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哟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绰墩遗址古水稻土孢粉学特征初步研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绰墩遗址古水稻土孢粉学特征初步研究,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绰墩遗址古水稻土孢粉学特征初步研究
绰墩遗址古水稻土孢粉学特征初步研究
自以来,绰墩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马家浜时期的水稻田.对遗址Ⅵ工作区两个剖面P01和P03进行植硅体和孢粉分析,P01的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家浜文化中晚期、马桥文化时期、宋代直至现代,研究点都有水稻生长.孢粉分析还显示,在植硅体浓度较高土壤沉积物中,水生植物花粉在整个孢粉谱中所占比例较小,与现代水田相似.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可能已将杂草除去.绰墩遗址孢粉分析的`结果可能为判断古水稻土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作 者:李春海 章钢娅 杨林章 林先贵 胡正义 董元华 曹志洪 郑云飞 丁金龙 Li Chunhai Zhang Gangya Yang Linzhang Lin Xiangui Hu Zhengyi Dong Yuanhua Cao Zhihong Zheng Yunfei Ding Jinlong 作者单位:李春海,Li Chunhai(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章钢娅,杨林章,林先贵,胡正义,董元华,曹志洪,Zhang Gangya,Yang Linzhang,Lin Xiangui,Hu Zhengyi,Dong Yuanhua,Cao Zhihong(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郑云飞,Zheng Yunfei(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310004)
丁金龙,Ding Jinlong(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215001)
刊 名:土壤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PED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43(3) 分类号:Q913.84 P534 关键词:孢粉分析 植硅体分析 古水稻土 新石器时代 长江三角洲篇2:绰墩山遗址古水稻土的一些微生物学特性研究
绰墩山遗址古水稻土的一些微生物学特性研究
在江苏绰墩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在剖面不同深度埋藏的距今约6 500 a的史前古水稻田土层(100~200 cm)和距今约3 320 a的商周时期的古水稻田土层(42~100 cm).本研究为了解古水稻土的生物学性状及其与现代水稻土的差别,以土壤剖面P-01(包含史前古水稻土和商周时期古水稻土)与P-03(仅含商周时期古水稻土)为对象,利用土壤厌氧培养、Biolog分析和广古生菌界16S rDNA的V3区的PCR-DGGE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土层厌氧微生物多样性、产甲烷潜势以及产甲烷古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史前古水稻土仍有较多厌氧微生物存活,可达7.0×105 cfu g-1干土,并且其单一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其湖相沉积母质和相同时期的非水稻土(黄土母质).与现代水稻土相比,古水稻土仅存留了很微弱的`产甲烷潜势.但史前古水稻土比同期非水稻土和商周时期古水稻土的产甲烷潜势较高.PCR-DGGE结果显示,水稻土层都有其区别于非水稻土层的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而现代水稻土、商周时期古水稻土和史前古水稻土也各有不同的优势产甲烷古菌种群,不同时期的水稻耕作方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 者:申卫收 尹睿 林先贵 褚海燕 胡正义 曹志洪 Shen Weishou Yin Rui Lin Xiangui Chu Haiyan Hu Zhengyi Cao Zhihong 作者单位:申卫收,Shen Weishou(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尹睿,林先贵,褚海燕,曹志洪,Yin Rui,Lin Xiangui,Chu Haiyan,Cao Zhihong(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08)
胡正义,Hu Zhengyi(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刊 名:土壤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PED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43(5) 分类号:S1 关键词:古水稻土 产甲烷古菌 嵌套式PCR DGGE篇3:江苏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期的孢粉组合和环境意义
江苏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期的孢粉组合和环境意义
对江苏省苏州绰墩遗址马家浜期的文化层展开孢粉分析研究,结合绰墩遗址前期的研究成果,可以推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期人类生存与发展,影响甚微.预测未来数百至数千年间冰期的气候事件,也不会对这一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威胁.孢粉分析的结果再次证明长江下游是中国稻作起源地之一,但在马家浜文化期,绰墩遗址可能存稻作活动的间断.
