡德 威尔・拉凡德虽然不算一位刚出道的美国小说家,但本书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多年来,拉凡德在肯塔基州某小院校教文学与写作,也曾在报纸上发表多个短篇。如果不是报纸上的一条新闻让他多年来耿耿于怀,本书也许不会问世。 这条新闻是这样的:一名男子打电话到一家知名快餐店,要求与经理说话。在电话中,他自称“斯考特警官”。“斯考特警官”说,店中某一年轻女店员在上班前抢劫过一个人,他希望经理解雇该女职员并在解雇之前对她搜身。经理照办了。通话在继续,“斯考特警官”要求经理掏空女孩的口袋,转过头面向墙壁站立。经理继续照办。通话还在继续。“斯考特警官”要求女孩脱衣,电话这头的经理命令女孩把衣服脱掉。“斯考特警官”要求经理叫女孩赤身裸体、张开腿、起跳,经理命令女孩照做。 “斯考特警官”是个骗子,经理如遭遇催眠术一般毫无反抗,女孩完全无辜却遭此大辱。这条新闻吸引了拉凡德的注意。   作为教师,拉凡德在多年任教过程中注意到,学生似乎会做教师让他们做的任何事情。教师、警察、医生等“权威”人士对他人命运的左右,构成了《失控的逻辑课》()一书的起源。 内容简介 ……小说从一门“逻辑与推理”课开始讲起,主讲这门课的威廉斯教授……他没有课程大纲,没有讲义,也没有课本,而是提出一个假设的绑架案:女孩波丽高中欢送晚会后回到家,老爸送她上床,第二天她就失踪。如果在学期结束时还没有将她找到,不仅这门课过不了,波丽也会被人杀害! 动机、时间、地点、情境,他要学生运用逻辑推演,从这四个要素去着手破解案件……学生们都把这当成凭空捏造的虚构事件,可是教授给的线索、关于案件的描述,竟逐渐在他们周围的真实世界出现,前小镇曾发生过一起失踪绑架事件,案发状况又与波丽事件诡异地吻合。何为虚构?当真实与虚构的界线开始模糊,这究竟是一场单纯的脑力激荡,还是精心布置的病态骗局?这场致命游戏到底是真是假?是否与威廉斯教授不可告人的过去有关?这门逻辑课会不会走向无法收拾的失控状态? 这究竟只是一门单纯的逻辑课,还是一场玩命游戏?   于是,书中主人公之一玛丽因渴望完美的分数而踏上了解开谜团的危险之路。其他人也因为受制于身边杰出的人物或者自己的过去,而逐一走上别人安排好的.道路。   作者想说的是,我们并非永远都能掌控自己,如果我们害怕反抗“权威”。 我们都有屈从权威的时候,我们害怕反抗权威带来的“后果”,虽然很多时候,这种“后果”并不存在。威尔・拉凡德的《失控的逻辑课》()一书,为我们解剖了教师、警察、医生等“权威”人士对他人命运的左右。那么,是不是所谓杰出或成功人士便能避免这一厄运,超然于“权威”之外呢? 拉凡德在后记中诚恳地坦白心迹―“有时我会问自己,要是我处于那个情境里,我会怎么做?当我处在较为黑暗的片刻,我想我终究不得不这么做。或许我将别无选择,因为我痛恨注视权威人物的脸,公然与之对抗。毕竟,他们最清楚该怎么做。” 我以为这一段话是相当意味深长的。每个人都有软弱的时候,再“大”的人物也不例外。我们都有屈从权威的时候。我们害怕反抗权威带来的“后果”,虽然很多时候,这种“后果”并不存在。我们害怕,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直面并克服这种恐惧是每个人一生要做的课程。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权威,要让我们说“不”是多么的难,虽然你知道权威的观点有写问题。旁观者清,但当我们身在其中时,当我们面对我们心里绝对的权威时,谁敢说:因为权威的命令不合理,你就能做到拒绝执行?   这在我看来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吧!   然而,事情的结局出乎意料,这实际是一场针对特定的两个学生――玛丽和布莱恩的一场骗局。从他们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这个骗局就已经开始了。伊丽莎白.欧曼是行为心理学博士班学生,为了她的论文,她把玛丽和布莱恩当成了她的试验者,去验证她们的结论――波丽实验证明,人比较倾向去帮助一个潜在的受害者、假定的受害者,而不是某个晚上在他们窗户底下被殴打的女人。结局是她们赢了,她们证实了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然而她们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对实验中人的尊重。   想想看,当你的生活中出现的所有人和事都出现的那么天衣无缝的时候,你还能分出这是现实还是虚拟吗?当这两个被试验者以为波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当他们认为他们的老师威廉斯教授是一个谋杀者的时候,当布莱恩认为玛丽会成为下一个失踪的波丽的时候,他怎么会冷静?!   所以,当谜底解开,面对那些他们为解开波丽事件中探访过的人(实际上是骗局者雇来的演员)的时候,玛丽崩溃了,而布莱恩根本没有给那些骗局者开口解释的机会,他拿出他哥哥自杀的手枪,把威廉斯教授枪杀了。如果不是玛丽那轻轻的一句“布莱恩”,那么就不止是威廉斯教授一个人倒下了!   如果不是出现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局,那么这个实验是多么的完美。当她们发表了她们完美的论文的时候,人们注意的是学术界的一个新的成果,谁会注意到曾经被深深伤害过的当事人,他们也许永远走不出被欺骗的阴影,永远不会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其实人真的很脆弱,那些在人们生活中的各方面的权威者,如果他们可以真诚善良的对待同样善良的人,会不会让人们活的轻松一点呢?人生无奈处已经很多,就不要在人为的制造更多的痛苦吧!                                                                                    -8-11