作 者:萧家仪 吕海波 丁金龙 郝瑞辉 昆山市文管会 XIAO Jia-yi L(U) Hai-bo DING Jin-long HAO Rui-hui Kunshan Cultural Relic Manage Committee 作者单位:萧家仪,XIAO Jia-yi(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97;苏州博物馆,苏州,215001)吕海波,L(U) Hai-bo(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97;渭南师范学院,渭南,714000)
丁金龙,DING Jin-long(苏州博物馆,苏州,215001)
郝瑞辉,HAO Rui-hui(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昆山市文管会,Kunshan Cultural Relic Manage Committee(昆山市文管会,昆山,215300)
刊 名:微体古生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23(3) 分类号:Q91 关键词:孢粉 马家浜文化 古文化 古环境 绰墩遗址篇4:长江三角洲东缘晚新近纪沉积的孢粉与古环境研究
长江三角洲东缘晚新近纪沉积的孢粉与古环境研究
作者对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的南汇鹤鸣孔(Hm)、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新近纪地层的孢粉作了研究和对比,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为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是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第6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晚新近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作 者:贾丽 张玉兰 JIA Li ZHANG Yu-lan 作者单位:贾丽,JIA Li(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62)张玉兰,ZHANG Yu-lan(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
刊 名:微体古生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23(1) 分类号:Q913 关键词:孢粉组合 古环境 晚新近纪 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篇5:江苏金坛和尚墩旧石器遗址地层的古地磁年代与磁化率研究
江苏金坛和尚墩旧石器遗址地层的古地磁年代与磁化率研究
北方黄土研究中磁化率分析已越来越多运用到第四纪风尘堆积研究中.采用古地磁极性柱结合磁化率曲线比对定年的方法,初步确定江苏金坛和尚墩遗址750 cm厚的地层年龄为330kaBP,对应磁化率曲线判断该区域分别经历了24kaBP左右、110kaBP左右、190-240kaBP左右、300kaBP左右的4个暖湿期,其中间隔有3个干冷时期,具有完整的3个气候旋回.对应地层发育的'4个古土壤层、3个黄土层的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研究表明,虽然古地磁极性定年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以磁化率信息为辅助的条件下,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局限,获得较为准确的地层年代,多种证据表明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作 者:朱诚 张杨阳 马春梅 房迎三 武春林 ZHU Cheng ZHANG Yang-yang MA Chun-mei FANG Ying-san WU Chun-lin 作者单位:朱诚,张杨阳,马春梅,武春林,ZHU Cheng,ZHANG Yang-yang,MA Chun-mei,WU Chun-lin(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房迎三,FANG Ying-san(南京博物院,江苏南京,210016)
刊 名:地层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TRATIGRAPHY 年,卷(期): 31(1) 分类号:P534.63 P539.3 关键词:江苏 金坛 和尚墩 旧石器遗址 古地磁定年 磁化率 古气候与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篇6: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条件下水稻土生理生化指标及微生物区系特征的研究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条件下水稻土生理生化指标及微生物区系特征的研究
利用座落于江都市小纪镇良种场的FACE平台,研究了FACE条件下,不同氮素水平水稻土壤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微生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高N水平下,FACE圈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作用、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氨化作用及放线菌数量都比对照高,而低N水平下,除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氨化作用外,其他指标均比对照低.FACE条件下,高氮处理与低氮处理相比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作用、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氨化作用以及细菌数量分别提高610.57%、56.55%、24.32%、9.43%、1.09%和225%,供氮水平对FACE条件下水稻土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微生物群落有调节作用.
作 者:康贻军 何芳 单君 刘红江 杨连新 胡健 KANG Yi-jun HE Fang SHAN Jun LIU Hong-jiang YANG Lian-xin HU Jian 作者单位:康贻军,KANG Yi-jun(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盐城,224002;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何芳,单君,胡健,HE Fang,SHAN Jun,HU Jian(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刘红江,杨连新,LIU Hong-jiang,YANG Lian-xin(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刊 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年,卷(期): 25(6) 分类号:Q948.11 关键词: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 生化指标 水稻土 微生物区系篇7:江北砾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恢复初步研究-以江津油溪剖面为例
江北砾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恢复初步研究-以江津油溪剖面为例
江北砾岩是河流砾石层在地表经胶结形成的沉积岩,长期以来地学界对其成因未有定论.本研究采用14C法对江津油溪剖面江北砾岩胶结年代进行测定,用滴定法和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填隙物的.Fe2O3、FeO、CaO、MgO及Fe2O3/FeO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北砾岩的胶结年代为距今1.34万~2.43万年,晚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的干冷气候可能是江北砾岩胶结成岩的主要原因;下部松散砾石层填隙物氧化物特征为:Fe2O3含量及Fe2O3/FeO比值较高,FeO、CaO、MgO含量较低;胶结砾岩填隙物的氧化物特征则相反.
作 者:夏凯生 谢世友 何多兴 沈立成 李俊云 XIA Kai-sheng XIE Shi-you HE Duo-xing SHEN Li-cheng LI Jun-yun 作者单位:夏凯生,谢世友,沈立成,李俊云,XIA Kai-sheng,XIE Shi-you,SHEN Li-cheng,LI Jun-yun(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北碚,400715)何多兴,HE Duo-xing(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北碚,400715;西南大学,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实验室,重庆,北碚,400715)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7 20(1) 分类号:P534.63 关键词:14C 胶结年代 填隙物 氧化物 古环境 江北砾岩 长江