篇9:我们都在爱着,用最用力的方式

多少欢笑是爱唤醒的,多少眼泪是爱皆干的,爱的港湾温情脉脉,爱的清风灌满征帆。爱不是感情的投资,它不需要股息和分红。

过节回家,外婆总会拿出几个装的满满的帆布袋子让我们带上。不管你在外面过得有多潇洒,家里人总会担心你缺这少那。其实我们很怕麻烦,当我们背着几个分量十足的帆布袋子挤进人山人海的候车站,还没出发,便已觉得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很羡慕那些两手空空,来去自如的人,看着他们身上只背着一个小小的旅行包,毫不费力的从身旁走过。能做到这样,“我带着你,你带着钱”,插兜就走,来去自如,就很自在。但外婆不允许。过节时邻居家送的腊肉,朋友去外地玩带回来的土特产,今天去菜场买到的几颗新鲜的青菜,散步回家时看到的水果,还有馋了很久的野菜……她把这些密密匝匝的封好打包,就等着我们离开的时候通通塞进袋子里。前几年,外婆的帆布袋更加庞大。新得到的一包毛巾,足足有五六十条,自己手织的毛线衣裤,七拐八拐到农家乐买到的土鸡蛋,连酸奶都恨不得要装上那么几箱。母亲和她说:“妈,要不你快递给我吧。”“弄丢了怎么办?不行不行。”老人家天生就有着一颗放不下的心。但慢慢地,外婆也开始精简她的帆布袋。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母亲的身体不好,重的东西都是我来背着,但我一个小女娃娃又能背多少东西呢?二是有一回外婆到家里来看我们,帮我收拾衣柜的时候看到底层全都是他为我准的衣服,那些衣服都太厚,和自己买来的衣服不好搭配,就这样收藏了起来。外婆也逐放下她那颗精致的心,勇于自嘲了。外婆拿出手织的毛线衣自嘲的说:“这放到乡下都过时了。”这让我良心很不安,从这以后,外婆给的我全都接受。今年的帆布袋子并没有鼓囊囊的,但是分量不轻,打开一看,是锅鸡汤。外婆解释道:“没看到什么好的东西,就给你炖了锅汤,你最爱喝的。”其实是她没办法一一问我们,在旁边观察,只能通过我们对袋子的反应来挑选袋子的内容。给新米的时候,我有点无奈;装上蜂蜜的时候,我又“啊”了一声。有时候拒绝并不是摇头叹气,但对于抱有期待的人来说,对方没有露出笑容,就是一种拒绝。

从那以后,我不再害怕厚重的帆布袋,只希望外婆别再老去。

看《爸爸去哪儿3》的时候,我深深被诺一的颜值和说话方式给震慑到了,明明长着一张偶像男主角的脸,却有着一颗东北大爷的心,追着追着,就渐渐迷上了这个一张口就是大碴子味的孩子。《爸爸去哪儿3》里面有这样一幕——刘烨舒服的躺在床上,诺一却在屋里努力的生火,这一幕被网友神点评:老夫多年瘫痪在床,儿子诺一不离不弃。在之后的节目里,诺一还要充当安抚爸爸的“小棉袄”。诺一说:“我很爱爸爸。”“有多爱?”“有80秒的爱!”法国有一句浪漫的话:一分钟只有60秒,而我对你的爱却有80秒,每分钟多爱你80秒。剪辑师没能跟得上诺一的节奏,但刘烨很清楚这句话的含义,终于懂了孩子:之前我就觉得他是个傻孩子,特别笨,都不知道原来我儿子这么懂事……其实爱是一样的,他是我儿子,我一定会尽全力去保护他。

前不久,在推特网上有一个下女孩发表了一篇求助帖子,上面这样写道:“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叫斯蒂芬妮,我的爸爸是一个摄影爱好着者,同时,他也有一份特别的工作,他是个宇航员,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很少见面,我很想他,我想让他知道斯蒂芬妮爱他,有谁能帮帮我吗?”大多数的网友看到这篇求助帖都会感到爱莫能助,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美国区现代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大卫先生,当他看到这篇求助帖后果断向斯蒂芬妮发去短息:亲爱的斯蒂芬妮,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你。在这之后,大卫又联系上了斯蒂芬妮,和她一起讨论实现斯蒂芬妮愿望的办法,最后,经过几番商讨,他们最后敲定下一个方案:在斯蒂芬妮爸爸天空工作的轨道的沙漠范围里驾驶现代汽车,写下斯蒂芬妮想对爸爸说的话,这样一来斯蒂芬妮的爸爸就能感受到自己女儿的爱。大卫先生为了这次的计划还专门组成了一个小分队,成员全都是赛车界的老手和现代汽车公司里的重量级人物。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四月中旬迎来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一天,还没等太阳爬上天空,小分队的队员们早已开始忙碌起来,经过了十多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完成了斯蒂芬妮想对爸爸说的话:斯蒂芬妮爱你。傍晚18时07分,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在斯蒂芬妮爸爸通过卫星导航看见了女儿的话,连忙联系了摄影棚拍下了这组照片并向卫星站发了一段视频。只见斯蒂芬妮的爸爸穿着太空服对着镜头说道:“亲爱的斯蒂芬,我是爸爸,虽然我在太空看到过很多美丽的景象,但都比不上今天的这不可思议的一幕,我也爱你。”卫星站的工作人员都为此欢呼,斯蒂芬妮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有一种爱叫做——哪怕你衣食无忧,也觉得你处处需要照顾。

有一种爱叫做——每分钟爱你80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